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数学微课设计思路(5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08 16:09:02

篇一: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学生数学微课教学方案3篇(小学数学课微课设计方案)

  同学数学微课教学方案1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四周环境中找出相像的物体。

  3、进展观看力气和辨别力气。

  4、让幼儿懂得简洁的数学道理。

  5、让孩子们能正确推断数量。

  活动预备:

  1、教具预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1)师幼相互问候。

  (2)走线,线上玩耍:摸摸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四周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熟识圆柱体。

  玩耍连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精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老师举起圆柱体,告知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布,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看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老师示范、讲解操作册习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老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老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相互沟通小结,整理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习同伴的活动成果,整理操作材料。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同学已经把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学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也为后面学习圆锥的学问奠定了

  基础。

  成功之处:

  1.留意学问的拓展。在教学圆柱的熟识时,通过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让同学观看转动起来后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形。对于这个形状同学很简洁想到,但是对于这个内容背后的学问更加需要同学把握。在教学中我没有把学问点止于这一步,而是利用教具让同学清楚的观看到:当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长就是圆柱的高,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当以长方形的宽为轴旋转,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即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而另一条边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通过这样的教学,同学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也培育了同学的空间想象力气。

  2.加强同学的动手操作,留意圆柱学问的推导过程。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通过同学的动手操作,让同学对圆柱的侧面开放图是长方形有了一个清晰的熟识,特别是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同学发觉了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圆柱的高。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留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通过教具的现场演示,同学清晰地看到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同学很简洁发觉: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

  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由此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是底面积乘高,并进一步推导V=∏r2h。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发觉虽然形状发生了转变,但是体积不变,这也是数学教学中需要同学把握的数学思想方法,除此之外,转化思想也是必不行少,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以后的学习,对于同学的终身学习有着不行估量的作用。徐云鸿主任说:几何直观于同学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于老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是不行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虽然徐老师说的是几何直观,但是对于其它在学校阶段中必需渗透的变中不变思想、转化思想也是是不行缺少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同学数学微课教学方案2一、让同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同同学活环境、学问背景亲热相关的、又是同学感到饶有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同学在观看、操作、猜度揣测、相互沟通、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学问的产生、形成与进展的过程,获得主动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气,同时把握必要的基础学问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给同学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同学听到老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到饶

  有兴趣。同学经过思索、争辩、相互沟通,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学问联系。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假如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同学从问题中思索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二、鼓舞同学独立思索,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相互沟通

  数学学习过程布满着观看、试验、模拟、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相互沟通是《课程标准》所领先提议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同学独立思索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同学通过思索很快确定预备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接受应用小组争辩相互沟通的形式。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阅历,经过争辩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同学从形象具体的学问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熟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熟识——公式)。

  不足之处:

  在同学们动手操作时,我处理的有点急,没有给同学充分的思索和探究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数学学问的教学,必需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教材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圆柱体积的教学,要借助于同学已经学过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推导、演示,发觉新学问。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教学目的。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学问是同学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学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问和技能上,通过对圆柱体积的具体争论,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信新旧学问的联系,通过想象、实际操作,从经受和体验中思索,培育同学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同同学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学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学问的求知欲,使同学乐于探究,擅长探究。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死记硬背这种肤浅的、教条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同学健康的成进步展的需要,老师要重视引导同学去探究,思索,发觉规律,培育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在练习设计上还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设计开放性习题:给一个圆柱形积木,让同学先测量相关数据再计算体积等等。

  三、老师的语言特殊贫乏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是特殊重要,它总是伴随在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缺乏激励的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而精妙的评价语言就像是催化剂,能使课堂掀起层层波澜,让同学思维的火花时刻被点燃。老师精确,生动,亲切的评价语言大大调动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让同学在激励中学、自信中学、欢快中学,让老师与同学零距离地接触,我想同学的心理更能感觉到更大的鼓舞。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训练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老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力气。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学问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学问的传递、同学接受学问状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相互沟通等,都必需依靠数学语言。老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同学对学问的接受,老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同学的情感,所以说老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我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语言没有发挥出调控课堂驾驭课堂的作用。

  同学数学微课教学方案3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10~16题、思索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分,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阅历。

  2.提高同学应用已有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进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力气。

  3.使同学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依据实际状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老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关于圆柱的学问。

  预设同学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各种状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练习三第10题。

  依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未知量。同学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同学读题,理解题意。留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引导思索: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4.练习三第13题。

  同学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评讲时留意后进生的辅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争辩: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长,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索题。

  学有余力同学完成。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让同学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篇二: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圆周角定理微课设计方案

  一、主题:圆周角定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圆周角定理,了解并证明圆周角定理。

  2、结合圆周角定理的探索与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化归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2、经历探究同弧或等弧所对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转化的思想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添加合理的辅助线,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情感与价值观】

  1、经历探索圆周角定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2、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有意识主动探究,并能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学情分析:

  本节微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有关性质,圆的对称性,圆心角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圆周角定理,用已有的知识探究一个新的问题,其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需要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逐一证明,这对学生来说较为生疏,很难把相关知识完整的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我力图通过直观展示、动手实验、验证探索圆周角定理,使学生逐步体会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对象:九年级上学期学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周角定理,圆周角定理的推导证明。

  教学难点:分情况证明圆周角定理。

  六、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

  活动1【活动】回顾圆周角的概念

  生:①顶点都在圆周上;②两边都与圆相交。

  师:评价并鼓励学生的总结给出肯定,我们把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与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圆周角的概念,为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打好基础。

  活动2【活动】探究圆周角定理

  师:出示PPT,请同学们自己画出一条弧BC以及它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并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他们的度数,回答∠ACB和∠AO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请同学回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留出足够时间供同学们自己画图、探讨,并归纳出结论)生:∠ACB=1∠AOB2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归纳出: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师:继续出示PPT,引导学生画出圆心角∠BOC和圆周角∠BAC的几种位置关系?并用PPT展示。

  师:圆心与圆周角存在三种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分析、验证、交流等基本数学活动,探索圆周角的性质: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同时进一步明确证明

  的必要性和证明的方法。

  活动3【活动】圆周角定理的证明

  师:要得出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那么以上述三种情况我们都必须要证明。我们先选择其中的第一种情况进行证明。那么如何证明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同伴间悄悄交流自己的思路.)生:由同圆半径相等可知,OC=OB,所以∠C=∠B,根据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OB=∠C+∠B=2∠C,即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师:证明得非常好,给予鼓励!设计意图:从特殊情况入手,证明猜想,既便于学生的学习,又为其他两种情况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向。

  师: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的时候,圆周角∠ACB的边AC部分就是⊙O的直径,因此给证明思路的寻找带来了不少方便,当圆心不在圆周角的边上时,比如在角的内部,又该如何证明呢?(学生开始对第二种情况观察,分析,交流……)生:连接AO并延长交⊙O于点D,可以转化为第一种情况的证明,即,如果作过点C的直径CD,那么,由(1)中的结论可知:

  ∠ACD=∠AOD,∠BCD=∠BOD,两式相加即可得到∠ACB=∠AOB.师:很好!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写出这种情况下的证明过程,之后完成最后一种情况的证明,同伴之间交流自己的证明思路.(各小组学生思考交流后一种情况的证明思路,完成证明过程.教师做思路和规范性点评.)师:通过上面的证明,我们得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其实,等弧的情况下该命题也是成立的。

  (教师板书)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设计意图:将一般情况化为特殊情况,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证明三种情况,感受分类证明的必要性,有利于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

  七、巩固练习:

  1.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在⊙O上,∠BAC=50°,∠ABC=47°,则∠AOB=.

  2.如图,已知圆心角∠AOB=100°,则圆周角∠ACB=,∠ADB=.

  3.如图,△ABC的顶点A、B、C都在⊙O上,∠C=30°,D

  C

  AB=2,则⊙O的半径是.C

  A

  O

  B

  A

  O

  B

  C

  O

  A

  B

  活动5【课堂小结】

  我们是怎样探究圆周角定理的?在证明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归纳、梳理总结本节的知识、技能、方法,将本课所学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八、实施思路:

  圆心与圆周角具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所以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要采用完全归纳法,分情况证明,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一个几何命题要分情况证明的经验还很缺乏。因此,教学的关键是:(1)在学生明确圆周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动手画圆周角,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圆周角,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圆心与圆周角具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为

  后面证明中的分类讨论做好铺垫。(2)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度量事先画的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探究并猜想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教师再利用计算机软件来验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命题: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3)从特殊的位置关系---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的情形入手,先证明猜想,再将其他两种,情形转化为圆心在圆周角一边上的情形,最后归纳总结出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篇三: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三角形内角和》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撕、拼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教学过程

  1.确定策略

  师:我们可以通过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因为180度的角是平角,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如果是平角,那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度。

  2.操作演示

  (1)先画一个平角,注意要画出平角的顶点。

  (2)然后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每个角的顶点与平角的顶点重合,相邻的边也要紧紧挨住。

  (3)最后观察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恰好拼成了一个平角。

  /3.

  小结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四、设计思路

  本节微课是对“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点进行展开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知识基础。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所以然”。我的设计意图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微课以操作的形式展示给孩子们,更加直观的展示了平角的特点,结合平角的特征,让学生对猜想进行了验证。“在此我提出拼角的方法,拿出准备三角形进行操作,从中获益,发展动手动脑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比较、分析从而自主探索得出结论,得到的不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学生也学会了转化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

  微课程设计方案

  微课主题:初步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1、了解钟面,会认和会拨整时,并能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说出整时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

  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流程:认识钟面

  认识整时

  记录整时

  教学内容: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钟表。

  同学们,钟表这样大家底里的成员可多了,有手表、怀表、闹钟、挂钟、座钟等。

  二.认识钟面。

  除了电子表外,其它的钟表成员上都有一个画有刻度的钟面,下面我们就先认识一下钟面吧!钟面就有12个数、12个大格、分针、时针。

  三.认识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四.记录整时。

  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字后面加“时”字;另一种方法,数字后面上下点两个小圆点,再加两个“0”。

  实施思路:

  先让学生简单认识钟面上的12个数、12个大格、分针和时针,在简单认识钟面的基础上教学认识整时,然后用两种方法记录整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几种题型讲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法的第三、四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首先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接着引导学生利用口算的方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笔算,将过去掌握

  /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上来,它是以后学习较复杂除法的基础,也是学习数与代数的基础之一。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会简单的估算。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论,这个时期儿童经常利用熟悉的经验进行思维运动。

  所以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展开探索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识能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分清不同情况的处理方法。会进行验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除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

  设计思路与意图:本次视频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归为三种类型,由易到难,分别进行讲解,并且拓展到常见题型的解答方法。特别强调学生易错以及难以理解等方面,对学习方面比较缓慢的学生尤为有效。

  微课使用建议:本视频课用于学生课前复习,也可用于特别

  /学生指导,但用于最后考前复习资料效果最佳。

  学生体会

  学生通过使用该小程序,更方便地了解老师需要在群里通知的内容,无需回复收到,即可表明自己已查看老师发布的内容。同时,上传作业也更加方便,而且还可以做到及时修改。班小二中的打卡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每天可以记录,而且教师会送小礼物,学生会有排行榜,做得好的同学会收到电子奖状。学生们表示这个小程序非常的便捷有效,对日常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学生体会

  通过问卷星的调查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愿意真实的去根据自己的内心选择,这样真实性比较高,教师在这一点上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喜欢上这堂课,从而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加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度,有利于学习的进步,知识的稳定,整个班的成绩都会有所提高。

  学生体会

  调查内容是家长所关心的话题,题目语言通俗容易理解,大家乐于答题。从中反映出家庭作业布置的一些现象,便于学校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也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因为应用了多种多样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练习形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练习中游戏,在游

  /戏中巩固学习,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让孩子们更加乐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热胀冷缩》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3.了解在生产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

  4.能够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气体、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教学难点】

  按要求完成指定的实验。

  【教学准备】

  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红墨水、开水、酒精灯一个、瘪的乒乓球(若干)、烧杯(若干)、锥形瓶、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明和爸爸在打乒乓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球踩瘪了,小明的爸爸说放进热水中试试。同学们猜想一下,瘪的乒乓球放进热水里有什么变化?

  二、教授新课

  活动一: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师:现在老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了一个烧杯和一个瘪了的乒乓球,老师会往烧杯里注入热水(注入热水时强调水烫,注意安全),把瘪了的乒乓球放进烧杯里,观察乒乓球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到科学活动手册中(第14页)。

  学生按照老师说的步骤进行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填到实验报告单中。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实验你们看到了瘪了的乒乓球又鼓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师:乒乓球里是空心的,里面是空气,把瘪了的乒乓球放进水里,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后体积增大,把瘪下去的部分又给撑开了,这说明气体受热时体积会增大。

  师:那么还有哪些实验能看出气体受热时体积的变化?

  活动二:吹气球大赛

  引导学生打开书第33页,做一下书上的实验。

  实验步骤:

  1.准备好一个塑料瓶,一个气球,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2.把气球套到塑料瓶口,把塑料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把套有气球的塑料瓶放入盛有冷水的杯子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做实验时提醒学生热水容易烫伤,要注意安全。

  学生做完实验,收拾好实验用具,把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填到书上和科学活动手册中。

  师:气体变热后体积会增大,气体变冷时体积会缩小。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物体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那么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固态和液态有这种性质吗?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活动三:彩虹喷泉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美丽的喷泉吗?

  生:见过,在公园里就有。

  师:那你们见过彩色喷泉吗?

  生:有这样的喷泉吗?没见过。

  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彩色喷泉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

  老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1)在锥形瓶内放入有色水。(2)用带有吸管的瓶塞塞住瓶口。(3)把锥形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4)彩色喷泉喷出来了。(5)再把锥形瓶放到冷水中观察。

  (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分析的也很有道理。原来冷和热对水有这样的影响: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缩小,因此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那么换成醋、橙汁、食用油等也会和水一样热胀冷缩吗?

  鼓励学生课下进行实验来验证液体也会热胀冷缩。

  活动四:穿球魔术

  师:同学们,刚刚大家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了一番研究,那么固体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老师演示实验:准备一个铜球和一个铁环,铜球刚好能从铁环中穿过,用酒精灯加热铜球,使其均匀受热。

  将加热一定时间后的铜球放在铁环上面,铜球还能穿过铁环吗?再把热铜球放入冷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球又能穿过铁环。(打开科学活动手册第14页)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铜球受热时,体积增大;铜球遇冷时,体积缩小。像液体和气体一样,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课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证明其他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1:夏天,轮胎充气适当少一些

  生2: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生3:建筑物和路面留有伸缩缝

  生4:铁轨中间有缝隙

  ……

  师: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是广泛,老师希望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在今后的科学实验中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1)水受热后体积__________,受冷后体积__________,我们把水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___。

  2)温度计就是利用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2.回答问题

  啤酒瓶或饮料瓶里边的啤酒和饮料都不会装满,这是为什么?

  3.回顾实验。

  怎样才能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设计一个试验。

  4.智慧大比拼

  举例说明人们在生活中为了防止液体热胀冷缩带来的不便,都采取过哪些措施?

  四、作业:找几个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2、热胀冷缩

  气体

  液体

  固体

  六、课后反思:

  通过具体实验,学生真真切切看到物质变化的现象,教学效果良好。

  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

  /9

篇四: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认识周长》微课教案、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

  微课名称:《认识周长》

  时长:3分40秒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形,让学生清楚首尾相连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它的周长。

  2.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什么是物体的一周。

  教学类型:讲授型

  学校:安源区八一小学

  设计思路:

  《认识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奠定基础。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现实中,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却无法清晰的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了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长这个概念,我设计了本节微课,在这节微课中着重讲解周长的定义中的两个关键词:封闭和一周。首先,我结合具体图形,让学生清楚首尾相连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它的周长;其次,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出示标有红线的“三片树叶”,使学生更清晰地体会什么是物体的一周。通过本适用对象:小学三年级教师和学生

  主讲:袁瑀

  指导老师:刘樱子

  卢湖燕

  节微课让学生自己感知周长的概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生动的情境,从而理解周长的真正含义。

  教学程序:

  环节

  视频内容

  (字幕)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片

  《认识周长》微课

  头

  主讲:安源区八一小学

  袁瑀

  同期音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了解有关四边形的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周长的知识。

  正

  文

  讲

  解

  在周长的定义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抓第一视频:理解“封闭”

  住两个关键词,一个(字幕)周长的定义

  是封闭,一个是一周,首先,我们一起来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解一下第一个关键词,封闭。

  第二视频:出示两幅图

  请看第一幅图,这个图形是个不封闭图形,因为它首尾不相连。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第二幅图,这个图形首尾是相连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封闭图

  形。

  刚刚我们知道了首尾相连的图形是封(字幕)周长的定义

  闭图形,那什么又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一周呢?

  第三视频:理解“一周”

  第一幅图中的红线就不是树叶的一周,因为它没有完全沿着边线。

  第四视频:出示标有红线的“三片树叶”第二幅图中的红线虽然从起点出发,但没有再回到起点,这样的也不能称为树叶的一周。

  而只有第三幅图

  中的红线既完全沿着

  边线,又从起点出发再回到了起点,围成了一个封闭图形,这样才是树叶的一周。

  数学书封面一周第五视频:学习指导

  的长度就是数学书的说一说:

  周长

  钟面一周的长度(出示两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就是钟面的周长

  片

  这节微课就到这里,你都学会了吗?谢谢大家的观看!

  尾

  教

  学

  反

  思

  一节微课学习的内容。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加强,只是一个尝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研究和思考。

  配套学习资料:《认识周长》PPT课件

  制作技术介绍:

  本作品主要应用PPT进行录制,并加以个人解说,通过“全屏录制”的方式,将课件内容和解说词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录制成此视频。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第一节《认识固体》公开课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固体的性质特征。

  2、知道不同的固体有不同的特征。

  3、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

  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2、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拿出一杯水问:同学们,看老师手上拿着什么?(水)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水是一种液体。你们还记得什么叫液体吗?(像水一样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那么装水的这个玻璃杯属于液体吗?(不属于)那又属于什么呢?(固体)。关于固体你知道些什么?

  2、既然同学们头脑中有这么多关于固体和液体的认识,那么老师请同学们帮帮忙,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出示文具盒、铅笔、胶水、尺子、墨水、小刀、牙膏、和好的面、醋、可乐、眼药水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能把这些物体按液体和固体进行分类吗?

  3、小组讨论:把这些物体按照固体、液体分类。

  4、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分类。

  5、谈话:那么胶水、牙膏是不是固体呢,还是同学们所说的那样,既是液体又是固体。这就

  需要我们对固体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固体》。

  二、自主探究

  1、选用橡皮、文具盒、乒乓球、石头、玻璃杯等进行研究。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身边常见的几种固体一起来研究研究。同学们还可以选择自己身边的两种物品进行研究。

  2、提问:那我们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固体呢?要研究固体的哪些性质呢?要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组间先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方法多。(提示:在学习观察水的时候,所用的方法。)

  3、生进行讨论。

  4、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要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固体。

  5、生交流。

  6、小结:刚刚同学都说了很多观察的方法。用眼镜看、用鼻子闻、用手摸、还有用耳朵听等等都说的真好。那么,在观察之前,老师还有一些温馨小提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幻灯片)(1、各小组组长要做好分工,选出一名记录员2、其他成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3、观察员把观察结果告诉记录员,记录员做好记录。4、再选出一名汇报员,结束后向全班汇报。5、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影响其他小组。)

  7、生活动,并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的研究成果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呢?

  善于倾听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

  8、谈话:刚刚同学都观察了不同固体的特征,性质。通过刚刚的观察,你发现固体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呢?

  9、师生交流总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固体的共同特征就是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那么我们用这个标准来检验一下我们开始的解决不了的问题,沙子会流动是固体吗?请大家把袋中的沙子倒出来观察一下,可以借助放大镜,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学生争论得出:水没有形状,沙子捻在手里小小的、圆圆的,所以水是液体,沙子是固体。水摸在手里滑滑的,捏不住,水是液体。沙子摸在手上硬硬的,捏到一个个小颗粒。沙子是固体。

  三、探究和好的面、牙膏是不是固体

  1、通过刚刚的观察研究,我们现在对固体有了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回到刚刚的问题,牙膏和和好的面是不是固体呢?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下,并说说你的想法。

  2、生进行交流。

  3、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和好的面是怎么弄出来的?(面粉加水)妈妈和面的时候把面粉里加入一些水,成了糊糊状,所以说和好的面是水和面粉混合之后变成的。这样看来,和好的面就是水也就是液体,还有面粉就是固体混合形成的,我们就说是混合体。牙膏也是这么做成的,也是不同固体,液体的混合物。比如说粉状摩擦剂、湿润剂、表面活性剂、粘合剂、香料、甜味剂及其它特殊成分等等。所以我们说牙膏、和好的面是液体和固体的混合,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

  四、研究固体的混合和分离

  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并用语言描述。

  发言1:第一幅图是工人把水泥和黄沙和水混合在一起;第二幅图是工人通过筛子把石子从黄沙中分离出来,提问: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呢?

  组织学生交流。

  2、学生汇报固体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发言1:生活中生产砖头时,煤碴和泥土混合在一起是固体的混合。

  发言2:用筛子筛出大豆中的沙子是固体的分离。

  发言3:用筛子筛出稻谷中的沙子也是固体的分离。

  ……

  五、拓展延伸

  师发言: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非常好,那混合后的固体会不会发生一些变化呢?如果会发生变化,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呢?

  引发学生猜测

  发言1:混合后的固体可能色彩上发生变化?

  发言2:混合后的固体可能形状上发生变化?

  发言3:混合后的固体可能重量上发生变化?

  ……

  师小结:同学说得这些变化都有可能,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好吗?同学们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了解一下混合后的固体究竟有些什么变化。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认识固体

  共同性质: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

  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改变

  七、课堂作业

  一、判断

  1、面糊、牙膏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2、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3、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不改变。()

  二、简答

  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师总结:第一幅图就是固体的混合,而第二幅图就是固体的分离。

篇五: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最新文案

  教师在阅读教材,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阅读教学计划中涉及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最新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最新文案1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3.286.337.555.640.3280.6330.7550.564提问:商的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指出: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提问:

  (1)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了100倍呢?(2)把13.8、4.67、0.725的小数点去掉,和原来的数相比,各扩大了多少倍?(3)把5.34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向哪边移几位?要扩大1000倍呢?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而且也知道,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今天就要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来继续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

  提问:求平均每小时织多少米要怎样算?(板书算式)提问:这道除法计算题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能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让学生先作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现在再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除数变成整数?(把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也就是要得出原来的商,被除数应该怎样?(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倍)教师在竖式中作出示范。结合说明:要把除数7.5扩大10倍,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简便,只要把除数7.5的小数点划去。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变,被除数47.85也要扩大10倍,只要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向右移一位重新点上小数点,使被除数变成478.5。

  追问:怎样把刚才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评析:这里的例题教学先引出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问题,启发学生依据旧知萌生相除方法的动机,再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怎样转化,弄清转化的依据,这就不仅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使学生明确算理,增强应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提问:这题转化后,现在变成多少除以多少了?这样的题在会计算了吗?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后,教师检查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转化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怎样的除法再计算?是怎样转化的?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只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在前面板书后接着板书:吟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如果被除数不是47.85,而是4.785,除数仍是7.5(板书:

  7.5)4.785)怎样把它们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是47.85,除数是0.75呢?(板书:0.75)47.85一)提问:你认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小数点的处理)怎样移动小数点后再计算?2.进行转化的专项训练。

  (1)做练一练中的第1题。

  (2)小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是:第一步,把除数中的小数点划去,使它变成整数;第二步,看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就把被除数也扩大同样的倍数,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若干位。这样,就可以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试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

  学生练习时,教师注意学生在转化时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相同的倍数,竖式中没有用的o是否划去。评讲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2.让学生将练习十的第2题、第4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怎样算?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是什么?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第3题。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最新文案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图案,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表述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准备:

  方格纸板、花瓣卡片、彩笔、太极图、紫荆花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出示太极图、紫荆花设计图案

  师:你觉得这些图案漂亮吗?生:非常漂亮。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生:不知道

  师:其实,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用我们学过的图形变换中的方法设计出来的,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变换们学过了哪些图形变换们学过了哪些图形变换们学过了哪些图形变换的方法?生:我们学过的图形变化的方法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设计图案,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生:有!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出示方格纸板和一个花瓣A卡片

  师:我这里有这些材料,你用什么方法能得到一整个花瓣?生小组内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汇报反馈

  生1:我在花瓣的右边画一条对称轴,做它的轴对称图形B,然后在它们的下面在作一条对称轴,作AB的轴对称图形CD。就得到花瓣的图案了。(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师:他说的好不好?好的话掌声鼓励。(生鼓掌)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生2:我是这样做的:以点O为中心,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这样旋转三次就可以得到花瓣图案了。(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师:你的想发很巧妙啊,谁还有奇思妙想?生3:我可以先在花瓣下面作一个对称轴,作花瓣的轴对称图形,然后整体旋转180度。(生边讲解边在纸板上演示)师:你真棒!同学们的想法很奇妙,下面用你聪明的小脑瓜看看怎么用这个图案得到下一个图案呢?(出示教材第37页图2)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反馈

  生1:我把图A向右平移3格,在把图B向左平移三格,然后CD按同样的方法平移就可以得到了。

  生2:我把两个花瓣分为一组,一共有两组,把他们分别左右平移两下就可以完成了。

  师:哇,你的想法真是太好了。

  生3:我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然后上下平移也成啊。

  生4:我可以在方格中画一个圆,然后在一方格的四个角为圆心,以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为半径分别话四个半圆就行了。

  师:你的想法非常独到,可以脱离基本图形作图了。

  下面我还有个题目想让你帮帮忙呢。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一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移动的呢?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2、完成“伴你成长”图案设计第一题

  生独立答题,展示交流

  3、完成“伴你成长”图案设计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并演示给大家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图案,我觉得数学很神奇

  生:我学会了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

  用我们学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图案,下节课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展示

  板书设计:

  图案设计

  对称

  旋转

  平移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最新文案3教学内容:教材第118页总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倒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计算。

  2.掌握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3.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能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分数除法问题。

  教学重点: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分步复习活动准备

  将学生课前就本节复习内容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整理,制成问题卡,交由3位学生主持复习。

  师:同学们,经历了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复习整理本节知识,我们请3位同学分别主持复习。现在请第一位主持人出场。

  二、复习分数乘除法的知识

  1.主持人持知识问题卡提出问题,分别指名回答。

  分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相同吗?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除法相同吗?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2.主持人持难点问题卡提出问题,指名回答。

  分数乘、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具体要注意几点?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3.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计算。

  3/4×2/5=2/3×5/6=7/9×18=3/10÷3/4=5/9÷5/6=

  21÷7/9=3/10÷2/5=5/9÷2/3=6/11÷5/12=

  4.复习比的知识

  第二位主持人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知识性问题:

  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举例说明?怎样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化简比?难点问题:

  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区别?练习:

  3÷4=()/()=()/12=():32=12:()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并求出比值。2:50.6÷0.34/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8:120.25:0.451/4:1/8(5)复习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三位主持人上场。

  怎样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呢?主持人点4名同学板演教材第118页第3、4、5题。

  对4名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议。

  对比观察第3题第(1)(2)小题。

  数量关系式是:原价×1/5=现价

  第(1)小题已知原价求现价,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已知现价求原价,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

  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

  单位“1”的量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

  验证第4、5题。

  第4题,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1”,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计算。

  第5题,先出示学生画的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结合理解:火车的速度已知,第1个单位“1”的量是火车的速度,求小汽车的速度用乘法计算,第二个单位“1”的量是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未知的,要用除法计算。

  主持人归纳:区分分数乘、除法问题,判断把谁看作单位“1”以及是已知还是未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此外还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真正掌握知识。

  师:归纳得真好。今天三位主持人在场上还有很多精彩表现,请同学们评一评。

  三、应用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七第5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0、11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7、8题,学生做后汇报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最新文案4教学内容: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意义,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2.熟练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问题,理解百分数问题的结构

  特征,归纳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归纳知识,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只要我们留心它,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1.投影出示下面一段文字:

  湖南汩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率低得令人咋舌。10年前初中是2.5%,小学是0.02%,现在小学连续10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流失率始终控制0.2%,近三年的数字是0.18%,0.17%和0.15%.2.学生阅读文字,感知其中百分数。

  3.从上面一段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从上面的百分数中中以看出汩罗义务教育实施情况非常理想;运用百分数很能够直观;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

  二、复习百分率的知识

  1.师:看来,百分数的作用还真不小。你能理解上文中百分率的意思吗?学生尝试理解流失率、入学率、巩固率的意思,教师指正。

  2.复习已学过的一些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3.学习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

  完成教材第119页总复习第6题。

  学生自学理解烘干率和含水率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议一议。

  烘干率=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重量×100%

  含水率=(烘前的重量-烘干后的重量)/烘前的质量×100%

  学生试求烘干率和含水率,然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百分数的一般问题。现在大家回顾已学知识,把你掌握的方法告诉小组的成员。

  分组讨论,交流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

  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先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判断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找对应关系,写数量关系式。

  根据百分数题型结构特征确定解法。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一个数×(1+几%)=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

  综合问题结合实际来解答。

  四、应用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7题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方法一:(2622—2476)÷2476=146÷2476≈5.9%

  方法二:2622/2476-1≈1.059-1≈5.9%

  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思路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各自的思路.3.完成练习二十七第14、15题。

  教师:九折是什么意思?利息怎样计算?本息又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班上交流。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的量

  (1)百分率=()/()×100%

  (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多(少)的数/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3)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一个数×(1+N%)=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4)售价×几折=实付钱数

  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六年级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意图最新文案5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

  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

  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填表: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底面积(㎡)高(m)圆柱体积(m3)630.5852(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这是第一层基本练习,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例: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内直径是6分米,高是7分米。它的容积约是多少立方分米?(得数保留整立方分米)解:d=6dm,h=7dm.r=3dmS底

  =πr2=3.14×32=3.14×9=28.26(dm2)

  V=S底h=28.26×7=197.82198dm3答:油桶的容积约是198立方分

  (设计意图:使学生注意解题格式,注意体积的单位为三次方)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圆柱体的体积。(单位:厘米)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

  本上做。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题,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设计意图:这是第二层变式练习。是让学生在掌握公式的基础上理解公式,学会灵活运用公式的训练题。通过对公式的拓展性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柱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练习:(回到想一想中)圆柱形水杯的底面直径是10cm,高是15cm.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的2/3计算水杯中水的体积?

推荐访问:数学微课设计思路 思路 数学 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jiaoansheji/2485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