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依托教研团队,促教师专业成长(3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11 09:27:02

篇一:依托教研团队,促教师专业成长

  

  王晓疆

  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如何协调优势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研室工作的新课题,更是教研员的重要抓手。由于传统的教研形式主要是由区教研室组织的区级层面的各学科教研活动和以学校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活动。前者的特点是参加人数多,涉及学校多,以集体培训为主,缺点是易出现自上而下、“鼻子眉毛一把抓”的问题,也很难兼顾众多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缺少给教师的展示与教学交流的机会。后者虽然贴近学校实际,但受学校自身条件的制约,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如有些学校的相关学科缺少学科引领者,有些学校教研组人数少而无法形成研讨氛围等。

  为从教育实际出发,重新审视常规教研机制,经过调研,我们认为从均衡教育资源、共享区域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按照区域教育结构特点,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基于校际合作理念的教研协作区,可以形成新的教研机制,创设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基于此,我们对区内各乡镇中心校和区直学校进行科学调研,兼顾就近原则,突出强校与弱校异质组合、城乡兼顾的原则,组建了涉及全区所有学校的教研协作区。自设立以来,作为校际协作的有效平台、区级教研的有效补充,协作区教研活动已经成为我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成为区级教研活动的重要补充,也成为我区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专业引领的重要力量之一。

  为保证协作区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构建了由“教研室———协作区———协作区学科大组———各校各学科组———学科教师”构成的多级交流机制。此机制主要试图通过层次不同的协作活动,促进学科教研的不断深入。各学科教研员是协作区学科教研重要的研究者、指导者、服务者、引领者和促进者。教研员利用协作区学科大组,在学科大组长的配合下,做好各层次的教研活动,保证学科教研活动务实、有效、顺利地开展。在每次协作区的活动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注重活动前的任务设计。我们根据协作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区内联动的集体备课制度。尝试让教师在活动前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力求在活动前有科学具体的活动方案。我们要求每一次协作区活动都要针对执教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主要讨论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做到有备而来,踊跃发言。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讲台的新教师,都要自觉地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使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示与提高。学科大组长针对备课内容设计若干问题,有选择性地向所在成员提问,督促其他成员补充发言,做到个个参与,人人发言。重视主题教研活动策划。2.强化活动中的任务实施。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教研活动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归纳、提升和再创造。参与活动的教师要认真对所听的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中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观察课堂中学生对教学设计的接受程度。最后,从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等方面,对课堂实效进行比较,形成书面性评价,做好活动后记录,以此作为后续深入研讨的背景资料。3.推进活动后的任务跟进。研讨活动不是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随后针对课例的研讨才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学习。所有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教研员要趁热打铁、适时引导参与的教师就所上的课从教材、教法、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思考执教教师对于新理念、新教材的把握是否到位,课中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地方,究竟怎样研究与解决。同时教研员要把教师提出比较多的、疑难的、分歧大的问题拿出来,组织教师相互辩论、互摆事实,在争论中寻找解决的最佳方法,让每位教师得到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案,为教师成长提供有力的借鉴。4.尝试二次上课。以前教师在说、上、评过后,教学活动也就结束了,没再提高的过程,我们试图通过“二次上课”改变这一切,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课后研讨”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二次教学设计,再选择本协作区其他的教师进行二次上课。及时有效地把实践总结再应用于实践,实行“跟进式研究”。

  这样的活动流程促使教师真正投身教学研究之中,在活动中所有参与的教师都有机会学习、钻研教材;教师由原来的集中起来单纯地听一节课,变成了备课的一员、参与的一员、研究的一员,从而达到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听课教师由原来听课前没有接触过教材,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无所知,变成了协作共同体,提前钻研教材,进行深入研讨,课后积极评价。经历整个研究的过程,在教研协作的氛围中提升教师的素质。

  依托区域教研协作区的平台,广大教师就如何落实新课程新理念,如何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在交流中共享优势资源,在互动中,既欣赏又质疑,形成思维碰撞,加强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研讨和动态合作,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信阳市浉河区教体局教研室)

篇二:依托教研团队,促教师专业成长

  

  发挥教研室的团队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既离不开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独立学习,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教研室团队学习。教研室团队学习对于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具有增智、增能的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发挥教研室的团队学习特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环境平台,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彼得·圣吉教授对团队性学习进行了如下描述:“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教研室是一个具备不断调整与革新能力、创新能力的组织,这是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创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位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

  学校团队性学习的形成与学校管理的开放度、自由度有密切关系,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仅具有约束能力,更具有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将集体组织规划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指南,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为教师群体创造一个人人参与的、互动的、合作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面对别人和自身的问题,谈真实的想法,讲改进的措施,然后再去和别人互通有无。教师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平等对话,相互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吸取经验,协作交流,积极引发新的探索。

  二、重建合作互助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教研能力

  合作互动的目的在于调动每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教师都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合作互动的主体是教师,每个教研室都能建立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可以重建和创新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教研能力,以体现不同的形式的互动合作的形式。

  一是教研室内教师围绕着同学科内容,组织集体备课和交流,执教教师在备课基础上,由执教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说,进行评课说课,说教材,评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使自己模糊、笼统、肤浅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得到清晰、具体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而可以确定教研室的研究专题,以达到资源共享、轮流主讲、大胆探索,保证对学科和教材的理解和创新,有助于每位教师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的整体把握。二是教研室内教师围绕着不同学科,主要是以专题研讨的形式,针对某一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围绕着共同感兴趣的主题或实践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自由、自主、自愿地结合成学习研究小组,开展专题对话与讨论,同中求异,面对现实,正视自己,学会欣赏不同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与探索,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突破。

篇三:依托教研团队,促教师专业成长

  

  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改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几年来,我校立足于课堂,从校本教研入手,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不断增强教师校本教研意识,构建了学校、学科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三级校本教研网络,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规范的管理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要求,我校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充分发扬民主,相继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尤其是建立和完善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规范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以教研活动为载体,营造校本教研文化氛围。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改革的力量。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一)搭建科研平台。创设多方面的机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展示、交流的机会。一是要求教师每学年每人至少有一个研究课题、上一节优质公开课、写一篇教研论文;二是建立外出培训汇报制度,凡外出培训、交流回来后教师都必须写出书面总结,在全校作专题讲座或上模仿课,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三是建立教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对教师取得的各级各类教科研成果给与表彰和奖励。

  (二)加强集体备课,树立“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的意识。

  加强集体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我们要始终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让全体教师树立“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的意识。为此要重视集体备课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学

  更合理、更有效。针对教学有些薄弱的现状,首先可在组内开展全面听课活动,并请同组教师参与,共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本组教师对教学的认知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外,每一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推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课,对他的课进行认真指导精心打磨,集中听课,然后集中评课,使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各备课组在教研组整体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并能形成各自特点,如七年级备课组引入新教材为突破口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八年级备课组以重视数学创新指导为特色,注重学法的研究;九年级备课组要强调扎扎实实抓教学,注重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以把好出口关为己任。

  (三)搞活说课评课

  任何一次说课教学活动都是一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对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等各种能力的展示,也是一位教师教学理念、基本素养的体现,因此任何一次说课对教师自身能快速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抓实集体反思的做法是实施教学问题累积制度。学校规定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每周至少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的、或感到困惑的、或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在集备、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讨论解决。以利于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三、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工作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导师制”的有关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虚心向中老年教师学习,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迅速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逐步适应和胜任教学工作。

  (一)结对子,让教师共同提高

  教师的成长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其中“适应期”是指刚踏上岗位工作满3—5年的时期。主要任务就是站稳讲台,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尽量缩短“适应期”,采用了一老一新结对子的方法。挑选合适的师傅带徒弟,要求他们制订计划,从备课、听课、评课、命题、改作业、教科研诸方面周密设计,分步落实。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师功力的重要方面,有了师傅指导下的备课,可以更快地让青年教师提高这方面的能力。针对新教师不熟悉教材,课堂上往往缺乏深度、广度,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语言平淡,缺乏激情等情况,我们发动备课组老师共同研究,讨论,写出教学样板,让青年教师从具体实例中懂得:数学教学重在课堂,教学内容如何与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怎样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面向全体学生。

  (二)作示范,供青年教师学习

  上课是一门艺术,尽管把教案准备得十分周密,但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错综变化常常出人意料,这就需要用炉火纯青的教学技巧来应对,耳闻不如目睹,让老教师登台,执教示范课是事半功倍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对区、校组织的一些示范课,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前往听课学习并写好听后感。还规定每周徒弟必须听师傅的课一节,且同时又要求多听其他老教师及同年级教师的课,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能站稳讲台。

  (三)搞展示,青年教师比高低

  青年教师的特点是需要汲取,更需要有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新教师每学期都要上一节公开汇报课,课前在师傅及同备课老师指导下,认真写好教案,上课时,全组教师参加听课,课后先由本人进行说课,再有全体老师认真评课,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案。通过汇报课及评课使青年教师获得较大收益。

  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在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中,教师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体地位。学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体现,学校发展是学生发展的保障,而教师发展则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校本研修、校本培训是一种接轨。长期在一线,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让老师们疲惫不堪的同时,也渐渐地让其与教育、教学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脱节。而教师培训则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种接轨,学校借校本培训,给教师创造了学习和探讨的机会,也是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必由之路。

推荐访问:依托教研团队 促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 依托 团队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530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