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传达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新体会范本(通用3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3 13:54: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达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新体会范本(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传达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新体会范本(通用3篇)

传达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的体会3篇

【篇一】传达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实践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化”,而是“两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 克思主义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所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从而为新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历史进程,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规律,对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

  1、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2、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
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
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5、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刻地阐述。

克思主义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求具有中国特点的形式,更要求它包含切合中国实际所需要的内容。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创新化。民族化,就是用我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来表述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之成为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具体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实践,并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
、创新化,就是要立足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阶段

(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任何一种理论不可能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理论只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主要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倾听时代的声音,解读时代的变迁,解决社会发展的矛盾和现实问题, 进而引领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植根于中国并实现中国化从根本上说也正是源于它这种与时俱进,始终与时代和社会实践发展相结合的理论品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融合了时代内容的理论成果必然要付诸于某种具体的实践,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形成新的认识,使理论自身不断得到丰富,从而进一步推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飞跃进程中先后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形成的,是在解决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抓住“战争与革命”这一时代主题,适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成功地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深刻揭示时代特征,预见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吸取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坚持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必须明确的根本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做出了新的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正式确立,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认识和基本主张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切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内容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使其能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前进,以解决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首先就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只有努力学好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运用马克思主义考察和分析中国当前的现实,从中提升具有时代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既指导中国的当前实践,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只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用富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察世界,解决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使我们党能够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的潮流,推动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2、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它的创立本身和每一步成功发展都渗透着继承和发展同在、改革与创新并举的精神。要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要使它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而丰富和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真正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上看,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创立,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现,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武器。可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就在于结合实践的发展进行理论创新,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

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封建农业文明的传统、近代以来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落后,同时自然条件又十分复杂的东方大国之内进行的,所遇到的一些特殊情况和问题是世界其它国家都没有遇到过的,在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上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通过研究和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际,制定出适合中国实际和特点的路线、方针、政策,把革命和建设引向胜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而要学会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有的放失”。今天,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在并且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还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社会成员间的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诸如此类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首先必须在理论上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因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发展,使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切实符合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相连,而且与党的自身建设密切相关。党的建设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效应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的成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党的自身建设和领导水平、执政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搞好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就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只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制定其全部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党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作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其次,只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建设的发展,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团结统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又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思想理论条件。只有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搞好党的建设,必须处理好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必须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与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而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党的建设和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性,其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才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为基础,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理论升华。能够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理论自身的普遍性,即超越它所产生和指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一般的和普遍性的价值。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不同时期不同的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政治革命、以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心的生产力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分别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不断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些理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而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曾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反复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干部,只有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历史任务。

  (二)注重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规律。规律都是隐藏在现象中的,任何规律的发现和掌握都是经过不断地对现象进行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得到的。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国情,把握中国革命不同于别国革命的特殊性、特殊规律,把握不同革命阶段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要坚强理论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既要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通过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只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地位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要求的。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只有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因此,要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而且要通过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的双重内涵,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更要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迁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出发点、着力点问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

(一)、首先要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本土化,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重大问题的需要。马克思总结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规律。由于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具有各国的特殊性或个性,晚年的马克思研究全球化条件下不发达国家的国情实际,提出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代替论”和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跨越论”,体现的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革命规律之间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科学理论,具有揭示和构造现存世界的价值指向。来源于无产阶级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到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方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过程中才能在指导革命中得到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发挥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才能通过解决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实际问题来实现其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中国社会变迁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本是来自西方的理论,为什么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并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接受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恰好是中国人民企盼和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中国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也只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最初是毛泽东针对中国革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学习,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合。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主义,脱离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精要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主要是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强民富的问题,这就产生了中国革命、中国改革和中国发展三大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这三大主题,实现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马克思的中国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迁,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问题,要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对中国国情的客观分析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本土化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在时间方面即纵向方面是与时俱进,根据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不同时代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空间方面即横向方面是因地制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在总体上要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但这些思想中没有提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也没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我们党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倾向和盲从共产国际指导的问题。按照共产国际的组织规则,中国共产党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必须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的监督和指导。当时世界上只有苏联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就成为一种难以避免的状况。用俄国党的标准和俄国革命的经验来指导与衡量各国共产党和各国革命的情况,当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内有两种马克思主义者:一种是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陈独秀照抄照搬俄国孟什维克的策略,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
王明照抄照搬俄国布尔维克的策略,认为中国应走俄国攻打大城市的道路另一种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就是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能冲破教条主义,不迷信共产国际指示的束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实际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搬到中国甚至把俄国式马克思主义搬到中国,或者照抄共产国际指示和俄国革命经验,表面上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实际上并未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真正结合,并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要理论联系国情实际,而不能用理论剪裁实际,不能要求实际去适应理论,这是唯物主义原则的贯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深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前提;
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转贴于 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最根本的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问题。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飞跃,形成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结合,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体现时代性、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表明,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不能纯粹源自于西方,但又要求具有西方形式;
不能源自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却又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转换的内在要求。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离开任何一面都不行。遗憾的是后来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出现了偏差,未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不发达的基本国情,犯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盲目求快、盲目求纯的错误和“文化大革命”超越发展阶段的“左”倾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实事求是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结果;
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着眼于中国特色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创新,创立和发展充满活力和富于创造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共产党人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在马列主义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是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在农村这一薄弱环节首先突破,开辟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比较好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邓小平的一个创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高水平的表现形式。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实现历史性飞跃,高举体现规律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领导的党中央,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形态;
邓小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形态;
江泽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三形态;
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形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标志。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是一个永恒的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水平。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篇二】传达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的体会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路径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在新时代条件下,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应当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学习理论知识;
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决民生问题建立物质基础、思想基础;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展路径

一.研读经典著作,学习理论知识
研读经典著作是我们获得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来源。研读经典著作要讲求学习方法,不是一味的读经典著作,而是将经典著作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时间相结合,发挥经典著作的应有的作用。
第一.研读经典著作必须用科学理性的头脑对待理论知识及其框架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性,因此,我们不要带着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去看待它,要保持科学理性的头脑。经典著作是学者、经典作家理论思想最直接的记载,承载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学习理论知识的思想宝库,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研究和参考的直接资料。
第二,研读经典著作要注意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所谓教条主义就是理论脱离实际;
经验主义就是用实践工作代替理论知识学习。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我们在研读经典著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倾向,要尽可能地避免这两种错误倾向。注意两种错误倾向是理论学习的基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错误倾向,学习经典著作的精髓,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
二.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它贯穿着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其本质,并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价值地位是不可小觑的。第一.从国家的发展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始终坚持理论并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与之保持紧密联系且与时俱进。国家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的支撑,新思想理论体现出来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可操作性,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要在国家的发展中展现出来,从而证明其理论的科学性、可行性。第二,从个人的发展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共同创造的理论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开创了新的飞跃,且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方位的思想内容。新思想理论更值得我们学习,用新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新思想理论营造的良好氛围对于自身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利于全面发展自我,提升思考能力,创造新的思维模式。
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载体,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培育和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红色文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红色资源,如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物质资源;
红色精神,如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革命时期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是无法代替的。
充分利用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纪念馆,领悟革命精神。通过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纪念馆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以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资源展现出红色精神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需以人为载体,从而表达出各种情感。红色精神需要人们以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充分利用红色电影,红歌会等形式的红色资源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情怀。以红色文化为题材的电影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红色电影的角色、视角、主题等

内容都可以作为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红色文化,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情怀。红歌会作为唱响红歌,弘扬正气的一种经典形式,有利于人民群众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传承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情怀需要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更容易吸引人们,从而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解决民生问题,建立物质和思想基础
从经济角度看,民生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更是迫在眉睫,解决民生问题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一.经济发展与民生互促共进,建立物质基础。全面把握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关系,共同发展,互促共进。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突出,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突出问题,保持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关系。经济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物质基础,民生问题反映出的问题敲响经济发展的警钟,使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民生问题,更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新时代条件下,经济发展与民生互促共进,二者趋利避害,共同进步。
第二,共建共享民生理念,[2]创造思想基础。在国家的民生建设中共建、共享二者不可分割,相互统一。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全体人民参与共建,每个人都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都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幸福指数自然也会上升,国家富强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也会在共建共享民生理念下实现。五.结语
共建的民生理念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共建,即共同构建。共建的民生理念有利于解决公众不参与发展的状况,以达到公众参与的预期效果,公众最大程度的参与发展,有利于解决实施缓慢等问题。经济的发展需要共同构建的民生理念作为支撑,携手创造经济,带动全体人民发展经济,更利于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共建的民生理念作为保障,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创造人类财富。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2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49.
作者简介:李芹(1995年—),女,汉族,山西省垣曲县人,淮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篇三】传达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质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对变化了的时代特征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回应时代发展的难题,升华时代精神,创新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原因;
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直接原因;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在继续解放思想,尊重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
时代化 ;
时代特征;
时代精神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做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抉择,并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概念。报告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新提法,本文拟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科学判断时代特征;
二是找准需要着重解决的时代课题;
三是在坚持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前提下,舍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被实践证明不正确的个别判断;
四是进行理论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出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的科学性来源于其理论依据的科学性,提出这个命题的思想基础是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观点相一致的。这个新命题理论上的依据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思想。辩证唯物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以丰富的基本原理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价值。时空观是辩证唯物论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人们揭示的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第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任何主义、思想的生命在于运动,坚持发展是理论价值得以延续下去的定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可贵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僵硬的教条,它必须适应时代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这一立场既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他们本人所强调,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意蕴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世界意义,再以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融入世界。
1、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启示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核心。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
一个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反对僵化的对待自己的理论,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启示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又要顺应时代潮流。既立足本国实际,力求把握本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顺应时代潮流,深刻洞悉时代主题的变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关键。回顾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90年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反资本主义浪潮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既立足中国实际,从本国国情出发确定自己的目标,也顺应时代潮流,从时代主题出发融入世界的舞台。
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启示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既要解决我国现实问题,又要关注全球共同话题。既要立足本土,努力解决我国现实问题,又放眼世界,关注全球共同话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础。理论创新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已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方面立足本国,面对特殊的别国国情,在上下求索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把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钥匙,也正是抱着如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目的,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以创新理论努力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放眼世界,洞察变化的时代主题,在激烈竞争中高度关注全球共同话题,推动全球对话合作、努力解决全球共同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以创新理论努力推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与合作。
4、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启示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既要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意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民
族化中发展,又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中前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把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就是要紧密结合时代主题的变化,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对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得到积累和充实,必将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
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个问题 紧跟时代的脚步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使其始终保持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和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引力,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1、时代特征并未发成根本变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前提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必然反映了它所形成的那个时代的根本特征,回应着那个时代的现实需要。如果理论所依据的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现实需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换,而只是发生了一些阶段性和局部性变化,那么,理论体系中的基础与核心部分也就不会与新的社会条件产生根本性的冲突与不适,这一理论也就可以通过扩展研究范围,增加指涉对象,转换时空角度等方式来获得解释新世界和指导新实践的能力。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化的逻辑前提和可能性、具有非常强大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的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没有过时,我们之所以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基础,就是因为它所依据的时代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2、坚持政治立场不动摇和基本理论方法不放松;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原则
政治立场、阶级属性和终极价值追求是任何一门社会理论都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是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决定着理论的党性。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指出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宗旨,明确了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奋斗目标。时代条件的变化会造成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生存困境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会造成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实现途径有所变化,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政治立场是不能改变的。面对社会中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立场是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原则。
3、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认识和改造当代世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题内容
任何理论都必须解决时代所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是理论的历史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要求。首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对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正确的归纳和概括,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其次,为解决当今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科学的逻辑论证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4、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的互构与共生;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民族化和大众化是统一的整体,统一于实践,这三个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指向,又相互促进,呈现出一种互构与共生状态。且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最终
在实践那里获得统一,因为实践是主体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改造世界的活动。
五、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路径选择,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在继续解放思想,尊重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和创举,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历经艰苦探索之后,终于成功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条道路和这一理论体系来之不易,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锐的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才能对时代特征和时代任务作出科学的判断,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时代特征变化显著,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革命日新月异,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要紧紧扣住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必须站在时代前沿,立足于当代实际,科学回答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以新的思想和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努力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富于时代精神的回答,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作为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飞跃,都带有时代的烙印,都是对时代特征的回应和时代精神的升华。而时代的向前发展,也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发展,都要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在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面前,需要我们养成宽阔的国际视野,对时代特征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在复杂多变的时代局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探索和把握规律性的东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参考文献:
[1]邹谨、唐棣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j].理论建设 [2]刘先春、吴阳松.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N].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3]聂启元. 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世界意义,[J].实事求是 [4]孙自胜、吴玉才.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意蕴[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
[5] 齐卫平.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N].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6] 邹谨,张丽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J].社科集萃
[7] 黃顺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个基本问题,[N].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 [8] 韩培花.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四个关键问题[N].光明日报,2012 [9] 周泽红、刘顺.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要求,[J].前沿
[10]刘海龙.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几重要求,[J].理论探索 [11] 薛金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必然及其进程,[J].重庆社会科学,2012-05 [12] 马军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三维探析,[N].兰州大学学报,2012-03
[13] 王玲仙.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当前使命及其路径建构[J].浙江学刊
[14] 华雷.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N].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 [15] 李章军.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2-08

推荐访问: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137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