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林业发展现状8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06 18:36:01

篇一:林业发展现状

  

  林业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

  摘要: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是:森林资源的不足,下降的森林环境的质量,持续恶化生态和持续恶化环境,频繁自然灾害,森林资源的利用水平相对较低,林业补偿的机制尚未完善,林业市场发展的滞后。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森林资源目前状态的基础上,再结合森林的历史以来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指出了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和首要的目标。

  关键词:可持续林业;林业现状;可持续发展;

  引言:

  自21世纪以来,我国正在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向着生态文明发生转变。以森林作为林业的主要治理管理目标,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促进生态进步具有极其重要和特殊的作用。随着国家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建设,森林资源已成为本地农村经济支柱产业,林业发展不仅化解了许多农村劳动人民的住地就业,农民的收入也因此大大地增加,重视林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林业的发展和就十分重要了。

  一、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

  1.1我国林业的发展和进步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早期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即过去传统的林业发展的阶段。这是供给国家工业化发展积累和砍伐大量原始森林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林业的中期发展勘探阶段(1978年-1992年)。本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开展“三项林业决策”:稳定山权和林权,划定民营山区,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然而,由于对林业的目标改革缺乏认知,我国林业相关改革的进进程,远远落后于其他部门,迄今尚未找到可行的途径。

  第三阶段于1992年开始参加世界发展会议和国际林业会议铁路的发展趋势及环境恶化对我国林业的影响在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上,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区域经济中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森林面积多集中在山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的在最贫穷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破坏性的掠夺日志切割使用仍然会发生。必须执行这一时期的林业发展形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花园。这是我们丰富的遗产。

  1.2中国林业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林业开始面对市场发展,不仅对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传统的改革,木料加工、森林制造、化学工业也是得以高速的发展、林业实力。结合非森林产业对森林相关产业的影响,园林旅游、园林食品、园林经济、竹产业等新兴产业兴起;中国人工造林面积大,世界第一,林业改革,林业相关的林业法不断的进行完善。

  1.3中国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人工制造森林的势头很强,但人工制造森林的生态效果较差,生态环境的恶化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土地荒漠化。中国有4个沙漠和4个沙地,也有许多分散的沙地。由于我国许多地区存在滥采滥砍的严重设想,虽然为了阻止土地的荒漠从而进行了比较多的人工制造森林,但土地荒漠化的扩张趋势无法控制。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我国流失水土面积占土地面总积的三分之一,流失的水土量仍在逐年加剧。由于污染严重,中国许多可以调节气候和径流的森林和湿地受到破坏,直接导致中国频繁发生旱洪灾,受灾地区不断增加。

  二、可持续林业的必然性

  1.我国森林树木资源的再利用

  在经历了初始社会对的森林不断地砍伐阶段之后,从封建社会以来就进入了森林资源利用木材的阶段。早18-19世纪,资本化的西方社会由于对木材的争夺性的利用而引发的森林危机后,人们利用“合法和政治森林”的理论来管理森林,使森林砍伐和更新相互依存,实现可持续利用。当然这一种用途只指“树木使

  用”。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德国、芬兰、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和定量评价除木材和森林副产品以外的森林的生态影响,标志着人类利用森林资源的生态阶段的到来。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得很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国内才开发现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的森林生态的利用。生态利用是在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林业管理的指导思想

  2.森林下的经济依托于森林土地的资源和森林的生态环境

  在森林内发展和种植、畜牧、收集和旅游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完成森林业农牧业经济的深度转型和全面升级,与此同时业取得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如: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带动本地就业率提升等明显。19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公布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公布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0余家,示范中的基地已经带动了农户500万余户。近几年来,森林下的经济模式已经在国内蓬勃的发展,也已经取得了比较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表明,国内的森林下总种植的面积和森林下的经济总体产值一直逐年上升,2013年森林下种植的面积和森林下经济产值分别为800多万hm2和4000多亿人民币,2020年分别增加到4000万hm2和9000余亿人民币。很多的地区已经开展了比较大面积的森林下种植,已经取得了很可观的森林下的经济产值。江西森林下种植面积为240余万hm2,占江西森林地总面积的22.%;湖南森林下种植面积也已经突破226余万hm2,森林下经济总量412余亿人民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公布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中看出,福建与广西壮集体森林地的森林下经济产值分别为706余亿人民币和564余人民币元;截至2021年初,已有9个地市的森林下经济产值超500余亿人民币,发展森林下经济市可以缩短森林业的总体经济周期,加大林业附加价值,对环境的保护和林业可持续性发展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对保护国内的森林资源、增加农业就业增收、精准扶贫及乡村发展也有着很好意义,森林下经济慢慢成为国内林区经济的重要支撑。

  4.森林的生态资源隶属国家所拥有

  各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监管机构主要责任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本地森立资源加以利用。但是诸多地方的政府机构在森林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漏洞。比如,许多经营林业生产的相关企业并没有照规划对森林进行相关开发和利用,一直有大量砍伐等问题;在保证森林可再生方面采取的相关政策和设施不全,致使森林资源再造能力不足,树木砍伐数量多树木再生量不平衡;对盗伐盗砍的现象管理力度不高等。以上这些问题导致森林树木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地方相关政府林业部门的管理是森林保护措施的最终保障,如果管理不严格一定会导致森林资源保护不到位,最终失去源开发利用和森林保护的天平,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地区政府森林先关部门需要加强针对经营森林生产相关企业的管理。只有所有人员都能严格管控森林保护各项施行,才能够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结束语

  中国的林业发展进程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项目。因此,在林业发展中要采用更好的科学方法,同时也要重视植树造林。通过对林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找到更好的措施,从而更好地改善森林区域的环境,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健.从现代看未来论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北京农业,2011(33).

  [2]杨从全.关于如何做好林业保护和发展的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2(08).

  [3]王玉香,隋红梅.浅谈我国林业更新造林的现状及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

  [4]徐博.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吉林农业,2012(1):12.

  [5]王利芳.关于我国林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J].北京农业,2011(36):58.

篇二:林业发展现状

  

  园林园艺2021年第1期新农民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李树林(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站儿巷镇云坪林场,甘肃陇南746000)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之一;同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下,林业生态环境发展逐渐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此为研究基点,详细探讨了当前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治理对策。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治理对策1林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1.1林木资源开发殆尽林木资源作为环境开发重要目标之一,其整体数量与生存环境正在随着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而不断压缩。许多林区不仅肆意的砍伐适龄树木,甚至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加速砍伐尚未长成的树苗与幼年树木,导致森林更新换代的速率急速降低,后续栽种的不及时造成了大片林地的荒废。而在市场化经济导向的驱使下,实木家具的盛行与木制工艺品的热卖,直接催动了厂商对林木资源的压榨式开发,目前国内几大传统林区都面临着树木品种锐减、树木数量递减的严重的环境问题。1.2植被绿化程度过低目前空气污染与城市工业废水排放等问题已经成为了自然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而对于林业生态环境发展而言,这类城市排放污染物所导致的植被破坏与林地污染已经成为了威胁林业生态环境发展平衡的严重问题。目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工业经济的持续进步,城市建筑工程的数量与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对于城市周边林地的绿色植被形成了严重威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大片的绿色植被不断消失殆尽,其生存与繁殖空间也遭到了不断地挤压,植被绿化程度始终难以真正提升。1.3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不足也是目前林业生态环境面诸多问题的源生原因之一。一方面社会大众缺乏对于林木资源保护的基本知识,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或林地环境中有效的对树木进行保护,往往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形成了对于林木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专业的林木工作者存在着专业技能知识不足,林木工作经验稀缺等问题,无法利用有效的治理手段对现有的林木资源进行保护与治理。此类现象的滋生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所造成的2林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2.1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存在着发展不均衡、不全面的问题,产业结构并不合理,往往是形成了以资源换经济的不平等、不科学的林业产业发展局面;在生产实践中林业资源往往被过度开采,然而经济效益却无法有效提升,因此为进行林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首要任务是对目前的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提升,使林业生态达到平衡状态,进入可持续发展过程。具体而言,在林木实际开采开发前,林业生态人员应根据当地实际的气候环境、水土性质等自然状况,确立合理高效的林业开发模式,在充分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后才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2.2合理适度开发林业资源森林自然系统的循环性与生态性对于林业生态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于树木的过度砍伐与森林的过度开发,导致林业资源的过度消耗,形成了林业资源陷入危机的不良局面。在林业开发过程中,林业生态保护人员应当根据树木种类和整体景观来对待开采林区进行预先规划,在保证木材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首先,需要根据林分均衡需求,对林木物种与产量加以确定,对品种搭配进行优化;其次,林业生态治理人员还应该考虑到物种多样性与森林景观性,遵循合理性原则制定采伐计划。在林木采伐过程中,应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从而使生态系统平衡得以维持,促使林业生态发展的整体效益得到提升。?2.3强化林业生态管理保护林业生态发展离不开长效管理保护机制的建立与推行,基于此,有关人员应不断加大和调整林业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对现有林地资源形成合理保护。一方面应当充分考虑森林资源的自然属性,致力于对森林资源按照门类与树种进行片区划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林业开发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树种的自然保护,利用人为管理模式来将林业资源进行有效分层,提升了林业开发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林业生态治理应当依据现有的法律条款,制定严格的林木保护制度法规,在法制的权威下保护林业产业发展计划的平稳发展运行。同时应当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将林业生态管理与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林业发展建设体系,确保林业产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趋于统一、协调,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环境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2.4重视自然林区防护防盗自然林区作为相对开发程度较低的保护性林区,是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性资源,做好自然林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对于生物界的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在林业资源愈发稀缺的全球性环境危机发展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禁牧禁伐区的设立可以有效地借助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愈能力与平衡能力来对环境进行保护性的修复工作。此外在林业生态治理过程中,应该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打造护林专业队伍,积极配合林业生态工作人员,控制人为因素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干扰与破坏,及时纠正违法经营行为,严禁偷伐盗木现象的滋生。同时坚持林分经营原则,尤其是对珍稀树木品种进行定点保护,划分自然保护区域,通过有效的防护防盗工作安排,来为林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提供可靠保障。?3结论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发展仍然存在着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林地资源污染增加、林木资源消耗过快等严峻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林业生态治理专业人员应当遵循合理性、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原则,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林业生态治理措施,在提升林业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和推动林业生态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苗惠彬.生态林业建设及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J].经济师,2020(9):284-285,288.·100·

篇三:林业发展现状篇四:林业发展现状

  

  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新中国建立以来,林业大体走过了三个发展时期[2]:第一个时期(1949-1978年)为传统林业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粗放发展时期。当时我国重点发展工业,林业的发展要为工业服务,提供保障。因此,当时的天然林被大规模砍伐,林业保护的意识被发展工业的热情所取代。这个时期的工业发展虽然突飞猛进,但林业发展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出现了倒退。第二个时期(1978-1992)作为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林业的发展也步入了春天,但这一时期由于目标不明确,林业改革发展的措施仍不具体,还在逐渐摸索,但对林业发展开始进行长远规划,落实了一些国家关于林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第三个时期(1992-至今),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加之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林业产区分布不平衡等的影响,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2当前,我国的经济林产品产量、竹产量、人造板产量、松香产量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纸和纸板产量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也是一个林产品进出口大国,2006年,我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8亿美元,其中,出口264亿美元,进口244亿美元。[3]但我国还不是一个林业产业强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基础性产业。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但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和要求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已经成为对林业产业发展走向的主要需求。

  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十分脆弱

  据国家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情况,其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严重低于世界总体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森林面积人均20×2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2%,人工林单位蓄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50%。[4]传统林区的可采资源趋于枯竭,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现状令人堪忧,生态脆弱状况遍及全国各地,严重影响环境发展和变化。森林资源基础支撑能力过弱问题制约着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头号问题亟待解决。

  2.2林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我国林业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山区、丘陵等地带,林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表现在目前林业发展更多只考虑到经济利益,而不注重社会的生态效益,林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程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40%。[5]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领域受到国外企业的挤压,使我国沦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者。

  20×22.3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林业产业发展的模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林业产业发展还停留在传统林业经济中,即只注重林木的培育、木材的采伐、运输和木材的加工利用,忽视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忽视林业产业链的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林分结构单一,经济林规模较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多元化发展。其次,林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林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不完善。再次是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最后,品种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林果产品品质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

  20×22.4林业法制不完善

  面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林业法制建设已经滞后于林业的发展。林业法规的缺失,林业执法没法可依,目前对林业执法主体、操作程序、管理人和管理相对人作出限制的法律规定都是模糊的,都不够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林业法规存在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林业法规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林业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等等,林业法制亟待完善。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目前,我国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时代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生态林业建设时期,要以生态林业建设为中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1提高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

  要提高森林资源的基础支撑能力,首先,要大力开发和使用木材节约代用的创新技术,坚持“植树造林与节约木材并举”的方针,一方面提高木材的防护能力,推广木材的干燥、防腐、防蛀蚀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延长木材的使20×2用寿命;另一方面要抓好水利设施、铁道、工矿、印刷包装、商品房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木材节约代用。同时,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用短周期生长资源取代长周期生长资源,例如用农业秸杆、灌木等短周期生长的材料取代长周期生长的乔木。其次,要以利用人工林为主取代利用天然林为主的策略,加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增加木材有效供给。根据林业区划和全国商品林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利用我国华中、华北以及华东、中南等地域自然条件优势,采取高强度集约经营、定向培养、基地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步伐,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的木材市场需求,以及相关的木浆造纸和人造板产业布局,建设以三倍体毛白杨、桉树、相思、松类等为主要树种的木浆造纸和人造板原料林基地,增加国内木材和林产品的有效供给。

  3.2建立林业创新机制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就是以科技为先导,并20×2建立林业的创新机制。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综合效益为目的建立起林业创新机制,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林业资源的发展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依托科技的指导,协调好林业总体发展趋势,处理好环境、社会、资源、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绝不能坚持传统的粗放式经济模式,改变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方式,改变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总而言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科技为先导,要努力增强林木业生态建设中的技术含量。坚持科技指导林业发展,林业相关科技成果要与实践相融合,改变技术和产业建设之间的分离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现有的先进科技,全方位提高林业的综合水平,提高林业的产业综合实力。

  3.3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想更好地发展林业产业就不能依靠单一的发展模式,因为多种林业产业发展手段相结合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只有改变现有的林业20×2产业布局,解决结构不合理问题,才能促使林业相关产业的进步。完善林业产业,优化自身的配置,是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国有三大产业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加大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力度。针对第一产业,应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针对第二产业,要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针对第三产业,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从而解决林业产业的不合理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使得林业产品中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得到解决。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0×23.4完善林业法制建设

  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所依据的主要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森林法》的主旨在于培育、保护和利用林业产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多种林产品,运用法律体系维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但《森林法》的规定过于宏观,要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第一,森林资源实施分类经营管理。应该要根据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不同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把森林的五大林种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将《森林法》中规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分为商品林。两大林种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资金投入和采伐管理措施,把商品林的经营推向市场化,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采取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和受益者补偿的投入机制,由各级政府组织建20×2设和管理。第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不得随意撤销、合并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烧炭和经营木炭,以及采挖、经营和运输树蔸树木的,实行许可制度,在封育区和封育期内,禁止不利于森林植被恢复的活动,公益林不得进行商品性采伐。第三,因地制宜制定采伐制度。商品林采伐限额应实行五年总控的管理方式,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单位剩余的年度一般人工用材林采伐限额,经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可以转入下一年度使用。工业原料林实行采伐限额单列,在一个采伐限额执行期内,各森林经营单位单年剩余的采伐限额,经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可以结转使用。第四,加强监督木材经营加工。为了避免木材经营加工厂过多过滥,科学合理地使用林木资源,设立木材市场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方便流通、保护资源的原则。经营(加工)木材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加工)无合法来源的木材,要接受林业部门的监督检查。

  20×2林木产业作为一项基础性产业,不仅作为经济资源为人类提供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它还是调节陆地生态平衡系统的环境资源,这就赋予了其特殊的意义。因此,要从林业的相关政策层面,鼓励全社会各个阶层都来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广大林农和育苗专业户的合法利益,让各方面都获得实惠,全面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投入到造林绿化的大潮中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不仅仅是获得林木使用价值的关键,也是人类能够持续生存的基础,更是林业价值的本质体现,包括经济能力(资源、能源、储量等)、社会合力(人口素质、生活方式、社会稳定性)、生态支持力(生态还原力、生态自我调节)等方面。特别是林业的生态支持力,反映出林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林业产业目前已经进入到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林业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强生态林业建设,要20×2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使其免受损害。林业产业正在面临着一场由木材生产为主的经济资源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环境资源转变的、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目标。

  20×20

篇五:林业发展现状

  

  森林经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2篇)

  森林经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一)

  一、现代林业的经营现状

  从本世纪开始,现代林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就成为林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显著的成果。随着我国林业的发展模式向着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式迈进的同时,我国的林业工作就初露端倪,中国林业向着什么道路发展也逐渐被确认。

  现阶段的林业经营管理模块中,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比较多,现代林业主要发展科学化管理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既可以满足森林经营管理的需求也可以满足森林持续生长的需求。据统计,我国现有林地森林的覆盖率较低,从而导致森林的使用效率降低,大大影响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由于林地的经营不善,导致了单一树种被大量利用,非法设施和不合理的建筑占地,都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自然灾害的时有发生也是林业经营不合理导致的。

  二、现代林业的森林经营管理理论

  1.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理论

  森林分类管理理论是根据社会对森林的多种利用需求来划分出生态林和商品林。生态林主要是提供生态平衡的,根据人们对环境的要求,由相关部门进行管理,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商品林追求的是商业效益,主要为社会提供木

  材,强调本身的经济价值,以生产力为中心采取企业化管理。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理论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要想实行分类管理理论必须根据当地的林地特点来确定其经营管理的模式和发展的模式,通过适宜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林地的作用。目的是要建立符合林地特点的、适应国家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林地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基础性的作用。

  2.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是新兴的森林发展理论,它对传统的理论起着继承和发展的作用。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理论主要体现了森林的生态和管理,对维持森林的结构方面和功能方面也起着相互交互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要求及时调整森林经营管理理论、维持生态健康以及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提供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保证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

  该理论需要建立在生态系统合理的基础上,所以对信息的采集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技术,与科学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采取科学的途径和决策来得到制度和法律上的要求。因此,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可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三、现代林业的森林经营管理具体应用

  1.森林经营管理理论在人工造林中的应用

  在实施人工造林前首先需要对林地的类型进行详细的调查,以便更好地模仿自然林的特点,按照地理类型的结构和树种搭配,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自然林在进行人工林的建造,在人工林的建造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林地原生植被,改变过去炼山、人工割除和机耕的现象,在保留现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导入法。

  这种造林方法要求因地制宜的植入树种,根据原生植被的覆盖率,在植被稀疏的地方种植树种。另外还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结合植被的覆盖要求,核定目标树种植入量。根据以上方法对人造林的指导方法加以指导,让这种人工林造林方法得到切实的推广。

  2.在现有人工纯林改造中的应用

  在人工纯林的改造上主要有以下两种应用方法。第一,应该对生长不好的森林进行小范围的块状疏伐,然后种植阔叶树种,在改造初期不宜大刀大斧的进行改造,应该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第二,要有计划的对纯林进行间伐阔叶林的改造,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间伐,然后及时补充阔叶树种,要求长期的过程。

  3.在现有次生林改造中的应用

  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森林整体质量的关建环节。我国大部分的次生林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要实行天然林保护政策。首先应该对现有的次生林进行植被状况和自然形成格局的调查,然后制定出群落生物图,结合历史资料分析群落结构呈现的自然度,最后确立现有次生林的演变规律和模式,为次生林的改造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综上所述

  林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产业,现代林业作为林业发展的先进力量,在林业的建设中发挥着示范性的作用,是新时期林业建设的基础。因此,建设科学的森林管理模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森林经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二)

  一、森林经营方案的主要功能

  1.森林经营方案是林业生产作业的主要依据。

  因为,森林经营方案是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各项林业计划要切合实际,就必须以森林经营方案的设计指标作为编制林业计划的主要依据。可以根据方案中提出的各经营类型的年伐量、采伐与更新方式,结合当地的人力、物力等经济条件制定合理的年度计划,这样生产任务既能圆满地完成,又能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

  2.森林经营方案是确定采伐限额的基础。

  森林经营方案的采伐量是按照林学理论多种公式进行计算的,并在社会、经济的需求基础上确定的。为此,通过森林经营方案合理确定年伐量来核定采伐限额,才能使森林经营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把采伐纳入正规。

  3.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合理经营的必然要求。

  国有林场要保证森林资源的保值、增值,又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不靠科学的指导是不行的,而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经营的蓝本,是指导经营单位提高集约经营水平的依据。如森林经营方案是分别林种及经营类型进行设计的,生产单位可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经营和管理,这为科学、合理组织经营提供了方便。

  二、森林抚育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生物多样性和结构调整,缺乏连续性的动态管理机制。

  森林在经营管理中,大多都是单一林木的栽种抚育,属于森林管理的最初级调控,其核心技术主要是林木的种植面积,大面积的封山育林,增加植被的覆盖

  率,却忽视了森林结构的调整和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使得森林对外来伤害的抵御能力下降,一旦受到天气、环境或病虫害的侵害,大面积毁坏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目前的森林管理中,林业的目标性性很强,大多种植经济价值较高或成材较快的树木,对于一些杂植树木铲除的比较彻底,使森林看起来“整齐有序”,便于管理和维护,但是这就使得森林的抵抗力一再弱化,破坏了生态平衡的稳定性,难以达到国家长远规划的目标。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森林抚育经营简单粗放。

  林业管理的大部分资金都是地方政府支持的,国家下拨的专项款数目有限,难以实现有利的资金扶持,致使一些地方部门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力度不够。在林木工人正常的工作中,对森林小路两边的树木杂草进行简单的修整,拓宽消防的甬道,其余的时间就是看山护林,防止有人为了利益而乱偷乱盗采伐树木,造成森林资源的大量流失。

  这样的森林管理模式简单粗放,看不到森林的长远利益,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懈怠慢工,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一些灾害的初期征兆不能及时发现,导致大范围爆发时无法及时地扼制,使得大量的珍贵资源流失,令人痛心。

  3.缺乏分区经营管理,不能因地制宜。对于森林的经营管理,还没有明确的制度和方法,森林的占地面积占我国的国土资源面积一半以上,区域跨度大,气候反差大,水平落差大等种种因素,使得森林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都有差异。

  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实施中,林业部门的看护工作和管理重点几乎都是一样的,主要在于森林的防火和森林的覆盖面积,对于统筹兼顾,多样化建设,结构调整等工作内容都不重视,不能根据当地特有的气候条件和树木种类因地制宜的栽种,不会将森林分区管理,使得管理的方向和侧重点偏离了正常的森林发展轨迹,阻碍了森林的健康生长。

  4.缺乏分类经营管理和科学的理论技术体系支撑。全国整齐划一的指标管理的根源在于没有对森林经营进行科学分类,按照一个指标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显然是不科学的,很难做到分类经营、分类施策,以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森林的功能效益。

  应该按照森林的功能属性进行类别划分,按照森林的区位属性进行等级划分,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政策。因此,确立国家层面的森林经营主导理论,建立完备的国家和区域层面的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三、对策探讨

  1.以后备资源培育为中心,通过多种途径优化。

  造林工作。造林是森林培育的基础工作是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措施,所以森林培育要从造林工作抓起。

  首先,要严格执行良种壮苗,坚决杜绝不合格苗木上山。此外,为了有效预防日灼和冰雹,搭设遮阴棚,在越冬防寒过程中,为了保证苗木不受损伤,上覆遮阴网然后再覆土4cm盖严,通过以上措施保证优质苗木的培养。

  其次,要严格按照“重技术、严管理”的要求把好造林质量关,加强组织管理、施工管理和技术措施管理,以提高造林成活率,通过造林措施实现荒山荒地的有序利用。

  2.森林培育。

  以森林培育为首要目的,引进近自然经营理念,结合流域经营模式,以“区域经营、综合设计、集中作业”为工作思路,根据优质资源优先培育,优质林地

  优先利用的原则,确定重点抚育地块和重点培育树种,科学地进行定株、修枝透光伐、疏伐等各项经营作业。

  3.妥善解决林权纠纷,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在林权的管控中,要做到明确的界限划分,将国有的森林和地方的林木妥善分清,测量好面积和区域空间,并做好记录和范围鉴定,然后双方签字保存,这就可以有效的解决林权纠纷事情。对国有的森林一定要好好的维护管理,做好封山育林和防火防盗的看护工作。

  同时,还要和地方的群众协调好,以免在工作中发生误会,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使看山护林的工作难以进行。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林权纠纷,可以由政府出面,找出并出示相关的证据材料,再交由司法程序鉴定,直到判定最终的审核结果为止,这样才有可能公平合理的解决问题,不至于偏颇一方。

  4.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根据不同的林分、木材质量、比价造材,从各个环节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木材销售利润。近年来,林木种苗市场需求旺盛,林场要转变经营思路,对具有种苗培育潜力的林木,不以生产木材为目的,而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计划的改造培育,加强对稀有树种和异形树的培育和管理,并积极开展外联宣传和贸易洽谈,开辟广阔市场,进行种苗贸易,提高经济效益。

  5.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国有林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事业,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来讲,可以使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在发展森林管护的过程中,要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宣传和区域合作,建立健全森林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与社区共建的原则,充分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确保森林的正常发展。

篇六:林业发展现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林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造林绿化成果显著。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大安市先后实施了西满防护林、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大型生态建设工程。60多年来,累计完成各类造林138.7万亩。到20XX年底,实际保存面积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3%,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护林体系。一是农田防护林初具规模。全市现有农田防护林11.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6%,构成大小网格5万多个,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二是防风固沙效果显著。全市现有防风固沙林42万亩,固定流动、半流动沙丘400多个,堵住风口13个,有效地控制了沙地蔓延。三是“四旁”植树取得一定成效。积极引导群众利用路旁、渠旁、屯旁、宅旁空闲地植树,现在全市“四旁”植树有1000万余株。

  (二)林业三大效益明显。一是生态效益。通过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基本上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功能防护体系,构建了绿色屏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结束了“沙进人退”、“三刮四种”的历史,全市132万亩耕地、354万亩草原得到了有效保护,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经济效益。目前全市森林蓄积量为208万立方米,按65%出材量计算,可产木材135万立方米,价值6.75亿元,而且活立木蓄积量年平均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即每年可增值3375万元。三是社会效益。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护农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主要的社会效益。除此之外,林业系统三个国有林场、两个国有苗圃安置1255人就业;全市53个私营木材加工厂安置300人临时就业;培育苗木、采伐林木、中幼林抚育、林木管护、护林防火等每年需要雇佣5000多个临时工。

  (三)国有场圃作用突出。安广林场、大岗子林场、舍力林场分别建于1959年、1971年、1983年,两个国有苗圃都也都成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多年来,“三场两圃”以其雄厚的技术优势,一直发挥着生态修复和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三个国林场累计营造人工林45万亩,两个国有苗圃累计培育优质苗木3亿多株,为保护我市生态安全,提升人民生态福祉,促进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林业发展空间狭小。目前,大安市森林覆盖率只有9.3%,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36%),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2.5%)。据省林业专家介绍,我国西部农牧交错地区,要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森林覆盖率应达到15%左右。但是,随着造林绿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安市可用于造林的宜林地日益减少,造林用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林地面积继续增长的瓶颈问题。

  (二)林地流失日益严重。由于当前种地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栽树,造成非法蚕食林地、侵占林地、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虽然近年来开展了几次林地清理专项行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清回林地5.2万亩,但是由于受利益驱动,林地流失现象屡禁不止,存在边清理边流失的问题。

  (三)国有场圃困难重重。一是体制不顺。由于国有林场、苗圃长期以来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办社会”的管理体制,既要承担繁重的生产经营任务,又要承担繁杂的行政、社会管理职能,如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管护、林业科技推广、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等。二是负担过重。一方面,国有林场、苗圃要承担繁重的社会公益性工作,每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人员工资及经费每年就要投入1600多万元。另一方面,国有林场、苗圃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电、公路等)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统一规划,以致形成“林场(苗圃)办社会,小林场(苗圃)大社会”的困局,令林场、苗圃不堪重负。三是投入不足。国家对国有林场、苗圃的投入只有转移支付、油补、公益林补助等,地方财政没有投入,长期以来,林场只以木材生产为主,对资源和采伐政策的依赖性很大。国有苗圃又面临着与各乡镇农户、域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致使国有林场、苗圃经营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职工工资难以保证。现在国有林场90%职工靠职工田生活(每人1公顷),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苗圃在岗职工、离退休职工还在执行上个世纪90年代的工资标准,每月只有400多元,待岗职工有的靠职工田生活(每人3亩~4亩),有的自谋出路,职工生活十分困难。近年来,两个苗圃退休职工因工资待遇问题上访不断,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造林投资渠道单一。虽然近年来造林绿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主要还是各级政府主导,林业部门争取项目为主,其他相关部门、社会各界投入比例不高。

  (五)部门配合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留足绿化空间,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与造林绿化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特别是道路绿化很少留有绿化空间。20XX年,辅路造林时,不得不采取政府出资,租地造林的方式进行,租用农民土地4000亩,租期从造林开始一直到第二轮土地承包结束,16年的时间,市政府平均每年要拿出200万元租地资金,给地方财政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三、林业发展的建议

  (一)拓宽林业发展空间。主要应在落实造林用地上做文章,一是继续加大林地清理的力度,确保林地面积不再流失。二是把清理小片开荒作为扩大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的重点。在“三年大造林”活动中,很多乡镇也进行了清理小片开荒的尝试,最成功的例子是烧锅镇,三年间清理小片开荒2700多亩。如果各乡镇(场)都能这样取得这样的清理成效,林业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三是在村屯、乡村道路绿化上狠下功夫。村屯绿化一直是大安市造林绿化的短板,按照省里规定,村屯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按照这一标准,全市80%以上的村屯绿化不合格。乡村道路绿化也还存在死角死面,有的没有绿化,有的缺苗断条,需要完善。

  (二)加快国有场圃改革。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大安市实际,确定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国有林场功能定位。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按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管理,科学核定编制,办公经费和人员开支纳入财政预算。二是积极推进国有林场、苗圃事企分开。将林场、苗圃承担的道路、供水、供电、管护站点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剥离国有林场、苗圃深重的社会负担。三是妥善安置国有场圃富余职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将全部富余职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符合低保条件的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三)多方筹措造林资金。应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的任务,如:道路绿化应由交通部门承担;打井应由水利、发改、扶贫等部门负责;城市绿化由城建部门负责,并跟踪督促落实,确保其及时、足额投入,真正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多年来,由于大安市森林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3弱,林业的绝大部分投入一直在生态建设上,林业产业发展较慢,始终在较低的水平徘徊。今后应紧紧依托生态建设项目,在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找准切入点,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增强林业经济实力,增强林业吸引资金的能力,增强林业自身发展后劲。一是充分发挥西郊苗圃位于城区边缘,地理、交通、技术、土地质量、基础设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一个高标准苗木生产基地,既能解决城市、村屯绿化美化苗木供给,又能满足苗圃富余职工转岗就业。二是通过招商引资、政策倾斜等一系列措施,培育木材精深加工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充分发挥大安市适合栽植枸杞的土地较多,枸杞经济林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引进优良品种,提高枸杞果的产量和品质,并引进烘干设备,加快枸杞经纪人队伍建设,解决销路不畅问题。以质量、规模和优惠政策吸引枸杞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枸杞产业,以带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七:林业发展现状

  

  林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中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中国林业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中国林业发展的成就巨大,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开始面向市场不断发展,不但对传统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实施了改革,而且木材加工、林机制造、林产化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林业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非林非木产业对林业资源的影响,森林旅游、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经济林、竹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已经崛起;中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很大,全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且人工造林的势头依然很猛;随着林业改革的进行,我国林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相关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

  1.2中国林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人工造林势头很高,但人工林的生态效果较差,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2.1土地沙化严重

  我国有4大沙漠和4大沙地,另外还有很多零星的沙地。由于我国的很多地区乱采乱挖、乱砍滥伐等想象严重,虽然为了防止土地沙化进行了大量的植树造林,但仍不能控制土地沙化的扩展趋势。

  1.2.2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3,而且每年的水土流失量还在增加。

  1.2.3旱涝灾害严重

  由于严重的污染,我国的很多森林和湿地等能够调节气候、调节径流的环境都遭到了破坏,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旱涝灾害频发,受灾地区增多。

  二、中国林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2.1深化林业改革,调整林业政策

  要解决林业建设和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要从深化林业改

  革开始。中国的林业改革发展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要深化林业的分类经营改革,按照林业的不同用途将林业进行合理的分类,并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并制定相应的林业政策;要将国有林业资源作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林业资源改革,使林业的经营者能够更好地行使林业资源的经营权,最终将林业资源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2.2加强林业信息化管理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了各个行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林业经历了粗放型、集约型的阶段,现在正在向着现代化迈进,林业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了林业发展现代化的关键。要实现林业的信息化管理我们首先必须要制定林业信息化的对象和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开展集成的信息化服务工作,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推广实施,并随着林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逐渐构建起完善的林业信息服务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的信息化管理。

  2.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林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乃至全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可以让林农过上富足的小康生活,还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其发展价值难以估量。鉴于我国林业发展状况,必须要进行科技创新,从各个方面提高林业产品的质量,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大林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并建立长效的林业研究机制,以便提高林业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改善林业的发展状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一、中国林业的资源情况

  林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第五次森林清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林业用地39.5亿

  亩,森林面积23.8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见表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森林覆盖率为8.6%,增加近8个百分点。

  表1全国历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活立木蓄积量次数

  清查时间

  (亿立方米)

  1973-19761977-19811984-1981989-19931994-19995.32102.61105.72117.85124.8森林面积(亿亩)

  18.217.218.720.0623.84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86.5690.291.41101.3112.6森林覆盖率(%)

  12.712.012.913.9216.55总的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9.6%)的5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见表2)。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较大,且相当一部分郁闭度在0.4以下,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亩均蓄积量为5.2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森林东北和西南多、其它地区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五省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1.3%和52.4%,而华北、华中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很少,尤其是西北的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5%,其中青海省只有0.43%。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

  表2世界林业发达国家与我国森林资源比较

  国

  家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俄罗斯

  芬兰

  巴西

  瑞典

  森林面积(亿亩)

  23.136.9127.713.281.54.0森林覆盖率(%)

  20.126.550.472.64.365.人均森林面积(亩)

  124.5118.587.63.48.46.5马来西亚

  美国

  印度尼西亚

  日本

  德国

  中国

  世界

  2.833.915.753.611.6123.84580.2458.24.58.64.30.16.5529.613.512.7.53.2.1.9.按照《森林法》的规定,我国林种分为五类:一是用材林,现有面积15.5亿亩(含竹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66%;二是防护林,现有面积3.2亿亩,约占14%;三是经济林,现有面积3.0亿亩,约占13%;四是薪炭林,现有面积0.7亿亩,约占3%;五是特种用途林,现有面积0.6亿亩,约占3%。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全国约有3万多种植物,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但目前,约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419种和13类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特别是大熊猫、朱鹮、金丝猴、扬子鳄、虎、藏羚羊、兰科植物、红豆杉、苏铁等动植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为保护这些濒危野生动植物,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398种野生动物、246种和8类野生植物确定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对象,予以重点保护。

  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1551个,总面积19.4亿亩(含海洋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3.5%,其中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156个,总面积17.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1%。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1个,总面积8.7亿亩,其中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122个,面积7.2亿亩。

  在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植物类型458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544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29个,湿地生态系统类型125个。目前,我国共有22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

  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

  二、中国林业的现状

  对中国林业的现状进行估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成就巨大;二是问题严重。林业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工造林势头很猛,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全国植树造林以年均7500多万亩的速度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六大工程的启动实施,造林绿化速度迅速提升,2002年造林面积首次超过1亿亩,达到1.12亿亩,其中人工造林9907万亩,飞播造林1295万亩,另有迹地更新529万亩、封山育林4749万亩,林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见表3)。目前,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7亿多亩,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

  表31992-2002年全国造林面积

  单位:万亩

  年份

  面积

  199290451993885199489851995783199673819965251997215199735200766520017425200211205二是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为满足国民经济对木材的需求,国家相继建立了135个国有大中型森工企业,林业系统曾经位列国民经济各部门前五名。建国50多年来,累计生产木材50多亿立方米,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林业面向市场,改革传统的单一产业结构,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机制造快速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和对林地资源多种利用步伐加快,森林旅游、花卉、木片、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竹产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2001年,全国木材产量455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2111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松香产量37.8万吨,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林业机械产值达100亿元,有的林机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林产品产量6880万吨,年产值达1320亿元;花卉生产面积369万亩,年销售额达215.8亿元;森林公园接待游客8565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28.2亿元。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090.5亿元(见表4、表5)。

  表4我国主要林产品产量

  产品

  木材

  竹材

  锯材

  人造板

  松香

  单位

  万立方米

  万根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吨

  19956766.447924183.1684.648.1单位

  万m3万m3万m3万m3万吨

  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吨

  1995966.2692531787.61056.341.61993.2482.325.169.157.115221.3217.14.1502.325.413231995236.539211585.1503.143.51992.31013.635.5275.6160.28350.2308.13.4553.26.11222004724.56183634.42001.38.2002.1361.241.4361.4185.512021.3329.426.3505.28.1155620014552.58146763.2111.337.20011.1686.445.403.4177.135960.6487.335.3469.430.2836表5我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数量

  产

  品

  出口

  原木

  进口

  出口

  锯材

  进口

  出口

  木片

  进口

  出口

  木浆

  进口

  纸和纸出口

  制品

  进口

  出口

  松香

  进口

  19959.258.340.86.3189.602.77.14.286.21.5101三是林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建国以来已取得林业科技成果510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成果306项,“包兰浅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ABT生根粉系列的推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林业科技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21.2%提高到90年代中后期的30.3%。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期健全了林业法律体系。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定》、《防沙治沙法》;国务院颁布了《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等,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林业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生态恶化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沙化。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南方沿江、沿河、沿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多年来,我国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植树造林,防沙止漠,延缓沙化扩展。但由于乱采滥挖、乱砍滥伐、滥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破坏,我国土地沙化仍呈不断扩展之势。20世纪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扩展3460平方公里。强沙尘暴天气50年代发生5次,70年代发生13次,90年代发生23次,近几年来每年都发生10余次,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大。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由于沙化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多亿元。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目前,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50亿吨。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90年代已经上升到56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80%来自这一地区。

  三是旱涝灾害严重。森林、湿地的破坏,造成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和蓄水功能下降,导致旱情、加剧涝灾。我国20世纪50年代受旱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全国500多座城市有300多座缺水,40多座严重缺水。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1985年以后连续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达226天。全国因干旱每年损失2300亿元。在我国,洪涝灾害也十分严重,近50年来,每3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我国平均每年罹涝耕地面积1.5亿亩,成灾面积1.2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已成为地上悬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河床已高出两岸8米;全国8.2万座水库总库容被淤积三分之一。

  客观分析生态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原因:一是森林资源底

  子薄、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二是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消耗;三是林业投入长期不足,税费较重;四是林业改革滞后,体制、机制不顺。根据对林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中国林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林业建设成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中国林业展望

  基于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中国林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确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为总纲,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以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为手段,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切实抓好六大工程建设,努力推进中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跨越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走过的边破坏边治理的漫长历程,直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林业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0.3%,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国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竞争要求;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4%,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和木材自给自足,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林业经济发展水平跻身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国家对原有的十七个工程项目进行了系统整合,形成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六大工程覆盖了我国

  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超过11亿亩,工程规划总投资7000多亿元,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所罕见。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其投资超过了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美国罗斯福工程和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在国内外具有巨大影响(见表6)。

  表6六大林业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

  建设范围

  17省区市734个县、167个森工局

  25个省区市1897个县

  5个省区市75个县

  28个省区市2105个县

  到2010年建设任务(万亩)

  合计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三北”和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重点地区速丰林基地建设工程

  合计

  造林

  到2010年规划投资(亿元)

  贷低改

  合计

  中央

  地方

  款

  9678171909190948004800337233721136113639135234340328431056667446221231个省区市

  18个省区市886个县、114个林业局

  135666469219995927107257114450272141861120572129174757835021194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场)。从

  2000-2010年主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按计划调减木材产量1991万立方米,对14.1亿亩森林严加保护。二是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新增林草面积2.2亿亩,其中新增森林面积1.3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3.72个百分点。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74.1万人,对48.3万离退休人员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覆盖了中西部所有省区市及部分东部省区,涉及25个省区市,1897个县。规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退耕地造林2.2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亿亩,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4.5个百分点,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亿亩,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5.4亿亩。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规划造林种草11360万亩,其中,封沙育林育草2666万亩,飞播造林2788万亩,人工造林5906万亩。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沿海、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及绿色通道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它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包括我国“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约590个县。计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造林1.42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950万亩。工程建成后,将使工程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使近1.7亿亩农田得到庇护,1.9亿亩沙化、盐渍化、退化草场得到保护和恢复。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范围涉及我国28个省区市的有关地区,计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造林2.7亿亩,改造低效防护林1.1亿亩,管护好现有森林5.6亿亩。工程建成后,将使长江流域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5个百分点,珠江流域提高2.87个百分点、沿海地区提高3.29个百分点、太行山地区提高12.7个百分点、平原地区提高2.2个百分点。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计划在今后十年,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建成大熊猫、朱鹮、金丝猴、藏羚羊、虎、兰科植物等15个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二是建成200个典型的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项目,32个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项目,5万个自然保护小区;三是建成国家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野生动植物国家科研体系和有关监测网络。到201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增加到1800个,其中国家级的达到2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6.14%。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项目:主要解决我国的木材供应问题,并为其他五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工程实施范围包括我国400毫米等雨线以东的18个省区的886个县、114个林业局(场)。规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2亿亩。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提供木材1.3亿立方米,约占国内生产需求量的40%,加上现有森林资源的利用,国内木材供需基本趋于平衡,可支撑木浆生产能力1386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2150万立方米。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深化林业改革,解决林业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入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按照森林主导利用目的的不同,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政策措施。公益林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实行事业化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并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作为基础产业,实行企业化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和调节其发展,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其林木采伐按市场需要尽量满足采伐限额。二是以重点国有林区为突破口,改革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把森林管理职能从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由新组建的国有林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企业主要行使森林资源经营权。

  调整完善不适应的林业政策,理顺林业生产关系。一是完善林业

  投入政策。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体系,逐步使公益林业建设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各级财政长期稳定的投入保证;制定商品林建设的信贷优惠政策。坚决调减林业税费中不合理的部分,包括育林基金和维简费,使务林者得其利,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管理政策。完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承包、租赁、抵押、继承政策,增强林业活力。改进林木采伐管理,对人工林特别是工业原料林尽量满足采伐限额,做到管死一块,放活一块。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等,均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建设,从事植树造林,所造林木归投资者所有。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强化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贯彻“谁造谁有谁受益、合造共有齐发展”的政策,使林业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真正落到实处。统一相关政策,包括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经营利用政策等等,促进各种经营主体的平等竞争。公有制林业,也要引入民营机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篇八:林业发展现状

  

  林业发展现状及其现代林业建设对策与思考

  摘要:林业是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林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林业产业结构单一、林业保护管理不到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为了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文章提出了加强政策制定、推进林业智能化、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等对策。

  关键词:林业发展、现代林业建设、政策制定、林业智能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林业发展现状

  林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年来,中国林业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

  当前,我国林业产业仍然集中在原木加工、人工林木材等传统领域,而新材料、生态旅游、生态修复等新兴领域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于木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而传统的人工林种植成本较高且生产效率低,使得企业很难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成为当前林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2.林业保护管理不到位

  尽管我国逐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但仍然存在“有林而不护、有地而不管”的情况,部分地区林业资源缺乏有效管理措施,导致森林砍伐、开垦、污染等问题。另外,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也时常发生,给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重大威胁。

  3.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现代林业建设需要一批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支撑,但目前我国林业领域普遍存在人才短缺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木材加工技术和装备、生物技术、种苗育种、森林保护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得到不断地提升和完善。

  二、现代林业建设对策

  为了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提高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政策制定

  政策是推进林业建设的有力支撑。应加强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林业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同时,应加强对于国家级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特殊地区的管理,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和管理。

  2.推进林业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林业智能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应该大力发展智能化林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森林资源保护、防火监测、林业种植、采伐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分析,并支持可追溯管理,加强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管理。

  3.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应加快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附加值林业产业。对于传统的木材加工产业,应探索新的材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化学化利用等发展方向,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另外,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林业投融资领域,推动金融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4.加强林业科技创新

  应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强化研究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开展新材料、生物技术、生态修复等前沿研究,推进林木优种选育、森林防火等技术研发,并与产业结合,在促进林业发展的同时,推动林业转型升级。

  三、思考

  现代林业建设是中国林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实现现代林业建设需要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要实现现代林业建设,需要加强政府的引领和作用,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科学的林业管理体系,改善森林保护环境,增强林业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林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可持续林业发展目标。

推荐访问:林业发展现状 林业 发展现状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016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