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9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5 12:09:01

篇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501学科门类:工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能源动力和节能减排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能从事流体机械及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能源循环利用工程、电力工程、制冷与空调工程等方面设计、运行、管理和开发研究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规格要求

  (一)知识要求

  1.通识知识

  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

  2.学科与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数学、物理、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与电子学、电机学、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专业知识:

  熟悉工程热物理及热动力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种能源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基本掌握某一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及相近专业基本知识。

  (二)能力要求

  1.学习能力

  具有较强的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能,获得相关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并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具有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思维能力

  具有正确理解、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从工程实践中探寻知识、逻辑推理与归纳总结能力。

  3.实践能力

  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的能力和适应相近专业业务的基本能力;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本专业必需的设计、计算、绘图、实验、测试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获得本专业领域工程实践训练和二个相关专业的岗位技能操作证培训,并获取相关专业的岗位技能操作中级证书。

  4.创新能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三)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树立正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高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实干创新的精神.保持心理健康。

  2.身心素质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形成健康的体魄。保持良好心态,具备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4~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176学分

  五、主干学科

  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

  六、主要课程

  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传热学、发动机原理与构造、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

  (一)机械制图

  课程编码:0125220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投影作图和机械制图基础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理论及其应用,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能力和空间形体想象能力。要求学生熟练地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并能按零部件的使用、安装等要求正确标注尺寸、公差配合及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教材:《机械制图》(非机械类),周霭明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二)电工电子技术

  课程编码:0125220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简介:电工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了解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概况,具有将电工和电子技术应用于本专业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内容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变压器、电动机、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模拟量与数字量转换电路等。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教材:《电工电子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陈新龙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三)工程流体力学

  课程编码:0125220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简介:,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流体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方程;粘性流体的N-S方程;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边界层理论;速度环量与涡量;平面势流;湍流基础;阻力与升力;高速气体流动等。教学重点使学生

  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控制方法、流体平衡及运动的基本规律及这些规律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教材:《工程流体力学》(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杜广生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四)工程热力学

  课程编码:0125220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简介: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尤其是机械能)之间相互转换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能源,和实现将热能高效地转变成机械能的方法。课程主要内容有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工质的基本热力性质、热力过程及循环的分析方法,能源转换的技术等。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教材:《工程热力学》(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严家騄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五)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编码:01252208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简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主要讲授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包括常用机械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机器动力学问题;一般工作条件和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与选择等内容。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宋宝玉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六)传热学

  课程编码:01252303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述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及辐射,以及由这些方式组合而成的传热过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能运用传热学理论分析计算实际的热量传递过程,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各类传热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教材:《传热学》(第四版)(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杨世铭、陶文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8月。

  (七)发动机原理与构造

  课程编码:01252304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发动机的构造、主要系统的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为后续专业学习和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教材:《发动机原理与构造》(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尉庆国等著,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八)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课程编码:01252308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以实际工程中热量交换装置为主要研究对象,讲授换热器的工作原理、传热计算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工程热设备热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理论,为学生今后从事能源动力、供热通风与制冷空调等工程领域有关换热装置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教材:《换热器原理与设计》,余建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九)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

  课程编码:01252306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种新能源如太阳热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等资源特性、应用技术、经济评价。重点是应用技术、设计计算和工程应用。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目前国内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掌握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知识,增强能源危机意识、环境保护意

  识。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教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21世纪能源与动力系列教材),李传统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十)新能源发电技术

  课程编码:01252314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发电、燃料电池发电等技术;电力系统各种储能技术;电力变换回路及控制技术;分布式发电系统和主干系统的相互影响及其运行与控制等内容;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新能源发技术。

  考核方式:考试

  参考教材:《新能源发电技术》,于国强著,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8月。

  七、主要实践教学课程

  (一)主要实验(实训)课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工程材料实验、工程流体力学实验、工程热力学实验、液气压传动与控制实验等。

  (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1.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发动机原理与构造》课程设计、2.专业实习

  回收企业低温余热、余汽发电实训和利用太阳能低热、地热发电实习或节能

  制冷、空调实训或汽车运行节能实训(根据专业方向选择其一)

  3.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实践活动包括技能拓展,创新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其中,技能拓展指专业技能证书(岗位证),鼓励学生取得能源与动力工程职业(岗位)资格证;创新活动指参加校内外学科竞赛获奖、发表论文或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并结题;素质拓展指参加文体活动(竞赛)获奖;社会实践一至三年级暑期安排,内容分别为社会调查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社会实践及专业实践。

  4.项目课程

  (1)电工电子综合实训

  通过对电工元件选泽、电子元器件的筛选、电路布局、印制电路板制作、焊接和产品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等一系列由浅至深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电工、电子工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技能。

  (2)电气及其控制综合实训

  通过实训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编程方法,具备一定的PLC程序设计和PLC应用能力

  (3)螺杆膨胀机综合实训

  了解和掌握螺杆膨胀机原理及其在发电机组安装、参数测试、运行调节和正常維护等方面技能。

  5.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在毕业实习中,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广泛接触企业生产、选择符合本专

  业要求的毕业设计项目,并为寻找就业作准备;在毕业设计中,要从课题选定、标准运用、计算、制图、制订加工工艺、产品调试运行等过程让学生获得较真实的工程实训能力。

  八、课程结构体系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附表一)

  九、教学全程总时间分配表(附表二)

  十、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附表三)

  附表一:

  课程结构体系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表

  学时

  理论

  52960实践

  30594小计

  834154占总学时的比例(%)

  25.84.8课程平台

  课程模块

  学分

  占总学分的比例(%)

  23.95.7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公共基础课程

  素质教育课程

  4210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39331022.218.85.7654499155921413774664019223.119.86.0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专业选修课程

  实验(实训)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平台

  集中实践教学

  81274.50.5615.3130003038468160384685.01.214.5创新实践活动

  合计

  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

  63.410002027012050323210017664:3附表二:

  教学全程总时间分配表

  单位:周

  年

  级

  学期

  理论

  集

  中

  实

  践

  教

  学

  考试

  机动

  社会

  实践

  教学

  军事

  入学

  课程

  专业

  项目

  毕业

  毕业

  毕业

  训练

  教育

  设计

  实习

  课程

  实习

  设计

  教育

  16161716171616011322111117811学期总周数

  21202020202020161571一

  23二

  45三

  67四

  8总

  计

  1.50.51.50.51(暑假)1.50.51.50.52(暑假)1.50.51.50.51(暑假)1.50.5410.53.5附表三:

  一、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学时

  课程

  修读模块

  方式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总学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形势与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大学英语Ⅰ

  大学英语Ⅱ

  大学英语Ⅲ

  大学英语Ⅳ

  大学体育Ⅰ

  大学体育Ⅱ

  大学体育Ⅲ

  大学体育Ⅳ

  军事理论

  大学计算机基础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大学语文

  小计

  1200211119002108限

  选

  200021010500210418002101任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Ⅰ、Ⅲ、Ⅵ)

  文献检索

  社交礼仪

  沐浴经典

  3322444441111132.51.54212111410485436367264727272323636361864543283418361818理论

  实践

  周学学时

  学时

  3236272854526060604444103236265291418141416189818121212122832323283218630541844时

  教学进程

  考核

  开设

  起止周

  开设

  学期

  121-6341234123411212○

  ☆

  ☆

  ☆

  ☆

  ☆

  ○

  ○

  ○

  ○

  ○

  ○

  ○

  ☆

  ☆

  ☆

  ○

  1212121212060606060909090912170205121920051方式

  单位

  12002101120021021200210512002104120021030600210106002102公

  共

  基

  础

  课

  程

  必修

  060021030600210409002101090021020900210309002104120021071700210102002101050021032+13-182+11-18专题

  2433332222专题

  4322专题

  221-181-183-181-181-181-183-181-181-181-13-13-11-素

  质

  教

  育

  课

  程

  1、3、6○

  451○

  ○

  ○

  ○

  课外学时

  32节

  64154694根据专业性质在相关模块任选四门课程

  小计

  注:考试用☆表示,考查用○表示。

  二、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时

  课程

  修读模块

  方式

  课程

  课程名称

  代码

  时

  学时

  学时

  时

  02002201020022020300220101252201学

  科

  01252202专

  01252203业

  基

  必修

  02002204础

  02002205课

  01252204程

  平

  01252205台

  012522060125220701252208高等数学Ⅰ

  高等数学Ⅱ

  大学物理

  工程制图

  AUTOCAD工程材料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工程力学

  电工电子技术

  工程流体力学

  工程热力学

  机械设计基础

  小计

  596865844561828304573505252521060814646120121212周

  学期

  1☆

  ☆

  ☆

  ☆

  ○

  ☆

  ☆

  ☆

  ☆

  ☆

  ☆

  ☆

  ☆

  0202030101010202010101010163-18学分

  总学理论

  实验

  周学起始开设

  方式

  单位

  教学进程

  考核

  开设

  3.5642.5443.5641.5321.5341.5342.5514.5852.5503.5643.5643.56441-18241-18243-18121-18221-17321-17331-17351-17341-17341-16441-16441-1643974665492注:考试用☆表示,考查用○表示。

  三、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学时

  课程

  修读模块

  方式

  课程

  课程名称

  代码

  时

  学时

  学时

  时

  0125230101252302012523030125230401252305电机学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传热学

  发动机原理与构造

  可编程控制原理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

  液气压传动与控制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光热转换技术及应用

  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螺杆膨胀机原理及其应用

  专业英语

  小计

  01252313发电01252314方向新能源发电技术

  热工节能理论与技术

  热工测量及仪表

  汽车节能原理与应用

  现代车用动力技术

  洁净燃烧技术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

  制冷原理及设备

  制冷装置节能技术

  供暖与通风工程

  制冷空调新技术

  小计

  01252325专业选修任选

  01252326课程

  01252327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能源生产过程自动控制

  能源与节能减排概论

  1.5322.5482.5483.5642.5481.5322.5483.5642.5481.5322.5482839365238263952382638491212106912106921-16631-18731-18741-16631-16621-18731-18741-16631-16621-18731-18○

  ○

  ☆

  ☆

  ○

  ○

  ○

  ○

  ☆

  ○

  ○

  ○

  ○

  ○

  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2523150125231601252317汽车01252318方向012523190125232001252321制冷01252322方向0125232301252324热力设备原理

  3.5642.5513.5682.5513.5681.5342.5483.5642.5482.5483.5641.5325036543954283650383850261415141214612141010146周

  学期

  ☆

  ☆

  ☆

  ☆

  ☆

  ○

  ☆

  ☆

  ☆

  ☆

  ☆

  ○

  ☆

  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41-16431-17541-17531-17541-17521-17531-16641-16631-16631-16641-16621-18学分

  总学理论

  实验

  周学起始开设

  方式

  单位

  教学进程

  考核

  开设

  专业必修

  01252306核心01252307课程

  0125230801252309012523100125231101252312336404991413.564521241-166限选

  专业方向课程

  限选

  限选

  10192155371.5322.5481.53226392669621-18731-18721-18012523280125232901252330012523310125233201252333012523340125233501252336012523370125233801252339储能材料及技术

  生物质资源清洁转化利用技术

  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技术

  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

  水电厂动力设备

  核电站

  智能电网技术

  新能源分布及发电技术

  汽车工程概论

  热力发电厂

  能源经济与管理

  小计

  合计

  2.5481.5321.5321.5321.5322.5481.5321.5322.5482.5481.5321.532839262626263926263939262696666966996631-18721-18721-18721-18721-18731-18721-18721-18731-18731-18721-18721-18○

  ○

  ○

  ○

  ○

  ○

  ○

  ○

  ○

  ○

  ○

  ○

  0101010101010101010101011601303049960758202注:考试用☆表示,考查用○表示。

  四、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实践教学课程平台)

  学时

  课程

  修读

  模块

  方式

  课程

  课程名称

  代码

  时

  学时

  学时

  时

  周

  学期

  学分

  总学理论

  实验

  周学起始开设

  方式

  单位

  教学进程

  考核

  开设

  01212501实验(实训)

  必修

  01212502电工电子技术实验(9个实验)0.518大学物理

  小计

  0.52013182038363611-1731-1821-21○

  ○

  ○

  ○

  ○

  010318010118002504集

  中

  01212503实

  必修

  践

  01212504教

  军事训练

  金工实习

  电工电子综合实训

  22周

  212周

  1周

  1-172183(项目课程)

  学

  01212505电气及其控制综合实训

  1(项目课程)

  01212506012125070121250801212509012125100121251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发动机原理与构造课程设计

  螺杆膨胀机综合实训

  专业方向实习

  11221周

  1周

  1818363617-184181856○

  ○

  ○

  ○

  010101011周

  117-184○

  012周

  2周

  1-187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

  小

  计

  77周

  88周

  2727周

  126144461-78○

  ○

  01018-17技能拓展

  创

  创新活动

  新

  实

  必修

  践

  素质拓展

  活

  动

  社会实践

  专业技能证书

  学科竞赛

  发表论文

  科技创新

  文体活动(竞赛)

  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

  小计

  合计

  ○

  ○

  ○

  ○

  ○

  ○

  4634524考核方式:考试用☆表示,考查用○表示。

  执笔人:胡淑兰

  教研室主任:胡淑兰

  教学副院长:

  院长:

篇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刘全忠;王洪杰

  【摘

  要】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需求,从专业综合改革、校企合作模式、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角度论述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主张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定位改进培养模式、合理设计企业阶段培养计划,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享人才资源、建立企业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展校企合作互动模式,加强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型课程建设、科技创新竞赛指导,探索深层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以期使学生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2)012【总页数】3页(P40-4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科技创新

  【作

  者】刘全忠;王洪杰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引言

  作为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五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能够在工业、国防等领域从事能源动力、新能源研究开发、优化设计、先进制造、智能控制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背景[3]。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历来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积极开展的情况下,通过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热能动力类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等一系列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了适应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结构、校企合作机制、科技创新体系。

  一、专业的综合改革

  1.改进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点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通过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研究生培养计划,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在本科生的培养上实行3+1模式,即学生本科阶段理论课学习累积3年,校内外实践环节学习累计1年,要求学生完成校企联合制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方案,达到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各项要求;在研究

  生的培养上实行1+1模式,即要求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基础理论及高级专门知识1年,按照校企双方合作导师制订的培养计划,在实验室或企业、设计单位从事课题研究1年,达到研究型工程师应具备的各项要求,其间选修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

  2.人才培养定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哈工大动力工程系,目前包括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工程、空调及制冷四个专业方向,是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哈工大动力工程系是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与哈尔滨三大动力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同时建立的,目前以三大动力厂为主体组建的哈尔滨电气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舰船动力装置、电力驱动设备研究制造基地和成套设备出口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集团之一,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其中,哈尔滨电机厂拥有的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是国家水力发电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力发电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哈尔滨锅炉厂拥有锅炉研究所、工艺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哈尔滨汽轮机厂拥有1家研究院及7个研究所。

  哈工大与哈电集团历来具有良好的交流与合作,2007年哈工大与哈电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2010年哈工大与哈电集团联合成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并与哈电集团下属的三大动力厂分别签署了关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意向书,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在充分考虑专业培养定位及校企合作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和要求,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定位,致力于培养具有以下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研究型工程师和工程领军人才:(1)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在学校专业基础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利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深入生产实践环节,培养

  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2)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优良的综合素质。通过企业的国内外交流平台,派遣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

  (3)具有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潜能。通过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科技创新活动、企业调研和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潜能。

  (4)具有团队精神和领导潜质。通过组成团队合作完成科技竞赛项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完成毕业设计、研究课题,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潜质。

  3.企业培养计划和方案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修订了本科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培养计划,新培养方案和计划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3+1的本科生培养模式,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对参加卓越计划的本科生着重设计企业培养方案。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培养安排在合作单位进行,充分利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条件,依据校企双方协议执行,企业培养期间学生主要完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培养主要聘请合作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学校教师参与并监督,共同保障教学质量。在企业的实习和综合实践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分析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掌握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典型部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过程,开展综合设计。将企业实际科研与生产问题提炼为毕业设计任务,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制定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设计或分析计算等工作,整理设计资料,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按照1+1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对参加卓越计划的研究生着重设计企业培养方案。研究型工程师的企业培养安排在合作单位进行,企业培养期间

  学生主要完成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采取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制定研究生论文题目及工作计划,并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制定详细的过程监督及管理办法,共同保证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模式

  1.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

  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培养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培养大纲,共同建设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定。学校在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充分沟通,在第二学年新开设了“项目学习方法与实践”课程,在第三学年新开设了“企业专家讲座”课程,并结合工程化培养的需求详细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结合专业所学课程及就业需求,深入分析和制订了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典型部件的装配工艺过程、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文档资料的编写和管理规范等。

  2.共同开发和共享人才资源

  企业具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双方可互为提供科研、讲学条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培养,也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另外,依托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国有企业的资源,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国内大中型企业进行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合作为基础,从企业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壮大教师队伍。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工程经历并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的师资源泉,目前已有十余名高级工程师在从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合作培养等教学工作。

  3.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程化背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约有40名本科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课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开发和测试的实际工作,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全部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答辩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目前已有约70名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其中5名学生论文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奖。

  4.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合作导师,实行双师制,即由校内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院学科点和企业实习基地商讨安排校内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订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要求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并做好开题报告,第二学年进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校参加答辩。2011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出6位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技术专家担任应用型硕士指导教师,已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先后已有30余人进入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进行实习,并参与工程项目的现场调试,有15人在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1人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工程化培养期间,通过企业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平台选送5人参加国际会议,发表EI、SCI检索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三、校内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及科技创新实践环节

  1.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是开展项目学习的硬件支撑和条件保障。由于创新实践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应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基地,并将其作为项目学习的实践载体,强化其孵化功能,开展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活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原有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上,除了加强创新实验课的实验平台建设,还组建了现代热物理测量技术、管路系统动态特性、动力机械振动噪声特性等6个创新实验平台,以及专门的本科生工程训练室,以节能减排为主题,持续建设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等全国性大型赛事提供实验支持。

  2.基于项目学习方法的应用

  为了解决现有课程彼此无法有机联系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硬件支撑和条件保障下,构建了包括项目学习培养方案、项目学习课程体系、选题模式以及项目课题库在内的具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的本科生项目学习模式,由浅入深,四年全过程培养。大一实行“大一年度创新项目”,注重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体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大二开始“基于项目学习”的引导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创新思维方法、技术创新方法、发明专利知识,开展案例教学;加强大三年级的创新研究课程建设力度和本科生科技创新立项的支持力度,让多数同学参与到“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中,以各级科技竞赛作为重要检验平台;大四以“基于项目学习”的理念改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形成“基于项目学习”的理念引导下的全过程能力培养。

  3.创新研修课和创新实验课建设

  学生开展项目学习不仅需要丰富的实践环节,更需要系统而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了十余门创新研修课、创新实验课,鼓励教师在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上,将科研项目内容引入教学,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所讲授内容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习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及早了解学科前沿,保证了所学知识、能力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

  4.开展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将科技创新活动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展年度科技创新项目,通过该项目的评比使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验。鼓励学生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在内的全国性的重要科技竞赛,以及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评比。2011年,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师为骨干的团队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有力地推动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师生的参与热情,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结束语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世界范围内对工科学生工程教育的共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正是符合了国家对工程教育的实际需要,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教改项目。哈工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改进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享人才资源、建立工程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展校企合作互动模式。结合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深层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

  养机制,使学生具备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2]于浩洋,张鹏,秦杰.基于卓越计划的“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52-53.[3]代乾,王泽生,杨俊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工系列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5):74-75.

篇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年3月第12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Mar.2021No.12【学生教育】“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生的节能创新能力培养王方舟郝晓文,王富强,〔威海〕新能源学院,山东威海264209)(哈尔滨工业大学[摘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掌握能源的相关原理和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动专业的专业课涉提高能动学生的节能创新能力非及节能,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节能并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依旧缺乏。在能动专业教改的背景下,强化培养中的常必要,但是以其为目标的研究很少。参考创新教育的三层深度,根据年级特点分阶段进行节能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竞赛为手段提高大学生节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强化教师科研引领和辅导员的价值观引领,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节能创新型人才。科技竞赛;分层递进[关键词]节能;创新;能源与动力工程;阶梯式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M2018B332);2019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能源专业教改背景下的大学生节能创新能力培养”(BKJY201919)(1977—)主要从事节能与减排教育研究。[作者简介]郝晓文,男,山东济南人,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新能源学院副教授,[中图分类号]G642;TK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2-0169-04[收稿日期]2020-09-13一、引言而“关键核心技术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决胜未来”“硬实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人类社会创新发展所带来所以,通过以高校为平台的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的各种理论与能力教育,把大学生高质量发展作使为培养的目标,构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制,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拥有很好的创新实力,才能助推我国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能量利用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国新动能发展的基础之一。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量消费急剧攀升,由此带来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而节能在消耗相同能量的前提下,得到更多数量的产品;或者在数量一样的前提下,得到质量更好的产品。节能不但给企业带来收益,也提高了环境质量,更能体现出企业的先进性。所以走改革创新的节能之路备受关注。节能也是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重点关注的扎实的知前沿性方向,但要得到更好的节能效果,识是基础,跳动的思想是关键。大学生作为接班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从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角度,都需要高校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2]的具有实践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1,。“能源与动力工程”(简称能动)专业在符合时代发展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教改方法。同时,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大量应用,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3]。所以,以节能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作为一个重要方向,是能动专业系统培养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新能源这个新工科专业发展的方向。二、能动专业的节能创新研究现状(一)创新教育是各专业大学生培养的关键创新教育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教育在很多国家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建立起了相对成熟的创新教育的支持体系,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和实践效果。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创新教育实践基础上,总结了创新教育包含的三层深度: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新;第二层是以学习为基础,成为具有创新品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拥有者;第三层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进行新产品的创新[4]。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环,创新教育已被我国-169-

  2021年3月第12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Mar.2021No.12力争在2020提升为重点建设工程。实施创新教育,年左右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成为国家、社会进步的引擎[5]。学生在初入大学时,仍按照以前的学习模式,重视课本内容的掌握,而缺乏对理论知识和学习技能的积累,也缺乏对创新的认识及创新的能力。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硕士入学考试的复习,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领域的相关证书考试上。大学生在校时间里更多的是忙于机械的记住讲授内容,忙于应付各种课程常规化考试。许多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不到发挥,导致他们缺乏主动去思考和创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茫然找不到方向,思考出的创新内容总是缺少广度和深度。但各行业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是,近几年来,严峻形势要求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必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提高创新的层次[6]。(二)能动专业的节能教育目前国内外对于能源教育并未有一个相对统一、广泛认可的概念。但综合看,能源教育的出发点在于认识节能的必要性;树立能动专业学生的节能思想。能源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包括节约能源的人文意识和科学技术,只有节约能源的意识而缺乏推动节约能源的科学技术,则很难达到能源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拥有节能技术而无节能意识,则难以向最终目标迈进[7]。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节能都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方向。美国开启了“国家能源教育开发”通项目,欧盟和日本推广了一系列能源创新政策,同时培育节能文化,过能源创新实现节能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节能文化氛围。节能代表着经济发展的一种未来状态[8],也就是在进一步提高能源利建立全新的能用效率的同时,能够降低能量消耗,源结构和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的核心在于节能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9]。通过检索发现,能动专业教改通常根据学校在学校支持下,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教师科研、过平台和实验室建设,结合创新竞赛、以节能创新为核校企联合,进行学生的创新培养,心的具体且综合的能动教改很少。高校对节能的研究更多通过统计学和管理学,关注节能意识的发展和后勤部门的节能减排经验。节能是一个很宽的概念,是整个能动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专业选修课都会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涵盖节能的部分内容,但是这些课只关注节能的一部分,没有将能源方向的节能研究系统化,也就很少向节能创新引申。但能动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学习热学,浅显的知识不能让他们达到能源创新的要求。虽然专业基础课的讲授会改善此情况,但学生对创新的积极性不足,协助教师进行的科研工作时,达不到教师要求或半途放弃,而且随着年级增加,学生对创新的激情急剧下降。三、能动专业大学生节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参考创新教育的三层次理论,结合能动专业进的培养特色和各年级情况,以节能创新为重点,行阶梯化的能源教育改革,在三个层面上增强学生节能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基础实践层:大学生节能创新理念和基础创新的培养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大学生均有一定的节能意识,但是有时候却缺少节能的行为。从大一开始利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讲解和宣传节使学能,将节能理念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生形成更强的节能理念。引导学生养成思考和观察的习惯,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的去思考节能问题,关注能源浪费,进行生活中的节能创新,并参加校级的基础项目和竞赛。(二)专业实践层:节能创新在培养方案中的提升和系统化对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革将能源学新和改革,彻底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科的基础知识生动化,采用启发式+对比式教学的方式,将生活中节能常识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合;专人负责将各个课程中零碎的节能知识系统化,并结合实例进行讲授;通过仿真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节能知识更具体化和形象化。建立节能知识传授中基础理论—仿真分析—通过应用示例的体系。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气氛,改善教师与生活和工程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沟通效果,调动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从而提把握每个学生高课堂效率。通过课堂课题和小测,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依据学生的个体特长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并以此分组,使学生有多样-170-

  2021年3月第12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Mar.2021No.12的发展方向,提供多种发展方向。(三)创新实践层:节能创新与能动专业实践环节的结合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中融入节能模块;邀请校友和海内外专家进行前沿讲座;结合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在课程和专业技能学习基础上进行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强化培养创新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课程体系,意识和团队意识,将学生分成生活产品创新、科研产品创新、竞赛产品创新设计等多个节能创新科研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节能创新科研小组,开展相应的科学问题探索或工程创新型实践项目的设计与解决方法研究;激励学生发表节能相关的科技论文、专利,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科技竞赛。通过以上措施,在课程教学中实行“工程问题认知→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应用→科研创新能使教学知识内容力培养”的阶梯渐近式教育模式,不断更新,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创新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动教改体系下,建立起更加适合当代创新人才培育的课程教建学体系,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提供更好的环境;立节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四、能动专业大学生节能创新能力的实施路径对能动专业教改中,节能创新作为重要一环,学生培养和教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节能创新培养后的学生,不但是具有初步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还是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精英型和工程型人才;不仅是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人才,更是能够适应国家发展,以至于国际需求可选取如下的实的高质量人才。为达到这个目标,施路径。(一)根据年级分阶段进行节能创新的培养由于课程的设置是分层递进的,所以节能创新的培养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研究问题也不同。大一主要针对基础课和学习方式转变设置研大一相关科研、班究问题,具体是在专业导论课、通过生活实例理解节能;跟随会中传导节能知识。高年级学长或硕博研究生,进行专业基础科研的接锻炼。大二学生开始学习热力学等专业基础课,触专业基础课中的基本原理,这个时候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节能创新的提升培养。大三阶段学生开始大量接触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也是学生进行节能创新培养的重要阶段。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并结合教师科研方向,设置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充分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结合数值分析、力。大四主要针对一些工程案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工程设计,通过生产实习、行分析,进一步创新性的解决一些工程中的问题。(二)强化节能创新培养中的团队协作节能的范围很宽,能够产生创新的领域很多,对教学团队的协作要求高。能动专业通过强化集体研讨、分组讨论的方法,使教师互相了解研究方对课程中与节能向和科研前沿。以理论结合实践,相关的内容进行创新;通过课程承上启下的作用,进行较为完善的节能教学;通过节能创新作为纽带,使新老教师合作更顺畅,使能动专业课耦合成体系。发挥辅导员的组织协调和价值观引领作用,发挥任课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创新引领作用,使教师了解学生,使学生了解教师,以党组织和团组织为纽带强化师生之间的联系。以党建促教学与育人为目标,提出思政与科教双融合育人的创新人始终秉承才培养的改革举措。教学过程中,“德育并以国家新旧动能合力、科教育人”的教学理念,转换和新工科建设对能动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具有创新意识、基础知识扎“如何培养爱党、爱国、为导向,将社会主实、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入教学体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节能减排创新中,各小组作为一个团队,指导教师也应注意团队中的协调,合理安排工使学生各自承担相应的方向,消除“打酱油”作,“挂名”现象,使学生学有所成。(三)以竞赛为辅助的大学生节能创新能力提高以兴趣为驱动,以节能为目标,以课题为载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体,以解决创新问题为导向,知识水新能力。最终通过竞赛检验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平、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学生主导、强化竞赛团队指导的方式,建立以老带新的团队,中的梯队建设,使学生的节能创新理念和节能技术思路能够传承和发扬。节能创新相关的比赛很多,包括校级和省部级的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和大学生节能减排比等赛。大一新生中,通过大一科技计划筛选优秀团-171-

  2021年3月第12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Mar.2021No.12理论知识增强,经过队参加比赛。随着年级升高,逐渐完善,引导高年级学生进一步参加省部级竞赛和其他一系列比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提升。通过新一代专业课程体系中节能创新的构建,从学生的分阶段培养,教师与学生团队写作能最终提力培养,以竞赛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水平,高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通过以上研究,建立起更加适合当代的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从而为节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节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五、结语把专业课程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大学生创新以节能为目标,以实践进行耦合,以兴趣为驱动,以科技竞赛课题为载体,以解决创新问题为导向,提高大学生在为目标,通过教师与辅导员的协作,节能创新研究中的能力。以意识培养、教学改进、实践多元化为方法,课程资料库更新、竞赛强化、层层递进,形成贯穿大学四年的能动专业系统教培养的本专改中的节能创新研究。通过以上手段,业大学生不但更热爱自己的专业,有了更高的学创新思维得习动力;而且在学习中更主动去思考,到了深入的培养。参考文献[1]RuhulS,YaoY,GeorgeSC.DoeshumancapitalmatterforenergyconsumptioninChina?[J].EnergyEconomics,2017(67):49-59.[2]李锦宽,杨德伟,李豪博,等.光催化水解制氢反应器温度场的数值分析[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9,39(1):1-9.[3]LinaBC,JuliaKS.Aframeworkfordecouplinghumanneedsatisfactionfromenergyuse[J].EcologicalEconomics,2017(141):43-52.黄豪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4]欧阳天成,改革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7(5):3-4.[5]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56-63.[6]陈登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导刊,2016(27):39-40+3.[7]杨茂,张高俊.我国高校能源教育的路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23-28.[8]郝慧敏.广东地区高校学生的节能意识和节能行为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6):81-84.[9]张智清.大学生节能减排调查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8):79-82.TrainingofEnergy-savingInnovationAbilityofStudentsin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MajorHAOXiao-wen,WANGFu-qiang,WANGFang-zhou(SchoolofNewEnergy,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Weihai),Weihai,Shandong264209,China)Abstract:Oneofthetraininggoalsofthe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majoristohelpstudentstolearntheprinciplesandtechnologiesofenergyandtosaveenergybyimprovingenergyefficiency.Energy-savinganditsinnovationarealsothekeydevelopmentdirectionandfrontierdirectionofrelevantenterprisesandinstitutions.Theprofessionalcoursesofthe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majorinvolveenergy-saving,butenergy-savinginvolvesawiderange,andthesystematictrainingofenergy-savinginnovativeabilityforstudentsisstillnotenough.Underthebackgroundoftheteachingreforminthe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major,itisverynecessarytoimprovetheenergy-savinginnovationabilityofthestudents,butthereisfewresearchonthistopic.Referringtothethreelevelsoftheinnovationeducation,thispaperputsforwardthat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energy-savinginnovationabilityshouldbecarriedoutinstages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grades,andtheteamcooperation,theguidanceofteachers’scientificresearchandthecounselors’valuesguidanceshouldbestrengthened.Finallyweshouldtakecompetitionsasameanstoimprovetheenergy-savinginnovationabilityofcollegestudents,soastotraintheenergy-savinginnovativetalentsneededbysociety.Keywords:energy-saving;innovation;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scienceandtechnologycompetition;hierarchicalprogress-172-

篇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年15期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教改新论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杜晓超,袁显宝**,张彬航,张永红,周建军

  (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高等教育需要深化改革主动应对行业新需求。能源动力类专业应转变教育理念,坚持

  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进行"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源动力类专业改革与实践,可推动新技术与专业

  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理念,以学科交叉、校企联合为主要途径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新工科;学科交叉;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117-04Abstract:

  Facing

  the

  new

  economy,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industries,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deepen

  reforms

  andactively

  meet

  the

  new

  demands

  of

  the

  industry.

  Energy

  and

  power

  majors

  should

  chang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y

  sticking

  to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output-oriented

  approach,

  and

  carry

  out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majors

  and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ergy

  majors

  have

  promoted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new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a

  new

  type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gradually

  formed

  with

  the

  concept

  of

  coping

  with

  changes

  and

  shaping

  the

  future,

  and

  with

  the

  means

  of

  cross-subject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mbination.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cross-subject;

  energy

  major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如火如荼,综合

  国力的竞争也愈加激烈。高等教育“新工科”专业建设与

  产业紧密结合,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是新时期对

  新增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并于2016年成功获批动力

  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点,2018年,学校被省人民

  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近年来,三峡大学

  在能源动力类行业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017年三峡大

  高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挑战。为推动国家工程

  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的“复旦共识”凸显了“新工科”

  学加入全国25所高校的“全国高校核与辐射科普联

  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倡导高校开展新型工程教育的路径与发展模式改革[1]o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

  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传统办学思想、协同

  盟”2017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新工科

  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018年获批首批国家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项目,并被邀请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展示

  办学机制、教学组织与制度、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地方

  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成果;019年三峡大学成功主办了

  第九届全国核反应堆物理与材料学术研讨会等。为适应

  高校应从以上问题入手,明确办学定位,围绕区域产业

  发展需求布局学科专业、破解学科壁垒、构建校企共同

  国家节能减排,新能源经济的战略发展及高级工程技术

  人才市场需求,学校重点发展电力与新能源学科群,为

  体、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2-3]。当今时代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高度复杂,“新工科”专业发展需要大学改革传统

  能源动力类专业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的学科组织模式,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深化跨学

  (二)硬件资源三峡大学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

  科、整体性研究,构建“多学科”

  “交叉学科”

  “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新工科”专业背景1400000m2,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

  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专业学科基础为适应国家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化电力人才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各类教学实验室16个;其

  中能源动力工程专业实验室包括流体综合实验室、热工

  的市场需求,三峡大学积极进行本科专业学科调整,经

  教育部批准,2011年新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2年

  综合实验室、水电模型实验室、热电厂模拟仿真实验室、水轮机运行仿真实验室、有机朗肯循环实验室等;核工

  题!目關舉术及跚蠶思科背编号:嚮科跻的创新型核工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跻编号:」2020006;三峡大学“课程思政”专*通信作者:袁显宝(1974-),男,汉族,湖北宜昌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核反应堆物理分析。)-117-

  教改新论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21年15期程与核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包括热工水力实验室、核辐

  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课程体系、实习实践到毕

  业设计等环节,直接面向行业问题和社会需求,开创

  射与探测实验室、核电站模型实验室、核电站虚拟仿真

  实验室、高性能并行计算专业实验室等,是保障能源动

  “3+1”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符合

  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3+1”人才培养新模

  力类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硬件资源,为能源动力类专

  业改革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式是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二)

  “3+1”人才培养方案二、“新工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能源动力类专业实施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大平台”为特征的本科教育,旨在

  为能源动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能源动力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

  在政府能源发展战略导向下充分调研“新工科”专

  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

  案,是能源动力类“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推行

  能源动力类专业改革,制定并实施“3+1”人才培养方案,

  即3年在校内培养,1年在企业培养,充分利用地方的门技术人才。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引入“新工科”理念,

  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加强专业知识和“新工科”知识的产业资源,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

  过程控制实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融合和产学研融合,实行能源动力大类培养。能源动力

  类专业建设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

  能源动力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进校后在第三学期

  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五个方面着手。能源动力类专

  业改革与实践工作的特色有:末根据学生兴趣分流至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

  术两个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又分热力发电、水力发

  电和新能源发电3个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两

  (一)产教融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遵守教育规律,个,构成专业核心必修模块o学生在专业细分之后开始通

  过选择专业限选课达到专业类选修课程的学习要求。能

  源动力类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基

  本要求。面对行业共性问题,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探索

  “产教”融合的多方协同合作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能源动力工程或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基

  础知识,具有相关领域的工程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

  用和管理能力,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首先,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教学条件一核电厂虚拟仿

  真实验平台、GE智能平台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和大学生创

  新创业中心等,为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三)

  实验教学体系积极联系和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实践基地的同时,其次,遴选合适的企业作为实习、实践基地,以公开

  招聘的方式遴选优秀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导

  建设虚实结合的“新工科”实验课程体系。能源动力类专

  师,通力合作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深化产教融合

  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校企联合,以实习实践基地为依

  托探索产教融合的多方协同育人合作模式。业实验教学体系采用“横向分模块”+“纵向分层次”的课

  程分级设计,从低到高包含四个层次:基础性实验、专业

  型实验、专业创新研究实验、专业拓展实验。

  最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校企联

  合的基础上,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将校企联合渗透基础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工程、制图、计算机

  基础、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和素质;专业型实验图1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体系-118-

  2021年15期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教改新论依托能源与动力、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平台,进行专业

  型通识类实验,促进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基本概念和

  和强大服务功能,应对能源动力行业的新需求,主动对

  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创新协同

  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专业创新研究实验主要应用所学知

  育人模式,逐步从“工学交替”向“工学交融”转变,提升

  识进行科技竞赛、智能机器人等交叉专业实验实践,培

  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的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再次,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开展跨专业课

  新能力;专业拓展实验通过利用流体、热工、虚拟仿真实

  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完成能源动力类“新工科”专业系列

  课程模块。“新工科”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按照“横向分模

  验平台开展创新设计实验、科研项目、毕业设计等,锻炼

  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室建设秉承虚实结合的理念,在虚拟仿真教学

  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实现工

  程操作的可视化、可触摸、可拓展的教学需求,虚实结

  合,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和建

  设了核电站虚拟仿真实验室和线上实验课程。2018年

  《三峡大学核电站系统与设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成功

  获批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随后本实验

  项目正式登陆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

  台

  实验空间(网址:http://www.ilab-x.com/),面向高

  校和社会免费开放并提供教学服务,同时由教育部组织

  相关部门进行持续监管。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爆

  发,全国高校广大师生返校受阻,期间,核电站系统与设

  备虚拟仿真线上实验项目为能动专业和核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极大地助力了疫情期

  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教学计划。三、“新工科”专业建设目标首先,“新工科”专业改革与实践要完成人才培养方

  案的制定和修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政府发展区域

  经济的战略计划为指导,展开能源动力类“新工科”专业

  建设工作。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制定“新

  工科”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包括:以校企共建

  实习实践基地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能源动力

  类专业的“新工科”教育模式;更新改造传统的能源动力

  类工科专业教学体系,通过“纵向分层教学”和“横向分

  模块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人

  才培养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有综合机械工程、核工程、能

  源动力工程等专业背景的教学特色,培养创新型、复合

  型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在现有的能源动力专业和核工

  程与核技术专业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专业

  和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能源动力类工科专业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其次,逐步推进“新工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习

  实践环节,切实提高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达

  成度和社会适应度;深化校企联合,实行“3年在校内,1年在企业”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精准培养

  块”+“纵向分层次”的课程分级设计,理论课教学与实验

  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能源动力类“新工科”

  专业的课程体系。实验课程教学采用实物实验与虚拟仿

  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表现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秉承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建设,完成一批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项

  目的开发与研究计划,同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

  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

  的达成度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最后,形成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各项工

  作稳步推进,为提高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

  有效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紧紧围绕立

  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持续改进,培养具有时代特

  色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

  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四、“新工科”专业建设工作方案本次能源动力类专业改革与实践,全面贯彻以“学

  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构

  建面向能源动力行业与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落

  实全周期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

  案,引入混合联动教学模式,融入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和

  工程实际问题,提高教学吸引度。具体方案包括:(一)

  能源动力类专业改革工作的保障工作首先,以院系为单位成立“新工科”专业建设小组,

  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及能源动力类几个

  专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开展“能源动力类"新工科"专业

  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项目研究计划,积极与学校沟通,

  争取政策支持;其次,进行专业改革相关制度建设,包括

  建立班导师制度、课程责任制度、实习实践制度、教师进

  企业制度、企业教师选拔和聘任制度等,同时通过修订

  相关政策引导教研、教改成果向培育项目集中,为能源

  动力类专业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二)

  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服务能源动力类产业发展

  需求,立足精准教育确定“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设“新工科”课程,引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升专业

  建设质量,突出产教融合的特点,将学术研究新成果及-119-

  教改新论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21年15期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通识教育

  :-学科基础教育:

  —?

  工程专业教育工程实践教育认知实习项目实践技术实践实习实习实践基地+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图2“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把学科优势转化为课程优势。(三)

  能源动力类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体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3+1”培养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即由企业计划

  和“大研计划”以及毕业实习构成的3年校内学习、1年

  企业实习、实践,如图2所示。系,依托三峡大学的电力、机械、管理等优势特色学科

  群,打破各教学单位之间的壁垒,完成多学科教学团队

  五、结束语能源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建设服务于能源动力行业的“新工科”专业至关重要。三

  峡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

  的交叉与组建,并遴选出具有多学科研究背景的优秀教

  师组成跨学科导师组。围绕产出导向理念设置课程体

  系,从系统工程问题出发,以跨学科的视角构建课程,以

  能源动力类专业技能为主线整合“机械、能源、材料、管

  理”等学科课程的知识和内容,建立综合课程模块。以核

  会发展以及水利与电力行业,为其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

  人才及科学技术,能源动力类本科教育符合学校的发展

  战略布局。从“新工科”工程专业发展与建设出发,对能

  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例,课程模块的设置从核反应堆设

  计、施工、运行维护所涉及的机械工程、能源动力、材料

  源动力类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将核工程、动力工程、工程

  热物理、新能源等专业学科进行融合,以整合性思维引

  科学等交叉知识领域出发,以核反应堆物理、热工分析、安全分析作为专业理论基础,以核电厂系统与设备、运

  行与维护两项专业能力作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导工程教育知识体系重构,从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育

  模式等方面着手开展能源动力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和能力结构的核心内容,构建了一套理论结合实际的教

  学体系,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开展涉及

  多学科交叉的新型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为专业建

  模式改革,促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

  革,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职能,形成办学特色。参考文献:[1]

  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

  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

  坛,2017,15(2):2+22-29.设奠定了理论教学基础。同时,通过实践课程模块的设置,培养学生解决实

  际核工程专业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掌

  握撰写工作报告和学术报告的能力。为丰富教学组织形

  [2]

  路勇,郑洪涛,谭晓京,等“"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式,提升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效果,设置线上课程模块,建

  立和完善虚拟仿真、翻转课堂、微课等线上资源,鼓励学

  建设实践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

  14-16.生多形式学习和多模式应用。[3]

  刘向东,张程宾.面向“互联网+”的能源动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3):4-8.(四)

  深化校企联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校企协同共建深度融合

  [4]

  刘剑平,尹向东.“新工科”跨界融合研究:必要性、困境及发展路径

  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充分利用企业、协会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经

  验,联合开发设计课程和实践项目。通力建设高水平实

  习实践基地与协同育人实践平台。积极探索多样化和个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2)88-93.[5]

  屠良平,胡煜寒.试论地方高校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

  性——基于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视角[J].信息系统工程,2018(1):

  171-172.⑹张海生.跨界融合:“互联网+

  ”背景下“新工科”的发展逻辑与建设

  目标[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3):

  13-18.性化培养,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120-

篇五: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阶梯式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为满足产业需求,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而开展的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计划、中国经验的探索并助力高等教育的强国建设。新工科建设对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具备热学、化学、力学、电学、机械、能源科学以及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宽厚理论基础,并掌握计算机编程与建模等工具,且具备能源的开发与转换、开展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能够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航空航天、化工、动力工程等产业链中,涉及能量综合利用的创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3]。

  我国正在大力的推进新能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涉及能源、环境以及动力等多交叉领域的核心学科。未来在新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高效低污染排放动力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发挥关键的科技攻关作用,为我国早日实现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实施的多种重大科技计划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带来了

  历史性的机遇,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在实践操作能力强、创新思维丰富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对如何深化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科教融合的教学水平、建立创新性人才培育基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迫在眉睫

  能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支柱产业。近几年,能源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大量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运用,极大地改善了企业的生产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能源企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员工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不能上岗从事生产的。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大量应用,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高等院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能源类相关用人企业的市场化与教育模式的挑战、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的挑战等。

  传统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常常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多为被动式学习。新时代教育强调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兴趣引导型的研究探索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补充丰富的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运用,利用新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把授课教师在科研项目中收集的研究资料与课程理论

  知识相结合。虽然目前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科学方法的培养,但是整体而言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仍然较低,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就成为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須解决的燃眉问题。

  三、课程建设总结

  钱伟长院士在谈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时,充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学研究做支撑,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显而易见,教学不仅要为科学研究提出问题,更要为解决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研究路线。科学研究是提高实验设备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必备条件。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向学生讲授现有的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因此,有必要开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以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阶梯式”科教融合的教学体系。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工程问题认知→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应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阶梯渐近式教育模式,如图所示。

  第一层次为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科学问题认知层次。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提高能量转换效率、新型能源转换与利用等问题进行认知并进行科学课题的探索等。

  第二层次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基础能力训练层次。通过对所学过的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原理等基础课程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工程实践的所应用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工程理念,加深学生对机械设计、几何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材料学、电气工程、计算机编程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工程问题的建模与解决的能力。

  第三层次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综合能力应用层次。学生在完成基础能力训练之后,以全国高效清洁能源利用大工程意识为背景,根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际应用过程中所提炼出来的不同科学问题,应用所学的基础技能,参与到实践工程中。从而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基础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四层次为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层次。根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知识块,分为先进能量吸收与转换、强化传热创新、新型换热设备创新、应用软件开发创新、建模编程创新设计、节能减排产品创新设计等多个创新模块。每个模块设置相应的研究探索型或工程创新型实验项目,或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如参加学科竞赛等自设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技作品制作和科研创新活动,解决工程应用遇到的科学问题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通过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或学生自主课外科技活动、参加挑战杯及节能减排大赛等学科竞赛,使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依次通过四个平台阶梯式训练,工程实践中科学问题认知→基础能力训练→综合能力应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训练,使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得到质的提升,学生具有在生产实践中发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素质和科研意识,使学生具有科研创新的能力。

  四、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以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形成的学术风气。教师将自己的先进能量吸收与转换、强化传热创新、新型换热设备创新等科研项目研究通过学术报告、学术座谈、创新实验等形式向学生发表,既提高了教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过程的系统性认识和理论升华,又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爱好在参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应的研究学术活动当中,既学到了相应的知识与思想,又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

  科教融合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既有助于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还营造出学术自由、学术民主、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博学拓新、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形成良好的校园科创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文化,为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意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创造有利的校园环境。

篇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

  作者:欧阳天成

  黄豪中

  来源:《高教学刊》2017年第05期

  摘

  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创新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在总结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经验基础上,以广西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提出在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方面开展工作。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研究,以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5-0003-02Abstract:Weareactivelyexploringnewtrainingmodesofinnovativeandentrepreneurialtalents,whichisagreatmeasuretopromoteourcountrytomovetowardsaninnovativeeducationpowerfromacountryofengineeringeducation.Onthebasisofsummarizingthemodelandexperience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athomeandabroad,weproposetocarryouttheworkintalenttrainingprogram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practicebaseconstructionand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subjectcontests,bytaking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specialtyofGuangxiUniversityasanexample.Inordertopromotetheinnovativeandentrepreneurialtalenttraining,westudythe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reformof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specialty.Keywords:energyandpowerengineering;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talenttraining

  引言

  創新创业型大学生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适应国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现代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争取用十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多项创新指标均接近或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建设现代化创新型国家主要取决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规模与质量,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方针[2],由此教育

篇七: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热工基础理论、工程力学和机械科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为工具,培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能源生产、转化、利用与动力系统研发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毕业后能在能源动力工程领域从事能源动力系统、人工环境和新能源系统的研究开发,以及火力发电厂、核电厂、企业自备电厂和其他相关行业的能源动力设备的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安装调试、智能控制、运行和应用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及其装备的设计方法与控制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接受现代动力科学与工程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的基本培养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生需达到如下要求:

  1.知识要求

  ①较系统地掌握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工自动控制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②掌握能源、热科学及动力系统基础理论,具备从事节能、制冷、动力、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设备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管理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

  ③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基础;掌握计算机控制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④了解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的行业技术标准及行业需求动态,熟悉能源高效转化和利用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应用背景,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和技术路线,掌握新工艺、新方法、先进的能源装备和控制方法以及新能源系统的理论知识;

  2.能力要求

  ①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②问题分析:具有专门针对能源动力系统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

  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能源动力系统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

  ③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适应本专业要求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能提出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能进行能源新产品和新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运行维护以及相关制造,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全面地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具有集成创新的能力;

  ④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⑤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⑥工程与社会:具有在能源动力类企业的初步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能源动力系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并应用相关新技术为社会服务,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⑦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⑧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相关责任。

  ⑨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扮演好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⑩沟通:能够就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⑾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⑿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3.素质要求

  ①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

  ②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③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控制工程

  四、核心知识领域与核心课程

  核心知识领域:热科学基本知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设计基本知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制造技术基础)、电工电子基本知识(电工电子技术、热工控制理论、可编程控制器)、动力设备基本知识(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换热器原理与设计、核电厂系统及设备、风力发电技术)

  核心课程: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力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热力发电厂、核电厂系统及设备、热工测量与仪表、热工过程自动控制、换热器原理与设计、风力发电技术、制冷原理与设备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主要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CAD软件实训及零件测绘、能动专业CAD实验、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能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电工电子实验、热工基础实验(包括工程热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传热学实验)、能源动力类专业实验(汽轮机转子动平衡实验、煤质熔融性分析、煤质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实验、喷管实验、综合热分析实验、火电厂系统仿真模拟、热工控制与测试实验)

  六、学制与学位

  学

  制:4年

  学分要求:学业学分172学分,第二课堂10学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最低要求)

  必修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3985922.67%4.65%34.3%教学学时

  672128848占课程学时比例

  28.67%5.46%36.18%

  选修(最低要求)

  13.5专业课

  必修

  选修(最低要求)

  总计

  7.85%23.54%6.99%100.00%21626421623449.22%11.25%9.22%100.00%40.512172八、课程设置与学分

  (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必修与选修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高级英语

  学术英语

  大学体育1大学体育2大学体育3大学体育4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考核

  学分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学期

  考试

  5考试

  3考查

  2考试

  2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1.1.1.1.8048323232.32.32.32.326.010.04848966.010.0323264804832324.0.0.0.0.00.01616321320.0.0.0.51612341责任单位

  备注

  外国语学院

  体育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招生就业处

  招生就业处

  政管学院

  考查

  2/0.0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考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查

  3考试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考试

  6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军事理论与训练

  大学计算机A大学计算机A实验

  小

  计

  考查

  2考查

  2考试

  考试

  3.01.0332048.032.067224480.0.032.111-21-2武装部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

  3最低学分要求:

  (人文与经管类)

  (科技与国防类)

  (环境与健康类)

  (艺术与体育类)

  小

  计

  最低学分要求:

  8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修读说明:1.限选:形势与政策(2学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1学分);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2学分)。工科类学生要求选修至少1学分经济管理类课程。

  2.任选:每个学生要求跨学科修读其它学科门类的课程不少于3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平台必修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A1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A2机械CAD软件实训

  机械零件测绘

  大学物理A1大学物理A2物理实验A1物理实验A2工程力学B

  金工实习A

  电工电子技术B

  电工电子实习

  电厂金属材料

  工程热力学A

  热工基础实验1机械设计基础A

  传热学B

  热工基础实验2流体力学B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小

  计

  考核

  学分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学期

  考试

  4.5考试

  考试

  63729648.2432056.48.24.24.64.0.800.32.56.4.6456.12.56.084729656.2456.48.00.58.0.720.28.56.0.656.0.56.000.0321周

  0.0.24.24.6.4周

  82周

  4.0.4.0.12.0.2周

  1212222责任单位

  数理学院

  数理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数理学院

  数理学院

  数理学院

  数理学院

  数理学院

  工训中心

  电气学院

  工训中心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备注

  考查

  1.5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查

  113.53.0.1.54.4.52.2.3.50.4.3.50.53.52.55最低学分要求:

  (三)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

  *能动专业导论课

  *可编程控制器

  *泵、风机与阀门C

  *制造技术基础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核工业概论B微机原理与应用B

  有限元法与ANSYS技术

  虚拟样机技术

  小

  计

  考核

  学分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学期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2.52.51.1.52.2.2.40.416.2432.32.32.24.048.32.16.336.40.416.132.28.24.24.038.26.16.0.0.0.0.4.8.0.010.6.0.45责任单位

  备注

  数理学院

  数理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考查

  1.5考试

  考查

  考查

  3.2.1.21计算机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13.5最低学分要求:

  (四)专业课平台必修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

  锅炉原理

  汽轮机原理

  热力发电厂

  核电厂系统与设备D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

  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

  能动专业实验

  能动专业课程设计

  能动毕业设计(论文)1能动毕业设计(论文)2能动毕业实习

  能动生产实习

  小

  计

  考核

  学分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学期

  责任单位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2.53.2.2.1.3.1.2.4.440.48.32.32.320032.000002644240.48.32.32.326.0.0.0.0.0.1周

  3周

  32.2周

  4周

  10周

  1周

  2周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备注

  核科学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40.5考查

  10.考查

  考查

  1.40.5最低学分要求:

  (五)专业课平台选修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发电厂电气部分

  *热工测量与仪表

  *能动专业英语

  *能动专业CAD实验

  *制冷原理与设备A

  *电厂应用化学

  *新能源与发电技术

  *单元机组集控运行

  *电厂仿真实训

  *风力发电技术

  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

  核电站仪表控制

  热电冷联产

  燃烧污染与环境

  焊接与焊接结构

  无损检测A

  热力系统仿真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核电厂运行

  核电厂控制与安全

  小

  计

  考核

  学分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学期

  责任单位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1.51.52.1.0.51.51.51.51.51.1.51.51.51.51.52.224.241632.32.1616.16162424.24.24.16.24.24.24.24.24.32.45624.241632.1616.162424.24.24.16.20.24.20.24.10.32.0.0.0.320.0.0.160.0.0.0.4.0.4.0.14.0.7电气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化工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备注

  核科学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核科学学院

  12最低学分要求:

  (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

  课程

  性质

  考学分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学期

  责任单位

  备注

  核

  1.1周

  机械学院

  必修课

  考查

  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

  能动专业课程设计

  必修课

  考查

  必修课

  考查

  3.2.4.0.0.0.0.0.0.3周

  2周

  4周

  10周

  2周

  4周

  4周

  1周

  2周

  2周

  32学时

  26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能动毕业设计(论文)1必修课

  考查

  能动毕业设计(论文)2必修课

  考查

  10.军事理论与训练

  金工实习A

  能动生产实习

  能动毕业实习

  电工电子实习

  必修课

  考查

  必修课

  考查

  必修课

  考查

  必修课

  考查

  必修课

  考查

  2.4.学工(部)处

  工训中心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工训中心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限选

  限选

  1.2.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必修课

  考查

  机械CAD软件实验

  能动专业实验

  机械零件测绘

  能动专业CAD实验

  *电厂仿真实训

  总

  计

  必修课

  考查

  1.0必修课

  必修课

  考查

  考查

  1.1.0.539.532学时

  1周

  32学时

  16学时

  2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选修课

  考查

  选修课

  考查

  九、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H”表示相关度高,“L”表示一般相关)

  (1)毕业要求

  课程

  工程(2)(3)(4)(5)研究

  使用现代工具

  (6)工程与社会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职业规范

  L(9)个人和团队

  (10)(11)沟通

  项目管理

  (12)终身学习

  问题设计/分析

  开发解知识

  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公共基础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H

  HHH

  H

  H

  H

  H

  H

  HHHHH

  大学计算机A

  H

  大学体育

  大学英语

  学术英语

  高级英语

  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

  大学物理

  物理实验

  电工电子技术

  工程力学

  工程热力学

  流体力学

  传热学

  学科画法几何与基机械制图

  础制造技术基课

  础

  电厂金属材料

  能动专业导论

  机械设计基础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可编程控制器

  泵风机与阀门

  热工基础实验

  专热工过程自业动控制

  课

  锅炉原理

  HLHLHHHHH

  H

  HHHLHH

  L

  HHH

  L

  H

  HHHL

  HH

  HH

  HLL

  H

  HHH

  H

  LL

  HHHH

  H

  LLH

  L

  LLH

  L

  L

  L

  HLLL

  H

  L

  L

  L

  H

  汽轮机原理

  热力发电厂

  能动专业英语

  核电厂系统及设备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发电厂电气部分

  热工测量与仪表

  制冷原理与设备

  电厂应用化学

  新能源与发电技术

  单元机组集控运行

  风力发电技术

  金工实习A零件测绘实训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

  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

  军事理论与训练

  能动生产实习

  热力发电厂实课程设计

  践能动专业课环程设计

  节

  机械CAD软件实验

  能动专业CAD实验

  电工电子实习

  能动专业实验

  电厂仿真实训

  能动毕业实习

  能动毕业设计

  L

  L

  L

  LL

  HH

  L

  LH

  LLLLL

  LL

  HH

  HH

  HHH

  HHH

  HHLLL

  LL

  LH

  HHH

  HHHHHHH

  LHLLLL

  LL

  H

  L

  H

  HL

  HHH

  H

  H

  L

  H

  HH

  H

  LH

  H

  H

  H

  H

  HLHH

  LLHLH

  H

  LL

  HHL

  LLLHHH

  H

  LL

  LL

  HHL

  LHH

  H

  L

  H

  公共选艺术类选修修课程

  课

  自然科学类课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

  L

  H

  H

  H

  十、辅修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锅炉原理

  汽轮机原理

  热力发电厂

  泵、风机与阀门C

  热工测量与仪表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能动专业实验

  工程热力学A

  传热学B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

  小

  计

  考核

  学分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学期

  责任单位

  备注

  考试

  2.5考试

  3.考试

  2.考查

  2.考查

  1.5考试

  2.考查

  1.考试

  3.5考试

  3.5考试

  2440.48.32.32.243232.56.56.44056.56.4240.48.32.32.24320.0.0.0.0.0.32.0.0.6.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最低学分要24求:

  十一、双学士学位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

  锅炉原理

  汽轮机原理

  热力发电厂

  泵、风机与阀门C

  热工测量与仪表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流体力学B

  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

  考核

  学分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学期

  责任单位

  备注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查

  2.53.2.2.1.52.3.53.440.48.32.32.2432.56.04240.48.32.32.2432.56.0.3周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能动专业实验

  能动毕业设计(论文)1能动毕业设计(论文)2工程热力学A

  传热学B

  *单元机组集控运行

  *电厂仿真实训

  *能动专业CAD实验

  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

  能动专业课程设计

  小

  计

  考查

  考查

  1.4.32.0056.56.161632.005256.56.164周

  10周

  16321周

  2周

  17周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考查

  10.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3.53.50.511.2.5最低学分要50求:

  十二、学期开课门数统计表

  (初稿仅统计了必开的课程,合计学分164,不含公选课8学分)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第七学期

  第八学期

  课程总门数

  111291281182必修课门数

  选修课门数

  101188584211143340必修课学分

  22.52523.516.512.517.51011选修课学分

  12.52.56.063.540十二、其他说明

  制订

  人:罗金良

  负责人:罗金良

  审核人:陈文波

篇八: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创新基地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田红;胡章茂;卢绪祥;陈冬林;张巍

  【摘

  要】针对目前长沙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以研究生创新基地为依托,从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立、基地导师队伍的建设、"多赢模式"常效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构建、研究生学校以及创新基地联合培养的"试点"实践等方面对能源动力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取得了阶段性结果.实践表明,该改革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年(卷),期】2017(000)01【总页数】3页(P57-59)

  【关键词】能源动力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培养模式

  【作

  者】田红;胡章茂;卢绪祥;陈冬林;张巍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410114【正文语种】中

  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上再次明确强调研究生教育一切工作都要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1]。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开展了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原则及理念的相关研究[2-4],进行了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培养模式、管理机制以及激励机制

  等的研究[5-7],分析了基于创新基地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高培养质量的对策[8,9]。

  虽然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对基于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科研的主攻方向不同,不能单纯地照搬照抄他人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目前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甚少,本文开展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希望为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目前,长沙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多采用“小作坊”方式,局限于以导师个人临时课题为依托的企业实习,校内实验室学习及校外导师短期实践,不仅实践学习时间短,而且对实践知识认识肤浅。

  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局限于课程成绩、学术期刊论文和专利,毕业论文侧重理论分析和计算,实践考核指标相对缺乏。

  目前,大部分校外导师只在短期实习时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甚至部分校外导师形同虚设。而多数校内导师缺乏丰富的工程技术及实践经验,制约了大部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大部分校外导师只是局限于短期实习指导,与研究生缺乏充分沟通,其责权利界定模糊;研究生培养督查监管制度、基地建设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分享制度等较为缺乏,其管理和培养模式无法可依。

  以电力生产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依托,大胆探索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新培养模式。在分析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及完善研究生创新基地,提升硕士研究生导师实践能力,借鉴国内外培养模式,结合学院现有资源,采取如图1所示的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的建立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学院对其进行了优化。优化设置了实践和理论课程,增加了专业型硕士实践类课程比重,增强了学术型硕士实践类课程与理论的联系;增设了创新性和研究型课程,融入了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侧重研究生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增设了由基地导师讲授的实践课程,专门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和基地导师进行讲授。

  学院建立了研究生培养督查制度,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预答辩等方式定期对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进行督查,各学术团队及研究生导师定期召开组会检查研究生的学习及研究进展;建立了研究生培养监管制度,对于在创新基地进行实践的研究生进行定期监管和考核,由基地导师对学生在基地的学习表现打分。

  一方面,聘用创新基地中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扩大校外导师队伍;另一方面,以年轻教师“工程化”为契机,选派教师到湖南电力公司、长沙锅炉厂等创新基地进行挂职锻炼,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培养校内实践师资。

  构建双方共建的开放性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学校拓宽研究范围与经费来源,同时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基地及相应的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的支持;建立产学研合作制度,企业或科研院所可以依托学校的科研实力,开发新工艺、新产品,学校为基地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实验室资源、科研技术资源等支持。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进一步明确基地导师的责权利,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学习制度、研究生科研成果产权的归属制度、企业技术保密制度等一系列科学制度,使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培养和创新基地建设规范化,实现资源、利益共享。此外,还进行了研究生学校和创新基地联合培养的“试点”实践,以进一步实现“多赢模式”。

  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硕士研究生,需要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考核评价方式必须多元化。考核评价不仅需要考虑其课堂成绩、平时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而且也要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毕业论文是反映研究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学位论文除了一般的理论计算和分析外,更

  应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学院指出学位论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与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等。

  学院以建设创新基地为基础,逐步完善能源动力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导师队伍、实践教学和培养成果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学院积极聘用校外导师,新聘湖南电力公司、长沙锅炉厂等创新基地的校外导师10余名,学院向长沙市能源局等单位外派教师8人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校外聘请和校内培养两种方式增强了导师的专业实践经验,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

  学院不仅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4门专业和工程实践类课程,而且近两年内,派出20余名研究生在大唐耒阳电厂、湖南电力设计院、湖南电力试验研究院等创新基地进行实践实习,新建了大唐株洲电厂、鸿远阀门有限公司等10余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学院通过对基于创新基地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培养成果。近年来,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节能减排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级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论文一等奖2项;承担了省校级研究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申请专利近20项,3名研究生硕士论文被评为省优秀学位论文[10]。

  基于创新基地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针对目前长沙理工大学能源动力类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研究生创新基地为依托,从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立、基地导师队伍的建设、“多赢模式”的长效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构建、研究生学校和创新基地联合培养的“试点”实践等方面对“能源动力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及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并在导师队伍、实践教学和培养成果方

  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关文献】

  [1]刘延东.建设高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Z].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讲话稿,2010.[2]王悦,冯秀娟,马齐爽.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6-20.[3]王东旭.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35-36.[4]余为,董超.长江大学研究生校外创新基地的实践与思考[J].新西部,2006(24):136-137.[5]钟海燕.会计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培养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3):170-171.[6]姜志胜,孙美兰,张新华.基于“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2):21-23.[7]胡燕平,郭源君,李会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50-51.[8]李培.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世纪桥,2012(9):96-97.[9]姜志胜,辛燕,袁中华.基于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12):147-148.[10]田红,陈冬林,李觉元,胡章茂.论能源动力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9)73-76.

篇九: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能源动力类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能源类专业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谢诞梅、熊扬恒、岳亚楠、龙新平、聂矗、曾洪涛、余亮英

  姓名

  谢诞梅

  熊扬恒

  岳亚楠

  龙新平

  聂

  矗

  曾洪涛

  余亮英

  专业技术职称

  教

  授

  教

  授

  副教授

  教

  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

  师

  所在单位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358286288260356310380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研究组织、规划、实施

  研究组织、课题实施

  课题实施、撰写

  课题实施、撰写

  课题实施、撰写

  课题实施、撰写

  教学管理、撰写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本研究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主要创新点如下:

  1、在渐进式课程体系和系列教材的建设上创新:从建设双语教学课程开始,逐步过渡到建设多门全英文教学课程。由单一到多样,由平面至立体地建设渐进式课程体系。结合国家能源发展趋势,编写系列教材,教材内容体现能源类学科的最新发展。

  2、在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创新:以教改项目为依托、教学平台建设为支撑,深入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聘请国外高水平大学的知名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全英文课程,打造国外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常态化国际化教学模式。

  3、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导向开展实践性教学:指导大学生从校级科研立项到全国性的学科竞赛,从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到高水平研究论文,从发明专利到创新创业,从专业校内实践到校外企业生产实践等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团队立足前期丰富的教学研究基础,就能源类专业国际化办学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改革进行重点研究。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制定了“培养从事能源与动力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

  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端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能源类学科内在规律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新的培养方案优化了专业课程设置,增设了特色课程,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培养体系。

  深化多层次教学改革:深入调研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开展多层次的改革与综合研究思路。获批武汉大学首批双语教学课程和首批全英文教学课程建设立项;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机制和创新实践模式,获批11项省部级及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项。全面进行专业综合性改革,获批“核工程与核技术”教育部/财政部的特色专业建设立项、“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立项。

  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构建了由双语到全英文课程体系,探索了一条由专业英语到双语,由双语到全英文、由中外教师联合授课到国外知名教授完整讲授本科生课程的渐进式国际化办学新路径。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近年来,出国(来华)深造和交流的学生逐年增加。

  加大课程平台与教材建设力度:依托“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及重点实验室”等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强化对能源类专业本科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借助大型国有企业力量,建设了2个国家级的实践及实验教学平台:“武汉大学-粤电集团-先进发电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电力生产过程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实现了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目标。编写了12部专业知识丰富的系列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

  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立项。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10余项赛事,并创造历史最好成绩。本科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项专利获得批准,多个学生获得湖北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本项目研究成果的推广以武汉大学能源类本科专业为实施基地,也为“能源化学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每年收益的学生近千人。同时,辐射国内同类院校10余所大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1、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近年来,每年约15%的本科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深造,一大批学生进入大型跨国公司工作。教学团队在专业教指委大会上得到清华大学康克军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吴静怡教授的充分赞赏。

  2、建设的10门课程平台网站既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网络平台课程的最高点击量为3.3万。

  3、主编/参编了的12本规划教材和其他教材,被国内许多兄弟院校采用,受到广泛好评;在80余个大型发电企业、动力装备制造企业的高端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教材被多个涉外项目选用,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2-

推荐访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动力工程 能源 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788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