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小学道德与法治专题研究(2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09 12:09:02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专题研究

  

  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以深入学习知名教师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教育质量。

  二、工作要点

  1、扎实开展校本教研。通过“名师引路”“自我反思”、“同伴协助”、“联片互动”、“专业扶持”等形式,在全体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中广泛、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新课程下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研究,促进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促进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2、认真抓好教学工作。对教师进行认真视导,通过听课、检查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等形式,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推动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3、抓好各类评优活动。继续组织好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优质论文、优质案例等评选活动。

  4、切实改革考试评价。建立新的评价考试制度,大力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使之符合新课程的新要求。要通过考试,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与不足,判断学生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6、加强课改指导。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在乡村教师、教学设施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乡村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当前,教师的观念有了一些变化,但也应认识到,教学理念的切实转变,基本理念的真正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所以,本学期仍然要加强教

  师的培训,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⑴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⑵道德与法治学科理念:道德与法治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发展。

  ⑶道德与法治学习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方式。观察、实践、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要形式。

  ⑷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⑸道德与法治评价理念: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⑹现代信息技术理念:运用它们,使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去。

  2、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界诸多专家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最好解读,是进行新课程标准培训的极好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落脚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

  本学期初准备进行一次新教材培训,传达有关精神,帮助广大教师更好领会新教材,理解新教材。

  3、改革课堂教学,努力体现新理念

  课堂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所以,一切道德与法治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合作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经历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使学生心理有安全感、自由感的环境中充分发展其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

  改革备课管理机制,提倡教学过程两分法备课(一年级实验教师必须两分法备课)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的教学模式,取代以学生“观察、实践、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形式的学习活动,努力做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提倡学生合作的同时,也积极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交流,集体备课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要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形式,防止一人备课,其它人照搬的简单化现象,注意集体备课时合作交流的过程资料的积累(如参与教师的教材分析、结构设计改革的发言,组内的讨论记录等)。

  加强课堂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后记的撰写。教学后记的撰写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原因分析、改进对策等,而不仅仅是对某一教学环节的评析,至于教材的分析工作应放在备课之前进行,把它放在教学后记之中是不妥当的。

  本学期,要继续抓好课堂教学的调研工作,重点是新课程年级,4月要安排一次道德与法治专题研讨活动,重点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研讨。

  4、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导向的指挥棒,只有同步进行教学评价改革,才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

  当前应把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作为评价体系的突破口,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既可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既可用书面考试、口头表达、实践操作、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

  评价的策略可概括为“注重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多元”

  注重过程,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看作一个系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并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努力方向、改进措施,改变只关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不良倾向。

  促进发展,就是确立一切评价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逐步完善的过程,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

  强调多元,就是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力求做到五个结合:师生自评与师生多元评价结合,评语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差异性评价与共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转变理念,突破一切限制,关注一个核心,即你的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5、加强教研组建设,切实提高教研效率

  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教研工作要上台阶,提水平,必须做到教研活动的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有计划,重过程,讲提高,在“研”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花力气,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活动安排

  九

  月:二、三、四、五年级新教材培训;

  十

  月:教学指导;

  学习名师系列活动;

  优质课竞赛观摩。

  十一月:教学指导;

  学习名师系列活动;

  十二月:

  学习名师系列活动;

  课改专题研讨活动。

  一

  月:学期工作小结

  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工作新体系。

  二、工作重点

  在上学期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本学期道德与法治教研工作的重点仍然是紧紧围绕课程改革来展开活动。重点是:

  加强学习,明确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以课标为准绳,解读现行教材

  突出学生主体,改革课堂教学

  多元化多方位完善评价体系。

  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当前,教师的观念有了一些变化,但也应认识到,教学理念的切实转变,基本理念的真正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所以,本学期仍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⑴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⑵道德与法治学科理念:道德与法治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发展。

  ⑶道德与法治学习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方式。观察、实践、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要形式。

  ⑷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⑸道德与法治评价理念: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⑹现代信息技术理念:运用它们,使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去。

  2、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界诸多专家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最好解读,是进行新课程标准培训的极好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落脚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

  本学期初准备进行一次新教材培训,传达有关精神,帮助广大教师更好领会新教材,理解新教材。

  3、改革课堂教学,努力体现新理念

  课堂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所以,一切道德与法治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合作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经历

  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使学生心理有安全感、自由感的环境中充分发展其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

  改革备课管理机制,提倡教学过程两分法备课(一年级实验教师必须两分法备课)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复习、新授、巩固”的教学模式,取代以学生“观察、实践、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形式的学习活动,努力做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提倡学生合作的同时,也积极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交流,集体备课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要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形式,防止一人备课,其它人照搬的简单化现象,注意集体备课时合作交流的过程资料的积累(如参与教师的教材分析、结构设计改革的发言,组内的讨论记录等)。

  加强课堂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后记的撰写。教学后记的撰写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原因分析、改进对策等,而不仅仅是对某一教学环节的评析,至于教材的分析工作应放在备课之前进行,把它放在教学后记之中是不妥当的。

  本学期,要继续抓好课堂教学的调研工作,重点是新课程年级,4月要安排一次道德与法治专题研讨活动,重点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研讨。

  4、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新的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导向的指挥棒,只有同步进行教学评价改革,才能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到实处。

  当前应把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作为评价体系的突破口,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既可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既可用书面考试、口头表达、实践操作、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

  评价的策略可概括为“注重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多元”

  注重过程,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看作一个系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并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努力方向、改进措施,改变只关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不良倾向。

  促进发展,就是确立一切评价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逐步完善的过程,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

  强调多元,就是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力求做到五个结合:师生自评与师生多元评价结合,评语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差异性评价与共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转变理念,突破一切限制,关注一个核心,即你的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5、加强教研组建设,切实提高教研效率

  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教研工作要上台阶,提水平,必须做到教研活动的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有计划,重过程,讲提高,在“研”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花力气,紧紧围绕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的研究课题,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附:活动安排

  1、新教材培训

  (3月)

  2、道德与法治中心组活动

  (3月)

  3、课堂教学调研

  (3月)

  4、道德与法治教改活动

  (3月)

  5、专题教研活动

  (4月)

  6、知识竞赛

  (3月9日预赛

  4月19日决赛)

  7、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评比(4月)

  8、道德与法治课件评比(5月)

  9、青年道德与法治教师评优课

  (5月)

  10、现场教学设计评比

  (6月)

  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以深入学习知名教师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教育质量。

  二、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发挥教研群体作用

  积极开展学校教研组活动,做到教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和系列化。做到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新的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训青年教师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1、教研活动经常化。根据教研组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教研活动的重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

  2、教研活动专题化。针对教研组的具体问题,善于发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中的薄弱环节,研讨在实际教学中的解决办法,集思广益、交流探讨,促使广大参与教师有所收获。

  3、教研活动系列化。开展活动要有系列,如围绕某个专题组织理论学习,明确目标开课研讨,并进行下一轮开课的集体研讨。集体备课要确保实效,注意发挥每个教师的智慧,也唯有此,才能使更多的教师有参与的机会、锻炼的机会,真正把教研活动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教师成长结合起来。

  (二)继续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应该看到,不论是起始年级,还是其它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老师,在教学观念上已有一定变化,但也应认识到,教学理念的切实转变,基本理念的真正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所以,本学期仍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1、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道德与法治学科理念:道德与法治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发展。

  3、道德与法治学习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方式。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要形式。

  4、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道德与法治评价理念: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理念:运用它们,使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道德与法治活动中去。

  (三)提高教研实效,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1、探索评价新方式,努力构建新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导向的指挥棒,同时,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

  当前应把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作为评价体系的突破口,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既可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既可用书面考试、口头表达、实践操作、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方

  式。

  评价的策略可概括为“注重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多元”

  注重过程,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看作一个系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并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努力方向、改进措施,改变只关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不良倾向。

  促进发展,就是确立一切评价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逐步完善的过程,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

  强调多元,就是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力求做到五个结合:师生自评与师生多元评价结合,评语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差异性评价与共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转变理念,突破一切限制,关注一个核心,即你的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2、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体现新理念。

  课堂应该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也有人说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道德与法治模式,让学生主动积极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道德与法治活动,感悟知识、经历过程、领会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

  附:

  主要活动安排:

  九

  月:二、三、四、五年级新教材培训;

  十

  月:教学指导;

  学习名师系列活动;

  优质课竞赛观摩。

  十一月:教学指导;

  十二月:

  一

  月:学期工作小结

  学习名师系列活动;

  学习名师系列活动;

  课改专题研讨活动。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专题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实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学科之一。劳动教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对正确把握劳动教育方向、真正实现五育并举,有着重大作用。我们将探索融合劳动教育要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方式,利用我校现有的劳动教育的优势,探索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内容,逐步建立校园、家长、社会三级网络,帮助学生们习得基本劳动知识,培养正确劳动观念和优秀的劳动精神,从而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引言: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部分,也是促使学生过上良好生活的必要渠道。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加以探究和剖析,抓住教科书出版者对生活逻辑和儿童道德发展的尊重和顺应规律,通过把握教学活动的开放性,组织教学和学习。通过强调暗线活动以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的学习策略来愉快地教学,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现状

  (一)教材编写目标难落实

  劳动教育在实际实施中,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首先,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专题研究必须始终遵循《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所以要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基础上有效融入劳动教育,教学部门也就必须出台相关的课程标准[1]。而且目前全国的教材虽然统一,但是每个教师对于课程的内容理解却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要思考如何灵活创新课程,根据自身地区、学校的实际特色,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际价值与重要作用。最后,由于很多任教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由于自身学科素质欠缺,钻研课程

  的时间、资源也相对受限。所以现实是许多学校这个领域并没有被关注,所以,在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有效结合劳动教育仍任重道远。

  (二)劳动实践机会较少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往往缺乏实践劳动的机会,要知道劳动教育并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说,而是要从实际的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劳动意识。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对他们是非常溺爱,不要说是劳动了哪怕就是日常的小事,都不怎么让他们去做,所以针对目前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能实际劳动机会非常少,也无法体会劳动光荣的教育价值。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是把劳动当做了变相体罚的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学生们对劳动教育更加反感,觉得只有做错了事情的人才会需要劳动。

  (三)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以劳树德的德育目标实施情况较差。道德与法治是一种强活动性的综合教学,与其他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更要求以活动、实验为载体才能有效贯彻以劳育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只能给学生灌输基本知识,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因此这种单纯的教学模式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极易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倦心态。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树德——挖掘小学思政课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教育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认识,感受劳动快乐,形成人人都要勤劳的思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周末巧安排》和第二单元第7课《我是班级值日生》,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让我试试看》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等,都有渗透劳动教育文化内涵的部分,也就是初步使学生明白做好家务、做好班级值日劳动是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工作,从而建立劳动意识。

  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主题开展,让学生搞好自身整洁健康,积极分担家务,适当参与校内外的公益劳动活动,学习和别人合作劳动,并感受到劳动光荣[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四年级下册《美好生活哪里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等,也都是通过渗透劳动教学内涵,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意识,明白劳动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校园和家里,而且还在社会里。

  (二)践行——在活动中学会劳动技能

  劳动的领域也是很广泛的,校内的生活值日、环卫保洁等工作,并同时结合学校的农作基地,进行一些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如松地、拔草、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管理和养护以及后期的工作,这些活动都可以更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环境意识,学生可以在劳动过程的苦中尝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再延伸到社区服务型劳动中去。

  家庭和社会中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地,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向校外,扩展到家庭和社会中,到家庭和社会中学习劳动,并指导学生自发地参加、自己动手、坚持不懈地劳动,学会生活中的劳动技术,形成良好的家风,并将这些技术和意识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三)立情——形成热爱劳动的意识和习惯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好坏、善恶评判时产生的内在感受,也体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善恶的心态。道德过程是一种反复的、逐步提高的道德过程。学生正处在心智成长阶段,思想还尚未建立,思维不固定。而劳动教育也并非单纯让学生扫地、做些家事,而是要指导学生到校园、家庭和社区开展劳动教育,学生通过开展劳动实践,逐步改变劳动态度,培养热爱劳动的意志和习惯,完成由课堂上理论知识教学活动到实际劳动行为的过渡。

  结束语:劳动教育在道德和法治教学中的合理渗透,不但可以拓展道德和法治教学的内涵,丰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途径,同时可以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推动新世纪的学生健康成长所作出的努力,进一步增强劳动教育的充分效能,并能够相互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喜.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9(3):264-264.

  [2]丁祖全.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21):99-99.

推荐访问:小学道德与法治专题研究 法治 专题研究 道德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497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