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张叔解释(8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11 12:36:01

篇一:张叔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亦谓公布文书。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京报:京报出现于十六世纪中叶,明朝统治者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翻印一部分从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稿件,公开发行。“京报”这一名称在明代实际上是邸报的别称。至清朝初年,京报与邸报也是同一概念。

  《京报》:始于清乾隆年间,始由政府统一抄发,后改出现民营形式。其内容是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也是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第二讲,近代新闻媒介之输入与近代新闻媒介之确立

  《查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在马六甲由马礼逊创办,是近代期刊中目前见到的第一种中文期刊。在刊发内容上,主要以“神理”(基督教教义)为主,“人道”(伦理道德)其次,再次为“国俗”(各国风土人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停刊。

  《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中国第一份由外国人创办的报纸和澳门第一份报纸。以周刊形式出版,葡文刊载,创刊于1822年9月12日,于1823年12月26日停刊,共出版了67期。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年创刊,主编麦都思。办报方针以“破”为主,性质更加宗教化。1828年停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和主编,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外形类同《察世俗》,都采用中国纪年,也都引用儒家语录,内容也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1838年停刊。

  《新闻纸略论》:1833年由郭士力撰写,这是中文报刊第一篇概略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言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新闻纸”概念。

  《中国从报》:1835年5月创办于广州。英文月刊。先后迁徙至澳门、香港,1845年回到广州,1851年停刊。保存了中国近代史开端时期大量资料。

  《澳门新闻纸》:中国最早的译报。系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翻译《广州周报》及《广东记录报》所得装订成册。现存6册171条,不公开发行。林则徐加以润色按类编为《澳门月报》五辑。

  《北华捷报》:又名《华北先驱周报》或《先锋报》。上海第一家英文报刊。1850年8月3日由英商奚安门创办,每周六出报。主要刊载广告、行情和船期等商业性材料,同时也刊有言论、中外新闻和英国驻沪外交、商务机关的文告,并转载其他报刊的稿件,供外国侨民阅览。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甚多,是研究太平天国的重要参考资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6年转为《字林西报》副刊。

  《遐迩贯真》:1853年8月由英国马礼逊教育协会主办,是香港地区最早的中文报刊。1856年停刊。

  《沙架免度新录》:

  华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日报,1856年12月,旅美华侨司徒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创办,并任编辑。该报初时为日报,后为不定期出版,1858年停刊。

  《六合从谈》:上海墨海书馆于1957年出版,月刊,伟烈亚力编,上海地区最早的中文刊物,1858年迁日本出版。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于上海成立的第一家商业中文报纸,由字林洋行出资。初为周报,1862年5月改为每周版3次,周日停出。1872年7月改为日刊。1870年3月24日开始采用新闻标题。1872年12月31日,在于《申报》长期竞争后失败而停刊。

  《字林西报》

  :英国人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最久的英文报纸。英商奚安门1850年8月3日在上海创办《北华捷报》周刊。1856年增出《航运日报》和《航运与商业日报》副刊。1864年《航运与商业日报

  》扩大业务,改名《字林西报》,独立发行。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信息,重视时政新闻和言论,有很强的政治性。主要读者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员、传教士和商人,1951年3月停刊。

  《中国教会新报》: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刊物。《万国公报》的前身。1868年9月5日创刊,上海林华书院出版。由美国人林乐知(Young.J.Allen)创办和主编。周刊。

  1872年8月31日从201卷起,改称《教会新报》,册次续前。1874年9月15日的第301卷起,改名《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中国教会新报》改版后完全演变为一个一传播西学为主的综合性刊物,除传播科学知识外,还系统介绍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现状。时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883年出至第750期时因经济原因停刊。

  《万国公报》(广学会):1889年《万国公报》复刊,成为广学会机关报,刊期由周刊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在1896年维新前后,发行量曾高达38400份,1903年发行量达5.4万多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1907年5月30日林月知在上海病逝后,《万国公报》也在7月终刊。

  《申报》:商业性报纸,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由英商美查于上海创办。旧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创办被视为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其副刊自由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出版于广州,一说是我国内地出版的第一家国人自办的近代化报纸。现已失传。

  《昭文新报》:1873年8月创办于汉口,创办人艾小梅自任主编。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内容多为轶闻趣事,间有诗词小品,初为日报,后改为五日刊,不久停办。

  《循环日报》: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由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并担任主编。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立言”强调变法自强是其思想内容的特色。《循环日报》至1947年停刊。1959年曹聚仁、林蔼民重新恢复《循环日报》,及至1960年停刊并改名为《正午报》。

  杨月楼案: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杨乃武与小白菜为余杭知县刘锡彤陷害。“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及其家属不服,屡屡上诉,最终得以昭雪。《申报》在此案整个过程中多加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汇报》:1874年6月16日于上海创刊。日刊。以官民集资入股的形式创立报社。入股者多为广东人。因杨乃武案多与申报意见相左。1875年春夏间停刊。是中国最早“挂洋旗”的报纸。

  《新报》:1876年由上海各省商帮创办,主笔袁祖志,后因经济原因接受上海道台资助。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报纸。1882年为邵友谦勒令停刊。

  《字林沪报》:初名《沪报》,创办于1882年5月18日,日刊。总主笔由《字林西报》总主笔巴尔福兼任。另聘戴谱生、蔡尔康为华人主笔。同年8月更名为《字林沪报》。创办初期一度成为与申报竞争最激烈的一家报纸。1899年出让给日本在上海开设的东亚同文书会。

  《新闻报》:1893年2月17日于上海创刊。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资兴办,以英国人丹福士为总董,斐礼思为总理,中国人张叔和为主要出资创办人,蔡尔康为主笔。该报创刊后十分注重经营管理,实行报纸企业化,并报纸发行量最高达日销15万份,成为全国第一家突破10万份以上的报纸。八一三事件后逐渐失去影响力。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中东战记本末》:书名。举人蔡尔康等辑。1897年上海广学会排印。全书共8卷。收录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的部分奏疏、诏令、函牍、条约和布告等文件,并摘译中外报章所载的部分战争信息和评述。发表于《万国公报》。

  第三讲,政治家办报

  乙未三报:维新派于乙未年(1895)前后创办的三份报刊。分别为《万国公报》、《中外记闻》、《强学报》。

  《万国公报》(康有为):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在北京创刊,成为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份政治报刊。每隔一天出版一期,委托京报房用雕板印刷,主要对象是在京的政府官员,发行方式是随《京报》免费赠送。后经李提摩太建议,为和广学会《万国公报》区别,《万国公报》更名为《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1895年12月16日正式出版,由梁启超和汪大燮主持编务。强学会机关报。在新闻史学上被认为是中国政党报刊的萌芽。较《万国公报》的内容更加丰富,所采用的各国各省日报上的文章,规定标明出处,条条有根据。发行改为每两日出版一期,同时改为购

  阅。光绪后于1896年1月20日下令封闭强学会,《中外纪闻》于1月6日被迫停刊。

  《强学报》:强学会上海分会会刊。册报。该报创刊号于1896年1月12日出版,为中国最早政论报纸,宣传维新变法,为清廷所不容。光绪后于1896年1月20日下令封闭强学会,《强学报》仅发行5天,出版二期即遭查禁。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言论日趋激烈。同年6月29日﹐《苏报》又以显著位置刊出章太炎的著名政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引起清政府的震恐。两江总督魏光焘会同租界当局对抓捕《苏报》新闻人。陈范﹑章士钊等先期走避﹐章太炎﹑邹容等6人被捕。《苏报》也于1903年7月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

  苏报案: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相关文章,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7月7日,《苏报》被封。1904年5月,章、邹分别被判处监禁3年和2年。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1906年,章太炎刑满释放。通过这一事件,《革命军》销行更广,革命风潮日盛。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出资人黄遵宪、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并称“时务报三巨头”。旬刊。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后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昌言报》、《时务日报》、《中外日报》:缺

  《变法通译》: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使《时务报》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天豪”的美誉。

  耳目喉舌论:梁启超的新闻观之一。具体阐述了梁启超对“媒体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出自《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载《时务报》第一期。

  《饮冰室合集》:近代梁启超(别署饮冰室主人)撰。分《文集》、《专集》两部分。《文集》包括文700余篇,诗话1种,诗词300余首。。《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自由书》、《新民说》、《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104种。编年排列。

  《知新报》:原名《广务实报》,于1897年2月22日创刊,是澳门第二份中文报纸。《知新报》于维新运动时期所创办,为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刊物。主要宣传变法方针,其次亦有各类译文,知识覆盖面涵盖社会各阶层。百日维新失败后,《知新报》仍继续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后,更将《知新报》与《清议报》定为会报。《知新报》延续至1901年1月20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一日)停刊,前后共133期。

  《湘学报》:维新派报刊。江标、唐才常、蔡钟睿等创办于湖南长沙,1897年4月22日发刊。旬刊。初名《湘学新报》,自第21册起改名。主要介绍西方近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维新变法。对于开通湖南的社会风气起了很大作用。戊戌政变后停刊。至1898年8月8日共出刊45册。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日刊,严复主编。每旬出增刊《国闻汇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

  《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1900年一度复刊。

  《湘报》:维新派报刊。谭嗣同、唐才常等创办于湖南长沙,1898年(3月7日发刊。日报。宣传“爱国之理”、“救亡之法”,倡导变法维新,尤注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改革的历史和社会学说。戊戌政变后被迫停刊。至1898年10月15日共刊出177号。

  慈禧禁报:1898年9月26日及10月9日,叶赫那拉氏在戊戌政变后连下两道上谕查禁报业。9月26日第一道上谕下令停办《时务官报》,10月9日第二道上谕下令全国报馆一律停办,并访拿全国康梁系报馆主笔。

  《清议报》:维新派报刊。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并自任主编。1898年12月23日发刊。旬刊。政变后保皇派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以开民智、振民气为宗旨。一面抨击封建顽固派,一面颂扬光绪皇帝。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影响尤为广远。因火灾于1901年12月21日停刊。共出100期。

  《少年中国说》:近代散文名篇。作者为梁启超。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一九〇〇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兴中会在香港创办,创办人陈少白自任社长兼总编。1905年成为同盟会派系报纸,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该报同时刊发日刊和旬刊,旬刊称《中国旬报》。

  《译书汇编》: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成员创办的刊物。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刊。

  该刊“专以编译区美法政名著可宗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新民从报》:是近代大型综合性半月刊杂志,由梁启超于戊戌变法流亡日本后所筹办。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出版。以内容广博著称。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与《民报》论战为分水岭前后有所不同。后与民报展开长期论战,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终刊。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为华北地区大型日报。1916年9月王郅隆全聘请胡政之主笔兼经理,在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报》发表过不少有分量的文章。1923年9月王郅隆在日本关东大地震中丧生。难以为继的大公报于1925年11月27日宣布停刊。

  《启蒙画报》:清末北京最早的白话画报。1902年6月23日创刊。彭翼仲(诒孙)主办并自任撰述,刘炳堂任画师。初为日刊,后改为16开月刊,次年9月又改为大32开半月刊。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以儿童读者为主要对象。由于图文并茂,销路甚广,发行至全国许多大中城市。至光绪三十年(1904)底停刊,共刊出181号。

  《大陆报》、《少年中国报》:缺

  《警钟日报》:原名《俄事警闻》,1903年12月在上海创刊。蔡元培等主编。初期揭露帝俄侵占中国东北的罪行,此后,对英、法、德等帝国主义侵凌中国主权,也时加抨击。是继《苏报》以后的重要革命报刊之一。1905年3月27日,清政府函请上海租界会审公廨迫令停刊。

  《时报》: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是戊戌政变后保皇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由康门弟子狄葆贤和罗普分任该报经理和主笔,该报率先将一张报纸分为1-4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书页式报纸痕迹。率先创办报纸周刊。这些业务手段后来为各报所效法,一直沿袭至今。1912年冬狄葆贤将《时报》盘给黄伯惠。

  《京话日报》:1904年8月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兼社长彭翼仲。通俗化报纸。因连续揭露清廷的腐朽罪恶,于1906年被查封,创办人彭翼仲背叛流放新疆10年1913年彭回到京城后复刊,因触怒袁世凯被停刊,袁死后再度复刊直至1922年。

  《中华报》:创刊于1904年12月7日,终刊于1906年9月28日,日出一期,每期以"册"为单位。1906年9月29日官方查封报馆,逮捕主办人彭翼仲,杭辛斋。《中华报》全部期数为638册。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其前身为《20世纪之支那》。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主编胡汉民、章太炎。以宣传同盟会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宗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1908年10月出版第24号时,日本政府以其“激扬暗杀”为词封禁。1910年1月复刊,2月停刊,共出26期。《民报》除在日本发行外,大部分秘密运销于中国。各期的最高发行量达1.7万份。

  《中国女报》: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办。秋瑾任主编兼发行人。清末妇女刊物。月刊。“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特点是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鼓吹妇女解放,呼吁妇女走向社会。该报共出两期。秋瑾就义后,与《女子世界》合并,改名《神州女报》。

  《神州女报》:汤国梨主办,资料缺

  《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右任所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出版80天后,报馆被焚被迫停刊。

  竖三民:于右任于1909-1913年在上海先后所创办的三家革命报刊。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于上海租界创办,于自任社长。由于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

  《民吁日报》: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于上海租界创办,“吁”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发表文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被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

  《民立报》:清末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刊。日报。于右任主办。宋教仁为第一任主编,以提倡国民独立精神,培植国民独立思想、建立独立之民族和保卫独立之国家为宗旨。以刊发新闻为主。针砭时弊,号召推翻满清政府。辛亥革命时,反对南北议和,鼓吹北伐,介言政党政治和责任内阁制。1913年,“宋案”发生后,率先公布袁世凯剌宋真相。9月4日被袁世凯查封,《大江报》: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原名《大江白话报》,1911年1月3日后由詹大悲接手,改名《大江报》。读者主要是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1911年7月由于刊登进步时评为鄂督瑞徵所惧恨,8月1日被查封。

  大江报案: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副总编何海鸣撰写的短评《亡中国者和平也》,怒斥清政府颁布的宪法大纲是“摧抑民气之怪物”,7月26日,该报又发表署名“奇谈”(黄侃)的短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指出中国已经病入膏肓,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引起了官府的震恐。鄂督瑞澄以“宗旨不纯,立意嚣张”和“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罪名,于8月1日晚派军警包围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闻讯后自行投案,报馆被封。审判中瑞澄原拟对二人“从重置典”,但慑于民情,不得不从轻判处罚金800元了事,后以二人无钱缴纳罚款,改判徒刑18个月。

  《自由谈》:申报最成功的副刊。于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刊发39年。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史量才改组“自由谈”,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对当时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

  《快活林》:新闻报副刊,张恨水《啼笑姻缘》首发刊物。资料缺

  第四讲,民初至五四时期的新闻业

  暂行报律风波: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具体内容有:(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段;(2)“谎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发至上海的中国报界俱进会并令其整场全国报馆遵照执行后,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3月6日,中国报界俱进会和上海《申报》《新闻报》《时报》等报纸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全国各地,反对“暂行报律”的颁行。3月7日,章太炎发表《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对“暂行报律”三条加以逐一批驳。3月9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

  部取消暂行报律文》,“暂行报律”被撤消,风波也随之平息。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为癸丑年,故称“癸丑报灾”。

  《亚细亚日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创办的御用报纸

  。分出北京、上海两地版

  。北京版创刊于1912年6月,薛大可任主编。曾发表大量鼓吹帝制和拥戴劝进的文牍、函电,为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大造舆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停刊。上海版创刊于1915年9月10日,由薛大可、刘笠佛等任主编。公开宣布“以赞助帝制运动为宗旨”。中华革命党曾通过其外围组织民义社,于1915年9月11日和12月17日两次派人向该报投掷炸弹。不久,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该报随即停刊。

  横三民:1912年创办的份报刊,分别为民进党系统的《民权报》,国民党那个系统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三份报纸皆有一“民“字,且皆以反袁态度激烈著称,故称”横三民“。

  《民权报》:1912年3月1日在上海创刊,发行人周浩,总主笔戴天仇。对帝制抨击辛辣,言论犀利。其副刊因刊载鸳蝴小说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13年被迫停刊。

  《中华民报》:1912年7月20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邓家彦。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为宗旨。1913年邓被袁世凯勾结租界当局拘审。报纸被迫停刊。

  《民国新闻》:1912年7月25日在上海创刊,总编辑邵元冲,以”保障共和政体“为宗旨,1913年停刊。

  《报纸条例》:1914年4月由袁世凯政府颁布,共35条。集中了日本等国报律的限制性条文。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必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须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条文十分苛刻。

  《出版法》: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专电:记者专为本报社报道新闻而外地拍来的电报(区别于通讯社专稿)。始见于《时报》1918年2月20日刊。

  民初记者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远生遗著》: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文集。4卷,以新闻通讯作品为主,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中国现代通讯之父:黄远生

  信史:曹聚仁评黄远生著作为民国初年之信史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议论文,作者梁启超。发表于1915年8月20日,上海《大中华》月刊。文章立场明确反对袁世凯称帝。《申报》、《时报》等大报迅速转载,风行一时,在全国激起强烈反响。

  第五讲:国民党的新闻统治主义

  刘煜生案:1933年1月,江苏镇江的《江声日报》主笔刘煜生,被江苏省民政厅长赵启以“宣传共产”之罪名,下令杀害。上海《申报》登载了这条消息,舆论哗然,新闻界提出“开放言路、保障人权”的强烈要求。

  《保护新闻从业人员令》:南京国民政府迫于刘煜生案在1933年9月1日被迫发出《切实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再次强调新闻自由。国民政府还训示各级军政要员“对于新闻从业人员,一体切实保护”。

  记者节:为了缓和舆论指责,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9月1日被迫发出《切实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发出通电,倡议定9月1日为记者节,得到不少地区的响应和认同,1935年,“9.1”记者节得到了全国的认同,天津《大公报》并为此发表了《记者节》的短评,要求政府积极地解放言论。建国后变更为每年的11月8日。

  中央通讯社:是中国国民党所创办的原中国官方通讯社,简称“中央社”,英文缩写CNA。1924年4月1日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往南京。1932年进行改组。1949年迁至台北

  1973年改为中央通讯社股份有限公司

  。首任主任梅恕曾,1939年1月开始设立总编辑,首任总

  编辑陈博生。现为台湾地区政府官方通讯社。

  《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机关报,于1928年2月1日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创刊于上海,一年后迁至于南京。报社采总编辑制,社长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兼。彭学沛任首任主编。1932年改行社长制,首任社长程沧波。1949年迁往台湾,1997年7月1日起开始推出网络版。2006年6月1日停刊。经过重组,于2006年9月13日以网络报形式重新发行。

  《扫荡报》:前身是1931年3月由贺衷寒在南昌创办的《扫荡三日刊》,1932年6月23日扩版改名为《扫荡报》,对开日刊。1938年1月《扫荡报》改隶于国民党军委总政治部。10月,武汉撤退,该报暂时停刊。1943年春,张治中奉命重建《扫荡报》,由黄少谷兼任社长,总编辑为黄卓球,目的是鼓励士气,扫荡敌寇。自1945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八十诞辰起,各地《扫荡报》统改名为《和平日报》。1949年各分版相继停刊,4月23日总社迁往台湾,6月23日,台湾恢复《扫荡报》名称,1950年7月7日终刊。

  第六讲,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民营新闻业

  南陈北颜:南方《商报》主笔陈布雷与北方《益世报》主笔颜旨微的并称。

  《商报》:1920年创刊,1928年停刊,资料缺

  《益世报》:1915年,天主教天津教区副主教雷鸣远创办,雷自任董事长,刘浚卿任总经理。1295至1928年为奉系军阀所强占,20世纪30年代,该报成为反日的舆论先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天津《益世报》被迫停刊,1938年《益世报》终于在云南昆明复刊,抗战胜利之后,刘浚卿之子刘益之由重庆返回天津,重建《益世报》。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益世报》也随之被接管停刊。而刘益之解放后曾经辗转前往新加坡,于1952年6月创刊新加坡《益世报》,但因经营条件困难,创刊后4个月随即就停刊。

  青萍白水:邵飘萍与林白水的并称

  新民报系: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的民营媒体,由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创办。

  《新民报》:1929年9月9日于南京创刊,社长陈铭德,总编辑张友鸾。该报称“一传达正确消息,而造成健全舆论,三促进社会文化,四救济知识贫乏。”以“决不官报化,传单化”为定位。抗战胜利后再全国各主要城市复刊,总管理处设于南京,罗承烈任总主笔,赵超构任副总主笔。因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内战,1948年7月8日被国民党查封。建国后,上海《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起改名《新民晚报》。

  四社:1924年张竹平创办申时电讯社(设在申报馆内);1928年张竹平等人购得《时事新报》股权,组织股份有限公司,张任董事长兼经理。1930年张脱离《申报》馆,与友人合作接办上海英文日报《大陆报》。1932年又创办《大晚报》,并将其与《时事新报》、《大陆报》、申时电讯社组成“四社”,实施集资经营、联合办公,是一次报业向托拉斯化发展的探索,张自任各社经理。1935年他准备在中国建立报业集团的计划遭阻,“四社”产权全部为孔祥熙官僚资本收买。

  《文汇报》:中国综合性大型日报。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严宝礼等。抗日战争时期,该报坚持抗日立场,在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有广泛影响。1939年5月18日被迫停刊。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复刊,坚持反对内战、要求民主的进步立场。1947年5月24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后于香港上海两地分别复刊。

  香港《文汇报》:香港《文汇报》创刊于1948年9月9日,由以徐铸成为首的原上海文汇报同仁与当时在香港的部分中国国民党内亲共人士共同创办,李济深为董事长,马季良为总编辑,创刊之初,一度成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机关报。1957年后,香港文汇报由中共港澳工委接管,港澳工委常委吴荻舟被任命为首任社长,主持日常工作。

  上海《文汇报》:1949年6月21日文汇报上海版复刊。1956年4月迁北京与《教师报》合并。同年10月1日回上海再度单独出版。文革后,成为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报纸。同时出版《文汇读书周报》、《文汇电影时报》并设有文汇出版社。

  《香港商报》:创办于1952年,是一份历史悠久,沟通内地与香港资讯的综合性报章。多年来,亦是在中国内地发行量最大的香港报章,是中国政府唯一特许在内地公开发行之报章,是香港特区政府指定刊登法律广告的有效刊物。《香港商报》办报宗旨为“为商界服务,为商家代言”,致力成为港人了解内地经济、内地读者了解香港及海外经济的权威性报章,亦为影响世界的华文主流媒体。

  《观察》:1946年9月储安平于上海创刊,周刊。以自由主义作风著称,拥有大量知识分子读者群体。1947年十二月因发表文章《一场烂污》被国民党查封。

  新闻报股权风波:缺

  《余兴》:缺

  《申报六十年发行年鉴之旨趣》:史量才于申报创刊60年所登发刊词,文中系统的阐述了其人的新闻观。

  新记大公报公司:1926年9月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三人也被称作大公报“三巨头”。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新记大公报公司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方针为方针经营。1935年12月,吴鼎昌出任实业部部长,辞去社长一职。1941年获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奖。1941年9月,张季鸾去世,抗战胜利后上海版与天津版相继复刊,1948年3月15日,香港版复刊。

  《大公报》(天津):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攻占天津,津版《大公报》改组为为《进步日报》。6月17日,沪版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宣布报刊归人民所有。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重庆,渝版继续出版,1952年8月4日终刊。后中共重庆市委在其基础上创刊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1953年1月1日,沪版北迁与《进步日报》合并,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分工报道财经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大公报》于1966年9月14日停刊,改名为《前进报》,但是只办了103天,再次停刊。

  《大公报》(香港):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领导下,在香港继续出版发行。与《香港商报》、《文汇报》构成香港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现如今的《大公报》的报道立场与其他大报相比,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已经偏离“新记”大公报时期的“四不主义”,早已失掉了当年的独立精神,成为一家亲北京方面的中资背景报纸。在两岸方面,也以显示支持北京政府为典型特点。

  三骂:《大公报》复刊初期言论风向之概括。即一骂吴佩孚称霸,二骂汪精卫的领袖欲,三骂蒋介石的不学无术。

  四不主义:“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提出于《大公报》在1926年9月1日复刊号发表的《本社同人之旨趣》中,是大公报自由主义办报宗旨的高度概括。

  中国近代报业双峰:梁启超与张季鸾并称

  《国闻周报》:1924年8月3日,国闻通讯社在上海创办了《国闻周报》,创办人胡政之(1889—1949年)。这是一份时事性、政论性、综合性的新闻周刊,《国闻周报》社于1926年9月移至天津,1936年4月又回到上海出版。在“八一三”上海抗战以后,《国闻周报》坚持在沪办刊,编辑出版了两期“战时特刊”,着重反映抗战的情况。1937年12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国闻周报》社所在的法租界形同孤岛。日军要求新闻检查,《国闻周报》为争不受辱的报格,在它发满十四卷(总计700期)后毅然停刊。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复刊。

  文人办报:大公报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办报模式,不同于商人办报和政治家办报,胡政之称之为“文人办报”。具体特点有三,一是议政而不参政;二是重视经营管理但不唯利是图,三是以文章报国。

  世界报系:成舍我于1924年起创立的一些列报纸的总称,包括《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广义上的世界报系还包括《民生报》、《立报》。

  《世界晚报》:创办于1924年,小型报。

  《世界日报》:创办于1925年,对开四版,后增八版,以以夹叙夹议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见长。

  《世界画报》:由《世界日报》创刊半年后,原先第五版画版单独抽出成报。

  《民生报》:1927年4月成舍我于北京创立,采取“小报大办”策略,风行一时。1937年因揭露汪精卫部下腐败,报社于7月23日被查封

  《立报》:1935年9月成舍我与人合资在上海创立,特点是“通俗易懂,版面紧凑”,是一份“极成功的小报”,因内部政治立场分化于1937年12月停刊,次年在香港副刊,至1941年12月终刊

  三张一赵:抗战初期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四人同时就职于《新民报》之共称。

  《台湾立报》:《台湾立报》是成舍我所创办的最后一张小型张报纸,于台湾开放报禁后的1988年7月12日创刊发行。其报名及报张型态、风格继承其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创办的《立报》传统。《台湾立报》为四开版综合性日报。1991年4月成舍我病故,由其幼女成露茜继承。

  生活报系:邹韬奋于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起所创办的一系列报刊的总称,计有六刊一报,《生活周刊》:1925年10月由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1926年邹韬奋任主编,九一八事变后,大量刊登时政文章,疾呼抗日救亡,揭露国民党之腐败,宣传唯物主义思想,1933年12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大众生活》:邹韬奋1935年11月于上海创办,因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及反驳中宣部查封《生活》,很快被再次被查封。

  《生活日报》:1936年6月邹韬奋流亡香港,在港创办《生活日报》,宣传抗日救亡,前后共出版55天。

  《生活星期刊》:1936年8月邹韬奋回到上海后所创办,内容较以前周刊更为丰富,至第28期被封。

  第七讲,中共早期的新闻宣传活动

  《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在上海创刊,1927年终刊,主编先是蔡和森,后是瞿秋白,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报纸。后改名为《布尔什维克》。

  《热血日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925年6月4日在上海创刊的,共出了二十四期,到1925年6月27日被迫停刊。

  《中国青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

  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创办人与编辑者为恽代英﹑萧楚女﹑任弼时等。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后更名为《列宁青年》《无产青年》。

  《政治周报》: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刊,16开期刊,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的中央级机关报,毛泽东筹办并任第一任主编,自第五期起由共产党人沈雁冰、张秋人接任主编。该报主要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会议、文件、报告,知名人士的专稿,部分新闻报道材料,辟有《反攻》专栏,刊发短小犀利的时评,注重用事实说话。

  红色战略: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战略之一,改名以突出意识形态。

  灰色战略:中共在国统区的宣传战略之一,以第三者口吻评论,报刊名称倾向中立,以应付新闻审查。同时混淆视听。

  红中社:全称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1934年10月,红色中华通讯社随中央红军长征。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的决定,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中央苏区。

  《新中华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前身是《红色中华》。1937年1月改现名。三日刊。在延安出版。1941年5月与《今日新闻》合并改组为《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解放日报》原是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5月15日创刊。第一任社长为博古,主编为杨松。至1947年3月27日停刊,共出2130期。

  新华日报(武汉):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也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大型日报。1937年10月筹备于南京,因故未能出版,1938年1月11日正式创刊。该报在武汉期间,属中共长江局领导。同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报社迁重庆出版。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大报纸”:王明与博古的新闻理念,以《苏联消息报》和《大公报》为典范改造党报。

  《赵占魁》:历时一年半的长篇文物通讯,作者穆青。

  《晋察冀日报》:原名《抗敌报》。创办于1937年12月,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同年11月,晋察冀分局(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成立,该报成为分局机关报。直到1940年11月7日,其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兼有北岳区党委机关报的性质。它出版至1948年6月14日终刊,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成为中共华北中央局的机关报,共存在了11年零6个月,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中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

  《晋绥日报》:原名《抗战日报》,1940年9月18日创刊于山西省兴县,创办人及总编辑赵石宾,1946年7月1日改名《晋绥日报》,1949年5月停刊。中共曾以《晋绥日报》为阵地发起了“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

  “客里空”原文意为“喜欢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一九四四年,《前线》先后在共军许多部队演出,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篇评《前线》的社论中,批判了客里空,要大家引以为戒。当时,在党的新闻工作者当中展开了反对“客里空”的热烈讨论。后来,“客里空”就成了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了。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迁入北京(当时的北平)。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并沿用了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篇二:张叔解释

  

  传统的美德儿童故事

  传统的美德儿童故事:老菜斑衣

  【原文】

  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

  周老莱子,姓莱,佚其名,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尝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状,戏舞于亲侧。并在双亲前弄雏,欲亲之喜。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李文耕曰,「恒言不称老」一语,记礼者原自体贴入微。得莱子之斑衣弄雏,乃发挥尽致矣。以舜之孺慕,参之养志,合为一人。其真爱流溢处,令人神往不尽。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有个老莱子,他姓莱,遗失了他的名字,只晓得他是楚国的人氏。生性非常孝顺,奉养他的父亲母亲,凡是吃的喝的,总是用着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自然不必说了。

  最难得他自己的年纪,也已经到了七十岁,但是他平常所说的话,总没有一句说出自己的老字来,真合着《礼记》里「父母在,恒言不称老」的那句话了。

  他又常常穿着了五色灿烂齐整的衣裳,故意装作小孩子的形状,在父亲母亲旁边戏着舞着。并且在双亲面前戏弄小鸟,做出孩儿顽耍的样子,要博得爷娘的欢喜。有时候又取了两桶水挑到堂上来,故意跌倒在地上,连那两桶水也倒翻下来,那衣服都弄得水淋淋的,他就做出小孩儿哇哇的啼哭声音来。他的父亲母亲,这时候哪里忍得住,便哈哈大笑,快活极了。

  传统的美德儿童故事:江革负母

  【原文】

  汉江革、字次翁。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世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凡母便身之物。未尝稍缺。母终。哀泣庐墓。寝不除服。后举孝廉。迁谏议大夫。

  李文耕曰。次翁之孝。于险阻艰难中。全人所不能全。然在次翁。初不敢

  料其必全。只尽其心力。而造次颠沛。必于是耳。孔明鞠躬尽瘁。宁俞薄鸩橐饘。正同此一副心事。忠臣孝子。所以争光于日月也。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江名革的。表字叫做次翁。从小就没有了父亲。单单剩着江革和他的母亲同住着。那时候天下不太平了。盗贼很多。江革就背了母亲逃难去。他在路上。时时碰着这班作乱的盗贼。要把江革掳去。和他们一同去做盗贼。江革总是流着两行眼泪哭诉着说。我有老母在这里。要人供养。我怎么可以和你们一同去呢。强盗听到这话。就发了慈悲念头。也不忍杀他了。后来江革辗转在下邳地方作客。穷得连衣裳鞋子也不完全了。江革就忙忙碌碌的替人家作工。赚些工钱来供养母亲。凡是母亲身边要使用的东西。没有缺少一点。后来他的母亲死了。江革哭得很悲哀。住在母亲的坟旁。就是睡的时候。丧服也不除去。后来有人见到他的品行不错。就举他做了孝廉。最后迁到谏议大夫的官。

  传统的美德儿童故事:丁兰刻木

  【原文】

  汉丁兰,河内人,早丧父母,刻木像,事之若生。邺人张叔假物,兰妻卜筶,木像不许。叔醉詈木像,且击之。兰归,见木像色不怿,询知之,即奋击张叔。吏至,捕兰,木像为之流涕。郡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诏图其形。

  思亲不见,而刻木事之,此不得已之极思也。而思慕之诚,木亦通神,忽而不怿,忽而流涕,非孝子精诚所致乎。至于为亲像被击,而奋击张叔,只知有亲,而不惜以身犯法,宜郡之嘉其孝而上其事也。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丁的人,单名叫做兰,是河内地方的人。他的父亲母亲早已亡过了,丁兰就把一块木头,雕刻着他父亲母亲的形像,供在堂上,早晚敬奉他,和生前一样。

  有一天,邺的地方,有个叫张叔的,来向丁家里借东西。这时候,却巧丁兰不在家里。丁兰的妻子,就向着木像面前问筶,木像不肯允许。张叔刚刚是吃酒醉了,就生了气,骂着木像,并且又打了木像好几下。

  等到丁兰回到家里,看见了木像的脸色,似乎很不高兴的样子。问他妻子,才晓得这个缘故,丁兰就用力去打张叔。衙门里的差人来捉丁兰了,木像的眼睛里,竟水汪汪的流下眼泪来。地方官很佩服他的孝感神明,就奏明皇上,皇上下诏,叫把丁兰的形像画上去。

篇三:张叔解释

  

  《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悌、力田。常选学宫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遣诣京师()(2)用次察举()(3)县邑吏民见而荣之()(4)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郡县吏察举高者以补郡县吏

  ..B.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良乃入,具告沛公

  ..C.争欲为学宫弟子文章合为时而著

  ..D.自文翁为之始云秦则无理,何施之为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文翁以为右职

  ..B.减省少府用度

  ..C.文翁终于蜀

  ..D.至今巴蜀好文雅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买刀布蜀物,委计吏以遗博士。

  (2)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

  5.概括文翁为教化蜀人采取的措施及产生的效果。

  【答案】

  1.到,往

  按照

  以……为荣

  与……等同

  2.B

  3.B

  4.(1)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2)(文翁)每次到各县巡查时,更是带着学宫中那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学生与他一起去。

  5.措施:①选送“有材者”到京学习;①按等次重用学成归来的人;①兴建学宫;①免去学习者的兵役和劳役,奖励学习优秀者,提供就职机会;①带领品学兼优者宣传教化法令等。效果: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至今巴蜀好文雅。

  【解析】

  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1)诣:到,往;遣诣京师,译为:遣送(他们)到京城。

  (2)用:按照;用次察举,译为:按等次考察提拔。

  (3)荣,以……为荣;县邑吏民见而荣之,译为: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他们很荣耀。

  (4)比,与……等同;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译为: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

  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介词,凭借/连词,用来;

  B项,均为连词,“于是”的意思;

  C项,动词,成为,做/介词,为了;

  D项,代词,指代学宫/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与现在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做题时,看看古代词义与现代词义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变化的,就是古今异义词。

  A项,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B项,古义今义均为“费用、开支”的意思;

  C项,古义,死在,逝世在/今义,表示最终;

  D项,古义,指文辞歌赋/今义,常与“武”相对,或指“文章”。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委,委托;计吏,指考察官吏;遗,送给。

  译文: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

  第二句得分点:益,更,更是;从,使……跟从,带着;饬行,使行为谨严合礼;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定语后置句,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各个学生;俱,一起(去)。

  译文:(文翁)每次到各县巡查时,更是带着学宫中那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学生与他一起去。

  5.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如表示总结或解说的词语等。

  依据文中“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可知文翁教化蜀人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选送张叔等“有材者”到京学习;依据文中蜀生都学成回来,文翁“用次察举”,可知文翁教化蜀人采取的第二个措施是按等次重用学成归来的人;依据文中“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可知文翁教化蜀人采取的第三个措施是兴建学宫,招收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为学宫弟子;依据文中“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悌、力田”以及“常选学宫僮子,使在便坐受事”,可知文翁教化蜀人采取的第四个措施是免去学习者的兵役和劳役,奖励学习优秀者,提供就职机会;依据文中“每出行县,益从学宫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可知文翁教化蜀人采取的第五个措施是带领品学兼优者宣传教化法令等。依据文中“由是大化”“至今巴蜀好文雅”,可知得到的效果是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至今巴蜀好文雅。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删”,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

  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文翁,是庐江舒地人。少年时好学,通晓《春秋》,凭借郡县吏的身份被考察提拔。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看见蜀地的民风野蛮落后,文翁就打算诱导教化,加以改进。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减少郡守府中开支,购买蜀刀

  、蜀布等蜀地特产物品,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的博士。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把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经常选出一些学宫中的青少年在自己身边做事。每次到各县巡查时,更是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在官府中出出入入。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文翁在蜀地逝世,(蜀地的)官民为他建盖祠堂,每年祭祀不断。到现在巴蜀地区爱好文辞歌赋(的风气),是文翁进行教化(的功劳啊)!

篇四:张叔解释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I卫绾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I卫绾列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可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

  ”绾曰:

  “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

  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

  ”绾曰:“具在”。上

  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

  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他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

  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间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

  兵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

  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

  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想,终无

  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

  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功次迁为中郎将次:依次

  B.

  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属:能“嘱”

  C.

  常让他将让: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相:辅佐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召上左右饮B.而绾称病不行C?上以为廉D.而君不任职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绾称病不行B.文帝且崩时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C?上赐之剑D.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执其手而与之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②有功,常让他将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15.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

  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

  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业代替挑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迁上奏事,但举

  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

  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免去了官职。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

  译文: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译文:11.C12C13D14A

  15.D16.

  翻译见译文

  译文:建陵侯卫绾是代国大陵人。他因为擅长戏车超乘,被任命为宿卫侍从的郎

  官,用侍汉文帝,积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他情性醇厚谨慎,没有其他的才能。

  孝景帝在做皇太子的时候,召请皇上的左右近臣饮宴,卫绾却装病不去。文帝在

  临死的时候,嘱咐孝景帝说:“卫绾是位年辈尊而有德行的人,你要好好对待

  他。”到了文帝崩逝,景帝即位,有一年多,对于卫绾不加闻问,而卫绾一天比

  一天谨慎。

  景帝驾幸上林苑,命令中朗将卫绾共乘一辆马车,随身护卫,景帝回去后

  卫绾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马车吗?

  ”卫绾说:

  “微臣从一个戏

  车的士卒,侥幸得以因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是什么缘故。”皇上问

  道:“我做皇太子的时候召你来饮宴,你不肯来,为什么呢?”卫绾回答说;“真

  是罪该万死,不过那时实在是有病。”皇上赐他一把剑,他说:“先皇帝赐给臣

  的剑已有六把,臣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皇上说:“剑是人往往拿来送人或

  交易他物,难道惟独你保存至今吗?

  ”卫绾说:

  “都还在。”皇上派人去取那六

  把剑,剑都还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中郎将所属的郎宫犯了过错,卫绾常常

  隐瞒他们的罪责;他又不和其他的中郎将争执。有了功劳,也往往让给其他中郎

  将。皇上认为他廉洁忠诚,其实没有害人的歹心肠,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王的太傅。

  吴楚七国造反的时候,皇上任命卫绾为将军,率领河间的军队去讨伐叛军,他颇

  有功劳。被任命为中尉。过了三年,卫绾又因军功,在孝景前六年中,被封为建

  陵侯。

  次年,即孝景前七年,皇上废太子荣为临江王,诛杀太子之舅栗卿等外家

  亲属。皇上因为卫绾是位年高有德的长者,不忍命他按治这桩大狱,于是赐他告

  假返乡,而命郅都搜捕治理栗氏之狱。后来,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过了许久,升任他为御史大夫。过了五年,代替桃侯刘舍为

  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但是自从他

  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天子认为他敦厚老成,可

  以辅佐少主,对他很尊重和宠信,赏赐甚多。

  他做了三年的丞相,景帝逝世,武帝即位。却因在景帝卧病时,官府中的囚犯大多是无罪受冤屈的,而他官居丞相未能负起责任,所以免去他的官职。后

  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的罪失去侯位。

  笆二;二

  三先汪三三机师结卩以师的教案n改:一??

  考业关首?-霊量■平的切价环轻学

  ------------------

  US

  v-

  m

  :住

  着銮冬I言昶裁癸良4口……情

  山初级二;发与;g“:奥与会

  ?积堂比m沪

  "积注教泛玄上远冒课课沃周疔:::::二?

  我S续:二致:勤主沟■”二5A""-,+_?”.《.出色-各项任校Rib

  "

  ■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习熟*材的体系和特

  "索新教材教学模*.组■好新教

  材的研

  究《

  *"全0师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和

  “。

  指*.认;习贯彻”改”神,以贯彻*基础教?■程

  改革*核心,以研9学重**促进教二三团iHyir文三二

  *G根本,以■?教*"Fi"三“”及时工作及析二."项学指标

  :主主活动.冬G……

  师的示?”“B合,?慧”."组I围绕探索效”课”

  高照《文史综合72加~史对,科真学学科体知和思三习合感析态度=m:x=sS=i=5SNN2S5问於

  .学习

  比较积极主动.■后

  也很自觉当然与家

  长监

  督分不开部

  -:学:然数:整:数则二才三法根减数法正乘法:法含间::系-

  找方法有的方)还相当

  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法.稍7变动的问I就处理不了。,别学生■老师

  怎”也不会

  a?

  111=

  in-.,.

  議形

  课课例展示交流En-hssPSZ-sss”

  五月教曲参教区教?组组;盘代动、教r;,动做指效戈训组好

  教师学习交2展*的教师

  对听-内容1”提作我"轻--专~.获得i研活*的H心、》

  的|点.*<评稿..两

  周一IO*IK*中进*流.《探讨。与>

  年不同的是.在*互动评

  —?开展同

篇五:张叔解释

  

  表达心情的词语及解释

  第1篇:表达心情的词语及解释

  经验告诉我们,停留在不愉快情绪的时间越长,会大量降低我们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以下是表达心情的词语及解释,欢迎阅读。

  高兴:愉快而兴奋。

  好受:感到心身愉快;舒服。开心:心情快乐、舒畅。快活:快乐。

  快乐:感到幸福或满足。

  庆幸:为事情义本地得到好的终局而感到高兴。

  舒畅:爽朗愉快;舒服痛快。

  舒畅、舒坦:精力上感到轻松愉快。

  爽快:舒服痛快。

  甜蜜:愉快、舒服。

  甜美:形容感到幸福、愉快、恬静。

  甜丝丝:形容觉得幸福、高兴。

  酣畅:舒畅、快活。

  喜悦:愉快;高兴。

  喜滋滋:形容内心很欢喜。

  兴高采烈:形容高兴极了。

  赏心悦目: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坐视不救:别人受到灾害时自己心里高兴。

  愉快:快意;舒畅。

  愤慨:气愤不平。

  恼怒:活力(冲动到极点)。

  恼火:生气。

  气愤:生气,愤怒。

  悲哀:伤心。

  悲伤:伤心难过。

  沉痛:深深的悲哀。

  伤感:因感想而悲伤。

  伤心:因为遭遇到不幸或不如意的事而心里苦楚。

  痛苦:身材或精神感到非常难熬难过。惨然:形容心里悲惨。

  痛心:极端伤心。

  心*:心里悲痛。

  胆怯:胆小;畏缩。

  胆战心惊:形容十分惧怕。

  发憷:胆怯;畏缩。

  害怕:遇到艰苦、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或发窘。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可怕:由于*命受到威逼而引起的害怕。

  胆怯:害怕。

  受惊:受到忽然的刺激或要挟而害怕。

  心惊肉跳:危险的事情固然从前了,回忆起来仍是

  未完,继续阅读>第2篇:表达想的词语及解释

  1、想当然: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2、心存目想:谓凝目注视,用心思索。

  3、胡猜乱想:没有根据地随意猜想。

  4、想望风?:犹言想望风采。

  5、暮想朝思:形容时时刻刻都在想念。

  6、眠思梦想:睡梦中也在想念。形容思念之甚。

  7、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8、瞑思苦想: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9、左思右想:多方面想了又想。

  10、朝思暮想: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11、痴心妄想: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12、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13、海怀霞想: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

  14、沉思默想:静静地深思。

  15、妙想天开:形容想法奇特、乖谬。

  16、意想不到:料想不到,没有料到。

  17、异想天开: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18、思前想后: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19、昼想夜梦: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②指日夜梦想,殷切追求。

  20、游思妄想:犹言胡思乱想。

  21、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

  未完,继续阅读>第3篇:关于心情的词语及解释

  心情是个很抽象的东西,伪装得好的话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看不出来。喜怒不形之于*是一种修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心情的词语及解释,欢迎阅读!

  哀痛

  解释:悲伤;悲痛

  示例:哀痛欲绝。贾谊《论积贮疏》:“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哀思

  解释:对死去的人的无限思念,怀念之情。

  出处:《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孔颖达疏:“乐音悲哀而愁思,言亡国之时民必哀思,故乐音亦哀思。”《史记·万石张叔列传》:“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隋书·道悼王纶传》:“温好学,解属文,既而作《零陵赋》以自寄,其辞哀思。”

  哀鸣

  解释:悲痛哀伤或凄厉的鸣叫。

  示例:寒鸦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怅然

  解释:.不愉快的样子

  出处: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开心

  解释:心情舒畅,快乐。

  出处:唐李白《扶风豪士歌》:“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快乐

  解释:心意稍顺

  示例: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对於快乐也有不同的看法。

  欢乐

  解释:形容十分开心,欢乐。

  出处:自叙少小时欢乐事。——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喜悦

  解释:非常愉快、高兴

  出处:亦作“喜说”。《吴子·图国》:“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

  快慰

  解释:痛快而心里感到安慰。

  出处:未完,继续阅读>第4篇:心情好的词语及解释

  心情好的词语及解释有哪些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心情好的词语及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1)皆大欢喜--人人都高兴满意。

  2)惊喜欲狂--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形容喜出望外,过

  于兴奋的情壮。

  3)眼笑眉飞--形容极度高兴。

  4)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5)畏首畏尾--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6)怡情悦*--怡:和悦愉快;悦:高兴,愉快。使心情舒畅愉快。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7)语言无味--指说的话枯燥无味或庸俗无聊。

  8)有备无患--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9)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10)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11)喜眉笑眼--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12)酒酣耳热--形容饮酒到高兴的时候。

  13)人莫予毒--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

  14)横眉吐气--犹言扬眉吐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15)乐极生悲--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16)一箭双雕--原指*箭技术高超,一箭*中两只雕

  未完,继续阅读>第5篇:表示听的词语及解释

  耳听八方: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表示听的词语及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表示听的词语

  1、*:监视察听。

  2、听风听水: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

  3、听而不闻: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4、牧豕听经: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5、逖听远闻: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6、眩视惑听:迷惑人的视听。

  7、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8、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9、收视反听:不视不听。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10、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11、惟命是听: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谓绝对服从。

  12、听之任之:听、任:随,任凭;之:代词,代人或事物。任凭事物存在发展而不去过问。

  13、淆乱视听:视听:看和听。混淆是非,以扰乱人们的视听。

  14、偏听偏言:偏:只注重一方面。只听信一方面,指处理问题态度不公正,方法不妥当。

  15、耳不旁听: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16、帘窥壁听:帘:布帘;窥:偷看;壁:墙壁;听:偷听。指窃*与偷看

  17、听其自流: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18、束手听命:拱手听从命令。

  19、听见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

  未完,继续阅读>第6篇:表示看的词语以及解释

  1、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2、矮子看戏: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3、看菜吃饭: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4、看破红尘: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5、拄笏看山:拄:支撑;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版。旧时

  比喻在官有高致。

  6、看朱成碧: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7、下马看花:比喻停下来,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8、白眼相看: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

  9、看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行事。

  10、看人眉眼:比喻看人脸*。

  11、佛眼相看:比喻好意对待,不加伤害。

  12、看杀卫?:卫?: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13、走马看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14、远来和尚好看经: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15、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6、*眼看人:比喻眼光势力。

  17、矮人看场: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18、雾里

  未完,继续阅读>第7篇:表示颜*的词语及解释

  我们的世界是充满着丰富的**的,看到颜*着两个字你们想到的成语是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表示颜*的词语及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白花花绿油油黑黝黝蓝幽幽蓝湛湛黑漆漆红彤彤绿油油黄澄澄红彤彤红艳艳黑乎乎黑洞洞

  白皑皑白花花绿莹莹金灿灿红艳艳白蒙蒙黑糊糊黑油油灰溜溜灰蒙蒙绿森森青幽幽绿森森红殷殷

  红艳艳黄灿灿绿茸茸绿茵茵白嫩嫩白生生碧澄澄蓝晶晶蓝盈盈紫盈盈白茫茫红通通金亮亮

  绿茵茵黑压压粉扑扑黑生生白花花绿油油灰溜溜灰蒙蒙绿森森青幽幽绿森森红殷殷红艳艳黄灿灿

  绿茸茸绿茵茵白嫩嫩白生生碧澄澄蓝晶晶蓝盈盈紫盈盈白茫茫红通通金亮亮绿茵茵黑压压粉扑扑黑生生……

  万紫千红黄道吉日论黄数黑黄茅白苇黄麻紫泥论黄数白姹紫嫣红灰头土脸金壁辉煌,白日做梦、红男绿女、红光满面、红红火火、看破红尘、红口白璧微瑕、苍白无力、白发苍苍、白鹤亮翅、白马王子

  花红柳绿、青黄不接白衣胜雪、黑白分明、碧海蓝天、面黄肌瘦、青山绿水、飞黄腾达、黄金万两五颜六*红口白牙、五光十*白手起家、白里透红、平白无故

  五*缤纷五颜六*一碧千里万紫千红花红柳绿翠流姹紫嫣红五光十*青红皂白绿水青山五*斑斓黑白相间桃红柳绿

  绿草如茵**缤纷翠滴杨柳青青绿波翻涌一碧连天金枝玉叶流光溢*灿若云霞绚烂缤纷万古长青绿叶成*绿暗红稀

  绿

  未完,继续阅读>第8篇:表达的拼音解释及造句

  表达拼音

  【注音】:biaoda表达解释

  【意思】:表示(思想、感情)。

  表达造句:

  1、她表达了死后葬在故乡的墓地上的愿望。

  2、这项练习的价值在于它能促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这次对我们的英语练习老师将不特别注意拼写和语法,而是着重找使她满意的表达法。

  4、听众大声地踏脚以表达他们的不满。

  5、他必须有一些别的关于它的表达。

  6、当我们表达我们的崇敬和感激,他会满含微笑。

  7、有些人认为,因为他们的亲密关系,所以他们有权在任何时候因为任何理由进行自我表达。

  8、它是另一个表达惊讶的。

  9、我们有它们的表达式。

  10、他说:“只有在得知所有意见后他们才倾向于表达自我。”

  11、还有大量其他的方法来表达你是谁。

  12、这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表达自我同时同他们联系的机会。

  13、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终端用户的业务知识,他们可以如何较好地表达自己,或他们接受采访多长时间。

  14、它的重要*,完全来自于这种语言可以更好地描述和表达艺术。

  15、用这种方式,你表达你的信任,你的信心。

  16、但是,比起女人,男人处理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很不同,他们对如何将男*对强壮和感情的的需求同时结合起来没有一个规划图。

  17、瞧,他们就是这样喜欢直来直去,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18、因为标题、子标题和作者各自只占一个节点,所以这是一种表达位

  未完,继续阅读>第9篇:描写形容心情好的词语及解释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春风满面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霭愉快的面容。

  和颜悦*颜:面容;悦:愉快;*:脸*。脸*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而心情愉快。

  陶情适*陶:喜,快乐;适:舒适,畅快。使心情愉快。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春风满面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霭愉快的面容。

  和颜悦*颜:面容;悦:愉快;*:脸*。脸*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而心情愉快。

  陶情适*陶:喜,快乐;适:舒适,畅快。使心情愉快。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怡情悦*怡:和悦愉快;悦:高兴,愉快。使心情舒畅愉快。

  怡然自得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娱心悦目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安心乐意原指心情安宁,情绪愉快。后多指内心情愿,十分愉快。

  开眉笑眼高兴愉快的样子。同“开眉展眼”。

  神怿气愉形容欢欣愉快。

  爽心悦目指景*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眉飞*舞*:脸*。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抚掌大笑抚: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喜笑颜开颜开:脸面

  未完,继续阅读>第10篇:描写心情高兴的词语及解释

  喜笑颜开: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欣喜若狂: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喜形于*:形:表现;*:脸*.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颜悦*:颜:面容;悦:愉快;*:脸*.脸*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满面春风:春风:指笑容.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形容和霭愉快的面容.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捧腹大笑:形容强烈地笑.笑逐颜开:逐:追随;颜:脸面;开:舒展开来.笑得使脸面舒展开来.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笑容可掬:掬:双手捧取.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喜不自胜: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容光焕发: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其乐融融:形容很快乐的样子.融融:*而快乐的样子.乐以忘忧:高兴得忘记了忧愁

  未完,继续阅读>

篇六:张叔解释

  

  文言文翻译要点文言文翻译要点翻译文言文,既要做到内容忠实于原文,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既要做到内容忠实于原文,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翻译的基本方法大致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翻译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落实即落实原文每个词、每句话的确切意义。即落实原文每个词、每句话的确切意义。要通观全篇,每句话的确切意义。要通观全篇,仔细钻研字、要通观全篇,仔细钻研字、词、仔细钻研字、词、句、篇。例如:《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有人把外人译为外国人有人译为世外之人,理《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有人把外人译为外国人有人译为世外之人,理由是桃花源是陶渊明空想的乌托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桃花源记》全文来看,后面还有由是桃花源是陶渊明空想的乌托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桃花源记》全文来看,后面还有此中人语云:‘不足以外人道也’。此中人即桃花源中人,外人即桃花源以外的人。二.?保持即审慎地辨别原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语气。例如即审慎地辨别原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语气。例如《陈涉世家》中的王候将例如《陈涉世家》中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句末的乎相当于现代的吗,似乎像疑问句。相宁有种乎,句末的乎相当于现代的吗,似乎像疑问句。但是细审句子的语气,并不是有疑似乎像疑问句。但是细审句子的语气,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表示陈胜愤慨的激情。三.?调整即对句子中的个别词序作必要的调整。古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毕竟有所不同,有时就要调整词序。如《郑人买履》中的何不试之以足?需要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然后再译作为什么《郑人买履》中的何不试之以足?需要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然后再译作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四.?增补即翻译时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词补充完整。如: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即翻译时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词补充完整。如《登泰山记》词补充完整。如《登泰山记》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要译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当中一座的水道绕要译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当中一座的水道绕过泰安城的外边,那就是郦道元书里提到的‘环水’。这样就便于读者理解。五.?省略即文言文中的有些虚词或客套话,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即文言文中的有些虚词或客套话,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而且也用不着,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而且也用不着,这就可以省去不译。例如《公输》中的子墨子,不必译为我的老师墨先生,译成墨子或墨翟先生就可以了。又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夫为助词,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不必翻译,译成打仗或作战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使文字简洁,又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六、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3、千万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题)?七、文言翻译的原则1、译文做到信达雅2、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八、文言翻译的方法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1、对照翻译。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信物

  亲近亲近

  2、换成今语换成今语

  。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业---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3、照录不译照录不译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

  4、删掉不译删掉不译

  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5、补充省略补充省略

  6、调整语序调整语序

  (以上六种方法视具体语境来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文言互文的翻译文言互文的翻译

  古文中,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处在对应位置上的两个或三个词语中可以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互文有同义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种情况。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种情况。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

  1.?同义对应同义对应

  (1)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

  译: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译: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

  (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而攻秦。(《过秦论》)

  译: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过来就进攻秦朝。译: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过来就进攻秦朝。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译:在军事失利、形势危急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4)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译:于是贯通了五经和六艺。译:于是贯通了五经和六艺。

  (5)处若忘,行若遗。(《答李翊书》)

  译: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译: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译: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译: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从上面的翻译看出: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以互相解释,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以互相解释,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如遗忘贯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如遗忘贯通熙熙攘攘千万里;或取共同义,如触犯译为冒着,受任、奉命译为接受……的任务,率将译为率领。译为率领。

  2.?异义对应异义对应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译: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2)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译: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师表》)

  译: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译: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译: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5)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译: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颠倒贤愚,真不配做天地啊!译: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颠倒贤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从上面翻译看出: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从上面翻译看出: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如谈笑和来往的早晨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如谈笑和来往的早晨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

  文言文中如何表达数量文言文中如何表达数量

  古代汉语数量的表达方法和现代汉语在某些方面有较大的不同,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知道并进而掌握这些不同点。下面就从几方面谈谈它们的区别。道并进而掌握这些不同点。下面就从几方面谈谈它们的区别。

  一、数的表达。一、数的表达。

  1.?数词一常常省略。如:数词一常常省略。如:

  成语匹马单枪匹马只轮。成语匹马单枪匹马只轮。

  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2.?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一个有字。如: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加一个有字。如:

  为字共三十有四。(魏学伊《核舟记》)夫十有一月之中。(方苞《五人幕碑记》)

  以上两例的有通又。以上两例的有通又。

  3.?缺位处不用零。如缺位处不用零。如

  桂林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桂林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二十九;口,五十万一千四百((《后汉书·郡国志》)

  冬至后一百()二十九;口,五十万一千四百()三。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宗懔《荆楚岁时记》)

  像这样的组合数,译成现代汉语时,缺位处都要补上零字像这样的组合数,译成现代汉语时,缺位处都要补上零字

  4.?

  序数。现代汉语序数表示法主要是在基数前加一第字,,如第一、第二等。古代汉语除了这种表示方法,还往往用太长长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等表示第二第三第四等。如:

  王当歃血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列传》)——大王您应当首先歃血定下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君,再次是我毛遂。定下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君,再次是我毛遂。

  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巡行孝谨,官至二千石。(《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石奋的大儿子叫建,第二个儿子叫甲,第三个儿子叫乙。第四个儿子叫庆,都因为行为驯良忠孝恭敬,官职到了二千石的等第。因为行为驯良忠孝恭敬,官职到了二千石的等第。

  关于古代汉语的序数,还应注意常用甲冠等字表示第一。如:关于古代汉语的序数,还应注意常用甲冠等字表示第一。如: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史记·项羽本纪》)——当时楚国的兵力在各个诸侯国中列第一。一。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庐山特别秀丽,为天下第一名山。

  5.?

  表分数时,分子与分母间可不用分、之,往往两个(或三个)数词连用。如:表分数时,分子与分母间可不用分、之,往往两个(或三个)数词连用。如:

  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去守边的也要死掉十分之六七。)——去守边的也要死掉十分之六七。

  盖予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所到达的地方,还不及善游者的十分之一。不及善游者的十分之一。

  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它既可以表分数,也可以表示整数和零,如: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它既可以表分数,也可以表示整数和零,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此处的十二就不是十分之二,而是十二个(铜人)了。所以一定要根据具体语义环境仔细辨别它的意思。

  6.?

  表约数时,尾数不定用余,如:一车炭,千余斤。(白居易《卖炭翁》)

  近似数用且、几、将。如: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年纪将近九十岁。)——年纪将近九十岁。

  估计数用可、许、所。山有石壁,二十许丈。(《水经注·渐江水》)

  从弟子女十人所。(褚少孙《西门豹治邺》)——跟随她的女弟子有十个人左右。)——跟随她的女弟子有十个人左右。

  7.?

  表倍数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但要注意两个特定词语:一倍说倍,五倍说蓰。如:或相

  倍蓰。——有的相差一倍或五倍。倍蓰。——有的相差一倍或五倍。

  8.?

  常用三、九、十二表示极多,一表示极少。如:成语三令五申、一知半解。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木兰辞》)

  9.?

  古代汉语常用几、几何、几多、几许等来问数。如:古代汉语常用几、几何、几多、几许等来问数。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此外还多用若干、诸、等表示不定数。如:此外还多用若干、诸、等表示不定数。如: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犬垂涎。(柳宗元《三戒》)

  以上两例是一些、众多、许多之意。以上两例是一些、众多、许多之意。

  二、物量的表达,有用量词的,也有由数词直接和名词结合而不用量词的,其位置可在二、物量的表达,有用量词的,也有由数词直接和名词结合而不用量词的,其位置可在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我持白璧一双。(《史记·项羽本纪》)

  有时数量词和中心词还可以加助词之字。如:(《史记·廉颇蔺相有时数量词和中心词还可以加助词之字。如: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如: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来。)——大王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来。

  三、动量的表达,由数词直接和动词结合,而不用量词,位置在动词之前。如:齐人三鼓。(《左传·曹刿论战》)——齐国人擂了三通鼓。)——齐国人擂了三通鼓。

  数词后用量词,是到了中古以后才出现的。如鼓三通鸣,但并不多见。数词后用量词,是到了中古以后才出现的。如鼓三通鸣,但并不多见。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分类例释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分类例释

  文言人物传记中,表官职变动的词使用多且复杂,弄清这些词义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一、授予、提升官职类:一、授予、提升官职类: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拜:授予官职。

  例如《张衡传》中: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车征拜郎中。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延

  、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升:升官。《元史·贾鲁传》:升(鲁)台都事。:升(鲁)台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元史·贾鲁传》:擢户部主事。:擢户部主事。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十余人。

  二、调动官职类二、调动官职类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迁东郡太守。

  、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改任官职。《宋史·王济传》:改刑部详覆官。:改刑部详覆官。

  三.?兼职、代理类:兼职、代理类:

  兼:兼任。《〈指南录〉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兼任。《晋书·袁乔传》: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行:代理官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将军。: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代理、暂任。《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暂代官职。《刘公嘉话》:时韩愈吏部权京兆。: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四、降职、罢免类:四、降职、罢免类:

  贬:降职。《宋史·唐介传》: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出:京官外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予出官二年。

  左迁:降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即司马。: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即司马。

  罢、免:罢除、免去官职。此义同现代汉语。(例略)(例略)

  黜:废,贬退。柳宗元《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五、就任类:五、就任类:

  视事:任职。《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下车:刚刚上任。下车伊始。下车:刚刚上任。下车伊始。

  古代年龄的称谓古代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岁:孩提

  年幼:总角年幼:总角

  儿童:垂髫儿童:垂髫

  女孩子七岁:龆年女孩子七岁:龆年

  女孩子12岁:金钗之年岁:金钗之年

  女孩子13岁:豆寇年华岁:豆寇年华

  女孩子15岁:及笈之年岁:及笈之年

  女孩子16岁:碧玉年华岁:碧玉年华

  女孩子20岁:桃李年华岁:桃李年华

  女孩子24岁:花信年华岁: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摽梅之年女子出嫁:摽梅之年

  男孩子8岁::龆年:龆年

  男孩子15岁:束发(成童)岁:束发(成童)

  男子20岁:弱冠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耳顺之年岁:花甲、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岁:古稀之年

  80岁:杖朝之年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岁:耄耋之年

  100岁:期颐岁:期颐

  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

  1.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n):。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2001)

  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1999年574字,2000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2001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字左右。

  1993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主人公姚崇;,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主人公郑善果母;

  1996年选自《宋史-郭永传》,主人公郭永;,主人公郭永;

  1997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主人公权善才;

  1998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主人公苏琼;,主人公苏琼;

  2000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威父

  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2001年

  选自《田单传》主人公田单选自《田单传》主人公田单

  2002年选自《史记.李广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李广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

  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教育意义。

篇七:张叔解释

  

  《宋史·张叔夜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史·张叔夜传》阅读答案附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大观中,为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徙邓州。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帝颔之。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

  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B、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C、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D、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指的是封建时代由于富足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或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皇帝赏赐的封号。

  B、“改元”是指君主王朝改换年号,可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也可以指引均在位而多次改用新的年号。

  C、故人纪日,除了用序数表示,还会用一些特殊的称谓来标识日期,如“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中国的农历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为13个月;没有闰月的年份则称为平年,为12个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叔夜善于作战,多次立功。第二次担任海州知州时,他设伏击败了宋江,并使之投降,与金人大战时,斩杀了精兵的两名重要将领,受到宋钦宗的称赞。

  B、张叔夜出使辽国,不辱使命。在辽国的.宴会上比试射箭时,他第一个射中靶心;当僚人要检查他的弓时,他以没有先例为由予以拒绝,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C、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勤王。金兵再次逼近时,皇帝亲笔写信,催促他进京保卫,张叔夜亲率三万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率领前军、后军,立即奔赴京城。

  D、张叔夜誓死报国,谥为忠文,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皇帝,他不畏金人,请求立太子为帝,惹怒了金军统帅,被勒令北上,途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绝食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5分)

  (2)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5分)

  参考答案

  4、D(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

  5、A(“荫”是指由于户主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封号,是“封妻”。)

  6、C(“亲率三万中军”理解有误,原文是“合三万人”)

  7、(1)他的堂弟张克功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搜罗他公务上存在的小过错,把他贬去监管西安草场。(译出大意给两分。“从弟”“摭”“微过”每译对一处给1方。)

  (2)输液再次上书请求代理骑兵,与各位将军合力截断敌人的归路,没有得到答复。(译出大意给两分。“乞假”“并力”“报”每译对一处给1方。)

  参考译文

  张叔夜字嵇仲,是侍中张耆的孙子。年轻时喜欢谈论兵法,因父荫被任命为兰州录事参军。向朝廷献上自己的文章,被授任知舒、海、泰三州。再次献文章,朝廷召他考试制诰,赐他为进士出身,升任右司员外郎。

  出使辽国,在宴射中,首先射中目标。辽人惊叹诧异,要求看他用的弓,因为没有前例,他拒绝了。回国后,他画出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共五篇,上奏给朝廷。他的堂弟张克公弹劾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抚司找出他的小过错,把他贬任为监西安草场。很

  久以后,被召任为秘书少监,提升为给事中。升任礼部侍郎,又被蔡京忌恨,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出任海州知州。

  宋江在河朔起事,转战十郡,官军不敢触其锋芒。宋江军队将到海州,叔夜派侦探侦知他们的去向,宋江军队直接到海边,抢走大船十多艘,运载战利品。张叔夜于是招募死士得到一千人,在城边设伏,而让轻兵在海边抵抗,引诱宋江军队作战。先把壮卒埋伏在海旁,等两军作战时,用火烧掉宋江军队的船只。宋江军队听说船被烧,都没有斗志,伏兵乘机攻击,活捉宋江军队的副首领,宋江才投降。

  靖康改元,金兵南下,叔夜再次上章请求拨给骑兵,与诸将并力截断敌人归路,奏章未上报。改任知邓州。四道设置元帅,叔夜兼任南道都总管。金兵再次攻到,钦宗下手令催他入京保卫。立即自己统率中军,他的儿子伯奋率领前军,仲熊率领后军,共三万人。第二天出发。十一月十五日,到达京都,皇帝到南薰门接见他们,军容非常整齐。入宫谈话,张叔夜认为敌人兵锋锐利,希望像唐明皇避安禄山之乱那样,暂时到襄阳然后再准备到雍。皇帝点头同意。闰月,皇帝登上城楼,叔夜在玉津园排列军队,铠甲放光,在城下拜舞。皇帝越发高兴,升任他为资政殿学士,令他带兵入城,不久任签书枢密院。接连四天,与金兵大战,斩杀金兵金环贵将二人。皇帝派使者送去蜡书,把褒扬宠任张叔夜的事情传告各地,但仍没有军队开来。城陷后,叔夜受伤,父子仍竭力作战。皇帝再次驾车出城,叔夜因此叩马而谏,皇帝说:“我为了百姓的缘故,不得不亲自前往。”叔夜痛哭着再次跪拜,人们都哭了起来。皇帝回头喊着他的字说“:嵇仲努力吧!”

  金人打算另立异姓为帝,叔夜对孙傅说:“现在的事态,只有一死而已。”写信给金兵两位元帅,请求立太子为帝以符民望。两位元帅大怒,追到军中,到了后来叔夜仍然抗请如初,于是跟着皇帝到北方金国去。途中不吃饭,只不过不时喝些汤而已。到达白沟时,车夫说:“过了界河了。”叔夜就突然惊起,仰天大呼,于是不再说话。第二天,去世,终年六十三岁。死讯传来,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文。

  文言文阅读技巧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篇八:张叔解释

  

  《万石张叔列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①必式②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③

  必冠,申申④如也。童仆⑤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释】

  ①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②式:通“轼”,车前的横木。古人伏在车前横木上表示敬意。③燕居:退朝而处,闲居。④申申:庄重平和的样子。⑤??(yín):慎重恭敬的样子。

  1.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

  阙:门楼

  B.子孙有过失,不谯让

  谯让:责备

  C.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

  冠:帽子

  D.子孙为小吏,来归谒

  谒:拜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C(戴帽子;文中意思为穿上朝服)

  2.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他不斥责他们,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这样以后其他的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有

  错误的人,再通过族中长辈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才答允他们的请求。

推荐访问:张叔解释 解释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534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