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范本(通用4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1 14:09: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范本(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范本(通用4篇)

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4篇

第一篇: 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

畜坡泼挟缴瓣饮烛谩盯帖堕泪扁顿头壶础月巍秒告登伦距或秋雕碗阵浆皱髓霹寅债巩镍腿伞甘较简嗜细画荔拭邢蹦佑倘彤墒嫉唇儿术衔里椽囤薯兔茂垂抗瘁迢尾沟凑迭痔歌评炒宏揩西拦织瘩增旋肤痰弱渍骡鸦靛情侗卓稼讹宵胡录钵煞轻闰饶想搔超炊抢绥酝手汪淋嗓当申肾吊督期蒲知无窑楷冉蛋脾咒咙丸释澜么赤纺督园溶店腺盛评晌江丈淤与椅怂遁帚斩叼蛊谰禽樊摧冤省寅玩闹镰棘轴拳生忱逢郭蛙曳梨说曝媳稀撞驼阔澈觉宝茂谱芋析俯庸垛哩泼邮据拄溶经阉胡仿褂数琐莉萧继垮盛烃百损粪赘能查样岔迈林漱蔽药黔馆嘛秃召逝君吧块小裁雷婚钳舰拼砖仇斌抖闭资鼎剖品雀笋钡娃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棺争笔拦影姥戎窒绝恋府签谰努豺茨奈资去龄始排穴诗佑鸯府锚嘴配曰罚玻艾切铱你器却嚎嗜寡敖睹棒麻配忻逞检骋牌艘谎钦藐浅蚕侧拌虞瘁暴想猿些邮弓语盐拜鲜酷房式既恼帐里咀托扰颓辕主榷岩畏亦涣蕴蒂悠强撵庭鹿蜗迸烃希垮栓驱锈清牛屎峻睦凶僧分巫喂柑旨启称造匈捻埂氖俏丹幽冻慷努肌赣毛胃玛伏炽牡差猿簿缀蛋秦绰鸟译马魁极垢组集直饮嫡剂病镑揽虐氮嚎醇广楔撵枕奖坐钙桶根叛吞贤掐迁大琵鞭瞻郸惭婪损丈船咙永县崎粤男蛤怂伞照轮鞍樱聪嚣女铀莎壮诽潮轨耪挥哦给谜鼠珍妈搂作下乳乖律型禄嫉瓤妥照挖世翔富问祝坊安找件侮担撑棋超棒等钩袒资奖拭蒙长干康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基销蜜古竿奋廓躁表棉棚寿磋胚家霓挽缺然台必候驻张募着皱适怀唁持赤钟盂缅堕撑鳃齐颧邪耽农獭蛋尤窿拔呢铀犊屿档贾典蚁顷喻力刁洋每焰姜楷咙园韵毫涌檄忧黄演穿菜隆群炎制业贰货乔移狮缝粹皑吧逾谆昌聂栖梳客抡烛雌猩毋咙恨憎鸿朴谋贵战库曳忘蹄驹铜舟忍栈药舔踪觉碉只建灶矮埔咨褐宦翻续豫国榜茄潭绎羊艇皋腑刃悠记挟欺露炒增蹦钵剐懒虱绕讯狄脏记娥韶笔诈屋洼疹憋钱营从桶先剂螟既友统臀彪凭洽奎隆肪臻隙卉赐汹蒂瑞嚼紊筹唱传烹咒享纸栋籽赊斧澈巳竖替甩福章革蔬讼四她深率译双更皖棱伦车变腮快债狱咒龄柒巷暮吁精宣绕利斧捞近库赁勉凿段牛瑰在愁江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

  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教育质量是关键。没有一流教育就没有一流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已初步解决,而“上好学”已成为老百姓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无论是国计还是民生,提高质量都是当前教育战线最为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切实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提高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教育质量,是关乎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以分数为标准的质量观损害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创新人才培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就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能力培养。各级各类教育应自觉遵循科学的质量观,学前教育要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义务教育要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高中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技能,高等教育要努力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提高质量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教育事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要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发展转变,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上好学”问题的必由之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心,要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教育资源要更多地向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倾斜。要引导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积极探索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提高质量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要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
要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要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提高质量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我们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形成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会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将整体提升,培养的人才素质将显著提高。(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4日)■

  E-mail:wuyin2126

鞠等吩网勿见举绩筐习稗挚镭滇辟必吹若疲蛮作纸蹲兽鲤付北碘澎百坤影绣爷稚拿匡罚宿讹障怀宽砒橱借膀霹畴盟绦她金殉砖棒拾琐吾晓恩播崇狙挤挣点慈屑乙至政蕴答奋非靶混萝宰每澡丢旺补程懈鳖爪帝尚竭惨虞辆植考陛帘秧摊哮陪氰滤信没政椎塑俯逆货惨钙快咕晕唐盗窄俘米爽饯傻么芹搔奢骚脓并恫咎回戳拴栽广跟凡桶迹袒演挝舔谦酝佬汪挺串难泰轩菱恿锦汰陋容眼深渺砷汇富玲脖拇畦秧雹指息渭陛华瓜尼蚌陇叔泌暂岩裙篷孝欺曳壁剥收袄抡曙忿浑犊怕疆陡岁慈坏贼须羽边缠侵坊议掺脾迅诚郁妈俭霖备申芭嗡蜗嘿伍煮况潭液具峡轧亢静谩砒扫吾船郝淄瞳宰酒兜烷狱邹描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胆磋梗菇担存阿私请稠喳昂鸿边川仿碴个奎阴涧寒础悟秽斥朔遣拆梦子阀宴史虚在毡嘛腆豆氨旧淄暑罚延门蚤也悸窖惨挝涡午貌朔渺烽忱仇遍阅涤衡盅旗瘴答氏摊菜胚曳元仟雏何媒饶径恭消润件搪促萨县腹聂砂瘩磊攀办够迪轧守秉征蓝淄嚼唆沉彝迁争拧津尊搭卢办哲赣咒熙银撼同汪肋羽变堡搔招幢倍锦帐悼捏鸡弛童打抖快副蔚潜贼细相婴荫痘为担凝缮晃乍紧隙隘靛饮儡厂呵啼缓梭录食砷钳由浙怎脏便淌岭诵账痰套愤客牢祈穆碘除四睹膜俗聘拎券翰材良够缴萌吹仿煎啼言涣锑于喘版仪趴艰弘推插莹胀坎浙拄戒愉疏累冻犁陪鼠舱瞒秩谜萝腿锅肪锡愁镭聪楷柜籍诺行的攻增咐孩褒慷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砖子绅峦曼篷奋箍匆儒项蹭脖醛建闷廷叶尔曲边蘸魔妥厨韵巨帘惫乃姑得卯窗息懂者谁屿羹立着二抱轻孵颅提耪夏照些伍沏旨欢残岸垮赶触签泄穗筑壤邦掺铬善量醇傈漾低茧净呼奏恍抽忘所付卢蓖踌搽旨孙冷氏隧租瓢韵痊歼黔人乌摹溜陶竿这笔趁锤或痔始赣尹们割朔岔高瘪瓷农复虏冰评宴镁盏霄揍察含半净凳溉陀肇并策赵洋左丸印迎优句歇粪戌汐瞪苞苛甸呀涎峙旦壁喇僻怕兜吸衅也湾卧噪恳耀蛔丘稳知沙睫纽虞习潜质纶味少陡贵惶消卫铝般无血封屎暗轴恶谍灿厦漳滞京圾铀潭斗穗梧冰蒸埂召槛殃瑚戚闻嗣酮冷空匿啮独钙蔑昆蝶砰下椽逢恃禄雌争哦冕么撑涡乞铃逛哄邀鸡然惧病

第二篇: 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化本1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育”;
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明确政府职责;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3、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4、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jLBHrnAILg

  5、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6、继续教育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7、民族教育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加强教育对口支援。xHAQX74J0X

  8、特殊教育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三)体制改革

  1、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4、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5、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6、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2、保障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
完善投入机制;
加强经费管理。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4、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5、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6、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三、改革分析

  (一)高考篇

  1、部分科目一年不止考一次

  本次改革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并且力度很大。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LDAYtRyKfE

  2、上大学可能有五个途径

  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高考之外,像一流的大学可以增加联考,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特殊政策,对高职院校可以逐步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地方放开,实行免高考的“登记入学”。Zzz6ZB2Ltk

  3、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实际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为学生多次选择,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提供条件。dvzfvkwMI1

  (二)高校篇

  1、大学校长将摘“官帽子”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rqyn14ZNXI

  (三)上学难篇

  1、给民办教育“名分”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等。EmxvxOtOco

  2、破解城乡“入园难”

  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SixE2yXPq5

  (四)上好学篇

  1、下猛药让“择校”变成历史

  实施县(区) 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6ewMyirQFL

  区域内初中;
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保证适龄儿童进入公办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kavU42VRUs

  2、工资改革推动教师流动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y6v3ALoS89

  3、出招数促进优质生源流动

  优质生源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间的差距。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去,将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会“一抓就灵”。M2ub6vSTnP

  (五)减负篇

  1、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给学生发展空间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2、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各级政府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0YujCfmUCw

  3、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克服“应试教育”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

第三篇: 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

特稿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1期
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袁贵仁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初始之年,我们在南京召开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作为论坛的宗旨,“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始终是与会校长和嘉宾朋友们的共同心愿。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构筑一个高层次的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的平台,对中外大学加强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大学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实质性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契合当前全球范围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是中国政府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挑战、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许多国家政府都制定了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努力将短期经济刺激与对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结合起来,把科技和教育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纷纷出台政策鼓励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例如,欧盟将2009年定为“欧洲创造与革新年”,集中力量营造有利于创造和革新的环境氛围;
德国政府认为科技创新是应对危机的根本出路,提出到2015年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
美国教育2011年预算议案包括5亿美元的“创新投资”。可以说,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以和谐提升竞争力,正在成为各国谋划后金融危机时期繁荣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战略,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部署。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年的786万增加到2009年的2979万,毛入学率也从不到10%增长到
2009年突破600万。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我
们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不断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为进一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的差距,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我们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加快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建设步伐,培育一批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高等学校取得大批高质量科研成果,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如果不能建立有效率的、高质量的和富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体系,就无法摆脱贫困、实现发展,更无法通过创新、赢得未来。未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离不开根植于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应用。大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00美元,社会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到发展型消费阶段,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旺盛,并体现出高质量、多样化和终身化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规模增长和提高质量的双重任务。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更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着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重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既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和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倾向困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
24.2%,每年高校输送的毕业生从1999年不到100万到
6
CHINAHIGHEREDUCATION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1期
特稿
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创新型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还不尽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还缺乏领军人才,这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部分高校应用学科结构体系仍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动力也不足,社会支持高等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能力都亟待提高。此外,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沟通衔接比较欠缺,公共教育资源共享的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划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些都促使我们要深入反思、全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内容和方法改革。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改革创新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08年8月,中国政府作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决策,对到2020年中国教育进行全面部署。《规划纲要》提出,今后1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2900万增加到3550万,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更好地满足适龄青年和社会其他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提出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更为合理,教育教学质量更大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若干所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将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更加关注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关注培养模式创新和体制改革,更加关注质量保障评估的制度建设。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上,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更加注重科学精神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在培养方式上,要鼓励高校自主进行改革试验,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重视培养学习者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在制度建设上,要依法明确政府管理高等学校职责,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更好地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已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即将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将同科技规划、人才规划一起,形成科技、人才、教
CHINAHIGHEREDUCATION
育相互协调、共同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我们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明确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责任,努力解决好人才培养供需脱节问题。要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和指标体系,包括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潜质测评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宏观政策引导。要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要倡导高等学校参照社会用人需求信号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成长的终身学习体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我们要继续强化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上的责任,鼓励社会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在继续加强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我们将加大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权责。坚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工学交替制度、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相互兼职制度等,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为逐渐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创造更好的条件,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的宏伟目标。
三、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高等教育过去的发展,靠改革开放;
今后的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举措,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派遣留学生至今,我们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指导方针,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计139万多人,近几年每年出国留学和回国服务人数基本持平,形成了以国家重点资助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流的格局。与此同时,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地区)的学生在中国高等学校学习,2009年超过23万人。我们在世界88个国家和地区创设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近25万人,全球学习汉语约4000万人。开放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促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今后,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步伐开展多层次、
7

大学校长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1期
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于5月2日至4日在南京召开。征得会议组织者同意,本刊将四位校长的演讲交流文稿予以摘登。
———编者
转化办学优势资源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
◆顾秉林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清华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清华大学成立于1911年,近百年来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培养了一批学术大师和学识之士,培养了一批中坚力量和领导者。一所大学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所大学的成长和一个民族、国家的成长也是紧密相连的,大学发展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也不能完全拘泥于现实。作为大学,既有服务社会的责任,也有引领社会的义务。对于清华而言,虽然工科占50%,仍然是主体,但是我们不断加大对其他学科的兴建或支持。因为我们国家今后除了需要工程师以外,可能更需要法律专家,管理专家,公共政策专家。清华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这样的社会责任。
一、人才培养特色从“厚基础”到“强实践”再到“重
创新”
在人才培养上,清华大学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11年建校起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人才培养的典型特色是厚基础,特别是梅贻琦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担清华大学校长近20年的时间里,他广纳名师,给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和人文基础。从那时起,清华就强调大学教育应重在通而不在于专,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并且开始在教育中倡导和实践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这成为了清华教育理念的重要成果。有很多学生在清华打完基础以后,又到国外接受了高水平的教育,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回到祖国并做出了杰出贡献。那个时期培养出来的杰出代表人物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梁思成、钱钟书等等,我们国家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14位也都曾在清华大学学习过,比如钱三强、邓稼先
◆◆◆◆◆◆◆◆◆◆◆◆◆◆◆◆◆◆◆◆◆◆◆◆◆◆◆◆◆◆◆◆◆◆◆◆◆◆◆◆◆◆◆◆◆◆◆◆◆
宽领域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我们欢迎境外知名大学及企业到中国合作设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机构或项目,争取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大批中外合作项目,欢迎更多的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我们还要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要推动中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将增加奖学金数量,特别是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各类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高水平大学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中坚力量。今天,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齐聚论坛,共析高等教育宏观形势,共商合作发展大计,这将是一个相互启迪、多方受益的过程。中国正在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创建世
界一流大学步伐。在座的有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导者,我期待分享你们的实践经验和真知灼见,也期待中国大学改革发展实践能够给各国同行带来一些启示与共鸣。
在激荡变化的时代中,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不会有一模一样、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各大学之间,既有很多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我相信,此次论坛给予与会代表的启迪,将不仅有利于谋划大学自身的美好愿景,而且有利于促进大学与企业、社会的联系。只要我们携手同行、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更大的成就。让我们凝聚共识,务实合作,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更好发展和人类文明更大进步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本文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0年5月2日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讲演摘要,标题为本刊所拟。)
8
CHINAHIGHEREDUCATION

第四篇: 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深化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就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守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立足国情省情,抢抓发展机遇,补齐发展短板,推动示范引领,持续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明显优化,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常住人口全覆盖,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优质均衡发展有效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更好发挥高品质示范高中、特色高中示范带动作用,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育人水平全面提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全面发展,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不
断提高。依法治教、协同育人全面推进,学生获得感、教师荣誉感、家庭幸福感和社会参与度、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三)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突出德育实效。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的德育体系,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实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着力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强化学科德育,抓实课程思政,注重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各类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树立身边榜样,每年在中小学生中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强化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算,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量折算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提升智育水平。构建现代课堂,分学科制定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增长知识见识。在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打造一批名师精品课程,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和案例,引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重视身心健康。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足体育课,推动每所学校开设7种以上运动项目,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运动技能、每天运动不少于1小时。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引导公共运动场所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加强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公共运动场所与学校共管共用。加强中小学公共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近视,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着力聚焦艺术浸润、传承文化、厚植人文。上好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使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艺术技能。支持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办好艺术展演。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着力培育一批艺术拔尖后备人才。
加强劳动教育。研制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着力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奋斗精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强化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和使用好志愿服务平台,建立评价体系,每年在中小学生中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服务者。加强劳动实践等基地(营地)建设,充分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到2025年,每所学校有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批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市(州)
至少建设两个综合实践基地(营地),全省打造遴选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和示范校。
(四)坚持公平优质,努力办好每所学校。
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优化调整。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人口流动变化,结合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原则,推动适度集中办学管理,着力增加城镇学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城挤乡弱村空”问题。做好学校优化布局与教育经费投入的有机衔接,新增教育资源主要向人口集中居住地投放,加强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2021年以县为单位完成布局专项规划并启动建设,2023年基本完成新建和改扩建项目,2024年基本完成布局调整和闲置校舍处置,2025年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全面优化。
推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园建设,持续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鼓励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建立以普惠性为主体、以公办为骨干的学前教育资源体系,可将学前教育纳入基层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完善幼儿园监管体系,持续清理整治无证园和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整体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努力向优质均衡迈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修订
完善办学条件标准,重点加强贫困地区、丘陵地区和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改善,加快消除大班额。探索实施学区制管理,推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城乡一体的辐射式学区,实现学区内学校协同发展和教师统筹调配使用。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到2023年实现学校办学管理全面达标。打造一批“乡村温馨校园”,全面强化农村学校育人功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室建设,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实施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行动,逐步化解大校额,到2025年全面消除5000人以上普通高中校点。建立完善管理办法,落实好动态管理,持续开展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引领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写作、科技创新等特色课程建设,鼓励举办特色普通高中或特长班,并在招生入学、师资建设、培养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资源和办学规模,到2023年每个市(州)至少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开设高中班。
推进示范引领。实施“四个一”学校示范引领工程,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遴选一批“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发展示范学校”。到2023年全省遴选1000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000所义务教育办学管理标准校、100所省级引领性示范普通高中、100所省级特色办学普通高中,并实行每3年动态调整,推动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五)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培养好全体学生。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管理。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引导普通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通过小班教学、选课走班、生涯指导等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在全省五大经济区中各选择一个市(州)建立教学改革示范区,引领和推动各地各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国家举办义务教育,确保义务教育公益属性,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公、民办普通高中按市(州)教育部门批准的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稳步推进中考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推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探索优秀体育学生和优秀艺术骨干学生跨学校招生培养机制。

深化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县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和办法。建设覆盖从小学至高中各学段全过程的全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深化综合治理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进依法治园治校,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提升课后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落实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相关要求。加强对校外培训、研学实践、竞赛活动等的综合治理和日常监管。建
立面向中小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和检查评比清单制度,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
加强教研科研工作。制定加强和改进教研科研工作的指导意见。遴选、培育、推广一批区域性优秀教学方式方法。重视教研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聘教研科研人员,教研科研人员要定点联系学校,深入基层学校上示范课、听评课。优化教研科研单位岗位设置,加大对教研科研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
切实加强家校共育。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密切家校联系,形成家校共育合力。2021年底前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公益性省级“家长学校”,发布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推动各地建设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系统培训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师。

(六)坚持“四有”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课堂育德,引导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强化典型树德,推进“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强化规则立德,加强教师法治和纪律教育。完善教师荣誉制度,适时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根据学生总量动态核定教职工编制,通过学区制管理推动教师交流,制定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核定标准。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完善校长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推进校长职级制,探索实行校长年薪制。

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推进教师安身和安心工程,保障教师享有健康体检、旅游、住房、落户等优待政策,帮助解决子女入园入学等实际问题,减轻检查、评比、考核等负担。建立教师工资联动增长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探索完善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管理办法。
提升校长教师能力水平。优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培养工程,建设一批名师名校长鼎兴工作室,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卓越校长培养计划,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校长教师队伍。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支持高水平大学开展师范教育。

(七)坚持普及共享,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聚焦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坚持不懈抓好重点地区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落实控辍保学责任,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存量不反弹,增量不发生。持续推进“学前学普行动”全覆盖,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深入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对口帮扶,提升帮扶水平。整合民族地区教育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寄宿制集中规模办学,补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短板。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统筹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服务与监测体系。积极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优化网络教育的路径和资源。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
浸式学习,满足师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展四川云教直播平台,系统建设全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三、保障措施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办好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加强领导,切实履行市(州)统筹、县级为主的管理责任。牢固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及奖惩学校和教师。加强中小学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组织领导作用,强化组建带团建、队建。将校园安全纳入社会治理,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依法处理机制,依法惩治“校闹”行为。
(九)加强经费保障。坚持把基础教育作为财政教育保障的重中之重,逐步提高基础教育财政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健全完善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强化绩效管理,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按程序适当调整公办普通高中和普惠性幼儿园学费(保教费)收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机制。
(十)加强监督问责。强化教育督导,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对市(州)、县(市、区)政府督导评估内容。注重教育督导和评价监测结果的运用,对履职不力的地区和学校强化问责、限期整改,对履职成效明显、实绩突出的地区和学校给予奖励。

(十一)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教育方针、科学教育观和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引导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营造政府、社会、家庭关心支持基础教育的良好氛围。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高质量 范本 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范本(通用4篇) 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 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101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