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心得4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12 20:18:01

篇一: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心得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感悟【5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1经济特区给了我新力量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见到戚卓,是在深圳电视台“都市调查”栏目录制时。专业的分析、缜密的逻辑、从容的谈吐,让人很难将她与20年前的打工妹联系在一起。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坐在记者对面的戚卓,眼神里透出从容与自信。

  戚卓与深圳结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父亲在深圳打工,常说起深圳发展速度、温暖的大海、世界之窗……从那时起,这些点点滴滴就刻在戚卓的心里,到经济特区去,成为戚卓心中的向往。

  2000年,这个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女孩一路南下,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经济特区。刚到深圳的她,在北郊公明镇的创维电子城找到了工作,“印象中厂区很大,一进来就看到很多身着蓝装的工友,都很年轻、有活力,来自全国各地,为了各自的梦想打拼。”戚卓说。

  就这样,戚卓在创维集团电视机厂有了第一份工作——生产部统计员。每天,她要跟进生产计划表,在插件、机芯、整机等不同工段之间进行协调,满车间跑上跑下。

  虽然对打工生活的艰辛有心理准备,可让戚卓没想到的是,上岗第一天就忙到晚上11点。“在老家,大家晚上10点就休息了,可这里的人们却依然精神抖擞。”戚卓说,厂里会给加班到夜里的人发加餐券,可以领牛奶和面

  包。“那段时间,大家相互鼓励着。晚上碰到加班的同事,都会相视一笑,说‘一起去领券吧’。”

  “老家的日子很安逸,但我更喜欢经济特区的氛围,来深圳就为拼一拼!”戚卓说。

  “记得当时一个新项目启动,工艺图绘制工作需要有人兼职承担,我下了班连饭都没吃,就去镇上买了一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一边自学一边做。”戚卓记得,那时候经常和办公室一位来自江西的同事“比赛”,看谁晚上在办公室留得更久、学到的东西更多。

  “在深圳,企业普遍提倡内部选拔和招聘,只要你努力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机会。”戚卓说。

  由于表现出色,创维集团成立品牌部时,戚卓作为其中一员来到位于深圳南山区的集团总部工作。从郊区来到摩天大楼林立的市区,这段路,戚卓走了3年。深南大道、地王广场、华强北……这些曾令她艳羡的景观成为生活中的日常。

  繁忙工作之余,戚卓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2012年,一次偶然机会,她参加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体验式沙龙,受到很大触动,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心生向往,开始着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相关知识。

  那时,已经34岁的戚卓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她能行吗?

  “最初我也很犹豫,觉得自己早过了学习的年龄,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里,既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也有50多岁的职场资深人士,大家的相互鼓励让我燃起信心。”戚卓说,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只要有空余时间,她都会约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深圳的图书馆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学习充电,

  来晚了就会找不到座位,只能‘转战’咖啡馆和书吧,正是这种氛围激励你去学习。”戚卓说。

  2014年,36岁的戚卓决定,离开创维集团,挑战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看到这座城市在改变中进步,身边朋友在改变中成长,我也想改变一下。”戚卓说。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除了要取得资格证外,还得经历长期的实习锻炼。2016年,她进入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开始实习。然而,实习非但没有工资,还得“倒贴”学费。

  “前半年的实习期,各类理论学习、接受培训的费用加在一起,我一共花了近两万元。由于还没达到签约条件,后半年的实习期,我给自己加大了学习和培训强度,又花了三四万元。”戚卓说,尽管那段时间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很大,但她还是坚定地往前冲。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戚卓通过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考核,正式成为签约心理咨询师,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幕。“在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人、竞争激烈的深圳,有很多人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戚卓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

  戚卓喜欢骑车去深圳湾公园,沿着滨海栈道骑行,凉爽的海风吹过,视野中的大厦高耸入云,近处的公园草木葱郁,让戚卓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我还是想不断奔跑,因为深圳的活力、朝气给我力量,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2深圳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是深圳在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之上更高一级的目标。

  如何解读“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这三个关键词?赵剑英认为,竞争力、创新力与影响力三者是相互支撑的: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城市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规模的竞争,迈向全球标杆城市意味着深圳应该着眼长远,强化在城市治理、资源配置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全面对标全球最高标准。创新力是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取重要优势的源泉。深圳在迈向全球标杆城市进程中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要补齐原始创新能力、全球化资源配置、国际高水平创新人才以及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短板。影响力是世界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和重要标志。“在经济影响力上深圳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对标国际先进城市打造‘深圳品牌’、建设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实现全方位联通世界是下一步可重点着力的方向。”

  赵剑英特别强调了“创新”对深圳的意义和分量。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年,正是创新成就了深圳;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的过程中,创新更是须臾不可离。

  他表示,深圳在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探索出一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道路,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

  了重大贡献。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决定,其要义就是要继续发挥这一关键性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逐渐进入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依的“无人区”,谁能率先实现创新转化,谁就会在百年大变局中更多地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是深圳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也是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根本路径。深圳要发挥创新优势,用创新第一动力引领全面发展,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着力打造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3为参与深圳建设而自豪

  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构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枢纽和对外开放门户,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基于这个背景,结合近年来我们所做的研究,在2018年1月的省政协大会上,我提交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提案。

  没想到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行重大部署,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不到三年间,国家三次点名深圳,赋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我真心感到激动和兴奋。随后,我在2019年5月和11月,先后在市民文化大讲堂、市政协委员讲堂,做了“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的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公益性讲座,在12月市政协专题协商会上应邀就海洋文化软实力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在前不久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深圳未来发展的期盼:

  “回顾往昔,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用40余年城市建设与特区发展的成功实践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奇迹,完成从0到1的历史性飞跃。展望未来,通过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30余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深圳将成功翻越先行示范区建设进程中的三个目标山峰,完成从1到N的历史性飞跃,继续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昂扬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跃升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城市,取得的成绩更是令世界瞩目。作为一名学者,为能够在参加工作不久后就参与到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并伴随特区成长而感到自豪;为能够以专家学者、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党外代表人士等身份,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感到自豪;为能够以政策宣讲成员、媒体受访人员等身份向国内外宣传、推介深圳经济特区而感到自豪;更为能够以深圳市民身份,伴随深圳经济特区一道成长而感到自豪。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4深圳是我最好的创作基地

  2000年,国家歌舞团(现改为“中国东方歌舞团”)向我发出了邀请。因为我曾在北京求学,感受过北漂的艰辛,在最难的时候,我曾对自己发誓,我以后一定要有所成就,当那天来临时,我要回到北京,了却我当年的心愿。所以当我接收到了这个邀请时,思虑之下,我接受了它,回到北京。

  尽管后来我去了北京,但我对深圳感情至深。我现在还会经常回来深圳,深圳市为我建立了一个工作室,平日里我也会受单位或者一些活动方邀请,回来参加活动。

  在深圳奋斗的这十年,我触摸着这座城市的脉搏,感受它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汲取这篇创作土壤中的养分,我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在深圳创作出来的。比如《秋天的诉说》《桃花依旧笑春风》等。其中1995年创作的《我属于中国》一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与《春天的故事》一同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一批批商业巨擘崛起,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种追求锐意创新的氛围中,我创作了《深商之歌》,刻画深商样貌,弘扬深商精神。最近,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我还创作了《热土》一歌。

  2020年1月15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建设,我心生灵感,创作了《粤港澳》这首歌曲,第一段回望历史立足现在,写敢为人先的特区故事和深圳精神;第二段面向未来,写携手共进和开拓创新的大湾区抱负和境界;副歌是歌曲的高潮,以“梦在远方,明天更好!创新示范,中国骄傲!”的简洁词句,通过歌唱演员的领唱和集体合唱,反复吟唱,高潮迭起,展现粤港澳的宏大气派。

  正是深圳这片土地上不断涌现的新事物赋予我创作的灵感,深圳是我最好的创作基地,我将永远保持着对这片热土的感激之情。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在深圳继续捕捉灵感,发挥余热,相信会有更好的作品出来。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深圳新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要时刻,眺望2035和2050,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节点城市,深圳对标的是“全球”,“建成全球标杆城市”是深圳的远大目标。

  在赵剑英看来,能够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可以作为样板、典范,向世界展示所在国家的治理理念、治理智慧、治理方案的城市,才堪称“全球标杆城市”。

  他认为,作为全球标杆城市,首先在经济领域,一方面其经济实力必须能够在全国、周边地区乃至全世界拥有影响力。另一方面,其发展必须以高质量为追求目标,在关系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等重点前沿产业掌握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拥有合理、先进的产业结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以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全球标杆城市必须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要在创新文化、创新要素、科研实力、技术创新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研发投入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第三,全球标杆城市需要在文化软实力上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外界对这座城市吸引力、感染力的直觉反应和头脑印记。城市要富有浓厚文化气息,要建成一批成规模、有深度的文化设施,定期举办各类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培养一批扎根本土的大师级文化领军人才,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

  第四,全球标杆城市要有国际一流的社会环境。要能够在行政管理、文化、医疗卫生、教育、能源、交通等方面提供为全体民众共享、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高质量公共服务,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让人民充分享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五,全球标杆城市要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典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治理模式全球领先,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拥有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

篇二: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心得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140年前,深圳是那么荒凉,高不过五层的楼房、几条柏油马路、人口稀少的大、小村落、零零碎碎的稻田、水塘等构成了深圳市容的特征,而当时的东京已经是高楼林立繁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

  40年前,当时的蛇口只有捕鱼、养蚝、种田三种作业,人民生活不稳定,勉勉强强维持两餐,是一个只有一片荒山野岭、海边沙滩的边陲小镇”。蛇口中学,把湾厦村的一个仓库作为教室,创办起了最初的两个班级,每个班级仅有二三十名学生,后来陆续把两座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迁到现在的地址,如今蛇口中学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教育摇篮。

  可才仅仅过了40年,深圳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通行也更加方便,街道繁华……这些变化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深圳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4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40年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

  器了。试想4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4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4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今后,我们长大了,深圳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为创造更加崭新的深圳我们要努力学习,用更多的知识使深圳的未来更加美好!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2据媒体近日报道,深圳正举全市之力、高质量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有望于年内完成。这份建市以来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事关深圳未来发展,非常值得一说。

  土地是基础性资源,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源泉和载体。“怎么利用土地”最能直观反映城市发展取向。深圳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是最小的,经济产出却很惊人,去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因而有人戏称,深圳以一个县的面积创造了一个中等省份的GDP。这句话也反映了深圳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紧张程度。

  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不是无限的,目前深圳的地均GDP为13.48亿元,已是全国。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要求深圳,必须继续将地均产出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标杆城市。同时,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还要求深圳在民生幸福、生态文明保护上齐头并进。

  在规划利用土地上,虽说发展经济与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此消彼涨。要实现共赢,深圳必须用“绣花”功夫精耕细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规划划定了一条生态“红线”——“大力推进森林入城,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7.5%以上”,这表明了深圳不会为发展而牺牲环境的决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保障民生上,规划将加强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等公共设施的供地保障,其中,“至2035年将居住用地供应比例提高至25%,住房总量达到7.2亿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深圳的常住人口高达1300多万,可以说这是深圳对“住有所居”的坚定执行。

  在经济发展用地上,深圳还需兼顾了现实与长远。规划中还有另一条“红线”——严守工业用地红线,加快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业区、整备改造10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制造业是深圳经济的基石,也是深圳产业链优势的根本所在,因此实体经济用地必须得到保障,但同时也必须提升品质。从去年的全球招商大会起,深圳不断向外界释放信号:“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落”。

  另一方面,规划显示,至2035年深圳城市重点片区将形成一批“品牌之作”,其中包括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等片区,为深圳夯实基础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蓄积发展后劲打下坚实基础。

  用好土地,深圳太难了,但换个角度看,这种紧张也“逼”出了深圳的高效利用和经济转型,最终将推动深圳走出一条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3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场"和"先锋队",转眼间已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短短四十年间,深圳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创新性城市。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迎来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赋予的新使命,深圳又将开启一段怎样的新征程?

  8月6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特别盛典在深圳星河丽思卡尔顿酒店顺利举行。本次特别盛典以“新时代、新动力、新使命”为主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及企业高层共同回顾分析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共同探讨深圳未来发展趋势。

  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文钊在致辞中表示,《经济观察报》诞生2001年,从一张报纸开始,现在已经成为有网站、微博、APP、微信、音视频全媒体传输平台,见证了中国加速全球经济的过程,也希望不仅仅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建设者,希望以理性建设者的声音和企业家们一起推动中国世界的商业文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前院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活动中发表主题演讲《把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在演讲中,他表示,深圳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从理论上讲已经到了走出去的阶段,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由于目前在外汇管理的局限性导致整个外资投资比较艰难,但要看到发展的大趋势,最终企业都要走向国际市场在海外投资,要主导自己的产业链,要有更多跨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来衬托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力。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4创新,始终是深圳发展的关键内核。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哪里?深圳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市场化导向。”

  从深圳创新模式来看,有“六个90%”的显著特点,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来自企业,90%的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圳已成为国内市场干预少营商环境优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之一。

  成立于1993年的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是深圳创新企业的代表,全球每3部手机,就有一部手机上的零部件来自瑞声科技。瑞声科技高级副总裁江南介绍,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升研发及高精密制造能力,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超8%,2019年研发投入17亿元。目前,公司的声学光学电磁传动精密结构件射频器件高速传输器件六大业务,覆盖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智能设备领域。

  “全球每100台无人机里就有21台来自宝安,全国智能穿戴产品每10个就有3个是宝安造。”宝安区委书记姚任介绍,近年来,宝安区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壮大创新动能,以“创新+智造”为特色的产业链不断完备。

  创新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近年来,深圳在创新载体建设和基础科研领域陆续取得突破。截至2019年底,深圳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2260家;围绕基因组学大数据石墨烯等前沿领域,已设立12家基础研究机构,组建11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和岭南农业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等4个广东省实验室落户深圳;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设施顺利开工,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稳步推进。

  如今,深圳在5G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知识产权硕果累累;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5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8月26日将迎来30周岁生日。

  3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在地图上难觅其踪;3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30载沧桑巨变,30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

  从边陲小镇到大都市“深圳速度”创造世界城市化发展奇迹

  3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深圳罗湖区罗芳村的村民而言,这是改变命运的年代。

  罗芳村与香港一衣带水,深圳河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十米多宽的浅湾,一座小桥连接两岸。桥那头的香港新界也有个罗芳村。

  “之所以有两个罗芳村,是因为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在罗芳村生活近30年的社区工作站站长邹有志介绍说,从1950年到1969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到香港。

  改革开放前深圳之所以逃港成风,是因为深圳和香港差距太大。以种水稻为主的深圳罗芳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30多元,而对岸的香港村民每年能赚13000多元,相差100倍。而如今,罗芳村成了“户户小楼房”的致富村。

  罗芳村的变迁,只是深圳特区30年发展奇迹的一个缩影。

  1980年的深圳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到2009年,人口超过1400万的深圳GDP已达8201.23亿元,GDP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均递增25.8%。

  改革开放令压抑已久的生产力得以解放,迅速爆发,深圳到处充满了活力与激情。1984年,中国第一高楼——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国贸大厦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30年来,深圳凭借这种令世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利用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率先吸收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闯出一条开放发展之路。

  作为深圳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连通香港、全长不足50米的“罗湖桥”,成为30年来深圳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舞台的见证。

  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

  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1985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深圳分行在国贸大厦开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准开业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就此敞开了大门。

  1996年,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登陆深圳,展开在东方古国新商路上的探险之旅。

  ………

  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3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底,世界500强中已累计有167家企业在深圳投资。

  改革开放前,每年通过深圳口岸入出境人员仅500人次,2009年已增至1.85亿人次,深圳市的出口额从1979年的0.09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1619.79亿美元,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第一。

  深圳在全国率先把“走出去”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对外直接投资遍布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已累计核准建立境外企业740家。

  深圳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起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连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了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大企业,“设计之都”等各种头衔彰显其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今天的深圳,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展示着这个年轻城市的朝气与活力,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厦和正在建设的京基大厦相继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却仍激励着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不断超越,续写奇迹。

篇三: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心得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有哪些?永立潮头,敢为人先,深圳大胆地往前闯,定能闯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美好未来,示范中国,标杆世界!一起来看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5篇精选】,欢迎查阅!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1在深圳罗湖区的仙湖植物园里,有一棵树龄1010年的篦齿苏铁。

  从外观上看,它就像一棵_L版的棕榈。

  它是深圳最古老的树。

  这座城市实在是太年轻了。要到2020年8月份,才过四十周年生日。

  它最古老的商品房住宅,年龄不到这棵树的25分之一。

  同在罗湖区,爱国路3001号,一个14栋6层楼房的小区,东湖丽苑。

  一处土地使用年限仅剩31年的老房子。

  今天,很少有人再想起这里当年开售时一抢而光,进伙时开光拜佛的景象。

  1980年,东湖丽苑作为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开盘,一套60平的房子售价5万。一抢而光。

  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到合法性,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特地搬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虽然是用改变过的形式——转交给社会。

  今天,东湖丽苑一套房子的价格,从最初的5万升到了100万。

  这个数字在今天的深圳不算什么。距离它26公里外的另一个楼盘,深圳湾一号,一平米的均价是20万。

  最贵的那套,售价:3.4亿。

  广告语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想在这里预约看房,请提供以下材料:

  200-330平,需提供银行账户、股票、理财账户余额或近期银行流水1000万

  500-1600平:提供5000万资产证明,另还需要提供公司名片(客户职位需老板或股东,重要骨干等)这里顶层还配有直升机停机坪,当然不是炫富,是刚需。

  一旦有事,从这里坐直升机从深圳飞往香港,只要15分钟。

  一位香港风水师说,深圳的轮廓像一只大鹏鸟,而这里正是鹏鸟的头部,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说,未来不可估量。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2制定标准,打响深圳品牌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制定标准已成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深圳发展之路,另一核心推动力还在于抢占标准高地,推进质量发展,实现品牌聚集。

  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已从代工生产迈向自主品牌创立,通过不断的自我革新,制定标准,成为行业领军者。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制定电池材料等17个国家标准,也是我国牵头制定锂电池材料国际标准的企业。同时,深圳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级无人机、移动电话、5G等领域,依靠领先的产品技术标准“走出去”,取得丰硕成果。

  统计显示,目前,深圳累计有235家企业登上全国企业标准排行榜,占全国上榜企业数量的7.17%。其中,2019年新上榜企业达152家,企业标准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深圳共有15家企业成为全国企业标准的“领跑者”,占全国的12.9%。

  2019年10月,深圳获评成为全国首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去年1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标准提升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19—2022年)》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到2022年,落户深圳市的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工作机构达85家以上等发展目标。

  高标准带来了产业质量效益的不断攀升,为品牌聚集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华为、平安、比亚迪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享誉海内外。其中,在南山区就拥有174家上市企业,总量稳居全国区(县)第二;拥有4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据南山区区长黄湘岳介绍,今年的疫情防控中,腾讯、迈瑞医疗、中建科工等一批企业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抗疫”力量。在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份公布的79家“科技战疫”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中,深圳企业有8家,其中6家来自南山区。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是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站在新起点上,深圳正瞄准世界先进城市,衔接国际通行规则,实施全球标杆城市建设示范工程,集聚更多高端要素、高端资源、高端企业、高端人才,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壮大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强大核心引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经济特区给了我新力量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见到戚卓,是在深圳电视台“都市调查”栏目录制时。专业的分析、缜密的逻辑、从容的谈吐,让人很难将她与20年前的打工妹联系在一起。

  “深圳培养了我敢闯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态度,通过奋斗改变命运。”坐在记者对面的戚卓,眼神里透出从容与自信。

  戚卓与深圳结缘,是在上世纪90年代。她的父亲在深圳打工,常说起深圳发展速度、温暖的大海、世界之窗……从那时起,这些点点滴滴就刻在戚卓的心里,到经济特区去,成为戚卓心中的向往。

  2000年,这个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女孩一路南下,来到了心仪已久的经济特区。刚到深圳的她,在北郊公明镇的创维电子城找到了工作,“印象中厂区很大,一进来就看到很多身着蓝装的工友,都很年轻、有活力,来自全国各地,为了各自的梦想打拼。”戚卓说。

  就这样,戚卓在创维集团电视机厂有了第一份工作——生产部统计员。每天,她要跟进生产计划表,在插件、机芯、整机等不同工段之间进行协调,满车间跑上跑下。

  虽然对打工生活的艰辛有心理准备,可让戚卓没想到的是,上岗第一天就忙到晚上11点。“在老家,大家晚上10点就休息了,可这里的人们却依然精神抖擞。”戚卓说,厂里会给加班到夜里的人发加餐券,可以领牛奶和面包。“那段时间,大家相互鼓励着。晚上碰到加班的同事,都会相视一笑,说‘一起去领券吧’。”

  “老家的日子很安逸,但我更喜欢经济特区的氛围,来深圳就为拼一拼!”戚卓说。

  “记得当时一个新项目启动,工艺图绘制工作需要有人兼职承担,我下了班连饭都没吃,就去镇上买了一本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一边自学一边做。”戚卓记得,那时候经常和办公室一位来自江西的同事“比赛”,看谁晚上在办公室留得更久、学到的东西更多。

  “在深圳,企业普遍提倡内部选拔和招聘,只要你努力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机会。”戚卓说。

  由于表现出色,创维集团成立品牌部时,戚卓作为其中一员来到位于深圳南山区的集团总部工作。从郊区来到摩天大楼林立的市区,这段路,戚卓走了3年。深南大道、地王广场、华强北……这些曾令她艳羡的景观成为生活中的日常。

  繁忙工作之余,戚卓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2012年,一次偶然机会,她参加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体验式沙龙,受到很大触动,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心生向往,开始着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相关知识。

  那时,已经34岁的戚卓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她能行吗?“最初我也很犹豫,觉得自己早过了学习的年龄,但在同一个学习小组里,既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也有50多岁的职场资深人士,大家的相互鼓励让我燃起信心。”戚卓说,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只要有空余时间,她都会约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深圳的图书馆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学习充电,来晚了就会找不到座位,只能‘转战’咖啡馆和书吧,正是这种氛围激励你去学习。”戚卓说。

  2014年,36岁的戚卓决定,离开创维集团,挑战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看到这座城市在改变中进步,身边朋友在改变中成长,我

  也想改变一下。”戚卓说。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除了要取得资格证外,还得经历长期的实习锻炼。2016年,她进入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开始实习。然而,实习非但没有工资,还得“倒贴”学费。

  “前半年的实习期,各类理论学习、接受培训的费用加在一起,我一共花了近两万元。由于还没达到签约条件,后半年的实习期,我给自己加大了学习和培训强度,又花了三四万元。”戚卓说,尽管那段时间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都很大,但她还是坚定地往前冲。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戚卓通过了海之梦心理咨询中心考核,正式成为签约心理咨询师,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崭新一幕。“在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人、竞争激烈的深圳,有很多人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戚卓深深地热爱着这份工作。

  戚卓喜欢骑车去深圳湾公园,沿着滨海栈道骑行,凉爽的海风吹过,视野中的大厦高耸入云,近处的公园草木葱郁,让戚卓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我还是想不断奔跑,因为深圳的活力、朝气给我力量,让我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3奥巴马曾经问过乔布斯:在美国生产iPhone的话,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乔布斯的回答是:

  不可能。没有哪里的灵活性和速度能够与那座城市的工厂相比。

  这座城市就是深圳。获得苹果订单的工厂,叫富士康。

  代工的价格,是每部30元人民币。

  一位苹果公司高管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谈起自己在深圳的见闻:

  新一代iphone发售前,苹果公司突然改变屏幕设计,要求深圳的富士康突击赶工。

  那天午夜,一群工头叫醒了熟睡的八千名工人,每人发了饼干和一杯茶。

  半个小时后,一条生产线开始以24小时一万多台的速度生产

  iphone。

  在深圳,这家几十万员工的工厂有如一个独立王国。

  高高的厂区围墙下,有独立的银行、学校、商场、警察局、医院、消防队,甚至富士康自己的电视台。

  一个1993年出生的女孩当上了富士康电视台的主持人,向30多人借了近80万元,然后就失踪了。讨债人只能去她家乡的贴吧里寻找线索,愤怒地晒出她手持借条的照片。

  高峰期,这里每天要消耗40吨大米,30吨蔬菜,10吨面粉、6万个鸡蛋,再杀死800头猪。

  对应的工人工作效率也有要求:每天保守工作10小时,在流水线前重复着同一个动作,20秒完成一块电路板的测试,一分钟装7个静电袋,3秒钟处理完一个手机后壳。

  单调重复的工作,让人作为人的感觉慢慢淡了,对自己的生命也不那么珍惜了。

  2010年,这个独立王国出现了震惊全国的十三连跳,即便是郭老板运来一飞机高僧念佛也无济于事。

  最后,不得不在工人宿舍的二楼统一拉上一层铁丝_。

  当富士康生产的iphone流向全球时,几十公里外的华强北,成为下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地标。

  在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路南北930米,东西1560米的土地上,密布着30多家电子交易市场和1万多家销售手机、电子产品零配件的大小商户。

  只要你带够了钱,一定能够找到你需要的东西。

  一个美国人曾在华强北做了一次实验:

  只需要350美元,就可以买到一台售价在700美元以上的iPhone6的所有部件;工人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完成上百个工序,组装一部新手机。

  前年,整个深圳生产了3亿零870万部手机。这还是只是合法生产的,不包括华强北。

  因为,苹果往年还未发布新品,这里的人们已经DIY出了新一代

  iPhone。

  这些年,一家从华强北走出的手机品牌——传音,在非洲攻城略地,做到了头部顶端。

  2018年,传音在非洲卖了1.33亿部手机,拿下非洲市场48.71%的占有率。

  这个数字,意味着每两个使用手机的非洲人,就有一个用传音手机。

  传音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低廉,它还解决了非洲人民拍照的大难题:

  拍照常年看不到脸,只有一团漆黑的面孔和一口白牙。

  传音的办法,是独特的美黑特效。它组织工程师攻关,研究如何能把黑皮肤拍成黄皮肤,把黄皮肤拍成白皮肤。

  这个品牌继承了华强北DIY的极客血统,比如它支持四卡四待。因为非洲地域广阔又信号不好,用户可以同时装四张电话卡,用四家电信运营商。

  如此炫目的黑科技,背后是无数人的奋斗与欲望。

  这座城市从来不缺乏一夜暴富的梦想。

  四十年前,深圳一年的工农业产值才只有7100万,不及2018年GDP的三万分之一。

  但也有更少的人,可能美梦成真两次。

  比如2018年,深圳一位姓黎的市民以60元购买30注双色球,中得双色球一等奖,赢得福彩有史以来最高奖金:1.61亿元。

  短短一年后,他又以6元购买3注双色球,再中一等奖3000万。

  在深圳,平均每秒就有146注福利彩票卖出。2018年,深圳市福利彩票交出的销售答卷是:45.93亿元。

  绝大多数人永远是充当分母,作为慈善的那一部分。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4见证“移民之城”大时代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在短暂的40年间,从一个人口只有30多万的边陲“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现

  代化国际大都市,背后秘诀可围绕一个“人”字展开。

  从创市之初,深圳就是一个对人才开放的城市,最早打破传统的地域、体制等限制,引全国之才、集全国之力建设。早在特区创办之初,就曾出台不少全国瞩目的引才之策。包括农村户口入深圳户籍,家属没工作的,深圳安排工作;分配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住房;高薪聘任人才,聘用期满留去自由等等。

  例如,蛇口1981年在全国公开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级部门调派干部的做法,首开新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1983年,蛇口率先实行薪酬改革方案,不论级别职务,根据才能和贡献确定薪酬。

  一时间竟引得全国人才东南飞,不少人受特区朝气蓬勃的生机召唤而来。放弃“铁饭碗”闯荡深圳的徐少春就是其中一位。

  1990年,徐少春带着368元的养老保险金前往深圳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不久后他再次辞职,借了5000元购进一台286电脑创办了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金蝶软件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9年间,深圳人才大市场仅接待像徐少春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数量就超过了350万。而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初,深圳全市技术人员只有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这一数字已超过200万,40年间深圳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增长了近100万倍。

  如此大揽人才,不难让人想起“来了就是深圳人”那句脍炙人口的口号。有学者将深圳的创新气质与其移民特色联系起来,解释“移民之城”为何能够成为创新之城。“早期到深圳的移民大多都是抛弃了原有的稳定生活,愿意承受迁移带来的不确定性,去满足其对未来的高预期,这种文化特质尤其适合以IT为背景的高科技领域的创新。”

  唐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移民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原有的阶层,多元化的交往变得很正常,比如5个人凑在一起,一个是包工头,一个懂技术,一个能办得下贷款,一个做过处长,再来一个搞财务的,新公司就诞生了。

  过去4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了约42倍。直到目前,深圳依然在采取宽松的户籍政策,大专以上学历落户不受限制。深圳在2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2019年,全市新引进人才28万人。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观后感心得5勇当制度创新策源地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的教授代明,他曾于1999-2004年在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先后任职研究员、研发部长,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颇有研究。

  在他看来,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曾是一座“四无”城市——无重化工业基础、无重大国家项目、无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无资源环境承载力,深圳凭什么迅速实现崛起?不少学者认为,深圳的崛起得益于其区位优势,毗邻香港;也有学者认为,其得益于政策优势,税收优惠、土地保障带来巨大红利;更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有为政府加之有效市场。

  代明认为,区位论、政策论、方略论皆有一定道理,但多少有些“失焦”。在众多沿海、沿边经济特区中,深圳的成功与其背后的制度创新不无关系。

  唐杰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很多人说深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但忽略了一个方面,深圳很早就在科技创新方面尝试系统化地设计制度。

  早在1987年2月,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在全国首次提出科技人员可以以现金、实物及个人所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等工业产权作为投资入股,并分取应得的股息和红利。

  这意味着承认知识产权的价值,直接带来一股以华为为代表的创业潮,也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体制机制基础。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对此也颇为赞同。他表示,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高科技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以高交会为主要平台的高科技交易市场体系、以高新园区为平台的区域服务体系、以华强北为代表的为高科技产业服务的产品配套市场体系。

  “正是因为上述全方位的政府体制创新服务体系,才为深圳高科技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张思平说。

  不仅于此,深圳已经成为制度创新的策源地,不少制度改革经由此推向全国。据2017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的统计,深圳25年来制定的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当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在国家和地方立法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先行先试,这些法规不仅护航深圳的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了参考蓝本。

  例如,今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拟新提交审议立法项目29项,包含新制定法规14项,其中,个人破产制度在深圳“破冰”,科技企业有望实施“同股不同权”,深圳的立法探索背后,是这座城市改革的底色。

篇四: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心得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个人感想和心得10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个人感想和心得10篇

  2020年10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深圳经济特区创新发展高度总结了10条宝贵经验,要求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个人感想和心得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个人感想和心得范文一

  以“深圳精神”立时代潮头向复兴奋进

  10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团结奋进。

  改革永远在路上,奋斗没有完成时,作为肩负时代新使命的党员、干部,我们不仅要颂扬深圳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绩,更要总结经验和学习先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续传承和高扬新时代深圳精神,时刻保持以激昂的改革锐气和强大的干事动力在接续奋斗中继往开来向前进,奋楫争先立潮头。

  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永葆“闯”的精神。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自党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以来,一代又一代深圳建设者坚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务实不断推动特区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并由此逐步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市场规律又尊重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树立了勇立潮头、力争上游的典范,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勇敢试验的背后是敢为人先,经济发展的先导是思想解放,深圳特区的成功是数以万计奋斗者敢闯敢为的结果。当前,改革已到新的历史关口,面对巨大的挑战和未知的困难,我们必须要保持和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6打破定式、锐意进取,争做“创”的先锋。创新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攻坚克难的第一动力。深圳40年来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不断在“先行”中做“示范”和在“示范”中争“先行”,迅速跻身于全球城市前列,实现了从落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跨越和从“追赶”到“并进”再到“领跑”的逆袭超越。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都充分证明,只有不断革新理念才能不断突破禁锢,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不断向前迈进。当今世界秩序和格局正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扩散而深度调整,这使得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但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吓倒,而要坚定信念、增强定力,努力在创新中识变应变和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蓄势谋新抢下先机。

  担当作为、砥砺前行,续写“干”的新篇。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如果没有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作为与贯彻执行,那么再好的政策和措施也取得不了今天的辉煌成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圳等经济特区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每一步都极不容易,每一步都异常艰辛。四十年的日新月异和沧海桑田离不开无数新老特区人和创业者的心血与汗水,正是他们在自己平凡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披荆斩棘,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才终使改革试验田变成发展样板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精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更要充满热情和干劲,直面问题勇挑重担,着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新的境界。

  回首四十载,风雨兼程,波澜壮阔;展望新时代,前景光明,催人奋进。奋战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条战线上的党员干部和建设者们,一定要更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始终做到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坚守初心,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当使命,奋力在更高起点上唱响春天的故事和复杂局面中创造更大的奇迹。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个人感想和心得范文二

  拍一拍深圳这头“拓荒牛”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举行。深圳,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边陲小镇,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拓荒牛精神,/6走在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书写着激情燃烧的“春天的故事”。如今我们拍一拍这匹代表中国改革开放的拓荒牛,学习深圳建设者的闯劲和干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永葆“闯”的精神,敢于担当,书写改革开放的华章。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让深圳特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人民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紧抓历史机遇,破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的时间缔造了世界发展史的一个奇迹,创造了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在改革开放中,深圳倡导“时间就是金钱”,主张“效率就是生命”,将“闯”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凭借一股“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冲破思想藩篱和体制机制弊端,书写了发展的时代篇章。新时代下党员领导干部要弘扬好“闯”的精神,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固步自封,不画地为牢,开拓创新,履职尽责,创造新的成就。

  秉承“创”的劲头,开拓进取,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深圳建设者们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用“创”的劲头,为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发展的路子,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改革创新树立了精神和标杆。深圳的创新精神孕育了华为、腾讯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开拓创新是深圳奇迹的根源,也是深圳精神的灵魂,深圳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发挥着“试验田”的作用,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深圳创造了500个“中国第一”和120多项“世界首创”,改革创新的步伐始终没有停过。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意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为民办事、为民解难、为民服务的水平,推动创新型政府建设。

  坚守“干”的作风,一往无前,彰显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圳特区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无数建设者一砖一瓦的拼搏奉献和脚踏实地的真抓实干,深圳的成就是干出来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真抓实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记在心上,把为人民群众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实办好,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全面扩大开放,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做“时代的答卷人”。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个人感想和心得范文三

  /6年轻干部

  用科学决策描绘“春天的故事”

  10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深圳经济特区波澜壮阔的40年,是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具体表现,是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描绘出来的美好现实画卷。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是否会决策、善决策,能否决好策是检验一名年轻干部成长的关键。要想真正为人民服务,谋好篇、布好局、决好策,就应当在想问题、理思路、细操作时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做得透,用科学决策的画笔画好服务群众工作,画出属于自己的“春天的故事”。

  谋好篇,把发展的动能“聚”起来。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决策中要想避免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惯性思维,就应当开拓视野、勤学善思,学会借助外脑,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切忌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畏首畏尾。决策时既要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又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操作性。只有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做出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工作。

  布好局,把向好的局面“稳”下来。事情定下来,就要抓落实,一件事情如果落实得好、落实得快,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反之落实得不好、落实得慢,群众就会有反映。布局的过程就犹如下围棋,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要提前看三步、定十步,只有以最优作风、最硬担当,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盯住难题一个一个去解决才能把向好的局面“稳”下来。在当下,就是要以最强信心、最快步伐,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全力抓好全年目标任务完成上,紧盯时间节点,添措施、破难题、强弱项、堵漏洞,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决好策,把人民的美好生活“画”未来。决好策更要谋长远,不弄虚作假,不急功近利,不做损害百姓权益、浪费公共资源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人民群众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制定好前行发展的蓝图,不断增进民生服务,让人民的生活步入更好的未来。当前,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医疗卫

  /6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这就需要年轻干部齐心朝着相同的目的努力。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每一名年轻干部都是未来祖国社会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蓝图的“执笔人”,要敢于筑梦、勇于作为,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勇立潮头强担当、抓落实、出成效。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个人感想和心得范文

  党员干部要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拓荒牛粗犷雄伟、善于前行,具有敢拼敢闯的劲头、埋头苦干的作风,也有坚韧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大力弘扬。

  “拓荒牛”要有健康强壮的身体。毛泽东同志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成功的条件有很多,但成功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党员干部经常坐在电脑前办公,动辄两三个小时不挪动一下,下班以后又喜欢“机不离手”,身体很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可能会伴随头晕、疲乏、焦虑、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进而影响工作情绪,降低工作效率。党员干部要向“拓荒牛”看齐,下班后远离手机、远离无意义的“饭桌社交”,多与家人一起散步散心,多做打球、跑步、游泳、骑车之类的体育运动,锻炼出健康强壮的身体,为“拓荒”打下夯实基础。

  “拓荒牛”要有敢拼敢闯的劲头。40年前,深圳广大干部群众大胆迈出舒适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摸石过河,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深圳人这种敢拼敢闯的劲头,是广大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的“秘药良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与挑战处处有、时时有,躲在“围墙”里挡不住四面八方的风雨,党员干部要主动越过围墙,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建设主战场、“三大攻坚战”第一线迎接风雨的挑战,在“急难愁盼”处磨炼意志、锤炼本领,勇当新时代的弄潮儿。

  “拓荒牛”要有埋头苦干的作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圳等经济特区改革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结果。

  /6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向我们迎面冲来,亟需我们发扬“拓荒牛”不空谈、重行动、抓落实的作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干事创业中培养解决问题、解决难题的能力。

  “拓荒牛”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40年的“力耕不息”,谱写了“深圳速度”,造就了“深圳奇迹”。天下大事,必成于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涵养坚韧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和毅力,工作中不要过多地想到自己如何“一日千里”“点石成金”,而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地干,紧盯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6

推荐访问: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心得 经济特区 周年 心得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xindetihui/2563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