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发改规划】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范文推荐)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5-17 10:27:01

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五大连池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壮大特色产业、夯实经济基础、提升综合实力、实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范文推荐)


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五大连池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壮大特色产业、夯实经济基础、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五大连池”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在新时期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五大连池市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五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特绿色农业和矿泉旅游兴市”战略,调整结构、创新体制、优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2010年预计达到40.6亿元。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粮食总产迈上新台阶。特色绿色农业、农林产品加工业、矿泉系列产业、旅游休闲养生业、清洁能源产业等加快发展,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1794万元,年均增长2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758万元,年均增长31.2%。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3%。

——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五年来,累计实施产业发育、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150余项,完成投资30多亿元,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90余项,到位资金24.3亿元。温都水乡国际旅游接待中心、华滨面业、矿泉啤酒、新邮通矿泉产品及软件研发中心、全兴旺生态养殖等一批投资或产值超亿元的大项目相继落地;风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农垦北大荒百万吨矿泉水开发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实施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大型商品粮基地、农村安全饮水、通乡、通村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均实现历史突破。

——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五年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0.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四倍。实施了主要街道及青山公园升级改造、休闲广场和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城市形象和品味明显提升,荣获“省级卫生城市”和“全国十大休闲城市”荣誉称号。棚户区改造和“三供两治”民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供水、供电、供热和污水、垃圾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快。新建改建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879公里,所有乡镇和89%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市。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我市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龙镇和发展村分别被评为先进镇和先进村。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五年来,科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建康发展,新建扩建了高级中学、第二小学、团结中学、第一中学、萌芽幼儿园、市广播电视中心、体育馆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等有重大影响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新建改造了市人民医院、中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社区医疗服务站,就医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市计生服务站被评为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站。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日益繁荣。安全生产、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社会和谐稳定。

——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了政府服务功能。扎实推进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完成国库集中支付转轨改革,完善了城市管理体制、信访接待体制、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等改革,建立健全了综合减灾应急处理机制,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878元和8200元,年均增长22.8%和22.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8.2%和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尽管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财政支撑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差,工业经济总量小、缺少立市项目和创税企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服务档次和水平不高;城市规模小、人口少,消费需求低,消费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不突出;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的重要阶段,也是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作为地处黑龙江黄金旅游经济圈几何中心和北国风光旅游区重要结点城市的五大连池市,具有区位独特、资源丰富、生态优越等优势。

从国际看,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转移加快,生物科技、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引领全球经济。从国内看,国家将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战略,为我市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我省看,全省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我市完善基础设施,发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速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黑河看,黑河市将继续深化与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战略合作,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会议度假、康疗养生、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扩大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机遇。从我市看,随着我市农林、矿泉、旅游等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深入,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资源优势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国务院将我市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划入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以及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的建设,为我市赢得发展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未来五年,凭借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人才、技术的快速汇集等诸多有利因素,我市必将进入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全新阶段。

三、“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和黑河市委各项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为根本出发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发展“五大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聚精会神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加快“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建设,努力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主题,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托我市资源优势,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坚定不移地发展“五大产业”,积极培育物流、会议、养老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建设,走符合五大连池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做强三产、壮大二产、巩固一产,促进经济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旅游服务主导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扩大开放,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全力以赴抓招商,千方百计上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一体化建设。围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步伐,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使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三)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使“十二五”成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以旅游休闲养生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壮大,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工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居民消费率、城镇化率等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使“十二五”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的时期。

——产业发育取得新进展。建设一大批支撑型、拉动型、财源型产业项目,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助推经济发展作用更加突出,使“十二五”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大幅提升,使“十二五”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的时期。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明显下降,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使“十二五”成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的时期。

——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乡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场市合作更加紧密,共建成效更加显著,使“十二五”成为城乡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时期。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住房、教育、医疗、文化、交通和环境等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使“十二五”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时期。

四、战略重点

紧紧围绕建设“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加快发展“五大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为五大连池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产业。围绕省“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和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化、水利化、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和标准化进程,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推进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加大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力度,推进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合理轮作,建立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到2015年,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力争把我市打造成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冷水鱼养殖基地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加快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产业。围绕推进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打造地方品牌,大力发展山特产品、水产品和畜禽产品加工,建设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龙镇和沾河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增强服务功能和集聚能力,为市域工业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到2015年,逐步把龙镇和沾河园区建成我省北部地区具备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地和木材加工基地。

(三)加快发展矿泉系列产品产业。依托我市珍稀的矿泉和苏打水资源,做大做强矿泉系列产品产业。加快宝泉矿泉啤酒、新邮通矿泉产品开发及软件研发中心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年产100万吨矿泉水项目,推进矿泉饮品、矿泉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开发,形成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五大连池矿泉系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苏打水产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探索市场整合机制,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开发苏打水资源。到2015年,力争把我市打造成百万吨天然矿泉水、天然苏打水和矿泉系列产品生产研发基地。

(四)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合理利用山口水利枢纽工程水能资源,探索开发莲花湖水库水资源,加快水电开发,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团结、朝阳、二龙山、华山等风电和秸秆发电前期推进建设力度,加快农村大型沼气池建设,推进热电联产项目,促进节能降耗。到2015年,力争把我市打造成百万千瓦风能和生物质能生产基地。

(五)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养生产业。我市地处黑龙江省黄金旅游圈的几何中心,是北国风光旅游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独特的火山、生态、冰雪、民俗文化和特色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景区景点,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文景观建设,打造讷谟尔河流域景观带,开发温泉疗养和冰雪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以旅游休闲养生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市末来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到2015年,全力提升五大连池旅游休闲养生知名度和吸引力,力争把五大连池打造成观光游览、康疗养生、度假避暑基地。

(六)积极培育物流、会议、养老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物流、会议、养老等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高速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网络,编制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构建现代物流框架体系。重点发展以粮食加工储运、农资集散、货运中转为主的综合物流业,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消费品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会议经济和养老经济,谋划和推进养老城建设,以人流带动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培育信息咨询、会计法律、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到2015年,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文养生城,会议经济城、旅游休闲观光城。

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一)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围绕发展现代特绿色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主题。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为主线,以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为核心,以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1、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抓住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契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重点建设豆、麦、薯、稻、蚕等十大生产基地。积极对接“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实施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大型商品粮基地、标准良田、大中型灌区田间灌排配套等重点项目。加快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依托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垦大型机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施科技园区引带工程。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18.74亿元,年均增长6%;粮豆薯总产达到10亿斤,年均增长5%。

2、加强区域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农垦示范带动作用,共建现代大农业示范区、旅游观光农业区、优质矿泉农产品生产区和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区,共同推广农场模式化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先进技术普及率和技术标准到位率。携手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场跨区作业面积。联合组建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编制好龙镇和龙镇农场小城镇建设规划,共同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携手推进绿色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精心打造一批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专业公司、专业协会,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产业组织形式,提升产业化、品牌化水平。

3、推进渔牧业产业化发展。结合我市三带一区的畜牧业发展格局,培育标准化的畜禽养殖基地,实现畜禽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全市发展200头以上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10个,新建规模肉牛育肥小区30个,建设蛋鸡、生猪规模化养殖场30个。进一步加强与乳品企业的合作,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优质奶源供应基地。结合省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项目,加快动物免疫监测、疾病防控和疫情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市、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系统。到2015年,争取把畜牧业发展成为我市农业经济中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经济产业。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10%。加大渔业养殖力度。依托我市鲢鱼、高白鲑、黑斑狗鱼、河蟹等特色渔产品,建设具有五大连池特色的水产养殖基地。 

4、发展生态主导型现代林业。按照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总体部署,以促进生态保护、加快经济转型、强化生态建设为核心,加快发展生态主导型接续替代产业,不断恢复和提升生态功能,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步伐,实施造林绿化7万亩,完善标准化农田林网1600亩,完成道路绿化1500亩。加快建设完善林场供电、供水、供热、道路等基础设施,对人数较少、资源枯竭的偏远林场进行调整撤并。坚持保护优先和点状开发原则,大力发展林上林下经济产业,按照国家GAP标准,扩大棚参、五味子、黄芪、甘草等北药基地种植规模,发展食用菌、山野菜栽植加工项目。到2015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2%,林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初步建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鼓励支持农民从事运输、建筑、旅游、餐饮、服务等行业,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村镇体系建设规划,提高村镇管理和经营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林区场址调整,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加快林区生态移民。加大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耕地保护、能源替代、环境美化等问题。加快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开展“文明村镇”活动,搞好科学普及,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培育立市支柱型产业,提升工业经济水平。

依托我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把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和矿泉系列产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大对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招引力度,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引导扶持,集中精力抓好工业项目开发,促进工业经济提档增速,实现财税增收。到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2亿元,年均增长30%。

1、优化农副产品加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壮大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加工业,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创建地方品牌,培育名优品牌。培育和引进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发生产符合国家QS标准的速冻食品、即食食品、绿色保鲜山珍产品、出口清真食品、小浆果饮料等特色食品。充分发挥我市农牧产品基地优势,与农场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搞好对接,联合发展乳品加工、油脂加工、排酸冷鲜肉生产、保鲜速冻蔬菜、豆沙生产等项目。利用山口湖丰富的渔业资源,建设山口水产品冷藏精深加工基地,将生鱼加工为鱼丸、鱼柳、鱼松等特色产品,生产鱼肉罐头制品、鱼肉香肠,速冻鱼肉饺子、冷冻生鱼片等系列产品,满足城市服务消费需求。

2、加快发展林木产品加工业。依托沾河林木加工园区的产业聚集优势,扶持大东北木业、华森木业等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壮大,建立起以高档出口家具、欧式实木门窗、高档木屋别墅为主的林木加工产业集群。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招引成规模、有实力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进驻园区生产细木板、地板龙骨等木制品,扩大细木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等传统木材深加工中端产品生产规模,研究开发林木加工产品剩余物综合利用项目,将树枝、树丫、锯末等生产废弃物加工为高纤维密度板,加速把我市的林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木材精深加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3、壮大矿泉苏打水系列产业。依托矿泉、苏打水产业园区,加快农垦年产100万吨矿泉水项目、宝泉矿泉啤酒、新邮通矿泉产品开发及软件研发中心建设。以世冷泉、华远世名泉等苏打水生产企业为重点,加速苏打水产业聚集。扶持龙头酒业、火山泉等重点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采用现代技术设备提高矿泉系列酒类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酒类产品。加强矿泉苏打水生产企业和酒类生产企业的整体营销策划,打造五大连池矿泉系列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4、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集聚区。按照区域发展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具有科技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聚区。新建产业项目原则上要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进一步发挥产业和资金导向作用,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和服务体系,培育园区重大项目产业链,增强园区的吸纳和带动能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搭建新的平台。未来五年,优先扶持基础设施配套完备、产业基础较好的双泉镇矿泉工业园区、龙镇农副产品加工区、沾河木材加工区和新发苏打水产业集聚区。加大园区项目的招引力度,以良好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努力把园区建成工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对接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做大做强旅游休闲服务业。

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有效整合区域内优势旅游资源,突出火山矿泉、湿地观光、自然生态特色,打造旅游精品,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1、推动景区提档升级。认真落实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规划山口湖景区、大沾河国家森林公园、讷谟尔河景观带、国营农场生态旅游观光区,筹建抗联历史纪念馆,完善《红灯记》故事原型地和抗联第三路军指挥部遗址红色旅游开发详细规划,逐步形成自然生态、湿地观光、度假避署、冰雪游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系列品牌。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天然浴场、大型游船观光、山口湖水上渔宴、演艺厅、垂钓、漂流、“农家乐”、汽车旅馆等旅游项目,把五大连池打造成黑龙江旅游的一个新的亮点。

2、发展配套服务产业。立足于把五大连池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接待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加强高档宾馆、酒店、大型购物场所和文化、体育娱乐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旅游产业化。高标准规划低碳滨水新区,抓好新区内道路、广场、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温都水城国际旅游接待中心、养生会馆服务功能,开发建设民族风情园、锦绣大观园等旅游服务项目。加快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开发,丰富旅游文化内涵。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拉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打造知名旅游品牌。拓展区域旅游合作,整合资源,联合促销,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政府、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的合作,采取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加大五大连池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打造“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火山游——山口湖风景区生态游——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湿地游——黑河边境口岸游——俄罗斯异国风情游”黄金旅游热线。通过举办中国(五大连池)汽车拉力赛、各类节日活动、大型庆典等方式加大连池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全面提升五大连池旅游城市形象。

4、发展会议养老经济。抓住有利机遇,提升会议会展业发展水平,打造中国北部一流旅游城市和会议会展之都。重点开发现代休闲娱乐、商务会展、国际国内会议、体育健身等高端产品,以我市低碳滨水新区建设为契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筑景观、高档宾馆酒店、大型会议中心、养生会馆、养老服务机构等设施建设,实现会议、养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三优”文明城市建设和“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建设步伐,打造现代都市框架。

1、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和小城镇的水源、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及公交、消防等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从满足人们宜居、宜业、宜乐等方面需求入手,整体规划建设一批便民市政公用设施。加强通信网络建设,主要聚集区和重要交通干线实现通信全覆盖。完善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探索建立符合我市的三网融合模式。

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建设网络,建设前嫩高速五大连池支线、北安至五大连池铁路、五大连池至嫩江铁路,建设五大连池机场,开辟民用新航线。到2015年,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继续实施公路通达工程,重点对我市境内的五北、五二和讷五公路进行路面加宽和基础加固,解决现在路面宽度窄,线形差,严重制约车辆正常行驶的瓶颈问题,对没有实现通达通畅的村级公路实施硬化,到2015年,实现中心城市和乡镇周围农村通畅率达100%。完善交通设施,推进公路货运枢纽和市乡客运站建设,异地新建市客运站。到2015年,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公共客运更加规范,公路营运客车实载率达到97%,营运货车实载率达到70%。

3、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和大型灌区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构建防洪体系,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加大山口水库向南部城市供水工作力度,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和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4、高标准建设低碳滨水新区。结合我市会议、养老等新兴产业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点抓好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筑景观、高档宾馆酒店、大型会议中心、养生会馆、托老养老服务机构等设施建设,吸引战略投资者参与旅游新兴产业项目开发。

(五)深入实施科教人才强市富市战略,加强创新型社会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完善科学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实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为实现全市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和人力资源保障。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项目孵化和科技转化,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战略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通过研发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度和影响力。开展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科技成果。推进与俄罗斯农业、工业、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等领域实用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合作开发。

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教育为方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建立健全增加教育投入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搞好培训,提高现有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落户本地。鼓励支持民间办学,开办专业性民办院校。

3、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度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实施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推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突出抓好人才使用,确保人尽其才。加快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人才共享工程为载体,加快形成与农垦、森工人才共育共建共享的格局,努力建设一支重点突出、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六)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建设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采取兼并重组、资本运营、上市融资等多种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联合体。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和公共财政体系。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继续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积极探索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形成区域间协调合作发展工作机制,加强垦地共建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

3、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改革。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和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加强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与服务,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机,不断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推动物业管理工作上水平。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逐步规范价格和预警预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改善发展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就业等一批关系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

1、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完成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基础地位,建设五大连池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大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治能力,严格控制重大传染病传播。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完善监测网络,健全疾病监测预警报告体系。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能力和公民健康素养水平。

2、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文体活动为出发点,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完善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五大连池市电影管理站、五大连池市新闻直播厅,完善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工程及光缆改造工程,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开展和实施一批文艺体育全民参与工程,规划创作一批以反映我市人文社会、旅游资源、地方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点文艺题材和文化产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博物馆、新图书馆、科技馆、国际文化体育交流中心、游泳馆、封闭式田径运动场、影剧院、农村社区图书室、标准化群众文化馆、档案馆等公共文体设施项目建设。采取群众自发与精心组织相结合,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相结合,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3、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健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的保障标准。建设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项目,完善乡镇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质量,到2015年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体系。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落实申请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等相关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培育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建设五大连池市科技人才服务中心,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做好残疾人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加强残疾人的生活和医疗保障,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建设五大连池市康复中心项目。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快解决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人员的住房困难问题。

4、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河流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完成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五大连池市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到2015年低碳滨水新区、龙镇、双泉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医疗废物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城区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新建1个医疗固体废物收集处置中心。进一步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建设五大连池市环境监测站、五大连池市污染防治监控中心、五大连池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工程、五大连池市机动车环保检测监控系统工程等项目。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加强山口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山口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站。加强水源涵养区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实施讷谟尔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五大连池市饮用水安全、双泉水源地水质保护、双泉水源地水质动态监测等工程,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保障我市饮用水安全。

5、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增长、生态环境基本适应的防灾减灾体系,重点加强河道堤防工程、蓄水工程、洪水预警、水利工程除险加固、灾害性天气预警、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森林防火、农林牧渔病虫害防治等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堤防消险加固28公里,堤防改线8公里,新建堤防40公里。治理涝区3个,完成治理面积6.8万亩。坚持城市建设与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建立完整的人防体系。加强气象事业建设,增强城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和农业气象预报能力。加强地震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地震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建设,建立政府统一组织,部队、公安、消防、气象等有关部门联合快速反应的灾害应急保障救助体系。

6、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政府自身民主法制建设,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司法干部队伍建设,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构建群防群控、群防群治的社会动员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机制,认真贯彻《信访条例》依法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有效提高群访事件处理能力。

7、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连池”为主题,以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重点,全面落实《科学素质纲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和人生观,倡导文明和谐、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为建设全国闻名、世界知名的 “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建优良发展环境。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减少行政审批程序,降低行政成本。建立、健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专家论证、公共听证、科学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

(二)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创新融资方式、拓宽筹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加强财政性资金、信贷资金的衔接和引导工作,支持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筛选和储备一批关系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不断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的选择、滚动和形成机制,实现“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始终保持大项目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强劲拉动态势。

(三)研究落实相关政策,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抓住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我省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十大工程建设等多重机遇,深入研究“十二五”时期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动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研究落实相关政策,加快推进经济产业发展和重大建设项目,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强统筹协调,落实总体规划。

健全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龙头,各类规划相互衔接的科学规划体系,根据总体规划要求,科学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细化和延伸五年规划。严格把五年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分解落实,促进总体规划实施。


推荐访问:五年 二个 国民经济 【发改规划】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545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