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东风吹水绿参差”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2-05-30 15:54: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风吹水绿参差”,供大家参考。

“东风吹水绿参差”

 

 “东风吹水绿参差” ————古典诗词教学新招芹献 作

 者:

 王夫成

 作者简介:

 王夫成,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210008)。

 原发信息: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南京)2016 年第20169 期 第 25-29 页

 内容提要:

 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如不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能力层级,堆砌一些名词术语,生搬专家鉴赏结论,几节课下来,学生就会心生烦怨。教学中应激发鉴赏兴趣,软化学习环境,让课堂变得温和亲切、充满生机,可将猜谜语、听音乐、拍画面、改写成现代诗、尝试写旧体诗等方法变化使用。

 关

 键

 词:

 古典诗词/教学/新招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7 年 01 期

 对于中学生而言,古典诗词因时代变迁、情感独特、语言隔膜、手法变化等诸多因素,对其解读非常吃力。教师在教学中如不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能力层级,堆砌一些名词术语,生搬专家鉴赏结论,几节课下来,学生就会心生烦怨。古典诗词教学应激发鉴赏兴趣,软化学习环境,让课

 堂变得温和亲切、充满生机。猜谜语、听音乐、拍画面、改写成现代诗、尝试写旧体诗等方法变化使用,如同一缕缕春风,能破解古典诗词课堂冷涩坚硬的冰块,从而呈现出“东风吹水绿参差”的理想状态。

  一、猜一个谜语

  《氓》是一首表现弃妇哀怨的诗,此诗线索明晰,层次清楚,感情真挚,但由于文字古奥,不少字音佶屈聱牙,如果按照常规教法,直接让学生对照注释读解,定会伤其“胃口”。

  研读文本之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弃妇制谜劝夫”的故事。这个女子把自己的苦痛和哀怨都寄托在一则谜语上:“想当年,身材婀娜,姿态婆娑。自入君手,憔悴枯萎,青少黄多。几经磨难,历尽风波,现如今,莫提起,提起珠泪洒江河。”喜新厌旧的丈夫猜出谜底后良心发现,终向妻子认错赔罪。留给学生的问题是:这则物谜的谜底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一则谜语,两个问题,一下子激活了课堂。学生思考后作答:谜底是竹篙。谜语语带双关,托物传情,把一个结婚前青春靓丽、风姿绰约,出嫁后容貌衰老、满腹辛酸的弃妇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令人悲悯,所以才会使其丈夫回心转意。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后,我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思想内容、结构层次、表现手法上,《氓》和这首谜语诗有何异同?学生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开始积极阅读和思考。他们思考的结果是:主题上,二者都表达“弃妇之怨”,不同的是,《氓》除了表达哀怨,还表现了封建时代被玩弄、被抛弃的女性身上难得的坚强;结构上,都是以主人公生

 活和心境的变化组织材料,《氓》的结构完全可以按照谜语诗的“相当年”“自入君手”“现如今”的层次进行切分;表达上,谜语诗通篇是托物言志,而《氓》除了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传达情意外,还通过对自己遭遇的叙述和描写来申诉丈夫的用情不专、有始无终以及自己的劳碌痛苦。

  谜语故事的插入,引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同时架设了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桥梁。对此,你可能不会再说这是“雕虫小技”。

  二、听一段音乐

  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关系至为亲密,诗讲究平仄和谐,可配乐演唱,而词本来就是按照曲调格式填写的。故而,古典诗词教学可以与音乐欣赏联姻。

  《关山月》《木兰诗》《念奴娇·赤壁怀古》《扬州慢》等诗词有幸留存下来,至今仍广为传唱。当代也有不少音乐家给一些诗词谱上曲子,比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经歌唱家艺术化的处理和具有感染力的演唱,较好地传达了原诗词的韵味,诗词也因此得以传扬。让这些音乐作品进入课堂,曼妙的音乐声伴着琅琅的读书声,激发学生情感又带他们进入意境,何乐而不为?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岳飞的《满江红》被谱成曲子,成为剧中两位惺惺相惜的英雄——杨铁心和郭啸天对酒悲歌之曲。画面中的实景为二人慷慨激昂,抚节高歌,酒入豪肠化作英雄泪;虚景为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中原沦陷,烽火连天,百姓扶老携幼,流离失所……报国无门的苦闷、激烈悲

 壮的歌声、哀鸿遍野的场面,极富艺术感染力。我截取这个音乐片段,教学《满江红》时自然引入,学生的“情”被煽起来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学生都噙着眼泪,打着节拍,和着杨、郭二人唱了起来……

  三、拍一个画面

  古典诗词往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若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将文字转化为画面,能帮助他们充分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意象和意境。教学杜甫的《登高》,我采用了“拍电影镜头,品诗歌意境”的方法。班级“影视艺术兴趣小组”的几位学生争先恐后,各逞其才,他们给杜甫的扮演者说戏,向同学介绍“蒙太奇”等电影手法。而本诗各联的创意安排和镜头拍摄细节,则由全体学生共同策划完成。

  首联:由一连串空镜头(景物镜头)组接,这种拍摄手法在电影上叫“蒙太奇”。共涉及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有触觉形象、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镜头不断切换,给人以俯仰天地之感。画面如何表现“风急”?一位学生的创意是,以一随风飘转的蓬草来显示,同时也可用“蓬草”象征诗人漂泊流浪的身世。如何表现“天高”?受这一创意的启发,另一位学生说可以用一只鸟越飞越高越来越小来衬托“天高”。什么鸟呢?一位学生补充说,可以是一只雁,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也可以是一只鸥,诗人在《旅夜书怀》中写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颔联:由两个长镜头构成。大风凛冽劲吹,江边万木凋零。天空中,黄叶纷纷扬扬;低洼处,落叶已堆叠起很厚的一层。而江水滚滚,奔涌向前,气势磅礴,让观众胸襟开阔,豁达坦荡。两个镜头组合,又让人产生人生须臾、长江无穷的感触。

  颈联:景物化出,人物化入。画外音:“这是公元 767 年的秋天,重阳节前后。流落在四川夔州的杜甫大病初愈,为了排遣内心的郁闷,在这秋风浩漫、秋景衰飒的日子,诗人独自登高。”镜头拉近:一位衰弱的老人,头戴着一顶青色方巾,身着一件灰色布袍,折枝为杖,步履蹒跚,走在落满枯叶的山道上。他走上几步便停下来歇一下,真让人担心他是否能登上那赏景的高台……

  尾联:大特写。诗人终于站到了高高的观景台上!虽然他当时只有55 岁,但看上去却足有 70 岁。两颊深陷,颧骨突起,两鬓的白发甚为显眼。尽管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诗人的眼睛却炯炯有神,眼中交织着期望、焦灼、愁苦、悲伤。一阵寒风吹来,吹动着诗人单薄的棉袍,他似乎打了个寒噤,随后习惯性地去端酒杯,但荒山之中、高台之上何来这解忧之物?况且因为肺病的缘故,诗人早已听从郎中的劝告不饮酒了。可能是想到了这一点,诗人苦涩地笑了笑,无奈地摇了摇头,一首千古绝唱便从诗人胸中流淌出来:(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在进行创意设计时,也是在分析意象、品味意境、咀嚼意味、补出诗歌跳跃省略的内容以及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一过程较之平时

 古典诗词教学常用的解词串译、条分缕析之法,充满着盎然趣味,焕发着勃勃生机。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探究、踊跃发言的理想状态。

  四、改写成现代诗

  现代诗人绿原曾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翻译成一首现代诗:

  雨是冷的,江是湿的,夜是黑的/我送你,送你过江南/别了,别了/天已明,望那边,孤零零一片,楚关山/到洛阳,什么也别说,别说了/如果亲友们觉得遗憾/那么,一句话,一盏玉壶,一颗心/它们都是透明的,冰一般。

  不妨对原诗和改诗作一比较:

  “寒雨连江夜入吴”,离别使人感到雨的寒意,雨丝和江水连成一片,又给人一种迷茫、凄苦之感。再加上暗夜,这种迷茫、凄苦就更为深沉。原诗仅用七个字,就描绘出了一个即将和友人分手的这一特定情景的江南雨夜。译诗如何才能充分传达出这一况味呢?“雨是冷的,江是湿的,夜是黑的”,用了三个并列短句,这不仅是字句的回环,也是情意的反复,读来一唱三叹,把彼时彼地的气氛烘托出来。其中“江是湿的”,乍读可能觉得不通,其实诗人是想借这种别致的语言来触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雨水使道路、房屋、草木都湿了,江也自然因雨而湿了。这里的江已不复是自然的江,而是诗人心中的江,是隔断诗人和友人望眼的不作美之物。原诗用“连”字,译诗用“湿”字,把雨、江以及诗人的内心情感

 联系在一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直译为“连成一片”,读者会因其平淡而忽略过去,“湿”字来得突兀,诱人咀嚼。

  “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人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译诗如何传达这分别之前的留恋和分别之后的惆怅呢?译者改原诗“平明送客”这一冰凉坚硬的客观叙述为“我送你,送你过江南”这样亲切温馨的喁喁之语,再继之以“别了,别了”的反复,原诗中“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别绪得以充分地展现。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作者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写这首诗时,诗人正处于众口交攻的恶劣环境之中。对此,作者并不想向世人表白什么,他坚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到洛阳,什么也别说,别说了”,译者补出诗人压在心底的话语,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一个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立在了读者面前。

  古典诗词是讲究格律的,译诗也应该注意形式的美,包括节奏、音韵等。绿原的译诗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成功。

  译诗在抓住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再创造,借白话诗歌特长传达古诗魅力,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这已不再是一般的拘囿于原诗词句的翻译,我们不妨把它称为“改写”;这样的文字也不再是一般的译文,而是一首诗,是具有诗的内涵与形式、韵味十足的诗。

 原诗所言之志、所咏之情是既定的,无须另起炉灶;借以传情达意的物象也是现成的,无须苦索冥求;结构上的起承转合,也可借鉴沿用。将古诗改写成新诗要比独立创作一首新诗容易得多。随后,我又将谢冕改写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公刘改写王之涣的《凉州词》、邵燕祥改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几首诗推荐给学生阅读,他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以下是学生改写的两首诗,一首改的是王维的《渭城曲》:

  早上的一场细雨/净化出一个清爽的澄明/柳色碧鲜/映绿了这客舍的帘珑/休推辞/饮尽这最后一盅/西出阳关/风卷沙飞/夜阑雁鸣/枕着这满溢的叮嘱/入梦

  另一首改的是李白的《赠汪伦》:

  即便竹篙轻点/也已弄碎了/这绿琉璃磨就的潭面/歌如晨风清扬/听得清/那是青莲昨夜醉写的诗篇/深深的桃花潭呵/感谢你多情相送/更有你——汪伦/你的歌绕我长剑/伴我走天边

  开始的改写,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拘泥于原诗,“改写”变为“翻译”。教师应以学生的成功之作作为样板来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表达,借助联想和想象,适当添加新的意象,丰富原诗的内涵。比如上面改写的第一首诗,添加了“风沙”“鸣雁”,并依着这个思路想下去,设想朋友会在这样的夜晚“枕着这满溢的叮嘱”“入梦”,从而品味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未尽之言。改写的第二首诗添加了“绿琉璃磨就的潭面”,补充诗人和汪伦分别时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

 二是改写诗的语言比较稚嫩粗糙,与“精美”有距离。教师应指导学生推敲语言,能“下水”改写、现身说法最好,师生一起打磨抛光,务使其语言由野入文、去粗存精。

  五、尝试写旧体诗

  对于痴迷于古典诗词的学生,还可以向他们多介绍一些如体制、句法规定、艺术手法等诗词常识,鼓励他们尝试创作旧体诗词。我常常在春节、元宵、中秋、国庆、校庆等节日,借节日的气氛触发学生情感,跟他们一起感受体味,写诗填词传情言志。有时利用踏青、参观、采风等活动,师生联欢联句,以诗交心,切磋诗艺。以下是几位学生在皖南采风时写下的诗:

  观棠樾贞节牌坊及清懿堂

  棠樾节坊高入云,清懿牌位排成林。

  夫去七十载守玉,食绝十二日名闻。

  春风春花秋冬月,匪石匪木情性人。

  请君试看坊下草,斑斑点点渍泪痕!

  入绩溪龙川如武陵人迷桃源

  胡氏宗祠天下闻,桃源美景更醉心。

  古桧苍拔黑黢黢,新竹秀挺绿森森。

  溪头雏凫闲梳理,田中水牯力耕耘。

  黄发稚子各有乐,品茗说书学垂纶。

  魂失“画里乡村”——宏村

 葱茏掩映一青牛,舍背水腹丘为头。

  圳联百家合一气,沼掘半月寓同求。

  秦人讵知山外汉,武陵暂作梦中游。

  最是南湖粼粼绿,涤尘荡俗游人留!

  游宏村承志堂叹徽商妇

  昨夜合卺今别离,萍飘蓬转东复西。

  辛酸自知熬日月,青春漫抛守孤寂。

  窗作落叶老乡梦,池开残月成底事!

  高墙重门深闺窗,难掩梦回一嘘唏!

  车行自黟至泾山道中

  秀山风景如翠屏,游人陶然画中行。

  晶日有情熠流岚,磊石无心茁奇松。

  贡菊遍开云栖白,山柿透熟灯挂红。

  愿得山人一分土,偕君老于此山中!

  这几首七律尽管在平仄、押韵方面尚待商榷,但总体看,学生已能在结构上比较灵活地进行起、承、转、合,并能注意颔联和颈联的对仗,较为熟练地使用情景交融、烘托渲染、虚实相生、卒章显志、用典等艺术手法。

  阅读引发了创作欲望,创作又进一步促进了阅读,阅读和创作使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越燃越旺。

推荐访问:水绿 东风 参差 东风吹水绿参差怎么读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41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