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医院三甲复审如何完成评审细则3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01 17:45:02

篇一:医院三甲复审如何完成评审细则

  

  三甲医院复审准备及要求

  南方医院周春兰主任

  一、医院层面

  (一)全院宣传动员,营造深厚氛围

  (二)成立“三甲复审”专项办公室

  (三)项目统筹与推进

  1.原则:全院联动,按序推进,持续改进。

  2.评审标准设置:7章73节378条标准与监测指标,带

  条款下为要素:指ABC评审要点

  3.制定迎评计划,统筹评审工作

  (1)636款细则: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一条细则,一项管理。

  (2)医院建设计划:基础建设、规章制度、流程、规范、应急预案等等。

  (3)执行:培训、机关执行、临床执行。

  (4)医院自查:机关、职能科室、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基础建设

  (5)整改、制度修订、培训、临床执行.......(6)评审工作目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全面发展。

  (四)、评审工作职责与分工

  第一章:坚持医院公益性

  第二章:、第四章(部分):医院服务

  第三章、第五章:护理管理、患者安全

  第四章及第六章(部分):医院质量

  第六章(部分):医院管理

  第六章(8、9节):后勤管理

  (五)推进计划

  1.编制评审任务清单及追踪要素。

  2.规章制度废改立。

  3.编印《应知应会手册》。

  4.病案首页电子版:近三年的病案首页上传。

  5.临床科室工作推进。

  (1)建立科室质控管理文件

  (2)重点病历审查并记录

  A.危重、疑难、死亡病例

  B.发生了赔付的医疗纠纷病例

  C.新技术、新业务的病例

  D.致残的手术病例

  E.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例

  F.人工材料植入、置换病例

  G.临床路径、单病种质控范畴

  6.资料汇总、信息共享(网站、汇编):内网持续学习。

  7.组织培训。

  重点:机关各处领导、机关骨干、职能科室、内审组秘书、内审组秘书内审专家、三甲复审联络员、科室质控员等。

  8.组织专项内审工作。

  11个专项,其中一项护理服务内审组模拟现场评审(追踪法)

  9.根据内审结果组织改进。

  10.医院自评结果及工作汇报

  逐条评价,需有支援依据

  二、护理层面

  (一)《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第五章共63个条款

  1.梳理三甲复评护理专项任务

  2.建立护理相关资料库

  3.建立护理文件的修订、审议机制

  文件修订格式要求(要有原文件时间及修改时间)

  4.迎接资料准备

  (1)护理工作制度。

  《护理工作制度》(全院

  适用)39条。

  《手术室、护理工作制度》39条。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制度》20条。制定专科应急预案,如抱错小孩,烫伤,窒息等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制度》19条。

  (2)如工作方案与计划。

  A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目标及实施方案。

  B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及考评激励机制。

  C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实施方案。

  D护理目标

  管理方案。

  E护理工作与长期规划。

  F专科护理人员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

  (3)护理常规:

  《专科护理常规》、《专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专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新项目、新技术护理常规》

  (4)技术规范:

  《护理操作规程》、《

  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防跌倒护理工作指引》、《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静脉输液护理技术规范》、《危重患者护理技术规范》。

  (5)工作流程:

  A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流程。

  B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流程。

  C紧急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流程。

  D观察、了解和处理患者用药与治疗反应的流程。

  E医嘱核对与处理流程。

  F输液反应处理

  案报告,处理流程。

  G供应室工作流程。

  (6)培训与试行:

  A招募临床小教员。

  B制作护理工作制度,全员学习。

  C建立试题库。

  D护理部培训分科室层级培训相结合。

  E结合临床科室实行后反馈意见在修订。

  6.自查与督导:制度标准化,标准工具化

  内审

  :组织与多次全院性专项检查,检查结果通报,点评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专项工作进行改进,形成会议纪要。

  7.巩固与改进

  8.护理自评结果及工作汇报

  (二)临近复审开展工作

  1.复习评审标准:人人掌握护理条款,熟悉与护理相关条款。

  2.梳理支持材料:逐条对照寻找支撑、佐证材料,具体分工至个人

  3.对照标准组织再次内审

  4.整理护理人员档案信息,查证件。

  5.分片区督导工作

  6.实时分析整改

  7.重新修订整改

  8.补充护理人员,组织应急分队

  9.结合评审标准,组织相关培训与考核

  10.配合医院三甲办完成工作

  (三)复审注意事项

  1.评审日期安排(共3天)

  2.评审方法:看、问(听)、查、问什么答什么,并拿出证据,不是这样的也要拿出证据

  3.追踪法

  (1)行政、后勤、消防管理

  (2)药事和药物使用

  (3)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管理

  (4)医院感染控制

  (5)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

  查排班,实行责任制优质护理,不能存在功能制排班

  (6)设施设备管理

  4.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

  了解护理重点、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

  5.时间一致性

  全院时间调为一致,包括所有有时间显示的仪器(如监护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各科室挂钟、呼叫显示器、电脑等,要定期校对并调至准确。

  6.仪器设备

  (1)维护,使用。

  (2)强检标示:需按期检测。

  (3)性能:性能稳定,确保保持在备用状态。

  7.抢救设备:会用、会检查

  有除颤仪、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等的科室人人会使用、会检查,有每日检查记录。

  8.培训、考核

  (1)原始资料与汇总资料一致

  (2)培训方案、课件和影像资料

  (3)现场操作考核:床边查对、更换输液等临床常见操作

  9.高危跌倒、压疮评估、ADL评估

  注意动态评估:术前、术后,病情变化时现次评估

  10.专科应急预案

  科室根据医院总体应急预案制定科室实际情况应急预案

  11.专科危急值

  熟悉

  12.科室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小组

  (2)用管理工作找出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如采用根因分析法进行分析,按照PDCA方法改进

  如:A身份识别,至少同时使用2种识别方式进行身份核实。

  B急诊抽血患者需要通过ID号和姓名进行身份核实。

  C标识管理:药品、管道的标识颜色、形式。

  (3)专科护理常规要有专科针对性

  13.不良事件

  (1)报告制度和处理预案:护理部制定,人人知晓

  (2)不良事件分析、整改,员工知晓

  有记录、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针对性强。

  压疮管理:科室统计的压疮数据与上报给护理部数据一致,对于已经使用了干预措施仍发生的压疮病例要进行分析。

  14.特殊科室(必查科室):新生儿科、手术室、供应室、血液透析、ICU,大内科、大外科、妇儿科系统各一个科室,常查科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骨科等。

  补充:1.医疗护理建立“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登记本”,统一用PDCA表达,并电子汇总全院知晓。

  2.评审分五个等级ABCDE,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E-不适应,判定原则是要达到B-良好档者,必须先符合C-合格档的要求,要达到A-优秀档者,必须先符合B-良好档的要求,A档要达到20%。

篇二:医院三甲复审如何完成评审细则

  

  1.3.1将对口支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受援医院)和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1.3.1.1将对口支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受援医院)及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专人负责。(★)

  【C】

  1.支援下级医院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管理,有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2.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下级医院支援协调工作。

  3.针对受援医院的需求,制订重点扶持计划并组织实施,在一、二级专业中选择2~3个重点,实施系统的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及管理帮扶。

  4.参与支援下级医院服务纳入各级人员晋升考评内容。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监督管理,尤其是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质量与安全等方面,定期对受援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总结,提高帮扶效果。

  【A】符合“B”,并

  通过三年对口帮扶,使受援县医院整体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原来受援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的,通过帮扶,其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4.2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医院应急指挥系统,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的机制。

  1.4.2.1建立健全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和应急指挥系统,负责医院应急管理工作。(★)

  【C】

  1.有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医院应急管理。

  2.有医院应急指挥系统,院长是医院应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3.主管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

  4.有各部门、各科室负责人在应急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与任务。

  5.医院总值班有应急管理的明确职责和流程。

  6.有应急队伍,人员构成合理,职责明确。

  7.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有院内、外和院内各部门、各科室间的协调机制,有明确的协调部门和协调人。

  2.有信息报告和信息发布相关制度。

  3.应急队伍组成垂直和水平关系明晰,跨度合理,覆盖应急反应的各个方面,确保应急行动的协调和高效,能够得到后勤系统和医学装备部门的支持。

  【A】符合“B”,并

  1.有应急演练或应急实践总结分析,对应急指挥系统的效能进行评价,持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

  2.有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授权履行信息发布。

  1.4.3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1.4.3.1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及应对策略。(★)

  【C】

  组织有关人员对医院面临的各种潜在危害加以识别,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类排序,明确应对的重点。

  【B】符合“C”,并

  有灾害脆弱性分析报告,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医院的承受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加强医院应急管理的措施。

  【A】符合“B”,并

  定期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对应对的重点进行调整,对相应预案进行修订,并开展再培训与教育。

  1.4.3.2【C】

  编制各类应急预案。(★)

  1.根据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结果制订各种专项预案,明确应对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

  2.制订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各个部门的责任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以及应急反应行动的程序。

  3.有节假日及夜间应急相关工作预案,配备充分的应急处理资源,包括人员、应急物资、应急通讯工具等。

  【B】符合“C”,并

  编制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知晓本部门和本岗位相关职责与流程。

  【A】符合“B”,并

  定期并及时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持续完善。

  2.3.2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2.3.2.1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C】

  1.有专人负责急诊检诊、分诊工作,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2.落实首诊负责制,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

  3.落实急会诊制度,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协作协调机制,保障患者优先收住入院,制定急诊科与120急救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急诊患者转接流程,保障患者得到连贯抢救治疗,保持绿色通道畅通。

  【B】符合“C”,并

  急诊抢救登记完善,病历资料完整,入院、转诊、转科有病情交接。

  【A】符合“B”,并

  有急诊信息网络支持系统,有急诊与院前急救、急诊与院内各相关科室、急诊与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对接,急诊科能够在患者送达前获取急救中心转送或基层医疗机构转诊患者信息,院内相关各科室在患者收住入院前获取病历资料,提高效率。

  2.3.2.2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C】

  1.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

  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

  2.有重点病种患者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

  3.重点病种相关科室及医务人员熟悉本科室重点病种急诊抢救流程和职责。

  【B】符合“C”,并

  有重点病种急诊抢救登记、总结、分析、反馈及持续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有成效。

  2.6.1医院有相关制度保障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充分了解其权利。

  2.6.1.1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

  【C】

  1.有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相关制度并得到落实。

  2.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对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

  3.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

  【B】符合“C”,并

  1.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

  2.7.1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2.7.1.1贯彻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处理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处理并答复投诉人。(★)

  【C】

  1.有专门部门统一受理、处理投诉。

  2.有投诉管理相关制度及明确的处理流程。

  3.有明确的投诉处理时限并得到严格执行。

  【B】符合“C”,并

  1.实行“首诉负责制”,科室、职能部门处置投诉的职责明确,有完善的投诉协调处置机制。

  2.有配置完善的录音录像设施的投诉接待室。

  3.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

  2.7.1.2【C】

  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1.有医疗纠纷范围界定、处理制度与操作流程,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2.有法律顾问、律师提供相关法律支持。

  3.相关人员熟悉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3.3.3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3.3.3.1【C】

  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1.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

  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2.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

  3.1.2.1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C】

  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B】符合“C”,并

  1.各科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查对方法正确,诊疗活动中查对制度落实,持续改进有成效。

  程。(★)

  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第二步: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理人员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第三步: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3.准备切开皮肤前,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的流程,实施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分级等内容,并正确记录。

  4.手术安全核查项目填写完整。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手术核查、手术风险评估执行率100%。

  六、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3.6.2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3.6.2.1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C】

  1.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2.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

  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

  【B】符合“C”,并

  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

  【A】符合“B”,并

  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

  3.9.1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分了解。

  3.9.1.1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

  【C】

  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

  2.有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

  3.有途径便于医务人员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0件。

  5.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有指定部门统一收集、核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有指定部门向相关机构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3.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有分析,采取防范措施。

  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5件。

  5.全院员工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

  【A】符合“B”,并

  1.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

  2.每百张床位年报告≥20件。

  3.持续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

  三、医疗技术管理

  五、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4.3.5对实施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的评价。

  4.3.5.1实行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授权制度。(★)

  【C】

  1.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

  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

  【B】符合“C”,并

  1.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新授权项目。

  2.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

  【A】符合“B”,并

  有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数据库,定期更新。

  4.3.5.2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及考评标准,对资格许可授权实施动态管理。(★)

  【C】

  1.有诊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考评组织。

  2.有资格许可授权诊疗项目的考评与复评标准。

  3.申请资格许可授权,应通过考评认定,根据分级管理原则,经过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4.有复评和取消、降低操作权利的相关规定。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根据监管情况,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有授权管理的完整资料。

  【A】符合“B”,并

  医疗技术分级分类管理执行良好,无越级手术或未经授权擅自开展手术的案例。

  4.5.7.4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

  【C】

  1.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

  2.有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

  (1)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术前准备等)。

  (2)有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措施。

  3.应用“临床路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

  【B】符合“C”,并

  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

  【A】符合“B”,并

  平均住院日达到控制目标。

  4.5.7.5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

  【C】

  1.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

  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

  3.有主管部门监管。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定期监管检查,并有分析、反馈和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根据对超过30天住院患者的分析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

  六、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4.6.8.2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

  【C】

  1.医院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建立手术质量管理的数据库。

  (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

  (2)手术后并发症例数。

  (3)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分类)。

  (4)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

  (5)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

  2.定期分析本科室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手术治疗能力与质量水平。

  【B】符合“C”,并

  根据数据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正向变化趋势。

  4.6.8.3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和控制体系。(★)

  【C】

  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

  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理人员培训。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对“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

  【A】符合“B”,并

  有效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持续改进有成效。

  七、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

  4.7.5有麻醉后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防范麻醉并发症的措施到位。

  4.7.5.1麻醉后复苏室合理配置,管理措施到位。(★)

  【C】

  1.麻醉后复苏室床位与手术台比不低于1∶3。

  2.麻醉复苏室配备医护人员满足临床需要,至少有一位能独立实施麻醉的麻醉医师。

  3.复苏室每床配备吸氧设备,包括无创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在内的监护设备,复苏室配备足够的呼吸机、抢救用药及必需设备等,满足需求。

  【B】符合“C”,并

  1.对麻醉复苏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2.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维护。

  【A】符合“B”,并

  配置符合规定要求,管理措施到位。

  4.7.5.2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

  【C】

  1.有麻醉复苏室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

  2.患者在复苏室内的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

  3.转出的患者有评价标准(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评价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4.有患者转入、转出麻醉复苏室交接流程与内容规定。

  5.准确记录患者进、出麻醉术后复苏室的时间。

  【B】符合“C”,并

  1.科室定期自查、分析、整改。

  2.主管部门进行检查、反馈,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患者的监护和处理记录真实、准确、完整,病历记录完整率100%。

  八、急诊管理与持续改进

  4.8.4.3有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

  【C】

  1.医院有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

  2.有明确的会诊时限规定。

  3.相关科室与人员均能知晓与遵循。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有会诊实施记录,会诊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会诊时限符合规定,会诊记录完整,持续改进会诊质量。

  九、重症医学科管理与持续改进

  4.9.1.1重症医学科布局、设备设施、人力资源配置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4.9.1.1.1重症医学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C】

  1.重症医学科布局合理,病房配置设备设施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设备要求。

  2.信息系统有检验、影像等医技检查信息的及时传递。

  【B】符合“C”,并

  1.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最少配备一个单间。

  2.有专人负责设备维护,设备、设施处于备用完好状态。

  3.信息系统有支持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控的功能。

  【A】符合“B”,并

  重症医学科与手术室、输血科、影像科等紧密相关科室距离半径短,为患者诊疗提供及时支持。

  4.9.1.1.2重症医学床位设置与人力资源配置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C】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2%~5%。

  2.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不低于0.8∶1,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不低于2.5~3∶1。

  3.保持适宜的床位使用率,每天至少应保留l张空床以备应急使用。

  4.医护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技能要求,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B】符合“C”,并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大于5%且小于8%。

  2.科主任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护士长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A】符合“B”,并

  1.重症医学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达到8%。

  2.科主任具有主任医师资格。

  4.9.2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定期评价收住患者的适宜性及临床诊疗质量,并能以此评价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4.9.2.1有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重症监护患者入住、出科符合指征,实行“危重程度评分”。(★)

  【C】

  1.有重症医学科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2.有重症医学科收住患者的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及转出流程。

  3.对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实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

  4.有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的相关规定。

  5.有储备药品、一次性医用耗材管理和使用的规范与流程。

  6.有对上述制度、职责、规范及标准、流程的培训。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科室内有定期质量评价。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A】符合“B”,并

  1.转入转出患者与标准的符合率≥90%。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90%。

  3.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率达100%。

  3.6.2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3.6.2.1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C】

  1.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2.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的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并做好记录。

  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

  【B】符合“C”,并

  信息系统能自动识别、提示危急值,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

  【A】符合“B”,并

  有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

  3.9.1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分了解。

  3.9.1.1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与工作流程。(★)

  【C】

  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

  2.有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

  3.有途径便于医务人员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0件。

  5.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有指定部门统一收集、核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有指定部门向相关机构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3.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有分析,采取防范措施。

  4.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5件。

  5.全院员工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

  【A】符合“B”,并

  1.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

  2.每百张床位年报告≥20件。

  3.持续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

  4.15.5医师、药师、护理人员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4.15.5.1抗菌药物管理有适当的组织,并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检查、干预和改进措施。(★)

  【C】

  1.药事管理组织有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人员结构合理、职责明确。

  2.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4次/年。

  3.有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监测与评价制度。

  4.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

  【B】符合“C”,并

  1.有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价分析报告。

  2.参加地区或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

  3.医院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情况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指标。

  【A】符合“B”,并

  1.根据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结果,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平均值。

  (1)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2.有干预前后分析报告,体现改进效果。

  4.15.5.2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检查落实情况。(★)

  【C】

  1.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实行责任制管理。

  2.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能够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持。

  3.有本院检验、院感、药学三方联合完成的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至少每6个月一次。

  【B】符合“C”,并

  1.有“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并实施监控和干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2.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3.药学部会同医务处、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每月至少抽查门急诊处方100张、住院病历30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4.15.5.3落实各类手术(特别是Ⅰ类清洁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有关规定。(★)

  【C】

  1.手术室管理规范,认真落实《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2.有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规定,对各类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规范管理。

  3.对外科系统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常规监控和有效管理,并有月报告制度。

  【B】符合“C”,并

  Ⅰ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30%。

  【A】符合“B”,并

  “围术期预防感染”规范,符合指导原则等要求。

  4.15.5.4【C】

  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1.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向核发(★)

  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有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的制度与程序。

  【B】符合“C”,并

  对抗菌药物购用有专项监督。

  【A】符合“B”,并

  根据监督结果,分析、改进工作,无违规购用。

  4.15.6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观察用药过程,监测用药效果,按规定报告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并将不良反应记录在病历之中。

  4.15.6.1实施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建立有效的药害事件调查、处理程序。(★)

  【C】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

  2.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重点监测非预期(新发现)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原始记录。

  3.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积极进行临床救治,做好医疗记录,保存好相关药品、物品的留样,并对事件进行及时的调查、分析,按规定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4.将患者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如实记入病历中。

  【B】符合“C”,并

  1.有鼓励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措施。

  2.对严重用药错误报告有分析,有整改措施。

  【A】符合“B”,并

  建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信息平台,与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统一管理。

  4.15.6.2有完善的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药学人员可熟练执行。(★)

  【C】

  1.有完善的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组织层次清晰,人员分工明确,体现良好的合作,各部门无缝隙衔接,对突发事件善后工作及还原应急能力有明确规定。

  2.有本院的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药品目录。

  【B】符合“C”,并

  1.有突发事件药事管理应急预案执行培训,相关人员熟悉预案流程和岗位职责,可迅速配合临床抢救。

  2.应急药品具有可及性和质量保证。

  【A】符合“B”,并

  有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大规模调集应急药品的保障方案。

  4.19.4开展血液全程管理,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

  4.19.4.3建立输血标本采集流程,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

  【C】

  1.有采集血标本的流程。

  2.采集完成后必须核对标本标识与受血者是否相符。

  3.输血前,按照规定的流程检查从输血科领出血液,做到准确无误。

  (1)血液发出前,必须核对用于输血的血液,其标签标记的血型与受血者的血型无误。

  (2)按规定检查领取的血液必须与输血记录单相符,确认受血者是否正确。

  (3)血液发出时必须附相容性检测的记录。

  (4)血液发出前,还要检查全血和成分血是否发生溶血、是否有细菌污染迹象,以及其他肉眼可见的任何异常现象。

  4.由输血科发血者和临床科室领血者共同按规定或流程执行核对。

  5.有相关流程的培训与教育,并有记录。

  【B】符合“C”,并

  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9.5开展血液质量管理监控,制订、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4.19.5.1【C】

  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与1.有血液贮存质量监测与信息反馈的制度。

  信息反馈的制度。(★)

  2.使用血液存放环境符合规定,有监测记录。

  (1)不同血型的全血、成分血分型分层存放或在不同冰箱存放,标识明显。

  (2)储血冰箱有不间断的温度监测与记录。

  (3)血液保存温度和保存期符合要求。

  (4)贮血冰箱定期消毒,记录保存完整。

  (5)贮血冰箱定期进行细菌监测,记录保存完整。

  3.输血器械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

  4.血袋按规定保存、销毁,有记录。

  5.一次性输血耗材进行无害化处理,有记录。

  【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9.5.2有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C】

  1.医院有输血全过程的血液管理制度。

  (1)医院有明确规定的流程,确保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安全。

  (2)输血前在患者的床旁由两名工作人员准确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

  (3)明确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

  (4)制定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的操作规范与流程。

  (5)在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6)输血中要监护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7)输血全过程的信息应及时记录于病历中。

  【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19.5.4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

  【C】

  1.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患者的规范。

  (5)输血科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

  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如果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6)实验室应制定加做其他相关试验的要求,以及做相关试验的标准。

  (7)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8)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9)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职能部门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的反馈率为100%。

  2.相关部门应根据既定流程调查发生不良反应,有记录。

  3.相关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B】符合“C”,并

  1.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

  2.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3.有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4.有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A】符合“B”,并

  1.相关医务人员熟悉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处置规范与流程,知晓率100%。

  2.职能部门按照制度和流程落实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追踪评价,有改进成效。

  4.20.3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监测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4.20.3.2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监测。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等主要部位感染有具体预防控制措施并实施。(★)

  【C】

  1.有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并落实。

  2.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CRBSI)千日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千日感染率;尿路感染(UTI)千日感染率(工作量,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4.有对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皮肤软组织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并落实。

  【B】符合“C”,并

  1.科室落实自查情况及存在问题总结、分析、报告机制,有改进措施。

  2.主管部门对科室监测情况进行定期核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A】符合“B”,并

  1.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年手术量、切口感染率数据来源追踪。

  2.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主要部位的特殊感染控制有效。

  3.医院信息系统定期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监测及分析,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对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作用,并取得效果。

  4.20.5有多重耐药菌(MDR)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实施监管与改进活动。

  4.20.5.1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范与程序,实施监管与改进。(★)

  【C】

  1.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2.有对多重耐药菌控制落实的有效措施,包括手卫生措施、隔离措施、无菌操作、保洁与环境消毒的制度等。

  3.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4.有落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控制措施。

  【B】符合“C”,并

  1.有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及时反馈到医务人员,并方便查询。

  2.有主管部门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监管情况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有效,抗菌药物使用合理。

  2.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能满足临床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以及同源性分析的需求。

  4.20.5.2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C】

  1.有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或检验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等在多重耐药菌管理方面的协作机制,并有具体落实方案。

  2.微生物室定期为临床提供耐药菌的趋势与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

  【B】符合“C”,并

  1.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微生物实验室(检验部门)、药学部门、临床科室对多种耐药菌管理定期联席会制度,有牵头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2.各部门信息通报渠道畅通,有对存在问题定期分析、反馈,有持续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多部门合作机制有效,医院信息系统能够支持相关信息快捷获得。

  2.至少每季度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4.20.5.3有预防多重耐药感染措施培训。(★)

  【C】

  对临床医护人员和微生物实验室或检验部门的人员进行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及落实措施。

  【B】符合“C”,并

  有相关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相关资料可查询。

  【A】符合“B”,并

  除达到“B”要求外,还应有对培训效果的追踪总结,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有效。

  4.27.5采用卫生部发布的疾病分类ICD10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4.27.5.1采用卫生部发布的疾病分类ICD10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

  【C】

  1.对出院病案进行疾病分类,编码符合卫生部规定。

  2.疾病分类编码人员有资质与技能要求。

  3.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培训计划。

  【B】符合“C”,并

  1.落实培训计划,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培训与教育质量。

  2.病案科(室)定期与不定期对疾病分类编码员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指导,提高编码质量。

  【A】符合“B”,并

  1.编码员编码准确性不断提高。

  2.临床医师熟悉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

  3.有信息系统支持疾病分类与手术操作分类。

  4.27.5.2建立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C】

  1.有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系统。

  2.病案首页内容完整、准确。

  3.病案首页全部资料信息录入查询系统,至少能为评审提供2年以上完整信息。

  【B】符合“C”,并

  1.查询系统资料完整、功能完善。

  (1)根据病案首页内容的任意项目,单一条件查询住院患者的病案信息。

  (2)根据病案首页内容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复合查询住院的病案信息。

  2.能提供3年内的完整病历首页信息。

  【A】符合“B”,并

  能提供5年内完整病案首页信息。

  5.3.2依据《护士条例》、《护士守则》、《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与《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规范护理行为,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

  5.3.2.1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

  【C】

  1.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规划、目标及实施方案。

  2.有推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制度和措施及考评激励机制。

  3.有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相关管理人员知晓率≥80%,护理人员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根据各专业特点,有细化、量化的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和落实措施。

  2.定期听取患者及医护人员等多方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优质护理服务。

  3.考评激励机制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并与薪酬分配、晋升、评优等相结合。

  4.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50%。

  【A】符合“B”,并

  1.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落实有效,效果明显,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100%。

  2.患者与医护人员满意度高。

  5.3.3临床护理人员护理患者实行责任制,与患者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基础护理和专业技术服务。

  5.3.3.1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为患者提【C】

  1.根据“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制定实施方案,体现护理人员工作中的责任制。

  供适宜的护理服务。2.依据患者需求制定护理计划,充分考虑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

  (★)

  【B】符合“C”,并

  1.依据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制定护理计划,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的知识,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并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及护理的重点内容。

  2.科室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3.主管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整改建议。

  【A】符合“B”,并

  对各科室落实情况有追踪和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

  6.1.2在国家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的框架内开展诊疗活动。

  6.1.2.1在国家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的框架内开展诊疗活动。(★)

  【C】

  1.根据《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

  2.开展的诊疗活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要求。

  3.有医疗技术准入及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

  4.评审周期未发生群体性、组织性违规违纪事件。

  5.卫生行政部门督查中未发现违法行为或对卫生行政部门督查发现的未达到需要处罚程度违规行为能及时整改。

  【B】符合“C”,并

  评审周期内无卫生行政部门查实的医疗机构不良行为记录或发生一级主责以上医疗事故。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诊疗活动进行全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1.3由具备资质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不超范围执业。

  6.1.3.1在医院执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全部具有执业资格,注册执业地点在本院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如多点执业、对口支援等),具有执业资格的研究生、进修人员在上级医师(含护理、医技)指导下执业。(★)

  【C】

  1.有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核与执业准入相关规定。

  2.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均取得执业资格,注册地点在本院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如多点执业或对口支援等),按照本人执业范围开展诊疗活动。

  3.具有执业资格的研究生、进修人员经过医院授权在上级医师(含护理、医技)指导下执业。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监管有记录。

  2.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资料完整。

  3.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执业管理资料完整。

  【A】符合“B”,并

  无卫生技术人员违规执业、超范围执业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6.2.1建立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实施院长负责制,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

  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

  6.2.1.2医院应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三重一大)须经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与公示,由职工监督。(★)

  【C】

  1.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接受职工监督。

  2.重大事项实施前能获得职代会通过,并在决议中有记载。

  3.“三重一大”事项按管理权限和规定报批,按信息公开规定予以公示。

  【B】符合“C”,并

  1.多种渠道和方式公开“三重一大”信息,职工知晓率≥80%2.相关重大事项应事前充分论证。

  【A】符合“B”,并

  相关事项应充分征求并尊重员工意见。

  6.8.2水、电、气、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

  6.8.2.1水、电、气等后勤保障满足医院运行需要。严格控制与降低能源消耗,有具体可行的措施与控制指标。(★)

  【C】

  1.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的操作规范,合理配备人员,职责明确,按规定持证上岗。

  2.水、电、气供应的关键部位和机房有规范的警示标识,张贴和悬挂相关操作规范和设备设施的原理图,作业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有日常运行检查、定期定级维护保养,且台账清晰。

  4.有明确的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有夜间、节假日出现故障时的联系维修方式和方法。

  5.有水、电、气等后勤保障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B】符合“C”,并

  有节能降耗、控制成本的计划、措施与目标并落实到相关科室与班组。

  【A】符合“B”,并

  1.有根据演练效果评价和定期检查情况的改进措施并落实。

  2.后勤保障安全、有序、到位,无安全事故。

  3.节能降耗工作有成效。

  6.8.7医院消防系统管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有定期演练;灭火器材、压力容器、电梯等设备按期年检。

  6.8.7.1消防安全管理。(★)

  【C】

  1.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和应急预案。

  2.有消防安全管理部门,有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3.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新员工培训考核内容,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全院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

  4.每月至少组织一次消防安全检查,同时根据消防安全要求,开展年度检查、季节性检查、专项检查等,有完整的检查记录。

  5.消防通道通畅,防火器材(灭火器、消防栓)完好,防火区域隔离符合规范要求。

  6.加强消防安全重点部门、重要部位防范与监管,有监管记录。

  【B】符合“C”,并

  1.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特殊部门的消防演练。

  2.全院职工熟悉消防安全常识,掌握基本消防安全技能,知晓报警、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会使用灭火器材,能自救、互救和逃生,按照预案疏散病人。

  3.科室消防安全职责管理落实到人,每班人员有火灾时的应急分工。

  【A】符合“B”,并

  医院所有部门和建筑均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6.9.6有保障装备处于完好状态的制度与规范,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

  6.9.6.2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

  【C】

  1.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

  2.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A】符合“B”,并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

篇三:医院三甲复审如何完成评审细则

  

  如何准备三甲复审

  第一篇:如何准备三甲复审

  回顾2012年我们医院经历了辽宁省等级医院评审历程,整整一年的时间让我完成由临床到管理的蜕变,新的一年到来,我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赵本山小品语呵呵)感慨很多。我们医院06年三甲复审我是在临床基本没有什么感觉,而12年的评审我是从头到尾全程参与,筹建、组织、实施、迎检、总结、下步改进及持续保持,工作可以说现在仍然未结束。

  去年发了很多帖子表达自己的心理历程,也尽量提供一些能给大家帮助的资料。教学医院和特级三甲我们比不了,但是我想还是对于正在准备的市级医院同行尤其是第一次参加评审的医院应该有一些帮助。

  如何准备三甲复审是一个巨大、繁琐的工作,但是现在回顾似乎只有一点,按照标准做好日常的临床工作,按扎标准准备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和和对临床的监察、督导。

  我的主要准备过程是:

  1:医院成立专门的评审办公室,并做好全院动员大会,把评审工作放在医院头等的大事来抓(所有医院院长都会是这样吧,成绩、政绩都需要)

  2:下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所有临床科室、职能部门每周固定时间学习标准,精读,细读,评审办公室负责全部解释工作,并做好职责的划分,不要漏掉任何条款,哪怕交叉部门和职责不清的,都要强制划分,这需要主管院长的强力支持。

  3:评审办公室结合学习情况做首次自评摸底,将各职能部门薄弱的环节作为首先整改的重点,尤其是医务、质量、院感、护理。

  4:我是将所有职能部门中层干部分配到各个临床医技科室,一帮到底,所有问题包括最后的迎检都与他们挂钩,一旦三甲准备不足或评审出现问题,连带一并处理。做的好的,连带奖励。

  5:评审办公室组织自检自查小组,形式可以每一轮不同,检查标

  准与方式每轮不同,但是必须每一轮都认真负责的完成自检自查。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改正情况,形成《三甲简报》下发,保存,以便今后持续改进。

  6:评审办对临床科室统一要求了六大资料盒:

  一、科室行政管理工作

  二、科室质量管理工作

  三、科室业务管理工作

  四、科室技术管理工作

  五、科教管理工作

  六、医德医风、服务管理工作

  7:医院成立信息小组,专人负责评审标准第七章相关数据统计;

  8:在医院内外科各建立一个标准模板病房,统一规范了基本的资料外,包括对各种不良事件、核心制度落实、抗菌药物使用、输血管理、新技术新业务、院内感染等有监督、整改,体现

  持续改进也就是大多的B级模板;

  9:评审办对全院职工进行《追踪检查法---新标准检查方式》的培训,为下一步模拟追踪做好准备;尤其是职能部门领导,必须每周进行培训,反复强调、加强理解和梳理思路。

  10:对于医院很多年没有梳理的硬性资料,我们是评审办公室编制了《新补充及修订制度》、《评审相关法律法规》、《中心医院岗位职责》、《应急预案总则》等书籍。

  11:对于自检自查的重点,我更关注手术室、麻醉科、急诊、血透、ICU(评审结果也体现了这些部门的重要性,每个科室都是有5-6组专家反复检查)。对于分娩室、供应室、口腔门诊、污水处理、水电部门、人流室、内镜室等12个重点部门必须专项检查,自己按照标准制定相应的检查标准,同时围绕48项核心条款对职能部门的自评报告做逐一检查落实情况。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迎检出现问题的都是这些部门,同时我们医院发展规范管理也是不可缺少的。

  12:有条件可以借助外力帮助检查,我们就是邀请市卫生局专家组对医院进行模拟内审检查,就医院管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院

  感、药学、药事、信息化建设等进行全面大检查,并当天完成反馈、汇总;

  13: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模拟评审自己进行追踪检查;我是按照我自己制定的《中心医院追踪检查手册》开始进行追踪检查,临床以输血追踪检查、手术安全管理追踪检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为主,管理以设备、采购追踪检查、病案追踪检查、医患纠纷追踪检查等为主模拟检查;

  14:评审办编制并下发各部门《中心医院迎检手册》,我们对评审标准中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进行重点考核,逢检查必考问临床随机的人员。

  15:最后的迎检阶段很重要,我们评审办对医院机关、后勤人员做最后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洗手法、医院整体运行报告、迎检要求等相关工作;模拟夜间检查,对医院应急反应、消防安全、急诊模拟救治、患者交接情况进行夜查;

  16:陪检的细节必须做好,我是安排各个职能部门都要有人对本部门的资料了如指掌,随时抽取资料;每一个检查专家都配备主陪一人(中层干部),副陪一人、记录人员一名(详细记录专家检查每一个细节,为以后总结,包括奖惩提供原始资料),跑腿人员一名,为专家的追踪检查调取资料方便。

  17:全院最后一次大会主要是做评审迎检要求,如何应对专家的提问,如何对待出现问题等等很多细节。

  没了,想到的就这些,呵呵,最后发一个对我制作追逐检查手册及完善职能部门资料检查很有帮助的文档。我认为对我帮助最大的东西。

  祝大家评审顺利,新一年有一个好的开始。

  第二篇:如何准备三甲复审

  三甲复审工作思路

  1、医院成立三甲办公室,并做好全院动员大会,把三甲复审工作作为医院2017年工作重中之重。(已完成)

  2、下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所有临床科室、职

  能部门每周固定时间学习标准,精读,细读,三甲办公室负责全部解释工作,并做好职责划分,不漏掉任何条款,凡涉及到交叉部门和职责不清的条款,要把任务划分到具体科室。

  3、三甲办公室结合学习准备情况做首次自评摸底,将各职能部门薄弱的环节作为首先整改的重点,尤其是医务、质量、院感、护理。

  4、三甲办公室定期组织自检自查工作,检查形式可以每一轮不同,均以评审细则为检查标准,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形成《三甲简报》下发,保存,以便今后持续改进。

  5、三甲办对全院职工进行《追踪检查法---新标准检查方式》的培训,为下一步模拟追踪做好准备;尤其是各科室负责人及内审员,必须每周进行培训,反复强调、加强理解和梳理思路。

  6、对于医院很多年没有梳理的硬性资料,三甲办公室编制《新补充及修订制度》、《评审相关法律法规》、《市医院岗位职责》、《应急预案总则》等书籍。

  7、在自检自查过程中,重点关注手术室、麻醉科、急诊、血透、ICU等科室。对于分娩室、供应室、口腔门诊、污水处理、水电部门、内镜室等重点部门必须专项检查,按照评审细则制定相应的检查标准,同时围绕48项核心条款对职能部门做逐一检查及制度落实情况。

  8、邀请专家组对医院进行模拟内审检查,就医院管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院感、药学、药事、信息化建设等进行全面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汇总。

  9、按照三甲评审细则进行追踪检查,临床以输血追踪检查、手术安全管理追踪检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为主,管理以设备、采购追踪检查、病案追踪检查、医患纠纷追踪检查等为主模拟检查。

  14、三甲办编制并下发各部门《应知应会手册》,对评审标准中要求的应知应会内容进行重点考核,检查时随机提问各科室工作人员。

  15、迎检前阶段,三甲办对医院各机关、后勤人员做最后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洗手法、医院整体运行报告、迎检要求等相关工作;模拟夜间检查,对医院应急反应、消防安全、急诊模拟救治、患者交接情况进行夜查。

  第三篇:三甲复审准备资料8.21三甲复审岗位培训资料

  N1:新护士岗前培训,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等三基三严培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服务理念、医德医风、医患沟通、工作流程、应急预案、护理常规、基础技能等)。

  N2:专科技能、重症护理、临床带教,重点岗位进行准入培训等。

  N3:管理技能、抢救技能、掌握个案护理、循证护理知识、专科护理培训等。N4:高级研修、对外交流或访问学者等。

  资料:

  1、八个文档盒,其内容符合要求;放于护士站指定处或资料橱,旧制度已上交护理部

  2、护士长手册相关内容,内容完善(特别是计划、总结及持续改进记录)

  3、护士档案:保管好、内容完整

  4、有符合专业特点的心理与健康指导、出院指导、健康促进资料。置于病区健康教

  育盒里,内容实用、较全面、及时更新

  患者:

  1、知晓责任护士,统计知晓率

  2、参与核对的落实情况

  3、了解用药、饮食、护理措施、功能锻炼等知晓度

  护士:

  1、知晓医院及病区相关制度,特别是核心制度

  2、知晓安全目标,知晓医院及病区的质量检测指标(护理安全日历挂板项目)

  3、患者安全目标落实好:用药、处置等前落实查对制度(要点:插查对腕带;至少

  用姓名和住院号(门诊号)两种方法识别患者身份;查对时让患者陈述其姓名)

  4、知晓护理人员动态调配、能级对应、分管患者的要求;知晓各

  级(医院、病区)

  护理管理部门紧急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制定

  5、知晓本岗位的职责要求

  6、掌握分级护理的内容:病情与护理级别相符,护理级别标识放于原床头卡盒内

  7、基础护理落实情况(床单位、六洁、四无、卧位、着装等)

  8、专科护理常规落实好(疼痛护理、液体输入、管道护理、刀口敷料等)

  9、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掌握病情。护理措施到位,患者安全措施有效,出院随访落实率达100%10、护理文书书写与管理到位:各种评估表、护理交接班记录单、危重护理记录单、基护落实单羡慕执行单等书写规范、完整,住院患者挂于床尾,出院患者保管好。运行病例按规范顺序排列

  11、掌握前就设备操作技能(输液泵、注射泵、监护仪、心电图机、吸引器、简易呼

  吸器、呼吸机等),掌握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处理预案及措施

  12、护理交接班制度落实好(书面交接、床头交接)

  13、患者交接(手术、转科)落实好,送手术患者去手术室,并有交接记录

  14、全面掌握病情,参照医院护理病例汇报病情

  15、按照输血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操作,观察记录输血过程(重点:双人核对、有签字)

  16、根据患者的要求提供适宜的健康指导内容和方式,效果好

  17、熟练掌握口腔护理、静脉输液、各种注射、鼻饲等常见技术操作及并发症预防措

  施及处理流程

  18、知晓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过程、管理措施

  19、掌握常见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有培训与演练

  20、定期参加护理查房、护理病例讨论,对疑难护理问题组织护

  理会诊

  21、抢救仪器设备清点、维护到位

  22、抢救车管理落实到位

  23、毒麻精药品、高危药品、相似药品管理到位

  护士长:

  1、知晓医院护理工作中长期计划、计划

  2、知晓护士长及各级护士职责,对护理人员的履职情况能定期自查、分析、整改

  3、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根据全院护理安全检测指标(护理安全日历挂板项目)及结

  合各专科特点(如ICU为压疮、人工气道脱出等),确定本病区安全检测指标,做到监测、上报,分析、改进

  4、落实本病区护理管理目标及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有追踪和成效评价,有持

  续改进,对于持续改进,对于持续存在的问题的设立质量持续改进项目

  5、优质护理服务:

  (1)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

  (2)合理排班(责任护士分管患者小于或等于10人),体现弹性排班,听班

  制度落实好

  (3)知晓各级(医院、病区)护理管理部门有紧急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规定

  (4)督导责任护士有效履责,对分级护理工作进行日常检查,有自查、分析、整改、评价记录分级护理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5%(5)出院随访落实率100%6、组织定期护理查房、病历讨论,对疑难护理问题组织护理会诊

  7、有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能够落实

  8、相关制度的培训、考核、落实

  9、做好抢救设备操作技能(输液泵、注射泵、监护仪、除颤仪、心电图机、吸引器、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的培训与考核;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处理预案及措施有培训、考核、有演练

  10、做好常见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及处理流程培训、考核,进行演练做好

  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评估制度与处置流程的培训、检查、有记录。

  11、做好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制度的培训、落实,有分析、讨论、整改、持续改进

  12、做好常见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的培训和演练

  13、协调、督导跟进临床路径

  14、抢救仪器设备、抢救车管理到位

  15、毒麻精药品、高危药品、相似药品管理到位

  第四篇:临床科室三甲复审准备要点

  临床科室三甲复审准备要点

  为帮助临床业务科室更好的掌握《安徽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明确临床业务科室在三甲复审需准备材料及完成的任务,三甲创优办印发《临床科室三甲复审准备要点》,供临床科室学习、执行。说明:

  1、要点面向所有临床业务科室,但《细则》中有明确要求的科室仍需按照相应条款逐条准备材料。如新生儿病室、急诊科、第四章中麻醉、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中医、康复治疗、疼痛治疗、药事、检验、病理、医学影像、输血、介入、血液净化、营养、医用氧、放射、其他特殊诊疗管理等。

  2、要点均从《细则》中提炼出,基本覆盖了临床科室医疗工作的全过程,但难以做到全面,未详尽之处请按照《细则》要求准备,以求完善。

  3、临床科室对照要点准备相应材料或者执行相关制度。不解之处,请联系三甲创优办公室(行政楼11楼,宣传科隔壁,电话:6995)。

  三甲创优办公室

  2012-7-2一、科室管理

  (一)分级管理

  1.住院诊疗活动是在科主任领导下完成,实行分级管理。(提供书面材料)

  2.根据床位、工作量、医师的资质层次分成诊疗小组。(提供书面材料,包含诊疗小组分组情况及人员名单)

  3.

  诊疗小组的组长由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担任,对本组收治患者的诊疗活动承担责任,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治疗组长对危急重症病人应在24小时内完成查房,提出诊疗意见,病历中有记录)4.对各级各类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各级人员需知晓并执行)

  5.根据临床需求,及时调整诊疗组织,保证诊疗组织工作规范、有效。(调整诊疗组织需要在科室定期工作安排中体现)

  (二)人员管理

  1.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熟悉本人的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科室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履职考核

  记录与评价。(医院制定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科室备有,各级人员需知晓并执行)

  2.新员工经卫生法律法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员工对岗位相关的常用法律法规知晓(知晓常用法律法规)

  3.医务人员熟悉相关核心制度与规范要求。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和转诊转院等核心制度,文明行医,严禁推诿、拒诊病人。(科室有以上制度,熟知并执行)

  4.有院、科两级有人员紧急替代程序与替代方案。有紧急替代人员的有效联络方式。相关人员知晓相应的紧急替代程序和方案。(根据医院制定替代程序与方案制定本科室方案,科室备有,并建立有效联络方式,医护人员知晓并执行)

  5.具有执业资格的研究生、进修人员经过医院授权在上级医师(含护理、医技)指导下执业。(临床科室执行)

  6.医院对国内、外来访者直接从事临床诊疗工作所发生的医疗不良事件的处理与后果承担责任。国内、外来访者直接从事病人临床各

  种有创诊疗时,事先取得病人书面知情同意。(临床科室执行,尊重患者知情同意)

  7.相关应急预案与流程的员工知晓率达到100%。(医院制定应急预案及流程,各级人员知晓)

  (三)技术管理

  1.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知晓医疗技术管理要求、医疗技术风险处臵与损害处臵预案。(医院制定以上预案,科室备有,各级医护人员做到知晓)

  2.有可能影响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条件(如技术力量、设备和设施)变异时,有中止实施诊疗技术的相关规定。(医院制定以上规定,科室备有,临床科室知晓并执行)

  3.医务人员知晓相关预案和处臵流程。(医务人员知晓)

  (四)授权管理1.授权

  (1)有实施手术、麻醉、介入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医院制定制度与审批程序,科室备有,临床科室知晓)

  (2)有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科室有目录)(3)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临床科室人员知晓)2.再授权

  (1)有诊疗技术资格许可授权考评组织,有资格许可授权诊疗项目的考评与复评标准。(医院制定以上标准,科室备有,科室知晓并执行)

  (2)申请资格许可授权,应通过考评认定,根据分级管理原则,经过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科室准备申请资格许可授权,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材料,有原始材料)

  (3)有复评和取消、降低操作权利的相关规定。(医院制定以上规定,科室备有,科室知晓并执行)

  (五)临床路径管理

  1.有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并履行相应的职责。(开展临床路径科室提供书面材料)

  2.有临床路径实施科室和实施病种,有临床路径文本。(开展临床路径科室提供书面材料)

  3.有对入径患者履行知情同意的相关制度与程序。(医院制定以上制度与程序,科室备有,开展临床路径科室知晓并落实)

  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开展临床路径科室人员知晓)5.临床、医技科室、药学负责人及职能部门及时收集、记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开展临床路径科室及时收集、记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有记录)

  6.按照本标准第七章相关指标,有对执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病例进行监测的规定与程序。(临床科室执行)

  7.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有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日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的规定与程序。(临床科室执行)

  8.每季度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临床科室执行)

  9.对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患者达到入组率不低于50%,入组完成率不低于70%。(临床科室执行)

  (六)单病种质量管理

  1.专人负责上报单病种质量信息。(指定专人上报,名单报质量管

  理科备案)

  2.由临床副主任医师或专职质量控制人员负责信息最后确认。(临床科室执行)

  3.上报信息正确、可靠、及时。(临床科室执行)

  二、住院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病情评估

  1.有对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程序,至少包括:患者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与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医院制定以上制度,科室备有,临床科室知晓并执行)

  2.实施评估的医务人员具备法定资质。(医院执行)3.有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病情评估的相关培训。(医院执行)4.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为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临床科室执行)

  5.持续改进评估质量,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临床科室执行,病历中能体现))

  (二)诊疗规范

  1.有制定与更新医院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南/规范的制度、批准与试行的程序,并执行。结合医院现有医疗资源,及时更新临床诊疗工作指南/规范,保证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医院制定以上制定及程序,科室备有,临床科室参与更新)

  2.对新制定与更新后的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南/规范,培训相关人员。(医院和科室进行两级培训,培训需要记录。)3.新的指南/规范是先培训、后执行。

  4.有适用的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用于指导医师的诊疗活动。(临床科室备有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临床科室执行)

  5.院科两级对规范、指南的执行情况有督导检查与整改措施,并纳入考核目标。(科室日常检查记录能体现,并纳入个人考核)6.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的行为。(病历中能体现以上行为符合规范要求)

  7.重点病种参照本标准第七章所列的“住院重点疾病”以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点病种控制有效、诊疗行为规范。(科室

  人员熟知第七章所列的“住院重点疾病”,并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三)检验检查

  1.严格遵循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电生理、病理等各种检查项目的适应证。(病历中能体现严格遵循各种检查项目的适应症)2.进行有创检查前,向患者充分说明,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认可。(科室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中能体现)3.依据检查、诊断结果对诊疗计划及时进行变更与调整。对重要的检查、诊断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意见应记录在病程记录中。(临床科室执行,病历中能体现)

  (四)诊疗计划

  1.每一位住院患者均有适宜的诊疗计划/方案,且具体、可行,包括检查、治疗、护理计划等。(首次病程记录有诊疗计划/方案)2.诊疗计划/方案对检查结果应加以分析判断。适时向患者说明诊疗计划及出院指导。按程序调整诊疗计划或方案,并分析调整原因和背景。(病程录和医嘱能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判断,适时调整诊疗方案,并分析调整原因和背景。)

  3.上述诊疗活动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签字,并在病历中体现。(病人入院时的诊疗方案及其重大变更由高级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签字,并在病历中体现。)

  5.有保证诊疗计划适宜性的多种措施,并落实(科室有措施并有文字材料,执行落实)。

  6.有院科两级的质量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科室质控小组的监督管理记录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中)7.上级医师对诊疗方案核准率100%。(病历中能体现)

  (五)跌倒坠床防范

  1.有防范跌倒、坠床制度,并体现多部门协作。(医院制定制度,科室备有,临床科室知晓并执行)

  2.对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及根据病情、用药变化再评估,并在病历中记录。(病历中体现)

  3.主动告知患者跌倒、坠床风险及防范措施并有记录。(临床科室执行)

  4.医院环境有防止跌倒安全措施,如走廊扶手、卫生间及地面防滑。(医院、临床科室执行)

  5.对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妇、行动不便和残疾等患者,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如警示标识、语言提醒、搀扶或请人帮助、床挡等。(医院、临床科室执行)

  6.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及处理流程或预案。(医院

  制定制度流程或预案,科室备有,科室知晓并执行)

  7.员工知晓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的处臵及报告程序。(同上)

  (六)压疮预防

  1.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工作流程。(医院制定制度流程或预案,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2.有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医院制定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临床科室备有并执行)

  (七)院内会诊

  1.有院内会诊管理有明确的制度与流程,包括:会诊医师资质与责任、会诊时限、会诊记录书写要求,并落实。(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科室备有材料,知晓并执行,病历中会诊记录体现以上内容)

  2.对重症与疑难患者实施多学科联合会诊。(重症与疑难患者联合会诊有记录)

  (八)外出会诊

  有医师外出会诊管理的制度与流程,包括:本院医师外出会诊、会诊医师资质与责任。(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科室备有材料,知晓并执行,病历中会诊记录体现以上内容)

  (九)多学科诊疗

  有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多学科综合诊疗的制度与程序,并落实。(医院制定制度与程序,科室备有材料,知晓并执行,做好多学科会诊讨论记录)

  (十)医嘱处方

  1.有开具医嘱相关制度与规范。(医院制定医嘱制度,科室备有材料,知晓并执行)

  2.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科室澄清流程,并执行)

  (十一)口头医嘱

  1.有制度规定紧急抢救情况下可以使用口头医嘱。(医院制定制度,科室备有材料,知晓并执行)

  2.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需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

  行。(临床科室执行)

  3.下达的口头医嘱及时补记。(病历中能体现)

  (十二)处方管理

  1.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并有转抄和执行者签字。(临床科室执行)

  2.有药师审核处方或用药医嘱相关制度。对于住院患者,应由医师下达医嘱,药学技术人员统一摆药,护理人员按时发药,确保服药到口。(护理人员执行)

  3.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按药品说明书应用。(临床科室执行)

  4.有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操作规范及输液反应应急预案。(医院制定操作规范及预案,科室知晓并执行)

  5.各科质量管理小组对执行情况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以上全科追踪活动,并有记录。(活动记录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

  (十三)抗菌药物

  1.有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的相关制度。(医院制定制度,科室备有制度,知晓并执行)2.抗菌药物使用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病历中体现用药符合规范)

  3.实行三级管理,临床医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三级管理的处方权。(临床科室知晓,实行三级管理)

  (十四)肠外营养

  1.有肠道外营养疗法的规范或指南。(医院制定规范或指南,科室备有)

  2.不具备药学部门集中配制条件,须由经药学部门培训与考核合格的注册护理人员配制。(护理人员执行)

  (十五)激素类及血制剂

  1.有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的使用指南或规范,方便查询。(医院制定规范或指南,科室备有)2.有评价用药情况的记录。(病历中有评价用药情况的记录)3.按照规范与程序使用激素类药物及血液制剂。(临床科室执行,检查病历是否符合要求)(十六)化疗药物

  1.有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的使用指南或规范,方便查询。

  (医

  院制定规范或指南,科室备有)

  2.规范、正确地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处臵预案,药学部门能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科室有化疗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处臵预案,检查病历是否规范、正确使用,)3.对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的超常规、超剂量、新途径的用药方案,应由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通过病例讨论确定。(临床科室执行,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病例讨论有记录)

  4.药学部门能为此类特殊药品的新制剂、新采购药品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文件。(科室备用相应说明文件)(十七)毒麻精放等药品

  1.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管理制度。(医院制定制度,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

  2.有制度规定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存放区域、标识和贮存方法。(临床科室执行)

  3.相关员工知晓管理要求,并遵循。(十八)其他药品

  1.有制度规定高浓度电解质、化疗药物等特殊药品的存放区域、标识和贮存方法。(医院制定制度,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

  2.对包装相似、听似、看似药品、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物的存放有明晰的“警示标识”(临床科室执行)

  3.随机抽查相关员工知晓管理要求、具备识别技能。

  (十九)病历书写(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科室对病历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价,自查记录、整改措施、改进等记录于《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

  1.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住院病历质量监控管理规定。

  2.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作为医师岗前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医师知晓率100%。

  3.病历书写为临床医师“三基”训练主要内容之一。

  4.将病历质量评价结果用于临床医师技能考核,并有反馈。5.有院科两级病历质控人员,定期开展质控活动,有记录。6.医师要按照规

  范书写门诊、急诊、住院患者病历。7.每一位医师知晓有关病历书写的要求。8.病案首页上,各级医师签字符合病案首页填写相关要求,体现三级医师负责制。

  9.病案首页诊断填写完整,主要诊断的正确率达到100%。

  10.病案首页中的疾病诊断顺序、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操作选择应符合卫生部与国际疾病分类规定要求。

  11.病案首页中的诊断在病程、检查化验报告中获得支持依据。12.病历中各种手术与操作并发症、使用药物、器材所致不良反应、病程记录或检查化验报告所获得的诊断应规范地填写在病案首页中,无遗漏。

  13.病程记录及时、完整、准确,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14.病程记录根据病情观察、查房情况结合检查结果有分析、有判断,体现医疗组三级医师的诊断思路和处理方案。

  15.达到C:患者出院后,住院病历在7个工作日之内回归病案科达≥90%。

  达到B:患者出院后,住院病历在3个工作日之内回归病案科达≥90%。

  达到A:患者出院后,住院病历在2个工作日之内回归病案科达≥95%,在7个工作日内回归病案科100%。

  16.有病历质量监控评价标准,相关医师均知晓标准内容。17.临床各科定期对病历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价,作为医师考核内容。

  18.院、科两级及时通报病历检查情况,反馈至各科室和责任医师,对存在问题与缺陷及时改进。(二十)住院超30天患者管理

  (医院制定住院超30天患者管理的相关规定,科室备有,并按规定执行)

  1.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2.各临床科室由科主任与管理团队将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作为大查房重点的程序,有评价分析的记录。(二十一)出院管理

  1.有对出院指导与随访工作管理制度和要求。(医院制定制度与要求,科室知晓并执行)

  2.经治医师、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对出院患者提供服药指导、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包括在生活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临

  床科室执行,检查时现场模拟出院患者)

  3.建立与完善住院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与指导流程,并落实。(科室有出院后随访和指导流程,检查时查看随访资料)4.为相应的社区医师提供治疗建议方案。(出院医嘱中有建议社区医师进一步治疗方案)

  5.对随访工作落实情况有记录,保证患者诊疗连续性。(科室有随访工作记录)

  6.有对特定患者(根据临床/科研需要)定期随访制度,随访形式包括:书面随访、召回、家访等,并有记录。(科室有定期随访制度,并有随访记录)

  7.有出院患者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并落实。(科室有相关制度、措施,执行并有记录)

  8.有出院患者随访、预约管理相关制度并落实。(医院制定制度,科室备有,并执行)

  9.患者或近亲属能知晓和理解出院后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检查时电话了解患者或近亲属)

  10.开展多种形式的随访,不断提高随访率。(查看随访记录)(二十二)出院记录

  1.患者出院小结记录主要内容完整,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一致,有责任医师签名。(检查时查看归档病历)

  2.主动向患者告知出院记录中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应咨询。(检查时现场模拟出院患者)

  (二十三)缩短平均住院日

  1.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有明确的要求。(医院对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明确量化要求)2.有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医院制定相关措施,临床科室执行)

  ⑴有解决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各个瓶颈环节等候时间的措施(如患者预约检查、院内会诊、检查结果、手术前等)。

  ⑵有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臵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措施。3.应用“临床路径”控制患者平均住院日。(开展临床路径的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平均住院日符合医院指标要求。)

  4.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各级人员知晓相关内容)(二十四)质量与安全管理

  1.组织保证(各临床、医技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按要求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活动记录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能体现)

  有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有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并落实,有工作计划并实施。负责本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科室质量与安全进行检查与评价。召开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提出改进措施。科室能够运用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科室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住院总、质控医师、院感监控医师和护士组成。科主任为组长,结合科室实际制定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并落实到位。

  科室质控小组每个月对本科室进行不少于一次的质量与安全检查。

  将实施“患者安全目标”作为推动患者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将实施“患者安全目标”的各项对策告知全体员工。

  科室根据专业特点,将实施“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的要求,纳入正式的工作制度与程序之中,并告知全体员工。将实施“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的要求,全面纳入日常运行的工作制度与程序之中。

  向全体员工传递与贯彻“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绝不用于针对个人行为,而是用于制定对策,用于持续改进活动的安全管理新理念。

  2.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对科室制定的质量与安全指标,临床科室执行)

  医院对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包括:住院重点疾病的总例数、死亡例数、两周与一个月内再住院、非预期手术例数等;患者

  安全类指标;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

  定期分析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水平。

  根据医院与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需要,建立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并定期分析,对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3.核心制度

  落实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有医院及科室的培训,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院科两级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有督导检查与整改措施,并纳入考核目标。(落实各项制度,科室培训有记录)4.关键环节

  有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如危急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创诊疗操作等)管理标准与措施,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质量管理标准及措施,并落实。(医院制定管理标准与措施,相关人员知晓并落实)5.重点部门

  有重点部门(急诊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导管室、重症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及相应的管理标准与措施,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质量管理标准及措施,并落实。(医院制定管理标准与措施,相关人员知晓并落实)

  6.有防范医疗风险的相关教育与培训。

  有针对共性及各科室专业特点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内容。其中包括患者安全典型案例的分析。(检查院科两级进行的防范医疗风险相关教育与培训资料,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签到等,培训内容包括针对医疗风险防范的工作制度、流程、规范、预案以及患者安全典型案例的分析。医院对共性问题进行教育和培训,科室根据本部门特点进行教育和培训。)

  根据相关要求,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7.临床质控

  有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管理临床诊疗活动。(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科室按照要求进行网络上报,并及时、准确)

  三、手术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一)手术授权

  1.医院有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医院制定管理制度与程序,科室备有)

  2.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具体落实到每一位手术医师。(手术科室建立分级授权管理档案)

  3.手术医师的手术权限与其资格、能力相符制度落实。(同上)4.医院有手术医师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制度与程序,并落实。(医院制定管理制度与程序,科室备有)5.手术医师知晓率100%。

  6.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执行良好,无越级手术或未经授权擅自开展手术的案例。(检查时抽查3-4级手术病历核查授权管理档案)

  (二)术前评估

  1.有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在术前完成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等综合评估。(医院制定制定,科室备有并执行,检查时抽查3-4级手术住院病历评价执行倩况)

  2.有术前讨论制度。根据手术分级和患者病情,确定参加讨论人员及内容,内容包括:

  (1)患者术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2)手术风险评估。(3)术前准备。

  (4)临床诊断、拟施行的手术方式、手术风险与利弊。(5)明确是否需要分次完成手术等。(医院制定术前讨论制度,科室备有并执行,2-3级手术由治疗组完成讨论,4级手术以上和危重、致残、新手术、特殊等手术则需全科讨论,疑难复杂者在全科讨论前提下可申请全院会诊讨论。检查时抽查手术住院病历评价执行倩况。

  3.对术前讨论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并记录在病历中。(讨论详细内容记录在术前讨论记录本上,上述主要内容则归纳记录在手术前病历中)

  4.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培训。

  (三)手术计划(外科科室执行,检查时抽查手术病历评价)1.为每位手术患者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

  2.手术治疗计划记录于病历中,包括术前诊断、拟施行的手术名

  称、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等。

  3.根据手术治疗计划或方案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

  (四)知情同意

  (医院制定患者知情同意管理的制度与程序,检查时抽查手术住院病历(含肿瘤手术),核查手术前谈话、知情同意等内容。)1.有落实患者知情同意管理的制度与程序。

  (1)手术前谈话由手术医师或其他有资质的人员进行,知情同意结果记录于病历之中。(2)手术前应向患者或近亲属充分说明手术指征、手术风险与利弊、高值耗材的使用与选择、可能的并发症及其他可供选择的诊疗方法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肿瘤手术应以病理诊断为决定手术方式的依据。根据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结果需要调整手术方式的,在手术前要向患者、近亲属或委托人充分说明,征得患方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手术前应向患者、近亲属或委托人充分说明使用血与血制品的必要性,使用的风险和利弊及其他可选择办法等。2.对术前履行知情同意有明确的时限要求,并记录。

  3.针对不同患者,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确保知情同意的效果。

  (五)重大手术报告审批

  (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外科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

  1.有重大手术(包括急诊情况下)报告审批管理的制度与流程。2.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

  (六)急诊手术管理

  (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外科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1.有急诊手术管理的制度与流程。2.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和流程。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

  (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临床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检查时抽查Ⅰ类切口50份病历)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制度、规范。2.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相关人员知晓并执行上述制度与规范。

  4.达到B:Ⅰ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手术,预防性抗菌药使用比例≤30%。

  5.达到A:Ⅰ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手术,术后24小时停用预防性抗菌药比例逐年提高。

  (八)术前准备

  (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外科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检查时抽查当日和次日手术病历每科各2份核查程序是否正确。)1.有手术患者术前准备的相关管理制度。

  2.择期手术患者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病情和风险评估以及履行

  知情同意手续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九)手术标记

  (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临床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查当日和次日手术患者每科各2人,对双侧、多重结构、多平面部位手术时手术侧有无规范统一的标记。)

  1.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有规范统一的标记制度。手术部位标记执行率100%。

  2.对标记方法、标记颜色、标记实施者及患者参与有统一明确规定。

  3.患者送达术前准备室或手术室前,已标记手术部位。

  (十)手术三步核查1.实施“三步安全核查”,并正确记录。

  第一步: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第二步: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理人员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

  告。

  第三步: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2.准备切开皮肤前,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遵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规定的流程,实施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分级等内容,并正确记录。3.手术安全核查项目填写完整。

  (十一)术后首次病程记录

  1.手术主刀医师(特殊情况下,由一助书写,主刀签名)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

  2.参加手术医师在术后即时完成术后首次病程记录。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规定。

  (十二)术后病理

  1.对手术后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有明确的制度与流程。(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临床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

  2.手术室有具体措施保障制度与程序的执行。(手术室有具体措施)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及流程。(手术室护士知晓)

  4.达到B:对病理报告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诊断不一致时,有追踪与讨论的规定与程序,其结果有记录。

  肿瘤手术切除组织送检率100%。

  5.达到A:手术离体组织送检率100%。

  (十三)术后患者管理

  (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临床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1.有术后患者管理制度与流程。

  (1)手术后医嘱必须由手术医师或由手术者授权委托的医师开具。

  (2)每位患者手术后的生命指标监测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3)在术后适当时间,依照患者术后病情再评估结果,拟定术后

  康复、或再手术或放化疗等方案。(4)对特殊治疗、抗菌药物和麻醉镇痛药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2.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

  (十四)术后并发症(临床科室执行)1.相关人员熟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2.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

  3.对骨关节与脊柱等大型、高危手术患者有风险评估、有预防“深静脉栓塞”、“肺栓塞”的常规。(检查诊疗常规与预防措施,抽查骨关节与脊柱等大型手术住院病历各5份评价。)4.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常规与措施。

  (十五)手术质量管理

  (手术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按要求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活动记录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能体现)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2.有适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

  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4.定期开展手术质量评价。

  5、将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评价的重点内容。

  6、对相关人员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

  达到B: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履行职责,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有整改措施。

  (十六)手术质量管理指标

  1.对手术科室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建立手术质量管理的数据库。(医院明确手术科室的质量与安全指标,科室登记上报。)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手术后并发症例数。

  手术后感染例数(按“手术风险评估表”的要求分类)。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

  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的病种。

  2.定期分析本科室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

  的手术治疗能力与质量水平。根据数据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记录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十七)非计划再次手术

  1.有“非计划再次手术”相关管理制度与流程。(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

  2.将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主管部门)

  3.把“非计划再次手术”指标作为对手术医师资格评价、再授权的重要依据。(主管部门)

  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理人员培训。(主管部门)5.“非计划再次手术”有监测、原因分析、反馈、整改。(主管部门)

  四、医院服务1.预约诊疗

  医务人员熟知预约诊疗制度与流程,出院复诊患者实行中长期预约。(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科室备有资料,知晓并执行;病人出院记录应告知、预约复诊时间)2.按时出诊

  医务人员按时出诊,特殊情况无法出诊应有替代方案并及时告知患者。(科室有出诊替代方案,门诊有特殊情况无法出诊应告知门诊办公室。检查时查看出诊登记、告知患者的原始资料。)3.主动指导

  医务人员完成本岗位诊疗工作后能主动指导患者进入下一诊疗环节。(临床科室执行,检查时现场了解医师、门诊工作人员和患者。)4.急诊抢救

  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相关科室及医务人员熟悉本科室重点病种急诊抢救流程和职责。(重点病种相关科室有流程与职责,熟悉并执行)

  5.转科、转院

  执行留观、入院、出院、转科、转院制度,并有相应的服务流程。(医院制定相关制度及流程,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

  能为患者入院、出院、转科、转院提供指导和各种便民措施。(科室有便民措施,提供指导有记录)

  有科室没有空床或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度与流程,并告知患者原因和处理方案。(科室制定处理制度、流程、方案,并执行。)有对员工进行服务流程培训的相关制度并执行,当服务流程变更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再培训。(医院制定相关制度,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培训有记录)

  转诊或转科流程明确,实施患者评估,履行知情同意,做好相关准备,选择适宜时机。(科室执行)

  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近亲属告知转诊、转科理由以及不适宜的转诊、转科可能导致的后果,获取患者或近亲属的知情同意。(医生执行,检查时了解病人)

  有病情和病历等资料交接制度并落实。(科室有交接制度,执行)相关医务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与流程。6.医保服务

  (执行医保相应政策,对于基本医疗保障服务范围外的诊疗项目有患者签名。)

  向患者介绍基本医疗保障支付项目供患者选择,优先推荐基本医疗、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维护参保人员的权益,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相关信息。

  对于基本医疗保障服务范围外的诊疗项目应事先征得参保患者的知情同意。7.知情同意

  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科室执行,检查时抽查病历查阅对患者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是否全面?能否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

  患者或近亲属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说明内容应有记录,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对实施手术、麻醉、高危诊疗操作、特殊诊疗(如化疗)或输血、使

  用血液制品、贵重药品、耗材等时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医务人员掌握告知技巧,采用患者易懂的方式进行医患沟通。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要求。8.患者隐私

  (医院制定相关制度与措施,科室备有,知晓并落实。)有保护患者隐私权的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

  有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

  医务人员熟悉相关制度,了解不同民族、种族、国籍以及不同宗教患者的不同习惯。

  医护人员自觉保守患者隐私,除法律规定外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患者情况。

  能尽量满足患者特殊合理的需求。有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

  在患者进行暴露躯体检查时提供保护隐私的措施。多人病室各病床之间有间隔设施。

  有私密性良好的医患沟通及知情告知场所。9.无烟医院

  对有吸烟史的住院患者进行戒烟健康教育。

  五、患者安全

  (一)查对制度

  (科室备有查对制度和相应的方法、核对程序,知晓并落实。检查时现场抽查落实情况)

  1.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核对时应让患者或其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

  2.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出生年月、年龄、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3.各科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4.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二)身份识别

  (医院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检查时现场检查。)

  1.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

  2.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的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有明确的制度规定。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规定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让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三)腕带使用

  1.对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标识的患者和科室有明确制度规定。(医院制定,科室知晓并执行)

  2.至少在重症医学病房(ICU、CCU、SICU、RICU等)、新生儿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相应科室执行)

  3.对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的手术患者,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相应科室执行)

  (四)危急值报告

  1.有危急值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包括重要的检查(验)结果等报告的范围。(医院制定制度与流程,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2.接获非书面危急值报告者应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

  3.医生接获临床危急值后及时追踪与处臵。(有处臵记录和反馈)4.医技部门(含临床实验室、病理、医学影像部门、电生理检查与内窥镜、血药浓度监测等)有“危急值”项目表。(医技科室根据制度备有相应的危急值项目表)

  5.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6.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和工作流程。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

  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与流程。(医院制定制度

  与流程,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

  2.有多种途径便于医务人员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科室有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程序。)3.每百张床位年报告≥10件。

  4.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100%。

  (六)患者参与

  1.有医务人员履行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责任和义务的相关规定。(医院制定相关规定,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

  2.针对患者病情,向患者及其近亲属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提出供选择的诊疗方案。(临床科室执行,有健康教育、供患者选择的诊疗方案的相关材料)

  3.宣传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在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和有关信息对保障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病区有无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的宣教材料)

  4.患者及近亲属了解针对病情的可选择诊疗方案。(临床科室执行,检查时向病区患者或亲属了解请况)

  5.邀请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介入或手术等有创诊疗前、或使用药物治疗前、或输液输血前,有具体措施与流程。(医院制定相关制度,科室备有,知晓并执行)

  6.鼓励患者向药学人员提出安全用药咨询。(检查时随机抽查门诊和住院患者了解落实请况)

  六、医院感染管理

  (一)手卫生

  1、手卫生设施配备正确,手卫生依从性≥95%。

  2、洗手正确率≥85%,3、查看临床科室对手卫生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记录及整改措施。

  (二)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1、提问三级监控网络成员(分管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总务科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监控小组成员)控

  制医院感染工作职责,并检查职责履行情况。(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书上有各部门职责)

  2、查看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相关会议记录,查看是否按期召开、有无对医院感染现在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的反馈及改进措施。

  (三)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医院感染管理的预防与控制贯彻于所有医疗服务中

  1、抽考员工对本部门、本岗位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及要求掌握和执行情况。

  2、查看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制度落实情况和自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及缺陷有无改进措施。

  3、查看临床科室质量改进效果评估资料。

  (四)有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监测

  1、查看综合ICU、外科/专科ICU、新生儿科对相关管理与监测的实施情况。

  2、有对感染较高风险的科室与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查看SSI(手术部位监测)阳性结果报告,追踪感染病例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情况。

  4、查看ICU送检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阳性结果报告,追踪感染病例,现场查看预防控制措施实施情况。

  (五)有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与处臵预案

  1、医务人员掌握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处臵预案知晓情况,要求知晓率达到100%。

  2、重点科室制定医院感染暴发演练的脚本,并进行演练。

  (六)有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实施监管与改进活动

  1、现场查看对多重耐药菌(MRSA和VRE等)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包括手卫生措施、隔离措施、无菌操作、保洁与环境消毒的制度等)。

  2、查微生物实验室细菌耐药性监测及反馈形式。

  3、临床科室查现场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措施落实情况(包括手卫生措施、隔离医嘱及隔离措施、无菌操作、保洁与环境消毒、抗菌药物使用等)。

  4、查看微生物室每季度一次为临床提高耐药菌的趋势与抗菌药物敏感性汇总分析报告。

  5、现场提问临床医务人员、微生物检验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掌握情况。

  (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提问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2、重点部门医师要求掌握科室前五位病原微生物名称及耐药率。

  (八)消毒、隔离工作符合要求

  1、重点部门医护人员要求掌握消毒隔离、防护用品正确使用掌握情况。

  2、查看临床科室定期对消毒剂的浓度、有效性等监测资料。

  3、查看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腔镜中心、血透中心等相关设备设施定期检测资料。

  (九)职业防护符合规定

  掌握职业防护制度、职业暴露的处臵流程等,知晓率达到100%。

  第五篇:三甲复审体会(推荐)

  三甲复审心得

  ——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12年10月,我院即将迎接总部对我院的三甲复审工作。在迎接复审检查之前,全院干部职工上下一心,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我科作为重点学科是本次的必检科室之一,虽然我们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检查前大家心里难免有些紧张,唯恐哪里做得不够好。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如何合理安排日常工作,既要保证临床工作的安全运行,又要如期保质保量做好检查前准备工作,这对我们每位临床医生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挑战带来压力,也带来动力。通过这次检查我具有颇深的感触。

  首先,从这次迎“三甲”复审的准备过程,我深深体会到

  “不积

  硅步,无以致千里”。其实我们医院相关制度、职责、规范、质量标准、工作流程都比较全面。但能否保证落实到位关键取决于细节是否落实。心内科急症病人多,其中部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此处理速度是关键。我经常是小跑干活,每一个患者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测生命体征,随之立即行心电图检查了解是否存在心梗及梗死部位,用最短的时间问病史,然后即刻下达医嘱,向家属交代病情,下达病危通知单。如果需要急诊PCI,又要即刻完成术前准备。在忙碌中容易忽视或遗漏相关制度的落实。而心内科是风险较大的科室,严格落实相关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对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风险都非常重要。

  在这次检查准备过程中我认识到我们日常工作中对一些工作制度的细节落实得还不足,比如PCI围手术期的用药,输血制度,与家属谈话制度和医疗文书记录制度等等。心内科医生往往像外科医生,工作中一般都带有急脾气。所以,我必须戒骄戒躁,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与责任,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踏踏实实,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一项规定都按高标准、严要求地去落实,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养成习惯。只有把这些细节工作做好后,我才能在一个和谐、有序的医疗环境中不断提升我个人的临床水平。其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的每一步,对于一个人来讲,需要严谨、踏实、耐心的去走;对于一个集体来讲,还需要大家一片热忱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的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要靠全体员工的相互配合来共同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这次检查中,我们在院领导、护理部的统一部署下,大家从思想上统一,认识到检查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通过“三甲复评”能全面提高医院的内涵质量,确保我院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以积极的、健康的和向上的心态来接受检查。在检查准备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的协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沟通,团结协作。大家反复学习三甲标准中的每一款、每一条,对照—整改—再对照—再整改。全科医护人员以科主任、护士长带头,从医疗、护理常规、制度、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训练,一遍一遍,毫不含糊,不达标的坚决整改,已达标的巩固强化。上班时间完

  成不了的就舍弃中午、晚上、周末的时间来弥补,在大家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充分准备,保持自信,以最好的状态迎检。

  通过数月的努力,大家工作更有目标了,制度更健全了,管理更规范了。我们相信:医院的明天也就是我们的未来,医院与我们的前途已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用我们的双手一定会创造医院更辉煌的明天。

  以上是本人经历这次三甲复审的一点心得

  一、创三甲的感触:

  1、通过创建展现了全院护理人员凝心聚力,吃苦耐劳,不甘落后,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验证了护理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2、通过创建把各种护理文件资料规范成册,做到有章可依;理顺护理管理的一些环节,如护理工作流程的制定对落实新的分级护理制度有较好的帮助;规范了物品管理流程,如抢救物品管理、贵重仪器使用管理更加规范统一。使我院护理管理整体上水平。

  3、通过创建护士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上水平。为病人主动服务的意识提高,能按级别护理制度、护理文书书写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等严格执行。

  4、通过创建护士的三基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常见基本护理操作多数护士熟练规范,心电监护仪操作基本达标,部分科室的护士基本会操作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注射泵等,通过制定操作流程并加强训练,规范了基本操作并提高了应用能力。

  二、创三甲的感悟

  1、服务质量及内涵有待进一步强化,创建三甲的过程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大家创建时的热情及服务的质量能否持续保持是三甲医院创建后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提高我院竞争力的一个大问题。为此我们要常抓不懈,按各种规章制度执行,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我院服务竞争力使我院服务质量确保达三甲水平。

  2、进一步规范护理管理在创建过程中暴露的不足,如临床护理人员的配比管理,一方面需要向院领导积极建议,另一方面就要科学的进行人力资源的调配。对临床物品的管理尽量统一规范,建议合理配

  置,减少浪费。

  3、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虽然在创建过程中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人人过关还有很大的距离,下一步各级护理管理人员仍要进一步抓三级考核,进一步规范各项护理基本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争取大部分护士全员提高,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医疗科学的需要及高质量完成护理病人的需要。

  4、护理病历书写仍是目前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提高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对现病例的检查及讲评,采取形式多样的提高书写的方法。

  5、进一步加强对护士有关法律法规及沟通技巧的学习。

  三、创三甲的感动:

  经过近一年来全院干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最后两个月的冲刺,“三甲”创评检查工作终于顺利结束了。在创评工作中,“三个感动”让我铭记在心,给我永远鼓励。

  为科主任、护士长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的带头作用所感动。每天上班最早的是她们,最晚离开的也是她们。新生儿室、观察房、病房、电脑旁??哪里最忙,哪里最累,哪里就能见到她们忙碌的身影。为了保证科里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他们查资料、订计划、找差距、抓落实,分工合作,齐心协力,为这次取得的优异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全科医护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所感动。在这段时间里,科里无论医生还是护士,无论低年资还是高年资的,空前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明确,态度积极,唯恐自已的些许不足会给科里丢分。为此,大家加班加点、勤学苦练,晨会上你问我答,操作上你学我帮,工作中一丝不苟,对患者更是关怀备至,为这次创评检查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良好的医患关系所感动。这段时间里,患者和家属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患者家属不论文化水平高低,只要我们交待了她们要掌握的知识和生活护理的技巧,她们都会尽力的去配合完成。以前我们常讲那个病人不好讲话、这个病人不合作??可

  是通过这次创评活动,加强了医患沟通、交流,我觉得医患沟通的主要责任还是在我们自己,只要我们对患者态度好一点、多解释几句、多一点笑容、多一分关爱、多给婴儿换几次尿布、多指导一次喂奶??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感动既是我的心路历程,也是我今后努力工作的目标。愿我院的“三甲”评审能顺利通过,愿我院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了如期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大家反复学习三甲标准中的每一款、每一条,对照—整改—再对照—再整改。从病历、理论到基本技能训练,一遍一遍,毫不含糊,不达标的坚快整改,已达标的巩固强化。上班时间完成不了的就舍弃中午、晚上、双体日的时间来弥补,在大家心里只有一个愿望,不管有多苦、多累,只要能在“三甲复评”中为医院多争取一分、哪怕0.1分都是值得的。医院的明天也就是我们的未来,医院与我们的前途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命运掌握在每个职工的手中。

推荐访问:医院三甲复审如何完成评审细则 复审 评审 细则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924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