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2023年关于人才培养质量报告【3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0 10:09: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人才培养质量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关于人才培养质量报告【3篇】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20233篇

第一篇: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2023

人才培养“双证制”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关联性研究

李光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地方本科层次院校的人才培养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期,结合我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理念,提出了人才培养“双证制”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
培养模式 双证制 双师型 关联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而我

们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精英式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现实要求。这一教育观念的滞后将存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迈入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毛入率这一量的扩张并没有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产生质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就充分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只仅仅是完成其数量扩张,还只是它的一个初级阶段。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和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

步伐,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既要保证量的增长,又要保证质的提高。

我国现有 600 余所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占的份量最重。近几年的突出问题是高校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错位”,反映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院系与学科设置同地方经济发展脱钩,课程内容离实际太远。

很多学生毕业求职不成功,有的甚至为顺利就业毕业后到高职高专学习,而用人单位却苦于寻找合适的人才。由于我国人口总数多,大学生的数量并未过量。表现在科研与服务地方方面,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相互支撑力度不够,互动机制不畅,高校办学难于融入地方经济社会。

由此带来地方高校造血功能弱,对地方依存度大,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坚持人才培养的“双证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坚持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
坚持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针对性与适应性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 “双证制”培养体系的建立

1.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特征,采用“基础平台+课程模块”的模式。具体做法是:打破学科分类,针对于某一类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对人才的要求,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将其中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细化到各专业,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后确定课程模块(包括理论课和实训课)。课程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能力需求相一致。

2.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定能力、专门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正的有效证件。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活动密切相联,是根据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特点、标准和规范等规定的水平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劳动者胜任职业活动的水平,是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的教学和考试具有以下特点:

(1)职业针对性、实用性强 。职业资格证书一般由国家劳动或人事部门、行业协会、国际著名厂商鉴定颁发,它体现了国家职业标准或国际职业标准,是按职业岗位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等设定教学和鉴定内容,充分反映了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2)教学内容新颖、实用,与市场接轨。职业资格认证内容与国际市场接轨,反映了最新的行业标准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 IT 行业,如微软公司、思科公司的认证教材的及时更新,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3)教学过程科学、先进。认证机构与考试公司(如 ATA 公司)合作,为学校提供了与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学环境和技术支持,同时提供了先进的测试平台、CAI 课件、教学案例、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资料,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

(4)考试方式严格、规范。职业技能鉴定以实际操作为主要依据,对职业或工作岗位来说,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会做什么。要证明实际工作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工作现场靠你的实际表现来证明你自己。这种鉴定考核的思路和方式是考试本质的回归,它摒弃了现代考试制度最不合理的成分,是改革传统考试制度的一个重要途径。职业技能鉴定虽然强调工作现场的实际表现,但在进行鉴定时,通过模拟工作条件下的考核、符合实际工作任务要求的操作或正式上岗前的实习等方式也都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5)教师经过规范化培训。认证机构对担任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必须取得认证机构要求的培训讲师资格、考评员资格,从而使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达到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引入教学,建立行为导向的认证课程,以此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从而实施“双证书”教育(学

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探索“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三、实施“双证书”教育的主要措施

“双证书”教育不仅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

部分,关键是提高资格证书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强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社会认

可度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获得名副其实的技术应用能力。

1.与认证机构和企业建立联系,进行课程合作、专业合作。充分利用认证机构和

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如:共享 ATA 公司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信息技

术课程改革与评价研究”成果,作为试点院校实施其为高校量身定做的微软体系计算

机专业教学计划,成为微软工程师认证培训机构;
参与 UGS 公司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和

人才培养全球战略项目 Academic Partner Program (简称 APP),成为 UG 设计师、UG

工艺师认证培训单位;
与 Solidworks 公司合作,成为 Solidworks 培训考试中心;

全国机械工程协会合作,成为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考试培训机构;
与 AutoDesk 公司合

作,成为 AutoCAD 软件认证授权考试站;
与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成为国家注册会

— 27 —计师培训点;
与省建管局合作,成为二级建造师考前培训承办单位。以上各认证培训

点具有面向全校和社会开展认证培训、考试等资格。

2.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各专业选择部分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社会认可度,能反映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水

平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如:计算机类专业的微软工程师认证(系

统工程师(MCSE)、网络管理员(MCSA)、应用开发工程师(MCAD)、方案开发工程师

(MCSD)),思科公司的网络管理员(CCNA)认证;
机械类专业的 AutoCAD 操作员、

Solidworks 工程师(CSWP)、机械设计工程师、UG 设计师、UG 工艺师、数控加工仿真

系统操作员认证;
会计类专业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认证;
工程管理专业的二级

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认证;
电子类专业的高级电工认证等。

3.投入专项资金,建全各专业计划内认证课程所需的实验实训设施。如计算机软

件、计算机网络、AutoCAD、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CAD/CAM/CAE、数控加工、高级电

工等实训室。

4.严格规范教学过程。将认证课程考试大纲与各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借鉴职业

资格认证考试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试方法,逐步开展认证课程建设,提

高课程质量。强化、细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针对本科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

在理论课教学中,突出理论技术(相对于经验技术),在实训课教学中,着重训练学生

的创造性技能(相对于再生性技能),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训练,提高技术应

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思维。

5.制定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管理办法》,对认证课程的教学、考试等规范

程度作出规定,并对学生考试的费用进行一定的资助或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

生的实际困难。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除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之外,要具备很强的技术

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够向学生传授这种能力。即同时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双

师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要靠专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聘请兼职教师共同完成。

1.对担任认证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必须取得认证机构要求的培训讲师资格、考

评员资格。另外,各系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方向,安排其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的学习、

培训,对考取本专业高水平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费用由学院承担,并在《专业技术职务

聘任条件》等文件中,将教师取得高水平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称聘任的重要条件,以

此作为政策导向,鼓励和督促教师向“双师型”素质发展。

2.新引进的工科各专业青年教师,第一年除完成规定的理论教学任务外,必须到

本专业实验实训室,熟悉本专业各个实践环节和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并由系主任

和实验室主任为其确定二至三门实验实训课,随指导教师一同完成实验实训的准备、

指导、考核全过程。

3.青年教师三年内至少有半年到对口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产品设计

等工作,更新知识结构,增加实践经验。教师在企业工作期间,视同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各系将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作为一项制度,与学生实习、毕业设计、横向科研课

题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长期坚持。

第二篇: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2023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报告

根据护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国家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进一步找准职业岗位群,明确专业培养方案,找准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定位,并以此为依据深入开展专业建设改革,2007年我系护理专业主要以问卷调查与分析的方式,就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择业意向、工作适应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等方面,对04、05、06届高护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开展了跟踪调查,并作了总结分析,结果如下:

一.调研对象

调查对象为04、05、06届高护毕业生,总人数为148人,其中2004届46人,占31.1%;
2005届31人,占20.9%;
2006届71人,占48%。148名毕业生中男15人,占10.3%;
女131人,占89.7%。从事临床护士的占74.1%,门诊护士13.9%,保健护士3.2% ,高级护理员3.8%,其他 5%。工作岗位性质:技术岗位占89.9%,其他岗位占10.1%。

走访用人单位约11个,共发出调查问卷148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

二.调研结果

(一)毕业生质量和就业质量情况分析

1.毕业生首次成功就业的途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直接找单位占38.8%,通过毕业实习占27.2%,学院招聘会占12.2%,学院教师推荐占10.9% 这说明毕业生独立自主寻找工作的意识比较强。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也是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

2.毕业至今,变换过一个单位的占19.6%,没换过的占68.2%。变换工作单位的主要原因是:压力太大占23.1%,收入太低占19.2%,工作太累占14.1%,其他原因占11.5%。工作岗位与所从事专业对口情况:完全对口74.3%,基本对口18.9%。以上数据说明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与所从事专业对口率高,换过单位的占31.8%,原因主要是压力太大、收入太低及工作太累。这提示了新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定位不明确,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及老师在专业教育中应加强指导。

3. 对现处工作岗位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基本满意51.4%,满意36.5%,非常满意8.1%,不满意 4.0%。现工作单位的稳定性:很稳定14.9%,较稳定 76.4%,不稳定 5.4%,临时性的工作 3.3%。现工作单位发展空间与个人的期望值是否相符:相符11%,基本相符 80%,不相符9%。以上数据表明毕业生对现工作岗位满意程度高,且有适当的期望。

4.月平均收入比较:综合看来,本专业毕业生的月薪主要集中在1000-1500元这个水平,比例40%。

04届

05届

06届

综合

1000元以下

3.3%

9.9%

5.5%

1000-1500

36.4%

16.7%

52.1%

40%

1500-2000

43.2%

33.3%

2 9.6%

34.5%

2000-3000

17.4%

33.3%

8.5%

16.6%

3000元以上

2.3%

13.3%

3.4%

5.就业市场对所学专业的需求程度比较:由下表可以看出,毕业生感觉就业市场对护理专业的需求逐年递增,也反映了护理人员缺口比较大。

04届

05届

06届

综合

需求很大

31.1%

38.7%

39.1%

36.5%

需求一般

62.2%

41.9%

53.6%

53.8%

需求很小

6.5%

19.4%

5.8%

9%

几乎没需求

1.4%

0.7%

(二)专业教学质量分析

毕业生对我系专业课教学水平的评价:优占39%,良占46.8%。对我系实训课教学水平的评价:优32.4%,良 47.9%。对我系实习条件和质量的评价:优26.8%,良54.9% ,中16.2%。调查结果说明,护理专业教学质量总体良好但仍待提高,实践教学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您认为根据现在工作要求,在校学习中还应增加的课程?”问题结果:认为应增加综合护理教程的毕业生占28.2%,临床护理技能 26.9%,技能实验基础 18.4%,护理人文学 12.3%,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11.7%。“您认为根据现在工作要求,在校学习中可删减的课程”问题结果:文献检索 17.7%,国外护理学概论12.9%,机能实验基础6.8%,护理专业英语5.8%,人体机能学 4.8%,预防医学 4.1%,社区护理学概论4.1%,中医护理4.1%。由此可看出临床综合护理技能在护士就业岗位中最为重要。

“贵单位认为作为临床受欢迎的护士,最好的培养方式是?”问题结果:认为订单式培养,按医院需求灵活安排教学计划者占44.4%,认为培养模式应先在学校学好理论,再临床见习和实习者占55.6%。可见牢固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是做好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护士的必备条件。

(三)毕业生对我系专业建设意见和建议

1.提供就业指导,推荐就业;

2.管理要求应更严格,并加强人文管理多与学生沟通;

3.加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指导;
开展更多社交活动;

4.更新护理教学,完善教学条件,并加强书写护理记录的训练,延长实习时间;

5.合理收费;
提供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希望学校多添加课外教育资源;
希望能客观实际地为护生了解就业前景,既要有正面支持,也要有负面信息,废除无用、无意义的科目知识,多从实际考虑教学方向,与时并进,无必要用无实际作用的东西约束学生,充分发挥学生长处。

6.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用人单位对我系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

1.用人单位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本次调查为06届用人单位共11家,其中事业单位占90.9%,企业单位占9.1%。单位从外部招聘时,主要使用的招聘渠道是:校园招聘 36.4%,人上门求职36.4%,人才市场招聘 18.2%。贵单位那些岗位可接受专业毕业生:临床护士岗位 31.3%,门诊护士岗位 18.8%,社区护士岗位 12.5%,保健护士岗位 12.5% ,高级护理员岗位12.5%, 护理保育员岗位3.1%。以上数据显示单位主要招聘的岗位是临床护士,主要招聘渠道:校园招聘和个人上门求职,体现了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肯定。

2.用人单位评价及对我系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单位对我系毕业生实际工作表现的总体评价:非常满意 9.1%,满意 54.5%,还可以36.4%。

单位对我系毕业生实际工作表现的分项目评价:

毕业生表现

思想道德

63.6

36.4

敬业精神

63.6

27.3

9.1

诚信守信

54.5

27.3

18.2

合作精神

54.5

27.3

18.2

表达能力

27.3

45.5

27.3

写作能力

36.4

45.5

18.2

沟通能力

54.5

18.2

18.2

9.1

专业知识

27.3

54.5

18.2

技能水平

54.5

18.2

27.3

管理能力

30

40

30

外语水平

27.3

63.6

9.1

计算机水平

9.1

54.5

36.4

发展潜力

20

40

40

3.用人单位对我系人才培养质量总结分析:

学生职业素质总体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比较好;
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技能比较熟练,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下一步的培养意见和建议:将学生的实习期适当延长;
建议加强学习的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在护理操作培训时候应结合当前护理模式,不要死搬硬套按教科书视教学生见习时候,应该与在校教师陪同讲解学习,让学生在临床见习更清晰更深入。

《护理专业》课程组

2007年

第三篇: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2023

研究新型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研究型学习,既注重“教”的效果,也注重“学”的效果,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是:行业性和应用性强、社会性和需求性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以行业为本,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创新意识。素质结构应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良好,具有适应行业和地方需求的特色。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核心内容定位需要进一步修正,建议提法:有良好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口径宽泛,注重应用,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安排,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效利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的课时数,师生共同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经常组织学生去工地进行现场教学,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工程实际,缩短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高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专业学科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动态接轨;
有利于社会经济及物资介入教育,拓展教育经费投入渠道;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院专业实验仪器设备的作用,提高利用率和效益。同时大大开拓了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从企业方面来看,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有利于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创精品工程,培育企业品牌,适应市场变化以求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优势。教学中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们尝试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试图在导师制、班主任制、辅导员制及团学工作中围绕个性差异化教育改变评价方法,从多元观点看待能力特质,不偏重知识技能的评量,逐步实现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机会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1)师评方式中融入性化因子:
①个性化的对话评语:性格内向的学生,运用激励型评价语;
性格外向的学生,使用新颖型评价语;
情绪变动频繁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怀。②个性化的作业及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特长布置不同的作业;
根据作业的类型组合不同的学生。
③个性化的科研及创新活动中的导师评价:科研活动参与度;
学术积累程度;
应用性知识掌握程度。
④社会的认知程度:专业知识与社会现象的结合解释。(2)引入与构建互动型的互评①在教学中渗透学生评价②在作业中加入互动评价③在日常生活中加入自我评价
④建立学生、家长、导师、学生工作团队四方共同交流评价机制
在进入导师辅导期前,学生、家长、学生工作团队要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在报名选择后确定导师,由导师具体负责具体指导执行个性差异化培养,期间,导师要根据学生、家长与团学工作团队的综合意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化方案进行调整,督促学生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也在不断交流中完善个性差异化培养方案。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在课程内容理论性和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两方面形成了独具的特色,

1)对教学责任心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2)乐于与学生交流、沟通。
(3)对学生要求严格,注意课堂纪律,
(4)备课充分,内容充实,能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5)善于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达到流畅、有节奏感,层次分明。(6)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充分调动粗学生积极性。
(7)专业水平高,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训练。(8)能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效果好。
(9)专业知识水平(含实践技能)及教态、口头表达能力,板书胜任教学要求。(10)教学整体效果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从学生评估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对本课程教学是非常满意的,这也表明《中国税制》是我校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程之一。
(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动力1、学习目标不明确
个别同学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报复,个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大多同学在进校后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具体的规划,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自己根本无心学习;
有的同学认为所学的专业不对口,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渐渐对自己所学专业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已经上了大学,不必再拼命地学了,只要混个及格,毕业后有一份工作就行。
2、学生学习心态严重失衡,自控能力差。有些学生不敢面对来自学习、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产生了畏难和厌学情绪。有些学生则无法摆脱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忙于谈恋爱、做兼职、沉迷于网络,耽误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据调查发现,考试不及格多的学生,尤其是留级退学的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的占绝大多数。
3、学习纪律松懈。上课迟到现象时有发生,甚至随意旷课,低年级大部分学生被动地上晚自习,缺乏纪律观念。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前“抱佛脚”,突击几天勉强考试及格,少数学生铤而走险以考试作弊蒙混过关。
(二)教师育人意识淡薄,工作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足,缺乏对教育内容、教学效果的探索与研究。其次,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影响了教学相长。一些教师除上课之外,很少与学生接触,较少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也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没有将德育的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育之中。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对学生教育、关心、爱护、尊重、鼓励不够,存在着教书、管理、服务与育人的两张皮问题,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职责,没有意识到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育人意识淡薄。

(三)课程体系设置仍然不够完善,实践性环节较少
我系专业教学计划虽然经过多次修改,但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院内涵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系课程体系设置仍然不够完善。从目前情况看,第一,课程数量设置不够,专业必修课程较为合理,专业选修课还不是十分成熟。第二,课程设置多偏向于理论,实践性环节涉及相对较少。我系大部分专业属于要求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而目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理论有余,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不足,与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这就造成了学生实践技能的缺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矛盾。高年级学生普遍反映感觉自身动手能力弱,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内容。第三,“高校+企业”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当前,我系课程设置上还存在针对性不强、开设顺序不合理等问题,缺乏面向市场需求、企事业单位培训等方面的课程,忽视了与行业、企业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和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专项人才。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每一位大学生而言,形成什么样的专业知识素质关系到他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否立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系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适时开展专业导学教育。学生个性不同,在大学不同阶段的情况也不同,因而专业思想教育工作要细。首先,要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其次,要做好专业思想的日常教育。随着学习的深入,各种专业课、专业实习接踵而来,要抓住这种机会,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再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做到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三)重视教风建设,深化教书育人
优良的教风是促进学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师德建设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基础。第一,要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岗位职责考评相结合。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基础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科学精神感染熏陶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新的教学思想,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进行辅导答疑和批改作业,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四)狠抓教学质量,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首先,规范教学行为,抓实教学过程。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严格进行教学环节的管理,确保教学常规深入落实。其次,进一步优化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目标考核,完成教学质量管理考评措施,做到奖罚分明,真正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再次,课程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客观分析专业的就业地区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增加实践性强的教学课程,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第四,强化第二课堂、强化实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质量 报告 关于人才培养质量报告【3篇】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2023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2023年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zichabaogao/3077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