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论语阅读理解及答案6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3 15:36:01

篇一:论语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阅读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阅读习题及答案推荐

  《论语》十则(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B.不耻下问(可耻)

  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下列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

  “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答案

  9.C10.B【《论语》十则阅读习题及答案推荐】

篇二:论语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济众:周济大众。②尧舜其犹病诸:病,不足;诸,之乎。③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各项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恕者,仁之方也”,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答:

  【答案】

  1、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篇三:论语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阅读测试题一、填空题。(30分)

  1.子曰:兴于《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___________;人之将死,___________。”

  ___________。3.子曰:民可使由之,___________。4.子曰:不在其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子在川上曰:

  6.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曰:巧言乱德。

  8.子曰: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曰:其身正,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

  10.孔子曰:___________,无以为君子也;___________,无以立也;

  ___________,无以知人也。

  二、选择题。(40分)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这句话缺少的部分是()A.天下有道则见B.勇而无礼则乱C.临之以庄则敬D.人而无

  礼则乱

  2.“能以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句

  话是()。

  A.孔子评价颜回的B.曾子评价颜回的C.曾子评价子路的D.孔子

  评价子路的3.曾子说:

  “有知识的人不能没有广阔的胸怀和刚毅的性格,因为他

  们责任重大而且前程远大。

  ”这句话的原句是()。

  A.不在其位,不谋其政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直而无礼则绞。”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D.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中的“后生”的意思是

  ()。

  A.忠厚的人B.年轻人C.学生D.后面的学生

  5.在论语中“过犹不及”本是孔子用来评价子张和子夏的,后来用来

  形容()。

  A.事情做得过头比做得不够强。

  C.做事情不能过头。

  都不合适

  B.做事情要考虑中和之道。

  D.事情做得过头和做得不够一样,6.《孔子游春》中,孔子教育他的弟子们做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认为

  他的学生中有德行的有()。(多选)A.颜回B.闵子骞C.冉伯牛

  D.仲弓

  7.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

  A.仁者爱人B.刚毅木讷C.温文尔雅D.克己复

  礼

  A.不忧不惧B.成人之美C.笃信好学

  8.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多选)

  D.守死善

  道

  9.下列句子和治理国家有关的句子是()。

  A.立不中门,行不履阈B.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C.子温而厉,威而不猛D.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0.“无说措手足”就是()的意思。

  A.不慌不忙B.措手不及C.手足无措

  11.“言必信”的下一句是()。

  D.猝不及防

  A.必有邻B.未知生C.不尤人D.行必果

  12.“小人长戚戚”的上一句是()。

  A.君子坦荡荡B.三思而后行C.君子求诸己D.君子耻

  而言

  13.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与这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A.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B.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D.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4.《孔子游春》中孔子的志向原句是()。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C.愿无伐善,无施劳

  D.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1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

  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B.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6.“益者三友”中“三友”指的是()。

  A.友直,友谅,友多闻B.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

  C.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D.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

  17.在《论语》这本书中()这些称呼指的都是孔子。(多选)A.夫子B.子C.曾子D.子贡

  18.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多选)A.有教无类B.死而后已C.温故知新D.成人之美

  19.“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道听途说,违背了“敬、诚、慎”等儒家原则,是被有道德的人唾

  弃的。

  B.听到小道消息就四处传播,这是背弃道德的行为。C.不去区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D.在道上听到不可靠的传闻,途中又向别人传说,这是背离道德准则

  的行为。

  20.下列句子中,和学习相关的句子有()。(多选)A.学犹不及,犹恐失之。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判断题。(30分)1.孔子认为尧舜禹都是崇高的天子,舜和禹为一心百姓着想,而尧能

  够恩惠天下。()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意思是学习不怕赶不上,更不怕遗忘。

  ()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这句话是颜回感叹孔子理论高深,教

  学有方的。()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是说人的志向是不能强

  迫改变的。()5.“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寝不尸,居不客。

  ”这句话是

  说我们做事要符合礼制,讲究礼仪。()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

  给别人。()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了做领导

  要品行端正。()

  8.“欲速则不达”告诉我们做事要追求速度。()9.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回“克己复礼为仁”,答

  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

  也讱”。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

  度的责任心。()10.《论语》并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及其主要

  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立于礼,成于乐

  2.其鸣也哀,其言也善

  3.不可使知之

  4.不谋其政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7.小不忍,则乱大谋

  8.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10.不知命,不知礼,不知言

  二、选择题。

  1.B2.B3.C4.B5.D6.ABCD7.D8.AB9.D10.C11.D12.A13.C14.A15.C16.A17.AB18.ABCD19.C20.ABCD三、判断题。

  1.√2.×3.√4.√5.√6.√7.√8.×

  9.√

  10.√

篇四:论语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阅读答案

  《论语》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注]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

  ②赐:子贡名。

  ⑴下列对选段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能保持骨气,富贵能不骄横的人,持否定态度。

  C.子贡的回答说明他悟到人要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像加工象牙和骨等材料要精益求精一样。

  D.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举一反三,这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式的教育。

  ⑵结合①②选段,谈谈孔子对贫富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9.(6分)

  ⑴(3分)B(没有持否定态度)

  ⑵(3分)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论语》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

  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视。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个语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9.(1)B(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能不懂就问,而是能举一反三,能从他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2)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无论贫富都应当自觉追求精神的完善,保持自己的价格尊严。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论语》阅读答案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_____①______,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②,______③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④。”(《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文章中所缺语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学而时习之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思而不学则殆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你翻译下面语句。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学而不思则罔

  :::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

  ③任重而道远

  ④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①通假字,通“悦”,表示高兴、愉快的意思。

  ②诚实

  ③同汝,你。

  ④停止

  3、C4、①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②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③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5、①学而时习之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案不唯一)

  《论语》阅读答案4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

  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

  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

  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论语》阅读答案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诲女知之乎

  思而不学则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②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小题4】

  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来劝诫美国政府。(1分)

  【小题5】请你任意写出两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答案

  【小题1】(1)通智,聪明的,智慧的(注明为通假字,否则不得分)

  (2)

  旧的知识。

  (3)教导

  (4)有害。

  【小题2】译文略

  (注意

  三人

  以为已不亦等词的准确翻译)

  【小题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小题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5】温故知新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论语》阅读答案6《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8.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我独亡(亡:死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学而

  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B.仁在其中矣

  其恕乎

  C.与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D.如日月之食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0.翻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8.B(A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C切问:恳切地提问;D亡:通“无”,没有)。

  9.D(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代词,后语气词;C前介词“对”,后动词“参与”)

  10.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11.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

  《论语》阅读答案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题目:

  1.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由,诲女知之乎!

  ()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按照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①举一反三是智慧的摇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学习与思考应有机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学用结合,乐趣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课文中的成语(至少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按提示摘录出语段中的名言警句。

  ①谈求知态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谈学习方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谈修身做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说”通“悦”,愉快。

  ②“女”通“汝”,你。

  ③最后一个“知”通“智”,聪明。

  2.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学而习之,不亦乐乎。

  3.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

  4.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阅读答案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慑,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9.孔子名丘,字________,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传不习乎()(2)匹夫不可夺志也()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态度,其中哪种学习态度最重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贤哉,回也!”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之词。这一则孔子所举的事例中,能体现颜回怎样的品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与这一章相对照,谈谈你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学习《〈论语〉十二章》后,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结合本课所学的相关知识,改写成一副对联。下面是小明同学给出的上联,请用文中的语句对出下联。(2分)上联:博学且笃志;下联:□□□□□。

  【参考答案】

  9.仲尼

  10.(1)老师传授的知识(2)普通的人,男子汉

  11.最重要的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12.体现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13.符合题意即可。

  14.切问而近思

  《论语》阅读答案9(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14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4分)

  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答案:

  5.(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自我检查,反省

  (4)越过,超过

  6.(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7.忠

  信

  习

  品德

  8.略

  《论语》阅读答案10李充字大逊,陈留人也。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妻窃谓充曰:“今贫居如此,难以久安,妾有私财,愿思分异。”充伪酬之曰:“如欲别居,当酝酒具会,请呼乡里内外,共议其事。”妇从充置酒

  晏.客。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坐中惊肃,因遂罢散。充后遭母丧,行服墓次,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服阕.,立精舍讲授。

  太守鲁平请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后和帝公车征,不行。延平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征充为博士。时鲁平亦为博士,每

  与集会,常叹服焉。

  充迁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充,宾客满堂,酒酣,骘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充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说,以肉啖之。充抵肉于地,曰:“说士犹甘于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责,非所以光祚子孙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由是见非于贵戚。

  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常特进见,赐以几杖。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递:传递

  B、妇从充置酒晏.客

  晏:宴请

  C、服阕.,立精舍讲授

  阕:停止

  D、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

  让:责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B、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C、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D、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充家境贫寒。虽已娶妻成家,但仍与母亲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贫困,主动分家,自立门户,遭到李充的数落和休弃。

  B、鲁平很佩服李充,曾经强令李充出来做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每有集会,鲁平便要赞赏李充。

  C、李充遭遇母亲离逝的不幸,十分哀伤。服丧期间,李充住在母亲墓旁守丧;有人偷盗母亲墓上的树,他怒不可遏,竟然亲手将其杀死。

  D、李充曾为大将军邓骘列数天下高士,因为其中有人不合邓骘口味,邓骘不想让他再说,拿肉给他吃,李充将肉扔到地上,扬长而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5分)

  (2)、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5分)

  参考答案:

  4、A(A项“递”在文中应解释为“交替”)

  5、D6、B(“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的说法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文中只说了天子下诏选取品行高尚的人,用来鼓励后辈,特地征召李充担任博士;但并没有明确说明是由于鲁平的力荐。)

  7、(1)鲁平发怒,就抓来李充把他丢到水沟里面,接着将他降为县里的都亭长。

  (2)大丈夫活在世上,贵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哪里能够考虑子孙长远的事情呢?

  《论语》阅读答案11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

  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3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小题4: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小题2:不能:因为第②段写项羽,第③段写刘邦,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与②③段的顺序相对应,体现了议论文的结构的严谨。

  小题2:先用古语作为道理论据,接着用学书、学医两个事例进行阐释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以古谚作精道理论据,再一次论证中心论点。

  小题2:示例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才获得了成功。示例二:失败是成功之母。

  小题2:试题分析:从起始段中便可找到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全文摆事实讲道理,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小题2:试题分析:答案说得很清楚,这是论述层次的问题,体会议论文在逻辑上的严谨性,如果顺序调换,就与第④段引用名言和论述的内容顺序错位了。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样层次安排的道理是隐含的,不易被发现。

  小题3:试题分析:“思路”就是指作者写作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正如答案所示,本文是以古语先摆论据,提出论点,然后举刘邦和一位书法家的例子摆事实,最后再讲道理作结论。提论点,摆事实,讲道理作结论,这一思路是很清楚的。此题不难,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思路”是指什么。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个拓展知识题,事实论据就是指具体的事例,如示例一;道理论据可用名言格言,如示例二。此题很容易。

  《论语》阅读答案1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运用类比的手法。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龟玉的人,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论语》阅读答案1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3分)

  答:

  【答案】

  (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论语》阅读答案1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20、相关内容链接。(4分)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2分)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16、B17.A18、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20、(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略。

  《论语》阅读答案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

  罔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写在原文上)

  【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生气、发怒。(2)真诚、诚实。(3)迷惑。(4)凋谢

  【小题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

  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题4】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2)“信”,一词多义,真诚、诚实。(3)“罔”,副词,迷惑。(4)

  “凋”,动词,凋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故”(学过的,旧的)、“为”(做)、“师”(老师)

  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这道题属于直接性默写,默写时要注意“愠”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背诵默写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注一字不差地进行补充,平时的学生中,对要求背诵的课文要认真背诵,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能虽要求背诵的文章进行默写。

  【小题4】试题分析:“温故知新”、“见贤思齐”都是从本文演化来的成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能力。

  点评:本题较容易,没有什么难度,对学过的知识要善于总结、归纳和积累,并学以致用。

  【小题5】试题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针对这种观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无论你持那种观点,解答时要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具体阐明理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

  要围绕文章和材料的内容说出具体的理由。

篇五:论语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的阅读及答案

  《论语》的阅读及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阅读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阅读及答案

  篇1【原文】: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注释】:

  ①知:同“智”。

  ②务:从事,致力于。

  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翻译】: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阅读训练】: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

  样可称得上“仁”了。

  (2)《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论语》的阅读及答案

  篇2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子路行以告。

  夫子愧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2分)(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2分)参考答案:

  24.(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

  极的人生观。(4分,第一问2分,各1分;第二问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论语》的阅读及答案

  篇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4分)

  ①不亦说乎()

  ②三省吾身()

  ③死而后已()

  ④其恕乎

  ()

  【小题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学而不思则罔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2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4分)

  (1)“说”通“悦”,愉快;

  (2)泛指多次

  (3)停止

  (4)大概,也许

  【小题2】(2分)D【小题3】(2分)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小题4】(2分)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或优点。

篇六:论语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则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则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

  ⑵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

  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

  ⑷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信:诚实。

  ⑵图:料想。

  ⑶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⑷而:然后,表顺接。

  2.⑴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⑵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4.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言之有理即可)

推荐访问:论语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语 阅读理解 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757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