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不足与改进(3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09 13:00:02

篇一: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不足与改进

  

  19476December.2019·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对策郑先令1,陈太红2,王思敏1(1.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1331)摘要: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下,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严重的集体功能弱化、贫困、传统文化消失和环境危机等问题。为解决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政府开始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维度分析了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困境,具体包括配套支持政策缺位、双轨教育体系不健全、社会工作者整体素质较低。并针对现有困境提出了包括设立配套政策、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专业角色在内的对策。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村社区建设;困境;对策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YNZ214-(2019)04-0001-05一、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建设(一)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一词于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其主体是农村居民、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通过发现、整合、利用社区内外资源,主要围绕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村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以及村民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能力的增强等方面进行的有关“产业、生态、乡风、社会”的建设。(二)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与优势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冲击下,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农村社区建设也产生了新情况和新问题:集体功能弱化、贫困问题、传统文化消失和环境危机;农村人口流动性大,部分地区出现村庄“空心化”和村落“原子化”现象,农村“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1];滞后的农村社会事业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村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主动性较弱,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社会服务自我供给力低,导致农村社会凝聚力低,农村基层自治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欲解决农村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应从作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基本单元的农村社区入手,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公共服务水准、增强社区自治能力。因而,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日益增长的农村社区建设需求和复杂的农村社会问题,专业力量助力农村社区建设已成必然趋势。作为社会力量中日趋活跃的积极成分,强调专业素养、秉持利他价值、掌握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助人专业,社会工作在参与农村社区收稿日期:2019-07-04作者简介:郑先令(1996-),男,汉族,重庆奉节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陈太红(1967-),男,汉族,四川省仪陇县客家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学和行政法学。王思敏(1997-),女,汉族,重庆开州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119476建设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一方面,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具有政策依据。中央文件《民政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的通知》指出,着力建立健全“三社联动”机制,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有效引入和采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大力支持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有区别地推进社会工作服务[2]。在“精准扶贫”的有关文件中,社会工作也得到了正向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例如“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服务机构牵手计划”等社会工作专项项目的倡导[3]。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具备专业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社会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动员社会、推动社区教育、开展社区营造的能力在激发村民参与动力、链接并整合社区资源、疏解社区问题、增强村民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村民精神文明和素质、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备先天优势[4]。二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与农村社区建设相融合,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建设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而存在的[5],并且二者都以社会弱势群体为关注点,以“以人为本”为价值理念。三是已有的农村社会工作经验为其深度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参考方向。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相关政策中的重要主体,也是社区建设实践过程的主要手段。二、相关研究综述综合来看,我国涉及社会工作学、社会学、管理学领域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主要聚焦在社区治理、社区教育、社区服务、农民权益保护、农民就业、土地问题、社区组织、社区治安、社区保障等方面。在此,主要综述的是社会工作参与或介入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以“社会工作”“农村社区建设”为篇名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搜索,发现12篇文章。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现现有研究主要涵盖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研究、角色研究、宏观路径探索以及介入困境的研究等。虽然有关“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建设”为篇名的文章寥若星辰,但有关“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却不计其数,而有关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多数涉及农村社区建设。因此,我国学者已经在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建设实践的交2December.2019互发展中探索出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关于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关系研究。目前,此类研究主要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是二者的应然契合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存在隔阂。在二者的应然契合性方面,蒋国河从价值理念、专业特点、服务目标上论述了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建设的高度契合性,且认为二者都是以社区为平台动员社区成员、整合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发展的服务性活动[6]。李想则认为,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农村社区的需求相契合。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模式、社区策划模式、社区照顾模式能够针对社区的真实需求建构农村社区建设的专业策略[7]。在二者的隔阂观点方面,郭伟和认为,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建设的隔阂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与乡村组织体系之间的不可共约性差异[8];徐小霞表明,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与社会工作群体的关系是冲突与选择性合作并存的状态[9]。其次是关于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建设实务过程中的具体探索。基于地区发展、社会策划以及能力建设等模式,社会工作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境探索了多元的本土特色模式,主要包括万载模式[10];张和清基于“绿耕”模式提出“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才是社区社会工作的核心的观点,并总结得出“社区推动社会变革”的实务模式[11];向羽立足珠海模式提炼得出的多元“类型化”模式[12];罗新安提出的“村企合一”“工农互助”“集体互动”三维一体社会工作模式[13]以及湘西模式[14]等。再次,是关于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反思。在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建设二者交互发展中的反思,一方面体现在以社会工作视角反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工作对自身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反思与总结。钱宁表示,当下社区问题缺乏系统的治理方式,以各种名目的项目投入方式非但不能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反而加深了社区的总体性危机,采用社会福利投入的方式只能满足民生物质上的需求,不能起到“治根”的作用[15]。除此之外,社会工作学者反对“城市统筹农村”的论点,倡导农村社区建设不能沿袭和套用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和经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挖掘本地资源,赋予居民能量,培育社区自管理、自治理、自发

  19476展的能力。实务层面,张剑等建议从娱乐活动入手与社区居民建立专业关系,强调组织建设与精神建设并重,注重本土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16]。最后是关于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视角。纵观已有文献,对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在方法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倡导思路,即是以中国新、旧“三农”问题为切入点,阐明社会工作能够在此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二是“自下而上”的实践反思,即是通过项目实践得出社会工作在微观层面应该如何介入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宏观上,社会工作学者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主要从问题视角、优势视角以及文化分析视角进行探索。从微观层面来说,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等从优势视角出发,主张“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它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分析社区中蕴藏的资源以及社区内的组织或团体在社区发展中所做出的资产积累贡献,在与村民建立专业关系的基础上,以优势和资产为本激发村民的希望、乐观,促使民众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真正主体[17]。陈涛则主张“以发展性社会工作为理论指导”的农村社会工作,并强调农村社会工作者要以“陪伴同行者”的角色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在与村民协作的互动过程中推进农村社区发展[18]。钱宁、卜文虎等倡导运用发展型社会政策思维去分析“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内源发展策略,主张推进农村社区贫困治理的关键在于培育村民的主体性[19]。四、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困境(一)宏观层面:配套支持政策缺位自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得到了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2017年4月,《民政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的通知》指出,着力建立健全“三社联动”机制,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要有效引入和采用社会工作理念①指高校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3December.2019和方法,积极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大力支持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有区别地推进社会工作服务。虽然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上受到了重视,但还未形成系统的配套政策。一方面,宏观政策支持与专项资金补给力度失衡。即在宏观政策上,政府积极倡导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但在实际的社会工作投入之中显得后劲不足。目前,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多是高校教师通过手中的“横向项目”开展的,或是机构通过竞标拿到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进行的,但这两种途径所获得的资源并不多。社会工作开展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不足最终导致活动开展困难、活动专业性不强、社区建设可持续性低等不良结果。另一方面,人才管理机制残缺。作为一门具备专业理论技术背景的职业,应该具备对应的社会工作人才管理机制。虽然社会工作是一门价值倾向极强的专业,但应依靠专门的管理机制规范岗位开发与设置机制、人才聘任机制、人才考核评估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具体来说,人才管理机制的欠缺对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有以下两方面影响:第一,岗位设置稀少导致社会工作人才流失严重。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与设置,是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核心和制度基础[20]。第二,人才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了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化程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该以相应的考核标准接受评估,不健全的惩奖机制会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影响实际工作效能,得不到村民的高认可度,阻碍社会工作在农村社会的社会化进程。(二)中观层面:双轨教育体系①不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输出源”必定是社会工作教育,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囊括了除高校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所谓继续教育是指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在入职时接受的入职教育和入职后接受的在职教育的总和。中国社会工作两大教育体系框架的搭建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总体方向,但双轨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还未得到充分的19476填充,并且体系之间的互动还未完全展开。首先,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未能解决社会工作学生“流入”与“输出”失调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化程度较低,进入高校学习社会工作的学生对此感到迷茫和怀疑;另一方面,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主要以培养通识社会工作人才为主,未能注重专项社会工作者人才的培育,这对学生兴趣的启发、方向的引导产生极大影响。此两个因素,严重影响了人才“流入量”与“输出量”的平衡关系,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可能性无从谈起。其次,社会工作的持续性教育未能充分回应高校教育。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人员,不仅受到层级方面的限制,而且其理论修养也止步不前。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中不能形成与理论对话的“提炼”,只是遵从专家们所倡导的理论倾向,从而导致持续性教育与高校教育在理论层面不能共建话语体系。(三)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整体素养较低我国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社会工作人员主要以实际社会工作者为主,他们多是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转化而来,在专业背景空缺、服务能力与服务内容错位的情况下,存在专业理解有限、专业价值理念残缺、专业知识技巧滥用等专业性欠缺的状况,并且无法评估农村社区建设的多维需求,以非专业的社会工作技巧开展社区建设活动,反倒因服务效果不佳而降低村民对社会工作的认可程度,影响行业自信。另一方面,工作方法单一且创新性不足。单纯的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快速推动中难以为继,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需要的是真本事、强本领,没有实际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将失去话语权。五、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一)倡导配套政策的设立面对推动社会工作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配套政策缺位的情况,社会工作应积极倡导政府设立相应的配套策略。具体倡导方面包括:首先,倡导政府建立健全有关农村社会工作的财政政策。一方面,给予社会工作教育更多的资金支持,既包括高校教育,也包括持续教育。引入专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首要条件是人才,没有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就无从谈起4December.2019。另一方面,政府应注重社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分流问题。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得如火如荼,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大量涌入社区,应注重资金分流,精准预估各领域的资金投入,发挥投入资金的最大功效。其次,倡导社会工作行业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一方面,是人才管理机制。社会工作人才管理应建立“培养、使用、评价”机制,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还要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精细社会工作资格考试制度、社会工作注册登记制度以及职业等级和薪酬体系,更要建立符合本土国情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是农村社区建设服务项目管理制度。通过项目制运行农村社区建设应该做到“项目精准发放、成效精准评估”。除此之外,倡导政府积极搭建合理公平公正的市场参与平台,优化非盈利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竞争环境;同时社会服务机构在社会服务的提供上给予政策的优惠,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社会工作领域,拓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空间[21]。(二)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推动农村社区建设首要保证,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育应从专业教育和持续教育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专业教育。首先,构建一套科学的专业教育体系,达到在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树立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尊重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人际关系等专业价值观的目的,更应该通过课程见习和专业实习让在校生看到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魅力和存在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其次,开发一套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不仅要设立诸如“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研究”“社区营造”等有关农村社会工作的必修课程,而且应该结合高校办学特色设立有关选修课程。再次,创立一套全新的教育培养方法,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务操作性的专业,应该拓展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形式。最后,制订一套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案。不仅要制订严谨的学生考核标准与方案,还要建立针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策略,形成双向评估机制。另一方面,是继续教育。给新入职人员打下“预防针”,不仅能够给新入职的农村社会工作者一颗“定心丸”,还能提高其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素养。继续教育是推动领域内持续发展的必备法宝,19476了解行业发展进程,不断学习新兴行业知识,有利于人才的可持续性铸造。(三)精准定位专业角色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做到精准定位需遵从以下原则:一是精准识别专业性质。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人文社科类专业,更多地关注点在于“生理——心理——社会”的联动,注重人的潜能激发、社区氛围营造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明确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身份。专业农村社会工作者是学习过有关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的人员,明确专业身份的目的是让从事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人员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超出能力之外的事情应交由更专业的人去完成。三是明确社会工作者与村民的关系。从实际上说,社会工作者是村庄集体之外的一员,但不能将自己置之事外,应该与村民建立“我们”感、“自己人”的熟络关系,切忌以专业姿态“指手画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社会工作除了需要精准定位角色之外,在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下,还需要从自身出发,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服务能力。一方面,理论与实务并举。实务者不能仅限于项目,应该持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更新和接触新的实务方法。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参与专业服务培训。在培训中与专家、同工交流经验,拓展服务思路。除此之外,在实务过程中应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从实际服务的角度理解理论知识。参考文献:[1]中办国办.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5-06-01(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的通知[R].2017-04-09。[3]本刊编辑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J].当代农村财经,2018(10):35-45.[4]刘娟.论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代经济,2014(01):42-44.[5]顾东辉.悟行“三社联动”,助力社区治理[J].中国社会工作,2017(31):1.[6]蒋国河.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角色与功能5December.2019[J].中国农村经济,2010(05):23-27.[7]李想.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J].商,2015(44):62.[8]郭伟和.体制内演进与体制外发育的冲突——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制度性条件反思[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5-21.[9]徐小霞,钟涨宝.冲突与选择性合作: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与社会工作群体的关系实践——

  对Y社会工作服务站的个案研究[J].农村经济,2014(02):85-89.[10]陈晓平.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探索[J].红旗文稿,2011(07):31-32.[11]李侨明,张和清.社工“学步”: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研究十年评述(2006~2016)[J].社会建设,2017,4(01):31-41.[12]向羽.从“服务”到“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析——

  对珠海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反思[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6(03):31-38.[13]罗新安.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助推幸福村居建设[N].

  珠海特区报,2012-12-24(006).[14]万组文.立足社会人才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

  万载县开展全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J].当代江西,2009(06):24.[15]张剑,亓媛.新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区社会工作的启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33(03):19-22.[16]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

  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06):174-193+246.[17]陈涛,徐其龙.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以北京市Z村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4):73-77+149.[18]钱宁,卜文虎.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

  兼论农村社会工作的策略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46(03):123-129.[19]李锦顺.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应该主张的主要原则研究——

  以广州为例[A].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2012:6.[20]牛芳,王海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的路径依赖与创新[J].学会,2010(05):8-12.[21]李建玲.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刍议[J].天中学刊,2013,28(05):33-35.责任编辑:芮洋[J]

篇二: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不足与改进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作者:陈建军

  来源:《各界·下半月》2020年第10期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综合产物,社区人口结构多元化,居民诉求多样化,社区权力结构分散化,协同治理能力薄弱,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结构性困境。弥补基层社会治理短板、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等社区治理体系结构方面不断探索符合新型农村社区特点与规律的社区治理之路。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社区治理;治理结构;实践探索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特别是我省农村住房条件的改善步伐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乡镇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的新型农村社区,既有整建制的动迁小区,也有动迁房、商品房的混合小区,还有原宅基地改造后形成的农村社区。“上楼农民”越来越多、新型农村社区越来越多已是大势所趋。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类型及特点

  要研究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就要了解和把握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类型主要有:纳入城区型社区,主要指位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型农村社区,居住人群以非农就业为主。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并与周边已有设施协调共享。镇区融合型社区,主要指在规划镇区建设用地范圍内的新型农村社区。此类社区兼有小城镇的特色,又立足农村。主要吸纳镇区周边村庄的人口,这部分人口以镇区或县城非农就业为主,生活方式大多处于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过渡阶段。农业服务型社区,主要指在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居住人群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该类社区应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将农业耕作与教育、观光旅游等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开放式农村社区,并实现农业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旅游服务型社区,主要指在旅游景区周边的新型农村社区,此类社区的主要居住人群以从事旅游服务、手工业和农业为主。

  二、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来源多样,交流交往难融合

  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来源多样、复杂,来自不同村的村民尽管居住在同一小区,仍然强调“村”的概念,而没有“社区”的归属感。比如,由某村投资建设的社区老年活动室便成为该村村民的活动场所,对外村村民有排斥现象;又比如,社区广场舞队伍组建时,均存在以村籍为单元进行组队,而不是以小区或楼组为单元。对于外来人口,更是独来独往,很难融合在一起。

篇三: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不足与改进

  

  章小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研究城乡建设与发展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研究章小燕(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摘要]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治理服务的基本单元。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从农村社区治理的必要性、治理模式以及实施途径等方面,积极探索农村社区治理新模式。在此探索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为乡村治理提供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村治理;农村社区[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三农”、乡村振兴等基础性工作,将其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推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决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依据不同村庄的状况,其中包括各地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风土人情、分类推进乡村振兴,融入城镇又保留其自身特色。中国农村社区是农村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内涵的基本特征与实际建设过程的缩影。在不断推进农村社区发展的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在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用已有的社会专业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采取各种适应当地社会管理工作的方法,参与到农村社区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克服家庭、生活及农业经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使农村社会进一步走向自助、文明化道路。一是行政主导模式,是指以县乡政府为主,依靠县乡政府和社区委员会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共同参与农村社区治理。二是混合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自治结合,主要形式是民主协商,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向上传达农民的切实需求,向下落实政府的政策,进而更好地推动社区公共事务发展。三是居民自治模式,由社区主导各项公共事务,将政府的服务职能转向社会组织,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必要性2.1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复杂性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中国部分农村社区逐渐出现“空心化”现象,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以及儿童。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期,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参与治理频度相对较低。随着各级政府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社会工作在提供社会服务、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及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当前复杂多样的农村社区环境,社会工作的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2.2 社会工作的独特优势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治理方法,在社区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一是分析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二是充分挖掘社区潜能,使社区中参与者之间能够自助发展链接共享资源,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个体层面看,主要是通过为个人、家庭、社区网络、居民小组等直接提供服务,最终促成个人发展。从社区角度来看,社会工作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上,帮助居民营造团结互爱的氛围,通过调查分析居民的需求,密切关注各项政策,重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有机结合,做好社区治理的保障协调工作,共同推进社区健康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深入了解农村社区和居民的现实需求、宣传相关政策、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等。1 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1.1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城市社区治理。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结合政策指导和实践经验,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形成社区基础组织架构,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要素。二是多元共治的格局逐步完善,不断深入开展以居民大会、居民理事会、业主大会及民主听证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活动,鼓励居民参加社区各项活动,最终达到居民自我管理的模式。三是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2011年以来,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83个社区服务创新试验区,48个农村社区试验区试点,积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城乡治理模式。1.2 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对农村社区内各种社会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文化娱乐项目等诸多方面迅速改善。当前中国农村社区治理主要采用三种模式,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实施路径3.1 个案工作介入个案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价值导向,以老人、妇女、儿童[收稿日期]2020-09-05[作者简介]章小燕(1988—),女,浙江杭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271-

  城乡建设与发展或残疾人以及其家庭为服务对象。一是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辅助者的真实需求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周围环境和人脉关系的深入了解,判断个体心理状况和生活环境;二是挖掘个体自身潜力,帮助其拥有自我决定、自我学习及自我判断能力,并通过改善周边人际关系,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3.2 小组工作介入小组社会工作也称为团体工作,是指以多元主体为服务对象,为参与者提供小组或团体活动,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提供社会服务,目的是帮助参与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链接起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其身处的团体之间社会关系、团体及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形式是建立村民学习服务小组、留守妇女互助小组等。3.3 社区工作介入社区工作主要服务整个社区内的居民,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实现助人自助的治理目标。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措施,了解社区内居民真实需求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帮助社区居民切实解决问题,提升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参与社会服务的意愿和积极性,深度挖掘社区的内在发展潜力,链接各方力量为社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区文化与经济发展。4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治理的案例探析4.1 文化传承文化输出是农村社区治理过程的底层基石。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出,剩余大量老人和儿童留守村庄。2014年起蕲春县蕲州镇社会工作服务站通过专项人才支持计划向当地输送社会工作者,服务当地留守人员、推动当地农村社区的发展,传承当地文化。如经社会工作者与当地社区的共同协商,村民们在端午节前夕请回一艘龙舟,准备在端午节龙舟赛上一展风采。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听到消息后,纷纷从各地回乡参与这项文化宣传活动。此外,蕲州镇成立“艾姐妹”妇女组织,通过美食和手工作品的宣传活动,接待外来的城市居民,推广当地的特色文化。4.2 人才培养“双百计划”建立了“项目办-地区中心-社工站”网络人才支持系统,进行人才培养和建立社会组织,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一是从外部引进人才,2019年4月团中央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计划3年内组织1000万人次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下乡,解决偏远乡村人才稀缺问题。二是培养本地社会工作者。蕲州镇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设立社区图书馆,开展国家政策讲解会,让本地居民在思想上紧跟时代步伐。在个案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留守儿童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如,留守儿童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不再一味地指责打骂,而是与子女进行沟通,使儿童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社区,-272-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1期(总第497期)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同时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4.3 产业技术通常情况下,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和乡村记忆可以作为产业进行发展。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农村社区的过程中,把生活方式的变革作为切入点,并且融入环保生态理念,实行长期发展。例如,蕲州镇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后,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访谈等形式,深度挖掘当地的传统农作物“油茶”。社会工作者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现油茶的历史、文化价值。村民获取信息后,开始打造自己的油茶品牌。社会工作者又通过建立公众号、淘宝网店及直播销售等新兴的卖货方式,将油茶推广到全国各地。同时,随着生态环保教育的深入,村民也不再随意砍伐山茶树,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产业,增加收入。4.4 公共服务因长年“空心化”的环境,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较为薄弱,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搭建公共服务,同时需要组织培育村民的参与意识。如,农村妇女、老人过度依赖社区资源,将孩子送到社区后撒手不管,此类社区服务是不可持续的。蕲州镇在社工介入农村社区后,发挥引导作用,发动社区的老师做志愿者,留守妇女组成家委会。通过召开家长会,讨论乡村邻里孩子的教育问题,提高村民参与度,提升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此类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农村社区的集体事务,如修建公共广场、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婚丧嫁娶等。通过一次次的活动,社工培养了村民的团队精神、议事能力和解决当地问题的能力,能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目标。5 结论社会工作者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是近年来的一个创新治理模式,也是化解当前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将帮助农村优化治理结构,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从蕲州镇社工下乡案例中发现,社会工作从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及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项目经费、项目可持续性等方面仍面临困难。在项目经费上,社会工作作为公益性组织通常不以创造利润为目标,大多数经费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但是资金申请程序较为复杂,简化申报程序将会提高办事效率。在项目可持续发展上,要从思想上改变思维模式,使个人行动变成有组织有方向的集体行动,推动社会工作和农村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参考文献][1]陈建国.国内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评述[DB/OL].http://www.gongdy.com/zhengcejiqushi/2018/0607/4243.html,2018-06-07[2]刘力珍,王娜仁.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2):51-53.[3]杨瑞升.新型农村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1-12-01

推荐访问: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不足与改进 社会工作 介入 新型农村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498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