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6 16:36:01

篇一: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五年级部编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熟悉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势、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沟通,体会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念,进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难点:体会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思念。

  教学预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依据学生家庭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美妙的童年生活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今日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让我们跟随着琦君,走进她的漂亮的童年,观赏漂亮的桂花雨吧!

  板书课题7__桂花雨

  二、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2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指名说。

  四、再读课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欢乐?画出有关的词句。

  2、有感情地将你找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重点品尝摇花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不说是件大事?理解

  “总是”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用劲地摇。”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自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教师相机指导)

  齐读。

  五、品读体会

  1、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同桌争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2、指名说。

  3、联系整段课文,由“可是”体会到什么?4、扫瞄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5、品读,体会家乡桂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6、杭州的桂花香,找出相关的句子。

  7、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的由于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而母亲为什么还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8、指名说

  母亲这句朴实的话,与“月是家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欢乐。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局部,还的什么可以替代它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重量。

  9、而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家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0、小结。(板书

  香

  思

  乡

  浓)

  六、学生总结。(感情朗读)

  七、布置作业

  1、把喜爱的句子,段落背诵,抄写下来。

  2、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记的人和事。

  语文五年级部编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善教和莫泊桑的勤学。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福楼拜的善教和莫泊桑的勤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醒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听写。

  2、沟通人物资料。

  三、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

  1、几次拜师?分别在哪里写到?2、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一次“请教”

  1、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莫泊桑怎样请教的,福楼拜如何指导的?2、通过莫泊桑的话体会他的困惑究竟是什么。

  3、抓住福楼拜关键的话“功夫还不到家”,品尝大师第一次指导的针对性。

  4、福楼拜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呢?体会福楼拜就是指导莫泊桑在观看方面肯吃苦,勤练习的。

  5、感受莫泊桑“万般无奈”的心情及困惑。

  五、学习其次次“请教”

  1、抓住人物的语言特点,感受福楼拜的善教。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六、小结。

  语文五年级部编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

  1、针对景物思路严谨地提问方法。

  2、鼓舞学生采纳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育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力量

  3、培育学生积存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培育学生积存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存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马背上的小学》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熟悉的字可以采纳学到的各种方法。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沟通。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展全班沟通。留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拟有意义的同学

  进展准时表扬。

  4、全班争论。

  5、全班进展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爱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展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把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马背上的小学》。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索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分小组朗读。

  其次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课前搜集民间传奇,生动、流利地叙述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2。引导学生介绍、沟通自己的搜集方法,把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白的学习方式。

  3。小组沟通。

  4。全班围绕“马”这一主题进展成语故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马的作品?谁情愿展现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3。评比最正确小骑手。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爱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

  以《枣红马的故事》《马和汽车》《令人叫绝的马术竞赛》等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想象作文:马的将来。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留意些什么?2。你准备如何来写这篇作文?3。小组沟通,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4。全班沟通写作提纲。

  语文五年级部编下册教案4学习目标

  1。我能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我能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自学提示

  (四个明确)1。学习《看海》2。自学为主,小组合作、沟通,教师适

  当点拨3。能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会拼读会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4。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可能消失的疑难问题预设1。“隙”“澎”易写错2。“卷”“号”易读错3。文章的构造方式

  解决方法预设1。“兵教兵”的方法,反复教读,或者教师适当引导2。借用工具书

  3。读课文,找关键语句,小组沟通

  教学流程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

  一提醒课题

  大海有时安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徐蔚南给我们展现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读课文题目

  二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见上)

  生默记目标。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自由读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勾画生字,有不熟悉的字词借用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二)同桌互读,把语句读通顺,比谁读得流利。

  (三)快速默读课文,思索:在什么地方看海?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心情

  又是怎样的?(12分钟后比谁会写、会读、会说,抓住时机哟,看谁最棒)

  四先学

  1。学生自学,读书思索问题

  教学流程集体备课流程个人二次备课

  2。教师巡察,监视每位学生都投入学习。

  五后教

  (一)比读生字词语。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后进生)

  奔赴间隙澎湃潮汐遐想前仆后继……

  1。不会认读的兵教兵2。齐读

  (二)比写生字

  1。沟通怎样记住它们

  2。随机抽取易错字词进展听写,如有错在组特长再听写

  (三)比读课文

  小组赛读,生评价读的状况

  (四)比谁能说

  1。指明反应,其他可补充

  2。齐读板书

  五当堂训练

  1。写小字,比谁写得又精确又标准

  2。评价书写

  板书设计

  1。看海

  奔赴间隙澎湃潮汐遐想前仆后继

  山上

  山下(沙滩上)

  高潮

  教学反思

  备课组成员签字

  组长签字

  分管领导签字

  语文五年级部编下册教案5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并把握。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重点难点:

  1、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

  2、从神鸟讲的三个小故事中体会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和蔼良愿望表

  达出来的。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找到描写神鸟的语段,想一想:神鸟的奇妙之处表达

  在哪儿?新|课|标|第|一|2、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用“_”标画出依尔特戈尔可汗叹气的三句话)

  二、合作学习

  1、学习1—3自然段:找关键词句,说说神鸟的奇妙之处表达在哪儿?2、学习4—16自然段: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那里逃脱的?为什么能一次又一次的从可汗手中逃脱?(抓要点:有商定。故事中的动物遭受。可汗叹气。)3、你对这些小故事里的人物和动物是什么?通过读这些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4、文章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愿?5、回忆全文,说说神鸟的聪慧表现在哪儿?采纳了怎样的方法?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6、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感受表达出来:对聪慧伶俐的神鸟的宠爱之情,可汗叹气话语里的怜悯与和善,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品质的赞美。

  三、汇报展现

  小组按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汇报沟通,教师相机点拨。

  四、达标检测

  1、给以下句子加上适宜的关联词。

  (1)、他们()派出许多人捉神鸟,()谁也没捉到。

  (2)、狗()对猎人很忠心,()猎人却将它打死了。

  (3)、乌鸦()牺牲自己,()让阿尔拜被毒蛇的口水毒死。

  2、修改病句。

  (1)、发觉前边不远处有一个石崖裂缝。

  (2)、读了《神鸟》这课文,使我深受训练。

  3、拓展延长。

  《神鸟》这课文,小故事里的一个个动物品质高尚,可都被错杀了,令人痛惜。请你参照故事,结合自己的感受,为其中一只动物写一悼词。

  语文五年级部编下册教案

篇二: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文”的语源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缩略为“语文”一词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下面由我来为大家整理关于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

  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下面请同

  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船只不在航行吗?你从哪个字知道的?(泊),泊就是停靠的意思。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

  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积累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1、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

  应对语言的巧妙。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

  《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

  突破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文章读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提示: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下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

  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提示:从学生读错的地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通过交流学习成果,彻底弄懂文章的意思。

  四、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惠”,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惠呢?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参考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板书设计: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智答

  ——委婉(礼貌)、机智、巧妙

  孔君平

  :“此是君家果”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画出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并板书

  豪爽、倔强、勇敢、酒量惊人、胆量过人。

  3、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3)勇敢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5)胆量过人。

  “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4、小结通过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1、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动作)

  2、引导板书

  力量超人机敏胜人

  (1)力量超人。

  “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

  “……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

  “……揪……按……提……打……”

  (2)机敏胜人。

  引导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写作方法指导。在写作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会使你笔下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文章也会更具感染力。

  五、打虎后速下冈,抓心理见特点

  1、反复读文,理解作者写这段的用意提问:

  假如武松在下冈途中又碰上老虎,是老虎被武松“制服”,还是武松被老虎“制服”?

  2、引导学生读书,寻找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说

  理由

  六、课外讨论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

篇三: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诗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认真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含义。

  2.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和习惯。

  三、教学内容:

  1.《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赏析。

  2.《五十六个民族同一家》的学习。

  3.学生自编诗歌或故事。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图片或文字导入课程内容。

  2.讲述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讲述。

  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探讨、合作。

  4.创作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创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老师向学生展示几张传统节日的图片或相关文字,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对节日的感受和看法。

  2.学习《在那遥远的地方》(20分钟)

  老师播放《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音乐,并向学生介绍词曲作者、歌曲背景等相关知识。随后,老师对词曲及其意义进行讲解,让学生认真品味诗词之美。

  3.学习《五十六个民族同一家》(20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中国的56个民族及其习俗、文化等知识,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4.小组活动(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探究、讨论学习到的知识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5.创作活动(30分钟)

  老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自主创作。可以让学生自编诗歌、故事等,鼓励学生发挥思维和创造能力。

  6.总结与反思(10分钟)

  老师总结当天课程内容,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指导学生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六、教学效果评估:

  1.观察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和创造能力。

  2.听学生的自编诗歌或故事,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和总结反思环节,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篇四: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全

  册

  教

  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比如老舍的《草原》就描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制了平台。学习整组教材,学生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情。所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部,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语言及写作的能力。

  1.草原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要借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时组织学生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

  、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

  三

  、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教学后记: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

  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丝绸之路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

  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

  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

  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教学后记: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地参与,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白杨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练习设计

  1读拼写词语:

  Qǐngxīyǔsǎnfumojièshàobiānjiāng﹙

  ﹚

  ﹙

  ﹚

  ﹙

  ﹚

  ﹙

  ﹚

  ﹙

  ﹚

  xiǎnlòu﹙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不管(),它总是

  (),那么(),不软弱,也不()。

  突然,他的嘴角又

  (),那是因为他()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

  正迎着风沙

  ()。

  3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教学后记:

  本文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

  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心惟,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应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这段文字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让学生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可放手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结合前两篇课文,凭借阅读提示的内容,去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个性的学生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生自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称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主旨。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收集有关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学生初步感受。)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01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板书文题

  师生共同读题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2.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六

  品读文章

  称赞挑战精神

  置留作业

  1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

  3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教学后记:我在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一课时,就明显感觉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不平衡。我初读课文时就发现该课中难理解的词语特别多,例如:分外妖娆、狰狞、杯水车薪、始料不及等,这些词语对理解课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起初,我想把这些难理解的词语单独抽出来布置学生回家查字典,先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意思。以前也试过这种方法,可到了正式讲课要理解词语时,学生就只会拿着从各类词典上抄来的答案照念,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词意?能否将其运用到习作中?这些都是未知数。

  鉴于之前的做法不甚妥当,我便尝试改进,决定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词语意思,尝试让学生学会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猜测词意。可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时间会大大流失,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只是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理解了几个词语的意思,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并不到位。这样一来,一篇略读课文就要分成一个半课时甚至两个课时。

  这就有悖于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了。

  以上是强调工具性而不能顾及人文性的做法。若要强调人文性,我在实践中也发现了问题:学生只是一味套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一些精神、品质、道理等。比如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当我问及“建设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坚强不屈”。此外,就再也找不出词语来谈感受、谈体会了。更让我觉得纳闷的是考试时的基础题往往就会考到略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如果老师不讲,学生全然不知这些词语是从哪出来的。

  为了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平衡人文性和工具性,我还尝试过在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我发现学生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简单的,要么是课文注释中有答案,要么是前后文有答案,要么是常识性问题(比如“拉萨在哪里”),要么是自己早已理解的词语仍要提出来给其他同学做答。真正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

  种种尝试都让我感受到略读课教学的难度不亚于精读课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使人文性和工具性达到平衡状态。

  口语交际·习作一

  设计理念: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要给同学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同学们自己去策划去开展。教师只要给同学们营造一个能够令学生感兴趣并积极去参与的气氛,就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去策划。这种策划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通过学生自己的主持记录汇报发言,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设计策划能力。在口语交际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选材引路,指导写出真实想法,完成合作学习,合作策划,合作表达的结果。

  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策划交友活动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利用书信开展交际活动,在信中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营造氛围激起活动热情。

  2能够在表达中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准备:了解一些遥远地方小学的情况及他们对交友的渴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

  激起热情

  1.读一则来自远方的学校的报道。展示那个地区的风貌。

  2.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知道哪个地区的风土色彩吗?

  (生尽情的说一说。)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从各地风土人情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策划方案

  展开活动

  1.各地的风格迥然,你们想结交更多的异地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板书:实施“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千山万水,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联系起来呢?怎样才能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

  报刊杂志

  各类书籍

  电视栏目……

  【集思广益

  畅所欲言

  展现热闹的策划场面

  】

  三、确定方式,开展联系

  1.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现在大家集思广益,确定交际方法,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学生的策划可以有充满关怀的支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支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不错,但要开展好每一项活动,都要有一个可行性的计划,现在就请你谈一谈你自己设计的活动的可行性。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学生自由交流,其他同学帮助完善设计的可行性。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那么我们利用书信把这个活动告诉他们好吗?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教师提供联系地址:

  3.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设计好策划的内容,决定付诸行动,为行动的实施作好准备】

  第二

  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古时候,人们把朋友见互通书信称之为鸿雁往来。看,这一封封信就像一只只鸿雁,它们将把你们的心愿带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论相隔多么遥远,我们和远方小伙伴一定会“心连心,手拉手”建立相关的联系的。记得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分组讨论

  确定写信内容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情况:可以包括学习、生活、学校、班级等的情况。

  详细地进行介绍一下自己班级所策划的活动方案。

  提出自己对这次活动方案的实施建议。

  并希望活动开展成功及建立永久联系。

  …………

  2.回忆书信的格式及封皮的填写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分别回忆这四部分的写法。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回忆书信写法

  三、付预行动

  开始写信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自行修改

  完成初稿

  (1)自行修改

  (2)简单整理

  形成初稿

  五

  小组合作

  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互相评议

  2互相找出写作中的优点,发现不足。

  3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六

  再行整理

  写成书信

  进行邮递

  1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或整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2工工整整的写在稿纸上。3邮递出去。

  【把策划的内容,以书信的形式传达给远方的朋友,和他们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回顾·拓展

  一

  设计理念:

  借助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展开交流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内外资料的引用和延伸,也是在本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西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徜徉,草原的风光,丝绸之路的广倪,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学习了这组课文,你有哪些体会哪些收获。

  2.学生进行自由地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抓住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1)首先谈谈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到西部的建设与开发,直至对西部的未来及发展作以大胆的想象。

  (2)谈谈对这组课文的写作手法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借物言志,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词语的含义等。)

  4除此之外,在学习上你还有其他的收获,说一说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回忆本组课文内容,产生联系,互动交流学习成果,品尝收获的感受】

  二、日积月累

  1.设计情景

  激情引入。

  教师感情朗读《浪淘沙》,学生边听边初步感受这首诗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猜猜作者。

  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可以让同学们把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在教师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初步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

  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通过到课外查找诗词,及对这些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同时也助于语文视野的开阔。】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一个“,”可以通用全篇,或通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出示这则故事。

  【利用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1.学生读文中故事。

  2.交流读后感受。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在什么场合下书法家忘写了“间”字?疏忽了这个“间”字,会有什么后果?又是怎样解的围呢?【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也可随机点点诗词的不同之处】

  4资料补充。

  .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

  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标点符号的作用。)

  5进行操作练习,亲自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训练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6.小结。

  标点符号,在语文的学习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交流要结合具体课文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2、在完成日积月累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这首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再让学生熟读成诵。

  3、趣味阅读的教学要突出阅读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让学生讲一讲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也就是把握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趣味性,品读故事中的诗和“词”,最后可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并让学生将原诗诵下来。

  资料补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是与白居易齐名的诗人,称刘、白。他们都注意向民歌学习。他一生所到之处很多,曾深入民间,学习民歌,并且创造了不少新词,在文人词发展上起了一个重要作用。

  附

  刘禹锡的诗一首: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安排了三首古诗词,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等多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把自己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阅读中外伟人、名家的童年故事(或励志名言),开拓视野、增进了解、激励自我。

  学习这组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永远的童年”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5.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

  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教学后记: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用了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农家小院图,学生感受到一种平凡、美好,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面进行描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一个天真孩童卧在溪边剥莲蓬图画,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体会孩童的天真可爱。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给孩子出示了一对白发夫妇面带醉意的画面,让学生说他们会用乡音亲热的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有猜测是谈论丰收的、谈论他们可爱的小儿子的、谈论大儿子能干、谈论二儿子懂事….

  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难道仅仅是因为酒而醉吗?我让学生看着画面去体会,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他们看着三个儿子都那么可爱,生活那么平静,是为这种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却不失优美,夫妻恩爱,孩子勤劳可爱,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后我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用画意解诗情,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诗词。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歌曲《送别》,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篇五: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案5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依据诗句想象出紧急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用心致志的得意形象,培育想像力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力量,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喜爱美妙事物的情趣,感受农夫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悟感情,培育想像力量。

  三、跟教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日,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访金国,表现出不畏_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

  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爽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宽阔;文字精致,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测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3、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索: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4、试读全诗,答复上面问题。

  5、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肯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与。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洁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夫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围着篱笆飞来飞去。

  7、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得意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夫勤劳简朴的生活),观看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8、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风光和农夫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夫患病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宠爱劳动,于是“也傍桑

  阴学种瓜”,也就在茂密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季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衬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闹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仔细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爽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急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夫劳动的状况:初夏农事正忙,农夫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终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夫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

  1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这首诗风格清爽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急而又开心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妙。

  14、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洁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语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

  1、熟悉7个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赏课文中美丽的语言,积存美丽词句。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妙风光及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感情的方法。

  (一)入题展想象作画导入。

  1、教师板书流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把你想到的画下来吗?2、再写小桥、人家,你又想到了什么?也请你把它们画下来。

  设计意图: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训练学生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按预习提纲检查预习状况。

  1、认读生字;2、理解词语;3、读通课文;4、你知道了什么;5、你还哪些疑问。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沟通,完成下面要求。留意要会用我们阅读的方法:如:用笔圈画、找出重点语句、朗读等。

  1、对家乡的哪些景、哪些事久久不能忘记?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难忘的景,如课文的第一段。难忘的事,如捉鱼虾蟹、丢花、采花等。

  同桌相互沟通。

  练习朗读。

  2、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感情的方法。

  A、早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快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适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爱扒开石头,查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诞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诞生的那间卧房,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特别爱它。(诞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的老家,是的诞生地。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议。这里直接表达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2)自读课文,写一写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3)全班沟通。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进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教师、学生、文本、、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

  (四)学习小结。

  (五)作业拓展:

  1、积存词句,进一步体会通过详细的人、事、景、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2、学习古诗:《净天沙·秋思》

  板书设计:小溪

  景垂柳查字典

  小桥流水水鸟

  人家

  本文是略读课文,用清爽美丽语言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意境,表达了对家乡绵绵不绝的眷恋和思念。

  凡写得美又简单理解的文章,我通常实行的教学方法是多读少讲,意在通过学生的读去领悟,去感悟,甚至去背诵,从而积存美文,为写作打根底。反思本课教学优点是:

  1、揭题激趣

  提醒课题时我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并了解了文题的出处。再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是怎样的情景?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盼,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重读感悟

  略读课文重点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产生共鸣。我大胆放手,的确给出足够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反复地朗读、细读有关的句子等)让学生能真正沉着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学问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美丽

  风光和小桥流水人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领悟每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3、深化课文,拓宽思维

  “依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爱的景致。(沟通、汇报)”这局部,学生的发挥是我意想不到的,原来这环节的设计只是想看看学生的动手力量,想不到学生特别喜爱这环节,不但发挥想象力把画画得好,而且(沟通、汇报时)熬炼了学生表达力量,培育学生的审美力量及动手探究力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语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案3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二十年后的家乡会发生什么巨变。如,环境、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变化。首先要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然后进展梳理,列习作提纲;再依据提纲分段表达,把重点写详细;最终互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目标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环境、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2、梳抱负象到的场景或大事,仿按例子列习作提纲。(重点)3、根据提纲,分段表达,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详细,表达对家乡的喜爱之情。(重点)4、相互提出修改意见,仔细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制作多媒体课件、预备范文。

  学生预备:采访了解家乡二十年来的历史和变化,思索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旧比照,激发兴趣

  1、激趣:同学们,教师给大家预备了一些照片,请看——(课件出示二十年前的家乡照片。)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教师二十年前的家乡。那时候,房子是土坯房,路是烂泥路,吃的、穿的都很简洁。(课件出示现在的家乡照片。)这是现在的我的家乡,看,变化多大啊!2、过渡:你的家乡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采访活动谈谈自己家乡的变化。

  3、导入:二十年的时间,景在变,人也在变,瞧,我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美丽了,现在的楼房也越来越高了。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未普及呢,而现在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二十年的变化可真大啊!(课件出示问题。)再过二十年呢?我们的家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今日,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习

  作。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将二十年来家乡的变化资料展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力量。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角色,同时逐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启心路,大胆想象。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引导学生审题,从题目中的“二十年后”,知道这次要写的是一篇想象作文。

  2、过渡:同学们,《二十年后的家乡》毕竟应当写些什么呢?(板书:写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读一读习作要求。

  3、学生自读,梳理这篇习作可以写些什么。教师相机板书:家乡的变化环境人们的工作、生活

  设计意图:小学生写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实际。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帮忙学生选材,并且使学生明白要在真实生活的根底上合抱负象,而不是胡编乱造。

  三、举例指导,启发想象

  1、教师引导学生详细说一说可以写些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街道公园、住宅广场、科技交通……

  2、教师以“街道”的变化为例,指导学生绽开想象。

  (1)现在的街道给你什么感觉?怎么形容?

  (2)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通过街道的样子、街道的栏杆、街道边的植物、街道边的建筑、街道的夜景等方面说。

  3、连续启发,拓宽学生思维:还有哪些变化呢?(1)小组沟通自己最感兴趣的变化。

  (2)全班沟通,教师适时通过“追问”“补充”的形式,引导学生围绕情节说详细,使自己的想象更饱满。(留意引导学生进展“合理、详细”的想象。)

  设计意图: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绽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环节着重从今入手,通过举例引导,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力量,为后面的写作供应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布满激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四、列出提纲,理清思路

  1、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提纲,引导学生读一读,并认真观看,沟通思索:列习作提纲有什么好处?2、争论沟通:如何列好提纲。

  3、沟通总结,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仿照编写提纲。

  4、集体沟通,适当修改,教师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写作之前列提纲具有重要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提纲,就好比盖房子有了一个框架,墙怎么砌都不会歪倒了。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在仿照的根底上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以便能写出好的文章。

  五、动笔写作,完成初稿

  1、依据编写的提纲,自主写作,独立完成作文。

  2、教师巡察,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做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教师的巡察就是要对遇到困难的同学进展启发指导,帮忙他们遣词用句,把作文写得生动详细。

  六、展现作文,沟通评点

  1、自查自改:文章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得更完善。

  2、邻座沟通:与同桌或邻座沟通作文,提出建议。

  3、小组评议:大家把作文沟通一下,看看谁的习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谁的习作富有共性,推举优秀习作在全班沟通。

  4、全班点评:小组评议,每组都评出优秀习作。展现佳作,共同评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在沟通中倾听,在沟通中学习,在沟通中共享。通过沟通,提修改建议,思索如何写作,如何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另外在沟通中,取长补短,提高写作力量。

  范文引路

  二十年后的家乡

  有一天,我开着太阳能时空车,穿越到了我始终想去看看的二十年后

  的家乡。

  ①我的太阳能时空车特别先进,由于它只需汲取阳光就有动能,输入目的地后就能自动驾驶,直接把人送到想要去的地方。我还以为只有我拥有这样奇妙的汽车,结果发觉,在将来的家乡,这种智能汽车已经遍布大街小巷,人们都在使用它。

  ②我开车来到中山路上,眼前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过去这里又窄又脏,可是现在,这里的街道却变宽了,宽度足足是过去的三倍。

  ③路两旁的绿化带绿草如茵,鲜花盛开。一棵棵茂盛的大树,像撑开的阳伞一样直立在那里。翻开车窗,清爽的空气扑面而来。

  ④街道上的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但均遵守交通规章,井然有序。啊!街道的变化可真大呀!

  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我家四周的那条环城河。过去的环城河,废水染脏了她的脸庞,污泥抹黑了她的肌肤,垃圾熏臭了她的身躯,简直是“死气沉沉”的世界。我驱车来到环城河,下车一看,呀!小河变了,变得清亮见底!在阳光的照射下,小河波光粼粼,就像一条晶莹透亮的水晶腰带。河堤上,也是绿树成荫,花草芳香,小鸟、蝴蝶、蜻蜓来来往往,男女老少沿着河堤漫步,有说有笑,这里不再死气沉沉。

  ⑤将来的家乡变美了!我爱我的家乡!

  行文写法赏析

  1、开头直接交代来到二十年后的家乡,自然引出下文。

  2、内容设置奇妙,用小的“出乎意料”从侧面说明白将来家乡的进展。

  3、比照写法的运用,突显将来家乡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

  4、描写“切身感受”,增加了习作内容的真实感。

  5、细节描写让人充分感受到将来家乡环境的美妙。

  总评:

  1、习作语言描述生动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将想象中家乡的景物写得很美。

  2、通过将二十年后的家乡与过去进展比照,充分、有力地呈现出家乡变化的巨大,构思奇妙。

  3、想象大胆合理,既引人阅读,又奇妙地突出了家乡的变化。

  教学反思

  胜利之处:

  这篇习作是想象作文,而且时间跨度大——二十年后。对于学生来说,入境想象是比拟有难度的。所以课堂导入不仅要直奔课堂的主题,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设计了课前预备活动——采访了解家乡二十年来的历史和变化,思索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对写好作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岁月沧桑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体会到的。所以,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绽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设计着重从今入手,运用多媒体、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力量,为后面的写作供应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布满激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缺乏之处:

  学生赏评的方法较为单一,而我没能准时地洞察到这一点,准时地教给学生多角度赏评的方法,学生只是主观地评赏,需要反思和改良。

  语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案4【学习目标】

  1、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力量,形成共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育丰富的联想、想象力量。

  3、积存咏月的诗词。

  【学习重点】

  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力量,形成共性化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培育丰富的联想、想象力量。

  【学前预备】

  1、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抄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沟通。

  【学习时间】

  1课时

  方法指导:

  1、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来想象诗的意境意、体会诗的主旨。

  2、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来赏析“明月之诗”,培育独立鉴赏诗词的力量。

  3、学会对关于明月进展美的想象和描写。

  4、你是课堂的小仆人,请你大胆与教师对话,此堂课你表现棒吗?你学到了什么吗?你是怎样学到的?你学得欢乐吗?5、诵读、默写故事是积存古诗的重要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日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1、我会读这首诗:

  2、我会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美景:

  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生轻声吟咏,走进诗中,答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3、请你看下面《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请加以体会,并进一步

  绽开争论,哪些地方特殊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视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肯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定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闲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特别委婉动人。

  我要补充的是:

  “”字用得好,好在:

  “”句写得好,表达了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预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共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沟通。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现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

  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展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缘由。

  (六)诵读此诗,竞赛默写:

  语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案5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咆哮、恶劣、残酷、攻击、严峻、掩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

  上课后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信任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殊留意:啸(xiào)劣(liè)塑(sù)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订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白?(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掩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

  (为什么说被大雪掩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像之处?)2、同样教师信任大家通过阅读思索,相互沟通,肯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根据怎样的挨次写的?被大雪掩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像之处?(画批在书旁)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像之处,按4人小组进展沟通。

  5、在全班进展沟通。

  其次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根据思想感情进展变化的脉络进展表达的方法。

  2、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熟悉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习根据思想感情进展变化的脉络进展表达的方法。

  2、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根据思想感情进展变化的脉络进展表达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斗时代,一支队伍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咆哮,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画出一座雄伟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咆哮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像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像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芒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1)怎样读,才能把“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芒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当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其次个相像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其次个相像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全部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薄弱、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假如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我可能会迟疑,虽然我从心里也情愿给战士们棉衣,但严寒的味道

  太难过了;我将毫不迟疑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假如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怀战士。)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薄弱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育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状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展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忧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念十足,坚决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念十足,迈着坚决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爱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进展的变化挨次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语文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教案

篇六: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共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力量,并进展对诗歌的宠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共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设计:

  一、嬉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嬉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头,预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亮的水

  山——雄伟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欢乐的放牛娃

  牛——闲适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方: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情愿承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日要去领会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漂亮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黄昏,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黄昏风光的。)

  这首诗教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翻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争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情愿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状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局部)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气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

  诗句内容相对应的局部,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凉爽的水面波浪。)“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局部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方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确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假如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头运用我们的才智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讨论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方法。

  比方,查字典、同桌争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许多方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日我们四周有很多教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知大家的是,__已经为大家预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略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

  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头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沟通。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讲解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共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当留意什么呢?(指名说)2、提出要求:应当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楚、洪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依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2教学目标:

  1.熟悉“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把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称赞、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忙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教师、妈妈的关怀和鼓舞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独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教师、妈妈的关怀和鼓舞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独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

  1、读课文,画诞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4、阅读《爱的训练》。

  二、导入:

  出示:《爱的训练》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2.今日,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板书课题)

  三、预习汇报:

  1.听写: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饶

  (1)指名读

  (2)“饶”字,换掉一局部可以变成哪些字?3.出示:君临天下

  (1)指名读

  (2)君临天下什么意思?(3)文中指谁,在什么

  时候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文中指诺比斯在爬上横杆很得意时)(4)那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该怎么读?

  4.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

  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围绕“涅利”上体育课,在同学和教师的鼓舞下,锲而不舍地爬上横木这件事,分几局部来写的。(默读、分段)2.争论、沟通(上体育课和体育课后两局部)

  五、再次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检测反应

  1、比一比,组成词。

  疤()洛()膝()嘘()瘟()络()漆()墟()碟()臂()肘()握()蝶()劈()忖()喔()2、写出以下词语的近义词。

  迟疑—()称赞—()允许—()

  灵活—()盼望—()英勇—()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于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恳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

  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舞下涅利最终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涅利加仑德洛西……)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沟通

  1.出示:

  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4)假设你就是“涅利”能告知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肯定要坚持)(5)读出你的坚决,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假如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舞他、帮忙他)(2)我们一起来鼓舞涅利,用鼓舞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设你是涅利,在同学、教师的鼓舞下,最终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出示:

  1.对自己说……

  2.对教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深入探究,引发争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其次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晰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局部,那不是画蛇添足吗?2.学生争论

  3.组织沟通

  四、总结归纳:

  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五、检测反应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关联词语。

  (1)()涅利特别瘦弱,他()顽强地爬上了高高的横木顶上。

  (2)涅利()能坚持究竟,()有同学、教师的鼓舞。

  2、写一个同学们开展体育活动的场面,留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进展描写。

  板书设计:

  17、体育课

  涅利:爬横杆——自强独立

  教师、同学:鼓舞——关怀、爱惜

  课后反思:本课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真是感人,简单被学生理解和承受,不过一些重点语句需要引导学生细细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抓重点语句进展理解和感悟,并利用角色转换、想象人物心理等方法,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感悟涅利自信、自强、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在自主感悟、合作沟通的学习活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会写字,6个会认字及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详细的语言文字,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揣摩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详细的。

  3、背诵课文最终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详细地表达出

  来的。

  教学预备: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感受到了猫的得意;由于冯骥才先生的细心呵护,怕人的珍宝鸟与他能和谐相处;马上葬身大海的人们竟然能被海豚挽救了生命……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让我们为之动容。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发生在人与鸟之间真实的故事。引出课题并板书。(教师适时强调“鸥”字的笔顺笔画)

  二、出示提纲,自主预习。

  1、我来读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2、我能正确读写本课10个生字和这些词语。

  褪色

  塑料

  节奏吉利

  饼干

  急速

  乐谱

  亲昵

  啄食

  滇池

  企盼

  旋涡应声而来翻飞回旋瞻仰遗容相依相随抑扬顿挫

  3、概括文章主要写的两个场景:_________和_________。最令我感动的是

  ——————————。4、搜集资料:(1)海鸥老人吴庆恒。(2)海鸥的生活习性。

  三、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读音状况。

  (1)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2)指名读,强调:

  旋(xuán)涡塑(sù)料袋模(mú)样扇(shān)动

  炸了营似(shì)的(3)齐读加强记忆。

  2、指名说说哪些字在写法上要留意的地方。如:俯、歇、瞻

  3、理解新词的意思。如:

  抑扬顿挫——声音凹凸起伏和停顿转折。

  亲昵——非常亲切。

  四、在预习的根底上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遍,留意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精确。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之后,同桌两人相互简洁沟通一下。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3、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围围着课题主要写了什么事?同时理清文章的构造。

  4、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展批注。

  五、引导学生学习第1至13自然段,通过课文中详细的描写初步体

  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1、默读老人细心呵护海鸥的局部,想一想老人和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2、依据学生汇报进展沟通、点拨,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喂海鸥: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放、退、撮”,描写海鸥的“应声而来、扫”,感受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协作。联系上下文想象重点句描写的画面,感受到的比方是恰当、形象的。(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协作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行的漂亮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练习朗读。(出示课件)边读边想象翠湖边这道漂亮的风景,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这份真挚的感情。鼓舞学生把这句话背诵下来。

  (2)唤海鸥:

  ①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洁介绍这局部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②指名朗读4至9自然段。

  ③三个人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这局部,教师在行间中听听哪组最能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这份亲昵之情。

  (3)谈海鸥:

  ①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说起海鸥,内向的老人滔滔不绝。十多年

  了,每逢冬天,老人都到翠湖边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和海鸥就像是?(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亲人一样,板书)

  ②齐读第13自然段。

  六、达标测评:

  1、看拼音写汉字

  sùpǔyìcuòxiējí

  ()料()写()扬顿()()息()祥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你从所填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飞成一篇()。

  我体会到()。

  板书设计

  :9、老人与海鸥

  喂食

  说话

  老人

  —————————————→

  海鸥

  亲人一样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5学习目标

  1、回忆本单元所学内容,沟通感情。

  2、积存读书方法。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沟通平台

  (一)沟通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俺们学习了几篇写俺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俺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似乎就发生在俺们的身边,读起来特别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殊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2、同学小组沟通。

  3、全班沟通。

  (二)沟通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发

  1、导语: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俺们呢?2、同学发言。

  3、归纳:

  (1)把看到的、想到的照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方,《祖父的园子》里,把“俺”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俺们觉得写的就是俺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俺们,感染了俺们。

  (2)观看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方《童年·冬阳·骆驼队》

  中对“俺”仿照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示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沟通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俺们应当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2、同学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消失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假设是自身将会怎么做?把自身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把自身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研讨。

  3、指名读,留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沟通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当像天一样,自俺力求进步,永不止息。其次句:不肯定年龄大的人才有抱负,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懊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瞬就告辞少年时间了,但要把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铺张光阴。第五句:寻找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俺将不时地寻找、探

  究。第六句:不积存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合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发,预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沟通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日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非常熟识的宏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2、同学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俺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

  3、师生依据自身已有的阅读阅历推举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同学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完毕本课时教学。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部编版

篇七: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lessonplan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juniorhighschoollessonplans,highschoollessonplans,universitylessonplans,otherlessonplans,etc.Ifyouwanttolearnabouttheformatandwritingofdifferentlessonplans,staytuned!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认读量词。

  2、了解包含递进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短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5、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5、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交流习作,修改提升。新-课-标-6、全班齐读这段

  7、正因为它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引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扣傲赏妙语

  (一)、学习学生抓重点句,自演自悟自评,体会作者对比的方法。)

  (二)、学习【教学目的】

  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⑵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

  2.检查预习

  ⑴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帷wéi枇杷pīpa缯zēng绡xiāo瓤ráng醴lǐ酪lào

  ⑵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

  辅导。

  华:huá

  花

  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3.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

  4.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5.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6.小结课文。

  三.拓展训练

  1.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外形:产地、形状、叶、花(略)

  果实:朵、核、壳、膜(详)由外到内

  保鲜:(详)

篇八: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全册完整版)一、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1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5草船借箭

  稚子弄冰

  村晚62祖父的园子73*月是故乡明8*4*梅花魂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语文园地一

  第三单元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9汉字真有趣

  我爱你汉字

  第五单元1013人物描写一组

  摔跤11他像一棵挺脱的树12*两茎灯草

  14刷子李

  习作例文

  我的朋友容容

  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15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16第七单元1718威尼斯的小艇

  19牧场之国

  20*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

  不可思议的的金字塔21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221景阳冈

  猴王出世

  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习作

  写读后感

  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

  第四单元

  古诗三首

  从军行

  送元二使安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军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

  清贫

  习作:他_______了

  语文园地四

  第六单元

  自相矛盾

  田忌赛马

  跳水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语文园地六

  第八单元

  杨氏之子

  手指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23*童年的发现

  语文园地七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习作:漫画的启示

  语文园地八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45人,男生22人,女生23人,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所以班级学习氛围较浓厚,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课上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讲,大胆举手发言,能认真完成每次的作业。因而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稳定,有几个人的成绩很不理想,时有不及格现象发生,这与他们的基础差、家庭不和、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本学期仍将继续抓好语文学习常规,以写作、阅读为重点,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2019学年第二学期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三、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使用。全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全册教材共安排六个语文园地和四个口语交际。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五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没安排语文园地,第五单元安排了一个“习作例文”,也没再安排语文园地。本册是在前九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也增加了语文要素培养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8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会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通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通过阅读古今名篇著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异域风情的作品,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阅读课文,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习写观后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能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学会通过漫画鉴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通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五、教学重点

  1、在低中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确保朗读的层次性,要使所有学生有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

  3、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意读中有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切实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培养学生写的习惯,坚持将日记、课文训练重点、小练笔和习作相结合,提高写的数量和质量。

  5、积累语言。本学期安排了古诗词和名言警句,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不断积累语言。

  六、教学策略

  1、充分借助“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自学课文生字;加强学生词、句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推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积累。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努力激发学生多读、要在读中悟情。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早读、晚读和课堂训练等时间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坚持多读少讲。

  2、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自生的各方面情况,努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落后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努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原来的“厌学”到“爱学”。

  3、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安排,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自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4、指导学生自学“读写例话”并将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学习。

  5、以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句、段、篇、章的巩固。抓住作业质量不放松。

  6、注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利用周记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七、培优辅差

  对优等生主要是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对后进生主要要采取以下措施:1、坚持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前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2、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地有层次地让中下等生有发言的机会。

  3、实行教师辅导,学生帮辅双重辅导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组织优等生帮助指导后进生,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

  4、以平时的作业为基础,加强学习方法的辅导。对中下等生的作业要有计划地“面批”“面导”。

  5、对“学困生”要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尤其是他们的不同心理因素。重视并加强其意志、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培养,促进智力发展。对学习态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因素造成的中下等生,要开展“走入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灵”活动,采取学生、教师、家庭相结合的办法,统一要求,检查督促,使之提高。

  6、召开学生会议,总结成绩,综合评定。分析不足,提出要求。

  7、发挥集体的作用,形成“不让一个同学掉队”的好班风。

  八、教学进度

  周次

  第

  1周

  2.9-2.14第一单元

  起讫

  单元

  教学内容

  报名注册

  寒假作业、社会实践小结

  1、古诗三首

  2、祖父的园子

  3*、月是故乡明

  第

  2周

  2.17-2.21第一单元

  4*、梅花魂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语文园地

  第

  3周

  2.24-2.28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测试及讲评

  5、草船借箭

  6、井阳冈

  课时数

  22211121222备注

  2.9星期天报名注册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第

  4周

  第

  5周

  第

  6周

  第

  7周

  第

  8周

  第

  9周

  第

  10周

  第

  11周

  第

  12周

  第

  13周

  5.4-5.8第七单元

  4.27-5.1第六单元

  4.20-4.24第六单元

  4.13-4.17第五单元

  4.6-4.10第五单元

  3.30-4.3第四单元

  3.23-3.273.16-3.2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3.9-3.13第二单元

  3.2-3.6第二单元

  7*、猴王出世

  8*、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习作:写读后感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测试及讲评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2212229、古诗三首

  10、军神

  11、青山处处埋忠骨

  12*、清贫

  习作:他___________了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检测分析

  13、人物描写一组

  14、刷子李

  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

  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第五单元检测

  15、自相矛盾

  16、田忌赛马

  17、跳水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语文园地

  第六单元检测

  18、威尼斯的小艇

  19、牧场之国

  222122112222222222222清明节放假

  劳动节放假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第

  14周

  第

  15周

  第

  16周

  第

  17周

  第

  18周

  第

  19周

  第

  20周

  第

  21周

  6.29-7.3期末测试

  6.22-6.26期末复习

  6.15-6.19期末复习

  6.8-6.12期末复习

  6.1-6.5第八单元

  5.25-5.2第八单元

  5.18-5.22第七单元

  5.11-5.15第七单元

  20*、金字塔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检测

  21、杨氏之子

  22、手指

  23*童年的发现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

  习作:漫画的启示

  语文园地

  第八单元检测

  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

  1122222122222222端午节放假

  分类复习

  综合复习与检测

  期末测试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三首》;有著名作家萧红回忆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有陈慧瑛描写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梅花魂》。

  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看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惜时奋进的古诗。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把事件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想象所描写的景象,领会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二、作者名片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课题解释

  “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2.同学们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四、学习诗文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6.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7.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六、课文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八、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村庄男女

  耘田绩麻

  各当家忙

  勤劳→赞美

  童孙学种瓜

  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背诵三首诗。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中对于童年天真快乐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诗句,品味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以及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心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二、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四、初读课文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1.自由初读诗歌,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五、理解词意

  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六、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七、品读欣赏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2.全班同学齐读诗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八、读背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九、课堂总结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十一、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领略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

  宋代

  雷震)

  二、走近作者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人,宋度宗咸淳元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三、理解课题。

  1.读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2.“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漪”。

  五、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六、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七、品读欣赏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④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

  ⑩“浸”是什么意思?

  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

  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

  ⑦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八、读背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九、总结课文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十一、板书设计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11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2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都有着绚丽多姿的梦与快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祖父的园子》,去体味作家萧红的有趣的童年生活吧!二、了解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三、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1)组内交流自己不认识的字,互相帮助解决。(2)默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3)小组内解决难懂的词句。(4)画出自己喜欢的词或词组。

  (5)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四、朗读练习。

  (1)尝试将课文读正确、流利。(2)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3)边读边理解

  12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课文的意思,读出感情来。(4)小组内互读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互相进行正确评价。

  五、再读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汇报交流(1)1—3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2)4—15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3)16—17自然段,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4)18—20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六、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②“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③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④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七、总结布置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欣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

  2.抄写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

  13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

  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

  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

  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你觉得描写优美的语句。

  2.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自由

  快乐

  满满的爱

  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表达感受

  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会读写“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14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那么,当我们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其实不是的,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二、了解作者,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认读字词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

  3.多音字“燕”:yān(燕园)yàn(燕子)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2.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15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

  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5.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五、回顾总结,感情朗读。

  1.作者在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对故乡月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2.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阅读全文,要把自己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抄写文中体现作者童真的句段。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诗文或图片,和同学们分享。

  七、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

  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

  永远的怀念和牵挂

  呼应前文,情感迸发

  4*梅花魂

  教学目标

  16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1.会认会写“葬、腮”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腮边、白杭绸、甚至、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3.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学习梅花的这种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梅花那种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梅花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幽芳

  玷污

  欺凌

  葬身

  腮边

  玷污

  秉性

  撩乱

  华侨

  眷念

  颇负盛名

  风欺雪压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

  2.想想作者描写了与梅花有关的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①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

  读诗落泪

  ②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

  珍爱梅花

  ③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

  ④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

  赠墨梅图

  ⑤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送给“我”。

  三、品析课文,体验感情。

  1.自由感情朗读“读诗落泪”这部分,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朗读并思考:

  ①“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②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同桌合作学习“珍爱梅花”这部分。思考并交流:①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在书上。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③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

  3.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这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②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

  ③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

  ④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⑤“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⑥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

  1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讨论: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几部分内容。

  四、自读自悟,爱国之情

  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中国心”

  1.从“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五、重点朗读,学习表达。

  1.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开头和结尾相照,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请收集并诵读有关的诗文,并和同学进行分享。

  2.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红梅颂》。

  七、板书设计

  梅花魂

  1.读诗落泪2.珍爱梅图3.不能回国

  中国心4.赠送梅图5.递梅花巾

  照应

  爱国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2.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说出自己了解的大人们童年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表现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为基础,做到把内容讲清楚,讲具体。

  4.在学生精彩的交流中,进行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所说习惯。

  教学重点

  1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通过收集反映大人们童年难忘生活的片断,讲述大人们的童年故事,使学生感到童年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故事讲述清楚,讲具体,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童年,一首欢乐的歌,一个美好的梦,让人亲身经历,永不忘记。那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童年的趣事、乐事又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呢?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3.人不知不觉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却伴随着人的一生。让我们走进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读教材13页,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3.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

  先想一想可以了解谁的童年,如祖父母、父母、邻居,在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问之前,先列一个提纲,把提问对象和问题写下来。

  4.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可以从这些方面提问:他们小时候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难忘的事情……

  (2)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

  三、互相交流,汇报交际。

  1.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可以谈整理后的结果,也可以谈提问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还可以谈你的感受。

  2.组内推选代表,参加全班的口语交际活动,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可以提问。

  3.全班评议,讲的同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语言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五、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课,通过交际,我们了解了大人们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丰富多彩。如果让我形容童年中的趣事的话,我会把它比喻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一个盒子,一个装着许多秘密的盒子;一个葡萄架,一个长满了数不清葡萄的葡萄架……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童话般的故事吧!

  2.利用课余时间,和自己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了解更多人的童年生活。或搜集和阅读名家描写童年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说给自己的同学或家人听。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1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目标

  1.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

  3.体验“长大”的自豪,理解“长大”的内涵。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在习作中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把受到触动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都长大了。谁能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自己长大了?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身体长高了,学会了很多知识,学会了关心别人,学会了体贴父母……所有的这一切都足以证明——你们长大了。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讨论: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班同学分享。

  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老师引导学生总结。

  三、回顾前文,点拨写法

  1.联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重点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小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3)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怀念。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用进去,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佳作共赏,加深印象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看看小作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

  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2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学生完成习作。

  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课堂小结,鼓励写作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写作,说真话、做真人。

  七、板书设计

  那一刻,我长大了

  (1)选择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要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

  (4)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二、学习“交流平台”。

  1.齐读课文中“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21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一)读下面的例句,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再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1.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排比的方法写出阳光的亮、刺眼,同时又生动的描写了蚯蚓、蝙蝠害怕光,富有童趣。

  2.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小组交流,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用拟人和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3.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从“忙、冷、吵、静、快、辣”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说一说。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二)下面的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照样子写一写。

  1.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对此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对比描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从这句话中表现出母亲浓浓的爱乡情。

  3.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蓬,远比不上绍兴的鸟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1)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姑爹的小船和精致的乌篷船对比,说明承载父爱的小小渔船的亲切难忘,更显出了父爱之深挚。

  四、学习“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朗诵、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3.简介作者: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人,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4.创作背景: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

  22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5.词语注释。(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4)临:将要。

  (5)意恐:心里很担心。(6)归:回家。(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6.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7.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位慈母为儿子缝制农服的西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8.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五、学习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尽这首动听的乐曲。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有根据《红楼梦》第七十回选编的《红楼春趣》。

  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我们教学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之一。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较感兴趣,教学中并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指导学生重点感受这两个方面,在阅读和感受中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本单元课文都是由原著节选或改编而来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注意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原著,了解相关资料,阅读某些章节,启发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写读后感。这是本单元的又一语文素养。教学中可以首先借用范文让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引导学生选择书或文章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个内容,写出自己真实、具体的感受。

  5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23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

  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书:草船借箭

  二、读题质疑

  读了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学习字词(1)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生字书写指导,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指定学生说出词语,其他同学说说意思。

  四、再读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经过(3-9自然段)结果(10自然段)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五、了解起因

  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4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2.全班交流:

  (1)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2)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①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①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

  ②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六、课堂小结

  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熟练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课文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二、借箭准备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3.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4.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5.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三、借箭经过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5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8)“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9)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5.教师小结: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借箭结果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说: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师生评议,教师小结。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4.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5.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

  五、课堂总结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6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六、布置作业

  1.听写词语,简要复述课文。

  2.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七、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6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能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的性格和打虎的经过;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不明白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会遇到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2.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3.注意多音字“泊”读bó时,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冈(13自然段)。

  四、店里喝酒,执意过冈

  1.齐读1-4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其实,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测意思,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

  3.从这部分的内容中我们了解到武松哪些情况?“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意思?4.武松到了店里前后喝了多少酒,从中可以看出武松有怎么样的性格特征。

  豪爽又倔强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上冈之后发生什么呢?下节课为大家揭晓!2.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预习课文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简要地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性格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2.思考:为什么武松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3.很快,武松酒力发作,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②武松的应对。(三闪)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

  2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各抒己见。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课后同学们再去读读《水浒传》中的其它故事,跟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豪放、倔强

  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

  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下冈——机敏

  7*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认识“芝、迸”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2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就跟孙悟空有关,一起读课题《猴王出世》,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品和作者。《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座丰碑,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淮安府山阳县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它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1.读第一部分。(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2)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现在大家知道,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了吗?(发现洞天—敢于挑战—被拜为王)4.思考:作者是怎么塑造出猴王形象的呢?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把猴王写得非常生动。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机敏、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石猴。《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原著,切身感受古典文化,感受经典魅力。

  五、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3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勇敢

  自信

  活泼

  快乐

  敢作敢为

  动作灵敏

  拟人的运用使句子生动,连用动词很准确

  生动形象、简练、排比、对偶、读来朗朗上口

  8*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9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和谁一起放的呢?放风筝好玩吗?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品,简介作者。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既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又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学交流。

  2.认读生字词,师指导正音。

  3.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大家听到声响,原来是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

  经过:大家都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了起来。

  结果:风筝断线飞走,大家也都回去了。

  31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4.老师小结: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众人被飘来的风筝吸引,决定自己也来放风筝;接着讲众人各自取出风筝放起来,唯独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最后讲众人剪断线放晦气,风筝飞得无影无踪。

  四、再读课文,理解细节。

  1.窗外的大风筝是谁的?(娇红姑娘的)看到这个风筝,大家是什么反应?(宝玉说给他送回去;紫娟说要拿来玩;探春怕忌讳;黛玉说把这个送回去然后把自己的拿出来放晦气)这时候,大家都兴奋极了,找出了各自的风筝。

  2.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探春:软翅子大凤凰风筝;宝玉:美人风筝;宝琴:大红蝙蝠风筝;宝钗: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

  3.当风筝都高高飞起时,紫娟把风筝递给了黛玉,但是因为风大,风筝籰子线尽,所以黛玉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这时,李纨安慰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带了去就好了)。紫娟更是直接把线剪断,笑说这一去,把病根儿都带了去了。这也说明,大家都希望黛玉能够健康快乐。

  4.宝玉惋惜这个风筝的命运(若落在有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所以,他把他的风筝也放飞,和之前飞走的风筝作伴。

  5.在这伤感之际,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天上几个风筝绞到了一起,都断了线,一起飞走了。)后来,大家干脆把风筝都放走,各自才散了。果然,不仅风筝赏心悦目,而且放风筝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

  6.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呢?和同学交流。

  宝玉:性格率真、心思细腻而且多愁善感。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没有一点儿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黛玉:娇弱、聪明、细心、多愁善感。

  五、课文总结,拓展阅读。

  大观园中众人放飞风筝的场景真是热闹,在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满天的风筝,听到了大家的欢声笑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链接”的片段,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放风筝的喜爱)相信你一定也爱上了放风筝,找个好天气,和你的父母或者朋友一起去放飞自由。

  六、板书设计

  红楼春趣

  看见风筝挂竹梢

  放飞风筝乐趣多

  有趣

  喜爱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剧的主要特点及改编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4.进一步了解、阅读名著,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分组进行剧本的交流和讨论,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

  32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

  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几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节选自古典文学名著。

  这些名著里的人物都刻画得形象鲜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如果我们想把感受到的人物形象展示给没有看过原著的人,让他们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需要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实现。今天我们就来演一演这些故事。

  二、探究演法。

  1.学生分组讨论选定故事。

  2.准备剧本。(1)剧本开头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需要的道具。

  (2)将课文中叙述的语言改成人物之间的对话。

  (3)根据对话和语境,加上合适的表情和动作。

  (4)准备简单的服装、道具。

  (5)确定上场、下场的语言、动作、表情。

  (6)学生自由分配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商量要怎么演。

  (7)学生自由排练,注意人物细节。

  三、表演展示。

  1.每个小组逐一上台表演,展示成果。

  2.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看看谁的表演最到位,看看哪个小组的整体编排最有创意。

  3.集体评议。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通力合作,倾情演绎,真是生动逼真。不仅是大家对人物的理解到位,而且体现出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价值,这也正是我们口语交际的魅力所在。

  五、拓展延伸。

  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味。今天的表演只是初步的尝试,同学们可以整合大家的合理建议,尝试自己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创编,在下一次的课上给大家展示。

  六、板书设计

  我们都来演一演

  选文一改编一排练

  习作: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33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兴趣。

  3.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兴趣。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者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读后感。(板书:写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呢?

  二、文体定义,明白意思。

  什么是读后感呢?我们读书看报往往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些情节或细节会让你受到触动,有时一些精彩的语句还会让你过目不忘。把具体感受或者获得的启示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读过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了解写法。

  1.呈现读后感例文。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思考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3.小组交流:阅读范文,从写作方面来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①用一句凝练的话写出自己最深的一点感受。

  ②紧扣感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③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④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结合社会现象来谈读书以后的深刻感悟。

  ⑤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来强调总结感受。

  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介绍内容时不能过多的重复原文。要围绕着文章来具体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四、选择材料,尝试命题。

  1.选择材料。(1)简介文章内容(2)选择一两个片段(3)写出自己的感想。

  2.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

  五、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34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六、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小作者读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4.集体评议,说说习作好在哪里,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5.根据交流情况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认真誊抄在作文本上。

  七、课堂小结,鼓励积累。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或明白道理、或深受启发。今后,希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读书时,请同学们时常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鸟鸣涧》,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1.通过“交流平台”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走进四大名著,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吧!二、学习“交流平台”。

  (1)出示问题:古典名著的语言和现在不大一样,内容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果掌握一些方法,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加畅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都积累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感受古代语言和理解古典内容的方法?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4)练一练,学运用。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你知道下面的词语现在的说法吗?

  榜文

  客官

  印信

  驿站

  伙计

  郎中

  店家

  客舍

  货郎

  墨客

  35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1)小组交流: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2.你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3.读下面的句子,猜测加点部分的意思,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①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②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③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请勿自误”的意思。

  ②结合石猴的发现理解“喜不自胜”的意思;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瞑目蹲身”的意思。

  ③联系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理解词语“拱伏无违”和“序齿排班”的意思。

  4.说说在阅读中遇到的这样的词语,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5.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①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从外貌描写可以猜到是孙悟空。)

  ②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漂漂然有神仙之态。(是诸葛亮,即诸葛孔明。此句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在他的草庐看到他时的描写。)

  ③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根据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可以判断写的是武松。)

  6.小组交流平时的积累,说出来也让同学猜猜。

  四、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作者介绍。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4.创作背景: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为友人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3)春山:春日的山

  。空:空寂、空空荡荡。

  (4)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5)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6.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8.赏析。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

  36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9.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耳熟能详的名著故事,并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阅读更多的名著故事。

  2.学生在阅读和交流中了解名著故事的特点,了解名著故事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情感及道理。

  3.指导学生掌握更多读懂名著故事的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故事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通过阅读和交流,感受名著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述名著故事,体会蕴含在名著故事中的情感;明白名著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阅读名著故事的方法;通过读或听名著故事,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并阅读名著故事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黑旋风李逵鲁菲刚猛,是个大孝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神通广大;大观园里的林妹妹多愁善……这节课,就让我们漫步中国古典名著长廊,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二、忆经典,说感受。

  同学们,文学的经典王国里有那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谁来说说读了这些人物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三、读经典,习方法。

  1.默读《西游记》节选《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小组讨论:(1)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不肯借扇子的原因是什么?(2)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说出每次的结果。(3)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全班交流总结概括。3.拓展阅读《西游记》节选《大战红孩儿》。

  思考: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小结:《西游记》以奇妙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无比的世界。

  4.了解《西游记》。刚刚我们读的文章来自《西游记》,从这本书的封面上可以知道,它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谁能说说自己对吴承恩的了解?5.我们一起翻开书,看看目录,这本书总共有多少回?哪位同学能把这本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6.《西游记》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

  3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7.是啊,他们一共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径回东土,五圣成真”。同学们读完后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下?8.总结:西天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大都是由动物变化的妖怪带来的。性格各异的师徒四人克服重重困难,与这些妖魔鬼怪作斗争,最终取得了真经。这部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

  四、用方法,爱阅读。

  当我们读到精彩的内容,感想比较深刻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来把读书的情况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写好读后感。

  五、爱阅读,伴成长。

  1.推荐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2.说说自己的读书计划。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安排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安排了“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部分教学内容。“汉字真有趣”通过“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趣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展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材料,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等。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我爱你,汉字”安排了“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如,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指导学生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因此,教学时要从“有趣”走向“可爱”。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真诚的爱。要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在活动时除从书本里寻找相关素材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里去找,把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还从自主走向自觉。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让自主的活动变成学生深入学习的自觉行为。

  汉字真有趣

  教学目标

  1.学会制订活动计划。

  2.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有趣的资料。

  3.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并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如何制订活动计划和搜集材料;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并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难点

  学会制订活动计划;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3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2.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有趣的资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但是,你对汉字有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汉字产生于几千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汉字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沿用至今。

  (2)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曾对周边一些国家的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3)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作品是艺术中的珍品。

  3.同学们,我们以上的交流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一定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吧!让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一起遨游汉字王国,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和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有趣。

  1.阅读教材的阅读材料,感受汉字的趣味。思考:(1)这五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是有趣的?为什说汉字是有趣的?(2)除了上述五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活动建议:(1)搜集或编写字谜。(2)查找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材料,和同学交流,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2.互相交流: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有关资料?

  3.小组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1)查找图书(2)网络搜索

  (3)请教别人

  4.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择地开展活动。

  5.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6.讨论交流,完善活动计划。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小组合作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有趣的资料。

  2.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3.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二、展示交流,汇报成果。

  (一)字谜大擂台。

  1.同学们,这次活动,我们首先从猜字谜开始。你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就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看谁能夺得这次擂台赛的冠军。

  2.小组派代表利用投影出示自己小组同学准备的谜语,其他小组同学抢答,展示小组的全体学生组成评委,老师是记分员。

  3.老师出示字谜。

  4.全班抢答,并说说自己猜字的理由,交流并积累猜字谜的方法。

  5.拓展交流:(1)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事。

  (2)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

  6.自由阅读《门内添“活”字》,思考并交流从故事中感受到汉字的什么特点?

  有的汉字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合而成的。

  (二)谐音大舞台。

  1.我们刚刚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擂台赛,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许多有关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一下,进入谐音大舞台,再次感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1)歇后语:一人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指名说其中的谐音字。

  教师小结: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这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为喻意性和谐音性两类。教材中出现的是谐音性歇后语。它们的特点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如,“孔夫子搬家”我们会想到他有很多书,而“书”跟“输”同音,所以隐含“净是输”的意思。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比赛或战斗老是失败,幽默诙谐。古诗中有时也运用谐音达到一语双关的表达效果。

  (2)笑话: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为什么好笑,感受谐音的有趣。

  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3)古诗:一人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说后半句。交流古诗中的谐音及其妙用。

  (4)对联:一人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教师小结: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广泛用于谜语之中。不过,谐音也易引起听讲者之间的误会。为了避免歧义,我们要注意分场合使用。

  (三)有趣的形声字。

  1.自由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有趣的形声字》。

  2.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4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有些形声字原来都是象形字,有着鲜明的图画文字特征。由于汉字毕竟不是绘画,而是文字符号,象形的特征一旦简化,就不容易辨认出来了。因此,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创造了形声字。还有一种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创造出来的。

  三、总结拓展,激发探究

  字谜、谐音歇后语、谐音笑话、形声字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字谜、汉字谐音、形声字的学习,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汉字文化的丰富和有趣。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继续制定活动计划,搜集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四、布置作业

  (1)在小组内继续交流自己搜集的字谜、谐音歇后语、谐音笑话。

  (2)把搜集到的字谜、谐音歇后语、谐音笑话、谐音古诗、谐音对联、形声字等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板书设计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字谜擂台赛

  谐音大舞台

  有趣的形声字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欣赏书法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学会制定计划,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难点

  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第一阶段

  制定计划

  开展研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汉字,应该增进对汉字的了解,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项内容开展活动,尝试着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性报告。活动前,先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

  2.活动建议(1)搜集更多的资料,围绕汉字的历史或汉字书法,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

  (2)调查学校、社会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如,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

  二、制定计划。

  1.读教材中的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了解汉字的历史、搜集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社会用字调查、搜集书法作品,学会欣赏作品。)

  41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2.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

  3.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究具体目标。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

  4.完成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

  ________________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学阅读资料。(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6.小组开展研究:观察了解、请教师长、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社会调查等等。

  第二阶段:活动展示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活动一:汉字历史、趣事知多少。

  1.问题交流: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回答问题。)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说一说: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3.议一议:(1)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楷书和草书、行书也一直沿用到今天。(2)从这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以上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展示汉字趣味故事

  (1)一个汉字记载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想的。

  (2)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

  书法作品欣赏

  二、活动二:书法作品赏析

  1.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

  42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2.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读读背背《千字文》。

  4.举办小型书法展览。

  可以欣赏有书法特长的同学的作品,也可邀请同学或老师、家长现场挥毫。

  5.教师小结: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

  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三、活动三: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

  1.呈现各种民族文字,及各种异体字、不规范字。

  2.找同学指出,如果不使用统一文字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3.理解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

  四、活动四:学写研究报告

  1.阅读《关于

  “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互相交流:怎样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一种应用文,有约定俗成的格式。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是:

  (1)标题。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别人能对所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标题下是署名。一般应写明研究人员所在单位,如,××学校××班。

  (2)前言。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的形式简要地说明下列内容:课题提出的缘由;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人直接以“问题的提出”作为这部分的标题。

  (3)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方面、资料的搜集和处理等。

  (4)资料的整理。可以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如表格等。

  (5)结果。这一部分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主要包括对资料加工分析和由分析得出结论。

  五、活动五:调查研究,撰写报告

  1.组织活动:带学生去走上街头,调查招牌、广告等用字情况;或让学生分析本班同学作文班或作业中的错别字。

  2.指导记录:可以采用记录表的形式,可以拍摄下来,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记录。

  3.撰写报告。

  4.小小建议书。

  在社会用字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可以给有关部门写一封建议书,建议改正错别字。

  第三阶段:活动评价

  1.互相交流:你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一写。

  43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2.小组完成活动评价表。

  “我爱你,汉字”活动评价

  (1)自评:能提一些好的主意()与组员愉快地合作()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

  (2)同学对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3)老师对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

  3.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成果。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图片,制作小报、班级举办展览、总结本单元学习的成果。

  4.学习中继续探究有关汉字的问题。如识记汉字的方法,防止错别字的办法等。

  5.课堂总结,布置任务。

  (1)总结回顾:同学们,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综合性学习,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受到了情感熏陶。希望大家将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本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2)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家国情怀”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三首》;有介绍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时的坚强精神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有介绍革命前辈刘伯承事迹的《军神》;还有介绍革命前辈方志敏事迹的《清贫》。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通过学习真正感受革命前辈和革命军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人格。

  我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习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44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2.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3.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4.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吧!(1)了解诗人王昌龄。(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写了什么?然而,即使战争如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时决心奋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争气氛,再集中概括戍边战士长期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敌的豪情。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会写字“仞、摩”等。

  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45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情。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了解诗人陆游。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简单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从句式上看,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伤心欲绝?然而,他们的愿望一次次落空,这多么令人心碎啊!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

  2.了解诗人杜甫,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3.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10军神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沃、匪”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书写文中“庆、龄”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46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文中的会认字,正确书写文中的会写字,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军神》,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2)通过预习,课文中的“军神”指的是谁?

  (3)简介刘伯承,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他在硝烟与战火中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戎马生涯七十多年,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成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不仅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质疑课题:看到《军神》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2)刘伯承为什么被称为“军神”?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汇报交流第一部分(1-10),刘伯承伤势很重,找医生求治,非常镇定。

  第二部分(11-15),手术前,刘伯承坚决不使用麻醉药。

  第三部分(16-23),讲手术台上病人汗如雨下,一声不吭,忍受着剧痛,还一直数着开刀的刀数,医生称赞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话的钢板,是军神。

  第四部分(24-26),讲手术后,当知道病人原来是刘伯承将军时,沃克医生肃然起敬,深感荣幸地认识了他。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刘伯承疗伤的经过,理清了课文层次,初步感受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自由阅读全文。3.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4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刘伯承疗伤的经过,理清了课文层次,初步感受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继续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三、探究交流,感受坚强。

  1.自由读课文,找找在手术的不同阶段“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刘伯承各是怎么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坚强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4.手术前: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品质: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1)什么是“麻醉剂”?(2)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被尖锐的物体刺伤或被锋利的刀具划伤会有什么感觉。(3)结合刘伯承的资料思考他为什么坚决不肯用麻药?仅仅是为自己考虑吗?(4)说说自己体会到什么?(5)读一读,读好人物语言,读出坚定的语气,在朗读中表达出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5.手术时通过人物动作和神态感受人物品质: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1)这两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2)作者主要抓住当时刘伯承的什么来进行描写?(3)尽管疼痛之极,而病人却一声不吭,你体会到什么?(4)读一读,通过“抓住”、“暴起”、“汗如雨下”、“使劲”等词语表现出病人的痛苦,读出刘伯承的坚强,在朗读中表达出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6.手术后,抓住“七十二刀”感受人物品质:(1)“七十二”这个数字具体地说明了什么?(2)你从“七十二”中感受到什么?

  四、了解沃克,感受坚强。

  1.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的变化。谁能找出课文中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和情绪的变化的语句。

  2.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3.读一读,用简单的话说说沃克医生神态和情绪的变化。

  4.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

  (1)沃克医生的这些变化,都是由刘伯承引起的。

  (2)课文这样写,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品质。

  4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3)从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中能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5.通过人物评价感受人物品质: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1)互相交流,说说沃克医生为什么这样说?

  (2)互相交流,说说沃克医生的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①这句话点出了文章的中心。

  ②这句话体现了沃克内心震撼、极度赞扬之情。

  ③这句话衬托出刘伯承镇定、沉着、坚毅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五、讲述故事,深化情感。

  1.师生配合分角色读读课文,再次理清故事内容。

  2.按照“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顺序复述课文。

  六、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记叙德国医生沃克为一位拒绝使用麻醉剂的病人开刀摘除坏死的眼珠,病人的表现堪称军神的故事,高度赞扬了刘伯承将军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学生交流汇报。)

  板书内容

  10军神

  “求治”→“术前”→“术中”→“术后”

  ↓

  ↓

  ↓

  ↓

  伤势严重

  拒用麻药

  超凡意志

  肃然起敬

  ↓

  堪称“军神”

  11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泽、彭”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难点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4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完整版)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泽、彭”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齐读课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2.学生齐读课题。

  3.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与课文有关资料,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知。

  4.简介毛主席。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5.相关资料,毛岸英简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深入感知课文内容。

  五、课堂总结,布置任务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资料,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对毛主席及其亲人有更多的了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50

推荐访问: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下册 五年级 语文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813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