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豫湘桂溃败装备差距(6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5 13:27:01

篇一:豫湘桂溃败装备差距

  

  抗战后期豫湘桂大溃败的原因探析

  抗战后期豫湘桂大溃败的原因探析

  --晨昱小组

  【摘要】抗战后期国民党为何发生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本文从国民党军队内部将帅不和、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窘况、军队内部久腐成疾及与民争利失尽民心等几个方面来阐释与分析。

  【关键词】豫湘桂大溃败;原因;抗战

  8个月中,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6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陷于日军铁蹄之下。在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中美空军又掌握优势制空权的情况下,国民党军竟发生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本文试图对此做出初步分析。

  一、国军内部将帅不和

  豫湘桂大会战的颓势由豫中会战的节节溃败初始显露。当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是素有“飞将军”之称的蒋鼎文,副手则是曾在台儿庄作战勇悍的汤恩伯。一个是在军阀混战时期便名声大振的高级老将,深受蒋介石重视的五虎上将之一;一个是在七七事变后才名声鹊起的勇将,同时也是黄埔系骨干将领。按说两人俱为名将,本应精诚合作、共拒强敌;然而由于蒋鼎文是蒋介石空降的光杆司令,汤恩伯则在河南经营已久,又有朝中密友撑腰,就更不把蒋鼎文当回事。直到大战前夕,二人仍一个盘踞洛阳,一个驻扎叶县,唱起了“对台戏”。豫中会战爆发后,当汤恩伯部队在中牟、许昌地区与日军血战周旋20天时,蒋鼎文的11个军按兵不动,一直守在黄河南岸边。后来,日军渡过黄河,进攻黄河以南时,汤恩伯也时不时“玩失踪”,配合怠惰,使得洛阳城最终陷落。

  日军充分准备的一号作战计划,就这样拿下了开门红。而两人在外敌当前时只顾私怨,分头作战,未能在全局上统一指挥,对豫中会战的溃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国民政府财政困窘

  豫湘桂会战打响之前,国民党政府就已经因为抗战持久而捉襟见肘。一个少校军官的月薪是一百三十五块,加上津贴五十块,由于通货膨胀,每月还要家里倒贴两千块才够开销。少校尚且如此,士兵则更加不堪了。当时地方军队的军饷起码拖欠了几个月。有一个士兵这样说到:“我们五、六月的军饷都没发,能叫我们去打七月份的帐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于长期拿不到军饷,士兵生活严重下降,战斗力及士气都十分不堪。当时中国曾空降一千八百名士兵到印度兰姆伽军营集训,结果一大半士兵都因体质不合格而被淘汰。

  而中国军队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迎战装备精良、以战养战的日军,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军队从上到下久腐成疾

  腐败历来是军队的大敌。而曾在北伐战争震动华夏的国民党军队也拜倒了在它的脚下。以豫中会战的司令长官为例,蒋鼎文曾与另外两个军长顾祝同、上官云相会师郑州,聚兴豪赌。蒋一夜输光了全师官兵3个月的薪饷。第2天,军需处长要发饷,蒋鼎文两手空空,急得团团转,只好硬着头皮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大怒,立即命他向顾祝同等讨回输款。但顾推说,钱已作为犒赏发给官兵了。蒋介石无奈,只得给蒋鼎文一张5万元的支票,帮他渡过难关。

  在蒋介石“只准腐化,不准恶化“的政策下,蒋鼎文大肆贪污淫乱,竟成性病将军,堪称国民党将领的腐化样版。长期的淫乱,使蒋鼎文染上了严重的性病,由花柳病专家杨槐堂作为贴身医生,专给他治性病。杨槐堂也因此受宠,一直追随蒋鼎文做到军医处长,当时在军中成为笑柄。而蒋鼎文的账房则曾透露,当时的几个大资本家的财产连蒋财产的零头都不到。日军侵略黄河北岸济源县一带时,到处张贴蒋鼎文一手抱美人,一手提钞票的宣传画,可谓对蒋刻画得入木三分。

  上级尚且如此腐化,下级又如何能够幸免?国民党军统局长戴笠在1944年视察东南时曾有句感叹:“在东南走私经商的不是党政机关就是军队,而纯粹的商人走私经商已经不容易了。“可见当时军队贪

  腐之盛。

  一支贪腐成这样的军队已经从头到尾烂到底了,又何谈保家卫国、浴血疆场?将士不用命,装备还不如,豫湘桂会战可以说未战便已先输。

  四、国民党与民争利、失尽民心

  汤恩伯在河南经营多年,麾下有四十万大军,一度有“河南王”的外号。然而豫湘桂战役一起,四十万大军立即土崩瓦解。1938年国民政府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河南陷入一片汪泽。1942年汤恩伯入驻河南之后,广抓壮丁,强征军粮。1942年到1943年期间,河南遭遇大灾,发生大饥荒。汤恩伯拒绝开仓放粮,致使河南饥民死亡数百万人,民间流传“水、旱、蝗、汤,河南四荒”的说法。到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日军占领汤恩伯部的仓库之后,大规模放粮赈灾,致使河南百姓对日军的好感远胜汤恩伯部,自发拿菜刀等武器围捕落单的汤恩伯部士兵。据说汤恩伯的警卫旅也被缴械,汤恩伯本人化装成伙夫才潜逃。国民政府在公告中哀叹“河南遍地皆汉奸”。

  可笑啊,殊不知正是国民政府倒行逆施才把百姓逼成这样的,毁掉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又强征壮丁,而当兵未必就是好事。当时财政困难,军饷本就不足,军官还要一层层拿回扣,有的军队甚至就堂而皇之地吃空饷,士兵的生活水平同样不堪。而日军中有聪明人,在占领洛阳粮仓后开仓放粮以夺民心,使得百姓对国军的怨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蒋鼎文战败后曾写过一份检讨书给蒋介石,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此次会战期间,所意想不到之特殊现象,即豫西山地民众到处截击军队,无论枪支弹药,在所必取,同时,并将仓库存粮抢走,形成空室清野,使我官兵有数日不得一餐者……”通过这种现象不难推测,百姓已经对所谓的政府军队失去了信心和耐心,甚至已经到了敌对的程度。

  在本土作战的国民党军队得不到自己百姓的支持,反而翻手把他们送给敌人当急先锋,这也是本次大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篇二:豫湘桂溃败装备差距

  

  豫湘桂大战,国民党的滑铁卢

  近来人们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件,的确值得人们在70年以后回顾、反思和总结。历史像一把折扇,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徐展开后,人们可以把它看得更清楚。

  在讨论抗日战争的时候,人们常常提及那许多耳熟能详的著名事件和战例,如: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平型关战斗、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等,这大多发生在8年抗战的初期,但对于发生在1944年抗战后期的“豫湘桂大战”则少有提及。但事实上豫湘桂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一场战役,它直接改变了当时以及抗战结束后中国的政治格局,进而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困兽犹斗

  绝地反击

  1944年初,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第7个年头,这时从欧洲战场到太平洋战场再到中国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德日意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中,意大利已经战败投降,德国在北非战败,美英联军从欧洲南部西西里登陆,苏军在东线发起了战略反攻。

  在太平洋战场,日本失去了马绍尔群岛,保障日1/15本本土安全的“绝对国防圈”暴露于美军攻击之下,日本赖以生存的海上交通线受到严重威胁,日军在整个亚洲战场正在被逐步分割,作战体系面临瓦解。

  形势危急,困兽犹斗,为保证本土安全和战略资源供应,日本不得不寻求从中国战场突破,希图固守东亚大陆以坚持长期战争。

  1944年初,日本军部制定了“一号作战”计划(Ichi-gōSakusen)亦称“大陆打通作战”,策划从华北开始,向南打开经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直至东南半岛的贯穿中国大陆至东南亚的路上战略通道,目的是形成东亚大陆的一体格局,以挽救太平洋海战失利造成的被动局面。1944年4月至12月,日本陆军由北向南发动了贯穿中国大陆的大规模进攻战,最终打通了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战略大通道。

  由于这场战役的重点战场在河南、湖南和广西三地,故中国方面一般称为“豫湘桂大战”。

  1944年4月,日军首先由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以日军第12集团军为主力,纠集近15万日军,以攻占平汉铁路(北京一汉口)南段为目标,向河南郑县(今郑州)、洛阳地区发动进攻。日军在一个多月里击败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指挥的8个集团军加1个兵团的40万大军,37天陷38城,占领了郑县、许2/15昌、洛阳等河南各个战略要地。

  5月25日,即日军攻占洛阳的同一天,日方由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率日军第11集团军等部20万人发动湘桂作战,重点攻击湖南长沙、衡阳等地,至8月8日,日军横扫湖南,击败由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的4个集团军另2个军约40万人,占领长沙、衡阳等战略要地。

  8月,日军占领衡阳后,立即从湖南、广东、越南三个方向分进合击,以打通桂越(南)公路为目标,向广西推进。日军16万人最终击败了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统领的约30万大军,相继占领全州、柳州、桂林、南宁等战略要地。

  至1944年12月10日,日军在广西绥渌会师,至此贯穿东亚大陆的战略交通线全部打通。历时8个月的豫湘桂大战以日军获胜告终。

  国军:兵败山倒

  一溃千里

  1944年的日本已是强弩之末,日军在战略上完全陷于被动,战略资源和后备动员能力濒临枯竭。在这种情况下,由国民党中央军主导中国正面战场竟然再次出现了抗战初期那样的大溃败。短短的8个月中,包括中央军在内的国民党军队损失兵力近六十万,丧失了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等5省大部和贵州一3/15部,丢掉了洛阳、长沙、福州、桂林4个省会城市和郑县、许昌、宝庆、柳州、温州等146个中小城市,丢失衡阳等7个重要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

  豫湘桂大溃败不仅是军事上、战场上的大溃败,也是国民党、国民党军队在政治上、精神上的一次大溃败。

  在参与豫湘桂大战的国民党中央军以及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军队中许多将领是在7年抗战中久经沙场的战将,有不少人在抗战初期还有过不俗的表现。如参加过台儿庄大战和武汉会战的汤恩伯,参加过淞沪会战、指挥过武汉会战、发明过抗战期间著名的“天炉战法”的薛岳,国民党元老、主张坚决抗战的张发奎以及抗战初期颇有战绩的桂系军阀将领等,他们却在豫湘桂大战中一败涂地。

  处于抗战胜利前夕的关键时期,国民党以及国民党各路军队再一次暴露出国民党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一个重要执政集团的痼疾——山头主义、相互倾轧。毛泽东早在井冈山上实行武装割据时,就清楚地看到了政治对手国民党的这一致命缺点。当部下提出“红旗能够打多久”疑问时,毛泽东从容地告诉部下对手的这个死穴。

  4/15按照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中国国民党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集团,其内部交易成本极高。在豫湘桂大战中国民党体系内部的交易成本有时竟然高过了战场失败的代价,应当说,这是豫湘桂大溃败最根本的政治原因。

  衡阳保卫战是豫湘桂大战中最惨烈一战,是抗战期间中日双方伤亡最多、攻防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国民党中央军第10军约1.7万人固守衡阳,日军纠集近9万精锐攻城,经过3次总攻,历时47天,最后以日军伤亡3万人的代价攻陷衡阳。

  守卫衡阳的第10军在军长方先觉率领下浴血奋战,大部伤亡。破城之际,方先觉欲举枪自裁被部下救下,经部下劝导,方先觉竟慨然长叹:“那就这样吧!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是国家不要我们”,遂率部投降。此前一直英勇无畏的方军长何出此言、此举?

  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率第10军与日军激战47天,堪称黄埔抗战第一5/15猛。

  原来在第10军与日军殊死搏斗的一个多月里,周边国民党数万大军作壁上观,见死不救坐看友军覆亡。

  当年红军长征渡湘江时,桂系军阀与国民党中央虚与委蛇,迟迟不扎住“口袋”,放红军主力过江。后来到解放战争时的淮海战役,“党国”命运已是悬于一线,国民党黄埔系中央军中竟然还有人阳奉阴违坐看黄伯涛主力兵团被解放军全歼。这样的故事真是数不胜数。

  美苏:重新安排战后秩序

  在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中国战场竟然出现了一次突如其来大溃败!豫湘桂大战的结局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战后格局和历史走向。最重要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变化就是有能力主导战后政治格局安排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态度的变化,由此改变中国的国际环境。

  1943年随着反法西斯战局的转折,为防止新的世界战争并瓜分即将到来的胜利果实,美苏英等盟国开始考虑战后世界格局安排。从这一年开始美英等国主持召开一系列盟国多边会议讨论战后安排问题。1943年11月22~26日,美国、中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盟国会议。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6/15尔和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参会,会议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宣告: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使朝鲜独立。

  开罗会议后不到半年,中国战场出现了不可思议的大溃败,美国深受震动继而强烈不满。在“二战”期间中美之间一直矛盾不断,美国政府及军方对中国国民党以及军队颇有看法。这些矛盾和成见集中反映在美国及美军驻华最高首长史迪威将军身上。豫湘桂大溃败,使史迪威对国民党政府长期积聚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他向美国建议由自己全权指挥中国军队,甚至要将共产党军队也纳入。罗斯福总统旋即晋升史迪威为四星上将并致信蒋介石,让其交出指挥权并由美方直接分配援华物资。

  虽然经过蒋介石的极力抵制,史迪威最终离开了中国,但国民党政府在美国领导层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不可挽回地跌落了,国民党政府被剔除出了开罗会议形成的美中苏英反法西斯四大领导国的行列。

  对国民党政府来说,更直接和严重的后果是美苏英等盟国领导集团要重新安排亚洲战后的政治格局。

  7/15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全面讨论战后世界秩序及政治安排。而在一年前开罗会议上风光一时代表中国的蒋介石夫妇却不见了踪影。

  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及中国做出的最重大的决定是美国及盟国邀请苏联出兵中国,结束对日战争并承认战后苏联在华取得利益。被视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蓝图的《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后二至三个月之内,苏联协助同盟国参加对日战争,因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侵害帝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包括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联,维护苏联在中国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8/15际化,恢复旅顺港口苏联海军基地的租借权,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联优先利益。

  后面的历史大家都很清楚了。1945年8月9日,150万苏军向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全线出击,迅速击垮号称百万的日本关东军。几天后日本宣布投降。8月18日日本关东军放下武器,苏军随后占领中国东北全境。苏联占领东北,特别是长期占领和管辖大连和旅顺地区,对中国战后格局以及中国解放战争起到了重要的而深远的影响。在国共内战发生后,苏联为共产党军队进驻东北提供了方便,遂使东北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和后方,而苏联在共产党军队进驻东北初期以及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对东北的共产党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这对共产党军队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大连和旅顺的苏联军事基地。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东北主要城市和大片区域,但大连、旅顺在苏军的驻守下成为国统区中的一个“准解放区”。淮海战役的重要指挥员粟裕曾经说过:华东和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的煎饼和大连的炮弹。在解放战争中苏联在大连为解放军生产了大量炮弹和修理火炮,后来解放军在大连周边建立兵工9/15厂产生大量军火,特别是火炮和炮弹。在军事史上的火炮时代,人民解放军最终在火炮等武器装备方面取得了优势并最终击败国民党军队,“大连的炮弹”功不可没。

  中共:问鼎中原

  争雄天下

  豫湘桂大溃败在中国国内自然引发了巨大震动和变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当时中国一支重要政治、军事力量,但长期以来,中共及其军队尚不能与国民党中央政权争锋抗衡。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承认并接受了国民政府的领导,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的整编。但是,临近抗战结束的一场大战改变了一切。

  豫湘桂大战开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密切关注战局动态。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高级干部会议上说:“河南战役已打了一个多月。敌人不过几个师团,国民党几十万军队不战而溃,只有杂牌军还能打一下。汤恩伯部官脱离兵,军脱离民,混乱不堪,损失三分之二以上。”

  毛泽东进而分析,国民党军队的无能表现是“国民党以五年半的袖手旁观,得到了丧失战斗力的结果”,反观共产党的强悍则是“以五年半的苦战奋斗,10/15得到了增强战斗力的结果”。他敏锐地预言:“这一种情况,将决定今后中国的命运。”

  实际情况应验了毛泽东的预见。

  首先,从战场上的客观形势看,1942年以后,日军日益把共产党军队及建立的敌后根据地作为主要攻击目标,由此共产党及军队和根据地遭受了严重打击,根据地人口下降到5000万以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减少到30多万。这是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及军队最为困难的时期。但1943年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变化,共产党及军队处境有所改善。

  而豫湘桂大战开始后,华北的大量日军精锐被抽调向南打通战略大通道,而共产党、根据地的压力大为减轻。

  随着日军南进,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发动了对日军的局部反攻,1944年中连克70余座城市,至1945年春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已发展到19个,总面积约9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近十分之一,解放区人口超过9500万,占当时中国总人口近四分之一。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近100万之众,另有民兵220万。应当说,国民党在遭受豫湘桂大溃败之时,恰是共产党的大进军、大扩张之际。

  11/15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战区民众第二次大逃亡。

  到1945年抗日战争临近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此前按其实力它基本上还是属于一个地方性的割据政权和武装,尚不能和国民党分庭抗礼。但豫湘桂大战之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解放区已经完全超越了民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地方“诸侯”,共产党所控制的区域已经遍及大半个中国,控制的地域和人口与国民党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区域与人口已经可以匹敌。简言之,到1945年共产党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具备问鼎中原、争雄天下能力的政治集团。

  1944年的形势从根本上改变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的战略。在此前,毛泽东和中共领导人在十分谨慎规划12/15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按照毛泽东的说法,中国革命一定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毛泽东从抗日战争开始就反复告诫党内和军队要打持久战,不能急于求成。他借用愚公移山的寓言,说明打日本要用几代人的努力。对于抗战胜利后的政治格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倾向于建立联合的“民主政府”,利用“宪政”限制国民党的权力。1944年3月1日,即豫湘桂大战开战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还向党内发布反映上述方针策略的“关于宪政问题”的通知。但是,到1944年年底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面对如此不堪一击的国民党,坐拥百万大军和上亿人口的中国共产党怎能再寄人篱下?!

  中国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不要说共产党人,就是连盟国老大美国人也看的明明白白。1944年6月,罗斯福总统派副总统华莱士赴重庆面见蒋介石,要求他改变消极抗战和反共政策,并说明美国准备向延安派出军事代表团的意图。7月22日,也就是衡阳保卫战决战关头,美军观察组悄然降落延安。美军观察组的重要使命是就近了解中国共产党,评估中国的政治格局与形势。美军观察组在延安记录下了中国政治形势的起伏和心态的涨落,他们看到了1944年下半年中共气势高涨,他们已经意识到共产党要在战后与国民党一13/15决雌雄的决心。

  1945年4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这是中共抗日战争的总结会,也是解放战争的准备会。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拥立毛泽东为党的领袖,确定解放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为党的奋斗目标,从而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摆开了与国民党一决雌雄的架势。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发表激昂讲话,他说,中国正在开着两个大会,一个是国民党的“六大”,那是一个要把中国引向黑暗的大会;另一个是共产党的“七大”,是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大会。

  毛泽东最后说:“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

  历史以成败论英雄。中国国民党曾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曾经强大过,曾经统一过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及其军队担任着正面战场抗战任务,也曾付出过艰苦努力。但最终国民党及其军队失败了,在抗日战争最为重要的关头失败了。这一败,彻底改变了外部形势,彻底改变了内部格局,军事上丧失了实力,政治上丢失了人心,形神俱散,14/15短短5年后便在大陆上灰飞烟灭了。

  15/15

篇三:豫湘桂溃败装备差距

  

  【抗日风云】豫湘桂大溃败是耻辱吗?百万苏军能否抵抗?

  【抗日风云】豫湘桂大溃败是耻辱吗?百万苏军能否抵抗?

  也许是因为宣传比较少,导致部分人对豫湘桂会战,这场抗战最大规模战役有所误解。一般我们从一些文章和书籍中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结论:1944年日军主力已经被消灭了,日本已经日落西山,战斗力一落千丈,早已不堪一击。却还能在中国战场连战连胜打败中国军队,前进上千公里,导致中国军队数十万人伤亡。全世界都在大反攻,只有中国在溃败,是无能!大陆打通作战,国军拥有绝对制空权,可见国军的失败是无能。换成美军如何云云......1944年已经是战争末期,日军弹药早就运到太平洋消耗光了,早就没了主要靠刺刀冲锋!!!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时期,中国军队已经是全部美械,在武器上遥遥领先于日军,还打败仗这是耻辱的奇迹。如果有10万美军,苏军早就把日军打到海里去了……日军出动上千辆坦克装甲车参加豫湘桂大战。图为日军战车师团配备的装甲运兵车

  让我们来探究真实的豫湘桂会战,看看日军有没有那么惨,看看中国军队有没有那么强!1944年,日军为摧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美军空军基地,打通与确保大陆交通线,以利于在东亚大陆作长期之坚守;击

  溃国民党军之主力,以免美军在我国沿海之珠江口、长江三角洲、海州湾、山东半岛登陆时,遭到战略上的东西夹击;摧毁我国西南地区用以袭击日本国土之空军基地;利用攻占地区之空军基地,掩护南中国海之海上交通;坚定日本国民决战到底之信心;获得交通沿线地区的特种资源,尤其是湘、赣两省之钨矿、铅矿。决心对湘桂,粤汉及平汉线中国军队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日军在华的这些高级指挥机关,考虑到太平洋地区作战形势继续恶化、在华日军仍将源源外调;占领区内八路军和新四军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军队正在不断得到美国的援助。据此,他们认为应趁目前有些师团尚未调出中国大陆,对中国主力部队进行歼灭性的打击,以消除派遣军今后兵力减少时可能受到的威胁,和一旦美军在我国沿海登陆时,免遭中、美两军战略性的夹击。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接收的日军装甲车日军通过侵华的数年作战,对国民党军队,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作战上,有这样一些看法:

  日军认为,八路军、新四军无论是大部队、小部队,在作战时行动极其快速,攻击精神相当顽强,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仍作抵抗,战术极其灵活多变,并擅长游击战和进行民众的政治、组织工作。进攻时,部队集结很快,撤退后,日军很难寻找到他的行踪。其与民众关系密切,常着便衣和利用青纱帐进行活动,使日军无法捉摸。但其武器装备较差,主要是

  靠缴获,供给也很困难,医药更为缺乏。

  日军认为,国民党军队擅长阵地守备战,战意旺盛。其装备轻武器比较充足,但火力骨干仅以迫击炮为主,而大口径的后膛炮、坦克、飞机非常不足,在进行大的战役或大规模的战斗时,由于无法压制日军的炮兵、坦克、飞机的强火力,伤亡总是很大。因重装备不足,直至1944年,仍无力进行战略性的反攻。还有一点就是中坚兵团遭到挫折后,其他的一般部队,在士气上则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首先到1944年夏天,日本陆军主力已经被消灭了吗?在太平洋战场,瓜岛战役重创了第2师团,在塞班岛歼灭第43师团,在关岛打击了第29师团。在硫磺岛被歼灭的第109师团,下辖只有1个步兵联队,其他都是后勤兵临时改编;在新几内亚第20师团遭到重创;在英帕尔战役,日军有15,31,33师团被重创;佩里硫战役当中的日军只是第14师团的1个步兵联队。

  到了1944年底和1945年再有1个菲律宾战役和冲绳战役,二战就结束了。1944年夏天以前,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遭到歼灭和重创的师团,就是7个师团。

  要知道日本投降时还有170多个师团,才7个师团遭到歼灭和重创。

  1944年夏天,距离日本陆军主力被消灭,还差得非常遥远。日军机关炮阵地。如此密度的机关炮阵地,如果平射防御中国军队冲锋,很可能演变为惨案豫湘桂第一阶段会战,河南

  会战日军兵力,我们在上文已经说明,就在第一阶段还在激战时,日军另外组织部队已经开始进行第二阶段战役,湖南战役。日军为此集结8个师团为主力,加上独立混成旅团,野战补充队,炮兵,坦克及后勤部队,合计36.2万人,汽车9490辆,大炮和迫击炮4000门(不包括掷弹筒)。1944年在中国的日军根本就不缺乏弹药,我们知道战后70年的今天,光是还遗留在中国的日本化学炮弹,就有200万发;而按照日本陆军的规矩一般是10发常规炮弹搭配1发化学炮弹,可见当时日军囤积在中国的炮弹不会少于2000万发,大约是冲绳日军炮弹量的1000倍。

  湖南是中国军队最精锐部队云集的第9战区,曾经在3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诸多战役赢得过荣誉,他们被誉为长沙之虎。但是现在,武器还是几年前那些武器,士兵则在这几年忍饥挨饿。拥有11个军大约30个师的最精锐军团的第9战区,在面对日军大举进攻时,最后只拼凑出50门老朽的大炮。观战的美国记者表示:

  “中国士兵背着自己的步枪和口粮步行前进,他们很瘦,汗流浃背,挣扎着每一步,整个部队都没一辆汽车,骡马也极难看到。攻击开始的时候,1个师的中国军队在1门一次大战时代的法国山炮和9门迫击炮的掩护下开始爬上日军占据的山地。中国迫击炮间歇地在山头上嘘嘘叫着,机枪和步枪在夏日的炎热中,间隔很久才热闹一次。三天后耗尽给养的中国军队开始后退,不会有再多的东西了,他们已做了血和肉所能做的事情。向桂林开进的中国援军是一支14000人的军队,但只有2千枝步枪。在500英里范围内,其他中国援军也正在分散开来,他们有些已很疲倦,有的缺乏经验,所有的部队弹药都不够。但是日军是强大的,日军精力充沛,有坐着卡车的,有骑马的,有步行的。成千上万的难民挤满火车站,城市的天空中是一团团黑烟,沉重的夜的空气中,充满了月台上一堆堆横七竖八躺着的人们的臭气,这里的火车修理厂和机器是全中国最好的,车站官员在思考是用剩余的火车装载难民呢?还是厂里的机器,还是集中在这里的美国供应品?这三者肯定是运输不完的”。日军95式装甲抢修车举世闻名的冲绳决战,日军连迫击炮弹在内就2.3万发炮弹。

  我们知道在瓜岛战役,第2师团携带1万吨物资参战,结果遭到美军空袭,只有3吨物资被送上岸。第2师团就靠这3吨弹药物资和美军战斗,可以说战斗力降低到了万分之三,如果物资全部送上岸,瓜岛战役鹿死谁手还很难说。而在中国战场,在豫湘桂战役日军物资及其充足。

  在豫湘桂第三阶段广西作战日军的兵力兵器物资准备是非常雄厚的,仅是23军从广东派出的策应部队就携带了16万吨作战物资。连同主攻部队,日军集中了40万吨物资,是瓜岛战役第2师团物资的13万倍,要知道瓜岛战役美军也

  是伤亡6000人的。豫湘桂会战第二阶段湖南战役,日军为8个师团各准备了4个会战分弹药,合计32个师团份弹药。

  在不计算独立炮兵部队弹药,仅这一部分就拥有炮弹480万发,还不计算迫击炮和掷弹筒。如果都计算,则各种炮弹数量超过了打垮百万德军的柏林战役。如河南,湖南,广西三个阶段日军炮弹数量全部相加,则数量更加惊人。日军装甲部队在行进苏军在诺门坎打一个只有5个基数弹药的第23师团,打出去的弹药相当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反攻阶段;美国光是一个冲绳战役打日军2个师团,都消耗20万吨弹药。最后,美军攻击一个芝麻大的夸贾林环礁,光是在火力准备阶段就砸下去1.5万吨炮弹炸弹,数量比规模宏大的诺曼底登陆战当日都大。(诺曼底登陆当日,美军投放1.4万吨弹药进行火力支援)。二战是大炮,装甲和飞机的时代,截止1944年,当初进口的德国,瑞典和苏联火炮基本早已损失殆尽。

  而此时的中国军队却是抗战以来最弱阶段,战争进行到了1944年,数百万中国军队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炮击能力。没有炮击能力的军队,根本不具备进攻战能力,即便是防御战也只能单纯防守被动挨打,不敢进行反击。

  例如,在豫湘桂会战当中的衡阳战役,第9战区报告说,援军已经到达衡阳外围,但是各个师都只有步兵轻武器,缺乏大炮轰击对方的坚固工事,结果几轮攻击,都无法突破日军在外围诸如萧家山,水口山,金兰寺等地的阻击阵地。在1944年的夏天,巴黎已经获得解放,美军已经进入德国莱茵地区。

  在太平洋上,美军已经突破日本绝对国防圈,只有中国战场在溃败。也许为了挽回一些面子,中国方面邀请美国记者去参观在豫湘桂会战衡阳外围的一次战斗,事前中国方面通知美国记者这将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击。结果他只看到了一些老旧的75毫米山炮,每门火炮只有20发炮弹,这就是中国方面兴奋的告诉他,并且邀请他去参观报道的大规模反击战。

  日军野战加农炮阵地,日军92式105毫米野战加农炮凭借其威力和超远射程,让中国军队没有办法抵挡。

  中国军队的少量小山炮根本无法与之对抗。抗战时的中国不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资源也非常贫乏(主要资源地或是失守,或是还没有进行开发)。1944年,大后方的钢产量仅有1.3万吨,仅有日本钢产量的千分之一。在二战,日本已不是一个钢产量大国了,可见中国钢产量之卑微。

  区区1.3万吨钢材,就是中国一年的兵工生产,铁路建设维护,工程建设等的全部几乎全部用钢。

  在中国军队大后方作坊式的军工厂里,就利用这些原料,使用半机器半手工的方式,努力生产各型轻重机枪,迫击炮,步枪,手枪,手榴弹和各种弹药,以努力满足数百万中国军队的需要。1937年抗战爆发时,中国军队总数有180万人,到了1944年变成500万人,而抗战八年中国总共生产61万支步枪。抗战八年,中国累计征收新兵超过1000万人,却

  只能生产61万枝步枪装备部队,大概平均接近20个人才可以分到一枝步枪。这其中的步枪数量短缺,一目了然。其他武器,就更不用说了,八年抗战,中国军工厂没能为军队补充一门山炮,一门野炮。

  中国炮兵只有损失,没有补充,实际上是越来越弱了。

  苏德战争开始时,德军迅速歼灭数百万苏军,势如破竹。但是当在诺门坎歼灭日军第23师团的苏军远东第1集团军等30多万部队在莫斯科会战期间,先后抵达东线后,远东苏军立刻屡次打败德军,一路从莫斯科城下一直打到柏林城内。

  这些远东苏军几乎都获得了近卫军的最光荣称号。虽然二战苏联军队有上千万,但是真正改变战局,一路获得胜利的就是数十万远东苏军。我们想表达的是在诺门坎战役,日军1个师团对打苏军1个最精锐装甲集团军几个月,最后日军1个加强师团伤亡19000,苏军远东第一集团军伤亡25000人,损失397辆坦克装甲车,可想中国抗战之艰辛。那些性能先进的美援武器呢?史迪威是美军派遣到中国战区的参谋长,他主管着美援武器的分配。从1942年-1944年,他仅给中国国内的部队调拨1000支步枪,1706支冲锋枪,28门战防炮,30门迫击炮和96门山炮等武器。

  如果不计算山炮,这点武器都不够武装2个步兵团。1942年-1945年,2年多的时间里,美援物资抵达中国国内几百万军

  队手里的,就是区区不够2个步兵团的量。难道中国军队都开了外挂,拿着1000枝美国步枪,1706把美国冲锋枪,就可以反攻百万日军了?如果美军只有这点武器,能消灭日军1个联队吗?硫磺岛战役在元山机场对打6万美军近一个月的,就是日军的1个步兵联队,番号是第145联队。

  美军在瓜岛,塔拉瓦,佩里硫,硫磺岛,冲绳岛,莱特岛,关岛,塞班岛...战斗可以占据优势的关键因素就是火力强大,2年半时间,就是在这么几个小岛上,美军砸了300万吨弹药。而中国八年抗战,在百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广阔战场上,也才消耗几万吨弹药。火力密度之微弱,堪称二战之最。而且美军是跳岛,专门挑弱的打,中国没得选择,每次都是和日军大军团对抗,那么体现在战场上,肯定是美军节节胜利,中国继续艰苦抗战。

  图上就是,中国军队的德械师加美械师的双料王牌师的武装配备。

  到1944年9月,全师只是1784枝步枪,不到200挺机枪和62门大小迫击炮,连一门步兵小炮都没有,整体火力也就比日军1个步兵大队强一些;日军1个步兵大队装备2门70毫米步兵炮,4门迫击炮,50具掷弹筒,步手枪850枝,58挺轻重机枪。

  但是中国军队第36师的武器配备和日军步兵联队(相当于中国的团)是完全比不了的。日军1个步兵联队4门山

  炮,6门步兵炮,18门迫击炮,8门狙击炮,4门速射炮,153具掷弹筒,185挺机枪,这种火力比中国1个精锐师还要强大的多。以中国远征军第36师为例,该师在30年代就是著名的德械师,真正的精锐部队,但是抗战八年越打越弱,损耗掉的武器,特别是重武器根本得不到补充。第36师在淞沪大战的配备是:步枪4876枝,轻机枪351挺,重机枪76挺,迫击炮24门,山野炮18门。到了1944年滇缅印大反攻时期,第36师的武器配备是:步枪1784枝,轻机枪156挺,重机枪48挺,迫击炮62门,山野炮0。这还是参加了远征军,得到了美国援助武器补充的著名精锐部队。

  一个只有1700支步枪,压制火炮为0的步兵师都已经是远征军精锐部队,国内其他部队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两相比较,我们也就不难想见为什么河南会战中,日军甚至可以畅通无阻地用坦克直接撞毁国军守军的阵地!不仅仅是武器的匮乏,抗战一开始中国的出海口就都被日本海军封锁了。这个国家的财政实际上已经开始崩溃,1937年中国财政收入是4亿美元,到1939年失去所有出海口和东南轻工业地区以后,财政收入急剧下降,政府只能依靠印刷货币来维持,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带来了通货膨胀。1937年,3块法币可以兑换1美元;到了1942年法币兑美元,已经变成了200法币兑1美元。1944年的官方汇率是300法币兑换1美元,实际

  上在黑市上,300法币根本换不到1个美元。

  通货膨胀率带来了物价飞涨,特别是全国所有可利用的资源都被优先提供军事用途,民用产品价格更是一日三涨。1943年成都的物价是1937年的174倍,而大学教授的工资才上涨19倍。财政部长孔祥熙命令军工厂生产香烟,用来补贴购买原材料。

  全国人民都生活在饥饿和极度的贫困当中,1个士兵如有想购买1支钢笔,需要花掉近10年的军饷,但是又有几个士兵可以在残酷的战争中活那么久?在1944年中美空军混合团,1名美国空军中尉的月薪是400美元,一个中国空军上尉的月薪只有1美元。两人在一个部队做同样的工作,基本同样的级别,工资却相差400倍。

  日军化学战部队军队里哪怕是军官,也生活痛苦,在重庆的军委会,少将级军官在食堂午饭时,都偷偷的用饭盒带走剩饭,回家给自己的孩子们吃。以不到2亿美元的财政收入要养活数百万军队,还有公务员,老师,学生,军工企业工人,并且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真的极其困难。整个八年抗战,中国花费的军费不会超过30亿美元,而日本光是最后4年的军费就有695亿美元,这就是中日之间战斗实力的巨大差距。1944年不是日本要崩溃了,而是国民政府已经接近崩溃。

  美国记者白修德写道:当一个政府濒临覆灭的时候,就会出

  现铺天盖地的通货膨胀,几乎没有例外。

  从宋王朝到法国革命,从美国的南部联邦到魏玛共和国,通货膨胀一直伴随着死神降临时的格格声。豫湘桂会战期间,集结在战场上的日军装甲集群美军每个月向被封锁的中国运进2000-3000吨物资,但是对于一个4亿人口的国家,这点物资实在是杯水车薪。陈纳德的驻华美国空军,史迪威代表的中国远征军,中国国内军队,中国空军,工业系统,交通系统,乃至还有印钞厂都在拼命的争抢这可怜的一点物资。汽油,钢材,步枪,大炮,弹药,纸张,食品,机械,汽车,轮胎,各种零件甚至还有牙刷什么都缺。

  对于1945年以前美国援助物资的令人苦恼的分配情况,掌管物资分配的史迪威将军也苦恼的说:

  那是用一只麻雀粪在给一块10英亩的土地施肥。1943年的大饥荒,在河南每亩土地的粮食产量只有13斤!一位地方官说,现在就是给军马搞到饲料都非常困难,因为我们自己还在吃麦秆呢!士兵们本来就很低的口粮标准,再次被降低了一半。一位美国记者形象的比喻当时的中国就是:工厂院子里废弃的弹簧,锈迹斑斑,力量全无,徒具其形,坚挺,卷缩,待一朝断崩。1944年,不是日本要崩溃了,而是中国的国民政府已经开始崩溃了,货币已经成为废纸,经济,金融,军事,工业都已经因为长期的全面战争破坏而开始崩溃了!

  这时,50万日军带着数千门火炮迫击炮,上千辆坦克装甲车和可以打500次冲绳大战的炮弹发动了“打通大陆战役”,这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出征。虽然,日军也承受了很大的伤亡,但是中国军队的所有主力战区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部队伤亡失踪逃散和生病超过百万人。豫湘桂战役期间,日军坦克在路口掩护汽车运载步兵向洛阳前进当炮兵火力差距达到10倍时,战斗实际上已经无法进行。

  就是在苏德战场,只要苏军炮兵火力超过德军5倍,10倍以上,德军也一样多次发生大崩溃。即便是抗美援朝最困难的初期阶段,1950年10月-1951年年底,志愿军后勤部门还是克服困难为前线运送去各种1265万发炮弹。而在豫湘桂大战,中国军队的炮兵火力水平连日军的百分之一都谈不上,如果炮兵实力只是对方的百分之一,还谈什么大反攻?防御都是奢望。

  如果历史可以假象,是100万美军或者苏军,也都穿着草鞋,制服到死都不会有新衣服发下来,一天供应两顿不管吃饱的糙米饭,没有任何副食,没有肥皂热水,身上长满虱子,也没有新内裤和新袜子。下雨打伞,睡觉躺野外,生病没药,打仗没钢盔,没香烟,没大炮,没坦克,没卡车,也没飞机,更加没有伏特加和可口可乐。几个人分一支旧步枪,打完枪还要自己去捡弹壳带回去复装,行军全部靠走路,伙食全靠自己背,在湿滑阴雨的南方山地,长期闹疟疾,拉肚子,却

  连手纸都没有。工资?抗战时期一个士兵的月薪不够吃一碗阳春面。他们在面对数十万日本野战军团时,会表现的更好吗?

  也许会比中国军队好一点,但是绝不会有大的改变,同样会是一场大败。

  正如美国前线记者白修德对豫湘桂战役中国军队的评价:“他们已经做了血和肉所能做的所有事情”。

篇四:豫湘桂溃败装备差距

  

  豫湘桂大溃败原因探析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期间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败,也是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造成这场战役失败的因素是复杂的,包括国民党军队自身的种种积弊。但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中国在物资投入、战略布局等方面为“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巨大牺牲,这种牺牲的消极影响也直接体现在了豫湘桂作战中。

  一、“先欧后亚”战略,严重制约了美国对国民党军队的援助

  由美英制定,并得到盟国认可的“先欧后亚”战略,是对二战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因素之一。“先欧”意味着中国在有限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不会成为援助的重点。从中国战区占美国对外租借援助总额比例上看:1942年,1亿美元(1.5%);1943年,4900万美元(0.4%);1944年,5300万美元(0.4%);1945年,1.107亿美元(0.8%),中国始终不到百分之二!虽然投入豫湘桂战场的国军在数量上多于日军,但装备严重不足,能够形成战斗力的队伍不多。如“驻河南暂编十五军及其他新编之军队,缺额既多,装备尤劣,不惟缺乏特种部队,即步枪堪用者不足三分之一,番号虽多,战斗力实堪有限。”这样的装备状况和上述“先欧后亚”战略下的物资分配不无关系。1944年6月豫湘桂战役期间,蒋介石在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的备忘录中就曾抱怨道:“自1942年4月中印空运以来,物资之总吨位仅一万七千吨,平均每月六百五十吨,最近方始达到一千三百吨左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直到1944年9月,也就是“先欧后亚”战略即将顺利完成的时候,美国才开始在中缅印地区大幅增加陆军和租借物资。

  二、“先欧后亚”战略拖延了缅甸反攻,使得国民党军队陷入两面作战

  为了保证一号作战计划的实施,日军决定在中国与缅甸、越南边境发动攻势,以造成“重庆军形成东西两线腹背作战”的不利态势,一度被拖延的缅甸作战终于爆发。虽然中国军队在这次反攻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却使国军陷入了两面作戰的境地。这对正在进行的豫湘桂作战是极其不利的。正如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电文中所述:“战场中心河南平原作战正在大规模开展之时,而萨尔温江作战同时进行。以中国疲弱之身当此两面作战之重任,使经济艰危更胜往昔。”首先,缅北、滇西反击战,使中国精锐部队无法支援国内战场。担任主攻任务的是郑洞国指挥的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该军号称“天下第一军”。新1军下辖孙立人指挥的新编第38师和廖耀湘指挥的新编第22师,这两支部队于第一次缅甸作战结束后在印度严格受训,配以美式装备,战斗力大大提升,成为了中国远征军主力部队,同时也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然而在河南战事正酣之时,这些精锐之师却无力顾及国内战场。其次,为了准备缅北反攻,国内其他部队长时间没有得到较为有效的补给。这使中国正面战场各战线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由此可见,两面作战已经导致国内战场的抵抗力量被严重削弱。

  三、为配合“先欧后亚”战略的完成,国民党军队不仅未得到有力的空中支援,反而成为日本空军报复的目标

篇五:豫湘桂溃败装备差距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功与过(史料版)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

  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它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话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确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在网上看到的一组数据:

  正面战场在八年中,共打了22场百万人以上的大会战(其中包括淞沪、衡阳、长沙、武汉、徐州等会战),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战役1117次,阵亡将士达200多万。有时每天要消耗一个师,十分钟牺牲一个连。据何应钦回忆,仅淞沪会战,就消耗了85个师,伤亡官兵33万人。不太引人注目的桂林保卫战,仅漓江上浮起的日军尸体就多达7000多具,至今仍让侵华日军老兵心有余悸。最后日军靠施放毒气弹才攻入城内。从1939年至1940年春,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的大小战斗近500次,占全部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44%,军队伤亡人数达137.6万人,占整个战争期间的43%。

  当然不是说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没起作用,只不过,没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或者不能那么快那么圆满地取得胜利。

  但是多年来却极少提到正面战场的作用,我们所接触的,都是对共产党人英勇的赞叹,而众多国民党人在抗战时期的贡献,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诚然,这几年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抗战影片中也开始出现正面形象的国民党人物,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重庆是战时陪都,这是历史事实,但到现在中宣部仍规定不能提“陪都”两字,这算甚么呢?

  四川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一个地处偏僻的民间博物馆群,专门设立了正面战场专馆,但偌大一个中国,却没有一个官方抗战博物馆可以设立真正意义上的正面战场专馆,这说明甚么?

  前年重庆一群画家联手创作的巨型长卷史诗国画《浩气长流》,更是不分党派,只要对抗战有贡献,不分党派,一并纳入。创作者不接受官方资助,坚持表明民间立场,因为不愿受官方思想左右,也因为官方立场绝不允许这样做。

  我非常喜欢这种民间的纯粹,这种不含政治目的的敬仰。所谓政敌,不过是政见不同,说穿了,各为其主。从人的角度,在关键时期,能够放下矛盾,一致对外,这份对民族、对国家的心意,不更应该被后世所敬仰么?

  我以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政党,是有宽阔的胸襟去承认历史的。正视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贡献,不再避讳这类话题,才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有的怏怏大度。

  坦率讲,这个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问题,正确认识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当前的我国社会,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台湾问题的何去何从,甚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看待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还是应该以历史事实为主,以团结国民党人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客观。

  抗日战争史一直是作为中共党史的一个阶段史加以描述的,因此难免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这主要表现在,仅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而忽略甚至否认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关于正面战场的描述,经常使用的字眼是“一溃千里”、“不战而逃”,而对于国民党的评价,强调的也是“消极”、“妥协”、“分裂”、“反共”等等。即使有时提到

  正面战场,一般地也只是介绍和表扬国民党官兵个人,而对指挥者经常的评语则是“片面抗战”。这样的描述,不符合历史实际,容易产生误导,似乎国民党在战争中没有起到一点积极作用意识形态的对立而造成的上述分歧,对抗日战争研究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由于两岸的相互贬低,人们不禁怀疑:抗战胜利既非“蒋干”,也非“共工”,那么就只有“屈原”和“苏武”了。正是由于这样的怀疑,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并没有真正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中国学者深感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不重视中国抗日战争,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恐怕与既往大陆著作只把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抗敌说成不断大溃退(台湾则说中共在敌后“游而不击”)不无关系。如果要外国学者承认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同时又贬损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这只能是南辕北辙因此在历年的庆典中,欧洲总是受人瞩目,而中国却被看轻。这实在是国人的悲哀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又从朋友变成了仇人,国共内战的发生,最终导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党败走台湾。

  从此,两岸处在严重的对立状态。而这种对立,导致了两岸关于抗日战争史描述的根本分歧寻根溯源应该说,国民党进行抗日战争是被迫的、相当不情愿的,用当时的话说,“是逼蒋抗日”:要知道,在西安事变以前,在蒋介石的词汇里,根本就没有“抗日”这个词汇,甚至是和抗日相关的任何字眼。蒋介石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因此,在日本人得寸进尺的侵略中,蒋介石一退再退,从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不抵抗,到何梅协定的华北屈辱,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蒋介石的真实面目,因此,即使有了西安事变,蒋介石的抗战,仍然是不得已的、不情愿的,这就注定了蒋介石在抗战中的摇摆性。另外蒋介石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是问题的根源。

  抗日战争初期,在国内、国际的舆论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的优秀战迹下,蒋介石确实很受鼓舞,感觉到国民党军必须打几个漂亮仗,以提高国民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蒋介石组织了几次较大的会战,而且,有的战场还打得不错,打得很艰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忻口战役和台儿庄战役就打得非常好,尤其是台儿庄战役,更是国民党在战场上的重大胜利。”。淞沪战役是中国主动发起的。作为导火线的“虹桥机场事件”是由日军挑起的,然而,中国方面在虹桥事件发生后,决定了开战措施和大战计划,“八一三”战役是中国发动的;或说“国民政府是‘有意’在上海开仗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国民党组织的四次大会战,就会惊异地发现:国民党军虽然投如兵力多,武器装备精良,但战斗力远远不及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战斗力,往往一触即退,一退千里;同时,国民党内的嫡系部队,虽然装备比杂牌军好,战斗力却远远不及杂牌军,比如,桂系军队能够打胜台儿庄,而诸如汤恩伯之流的嫡系正规军就畏敌如虎,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到就逃跑。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是受蒋介石的影响,嫡系部队要保存实力;其次是畏敌如虎,过分地渲染敌人的优势,而看不到自己的特点;同时,国民党往往只能机械防御,而不会主动出击,错过了许多很好的战线,否则,抗日战争之初,国民党的成绩应该会更大。

  至于中后期,应该说国民党的表现是让人们大失所望的,蒋介石对抗战变得更为消极,甚至有苟和之心,常常与日本人秘密勾结“和谈”,更有甚者,汪精卫搞分裂出逃至南主京,成了日本人的傀儡,大丢国民党的脸,应该说,蒋介石没有成为汪精卫第二,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对内,喜欢搞摩擦,竟然发动了皖南事变,蒋介石的真实面目和心态,可见一般;当然,国民党内也有很多铁血男儿,对日本同仇敌恺,不顾牺牲,痛击日本,比如杜聿明指挥的昆仑关大捷等,就打得很不错,再如张自忠为国捐躯,都是民族英雄和楷模,表现出了真正的民族气节,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纪念的可惜,国民党内,尤其是蒋介石的嫡系内,这样的人太少了。

  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共两党并不处于同等的地位。当时国民党已经完成182个陆军师的整编,空军拥有600余架飞机,海军舰艇百余艘共6万吨,而红军改编时仅有4万余人,国共两党军事实力悬殊。也正是由于这种实力的差别,在共产党参加的国防会议上,两党进行了抗日作战的分工,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抗击日军侵略的任务,而由共产党的军队担负侧面牵制日军的任务。战争的初期,两党军队正是按照这样的分工很好地进行了作战配合。从这点来看,国民党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中国抗日的主力。但是,抗日战争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这就是中日双方矛盾的各自特点以及由此决定战争律。敌强我弱决定了日本可以比较快地占领中国大片国土;而敌小我大、敌寡我众又决定了它不可能很快占领全部中国。于是,在日军推进线之后,形成了广大空间,这就使中国抗日军队在这里有了用武之地。而按照两党约定的战略分工,共产党的军队成为了开辟敌后战场和在这里消灭牵制敌人的主力。两个战场由此形成。两个战场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8年的正面战场和8年的敌后战场同样面对血腥和杀戳。国共两党的信仰不同、军队战略战术不同、规模实力不同、群众基础不同,但都在为民族危亡浴血奋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到底哪一个战场的作用更大一些呢?这似乎是回答本文命题的关键。先来看一组统计数字:据国共两党战后公布,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情况如下:国民党正面战场,在8年期间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军队伤亡321万(其中阵亡131万),歼灭日军100余万;共产党敌后战场,大小作战12万余次,军队伤亡是60万,歼灭日军52.7万,此外还歼灭118万伪军。除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此外国民党还牺牲了包括张自忠再在内的11名上将,34名中将,50名少将从上述数字来看,正面战场的牺牲和战果明显地高于敌后战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统计,即按兵力多少来算,敌后战场平均每个兵员歼敌数字和平均伤亡率又高于正面战场。仅以上述统计为依据,就可以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但是我却认为,无论是哪种答案,源于这样的依据都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在我看来,尽管如前述战争规律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划分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但抗日战争面对的不是任何一个党派的敌人,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因而这个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生存权利的整体战争。而从军事方面来看,两个战场也是缺一不可。没有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开辟;反过来,没有敌后战场对敌人的牵制和消耗,正面战场也难以长期坚持。因此我认为,上述统计数字,虽是寻求答案的客观依据,却不是问题的关键。既然两个战场缺一不可,那么“抗战胜利”,就不能单纯地归结为是“蒋干”的结果,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共工”的结果。

  “七七”事变标志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全面抗战的开始

  全民抗战没有能在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时开始,也没有能在日本侵入华北时开始,归根结底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妥协让步的缘故。全民抗战之所以能在“七七”事变后爆发,主要原因是:

  首先,面临亡国的危机,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已形成不可抗拒之势。在“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和其他各地学生群众首先起来要求南京国民党政府抗日,他们的要求虽被拒绝,但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对国民党政府所实行的政策表示怀疑和反对。在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许多地方,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发生局部的抗战。在东北,有些国民党将领和民间力量,组织义勇军,抗击侵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更是在敌人统治下长期坚持作战。1932年十九路军在上

  海抗击日本侵略军三个月,使侵略军不能完全得逞。1933年3月,在古北口、喜峰口等长城各口的部分国民党守军自动抗敌。1933年5月,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成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奋起与侵入察省的日军作战。1936年傅作义率部反击日军对绥远的侵略。这些局部抗战都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人民群众中的爱国情绪在国民党政府压制下,如同急待迸发的火山。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就成了火山口,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随之兴起,势不可当。国民党和国民党军队内的爱国力量也响应人民的要求而逐渐活跃。1933年11月,蔡廷锴等一部分国民党力量在福建一度组成人民革命政府就是一个表现。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率领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对人民群众的救亡运动的积极响应,对局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共产党及时地提出国共合作,团结全国一切爱国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自从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共产党坚持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纲领,为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土地改革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占据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连年发生内战,并且用主要力量进行反共战争。日本帝国主义者把这种情形看做侵略中国的可乘之机。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的全局出发,主张停止一切内战,团结抗日。早在1933年1月,共产党已发表宣言,准备为实现这个主张和全国任何军队合作。在1934年到1935年的长征途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党内“左”的错误后,系统地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痛切申述,当前全国全民族的危险是国民党所实行的错误政策招来的,这种错误政策必须彻底改变。信中郑重地向国民党表示:“我们愿意同你们结成一个坚固的革命的统一战线,如象1925年至1927年第一次中国大革命时两党结成反对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的伟大的统一战线一样,因为这是今日救亡图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国共重新合作以及同全国各党各派各界的总合作,才能真正的救亡图存”。这个建议虽然没有立即被国民党最高当局接受,但是在国民党内外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共产党的主张集中表达了人民的意志,因而为人民所拥护。共产党积极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西安事变”前,共产党已派出代表和国民党当局商谈。在“双十二”事变后、“七七”事变前,国共两党中央正式代表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进行合作谈判。同时,共产党积极参与和领导各界人民中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且同国民党内爱国人士和要求抗日的地方实力派共商救国大计,实行具体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创议和努力,对于“七七”事变后迅速形成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国全民团结抗日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七七”事变前夕,国民党领导层除了一小部分彻底的亲日分子外,已经觉得不能继续执行几年来的妥协退让政策,“七七”事变后,终于实现了政策上的重大转变。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要求各地部队“确实准备”的密电,“实际上是秘密的全国动员令”。国民党原以为,日本的侵略会适可而止。他们更为日本政府的“合作反共”之说所打动,以为日本侵略者仍将承认国民党统治政权,并将帮助它消灭共产党。但是事实表明,日本的侵略目的是吞并整个中国,不仅企图消灭在民族斗争中最坚决的共产党,而且也要用亲日的傀儡政权来代替原来的国民党政权。就国内形势说,国民党当局如果仍继续执行误国政策,势必为全国人民所不容,而且势必造成国民党内部的更大分裂。因此,“七七”事变不但使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也使国民党政权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在这样的关头,毅然改弦更张,决定接受共产党的建议,承认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抗日战争,对国家和民族立了功。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拥有300万军队。国民党当局的政策转变对于抗日战争的兴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是无疑的。国民党军队众多局部战争的失败和将其整个8年抗战定义为消极抗战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军事范

  畴,后者是政治范畴。这是国共合作的基础和政策底线。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基础比较复杂,抗战期间大量军阀和地方武装披上”国军“的战衣,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很多部队的确没有多少战斗力。因而,8年抗战初期和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形势严峻,边抵抗边溃败的例子很多,总体上说是中日两国国力和军力的巨大差距,具体说有的是战略战术的失误,也不排除有临阵脱逃之徒,“但是对于一个与共产党并肩战斗8年的合作者不能简单用”消极抗战“几个字加以概括,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战争不是聊天喝茶,功过是非可以随意评说。战场上几百万国民党军人的鲜血和共产党军人的鲜血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用血肉之躯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在当时的条件下面对强敌,难道将第18集团军或新编第4军拉上去与日军进行大兵团阵地战,就有把握稳操胜券?如果失败了就是逃脱或”消极抗战“?8年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局部反击和主动进攻始终没有停止,国民党始终坚持抗战没有投降,22次较大规模的会战是国共两党公认的历史事实。这是我们观察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最基本的东西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形势同样严峻。八路军和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也不是一帆风顺、天天打胜仗的常胜之军。面对强大的日本军队的烧杀抢掠,扫荡与反扫荡,争夺与反争夺、溃败与重新聚集每天都在发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幸运是忠实地执行了毛泽东同志机动灵活的军事战略,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通过坚苦卓绝的斗争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敌有生力量,给正面战场极大的支援,使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形成联手抗日的有机整体。关于敌后战场是积极抗战,而正面战场是消极抗战的结论违背历史事实。

  因此,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国民党的历史是悲哀的、可耻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些人的错误思维和言论是根本错误的,甚至是可耻的,是必须要放弃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某些人的真实面目,以史为鉴,我们才可能避免悲剧的重复,对日本的认识如此,对国民党的认识也应该如此。

  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1、作为政府军,面对日军的侵略,他们守土有责,不抵抗只能亡国的情况下,在抗战的各个阶段,国军都有顽强抵抗的表现——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如果蒋委员长不抵抗,他顶多就是个大东亚共荣圈支那维持会的会长,还要和汪主席争一争,他是不会干的。

  2、从国军的构成来看,国民革命军从来不是一支军令统一、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国民革命不彻底的历史原因造成的。蒋统一中国的努力大抵上是战争与妥协的产物。所以,在国军里派系林立,所谓中央军、与桂系、川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等地方军阀并存。在中国残酷的内战史上,枪杆子就是政治实力,这就注定了各派武装力量在抵抗战争中各怀鬼胎。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军阀在日军危胁自身生存时,要么明哲保身,要么殊死抵抗。而蒋委员长的中央军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偏蒋也不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韩复渠为什么成为汉奸?也是与中央军的欺压有关,与蒋的小心眼有关。所以我们在讨论国民党军队抗战中的表现时,不能象中学教科书一样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泛泛而谈。实际上,国军是一支很复杂的军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甚至不能称之为现代国家中的国防军,倒类似于唐朝时的节度使时代的军队。事实上,国军中许多英勇抵抗的将领与军队,并非蒋的嫡系。所以,他们的英勇,不能归结于蒋的功劳。如张自忠、西北军和川军等。

  3、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的确很多时候表现为无能。象扒花园口黄河大堤、火烧长沙城等乌龙事件,只能是战争史上的无能笑谈,是一个现代国家政府军的耻辱。国军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整体战斗力令人无法恭维。事实上,大部分的伪军就是从原来的政府军中叛变过去的。作为中国当时的最高军事统帅的蒋委员长,难辞其咎。

  4、尽管从整体上国军的表现不佳,但他们毕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主要压力。而且不能否认,在国军中也有许多有血性的中国人,有许多有能力的战将,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不得不指出,从军事的角度和战略战术的角度,国军的表现是不成功的。表现为最高指挥部的战略思想并不统一,军令也难以贯彻,组织的几次大会战基本上没有达到战略目的。战争的前期与后期的思路并不统一,蒋在前期对日还抱有一定幻想,在后期在宋的帮助下争取到美援后,才逐渐坚定了抵抗的决心。在军事上,蒋从来不是一个好的统帅。他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为与敌人拼消耗、拼时间,被动地与阻击强敌的战略思路;而不是主动的战略打击,还在战争中时刻不忘借刀杀人的小把戏。象足球比赛一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弱的一方要战而胜之,只能采取防守反击的战术。但是防守有积极防守和消极防守两种形式。而蒋的“焦土抗战”等基本上是一种消极防守的姿态,导致战略要地一个个失守,只致迁都重庆。值得肯定的是,蒋还是坚持下来了,尽管作为一个并不高明的全国最高军事统帅。但是他的消极防守的战略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军在国民中的形象。象扒黄河大堤和火烧长沙这样的事件,还有国军的节节败退,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国民的抵抗热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军在异国他乡的表现反而比在本土表现更好的原因之一。同时,国军在国外的军队由于是孤军奋战,反而能够团结,军令能够统一,将士能够拼死一战;但是在本土,往往你指望我,我看着你,部队越多越坏事。象衡阳会战,如果不是援军迟迟不到,方先觉又怎会投降?中国人的不团结的确是国民的劣根性,往往把一个中国人逼上绝路,他会殊死反抗,倒是一群中国人,却会四散逃窜。为什么一个日本兵可以赶走一个村的人?因为谁都不愿意牺牲自己去争取胜利,一个跑了大家就一窝风的散了,打死谁算谁倒霉。这也基本上是许多国军的心态。

  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军队在抗战中的表现是不能统而论之的,不能全算到蒋委员长的身上。他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帅,而且他的军事才能实在有限得很。国军各支力量的表现也参差不齐,实力强弱不等,我们在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功绩的同时,对他们的失败之处也不应该讳言。

  纵观国共关系史:1924—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第一次国民大革命(主要是北伐战争)的蓬勃发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927—1937年,国共十年内战,造成国家分裂,外敌乘机入侵,给后来中国第二抗战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1937—1945年,国共第二次合作,使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终使中国一越为世界五大国之一;1946—1949年,国共三年内战,使得大陆与台湾分离至今。历史经验证明:国共两党合则国家兴旺;分则民族元气大伤。因此,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必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繁荣昌盛!

  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虽有诸多失误,特别是相持阶段时期,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的态度,而对共产党则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运用一切手段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甚至于后来调动大量军队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并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的发展,由于实际上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像豫湘桂那样的大溃败。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巨大贡献不会因为这些反面因素而被磨灭的。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党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忻口、太原会战,中国军民(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战绩显著;凇沪会战,中国军队以劣势装

  备与有优势装备的敌人拼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随枣会战毙伤日军1.3万余人,日军遗尸5000余具;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2万余人;第三次长沙会战共毙伤敌5万余人,俘日军139人。如果忽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很显然仅凭中共当时的三四万人来抵御百万日军,那是不可想象的。

  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狂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长期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延绵数千里的战线上,国民党始终坚持着抗战,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支援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战场的开辟和发展,为敌后有机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战初期自不用说,国民党积极主动抗战吸引了日军主力,无疑是极大地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即使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虽无多大作为,但数千里战线上的数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存在,牵制了大量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

  四、国民党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国民党军队中很多人都叛国了,国民党军队的素质也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国民党官兵是爱国的,这点毋庸置疑。“中国军人的楷模”张自忠,西北王冯玉祥,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哪个不是热血男儿?还有那数不尽的未知名的国民党官兵……

  五、国民党正面战场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国军队以重大民族牺牲,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使得盟军有可能腾出手来集中解决欧洲事件,换来了国际尊重,各国领导人曾先后高度评价过中国战场。因此,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等一切在华特权,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外交屈辱状况。

  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海、沿江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毛主席曾经说过战争之伟力在于人民,但我认为抗日战争胜利之关键在于持久战,而持久战的关键在于工业,特别是军事国防工业。抗战前,中国工业大部分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一-二八事变“后,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工业受到严重威胁。若以上海为中心的工业基地落入敌手,中国将何以持久抗战?凇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内迁仅民营企业一项就达146家,机器材料共14600余万吨,技术工厂250家。武汉会战期间,从武汉迁往内地的厂矿企业达304家,机件重量达5万余吨。从战役本身来说凇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都失利了,但就这点而言两次会战的贡献绝不亚于一次大战役的胜利。虽然工厂数量不多,但这些工厂都是民族工业的精华,没有这些工厂中国的持久战将无从谈起,不敢说中国抗战必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抗战必将来得更困难、更严峻、更残酷、更持久……

  从国民党全党来看,虽有妥协投降的卖国行为,却始终能够坚持抗战;从国民党局部来看虽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卖国投降,却更有数百万国民党军队在猛烈地打击着可恶的侵略者。因此只能说国民党成分比较复杂,党务没有干好,却并非是一个投降的党,其比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何止强千百倍。

  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虽然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的基本利益和本民族的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她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最值得一提的是,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甚嚣尘上的时候,国民党有过投降么?抗战初期,英法美非但没有给中国援助,还妄图牺牲中国的利益来保持既得利益,怂恿

  日本进攻苏联,帮助日本劝降中国。也就是说国民党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仍是坚持抗战的,没有投降。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进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伤亡321万,这是血的数字,铁的贡献,不可抹杀。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英魂常驻,精神永生。15个月(抗战初期)鲜血飞溅,上百万将士的血染沙场,含笑九泉。中国大地是红的,天空是红的,太多的血写就的历史难免悲壮……

  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为民族而作出牺牲的人们。

  毛泽东在总结抗战时曾客观地评价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抗战四十周年时,聂帅在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作序时曾指出:“许多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士的精神与在抗战期间为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我军将士和人民群众一样,仍然令人崇敬不已。”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从肯定角度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书,引起海内外的轰动。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巨大贡献。

  描写当年国民党政府抗击日本侵略的图书“国殇”畅销,电影“铁血”热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贡献也是比较认可的。

篇六:豫湘桂溃败装备差距

  

  1937年到1945年,国军22场战役,我军敌后作战,每场战役得失抗?战争是关乎中华民族存亡的战争,从1937年开始,每?年都进?过?的战役,下?看?每?年的战绩。1937年1、淞沪战役抗战爆发后,?军在中国南?开辟新战场进?的?场会战,8?13?开始,持续到11?12?。这?仗国军在武器处于劣势情况下正?硬拼,伤亡惨重,加上后撤过程混乱,伤亡达29万?。?军战死2万?,受伤约4万?。2、太原战役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我军组织混乱,各?为战,没有形成?的战役。9?11??11?8?,?军从绥远省和河北省分兵进攻?西省。阎锡?指挥晋军在中央军?援和?路军侧翼配合下,同?军展开会战。我军伤亡13万多?,虽然忻?战役获得局部胜利,最终?西被?军占领。?军伤亡约3万?。3、南京战役淞沪战役国军损失惨重,在11?份中旬撤退到南京。12?1??13?,?仓促组织了南京战役。这场战役,国军仅组织了15万兵?,其中?部分是撤退后没有休整的部队。??军兵?达到了20万?,占据着海陆空优势。短暂的南京战役中,国军15万军队仅有少数突围,其余全军覆没。?军被打死3千?,打伤9000多?。

  平型关战?这是太原战役中,?路军进?的?次伏击战。第18集团军(?路军)?属于第?战区序列,配合晋军作战。9?22?,?军开始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东跑池、团城??线,围攻太原。25?,我军利??区有利地形伏击?军后续部队及辎重部队,我军115师5个团全部参加作战,歼敌1000余?,??也伤亡6,7百?。1938年4、徐州战役?军在北?攻占了平津、河北、?西,南?攻占了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后,打通津浦铁路,实现南北会师成了?军战略焦点。1938年1??5?,国军调集60万军队,与24万侵略军展开对战。期间,国军进?了池淮阻击战、滕县战役、两次临沂战役、台?庄战?,取得了?战歼敌万?的局部胜利(台?庄),到5?下旬,国军全线后撤。此战总歼敌超过2.6万?,我军伤亡也达到了10万?。5、兰封战役

  徐州战役后期,?军?肥原第14师团约两万?强渡黄河,与中央军6个军10多万军队在陇海线附近相遇。5?21?开始,国军对该部?军展开攻击,但作战中多位将领不战?逃,5?29?,?军占领商丘和援军会师,围歼计划失败。此战?军伤亡5,6千?,国军伤亡约2万?。这是国军?次主动出击,寻求歼灭敌?,尽管战役最终失败,也具有积极意义。6、武汉战役1938年5?,?军占领徐州后,策划进?步?侵中国计划,?标直指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武汉。另???,国民政府从南京撤退后,也进?了半年的准备,调集了?量兵?进?防御。6??10?间,双?在武汉周边进?了抗战中最?规模会战。国军前后调集了110万军队参战,还出动了空军和海军配合;?军投?25万兵?进攻,期间多次增加兵?,达到了30多万?次。?军沿着长江两岸,逐次进攻战略要点,同国军展开了??数百次战?。尽管国军不断守卫据点作战失利,?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特别是?军轻装偷袭迂回作战,被我军包围在万家岭地区,薛岳指挥国军?乎全歼?军106师团,令国?振奋。到10?份,武汉外围据点尽失,?军?占领?州,切断了粤汉铁路。国民政府决定放弃武汉,10?25?撤离武汉。该战役中,国军死伤达25万多?,?军也伤亡达到了7万?。长期作战中,?军还有不少战病?员减员。此战?军以惨胜结束,再???规模进攻。7、?州战役上海被?军占领后,?州成为国民政府最后的对外联系通道。10?11晚,?军7万多?在?州?亚湾登陆,随后向?州推进。??东军队多数被抽调参加武汉会战,仅有余汉谋第12集团军8万?驻防?州。虽然国军进?了顽强抵抗,但?量悬殊,到29?,?军占领?州。这?战和淞沪战役?军占领杭州相似,都是?军正?战场僵持时发动侧翼偷袭,?国军疏于防守,很快溃退。此战国军伤亡1万?,?军仅伤亡2500?。此战后,?东被?军占领,武汉也随之被放弃了。中国失去了重要的国际物资补给线,对全国抗战也是?个不利打击。神头岭战?1938年3?16?,?路军利??军受袭必援特点,专门打敌?援军。129师利?伏击作战区域地形优势,取得了歼敌1500余?的重?胜利。长乐村战?1938年4?10?,?军进?扫荡,沿途遭到?路军袭扰,15?被迫撤退。129师猛追敌?疲惫之师,将?军辎重部队和后卫部队截住,歼灭?军2200余?。

  1939年:8、南昌战役武汉战役后,?军??继续发动?规模攻势,提出“?本营的意图在于确保占领区”。为巩固占领武汉、确保长江中下游航道,?军开始向长江两侧进攻。南昌是南浔铁路和浙赣铁路交会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国空军从南昌机场袭击九江附近?海军舰艇,对?军后?补给交通线威胁也很?。1939年3?17?,?军发动进攻,3?27?占领南昌。南昌失守后,蒋介?严令下,4?21?,国军反攻南昌;5?9?,国军作战失利后撤,战役结束。这次战役,国军投?20万兵?,并进?主动攻击作战,伤亡达5.2万?,其中战死4.3万?。?军兵?为12万?,伤亡2.4万?,死亡仅2200?。仅以战死?数计算,损失??达19:1。该战役后?阶段,国军在武器装备落后情况下,强攻?军坚固防守城市,导致了?量不必要的牺牲。9、随枣战役武汉战役后,以武汉为前沿,中国部署了?量兵?对峙,抗战进?相持阶段。第五战区位于武汉北部,管辖沿着长江北岸鄂豫北、豫南、皖东?别?区,在李宗仁指挥下,该战区依托有利地形积极袭扰?军,威胁着武汉安全。?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3个半师团,计划在这?带歼灭国军,扩展?军占领区。5?1?战役爆发,第五战区提前判明?军企图,制定了防御计划,依托桐柏?、?洪??区,据守重要城镇,通过持久作战消耗?军作战?案。?军连续作战,12?夺取了唐河,并?度占领南阳,国军撤退到桐柏?附近。此后,第5战区主?31集团军及第1战区第2集团军发起反击,各路部队对?军形成包围形势。?军苦战多?疲惫不堪,开始退却,到23?退回了湖北钟祥、应?等原驻地,战役结束。该战役22万国军经过苦战,打退了11万?军进攻,取得了胜利。战役中歼敌1.3万?,??也付出2.5万伤亡代价。10、第?次长沙战役武汉失守后,长沙成为屏障中国战略?后??西南的战略要点。?军在占领南昌,随枣战役受挫后,把?标转向了武汉南部的长沙。9?14?,?军发起进攻。第九战区长官薛岳依托长沙以北多?、多?的地形,指挥部队进?防御。双?军队在新墙河沿岸形成对峙,第3师团上村?队偷袭营?,关麟征率领的?个军有被包围危险,薛岳及时下令撤退。此后,中国军队退守长沙,依托河流和洞庭湖、幕??地形,以其间新墙河、汨罗江、捞?河、浏河这四条河滞?军进攻,使?军失去机械化部队优势。国军不死守阵地,?军未能歼灭国军主?,进攻中?不断遭到伏击。10?1?起,?军向北撤退,10?14?,赣北、鄂南、湘北各战场均恢复到战前态势。这?战,?军没有达到战役?的,伤亡达3万?,国军也伤亡4万多?。

  11、桂南战役1938年,?军占领?州后,?西、云南成为民国政府最后国际交通线。1939年11?,?军第5师团等突然在?西钦州湾登陆,11?24?,?军占领南宁和龙州,西南国际交通线危急。为了反攻作战,国军抽调了最精锐的第5军、新6军等部队,还有第99、第36军、46军配合作战。国军?仅有的装甲部队第5军向昆仑关反击,取得初胜。1940年1?,?军??次发动进攻,占领昆仑关。?军完成战略?标,彻底切断了中国桂越、滇越国际交通线。直到1940年10?,国军才收复龙州、南宁。12、冬季攻势作战1938年武汉战役后?年,?军没有?规模进攻作战,国民政府得以恢复实?。1939年10?,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了反攻计划,主要有?条:1、为了稳定第?战区以洛阳为驻地的北?防线,第?、第?战区切断正太等铁路,向?军反击。2、第三战区截断长江交通,以轻重??及敷设?雷,封锁长江,孤?武汉?军。3、第五战区向汉?进军,第九战区向武昌进军,通过会战收复武汉。4、其他战区也向当?的?军作战,以牵制敌??量。第五、第九战区是作战主?,但是国军密码被?军破译,?军修筑坚固?事以逸待劳,国军伤亡很?,进展甚微。第?战区在卫?煌指挥下,曾攻?开封、沁阳、商丘等地,受到了军委会嘉奖。第?战区傅作义部攻?包头,歼灭?军四千六百余?,击毙?军?川伊夫中将。第四战区也歼敌五千余?,击毙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冬季攻势历时三个多?,参战兵?达55万?,在全国不同战区同时出击,可以称为国军版的百团?战,总共歼灭?军两万多?。冬季作战取得了?定战果,是抗战中正?战场上第?次全?反击。这?战让?军进?反思,调整对华侵略策略,重新估计中国抗战实?。敌后战场1939年9?25??9?29?,120师陈庄战?歼敌旅团长以下1280?,俘敌16?。1939年11?6?,115师黄?岭伏击战,打死中将1名,歼敌900余?。1940年13、枣宜战役1939年12?国军冬季攻势和对南宁昆仑关的反攻,使?军认识到中国军队战??。?军?层制定计划,决定重点打击第五和第九战区国军。1940年5?1?,?军第11军对第五战区发动进攻,?6?18?占领宜昌,战役结束。

  这?仗?军战报伤亡7000余?,?国军阵亡、失踪、负伤总计超过10万?,张?忠总司令殉国。宜昌失守,第五战区主?元??伤,?军作战取得?胜利。百团?战1940年8?20??12?15?,?路军百团?战中毙伤?军20645?,战绩让全国?民振奋,然?我军也伤亡很?。关家垴战?中,我军8个团1万多?不能歼灭?军?个?队,伤亡2000多?,仅击毙?军400多?,让部分?军逃?。1941年14、上?战役1940年百团?战使得?军对敌后战场开始重视,开始抽调部队?援华北。驻扎在南昌附近的?军2个师团被抽调?33师团,留下的34师团建议在北调前,2个师团加上接防的独?混成第20旅团对国军四个军进??次打击。3?14?,?军兵分三路进攻,国军依托地形节节抵抗。北路?军33师团经过激战后,认为作战任务完成,返回驻地进?休整。?中路34师团?路冒进,陷?国军70、49、74、72军包围中。34师团陷?包围损失惨重,3?24?,33师团等部队紧急出动进?接应。国军各部队进?反击,34师团付出重?伤亡后突围成功。该战役将34师团打残,参战的近3万?军,伤亡达到6,7千?。10多万国军,伤亡也达到了2万多?。15、中条?战役太原战役后,国军在?西南部中条?构筑防线,以洛阳为后?基地,形成北?防线。卫?煌主政第?战区,多次与?军作战,取得?定战果。1939年冬季作战,第?战区也表现突出。为了打破北?僵局,?军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集中兵?达10多万?。?此时,蒋介?将北?防线的主?第四集团军调离,?将卫?煌撤职,坐镇指挥的何应钦既不懂军事指挥,?不了解前线部队。1941年5?7?,?军从东、北、西三个?向全?进攻,20万国军?触即溃,战场局势?边倒。?西南部??路险,背后?是黄河,国军?路可退,难以突围。?军以伤亡3000?的代价,歼灭国军8万多?。这?场败仗给北?抗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中条?防线失守,?军推进到黄河沿岸,北?重镇洛阳受到威胁,为后来豫湘桂战役溃败埋下了伏笔。?军达到了歼灭国军兵??的,?胜后三个师团抽调出来,参加对抗战后?根据地围剿,使敌后根据地陷?最艰苦的时期。16、第?次长沙战役1939年第?次长沙战役后,?军兵?有限,长时间没有进犯。1941年4?开始,?军策划进攻长沙,由于?本兼顾对苏武?准备,长沙战役机动兵?不?,作战?标是给第9战区国军?次沉重打击。

  1941年9?7?,?军第6师团?先向国军第4军?云?阵地发起攻击,次?占领该地。17?,?军第3、第4、第6、第40师团全?出击,攻击新墙河沿线阵地。9?25?,?军逼近长沙,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撤往湘潭。第74军、79军,暂编第2军等?速增援,与?军展开激战。1941年9?27?开始,?军早渊?队、第4师团相继攻?长沙。在?军全线进攻长沙时,第6战区所属部队,曾乘敌空虚猛攻宜昌,第13师团?度陷?绝境。?军兵?有限,历时20多天作战后粮弹损耗很?,后勤保障困难,10?1?,?军开始撤退,10?中旬,双?恢复到战前态势。这次战役长沙险些失守,显?出?军强?攻击能?,同时也暴露了?军兵?不?。国军在不利形势下展开反击,获得?定战果,值得称赞。17、第三次长沙战役1941年年底,为了配合?军在华南作战,12?23?,?军第40师团发起攻击,12?30?开始向长沙逼近。1942年1?1?凌晨开始,?军全?攻击尝试,国军顽强抵抗,同时外围国军对?军展开包围。经过??作战,?军攻势依旧不能取得突破,?且补给线被切断,只能依赖空投补给。1?4?,?军被迫后撤,后退中遭受国军截击,死伤甚多。这是?场令?振奋的胜仗,国军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长沙守备部队顽强地坚守核?阵地,连续挫败?军的进攻,第?线反击兵团对?军合围部署得当。?军撤退时,国军?军穷追不舍,使?军?法脱离,扩?了战果。这?仗振奋了国民抗战信?,也受到美国和英国称赞,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反扫荡战?1941年8?14??10?16?,?军对晋察冀?规模扫荡,经过艰苦战?,反“扫荡”作战结束。这?时期,敌后战场异常艰苦,涌现了狼??五壮?等先进事迹。1942年18、浙赣战役1942年4?18?,美军?次派16架B25中型轰炸机轰炸?本东京、名古屋、?阪、神户等地后,由于燃油不够,轰炸后飞?中国浙江沿海机场降落。为了阻?美军“穿梭式轰炸”,?军决定摧毁中国浙赣线上的空军基地和前进机场。5?14?起,?军集中了86个步兵?队,对浙赣地区发动进攻。中国军队有30万,战争开始时抵抗坚决,不过在蒋介?指令下,中央军主?撤退避战,其余的地?军队只能各?为战。?军?后顾之忧,浙赣地区肆意横?2个多?,摧毁了机场,并抢掠了?量物资。浙赣会战?军基本达到了战役?的,国军消极抗战后患?穷。1943年19、鄂西战役1940年5?,?军占领宜昌,然?国军第128师等地?部队,还有中共游击队不断袭击,武汉?宜昌间长江航道从未通航。?军在宜昌附近掠夺的各种物资?法东运,掠夺的?量船舶也不能使?。1943年2?,?军进?了“江北歼灭战”,128师被击溃,师长王劲哉被俘。5?5?,?军?对第六战区发动进攻,打通了长江航道,将掠获的?批船只下?。这次战役中,中国有较多飞机参加助战,却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让?军完成了战役?标。中国军队伤亡达近5万?,??军仅有3500多?损失。20、常德战役1943年11?1?,?军集中10万兵?发起进攻,旨在攻占常德。战争开始后,?军进展顺利,11?18?已经进抵常德城外。在常德守城战中,中国军队依托阵地节节阻击,迟滞了?军进攻。同时,国军援军部队抵达,给?军形成压?。12?3?,常德失守,此时双?还在酣战中相持。12?5?,?军兵?不济,主动撤退。1943年12?25?,双?恢复了会战前的态势。这次战役,国军三个战区参战兵?20多万,损失达6万多?,?军也有1万多?伤亡。尽管?军没有达到攻占常德?的,但?军进攻和撤退都?法阻?,表明国军实?上还存在着很?差距。我军作战

  1943年10?24?,129师王近?率部队奔赴延安途中,进?了韩略村伏击战,击毙少将1名,联队长等中级军官近百?,取得意外胜利。1944年21、衡阳战役1944年,?寇调集50万兵?,发动了武汉战役以后最?规模进攻,进攻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南和?西三省。豫湘桂战役分为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三个战场,国军都遭遇失败。1944年6?中旬,长沙沦陷,随后?军向衡阳进犯。此时第九战区国军全线溃退,衡阳只剩下第10军??孤军。第10军是?批接收美械装备的五个军之?,装备精良,但该军连续参加抗战中战?,兵?有1万7千?,只有满员兵?的7成。1944年6?1?,第10军抵达衡阳城,军长?先觉调整了防御?事,防线向内收缩,他还抓紧时间抢运了?批?炮进城。同时,他动员全城30万市民离城避难,在城内修筑了各种堡垒。在城外,利?众多?丘陵和??包修建了著名的?先觉壕,国军在?丘上以逸待劳,南?众多??和?塘也成为?军?进的障碍。从6?23?开始,这?孤军坚守了47天,周围??万国军不动如?。被围期间,只有空军不断向?军轰炸,给城内守军空投给养弹药。8?8?,?军惨胜结束这场战役,伤亡达上万?。这场战役也是整个豫湘桂战役中仅有的亮点,给国军的惨败挽回了?点脸?。1944年3?5?,新四军第?师奇袭攻占车桥,歼灭?军?佐以下465?,取得重?胜利。

  1945年:22、湘西战役豫湘桂战役丢失了??中国国?,湘西地区成为阻敌深?重庆和?西南的第?道屏障。在美国?援下,国民政府芷江机场成为后?空军基地。中美空军积极作战,使?军空中不具有优势,后?补给线也受到影响。1945年4?9?,?军集中5个师团约10万?发起进攻,中国王耀武指挥新6军、18军、73军、74军、100军等精锐部队迎战。此外还有汤恩伯的第27集团军和王敬久将军的第10集团军参战,共计20多万?。湘西地区?多地形复杂有利于防守,豫湘桂战役后,国军惧怕?军进攻内地,在各要冲都构筑了?事。这次参战的都是国军中央军精锐,基本换装了美械,在武器??上不次于?军。中美空军出动战?机和轰炸机,作战中占据了空中优势。名将王耀武指挥下,国军利?既设阵地和有利地形,同时根据作战形势发动反冲击,节节消耗和杀伤敌?的有??量。在敌?进攻受挫,准备全线撤退时,国军发动攻势,?军全线溃退,国军取得?胜。这是抗战中最痛快淋漓的?仗,?军??统计伤亡2.7万?,其中死亡12498?。国军伤亡20660?,其中阵亡7817?。这也是?次我军伤亡低于?军。这?战昭??军已经显?出颓势,张扬了中国的国威。受战败影响,?军陆续从?西、?州、湘西撤兵,进?战略收缩。以上22场国军正?战场战役中,国军伤亡通常是?军伤亡的3,4倍,在中条?、豫湘桂、枣宜、浙赣等战役中,国军指挥混乱,不战?逃,伤亡?更达到了10倍以上。抗战胜利不容易,?本侵华造成的伤害永远不能忘记。

推荐访问:豫湘桂溃败装备差距 溃败 差距 装备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790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