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8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06 18:54:01

篇一: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国中医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贾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实践性和济世精神的。五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医在中国拥有普遍的认可和敬重,其成就和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但是,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甚至有极端的观点直接指斥中医为巫术。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人们开始重视现代社会的弊病,绿色环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活跃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连带着中医药也重新受到重视。当然,其中主要的是功利好奇的用心,而非审慎认真的尊重。尽管如此,这些变化还是为中医药的复兴和拓展提供了契机。顺应时势,中国中医药也令人欣喜地复苏了。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长远来看会危害中医药行业的成长,甚至会断送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命;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理论、对现状的认识还被当作决策的基本依据;而要使中医药成为一种世界性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国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尚未被重视,或者说还没有进入某些人的思考范围。

  鉴于此,我们在分析和总结中国中医药的现状和中西医药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以期有助于这一前程无限的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各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就是中医药;中医药应当拥有和西医药平等的地位,应该成为与西医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

  一、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西医进人中国以后,中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概况。1840年鸦片战争后,刚创建不久的西医药(西医药迄今仅有200余年历史)由传教士带到中国。此后,西医逐渐取代中医,在整个医疗事业中占据了主导乃至统治性的地位。解放初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有文件规定,中医不许进医院,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要用西医的学术改造中医,使中医药面临灭绝的边缘。后来这种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并组织了西学中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并于八十年代初将发展中医药列入了中国宪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发展远远不如西医快。实际上,解放以来,中医药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乏有人打着弘扬中医药的旗号去发展西医药。这是中医药界的悲哀,更是中国卫生事业的悲哀。下面一组数字说明了这一点:1949年,全国有中医人员27.6万人,1972年下降至不足21万人,1999年为33.7万人。50年间仅增加6.1万人,即增长了22.1%。按万人中医人员数看,比50年代初期下降了一半还多。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8.7万人,以后逐年增加,1999年达169.6万人。50年间增长了18倍。1999年全国有综合医院10793家,而中医院仅2449家(其中不包括医学院校附属的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数),二者相差悬殊。

  1.中医药产业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中医药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

  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等系列规范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中药企业的要求尚未严格实施。在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统计的1059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达1018家,占

  96.1%,同仁堂是全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其产值1996年也仅占当年全国中药产值6.8%。达到GMP标准的中药企业不足10%,另外还有近2000多家西药企业生产中药;中药制药装备落后,制剂设备仅相当于七十年代国际水平,品种规格少,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检测装备滞后,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水平。过度开发已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很薄弱,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

  中药饮片加工由于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炮制规范不统一,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饮片质量不稳定。

  中成药方面,主要问题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现有的制剂中传统剂型仍占很大比例,一些剂型和新剂型的开发应用还不足。

  2.中医药研究

  到1995年底,全国建有中医院2552所;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77所和上百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达数万人。但是长期以来,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法滞后,内容重复,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证明,从原材料到产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都不够深入。

  新药的研发费用大、周期长,一项西药在美国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3-10亿美元。中国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投入太少,企业能力又有限,导致中药的研究很难深入。到1995年底,国家在各个计划中对中药研究的总投入约为1700万元人民币。自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以来,投入也不过翻了一番。由于国内中药企业规模小,全国每个生产:中药的企业产值平均不到2000万元,大多数企业几乎没有能力进行科研。即使稍有力量的,也因为怕担风险.不去开发申报新药,而宁愿花高价去购买新药批号,甚至几个上市中药企业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在《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已批准生产700余种新中药,但总的来说,申报速度不快,低水平重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

  3.中医药教育

  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中医院校的规模远小于西医院校。

  中国中医学院学制为5年,中医与西医教学时间几乎相等,毕业的学生不西不中,既不能继承又不能发扬;而韩国中医药高等教育1996年由4年制改为6年制。

  1995年,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共256003人,其中中医院校在校生仅44737人(含民族医院校及西医院校中医系在校生),中西医在校生之比为1:4.7。对中医药发源地及中医药应用大国而言,中国中医高等教育规模实在太小了。

  4.中药进出口

  中药材和中成药基本上只出口到周边国家。1980年,中国中药出口创汇2.4亿美元,1995年达历史最高水平6.7亿美元,但也仅占国际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市场)4.4%;即使加上边贸及以食品名义出口的中药,按

  10亿美元计,市场占有率也不过7%(不含国内市场)。在

  1980-1995年间,中药出口创汇增长170.7%。年均增长率6.8%。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6年以来,中药出口创汇基本上一直在下降,2000年才又有所回升,约5.32亿美元。  中药出口创汇中,药材约占70%-80%,成药仅占

  20%-30%,因此,出口创汇额主要由中药材出口情况决定。出口中药材不仅附加值低;而且,为了赚取外汇,有些地区狂采滥挖,已经造成中国资源破坏、生态破坏,造成大片草场沙化。例如,199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甘草8766吨,进口甘草液汁及浸膏2555吨。这相当于4万亩草场的产量,而每挖一亩甘草相当于破坏3亩草场。甘草出口美国虽然赚了一点外汇,却破坏了我们12万亩草场,造成中国草场严重沙化,沙尘暴频频发生。麻黄草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北方大大小小、土的洋的麻黄素厂不计其数,为国外生产冰毒提供原料,而所赚到的那点外汇远远恢复不了被破坏了的草场。

  出口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压价竞销,药材平均出口价格几乎逐年下降。如平均价格有较大回升的1995年,每吨价格也仅为1980年的40%,1984年的61%。

  1995年之后,平均价格也是逐年下降。从海关统计年鉴中列名的40余种中药材看,价格也是逐年下降的。于是就出现了出口数量增加创汇额反而下降的怪现象。中成药也有类似问题。

  由于统计口径不一,目前的统计数字往往将进口的植物制品、生物制品、维生素等保健品,统统算做了中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几乎没有批准有关产自国外的"中药"的进口,卫生部只是批准一些保健食品进口。许多药材如西洋参、高丽参等药材,以及乳香和没药等南药,是我们历来必须进口的中药材而非洋中药。

  2000年,中国进口中药1.06亿美元,其中,进口清凉油和其他中式成药共2449.4万美元,其余为中药材。

  在返朴归真潮流推动下,世界植物药发展很快,欧美国家均以10%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长,1995年世界植物药市场达到150亿美元(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今天,应在250亿美元以上。然而,就以1995年来说,中国中药材和中成药出口创汇创历史纪录,达6.7亿美元,也仅占

  150亿美元世界植物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的4%,与中国中医药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上面的计算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所说的国际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如果计及中国市场,1995年中国中药产值约40亿美元,加上中国中药出口,中国中药产值在世界草药市场中占25%左右。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中药最大的国家。此外,我们也要看到,世界草药市场中,仅中国及周边国家使用中药,西方国家草药市场中绝大多数是草药而不是中药。

    二、中医药将是与西医药平起平坐的另一医疗体系

  今天,不少人认为中医药不科学,西医药科学。中国一家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一项研究:"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定位",其结论是:"中医药永远是辅助医学,永远进不了主流医学。"我们的看法截然相反。我们认为,在中国各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实力、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中国西药97.4%是仿制的,而中医药领先于世界各国,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医药必将走向世界,成为与西医药

  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是说,将来世界上应该有平行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西医药体系与中医药体系。

  中医药学有5000年历史,西医药学仅200年历史。不可否认,西药解决了细菌性传染病,而且在手术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20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药应该被消灭掉。

  1.中西医药对比

  与西医药学相比,中医药学有诸多优势。中医药是有系统理论、丰富实践、浩翰文献、严密制度的科学,是世界上其他三大传统医学体系(埃及、印度、希腊)所不及的,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西医药对许多疑难症缺乏有效疗法,而且西医药日益高涨的费用已使发达国家不堪重负。中医药廉价有效,在预防及治疗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为西医药所不及。

  中医讲"上工医未病"。中医药追求的乃是要"曲突徙薪"以防生病,而西医药则是前来"救火"医危病。西医药今天也开始研究"亚健康状态",正是向中医药的靠拢。

  中医是临床医学,研究的始终是活人;中药是几千年间在无数活人身上试验的结果。西医以人体解剖为基础,进行分析,从研究死人开始。因此,中医药与西医药源头不同。在中医药体系中,既学药又学医,医、药不分家,中医药学人士是中药的共同创造者,可以按照中医理论组方,且早已在临床上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在西医药体系中,医与药完全分开,西医大夫仅是西药的使用者,西药则是药物化学家从诸多化合物中盲目筛选出来可能有效的化合物,用动物实验确定其安全性,再用临床试验进一步确定其安全性、有效性和最佳给药剂量。  中医从整体看问题,重宏观,重归纳,辨证论治,中药的优势在宏观准确性,劣势在缺乏微观精确性。西药重微观,重分析,虽具有微观精确性,但却无宏观准确性,因而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在解决局部问题的同时,却往往会给身体的其他部分带来麻烦。

  中药多采用复方,以求各味药间的协同作用,即使单味药,也是个小复方,其不同成分间也协同作用,从而增效减毒。因此中药往往有双向调节功能。例如,用三七这一味药,既可活血也可止血。然而西药均为单体,纯而又纯,这却往往是其毒副作用的根源: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许多事例表明,中药越提纯越无效。

  近几十年中,西药出现十几次重大毒害事故,影响极大;而中药应用几千年来,并未出现什么重大事故。

  1997年统计,在中国,西药每年引起210万人因药物反应住进医院,19万人因此而死亡(相当于中国每年死于10余种传染病人数总和的12倍)。而自建国至90年代初的40年中,据岳凤先教授统计,只有5000例中药毒副反应,且多属用药不当。

  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

  从药物的研究开发来说,中药的研究开发有系统理论指导,有规律可循,与西药开发依赖"筛选法"相比,要简单有效得多,且其安全性有效性早已有了保证。

  中药极其复杂,博大精深。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奥秘。现代科

  学越发展越能揭示出中医药的奥秘。例如,50年代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筛选的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中医药属个体化治疗,西医药属群体化治疗。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相同,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中医个体化诊治的正确性。

  经络理论和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西医药学至今也没有承认并将其纳入它的体系。应该说,西医药学理论本身也并不完备,原因在于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以尸体为研究对象。而经络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开放系统,经络作用与现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无法找出经络的任何迹象,所以,尸体解剖学对人体尤其是活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正因为此,西方医药学者、西医大夫及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就很难理解,中医药学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肾与耳、心与舌有密切联系?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是通过经络相连的。所以说,中医药学在宏观上对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药学更全面。  2.中药与植物药的对比

  在西医药学开始形成之前,即二百年之前,西方各国也使用一些草药,只不过他们没有系统理论,也没有什么文献记载。西药洋地黄最早的应用就是将洋地黄叶子晒干研碎服用,后来提取而成为今天的西药。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以解剖学、细菌学、毒理学和化学合成为基础,形成了现代医药学之后,他们就忘记了其祖先曾使用过植物药的经验。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人逐渐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和西药的毒副作用,且西方国家日益感到承受不了医疗费用高涨的沉重负担,才出现了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物的潮流。

  但是,中药不等于西方的植物药。植物药是当今西方人对西方草药的常用称谓。中药大多数也是用植物入药,但却不能称为植物药,因为中药与西方植物药差异很大。所谓中药是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药物,按照中医药理论而使用;而所谓植物药或说草药,则是尚未纳入任何医药学体系的药物.仅凭一定的经验而使用。中国有中药资源12000多种,并末全部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有相当一部分尚属民间草药。

  中药与植物药的主要差别如下:

  (1)中药有系统完整的理论,有浩瀚的文献,遣方用药有规律可循;西方植物药是零散的经验。

  (2)早在两三千年前中医药就建立了一定的医事制度;到唐宋年间逐渐形成理论完整、结构合理、部门齐全的医疗、药品、教育、考核、选拔、管理等部门及相关制度、法规。中医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而西方植物药在近几十年之前从未形成过行业,用植物治病只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而非职业行为。

  (3)中药讲究炮制,讲究药物四性五味和归经;西方植物药仅应用生药,不懂炮制后药性之改变。

  (4)中药多用复方,讲究君臣佐使,西方植物药一般用单味药,偶用复方。

  欧美都在制定自己的植物药专论。某种植物药只要有了专论,任何人都可据以生产OTC药品。《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说得很清楚,这只是对单味药适用。说得粗俗一点,它们的植物药专论仅仅相当于中国的《本草》,即说明了某种药用植物的药性及所含化学成分。化学成分是我们《本草》中没有的,中药今后应当在这方面加强研究;但《本草》中都列出了每味药的四性五味与归经,这样的宏观

  知识却是欧美各国植物药专论中所没有的。他们不可能根据植物药专论来开发出高质量的复方成药。从这方面讲,中药系列标准规范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传统药物标准规范的典范。

  3.中医药只能与国际双向接轨

  国家开始执行"中药现代化"计划以来,不少人在论述中往往提及须"与国际接轨"。迄今为止,我们不知道国际上有什么中药的轨可接,这种"与国际接轨"的提法是错误的。

  中西医药分属两个哲学体系,理论和思维方法不同,语言也不易相通。近200年,西医药标准在世界各地推行开来,似乎但凡医药就只能采用西医药这一个标准,与国际接轨似乎就是采用西医药系列标准规范,否则就不能得到承认。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系列标准规范是怎样出来的?是从实践中总结提高归纳出来的。1078年宋《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详细列出了处方、剂型、制剂工艺、服法、服量、功能主治,堪称中国最早的成药标准;1505年明代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对药材按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气、臭等24方面予以记述,图文逼真,堪称早期最全面的药材标准。如上所述,中医药与西医药完全是两个体系,而西方植物药根本没有理论,我们当然不可能按西药标准、也不可能按其植物药标准来生产我们的中药了。在中医药方面,绝大部分标准规范,只能由中国自己依据几千年的实践和中医药的特点来制定,并力争得到国际认可。也就是说,向海外铺轨,让他们与我们接轨,并使之成为世界植物药标准的典范。

  不可否认,中国已有的中药系列标准带有浓厚的西药气息,这是历史的必然。今天,要完善中药标准,就要强调"求异存同",而不是"求同存异"。即为弘扬中医药,中药标准要突出中药与西药不同的特点,否则,会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当然,在制定有关标准规范时,也需要参考目前国际惯例和西医药以及西方植物药标准规范中先进、可行的方面,一则完善自我,二则易于为国际尽快认可。这就是我们说的双向接轨。  三、各国对中医药的态度与政策

  1.中医药主要应用于周边国家和地区

  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由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接受了中医药,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成为当地主要的医疗保健体系。19世纪,西医药进人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之后,西医药在这些周边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主流,中医药受到压制,地位低下。但不管怎么说,东南亚和东亚国家、地区始终在应用中医药,且一直是中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对象。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比中药出口更为重要。

  中医药传入日本后的一千多年中,一直是日本唯一的医疗保健体系。然而1868年明治维新时,汉方医药的地位被西医药从法律上取代。直到本世纪60年代汉方制剂才又以"一般用"(相当于OTC药)形式出现于市场,当中断线100年。

  尽管今天列人日本医疗保险药价目录的汉方制剂已达233种,但日本中医师没有法定地位。按日本"汉方认定医制度",只有已取得西医师资格者才有权开汉方制剂处方。换言之,汉方制剂对症不辨证,故日本中医水平有限。

  有一种十分普遍的看法认为,日本中药占领世界中药市场30%,甚至说70%、80%。其实这是以讹传讹,没有根据的。据笔者查阅日本厚生省的《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日本中药每年出口数万美元至数十万美元,日本生产中药主要是国内消费。

  据1995年统计,日本从事中药制剂生产的厂家共

  42家。1995年,日本汉方制剂销售额1,533.92亿日元。

  1999年1016.37亿日元(约10亿美元),出口7个品种,创汇仅约4万美元。

  迄今为止,日本没有一所中医药专业大学,仅于

  1982年开办了一所明治针灸大学,在某些医科大学开设有中医学讲座。1991年,北京中医学院与日本中医振兴会合作,在日本开设了"北京中医学院继续教育日本分校",可说是日本最正规的中医药高等教育。

  中医药于公元4世纪传人朝鲜半岛,与当地文化结合,成为今天的韩医药。韩国政府承认韩国传统医药的合法性,并将之列入了医疗保险。  在韩国,既有西医医院,又有韩医医院。前者由西医师用现代医药为病人诊治,后者由韩医师用中医中药为病人服务。二者不得兼通,即西医师不能开中药,韩医师不能用西药及西医诊疗手段。

  韩国的西医师和韩医师,均需经过正规大学教育。到

  1993年,韩国有10所韩医医学院,均为本科四年制教育,自]996年开始,改为六年制教育。

  韩国人也都承认韩医的根在中国,愿意到中国学习中医,愿意到中国来进修。但是,近两年韩国对中医药态度有所变化。到2000年为止,在中国各中医药院校毕业回国的韩国留学生共1600人,都找不到工作,而且连参加韩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都不给。韩国保健福祉部的借口是:韩医学是根据《东医宝鉴》发展起来的学科,因此与中医学无法统一。实际上,《东医宝鉴》的作者许俊在编写该书引用的86种书籍中,83种是中国医书。由中国培养的这1600名亲中医药的韩国人,近几年一直在为中医药呼吁,他们多次进行诉讼,不屈不挠,因为他们要为生存而斗争。由此也可以看出为他国培养亲中医药派的重要性了。

  韩国盛产高丽参,其他中药材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依靠从中国进口。1995年以来,每年约需从中国进口中药材2.5万吨,1999年3.9万吨。韩国1995年仅进口中成药181.5万美元,占中国中成药出口总额1.3%,但也位居中成药10大进口国(地区)的第10位。

  2.中医药在西方国家

  西方国家除澳大利亚外,迄今都不承认中药,但针灸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西方现在承认的是植物药,他们把中药放在植物药管辖范畴之内。即使是植物药,西方批准为药品的也很少。他们总是要用西药标准衡量植物药和中药。因此,西方对中药的态度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乐观。要让他们接受中医药,尚需我们艰苦的努力。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世界出现针灸热,针灸已被西欧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中医药虽主要应用于华裔社区,但已逐渐开始被西欧主流社会所接受。

  中医药在西欧虽已开始走出华人圈,进入主流社会,但没有法定地位,只是作为"替代疗法"存在。医疗保险只提供针灸而不提供中医药治疗。中药只能私下应用,民不举,官不究。各国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倘若有人告发,就会遭到查抄与处罚。  西欧各国对中药毫不了解,颇怀偏见,常以中药含有濒危野生动物成分作文章。例如,以此为藉口,1995年

  12月24日,德国官方查抄了13个城市40个中药店。

  在北美西欧的华裔社区为中心的中医药市场上,与东南亚和中国港澳台情况略有不同。中药只能以食品形式进入这些地区。在唐人街上,中药店和中医诊所比比皆是,全美国华裔社区大约有4000家中药店,密集程度不亚于北京。中医

  大夫在美国是中产阶级。

  鉴于西医的局限性、西药的毒副作用,美国人将一些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的治疗寄希望于各种传统疗法,尤其是中医药。除越来越多的美国白人开始应用中医药之外,如下迹象表明美国日渐重视中医药:

  1992年,美国国会授权批准成立国立卫生研究院"非常规医学办公室",拨款200万美元研究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六大类非常规疗法。1999年这一拨款增加到

  1000万美元。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和大学近年纷纷研究用中药治疗疑难病、慢性病。

  1994年10月25日,美国颁布了《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以灵活的态度对待像中药这样在功效上是药,而在当前法律体系中无法被批准为药品的产品。虽将草药划入食品范畴,实际上在食品与药品之间为草药留下了一块生存空间,使人们看到了草药最终被批准为药品的一线曙光,1996年8月16日,美同FDA起草了《植物药品研究指南》,几经易稿,2000年8月在因特网上发布了《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广泛征求意见。美国终于要以有别于化学药品的方法来管理包括中药在内的植物药了。但《指南》在许多重大方面,仍将植物药按西药对待。

  《指南》对植物药的定义是:包括植物类、藻类、肉眼可见的蕈类及其混合物,不包括由酵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产品,也不包括由植物提取但已高度纯化和化学修饰的物质。《指南》指出,对含有动物和矿石成分的药物,按植物药产品的原则对待。这点很重要,对中药进入美国市场很有利。

  《指南》承认植物药有其特殊性:常以混合物形式出现;其化学成分有时不能准确测定,甚至其有效成分都不能确定,其生物活性也不明确;许多植物药制备加工方法源于经验;有广泛、长期的人体应用历史,且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有许多植物药作为饮食补充剂已上市多年。但是,《指南》所说植物药多指单味药,若由一种植物的不同部分或不同植物组成,则属复合药,须符合复合药的要求。

  在《指南》中,植物药申报资料明显不同于合成药或高纯度药。植物药可以不需要像西药那样提供有效成分准确无误的鉴定和含量测定等质量控制方面的申报资料,取而代之,《指南》主张采用指纹图谱、测量特征性标识成分和测定生物效价等方法来进行质量标准的控制。在植物药质量可控性和一致性方面,则非常强调对原药材的质量控制和生产全过程(包括中间品和终产品)的严格控制。

  美国虽然有了《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但仍然很严,中药仍难以药品名义进去。由于美国1994年颁布的美国《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放松了草药管理,有利于中药以饮食补充剂名义方便地进入美国,是中药开拓美国市场的良好机遇,但应明确饮食补充剂是食品而非药品,无需FDA评审即可上市;有些代理商声称可代理申请FDA审批是一种商业说法。仅中成药标签说明上如要声称某些保健作用需向FDA报备,但也无需其批准。

  在美国历来出台的食品与药品方面的所有法律和修改案,都是一次比一次更严格,只有这次《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是个例外。这说明了美国国会对FDA权力的限制。

  中药以饮食补充剂名义出口美国虽然方便,但有其弊端:饮食补充剂是食品,不能宣传适应症,降低了中药疗效;按食品标准要求中药,不能含"有毒"成分;食品价格低廉,一些患者不明药理,长期超量服用还会产生某些副作用,给西方某些人攻击抵制中药以口实等等。

  从以上各国对中医药的态度分析,可以看出各国对中医药的偏见正在改变。尤其是西方各国正从最初完全不按受的态度开始有些变通,民间逐步在一些西医不擅长的疑难病症上接受中医药的治疗,效果较好,西方政府也对此采取默认态度,同时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中医药走入其市场的政策,使中药可以先以饮食补充剂等形式进人。这些现象都是中药国际化进程的希望。

  四、中医药国际化中遇到的问题

  中医药国际化就是要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如上所述,中国中药出口情况并不太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不外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从客观方面看,有三大原因:

  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除千百年来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周边国家之外,西方国家很难接受中医药文化理念,对中国习用几千年的一些药物和疗法不理解,不接受。再者,中药须由训练有素的中医大夫辨证应用方能有效。即使在中国,一般人都有应用中药的习惯,但大多数人也辨不清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需由中医大夫辨别。西方国家没有中医大夫,更缺乏训练有素者。再好的中药,没有人会使用,也很难国际化。  2.法规限制

  西方国家评审药物的法规是针对合成药制定的,仅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因而成分复杂的中药很难通过

  FDA评审。尽管美国已制定了《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放松了对植物药的管理,但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合成药物标准的影响。更何况,中药远非西方的植物药,因此,中药仍难以以植物药药品身份进入美国市场。迄今为止,西方国家除澳大利亚之外,都不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但法规的限制不是不可改变的。澳大利亚华裔中医师林子强先生等人屡屡自费邀请澳大利亚卫生部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到中国考察访问,因此,澳大利亚终于在2000年为中医药立法,正式承认中医药。

  3.贸易壁垒

  贸易壁垒是中药进入西方最大的障碍。西方医药公司完全靠生产、销售西药赢利,他们不愿意看到中药与其竞争。因而千方百计抵制中药进入市场,甚至不惜诽谤诬陷。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马兜铃酸事件。比利时1990~1992年有174例服用同一家诊所开出的减肥药"苗条丸"(芬氟拉明、安菲拉酮、波希鼠李皮、颠茄浸膏、乙酰唑胺、防己、厚朴)长达数月,有的甚至3年,105名女患者中有70人需要肾移植或做血透治疗,有的病人后来得了膀胱癌,国际上对此称为中草药肾病。2000年6月9口,美国FDA在"至今未收到类似不利事件的报告"的情况下,命令停止进口、制造和销售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被怀疑的植物多达70余种。

  不可否认,广防已、关木通、马兜铃等含有马兜铃酸,长期超量服用肯定有害,而且蓄积性很强。但我们都知道,马兜铃酸不等于马兜铃。这正是东西方药学思想的根本分歧。《黄帝内经》中所列中医五大支柱就将药物称为"毒药"。我们从不认为中药无毒,但五千年的临床已总结出系统理论,合理配伍合理使用即可增效减毒。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人总认为天然药物无毒无副作用,可以长期大剂量服用。西药大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发现"反应停"有强烈致畸作用后,并没有撤销它作为药物的资格,而只是列为妊娠绝对禁忌。所以马兜铃酸事件也只是西方抵制中药的一个借口而已。

    下面再谈谈主观方面的原因:

  1.基础研究不足

  长期以来,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方法滞后、内容重复,导致中成药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缺乏规范的科学数据证明;在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都很不够。导致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投入不足,作为中医药大国,现在每年仅

  3000多万的科研经费,实在太少。

  尽管中药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尽可能地使中药在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方面做得更好。

  2.中医药出口鼓励政策不够

  由于中医药出口的鼓励政策(例如退税、贷款等)不足,无论中药企业、中医药院校,还是中医医院,都没有太大的走出去的积极性。大中型国营中药企业领导为任期制,出口与否,与其利益无关,成则无功,败则有过。中国多数中药企业没有国际营销意识,没有制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营销目标,不去研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营销策略。由于没有国际市场营销经验,也不敢走出去,或者说,没有传教士那种执着和献身精神。

  3.中药企业过小,缺乏竞争力

  中国中药企业1086家(1997年),约2000家西药企业也生产中药。2000年中药工业产值429亿元人民币(约

  52亿美元)。日本2亿多人,共42家中药(汉方制剂)厂,1999年中药年产值为1016.37亿日元(约20亿美元)。

  1995年日本津村占日本中药年产值67.2%,而1996年同仁堂集团仅占中国中药产值6.8%。相比之下,中国企业规模太小,既没有研究发展能力,也难有国际竞争力。而且,大多数中药企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品牌。

  4.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涉及中医药管理的政府部门共约15个。婆婆众多,没有通盘协调,致使政出多门,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例如,对国内早已大规模种植和养殖的人参、鹿茸、白芍、杜仲、天麻等中药材以及含这些成分的中成药均列入《进出口野生动植物种商品目录》,凡出口都要办理许可证,影响了出口积极性;甚至规定雪莲是固沙植物,规定凡是国家一级保护的动植物,不论野生的还是种养的,一律不许用于保健品等。

  五、中医药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在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中药行业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提高自身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择要而言,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是迫切而必须的:  1.建立协调中心与战略研究机构

  鉴于涉及中医药管理的政府部门有15个之多,政出多门,需要协调,需要专业化管理,国务院应设立中医药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挂靠于某一政府部门,协调各部门有关中医药的政策措施。在该中心下面应设立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机构,专门研究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及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建立中国的《中药管理条例》

  中国没有单独的中药管理法,中药与西药都归国家药品法管理。虽然中药有自己的特殊性,但迄今从未颁布过《中药管理条例》。我们认为,中国亟需尽快制定《中药管理条例》。2000年,泰国和澳大利亚先后正式承认中医药。今后,中医药将会逐渐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由于他们不懂中医药,不知如何管理,因此,我们应尽快制定出中国的《中药管理条例》,并成为世界各国的范例与参考依据。

  3.加大研究力度,开发新中药

  中药现代化是要得到新中药而非新西药,这一点一定要明确。所谓中药,是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依据中医理论加以应用的药品。青蒿素是近年中国开发的新药,自中药青蒿中提取的单体,治疟疾有特效,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迄今尚未弄清青蒿素的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而到现在还不是中药,而是西药,因为它不能依八纲辨证应用。洋地黄也是由植物洋地黄提取的单体有效成分,应用于风心病心衰治疗已有百年历史,但中外医家从未将之视为中药,也无人认为其是天然药品,而共同认为它是西药。美国开发的紫杉醇是由植物红豆杉中提出的单体,经FDA批准为治癌新药,同样不是中药,不是植物药,而是西药。

  美国FDA于2000年8月在网上公布《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也把"由植物提取但已高度纯化和化学修饰的物质"排除在美国"植物药"定义之外。

  目前中药研究开发中的一个误区就是"拼命"研究植物的成分,希望从中找到一个有效的单体。甚至有人说"中药现代化就是要开发像青蒿素这样的一类新中药"。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不是说由此途径不能得到新药,而是说:得到的不是新中药而是新西药。从植物成分中提取有效单体是西方药界近年在化学筛选法遇到重重困难后开发新药采用的方法。  今天,在中国研究药用植物成分,也不失为一条开发新药之路,也有助于提高中药的科技含量,使西方人更易于接受。但是,此非唯一之路,且非中药现代化之方向。中药现代化要开发新中药,且希望赋予具有宏观优势的中药以微观优势,即提高其科技含量,绝不是要把中药西化为西药。

  由于中药开发新药有理论指导,有规律可循,与西药筛选法相比,要简便快捷得多,中医药方面的研发投入和产出比将高于西药,得到有效药物的几率大,将是利国利民利已的事业。

  1994年日本津村公司投入研发的费用占销售额的12.25%,约11亿日元,远高于中国整个中药行业的研发经费总和。国家应像当年支持863计划一样,拨出巨款,支持中医药的基础研究,以使中医药更快地为世界接受。

  此外,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鼓励出口、在国外的医疗机构中培养和训练中医药人才等也是应该认真考虑和逐步实施的。

篇二: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浅析我国中药材发展现状及前景

  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天然无毒的中药材越来越受欢迎。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但存在着总量萎缩、种植采收不当、生产流通监管力度不足的问题。随着国家政策对中药材保护和监管的规范化,这些问题也逐渐得到改善,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标签:中药材;问题;现状;前景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传统药物约有12807种。按来源分类,药用植物有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随着近来兴起的绿色消费热潮及现代人亚健康状态的普遍,对天然药材及保健品的需求的上涨,作为传统医疗保健药品和食品的中药材在在国际市场的需求量急剧上升[1]。这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也对我国中药材的开发、种植、采收、生产、流通等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就我国中药材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前景,以期提供一定参考。

  1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1.1中药材资源总量萎缩

  《中華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录的植物药近一半为野生种类,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对中药材资源需求量的增大,因此在利益驱使下对野生中药材进行过度开发和超量收购加工,这就造成了部分中药材的总量减少甚至部分品种的衰竭。例如我国野生麝香资源比上世纪大为减少;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珍贵药材破坏严重;东北龙胆及具有抗癌奇效的红豆杉已成为濒危物种;甚至一些人参等常用药材的野生个体也很难发现。

  1.2中药材种植采收不当

  我国中药材种植长期处于自繁不选的状态,品种十分复杂,退化混乱严重,大大降低了中药材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且中药材讲究道地产区,这是我国经几千年临床验证总结的经验,如青藏的虫草、河南的四大怀药等,而由于产地原因所导致的价格的不同,使众多人盲目将道地药材向各地引种,导致了药材品种的混乱。现在也存在着像具有扶正固本的人参不等达年限就采摘销售的现象,产生了临床上“医对方准药不灵”的报道。同时,水污染、土壤污染导致中药材重金属含量超标,农药化肥的滥用也使其农残严重超标。

  1.3中药材监管力度不足

  在中药材进行净制、切制或炮炙等炮制到饮片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使其外观更加美观,常常选择硫磺熏蒸,如白芍熏蒸后质地看起来更加上乘,对无中药鉴别知识的人来说销售价格随之上涨。储存方面,中药材存储多为个人、购销公司

  或生产企业。其仓库多是一些普通的库房,养护水平较差,个别冷库也存在着为降低成本而堆积药材以减少使用面积降低成本的现象,忽视了药材的承压能力及可能出现的发酵现象。

  2中药材发展前景

  2.1中药材资源保护力度加大

  国家为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提出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中药材资源保护部署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其规划实施野生中药材保护工程、建立全国资源动态检测系统等一系列发展任务,在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等阶段都给以相应的规划和规定,有力的保证了我国中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近年人工麝香、熊胆人工引流和虎骨代用品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珍稀中药材资源的紧张情况。

  2.2中药材生产质量标准体系的严格规范

  为从源头上控制中药质量,规范中药生产全过程,我国于2002年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其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中药材种植和采收难以制定标准,在此方面仍存在一定漏洞。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定取消中药材GAP认证,但这并不代表着对中药材生产的放而不管,其后将有监管更为全面合理的政策出台,实现中药材的可持续生产以及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中药产品更加安全有效。

  2.3中药材保健品的兴起热潮

  我国中药材资源品种丰富,加上我国独有的炮制技术进一步保障了药材的安全性,现代化生活中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使得天然安全的中药材相关保健品的开发和应用成为一大发展趋势,并在全球市场上也有长期发展前景。目前已有114个品种的中药材可用于保健食品定位原料;80种可药食同源;53种明确不可用。且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对中医药保健方面的倾斜及国内企业对植物保健研发的投资和支持,将有更多的中药材开发应用到保健品的原料上。如对名贵中药材肉苁蓉的有机种植的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其品质,开拓其保健品市场。将中药材应用于保健品原料已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其市场可开拓空间极大。

  3结语

  随着我国中医药在国际上认可度的提升,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不足使得天然安全的中药材受到关注,诺贝尔奖青蒿素的发现也使中药逐渐被国际所重视。不可否认,我国中药材存在着总量萎缩,种植采收、生产流通监管不当等不足,而国家也正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中药材的保护和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大。中药材的开发应用发展空间广,并逐渐占据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是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国际化发展的强大动力[3]。

  参考文献

  [1]王淑玲.中药材市场供需均衡现状[N].医药经济报,2016-08-29(007).

  [2]王剑.中药材市场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作者简介:秦乐,女,山东临沂人,研究方向:制药工程,E-mai1:2500408266@qq.com

篇三: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药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因而,对于医疗方面的要求也就突显出来,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自然也越发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与讨论。

  在新世纪,随着回归大自然的思潮,人们对绿色食物、绿色药材会更加向往,对健康更加关注。发展现代中药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阔的市场及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中药现代化。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

  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三)化学家与生物学家相互脱节

  生物学家尽管不断宣布在身体机能、细胞或基因调控方面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灵敏、简便、可靠的活性筛选体系。故化学家即使想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也常常无法实施。

  (四)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如pH值、肠内菌丛、酶等)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

  (五)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故成效不大

  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由于西医对中医关于中药功能、主治叙述中采用的深奥难懂的用语理解不一,建立的动物模型或活性筛选体系往往不能正确表达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临床效果,故所得的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不被中医认可,或者认为不能真正体现中医用药的精髓。另外,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也很难合理说明具有适应多样性的中药及方剂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现在提倡采用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进行方剂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但实行起来则存在许多困难。

  (六)研究得到的部分成果未能进一步提高或推广应用

  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得到的活性成分,往往未能做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或者结构改造,并就结构活性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创新药物的贡献作用不大。研究成果未能更好地用于指导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对推动中药现代化所起的作用不大。

  三、中药造成的不良反应

  由于化学药品频频出现不良反应,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疗效相对稳定、毒副作用小的中药,但是随着中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数量也有所增加。不同于西医和西药,中医讲求辨证施治;中药经过炮制和配伍,也能达到一定的增效减毒的目的。

  四、对中药的认识存在的一个误区

  大家在进行中药研究时,注重新剂型、疗效的研究,而忽视了毒理的研究,由此造成中药中毒而被禁用的现象屡屡发生。所以在加强中药药理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中药毒理的研究,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要求。

  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加快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中药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300多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全球对天然营养药品的需求正以70%的年增长率递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该组织估计,中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全球兴起。

  二、政策扶持

  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已经写入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药行业的发展已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中国政府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合资合作

  随着国际市场对中草药需求的迅速增加,我国中药行业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外资本关注的热点。

  国内大批上市公司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张经济规模的新方向,中药产业也被国际资本视为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

  中药发展趋势

  一、高新技术的应用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近40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有了重大突破,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其它学科专家运用各自学识和手段进入生命科学领域,初步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为新兴产业提供新理论和技术。近十几年来,中医药界采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研究中医中药,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受体学说、基因检测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如在脾虚证研究中运用70余种、肾虚证研究中运用90余种指标或方法,揭示脾虚、肾虚证本质。

  二、病证结合的研究如在临床治疗研究中,以病带证、以证带方,病证方药自成体系,易出成果;在基础研究中,建立典型疾病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病与证、证与方药的关系,研究新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三、新理论的产生创造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如定性定量辨证思维与方法、生物性肾虚证与病理性肾虚证(预后不同的两种肾虚证)、隐潜性证(在症状未显露前潜在表现的证候)、急性虚证、急性瘀证、高原血瘀证、小儿感染后脾虚证、菌毒并治(杀菌与解毒并施的治疗机理与方法)、皮层--内脏--经络学说(如蕴热期、瘀滞期、毒热期阑尾炎)。

  四、创新药物的开发传统制剂的创新--研制新制剂;毒剧药物的研究,筛选有效新药;扩展新药源如海洋药物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如多糖、总甙类。

  不难发现,中药具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中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而需要后人共同的努力方能就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篇四: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医中药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郑 奕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济南市250300【摘 要】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养生、身体健康,进而对医疗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中药是千百年来经过不断实践、试验形成的产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现阶段,中药在医疗使用上较为广泛,中药材、中药饮片、剂型等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发展。对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中药;应用;发展前景如今,人们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健康理念的出现,国内外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有可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中药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结合辨证施治原则,使用中药治病以求达到最高治疗、副作用最小效果,这也是任何一种药物难以达到的。鉴于此,中药得到推广与应用,传统医药显露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新的提取形式,比如:半仿生提取(SBE)、超临界萃取(SFE)、微波提取等。这样一来,确保了成分提取效果并且尽可能的减少杂质,有助于中药质量的提升。1.3质量指标的构建中药复方中包含较多化学成分,治疗效果为总体协同结构,不同化学药物作用原理。所以,不可一味的模仿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形式,只由一个或多个化学成分进行药品说明。较早以往,中药质量标准评价分为观看、品尝、实验等;但是不能详细说明中药质量特点,缺少完善的中药质量指标,也是我国中药发展一大困难。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逐渐形成了适合中药质量的评价形式,即:中药指纹图谱。把中药药材在既定的色谱环境下综合分析,可以获取可以标示其化学特征的色谱图。指纹图谱可以应用在中药制剂研发、生产过程,例如:原料药材指纹图谱,中药原料药指纹图谱与中药制剂指纹图谱等。该种图谱可以量化,基于化学成分条件下应用在分析中药材与制剂质量的真实性,优良性与稳定性。中药指纹图谱的应用有助于中药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发展。1中药的应用1.1中药剂型的发展我国中药基本可以划分为膏、丹、丸、散等剂型,不同剂型生物利用率较低且不方便服用。伴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中药制剂吸取了以往中药制剂方法,同时融入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中药剂型调制理论、现代技术、操作与剂型质量研发新的剂型,调制稳定的中药剂型进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比如:牛黄丸,以往剂型为大蜜丸,具有清热解毒效果,针对患者中风、痛风等病症。但是,患者病情严重则难以顺利服用并且口服吸收缓慢,不适合应用在病重患者的紧急救治。针对这一问题,现代中药将其配置为清开灵注射剂、滴鼻剂,这样一来解决了难服用问题。同时,见效快适合应用于急救。我们常见的中药剂型分为:胶囊、片剂、颗粒、注射液等。1.2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因为中药中含有化学成分,其成分复杂使得成分提取和分离较为困难。通常情况下,中药提取包含浸渍法、渗漉法、改良明胶法、回流法等,人们常用方法为煎熬。但是,这种提取方法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煎熬方法会使一些有效成分小时,特别是水不溶性成分。第二,提取时有机溶剂容易出现有机溶剂和有效成分反应,造成原有效率丧失。第三,无效成分去除不够完全,浓缩率较低。第四,提取液中一些杂质成分多,存有少许脂溶性成分影响精制。第五,较高热量条件下,容易造成热敏性成分分离。如今,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出了一些另一方面,因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许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匮乏,无节制的开采也让珍贵的中药材资源接近枯竭,如今我国林麝、黑熊、马鹿等近40个品种的具有药用动物在逐年减少,尤其是麝香,其在我国的资源总量照比上世纪中叶少了70%以上;冬虫夏草、川贝母、川黄连等药材的资源因为大力开采生长地也遭到破坏,野生甘草的保有量也比之前下降了80%,药用价值较为广泛的药材,如人参、三七等基本上也已经难以在找到野外生长的野生个体了;药材品种培育种植技术不科学。产量低,质量不达标;针对药材各品种的分析和研究不深入;对于中药材生长期间可能受到的病虫害防治与花费泼洒、化学农药残留的等种植问题,中药材质量忽高忽低与品种的参差不齐,让中药材资源很难达到良好的供给与可持续的发展。

  2.2中药的研发和研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新药在研发与创新上存在诸多问题,不过,在天然药物上资源丰富,在中药中探索新的药物也是我国中药发展一大前景。同时,天然先导化合物可能成为治疗疑难杂症的新药。比如:菊科植物、青蒿等。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研小组通过不断的研究分析在青蒿中提取了可以治疗恶性疟疾的化合物。随后,通过对青蒿素的组织研究,获得了抗疟活性高于青蒿素的蒿甲醚。经过鉴定被列入国际药典,成为治疗疟疾的最佳药品。另一方面,红豆杉中树皮含有紫杉醇,经过研究发现有着较强的抗癌活性。现阶段,已经有药物被应用在医疗中,所以,中药成为我国新药研发的宝贵资源。中药饮片生产加工可以分为天然或人工、养殖动植物中草药加工,其中包含中药材加工、配置生成的中药饮片与提取中药的加工。因为材料全部源于大自然,所以难以展开定量人工控制,各化学药的质量特点。所以,需要采取中药材GAP种植、生产、研发全流程基地;同时,研发提取、2中药的发展前景2.1中药发展现状我国中药药材资源丰富,有着强大的中药产业的先天优势。据调查显示,根据来源划分,中药可以划分药用植物11150种、动物1600种、矿物90种。根据应用类别可以划分为中药材、民族药、民间药,分别为1200种、4000种、7000种。不过,基于整体上分析,国内中药发展缓慢,发展水平不尽人意。占据全世界人口的25%我国,医药行业占据世界7%,天然药物只占据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5%;我国出口额不及世界中草药市场的10%,这和我国发展相差甚远。较早以前,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在800亿元,占据医药工业产值的26%,占据GDP的0.6%。<<下转161页1602018.0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中医中药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研究谢 辉山西省左云县人民医院山西省左云县037100【摘 要】目的:对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时间范围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依据所接受不同用药治疗方式划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50例接受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就两个组别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4.0%,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经治疗后,两组月经量、持续时间、月经周期均得到一定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肌瘤体积(2.6±0.7)cm3,对照组肌瘤体积(3.6±0.9)cm3,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刺应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可观,具备临床推广价值。【关键词】中药;针刺;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别接受常规西药治疗与中药配合针刺治疗,下述开展系统研究。肌瘤直径2.3~7.4cm,平均直径(4.9±1.3)cm。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最小年龄22年,最大年龄49岁,平均年龄(38.6±10.2)岁;病程7个月~5年,平均病程(2.0±0.4)年;肌瘤直径2.2~7.5cm,平均直径(5.0±1.2)cm。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时间范围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依据所接受不同用药治疗方式划分成两个组别。研究组50例患者中,最小年龄23年,最大年龄48岁,平均年龄(38.3±10.3)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病程(2.1±0.5)年;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即选取米非司酮(选自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国药准字H10950003),口服,每天12.5mg,睡前服用。研究组接受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其中,中药方剂组成:土茯苓30g、生麦芽30g、生牡蛎20g、鳖甲20g、白芍15g、党参15g、炮山甲12g、莪术10g、香附10g、三棱10g、法夏5g、炙甘草5g等,用清水煎煮,取汁服用,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用;针刺方法:选取大赫、气海、气穴、子宫针刺治疗主穴,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学海作为辅助治疗穴位,其中大赫、气海、气穴开展直刺操作,深度调节至约1.5寸。对子宫穴进行针刺过程中,则朝中线部位倾斜给针,深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上接160页萃取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新技术,继而得到稳定、可靠的中药材来源。这也是今后中药发展前景之一。现阶段,一些企业已经投入研发中,例如:北京华邈中药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是一家致力于中药饮片规范工艺和质量标准配置、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此外,白云山、昆明制药、九州通等企业也逐渐加入其行列。该产业链的形成能够确保种植规范化,加强中药材出产质量及其保护中药材物种多样化。此外,借助规范行业准入标准,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综合实力。2.3中药行业冲击,产生发展现阶段,中药饮片市场不断扩大,其行业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发展。我国在政策制度上给予了中药饮片行业新的发展空间,中药饮片的也面临一些困难,例如:价格提高,防控生产盲目、种植过剩等。给予整体上分析,中药饮片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据调查显示,2016年8月1日中药材价格指数值为2408.74,而2007年8月1日,价格指数值为1218.79,复合增长率(CAGR)达7.86%。想要避免市场价格变化而产生的盲目效果,还需要政府单位结合中药药材历史单价与发展预见种植周期价格变化,扩大新品种。提倡全面种植,注重产业链平衡稳定。2.4互联网+医院终端服务延伸伴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应用,与物联网融合平台有助于医药物流行业发展,为医疗终端与患者更高质量的服务。比如:中药饮片代煎、膏方熬制、送药上门等。现代化高速发展中,中药饮片代煎服务在各大城市陆续开展,这种新型服务逐渐走向中医药市场。在今后发展中,中药材与饮片互联网+模式将成为主流。发展起到帮助性作用。参考文献[1]李代英,侯宇,张奎远,王厚伟,吕荣菊.中药抗耐药性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7(11).[2]臧振中,管咏梅,杨明,钟光德,王学成.传感器技术在中药智能制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7(10).[3]田赛赛,杨健,赵静,张卫东.网络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5,1-6.[4]戴承恩,李海龙,何小平,郑芬芬,张孟,刘良丰,杜伟.益生菌代谢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1-11.[5]支馨悦.计算机管理软件在小包装中药饮片调配中的应用解析[J].中国包装工业,2016(02).[6]王晓非,翁砚,王丹.中药现代检验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5).3结语综合分析,中药作为医药产业珍贵的资源,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与研究价值。不过,想要实现中药现代化还需要较长时间,在研究中药的同时也要做好中药保护,为中药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笔者围绕题目分别从:中药应用与发展前景,两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中药应用与今后2018.0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161

篇五: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中药的逐渐普及,国内中药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首先,中药制剂的种类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由于传统煎煮中药的麻烦和口感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生产出更为便捷和易于服用的中药制剂。同时,国家对中药的质量监管也越来越严格,保证了中药制剂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得到了推广。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与现代的西医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疗效。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生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推广中药的应用范围。

  再次,中药在预防和保健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中药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中药进行养生保健,这也为中药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总之,国内中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可谓是蓬勃向上,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1-

篇六: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尤其是人的身体健康方面,因而,对于医疗方面的要求也就突显出来,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自然也越发引起了人们的热切关注与讨论。

  在新世纪,随着回归大自然的思潮,人们对绿色食物、绿色药材会更加向往,对健康更加关注。发展现代中药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阔的市场及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中药现代化。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统计,按来源来分类,中药资源可分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3种,分别有11146种、1581种和80种;按使用情况可分为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3种,分别有1200多种、4000多种和7000多种。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

  另外,由于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严重短缺,过度开发使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我国林麝、黑熊、马鹿等40个种类的药用动物资源显著减少,其中,麝香资源比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70%;冬虫夏草、川贝母、川黄连等资源被严重破坏,野生甘草蕴藏量减少了80%,常用药材人参、三七的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二、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很少进行活性成分研究

  一些研究者只是单纯进行化学研究,满足于发现一些新化合物,对活性则极不重视,很少有人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为了能够发现新的化合物或新的结构,一些人对有多年临床疗效的中药或民间药兴趣不大,宁可去寻找那些新的植物资源,而不管它是否有活性或是否有临床经验。

  (二)活性成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不当

  所谓活性成分研究,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送至有关活性筛选部门进行活性筛选,碰着算,碰不着拉倒,收效甚微,较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

  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三)化学家与生物学家相互脱节

  生物学家尽管不断宣布在身体机能、细胞或基因调控方面有新的发现,但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灵敏、简便、可靠的活性筛选体系。故化学家即使想进行活性成分研究,也常常无法实施。

  (四)未能充分重视中医药的传统经验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或活性成分)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如pH值、肠内菌丛、酶等)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

  (五)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故成效不大

  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由于西医对中医关于中药功能、主治叙述中采用的深奥难懂的用语理解不一,建立的动物模型或活性筛选体系往往不能正确表达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临床效果,故所得的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不被中医认可,或者认为不能真正体现中医用药的精髓。另外,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也很难合理说明具有适应多样性的中药及方剂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现在提倡采用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进行方剂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但实行起来则存在许多困难。

  (六)研究得到的部分成果未能进一步提高或推广应用

  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得到的活性成分,往往未能做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或者结构改造,并就结构活性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创新药物的贡献作用不大。研究成果未能更好地用于指导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对推动中药现代化所起的作用不大。

  三、中药造成的不良反应

  由于化学药品频频出现不良反应,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疗效相对稳定、毒副作用小的中药,但是随着中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数量也有所增加。不同于西医和西药,中医讲求辨证施治;中药经过炮制和配伍,也能达到一定的增效减毒的目的。

  四、对中药的认识存在的一个误区

  大家在进行中药研究时,注重新剂型、疗效的研究,而忽视了毒理的研究,由此造成中药中毒而被禁用的现象屡屡发生。所以在加强中药药理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中药毒理的研究,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要求。

  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加快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中药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300多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全球对天然营养药品的需求正以70%的年增长率递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该组织估计,中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全球兴起。

  二、政策扶持

  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已经写入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药行业的发展已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是中国政府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的政策保障。

  三、合资合作

  随着国际市场对中草药需求的迅速增加,我国中药行业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外资本关注的热点。

  国内大批上市公司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张经济规模的新方向,中药产业也被国际资本视为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

  中药发展趋势

  一、高新技术的应用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近40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有了重大突破,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其它学科专家运用各自学识和手段进入生命科学领域,初步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为新兴产业提供新理论和技术。近十几年来,中医药界采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研究中医中药,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受体学说、基因检测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如在脾虚证研究中运用70余种、肾虚证研究中运用90余种指标或方法,揭示脾虚、肾虚证本质。

  二、病证结合的研究如在临床治疗研究中,以病带证、以证带方,病证方药自成体系,易出成果;在基础研究中,建立典型疾病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病与证、证与方药的关系,研究新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三、新理论的产生创造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如定性定量辨证思维与方法、生物性肾虚证与病理性肾虚证(预后不同的两种肾虚证)、隐潜性证(在症状未显露前潜在表现的证候)、急性虚证、急性瘀证、高原血瘀证、小儿感染后脾虚证、菌毒并治(杀菌与解毒并施的治疗机理与方法)、皮层--内脏--经络学说(如蕴热期、瘀滞期、毒热期阑尾炎)。

  四、创新药物的开发传统制剂的创新--研制新制剂;毒剧药物的研究,筛选有效新药;扩展新药源如海洋药物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如多糖、总甙类。

  不难发现,中药具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中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而需要后人共同的努力方能就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篇七: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5篇)

  第一篇: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中药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中药行业是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中药在国内拥有庞大、固定的消费群体,我国中药消费保持快速增长。

  中药行业发展现状:

  中药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行业,政府对发展中医药态度鲜明,“十一五”期间,“中药复兴”再次成为国家战略。中药企业受益于行业政策的支持,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中成药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378.67亿元,同比增长34.76%;实现利润总额达372.4亿元,同比增长40.42%。2012年中成药收入和利润增长21.4%、16.5%,产量有所增长,2012年全国中成药的产量达293.89万吨,同比增长14.88%。

  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企业数量为1,065.00家,实现销售收入502,369,258.00千元,同比增加22.53%;完成利润总额55,602,636.00千元,同比增加25.25%。虽然2012年以来中药饮片行业利润增长与2011年相比明显放缓,但与其他子行业相比,中药饮片仍然增长最快,继续保持靓丽的增速。

  中药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为了保障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我国今后还将密集出台一批中药产业政策,包括年内必须完成的常用中药材国家收储,以及中药材流通方式的转变和中药材溯源制度等。另外,《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专项》作为一项重量级中药产业政策也将推出。

  “十二五”期间,中药产业在主管部门、企业主体和金融资本的共同投入下,将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布局,具体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

  基地建设以及中药产业区域发展。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中药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六章。首先介绍了中药的概念、分类及行业特征等,接着分析了国际国内中药市场的发展概况,并具体介绍了中成药、民族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市场的发展。随后,报告对中药市场做了进出口分析、运营状况分析、行业竞争分析、研究与开发状况分析和知识产权保护分析。最后,报告对中药市场的投资潜力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第二篇:保温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保温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隔热隔音材料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保温材料一般是指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0.2的材料。在建筑和工业中采用良好的保温技术与材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筑中每使用一吨矿物棉绝热制品,一年可节约一吨石油。工业设备与管道的保温,采用良好的绝热措施与材料,可显著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改善环境,同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保温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国外普遍重视保温材料的生产和在建筑中的应用,力求大幅度减少能源的消耗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国外保温材料工业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建筑节能用保温材料占绝大多数。我国现行建筑大多为高能耗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比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高出2-5倍。建筑保温节能潜力巨大,是降低我国能耗的有效途径。为此,中国政府在2004年就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在2007年开始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新建建筑强制性做建筑保温,从此开启了我国建筑保温行业高速发展的序幕。

  建筑外墙保温是近年来才开始普及的一个产业,除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国家开始强制性地要求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进行节能保温外,全国大部分的地级和地级以下的城市还没有明确要求。

  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能源成本的大幅增加,作为目前保温节能市场上的一类最优异保温材料,聚氨酯硬泡产品在建筑节能保温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国外用在墙体保温的聚氨酯材料已占到了75%,而在我国的应用才10%,如此看来聚氨酯在我国的前景巨大。

  保温材料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称,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型墙体材料需求将超过230亿平方米/年,保温材料产值将达1200亿元/年,力争到2015年,新型墙体材料比例达到80%。主要推广高效阻燃安全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超薄型陶瓷板(砖)等建筑节能材料,提高建筑材料抗震防火和隔音隔热性能。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隔热隔音材料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共八章。首先介绍了保温材料的种类及用途等,接着分析了新型建材和保温材料行业的发展状况,然后对墙体保温材料、聚氨酯材料、矿物棉、膨胀珍珠岩等保温材料的发展做了细致的解析。随后,报告详细分析了保温材料关联产业的发展状况,最后对保温材料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第三篇: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生物农药行业供需状况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我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现状:

  全球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而我国生物农药行业经过6年左右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2012年),目前已拥有30余家生物农药研发方面的科研院所、高校、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并且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生产国。从综合产业化规模和研究深度上分析,井冈霉素、阿维菌素、赤霉素、苏云金杆菌(简称Bt)4个品种已成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中的拳头产品和领军品种。随着农产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生物农药行业也随之快速发展。

  2011年我国生物农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1年1-12月全国生物源农药制造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30.6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9.4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54.5%,增长远高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占农药投资结构的比重为45.9%,较2010年提升了8.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2012年1-12月全国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业资产总计169亿,同比增长7.0%,主营业务收入321亿,增长43.4%,利润总额为28亿,同比增长60.0%。

  生物农药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生物产业是七大新兴产业之一,而生物农药产业是生物产业的一部分,未来生物农药行业相对于化学农药行业而言将在相关政策方面会有一定的优势。生物农药具有安全、环保、无残留等特征,是未来农药产品的发展趋势,而且我国生物农药的研发制造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因此,我国生物农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乐观。到21世纪中叶全球生物农药的需求量将占到农药市场的60%,缺口巨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生物农药占所有农药的份额将增加到30%。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生物农药行业供需状况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定义、分类及应用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农药行业和国内外生物农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中国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行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详实全面的分析,然后具体介绍了微生物农药、植物源生物农药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生物农药行业做了主要产品发展分析、投资及发展前景分析,最后分析了国内生物农药行业上市公司及重点生产企业的经营状

  况。

  第四篇:纳米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纳米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大约相当于10-100个原子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

  纳米材料行业发展现状:

  在充满生机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储和超快传输等对材料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航空航天、新型军事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等对材料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的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诱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是未来10年对社会发展、经济振兴、国力增强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研究领域,纳米材料将是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材料之一。

  纳米材料自问世以来,受到科学界追捧,成为材料科学现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纳米材料根据不同尺寸和性质,在电子行业、生物医药、环保、光学等领域都有着开发的巨大潜能。在将纳米材料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同时,对纳米材料本身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的研究也是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和争相探索的方向。

  中国在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基本上与国际发展同步。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开展纳米科技的研究条件,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及相关高科技技术企业对纳米材料的研究步伐不断加快;在纳米科技领域,我国“十五”、“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都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在节省能源和资源方面,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国家战略需求,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能源、环境、资源和水处理产业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良好的开端。纳米净化剂、纳米助燃剂、纳米固硫剂、用于水处理的纳米絮凝剂等新型产

  品相继开发成功,在这些产品基础上,发展了一些新型纳米产业,前景看好。

  纳米材料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市场成长迅速、国家对高科技新材料产业的重视、中国的纳米材料技术水平的进一步突破、纳米材料与日常起居结合紧密、纳米材料应用领域不断开拓等等这些因素必将使中国的纳米产业未来更加光明。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纳米材料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特性等,接着全面分析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然后对国际国内纳米材料产业发展状况做出了细致透析,并具体介绍了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塑料、纳米涂料、纳米金属、纳米陶瓷等的发展。随后,报告对纳米材料行业做了区域发展分析,还详细剖析了纳米材料科研技术发展、应用领域以及重点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后,报告重点分析了纳米材料行业的投资状况,并对纳米材料行业前景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第五篇:锅炉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锅炉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锅炉行业细分市场专项调研与投资商机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锅炉称为热水锅炉,主要用于生活,工业生产中也有少量应用。产生蒸汽的锅炉称为蒸汽锅炉,多用于火电站、船舶、机车和工矿企业。

  锅炉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的锅炉产业,它既不是“朝阳产业”,也不是“夕阳产业”,而是与人类共存的永恒产业。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工业锅炉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突出成效是:行业标准日益规范,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经济规模显著扩大。2011年1-12月,锅炉及辅助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之和)1447.276亿元,同比增长21.69%;利润总额达到113.940亿元,同比增长40.06%。2012年1-12月全国工

  业锅炉累计总产量439,337蒸发量吨。

  我国锅炉行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产业,同时锅炉行业和企业也面临着各种挑战。锅炉行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战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在国家能源和环保政策的引导下,调整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制造销售符合市场需求的锅炉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锅炉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未来燃油、燃气锅炉等采用清洁燃烧技术的锅炉在大中城市将得到较快的发展。燃气锅炉将会有长足的进步,燃用生活垃圾和生物质的锅炉市场潜力较大,蓄热式电热锅炉系统随着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其市场将进一步拓宽。采用清洁燃料和洁净燃烧技术的高效、节能、低污染锅炉将是锅炉产品发展的趋势,并向高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市场发展。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锅炉行业细分市场专项调研与投资商机分析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锅炉的相关概念以及工作原理,接着分析了锅炉行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对锅炉及辅助设备制造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分析。随后分别介绍了工业锅炉、电站锅炉以及其他细分锅炉的概况,并对锅炉的技术状况、相关产业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锅炉行业重点企业的运营情况。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篇八: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中药发展的前景展望

  中药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灿烂的文化背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补充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长期以来,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认识她、走进她、并逐渐接受她。她的现代化发展也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的中药学既迎来了她的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各种挑战接踵而至,各项问题也相继出现。为了保证中药的长盛不衰,维护其千百年来打下的半壁江山,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去了解她,尤其作为本专业的学生,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外,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思。

  从老师的讲课中我们了解到,我校的中药学是一门主要跨越农学和中药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在各中药管理部门、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生产经营企业,从事技术推广、科学研究、中药经营管理、药用植物引种驯化、栽培育种及资源调查和持续开发利用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生主要学习药用植物生产理论,掌握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技能,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开发、研究、教学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与其他学校的中药专业相比,我校的最大特色就是将农学和药学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对中药的研究是从最基层做起的,这就保证了对整个中药生产线的监控,真正做到从源头抓起,全程把关。对照现代中药的发展要求,这更容易达到其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标准。所以,我们的学生在就业时占有一定的优势,就业率达到了95﹪。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我们只有确保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才能强化我们的专业优势,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纵观中药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中药产业增长态势平稳。据中国医药数字图书馆统计,2002~2005年,我国中药工业(含中成药工业和中药饮片工业)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呈逐年递增之势,发展态势平稳。另外,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首先表现在行业集中度的提高。随着GMP、GSP、GAP、GLP等规范分别在医药工业、商业、中药材种植、医药科研等领域的推广实施,医药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行业秩序明显好转,药品质量也明显提高。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中药行业GMP认证,同时鼓励中药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这一举错淘汰了相当一部分劣势企业,使中药行业的整体环境得到明显的优化。其次,大型企业已显雏形。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和发展,中药行业已慢慢开始形成新的格局,明显呈现出产业集中度不断增高的趋势。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利用品牌、资金、技术以及政策上的优势,抓紧兼并、重组和改造其他企业,使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现已形成“北有同仁堂,南有广药集团”的两大强手局面,其次太极集团、汇仁集团、天津天士力、成都地奥、长沙九芝堂等也在不同的领域和区域各有所长。最后,技术平台建设不断加强。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技术较先进、与国际通行规范较为接轨的药物创新体系雏型。国家对于新药筛选中心、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GLP)、国家重点实验室、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平台、新制剂和新剂型研究技术平台等给予了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成绩的取得总是能够振奋人心,但同时,我们也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中药行业还存在着不少弊端,与国外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改进的地方。首先中药的创新技术能力建设明显不足,有待加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再大的企业也会走向衰败。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关,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但问题既然出现了,我们就要充分地认识她,寻求时机加以改正。其次中药行业上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仍为少数。巨大的实力差距,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局面,缺少竞争的市场,就丧失了发展的动力。此外,与西药相比,中药的推广还有待提高。若要被更多的人接受,打入美国市场势在必行。但是面对层层测试,我们却是举步维艰。综上可见,中药的振兴还任重而道远。

  通过中药专题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接触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思想,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中药行业的发展做一个大胆的展望:

  一.产业发展将愈加规范化。随着GMP、GSP、GAP等的实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程度较以往已有大幅度提高,行业内“多、小、散、乱”的局面已有显著改善。可以预见,今后中药产业的发展将愈加规范化,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中药商业等各个环节。

  二.企业更注重品牌的发展。企业形象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诚信度等在产业上的综合反映。集中技术、人才、资金发展有特色的大品种,已成为一批领军型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销售额超亿元的中成药品种数已大大增加,如银杏叶制剂、乌鸡制剂、生脉制剂、丹参制剂及三七皂苷制剂等。已有一批企业的商标被誉为省内“著名商标”和国内“驰名商标”。

  三.各方资金加快向中药行业倾斜。中药是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政府对中药行业的发展导向和相应的扶持政策,提高了投资者对中药产业的利润预期,提高了产业吸引力。国内一些行业的投资界普遍看好中药产业,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高技术项目,一些大企业的风险基金甚至也开始投资于此。比如,2003年,福建省房地产业共计投入20亿元启动制药企业的资产重组。上海家化、复星实业和绿谷集团先后在

  中药行业大举投资。清华紫光、青岛海尔等企业开始向中药领域扩展。石家庄制药集团、深圳海王药业等许多化学制药厂商也开始投资和开发中医药。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本对中药行业的关注必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经济环境,活跃的投资行为也将为中药产业长期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前景如此美好,但道路依然曲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大致了解了我们中药专业的发展形势,同时也坚定了我对中药专业的信心。现在,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把握学科发展的动态,适时关注国际科学技术的最新应用,以此指导中药行业的现代研究。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时代发展为导向,以现有研究为基础,做一个合格的中药专业工作者。怀揣梦想,努力实践,并在各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相信我的中药学之路必将越走越远。

  中药的过去是辉煌的,中药的将来也必将璀璨。

  2010/6/26

推荐访问: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发展前景 中药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452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