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9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7-25 15:27:01

篇一: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王珍枝: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研究45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研究王珍枝(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黄升镇人民政府山东,滨州256808)【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乡村旅游产业不仅满足人们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而且顺应了当前旅游诉求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介绍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特点,为我国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与借鉴。【关键词】现代乡村旅游;特点;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1073(2021)03-0045-46ResearchontheDevelopmentTrendofModernRuralTourismIndustryWANGZhenzhi(HuangshengPeople"sGovernmentinZhanhuaDistrict,Binzhou,ShandongBinzhou,Shandong256808)[Abstract]Chinaisabigagriculturalcountry,and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hasuniqueadvantages.Theruraltourismindustrynotonlymeetsthepsychologicalneedsofpeopleclosetonature,butalsoconformstothecurrenttrendofdiversifieddevelopmentoftourismdemands.Thispaperintroducesth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ofruraltourismindustryandprovidesa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modernruraltourisminChina.[Keywords]modernruraltourism;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status;developmenttrend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动力。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与乡村分布了70%以上的休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带动了社会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1]。当前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借鉴价值。市居民倾向于选择乡村旅游,每个黄金周能够形成6000万左右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热还将持续10年以上,2025年达到近30亿人次。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广大乡村地区积极投入乡村旅游建设,以促进乡村经济建设及旅游业发展。1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概述基于近年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其主要是通过乡野农村风光及活动等吸引都市居民,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求[2]。部分学者则认为乡村旅游是集乡村地区风土、风物、风景以及风俗人情等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其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休闲、观光、娱乐等丰富的体验[3]。2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我国旅游局对现代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了最新测算,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数量突破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为国民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时代动力。另外,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示范点覆盖360多家,遍布全国32个省市区,涉及到多种农业业态[4]。在每年的三个黄金周中,有70%以上城收稿日期:2020-12-013现代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征3.1地域性特点现代乡村旅游产业是在某一乡村地域范围内实施的,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受地理环境差异影响,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及农事习俗也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即使同一种农、林、牧等农事生产,也有着各自不同特点,这也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特征之一。3.2时限性特征乡村旅游主要依托于乡村各类农业生产活动,而农业生产活动又是乡村居民再生产过程。乡村各项农业活动都不可避免会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各个阶段也呈现出季节变化特征,这种季节性变化特点直接导致了现代乡村旅游淡旺季之分。一般情况下,春秋季具备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人们出行、旅游的旺季,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气温呈现高低极端变化,不适宜出行,旅游舒适度不强,往往是人们出行的淡季。3.3体验性特点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欣赏乡村地区优美的田园风

  46现代农业研究ModernAgricultureResearch第27卷光,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5]。如部分乡村旅游推出了采摘、农事劳动等旅游项目,游客在参与农耕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劳作带来的生活体验,通过采摘活动能够获得心理的满足感与充实感,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利于游客对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再认识。3.4原真性特点现代乡村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乡村的原真性,具体指的是乡村朴实、简单、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最原始、自然的人情风貌。市场调查研究表明,农业旅游产业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其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大多数乡村旅游地拥有者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再加上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对游客形成了强烈的诱惑力,因此要注重保持乡土气息,游客参与乡村旅游很大程度上是被乡村的生活氛围与生活方式所打动,在旅游景观开发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乡村风貌,必要时可以从乡村的生活习惯与民风习俗入手,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景观[6]。3.5定向性特点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主要客源市场,身居城市的居民尽管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与快捷,然而其生活节奏较快,面临着较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容易产生倦怠、紧张、抑郁等心理,对乡村、自然有着一定的向往,渴望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而现代乡村旅游正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这种需求,具有定向吸引力。3.6效益性特点乡村旅游无需进行大规模建设,仅需要做好发展规划,并对其进行适应性改善,便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4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趋势4.1产业化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逐年增高,其为现代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乡村旅游呈现出产业化特点,传统以个体农户自主经营的旅游产业转变成为由专业经营者组织的契约性经营模式,呈现出横向一体化集群发展态势,促进了产业链条功能的完善[7]。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以及技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乡村旅游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为乡村经济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4.2多元化趋势现代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一种休闲、观光活动,而且还被赋予了经济、社会及文化功能等,成为当前大众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对现代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多维度创新,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在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兼顾静态田园风光、动态乡村风情以及劳作实践体验等,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在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过程中,需依据当地的发展实际,结合当地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民风习俗等,开发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4.3规范化趋势当前,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产业正处于升级期,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规划确保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农家乐经营规范》等条例的颁布,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环保问题、消防问题、安全问题以及卫生问题等做出了详细的规范与要求[7],强调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相关规章制度,促进现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4.4规模化趋势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发展,我国早期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经营者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基于当前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这些旅游开发经营者力图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其次,当前新进入乡村旅游领域的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实力,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往往会走规模制胜的发展道路。从区域性竞争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对分散乡村旅游经营个体的整合,建设乡村旅游特色基地等,使传统零散化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向集约化乡村旅游产业的靠拢。另外,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在乡村旅游地周围范围内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联合组织,为乡村旅游产业与周边城市、地区的合作、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方面能够降低宣传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扩大客源市场。5结束语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为国民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结合当前乡村经济建设实际,认清乡村旅游发展形势及取向,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动现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增强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李彦达,黄友访,零美萍,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J].当代旅游,2020,18(17):48-49.[2]郭月楠,吕建永.经济新常态下陕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以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3):212-216.[3]李瑶,龚志强.协同视角下绿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20,12(8):51-57.[4]钟华美.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4):421-426.[5]赵佳琳,胡毅然.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对策探究——关于北京市平谷区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市场,2020,(13):63,68.[6]康晨远.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发掘乡村多元价值——记南京市慢淳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0,(5):22-24.[7]汪洋,朱建佳,王建梅.冬奥会背景下旅游城市秦皇岛市的体育健身景观规划设计[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4(03):80-84.(责任编辑:李丹)

篇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21年4月Apr.2021TROPICALAGRICULTURALENCINEERING热带农业工程第45卷第2期Vol.45,No.2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①王甜甜②(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系摘要江苏南京210037)乡村振兴战略下,探寻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对策。以泸州市叙永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叙永县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业态不够丰富、组织保障有待提升、共享平台未建立完善、地方特色民俗民族文化挖掘不够、专业人才的引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旅游方式转变、建立共享平台、挖掘特色民俗民族文化、优化人才政策等对策,以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发展对策F592;F323中图分类号ResearchontheRuralTourismDevelopmentUndertheStrategyofRuralRevitalizationWANGTiantian(DepartmentofTourismManagement,NanjingForestry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37)AbstractUnderthestrategyofruralrevitalization,thispaperexploredtheeffectivecountermeasuresofru‐raltourismdevelopment.TakingXuyongCountyofLuzhouCityasexample,combinedwiththelocalactu‐alsituation,theproblemsexistingintheprocessofruraltourismdevelopmentwere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aresome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inXuyongCounty,suchasthelackofrichformats,theneedtoimprovetheorganizationalsecurity,theimperfectsharingplatform,thein‐sufficientexcavationoflocalfolkculture,theneedtointroductionofprofessionaltalents.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revitalization,some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suchas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primarypartyorganizationandchangeoftourismways,establishingplatform,miningthecharacteristicsoffolkcultureandoptimizingtalentpolicyinordertoprovidetheoreticalreferencefortheruraltourism.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ruraltourism;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属于双向互动关系,具体来说,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则需要通过乡村旅游这个重要渠道得以实施。以泸州市叙永县为例,调查发现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县域优质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按照“建一个景区、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科学施策,抓好景区建设、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品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由“点”到“面”统筹推进,带动该县群众致富奔康,加快农村建设步伐。11.1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关系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总体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具体体现:第一,乡村振兴有效改善乡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第三,乡村振兴的实施必将带动农业生产、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促进农民致富等,也带①收稿日期:2020-07-21;编辑部E-mail:rdnygc@163.com。②王甜甜(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125-

  2021年4月热带农业工程第45卷第2期动旅游业发展,完成三产有效融合。1.2乡村旅游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发展乡村旅游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具体表现在以下5方面: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兴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改善乡村环境,实现乡村宜居。发展乡村旅游,就要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等,改善乡村环境。三是提高村民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可提升村民的素质,改变以往陈旧风俗习惯,推动乡村精神文明进步。四是推进城乡融合,实现治理有效。乡村旅游发展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人文面貌,让乡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小[1]。五是促进就业增收,实现生活富裕。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增收,致富奔康。2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2.1业态不够丰富现阶段,乡村旅游以观光式旅游为主,旅游业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叙永县内有少数民族乡5个,有苗、彝、回等30个少数民族,部分乡村有许多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手工艺品等。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叙永县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是建设和完善吃住娱乐设施等配套设施,传统手工艺品也主要以摊贩形式存在,没有形成规模化、品牌化,乡村旅游业态单一,游客缺乏体验式活动,为乡村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2.2重视程度不够当前,不少地区对于乡村旅游发展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不足,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和定位把握不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政治引领、组织建设、政策宣传、能人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完善。2.3旅游方式陈旧乡村振兴战略下,全国各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总体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旅游方式依然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其他旅游方式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阻碍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126-2.4共享平台不完善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如何让全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成果,采取何种利益联结机制?是各地政府需要关心的问题。2.5地方特色民俗民族文化挖掘不够要真正发展好乡村旅游,就要根据地方民俗文化,发展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虽然我国不少地区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民族文化,但如何让地方民俗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如何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不断地探索。2.6专业人才的引进有待提升要发展好乡村旅游,人才是关键。目前,乡乡村旅游人才的引进机制和相关政策不完善,极大限制和阻碍乡村旅游发展。3乡村振兴战略下叙永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3.1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乡村旅游发展旺不旺,就看党组织强不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注重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定位和作用,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目标,重点做好政治引领、组织建设、政策宣传、能人培养、机制建设等工作[2]。叙永县要积极发挥地域优势,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如在县级层面,成立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文旅局主要负责人为常务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业务精干干部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旅游扶贫工作。县文旅局主要负责人兼任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牵头抓具体工作落实。同时,要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叙永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因村而异,分类指导,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计划,依据各村的资源特色和发展现状,指导村级制定分步骤、有重点的旅游计划,选准脱贫路径,明确扶贫方式,实现一村一策,有效推动旅游精

  王甜甜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准扶贫工作稳步推进。3.2转变旅游方式,开拓乡村旅行新业态乡村振兴战略下,叙永县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改变以观光式旅游为主,缺乏产业支撑现象,首先需转变旅游方式,即由传统的观光式旅游转向综合性旅游方式。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才能振兴[3],为此,叙永县积极对接联系北京美景天成公司,成功举办“美景里程·四川叙永首届国际山地马拉松赛暨乌蒙花海彝王骑行挑战赛”,赛事期间,相继举行了叙永县产业扶贫座谈会、儿童滑步车超级联赛、叙永土特产展销等系列活动,提升叙永县赤水河流域和辖区画稿溪区域乡村旅游知名度,并成功与中扶控股(深圳)有限公司签订叙永县全域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打造发展叙永旅游业。2018年叙永县与浙江绿城集团正式签订协议,打造罗汉林旅游产业扶贫特色小镇,重点建设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园、文旅产业园、国际度假和康养产业园、运动产业园、优势产业园六大产业园及相关配套工程。项目建成后,罗汉林成为集生态农业、运动体验、养生度假、休闲避暑、康养学院、知名康复中心、山地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特色小镇,带动分水镇及周边区域5万~6万人实现致富奔小康。3.3建立共享平台,发展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建立共享平台,农民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获得实惠,实现共同富裕[4]。叙永县依托“以企带户”“以景带村”模式,积极招引企业,按照“旅游企业+村两委+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创办餐饮住宿、文化展演、乡旅体验等旅游服务项目,带动当地发展,促农增收致富。2018年,省级乡村民宿达标户7家,解决周边贫困劳动力60人就业,带动预脱贫户3户9人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叙永县山水画稿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2017年成立并正式运营,2018年重点扶持发展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2018年10月,该合作社实现收益5万元,年底还将对水尾镇西溪村、广木村2个村集体53户贫困户进行年终经营收益分红。3.4挖掘特色民俗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新乡风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利用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质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5]。叙永县牢牢把握国家相关惠民政策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有利契机,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风俗习惯和地方文化特色,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旅游特色村。如已成功申报的水潦彝族乡海涯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通过完善标识标牌及配套服务设施,同水潦彝族乡一道组织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前往赏花摘果、体验彝家风情、购买特色农产品,带动种植养殖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助农增收。2019年,海涯村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万余人,旅游综合收入达300余万元。同时,叙永县依托自身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积极筹划,成功举办“美景里程·四川叙永首届露营徒步大会暨稻田摸鱼大赛”;依托水尾镇西溪村、广木村乡村旅游资源,以稻田摸鱼和徒步比赛为主线,穿插儿童才艺大比拼、篝火晚会、露营大会、自拍比赛和抖音大赛等,有力地推动了叙永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带动了当地食宿、土特产的销售,有力助推西溪村、广木村乡村旅游发展。3.5优化人才引进,引导专业人才“上山下乡”要发展乡村旅游,需吸纳各方人才,让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回到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大展身手,政府部门应出台乡村旅游发展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争取引得进,留得住人才。加强农村教师、医生、规划师等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采取福利激励政策,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收入水平,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外,可成立农村创新创业培育平台和就业信息精准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帮助传统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创新创业,共同实现乡村振兴。结合“请进来、走出去”模式,拓展思路发展旅游,组织开展“乡村旅游业务素质”等专题培训班,聘请专业人员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贫困村群众等进行培训。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到乡村-127-

  2021年4月热带农业工程第45卷第2期旅游做得好的地区参观,精选干部外出培训学习旅游扶贫先进理念和创新举措,对接乡村旅游发展交流,重点覆盖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镇,为叙永县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肩负着国强村美民富的重担。泸州市叙永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条件优越,只有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发展思路、科学合理规划、积极面对困难,定能将乡村建设成和谐家园、精神乐土。-128-参考文献[1]马啸.基于法国经验的中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11):20-22.[2]李艺.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2):10-13.[3]何燊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6):34-37.[4]颜蕾.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以涟水县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例[J].知识经济,2018(9):66-68.[5]赵静.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12):6-9.

篇三: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参考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是当前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结合采访调研活动,对全市xx个历史文化村、生态村、特色产业村、民俗村、民族团结村等不同类型的特色村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就xx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xx市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xx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乡野风光、村寨文化、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旅游产业才能越做越大。

  (二)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xx市是农业大市,发展乡村旅游,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通过“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实现转移就业,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增收门路,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

  (三)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四)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发展乡村1旅游,通过城乡联动、乡城互动的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为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游客,农民在为游____务的同时,可以接收到来自城市先进的思想和观念,促进他们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经营管理水平和乡风文明程度。

  二、xx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旅游接待初具规模。我市依托“文化大市”和“旅游大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吸引旅游者到特色村观光旅游,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乡村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结构更趋合理。现建成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点1处,省级特色旅游村12个,特色客栈600余家,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500多家,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

  (二)品牌特色逐步显现。市委、市____把特色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全面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并与“文化强市”、新农村建设、旅游“二次创业”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呈现出区域联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通过多年发展,全市逐渐形成了以xx村为代表的工艺品购物观光型,以xx村为代表的古镇休闲度假型,以xx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体验型,以xx为代表的生态风光旅游型,以2xx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体验型,以xx村为代表的生态产业观光型等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类型。这些先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特色村,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按照“环境是旅游先导”的要求,不断加大对旅游环境的基础配套。紧紧围绕xx、xx高速公路和xx、xx二级公路,形成了以六大旅游景区为主体的旅游观光路网。xx村、xx村、xx村、xx村等景区的提升改造工程初见成效。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硬件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三、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优势

  xx的乡村旅游资源多为原生态和原真性的资源,不仅资源赋存量大,品位高,而且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

  (一)自然景观优美。xxxx市地形地貌复杂,山脉河川壮丽,自然风光迷人,以xx山为代表的群山层峦叠嶂,千姿百态,呈羽状遍布全市的xx江、xx江穿境而过,xx湖、xx湖等高原湖泊星罗棋布,境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气候温暖如春,全市共有大小旅游景点130多个,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旅游胜地之一。

  (二)历史文化悠久。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往的历史碰撞中,xx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境内古镇、古村、古道、古庙、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出土文物琳琅满目。涵盖舞蹈、音乐、戏剧、民俗、3

篇四: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第一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

  指导老师:

  摘

  要

  近些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闲时自由时间的加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国内休闲旅游的新热点。如何在与之出现的产业单一,无法形成积极盈利等问题中寻找突破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怎样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确定自身的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是笔者想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等资料的前提下,以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分析了其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模式

  Researchonrural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WhitePingResortDragonCaseMajor:UrbanPlanningStudent:ZengRuiSupervisor:GuoYanrongAbstractInrecentyears,duetotherapiddevelopmentofdomesticeconomyandpeoplefreetimeandmoresparetime,ruraltourismhasbecomeanewhotspotofdomesticleisuretourism.Howintheindustrywithasingle,unabletoformapositiveearningsandotherissuesinthebreach,therural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isthekey.Howtoadjustmeasurestolocal

  conditions,makefulluseoftheirownadvantages,combinedwiththeruraltourismmarketdemand,determineitsrural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istheauthorwantstodiscussandsolvetheproblem.Thisarticleincombingresearchathomeandabroadabouttheruraltourism,andothermaterialsunderthepremiseofBaiPingdragonresortinwushengcountyasanexample,analyzesitspresentsituation,theindustrydevelopmentmodel,developmentstrategy,etc.,toprovide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industryinChina.Keywords:RuralTourismRural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ModeII目录

  1导

  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和意义......................................................11.3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12状况源......................................................1............................................................1.............................................................1白坪飞龙度假村现2.12.22.3公基现共设本有施情资现状........................................................23白坪飞龙度假村SWOT分析..................................................23.1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优势..............................................23.2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劣势..............................................33.3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重要机遇..........................................33.4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威胁..............................................33.4.13.4.2临渝地区的竞争....................................................3市场准入的挑战....................................................34白坪飞龙度假村产业发展策略..............................................34.1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

  业...........................................34.2乡村旅游业...........................................................54.2.1度假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54.2.2度假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结献III1导

  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不停发展的城市和人们不停加快的生活节奏,很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周末或者节假期选择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朴质闲适的特色,通过满足现代都市人向往田园的心灵诉求而变成旅游业的重要分支[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为主要目的,综合分析目前白坪飞龙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探讨其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确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对策及基本对策。本文在认真分析白坪飞龙度假村的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建议和策略,对其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

  1.3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本文通过对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联系现有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产业的现状,把乡村旅游和农业经济相互联系,形成产业模式的新格局,成为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以创新旅游为推动、以农村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产业旅游[2]。

  2白坪飞龙度假村现状

  2.1基本情况

  白坪飞龙度假村位于四川、重庆两省,南充、合川、遂宁三个市的接壤处。度假村地处武胜县域东部,嘉陵江以东、万乐路以北区域。度假村北靠岳池县,距离成都市220公里,相隔重庆市90公里,相隔..........................................5....................................................................55参考总文致

  ..................................................................6谢....................................................................南充市54公里,距离广安市39公里。

  第一产业为生猪养殖、桑树种植、柑桔种植、蔬菜种植业,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度假村现状第一产业以白坪乡的甜橙生产基地和飞龙镇的蔬菜基地为主。在度假村东南部飞龙镇、百坪镇、猛山乡等乡镇建有现代农业园区。整个园区分布在省道两侧,交通便利,现状农业基础良好。在鸣钟、双星、沿口等三个乡镇建有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度假村内第二、三产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集市为主。

  2.2现有资源

  度假村水资源丰富,东靠嘉陵江,加上分布在山涧沟谷的小溪,构成树枝状河网水系。其中,长滩寺河作为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从区内东北飞龙乡入境,流经飞龙、三溪、鸣钟、沿口等乡镇,是全县水电资源开发最好的河流。

  度假村内也具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盐卤、金和建筑材料等。盐卤估算蕴藏量丰富,但已停产。嘉陵江河道的砂石较为丰富;金矿规模小、品味低。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和家庭的小规模的采矿方法,产量非常低。

  度假村有天然森林资源。药材有香附、半夏、补骨子、白芍、枳壳、苡仁,甘蔗、麻、烟叶、生姜、蔬菜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木有橙、桔、柚、柑、桃、梨、苹果、樱桃等;珍稀树种有银杏、香樟、油樟、楠木、檀木、红豆树、杜仲、银桦、相思树等;野生动物有长吻鼹、蝙蝠、黄鼬、果子狸、狐狸、獭等。

  度假村周边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具有很突出的特点,种类多样,格调高雅,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文化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以鸣钟桃花山为主,人文景观则以嘉陵江第一古镇——沿口古镇,还有飞龙武庙、观音阁寺庙等景点及鸣钟桃花节等传统旅游活动。

  2.3公共设施现状

  近年来,度假村内初步形成了城乡贯通、出口畅通的交通新格局,区内省道304、县道沿三公路、沿罗公路、岳武路畅通,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对外交通较便利,各乡镇及大部分村均通公路。

  度假村地势平坦,地面海拔小起伏,和村里地区丰富的植被,许多景点,非常适合推出自行车休闲和健身活动。综合度假村内的各类资源要素,在与生态布局和功能区划密切相关的基础上,以村公路、拖拉机耕路、路基、花卉、苗木基地的快捷方式已形成,休闲、观光建设、健身类、各层次鲜明的绿色之路,建设覆盖体育、乡村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系统。

  在生活步行系统规划中以方便村民在集中居民点内出行为主,主要结合集中居民点建设进行规划。度假村内有以连接度假村内各个生态景点为主休闲游道系统,主要以游客的参观路线进行规划。步行道步行道路面主要以生态路面为主,并具乡间野趣。白坪飞龙度假村swot分析

  3.1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优势

  区域交通优势有位于重庆的“1小时经济圈”三圈层;省道304、南渝高速公路穿越度假村,距重庆主城区90公里,距重庆两江新区约70公里,距南充54公里。产业方面水产、蔬菜、生猪、蚕桑的四大特色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显现出来了城市导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3]。并且拥有政府支持,在未来政府重点发展地区,能够得到政策扶持,所获得的资源力度也会有所增加[4]。

  3.2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劣势

  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关注土地和就业,部分农民的土地不能流转造成建设用地指标无法置换,集中的居民点难以建成,引发土地矛盾,产业需要进行空间、功能的大整合与提升[5]。并且原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尚未形成联动,导致产业集群没有实现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的基础设施建设短[6]。

  3.3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重要机遇

  国家将加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试点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发展项目,逐步扩大试点地区,城市和农村发展继续升温[7]。成渝度假村、成渝经济区有能够获得相关政策突破的空间。在两江新区的成立,进一步拉近了试验区的距离和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溢出对试验区的发展机遇[8]。而新增的高速路极大的缩短了度假村与

  大中城市时空距离,为其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

  3.4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威胁

  3.4.1临渝地区的竞争

  临近重庆地区农产品的成长与地理自然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社会经济背景都十分密切。在城市之间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类似的相当强,甚至导致行业领先的产品生产也非常相似,目标市场和大量的收敛,这使得临渝地区的产业竞争激烈[9]。同时,临渝地区都想在重庆产业转移中分一杯羹,竞争空前激烈。所以,度假村想要一步步占据了具有优势的有利位置,将面对严重的跨区域竞争和挑战。3.4.2市场准入的挑战

  做为重庆农副产品保障基地、进入重庆产业和增大出口的创汇农业的比值,增加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这是度假村的最优的行动方向[10]。重庆的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接入方式也越来越细化、规范化和组织化。农业生产和管理仍然是基于传统的思想和方法,这在将来的发展中会有所阻碍[11]。白坪飞龙度假村产业发展策略

  4.1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产业方面需要结合度假村现状产业,制定相应规划目标和发展定位。首先,我们要加快农业研发孵化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城市和农村生活的进一步整合,形成拥有美丽的生态环境的新农村;其次充分利用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再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把统筹城

  乡、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进行配套完善。

  1.观光农业

  通过农业发展和农村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增值,借此平台发展有机食品,展示交易、规模化种植、产品研发、私家菜园、采摘区、教育科普、文化休闲娱乐等[12]。通过区域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打造重庆及周边市民的休闲度假基地,有效提升度假村对外形象,发挥度假村作为重庆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优势,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对于解决区域农民就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武胜城

  市形象具有极大的推送作用[13]。

  2.创汇农业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迅速的向农业渗透,致使以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能源技术为代表高科技农业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技术改造,使得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深加工产品具备了很高的科技含量,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具有高度科技附加值在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当今国际市场上不断的被越来越多的方面认同,并逐步由技术发达地区向技术偏低地区倾斜[14]。同时受地理差异化的影响而导致的农业资源分布不均也使得资源稀缺地区希望从区域或国际市场上获得农业资源的补充,这为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为农业跨境货币交易,农产品的对外交流[15]。

  3.“整体流转”模式

  土地以股份形式统一到专业合作社。其股份分家庭股与集体股,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的为家庭股,以集体的机动地、四荒地入股到合作社的为集体股,并明确了家庭股与集体股的数量和权益[16]。集中起来的土地由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

  4.“公司单定”模式

  以“农户养殖、协会服务、公司营销”的模式,联合养殖大户,注册人和家畜品牌;以“公司+大户”的形式,建立“公司定单,农户养殖,品牌营销”的机制,进行品牌经营[17]。通过入股或土地流转所收益的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帮扶基金”,制定相关规定和协议,为有能力、勤奋、诚信的村民提供一定限额的无息贷款,发展订单式生产,确保农民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5.“公司托管”模式

  在农户入住新型社区前,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公司负责统一选种、统一育苗,村民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管理,每年由公司发给村民管理费;村民住进新型社区后,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正式土地流转合同,公司根据不同肥力地块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村民将果树托管给公司,由公司对挂果树给予保底金,盈利每

  年按10%分红。同时,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可进协会,协会与公司签定服务合同,按照标准

  对果树进行生产管理,由公司支付管理费。村民收入主要为土地租金、果树托管保底金、分红收入、务工收入(园区务工和外出务工)、管理收入等[18]。

  4.2乡村旅游业

  4.2.1度假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看,加快度假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确保武胜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从度假村发展的需要看,乡村旅游是该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必然成为度假村旅游最具成长空间的新特色[19]。从实现价值的途径看,发展乡村旅游是度假村实现农民增收,能够实现土地增值的有利道路。

  4.2.2度假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

  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户作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突出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实施品牌化战略,增强临渝地区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着力把度假村打造成为临渝地区示范样本。结合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引进实力业主,整体连片开发。重点打造高端生活第一居所和度假投资第二家园,突出健康度假特色,创新生活方式。

  结合村域西部已开发的合作社和蔬菜大棚等,进一步拓展用地,形成规模化种植的特色蔬菜基地。建立起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依托村域东面已开发香米以及西南部现有的优质水田发展优质水稻基地,大规模的香米、玉米以及油菜种植可形成乡村味浓厚的农业观光基地。

  推出全年水果采摘活动:

  4-5月份推出草莓采摘,6-8月份推出蓝莓采摘,7-9月推出葡萄、梨、桃、李等水果采摘,9-11月份推出柑橘采摘。已有的花卉苗木区以红枫、樱花、海棠培育栽种为主,未来结合土壤条件及产业需求形成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化花卉苗木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周边发展自身乡村旅游,可以

  利用广遂高速、广武潼安资成高速,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主

  的现代物流业务,搭建度假村交易平台。建立展示交流平台,建立以会议、展览、节事为主题的会展业。总结

  乡村旅游能够通过其特有的田园感受和质朴的农家情怀给人以放松闲适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产业,让农业资源依靠这种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20]。而随着人们向往自由闲适的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与之而来的关于旅游产业的盲目开发,产业模式单一等问题也等待着解决。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等资料的前提下,以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分析了其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希望能够为我们国内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毕春梅.成都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研究[D].西华大学,2014.[2]蒋薇.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3]王素洁,李想.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决策探究——以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1,03:59-69+90.[4]马立.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5]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6]TongqianZou,Songshan(Sam)Huang,PeiyiDing.TowardACommunity‐drivenDevelopmentModelofRuralTourism:theChineseExperience[J].Int.J.TourismnegotiatingprocessinRes.,2014,163:.[7]AlenkaSlovenia[J].WorldLeisureVerbole,StuartCottrell.Ruraltourismdevelopment:caseofaJournal,2002,442:.[8]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02:73-76.[9]郑杨,周志斌,朱莎.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5:19-26.[10]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08:104-111.[11]DonaldG.Reid,HeatherParticipationLeisureinRuralMair,JamesTourismTaylor.CommunityDevelopment[J].WorldJournal,2000,422:.[12]Emese

  Panyik.RuralTourismGovernance:DeterminantsofPolicy-makers’SupportforTourismDevelopment[J].TourismPlanning&Development,2015,121:.[13]Ling-enWang,Sheng-kuiCheng,Lin-shengZhong,Song-linMu,BijayaG.C.Dhruba,Guo-zhuRen.RuraltourismdevelopmentinChina:Principles,modelsandthefuture[J].JournalofMountainScience,2013,101:.[14]陈雪钧.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56-59.[15]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4,08:307-314.[17]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19]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17-24.[20]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02:336-339.致

  谢

  本论文完成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此特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最真挚的感谢。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郭艳荣老师,感谢在学习期间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其次也很感谢我的生活中的好朋友的刘婷、范怡等同学,他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的给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十分庆幸拥有这份友情。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我会一直把他们的爱记在心里,不管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精神上的鼓励,他们都给与了我太多太多,感谢他们的付出,我会继续努力和成长的,不会辜负他们的期许。

  第二篇: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

  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对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

  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1)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定义: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市景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乡村是我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地区,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随着旅游业与农村、农业的不断融合,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成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用、满足新

  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2)2017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

  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三、特点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四、类型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综合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村自然风光游

  这种类型主要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内容,旅游形式有爬山、滑雪、划船等,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从而得到身心的舒畅和愉悦。

  (2)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

  乡村民俗旅游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

  化、民间工艺和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从而吸引游客了解乡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感受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身修养。

  (3)参与型乡村休闲旅游

  这一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主要是游客通过亲自参与比如渔场捕捞、游览特色产品果园,采摘特色产品,品尝特色美食和赏析花圃中的盆景等活动,在领略了田园乐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丰收的喜悦。(4)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

  农庄旅游主要依托休闲农庄,为游客们提供各类的休闲场所,比如说“以名茶或者品尝特色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庄旅游。农场旅游主要是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徜徉在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里”。另外,游客还可以体验农牧场生活,领略不一样的地域乡村风情。

  五、意义

  (1)有利于农村产业机构的优化,是生产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休闲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地涌入城市。这一方面给城市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拥堵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就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乡村休闲旅游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的管理人员,而且还需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稳定、和谐发展。

  (3)有利于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态。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的管理,同时让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对环境意识保护宣传的学习,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核心来抓。真正使人们做到学习大自然,热爱

  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旅游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借助草原婚礼节效应,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加大对农村牧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在查格达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展现蒙元文化,打造冰川小镇;在巴润嘎查,以现代农业园为中心,将田园乐园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民宿旅游,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度假风景区。

  有利于发展创意农牧业。依托额仑草原,着力发展草原牧家乐、蒙古大营等实力品牌。同时,将原生态额仑大草原与创意种植业相结合,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牧业,巧妙利用油菜、油葵点缀绿色草原,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牧业。

  有利于发展农家乐森林生态旅游。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优越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开拓家庭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推进静湖湿地公园、望火楼生态公园及矿山公园建设,努力构筑苇溪连片、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生态系统。

  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将农业等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掀起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契机。世界各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1)盲目开发,产品层次低(2)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规模效益(3)政府认识不到位,管理理念落后(4)市场定位不准

  (二)缺乏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由于一些地区的政府或者经营者没有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导致盲目开发;另外乡村教育的落后,人们文化水平、环保意识较弱,使得

  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在旅游区周围滥采乱伐,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到处排放,严重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区的质量,不能满足游客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完善

  (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3)宣传营销策略不到位

  (四)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不健全

  (1)缺少政策支持和法规约束(2)卫生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七、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统筹各方利益,改善基础设施;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4、注重引进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

  5、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6、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走品牌化战略;

  7、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八、解读与建议

  (一)解读与认识文件内容

  (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解读:可以看出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历次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而2017年却在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这标志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我们在利用乡村各类资源时,要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解读:我们可以根据乡村的不同特点,延长产业链。制作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出该乡村独有的特产产品,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打造出品牌。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老基地,这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近年来面对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除了乡村民宿可以提高乡村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外,对带火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3)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解读:因为当前,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经营小、散、乱等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的流转,包括出租、转让、兼并、合伙、股份等形式加以改善,这种流转现行法律和政策都是允许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其实,这已经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旅游+乡村休闲”产业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例如,在重庆大足县,当地依托大足石刻等知名旅游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改革试点,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其做法是,把分散于几十个村子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起来,形成大约3000亩的集中用地,在大足石刻旅游区周边形成了3000亩集体建设用地,开展集体经营与开发,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农民再按股权进行分成,真正发挥了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综合带动作用。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

  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解读:乡村的服务设施一直是一个短板问题,如何快速提高乡村进入性与居住便利性,政府一方面很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另一方面不断转化思维,从原来的纯补贴性单方投入,到利用社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建设,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解读: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单纯的鼓励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良性发展。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解读: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兴起,但由于过度开发和利用,很多具有自己特色的少数民族村落逐渐淹没,甚至消失。乡村的最大魅力除了在于山水

  环境外,还在于穿越时空传递的文化气息,文化保护不仅在于普查、保护,还更应该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乡村净土,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邦凡.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C].东亚公共行政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2]赵真,王帅.国内外拖拉机发展现状及趋势[D].河北:燕山大学,2011.

  第三篇: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宜昌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阚如良

  刘晗

  郑宇飞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文章基于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市旅游产业现状公析,从区域、形象、产业三个方面对宜昌市旅游发展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建三峡旅游中心、水电旅游城和支柱产业群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第四篇: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一、前言

  改革以来,浙江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的进展。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较落后。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较多。一是农资价格持续攀升,而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甚至下降,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经济地位日益降低,如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73亿元,仅占全省GDP总值的6.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1.0%;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2000年的1:0.458逐步扩大到2005年的1:0.409,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04年的0.36扩大到0.37。

  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在浙江省各地逐步成长起来,对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截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乡村旅游区(点)2022个,经营农户总数11596户,接待游客1962.38万人次,营业收入12.03亿元,平均每户创收10.37万元,直接从业人员58450个,人均收入20581元。但是,省内乡村旅游的发展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概念不清、发展定位模糊,乡村民俗特色不明显,产品建设一哄而上、雷同重复浪费现象严重,缺乏统筹规划与布局、破坏性建设危害大,浙西南山区与浙北地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等。保持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旅游示范村建设,引导乡村社区走旅游型道路;有利于丰富浙江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改善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档次,有利于推动浙江省“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开创一条浙江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不仅成为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而且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与典型。

  因此,本次研究从乡村旅游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厘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结合浙江省的“旅游强省”战略与未来省域旅游的发展格局,紧扣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提出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

  1.经济背景--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8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宁波、温州等,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对于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生态”、“自由”的追求日益明显。而乡村旅游恰好成为人们放飞心情、减轻压力、亲近大自然、提高生活品质的最好选择。

  2.产业背景--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浙江省旅游业已经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性质变革,并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升级,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素质、生活质量和平衡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的重要载体,成为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民群众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浙江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在世纪之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推行政府主导,出台扶持政策。“十一五”年期间,我省将以“适度超前”为指导,产业发展速度将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4个百分点。3.社会背景--新农村建设有序、扎实推进

  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一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非常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特殊功能,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并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和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将乡村一般的生活、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作为资产所有者或创造者的农民直接从中受益,避免了传统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资源被占用而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比如,社区居民可以利用本地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满足游客的吃、游、购、娱乐等各种需求,新鲜蔬菜、土特产、水果、水产等直接面向消费者,不仅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而且降低了商品的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

  除浙北地区的部分农村地区外,浙江省仍有很多乡村的产业结构

  相对单一,尤其是以农业、林业、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导致社区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乡村旅游的开发推动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交织与融合,不仅加快了农业、林业与渔业产品的旅游商品化、市场化,而且有利于产业链的本地化延伸,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多元化,有利于提升、优化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丰富社区居民的收入来源。3.创造就业机会,推动乡村城市化

  浙江省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如何解决大量社区居民在“农转非”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了其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使大部分社区居民实现了“农转非”的本地化过程。截至2005年底,浙江省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58450人,按1:5比例计算,则乡村旅游产业吸纳的间接就业人数达到35万人。同时,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景观风貌的完善,逐步推动了乡村的城市化进程。4.促进城乡互动,统筹城乡发展

  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人文精神的差距日益扩大。乡村旅游的发展,加速了城乡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乡村社区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时尚化,促进了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本地化,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5.发展乡村旅游,建立新型社区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使乡村社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给排水建设、道路建设与整治、景观美化与洁化、住房改造、厕所建设、生活垃圾等。同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导致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乡村旅游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发展模式之一。6.保护乡土文化,改善生态景观

  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传统乡土民俗文化的积极影响要比消极或负面影响明显。很多乡村社区在开发之前,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承都鲜为人知,如以前在杭嘉湖平原地区广为流传的湖剧、百叶龙等。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通过深入挖掘与

  设计、包装,不仅保留了这些历史传承,加深了社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与自豪感,而且增强了社区历史人文景观的可读性与观赏性,平添了社区的灵性与活性。7.开拓旅游空间,完善旅游产品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如浙江富阳、安吉等地的“农家乐”、新安江的“渔家乐”等休闲旅游项目,就富有很强的吸引力,起到了很好的疏散游客的作用。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诊断

  (一)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经营者对哪些乡村文化最能吸引游客缺乏了解,对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准确的把握,误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大兴土木,甚至变更土地用途,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二)各地发展不平衡

  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以及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认识水平的差异,浙江省东部沿江、沿海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无论是乡村旅游景区(点)的数量还是资金的投入量,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依靠发展乡村旅游来帮助当地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迫切性更为强烈。

  (三)本土文化的挖掘不深,保护意识淡薄

  乡村本土文化很多尚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还有一部分,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则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如一些传统的工艺、民间的戏曲、演艺等等都存在着年青艺人青黄不接的现象。

  此外,外来文化对于乡村本土文化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深山古村中朴实的民风民俗、独特的生活习性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现代的商业观和价值观。

  (四)产品雷同,开发程度不深

  浙江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有着多元化、全方位的特色。但由于旅游产品的错位和深度开发不足,个性彰显不力,我省的各乡村旅游区(点)给旅游者的印象大有“千村一面”之感,而远没有达到“一村一品”的效果。此外,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以初级的农家餐饮和农家旅馆为主,开发档次不高,产品挖掘的深度不够。

  (五)“公地悲剧”及“空巢”现象严重

  在我省乡村旅游地发展中,由于缺乏相应制度的规范与约束,社区居民的诸多短期行为对社区公共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即“公地悲剧”现象。“公地悲剧”主要表现为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退化和潜在毁灭等问题,如杭州的梅坞茶文化村。

  (六)政府“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浙江省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政府直接介入的案例很少。正是由于政府极少干预,乡村旅游产品随着市场的演替自生自灭。近几年来,由于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以及国务院发展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各地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投入逐渐加大,有的甚至成为乡村旅游的直接经营者。应该说,政府作为行业的监管者和规则的制订者,应该扮演好其“裁判员”的角色,忽视政府的作用,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放任自流的做法是政府的一种失职行为,而政府过多干预,将“裁判员”变为“运动员”,则是一种“越位”行为,政府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七)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由于目前我们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尤其是那些以村镇管理或农户自主管理为主的乡村旅游区(点),其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状况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我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以乡村地域与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乡村性的体验与感受为核心宗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机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与历史文化底蕴,延伸本地土特产品与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促进地方特色手工艺品的商品化,形成内容丰富、特征鲜明、乡风纯朴、环境优美、便利实惠的乡村旅游产品消费环境。同时,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生产的本地化与纵向深化,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

  以浙江省旅游业“三带十区”为基本架构,以现有乡村旅游区(点)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结合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主题形象与目标任务,综合考虑自然条件与人文历史环境、城镇体系建设、交通区位等因素,通过资源整合、空间对接、形象共立等战略,积极实施“三个充分发挥”,即充分发挥城镇依托优势、打造环城游憩带,充分发挥景区依托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区,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三圈、三带、十区、多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其中“三圈”是指分别围绕杭州、宁波与温州的三个环城游憩圈;“三带十区”是指依据全省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形成环杭州湾运河?水乡?古镇乡村旅游带、浙东沿海海岛?沙滩?渔情乡村旅游带、西南山区秀山?山乡?丽水乡村旅游带;“十区”分别为杭州乡村休闲区、浙北运河古镇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宁波东钱湖-河母渡乡村旅游区、台州神仙居-天台山乡村旅游区、温州雁荡山-楠溪江乡村旅游区、丽水绿谷乡村旅游区、衢州宗孔庙-石窟文化旅游区、金华商贸文化旅游区、滨海乡村旅游区(包括舟山、台州、温州)等;“多点”是指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培植约200个乡村旅游特色示范点。1.环杭州湾运河·水乡·古镇乡村旅游带

  紧扣杭州市建设国际花园城市与东方休闲之都的战略方针,依托

  沪杭甬高速拓宽工程、杭浦高速(沪杭高速复线)、杭宁高速、杭徽高速、杭新景高速、杭金衢高速以及杭州绕城高速等交通辐射优势,充分利用该区的水乡平原、运河古镇、江南文化、生态休闲资源,注重乡村文化的彰显,挖掘乡村休闲的真谛,有重点、有层次、有步骤地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浙东沿海海岛·沙滩·渔情乡村旅游带

  紧扣宁波市与舟山市、温州市联合打造国际性港口旅游名市的战略方针,依托舟山连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拓宽工程、甬金高速、甬台温高速、沿海大通道、甬台温高速铁路等工程带来的交通地位提升的优势,挖掘山林、古城、沙滩、海岛资源的文化元素、休闲元素、娱乐元素与商贸元素,加速山海资源的对接与整合,稳步推进浙东沿海黄金海岸、快乐渔业、海岛休闲与宗教体验式的乡村旅游发展。

  3.西南山区秀山·民俗·丽水乡村旅游带

  充分依托该地作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生态高地、秀山丽水”的环境基础,努力搜寻山村纯朴、原始的民族风情与民俗文化,着力挖掘山林、碧水、空气与人文的旅游价值,积极融合浙中发达的商贸文化与活力,以浙江省建设“生态大省”为战略指导机遇,以金丽温高速、丽龙(浦)高速以及龙丽高速的相继建设为区位机遇,积极打造独具浙西南山区风情、商贸体验特色的乡村旅游带。

  (三)乡村旅游发展的切入点

  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基本以经济发达的城镇为依托,产品的资源组合配置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其一是以纯粹的农业景观为对象的旅游开发,其二是乡村景观与旅游景点组合互补型的旅游开发。但是从整体上来讲,产品类型单一,以低层次的观赏型项目为主,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亟待升级。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面对城镇居民的周末休闲需求,“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迫切需求对全省范围内的,尤其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地区进行统筹规划,依据各个乡村的开发条件与资源特色,合理布局,挖掘特色,形成重点。在此基础上,确立若干个具备一定资源条件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及相关旅游

  设施完备的乡村旅游区(点)作为乡村旅游的示范点优化、重点开发,使之具有一定的档次和规模,防止出现“小而全、散而乱”的不良局面。2.以地域文化为核心,提高产品的品位与档次

  文化是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目前省内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产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地域乡村文化的内涵。因此,在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应在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上做文章,通过区内纵向搜索与区际横向比较,加强对自身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定位,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艺术格调,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3.积极引导,保持乡村社区生活的原真性

  乡村旅游社区的真正魅力在于乡村社区日常生活所衍射出来的文化本底性与原真性。如何保证乡村旅游社区的生活延续性,将是未来乡村旅游社区的生命力与活力源泉,也是乡村旅游社区的关键吸引物和核心文化内涵。因此,我们在乡村旅游社区的规划与建设、乡村旅游产品生产以及服务接待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发挥其旅游开发的积极性。4.制定政策,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新环境

  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依据现有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结合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特殊性,制定土地、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教育、税费、能源费等优惠政策,切实改善农村旅游发展环境,以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宅基地整理,一方面提高乡村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保证基本农田的范围、数量与质量。同时,加强旅游业与地方特色农业、林业、渔业的有机融合,以保证尽量不改变农村原有耕地的使用性质。一方面,可以保持乡村产业结构的基础,保持乡村社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突出乡村旅游的“三农”性,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调整。

  (四)乡村旅游的产业结构升级

  浙江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应从完善产业系统、产品升级和品牌建

  设、提高从业者素质、加强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来进行。1.乡村旅游产业系统的完善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大旅游产业的一个子系统,同样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以,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重点是实施乡村旅游交通、乡村旅游住宿餐饮、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以及乡村旅游安全的“4+1”工程。2.产品升级与品牌建设

  乡村旅游产品的升级首先要避免开发过程中的商业化、城市化、庸俗化、雷同化,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在区域上具有地方性、在内容上具有原真性、在质量上具有优品性、在内容上具有差异性、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同时,需要由品牌的信誉来传递与保证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注重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3.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

  对乡村旅游而言,员工绝大多数来自纯朴的农民,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服务,就必须提高其从事乡村旅游业的素质,主要包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观念、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技能。4.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管理水平

  设立乡村旅游管理者论坛,一年举办一次,邀请乡村旅游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交流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的经验,探讨乡村旅游产业管理的问题,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乡村旅游协会的建设与功能的完善,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提升管理水平。

  (五)乡村旅游的运营机制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绝非一个自然和自足的过程,自发、分散、粗放小农个体经营形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如何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实现政府、私营企业、外资、农民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有机结合,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走和谐发展的道路,关键就在于寻找一个合适的乡村旅游发展运营机制。1.构建“政府+公司+乡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运营机制

  政府负责乡村旅游区的规划编制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投资公司则主要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旅行社则负责市场开拓,客源组织;乡村旅游协会则负责组织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修缮各自的民居、协调各方利益,尤其是代表村民的利益。2.构建集约化运营机制

  随着我省“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的提出,新的旅游发展氛围已逐步形成。因此,各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应该逐步适应这个大环境,实现与周边景区(点)的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实行集约化运营机制。乡村旅游区要与其他旅游资源景区或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尤其是风景名胜区周边乡村,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3.构建一体化运营机制

  在组织机制创新上,要运用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通过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以及纵横一体化的手段,整合市场资本,优化资源配置。以协会为单位作为股东进入公司,或村民以实物或现金直接入股进入公司作为股东,实行股东、股值年分红制。要尽快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企业大胆去开发乡村旅游。要改变观念、创新体制,政府敢于特许经营,敢于让企业去组织民间资本整合资源,把资源转化成市场,将资源转化成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调动积极性,才能真正走出乡村旅游发展及其扶贫致富之路。

  五、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城市以外最广泛乡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规划布局,实施渐进式的村落更新模式

  加快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严格控制乡村旅游的开发范围与规模,拯救、开发建筑文化遗产与历史古迹。杜绝“大型化”、“人工化”,严格走“小型化”、“自然化”的道路,根据社区的自身特色安排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小型旅游活动。乡村村落形态的改造必须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注重整体的自然环境塑造,改造适合旅游度假的农宅及

  旅游接待设施,提倡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式,杜绝大拆大建。2.引入绿色认证,实施环境管理制度

  对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乡村旅游社区,逐步引入“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认证,努力创造和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行为习惯,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最大好处,并为消费者提供选择余地。“绿色环球21”的品牌意味着更好的可持续的环境与社会形象、改善的社区互动关系,通过使用较少资源而节省成本,通过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而获得更大的收益。3.坚持政府主导,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依据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的控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在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加大道路、通讯、水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重点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庭院、厕所的改造。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条件的同时应该避免走设施的过于高档化或过于原始化。

  (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田园景观文化与农耕文化不仅是吸引旅游者的“乡村性”资源,同时也是乡村社区的生产文化。因此,必须明确社区生产的目的,即以第一产业的生产销售与加工为主,以旅游业为辅助产业。同时,针对目前社区内特色购物环节的相对薄弱,建议社区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以促进农产品与土特产品的商品化与纪念品化,扩大产业链的本地化,实现利润最大化,防止旅游利润的漏损。这不仅可以保持乡村社区的传统优势行业,还有利益旅游业的发展与社区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丰富村民的收入来源,促进社区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社区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旅游社区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应该注重社区绿色、卫生、健康、安全的特性特征,突出社区的“绿色、健康、安全”品牌,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抗风险性。

  (三)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提升社区居民的地方自豪感,弘扬民俗文化

  乡村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社区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足迹,逐步树立乡村社区的旅游品牌,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增强乡村社区居民的地方自豪感,让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的民俗传统文化就是“摇钱树”,以此达到弘扬乡村民俗文化的效果,实现乡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积极开展地方民俗节庆活动,展示地方文化

  在开展地方民俗节庆活动时,不能将乡村民俗节庆活动简单地庸俗化,而必须深入了解社区的民俗特点,注意展示出民俗事象之间的相互关联,选择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俗节庆活动,通过它们来向游客展示地方文化,但这些标志性民俗文化现象决不是由今人生编硬造的,而应当是原来就存在的。3.有效改善睦邻关系,倡导地方道德文化

  加强引导与教育,完善相应的规范管理与约束、激励机制,改善睦邻友好关系,倡导优良的地方道德文化,使乡村旅游者能够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才能展示乡村性的核心意象。

  4.保持宾主关系的互惠性

  杜绝过分夸张的“变异迎合性”趋势,避免乡村社区的淳朴性民风消失或失真。应该保持宾主关系的互惠性,以保持乡村性的维持,确保乡村淳朴民风的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受益者多主体的共生

  1.明确政府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与保护管理机构的责任主要是协调与管理。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必须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制定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旅游部门和农业、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规范指导。支持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和农业旅游、民俗旅游协会,制定行业评价标准。2.加大社会教育力度,提升旅游者生态意识

  乡村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最终享用者,不仅要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更要有实际的环保行为。针对目前国内乡村旅游者及大众旅游的现状,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游客对异质文化的尊重,加强乡村旅游者的学习能力与成分,树立其节约、生态的观念及行为。3.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构建乡村旅游

  理论体系

  学术界的主要责任是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探寻,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等层次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的研究,构建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乡村社区及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对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条件进行调查与评估,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与规划设计,以确保乡村社区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4.建立社区参与机制,提高乡村社区的参与率

  乡村社区及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提高乡村社区及其居民的参与率,充分发挥乡村社区的内涵与魅力。通过专业培训与宣传教育,提高乡村社区居民的服务技能与参与意识。不仅要参与旅游决策和规划,还要参与旅游经济活动与投资、乡村社区的环境保护、乡村社会文化的维护等多个方面,参与应当体现公平与机会均等。

  5.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作用,实现监督与协调管理

  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非营利组织的建设与运作,以实现对乡村旅游企业等利益群体的协调、管理。这类组织主要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社会团体,主要完成乡村社区的社会福利任务,以提升乡村社区居民的福利水平;第二类主要是乡村旅游发展基金,主要对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村旅游社区进行前期的项目论证与规划资金的资助;第三类为各类行业协会,如农家乐协会、旅游景区协会等,这类非营利组织的职责是对下属会员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会员间的意见或矛盾进行有效处理;第四类主要是旅游者协会,主要是从提升乡村旅游者环境与生态意识的宗旨出发,保护乡村环境,促进乡村发展,组织乡村志愿活动等。

  6.充分利用新闻网络媒体,加强乡村可持续监督力度

  新闻网络媒体的职责主要在于对乡村旅游社区的产品与品牌的宣传,以及对于乡村旅游系统中各个受益主体的行为状况进行监督。对于优秀的、有利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予以表扬,而对于那些有损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则予以批评曝光。此外,可以建立

  电话、网络等多种类型的举报监督方式,适当时候还可以举行一定范围内的大讨论。

  第五篇:关于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假日经济迅速升温,对旅游业产生强烈的需求。我国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也使各地将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视野由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广东旅游产业因其强烈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区域性旅游资源优势和良好市场条件,被确定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全省的普遍关注。对广东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作省际、省内和国际的全面比较分析,无疑有利于正确认识广东旅游产业在全国和亚太地区的定位,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

  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

  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

  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

  30%-35%是物品性消费,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

  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5.对广东与加拿大旅游消费结构的分析表明,交通消费是制约广东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交通业的规模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将使广东旅游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广东要把加速发展现代交通业,作为培育旅游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来抓,通过发展省内高速公路网和轻轨交通,为广东人游广东,为过境客多游广东,为港澳入境游客增游广东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发展航空业务促进海外游。

  注释:①旅游涉及交通、邮电、商业、饮食业和社会服务业,因这些部门的产品有一部分投入旅游消费,所以其增加值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剥离出旅游者消费的部分,计入旅游增加值中。

篇五: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20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三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XX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一、前言

  改革以来,XX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的进展。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较落后。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较多。一是农资价格持续攀升,而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甚至下降,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经济地位日益降低,如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73亿元,仅占全省gdp总值的6.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仅为1.0%;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2000年的1:0.458逐步扩大到20年的1:0.409,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20年的0.36扩大到0.37。

  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在XX省各地逐步成长起来,对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截至20年底,全省拥有乡村旅游区(点)20个,经营农户总数11596户,接待游客1962.38万人次,营业收入12.03亿元,平均每户创收10.37万元,直接从业人员58450个,人均收入20581元。但是,省内乡村旅游的发展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概念不清、发展定位模糊,乡村民俗特色不明显,产品建设一哄而上、雷同重复浪费现象严重,缺乏统筹规划与布局、破坏1性建设危害大,浙西XX县区与浙北地区的发展极端不平衡等。保持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XX省旅游示范村建设,引导乡村社区走旅游型道路;有利于丰富XX省旅游产品的种类、改善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档次,有利于推动XX省“旅游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开创一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不仅成为XX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发展模式,而且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与典型。

  因此,本次研究从乡村旅游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对XX省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开发模式的比较____,厘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结合XX省的“旅游强省”战略与未来省域旅游的发展格局,紧扣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提出XX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____

  1.经济背景--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8万亿元人民币,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与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如、、、、、、等,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对于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绿2色”、“生态”、“自由”的追求日益明显。而乡村旅游恰好成为人们放飞心情、减轻压力、亲近大自然、提高生活品质的最好选择。

  2.产业背景--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经过20余年的发展,XX省旅游业已经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性质变革,并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升级,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推进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素质、生活质量和平衡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的重要载体,成为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民群众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在世纪之初,省委、省____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推行____主导,____扶持政策。“”年期间,我省将以“适度超前”,产业发展速度将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个百分点。

  3.社会背景--新农村建设有序、扎实推进

  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各级____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____、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一切的有效途径之一。

篇六: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试谈国内乡村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内涵

  论文摘要:该文在肯定了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形势后,指出我国乡村旅游还存在经营理念陈旧、营销渠道单一、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应该政府主导、科学策划、挖掘内涵、扩大影响、树立品牌、集聚人才、永续发展、加大投入,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活力、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2政府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机遇

  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主要的要求。[2]为了深入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3]

  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十一五”期间,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使已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总地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良好。[1]

  1.3近年来乡村旅游红火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4]

  2.乡村旅游主要存在的弊端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

  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

  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3.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

  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注门票。

  3.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

  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3.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

  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赵登华.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4]孔晓宁.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

  [5]张国胜.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篇七: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国内快速发展,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剧增。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发展模式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可供其他乡村旅游的发展所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乡村旅游

  发展

  婺源经验

  乡村旅游在欧洲发达国家可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但乡村旅游的大规模开展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显示出现代旅游[1]文化新单元的极强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牵引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下,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乡村旅游的起源和概念界定

  1.1乡村旅游的兴起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后至21世纪初这一时间段。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兴起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增加农民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手段。NancyG.McGehee、KyungmiKim和GayleR.Jennings对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繁荣发展的因素作了总结:环境的压力,气候的变化,农业贸易的衰退,必需消费品的低收入弹性,对初级农产品的过分依赖以及政府农产品补贴的取消等,这些都导致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在欧洲,政府为解决乡村地区尤其是传统农业衰退地区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大力推广乡村旅游,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在美国,30个州已制定了针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政策,其中14个州已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了州综合旅游发展计划(Luloff等)。在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旅游被认为是乡村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多元化的发动机(Hall和Jenkins)。而在发展中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种政治意愿的衍生物,它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有学者认为,旅游不仅是阻止乡村地区经济衰退的有效方式,更是防止公共服务缺失、高失业率、高学历年轻人口迁出等导致社会架构失衡的手段,它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农村城镇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是乡村发展政策的综合影响因素(OECD;RichardSharply)。

  1.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国外学者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认为这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但目前对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买点。因而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

  Lane(1994)曾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相反,由于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形式不同;有些城市和景区旅游并不仅限于城市地区,也扩展到乡村;而有些在乡村的旅游却并不是乡村的,如主题公园和休闲宾馆。Lane界定纯粹形式的乡村旅游是:(1)位于乡村地区;(2)旅游活动是乡村的,即旅游活动建立在小规模经营企业,开阔空间,与自然紧密相联,具有文化传统和传统活动等乡村世界的特点;(3)规模是乡村的,即无论是建筑群还是居民点都是小规模的;(4)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变化较为缓慢,旅游活动常与当地居民家庭相联系,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控制;(5)由于乡村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和区位条件的复杂多样,因而乡村旅游具有不同的类型。

  Lane还进一步阐述了乡村旅游(Ruraltourism)与农业旅游(Agritourism),农庄旅游(Farmtourism)的关系。他认为农业旅游和农庄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在欧洲德语区很多地方得到了成功发展,受到农业部门和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在已出版的乡村旅游文献中,农业旅游和农庄旅游成为最大的独特的分支。而Inskeep(1991)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有另外一些看法。他在《旅游规划——一种可持续的综合方法》一书中,将农业旅游(Agrotourism)、农庄旅游(Farmtourism)、乡村旅游(Ruraltourism)等提法不加区分,相互替

  代。Deegan和Dineen(1997)也有类似的提法。Inskeep则将对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称之为Villagetourism。除了前面几种提法外,对于乡村旅游还有另外的提法。Patmore(1983)认为乡村本身不是休闲资源,而是界于城市和荒野山地的连续体,因而城市和乡村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乡村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性使乡村成为旅游资源。相反,乡村是由于生活在这个连续体中人们的文化特点而变得富有魅力。Mormont(1990)认为乡村包含重叠的社会空间,这些社会空间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和行为网络。乡村的吸引力在于它能提供都市生活所不能提供的东西。乡村人口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乡村型(Rural),城市型(urban)。这使得乡村当地居民的概念变得更加复杂,也因此使得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变得更加摇摆不定。无论乡村旅游是如何界定的,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性特征仍然被商品化和整体推销,就如同其他的旅游形式一样。Clock(1992)指出,乡村是一种特殊的居住地;乡村社区是买卖的背景;乡村生活方式可以被移植;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可以被加工、整体推销和出售。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认同乡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

  [6]2.乡村旅游的类型

  2.1按旅游对象来划分

  2.1.1田园型

  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主要存在于富有特色的种植业、渔业、牧业、果业和副业中,具体表现在甘蔗林、香蕉园、苹果园、花卉园、瓜果园、基塘地、油菜花

  、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藕摘茶以及“人—村落—农业事象”构成的和谐的生态环境等,如广西桂林的阳朔渔村、滇西南的刀耕火种。在国外例如农场和牧场,在我国则集中地体现在大中城市附近的“农家乐”上,如上海浦东的孙桥。

  2.1.2居所型

  以建筑形式和聚落形态为旅游对象。主要表现在聚落景观、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和其它建筑形式,如团状、带状、环状、点状、帐篷

  、水村、土楼和窑洞等聚落形态。云南农村的干阑、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客家的土楼和居民信仰的祠堂、塔、寺庙等。

  2.1.3复合型

  旅游对象不是以某一种类型为主,而是包括多种内容,如农业景观、民族风俗、各种建筑、聚落形态,甚至包括附近的山水景观和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是一种内容较丰富、活动最多样的类型。

  2.2按对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来划分

  2.2.1资源型

  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这种旅游地资源品位一般较高,特色较浓。典型的如云南丽江的沪沽湖

  、安徽徽州的呈坎村等。

  2.2.2市场型

  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一般来说,位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交通方便的地方,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内部或附近分布较多,如城市内部的民俗村、城市附近的农家乐等。

  2.2.3中间型

  对资源和市场没有明显的偏向。这种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资源很丰富、市场较广阔的如江苏昆山市的周庄。资源较丰富,市场较狭小的如井冈山的拿山乡,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平安村、皖南黔县的西递村等。

  2.3按地理位置来划分

  2.3.1城郊型

  主要位于大中城市附近

  其中有些乡村旅游是为了满足大中城市巨大的旅游需求,在原有的农业和现代农村聚落景观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现代美而发展起来的各种观光农业,如上海浦东的孙桥、北京的韩村河、江苏的张家港、广东的东莞、苏州的“未来农业大世界”等

  。另外,这种类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丰富,如湖北的随州等。此外,还有一些将乡村的民俗习惯搬进城而建的民俗村、民俗馆等。

  2.3.2边远型

  一般交通不便,这种类型或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巨大的吸引力,借此来发展旅游,如江西乐安县的流坑村。或者虽然资源很丰富,但依靠国家的各种扶贫政策也可发展起来,如江西井冈山的拿山乡、安福的边塘村等。

  2.3.3景区边缘型

  在著名风景区的边缘,一般是结合风景区、依靠现有一些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

  。虽然著名风景区既可位于城市内部、城郊,亦可位于边缘地区,但这种类型比较特殊,故把它归为一类,如云南丽江的黄山乡。

  2.4按科技含量来划分

  2.4.1现代型

  科技含量高,一般位于大中城市附近,有着巨大的客源

  。在原有农业的基础

  上,融入现代科技,进行人工设计而成的一个自然—人工系统。

  2.4.2传统型

  科技含量较低,以较为自然化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吸引物,如滇西南的刀耕火种、丽江的沪沽湖等。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的内涵是丰富的。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内涵,有助于理清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和规划,使乡村旅游

  的发展有更为广阔的天地。

  3.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民俗文化,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它具有如下特点:游乐行为的体验性,产品文化的高位性,客源市场的城市性和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3.1游乐行为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点之一,游乐行为的体验性是指乡村旅游所具有的让游客参与到乡村生产生活的某一过程,通过观察模仿习作,让游客得到满足感、自豪感、成就感的主要特点。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它不仅指单一的观光游览活动,还指具有访祖、民俗、科考、娱乐、康疗等在内的多种功能的复合型属性的旅游活动。其复合型导致游客在游乐行为方面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它把旅游项目由陈列式提升到参与式,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大汗淋漓的农耕农忙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全新生活,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游客们不仅能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而且满足了参与的欲望,体验到自身的劳动成果。

  3.2产品文化的高品性

  乡村旅游依托山、水、田、林等自然因素,配套野趣浓厚的建筑设施和活动项目,以农事文化为主体文化,带有朴实乡土气息的乡野文化,继承和发展村野居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乡村的各种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民俗节庆、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乡村旅游已属于稳定性较强的主要旅游方式之一,其最稳定的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也很好的人。因此,乡村旅游也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旅游活动。

  3.3客源市场的城市性

  旅游一般总是先由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兴起,局促在都市狭小空间的,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的城市居民对自然的需求更为强烈。乡村旅游的游乐主体一般都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以农业为载体,具有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功能。其载体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因为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天人合一式的环境,健康朴素

  简单的生活,可以读到的历史,可以看见的美德,正是这些传统乡村地区所独有的魅力,形成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极大差异,产生了城市居民对乡村的旅游吸引力

  所以,乡村旅游的客源是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情况比较陌生的城市居民、客源市场的城市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

  3.4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乡村旅游区一般都是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稳定性较差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给这些地区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国家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都认为有必要限制旅游者的人数,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城瓜伊哈那斯国家公园,游客不论进入哪一个景点,每次的人数不得超过12人在温哥华岛,任何人如想去太平洋海岸的西岸小径游,必须在3个月前登记,这些措施的采取都是基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乡村旅游既实现了乡村自然意象

  现代科技和文化意象的统一,也实现了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

  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统一,因而使其发展是可持续的。

  4.乡村旅游产品及其设计原则

  4.1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功能上具有可观赏性,空间上具有地域性,时间上具有不可储存性等特点。乡村旅游产品则是在农业观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休闲度假性质,且融观赏、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等于一体的旅游方式,属于一种“复合式”旅游产品。长期以来,学界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分类一直没有定论。中科院郭焕成研究员将乡村旅游分为7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研究员将乡村旅游分为5种类型;贵州教育学院教授张晓松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4种类型;蒙瑞、周鸿依据陈传康对旅游者活动的划分标准,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观光旅游产品、体验旅游产品和认知旅游产品,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分法不胜枚举。各种不同的分法由于出发点不同,作出的分类当然也不相同。笔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总结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将乡村旅游产品做如下的细分:4.1.1从到乡村旅游的目的上看,乡村旅游主要分为观光游玩型、考察学习型和娱乐度假型。

  观光游玩型乡村旅游主要以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丰收的田园景象、幽雅的水乡河网、宁静的乡村夜晚、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特色民居、乡村道路、宗庙祠堂和其他各式在城市里难得一见的特色物象等为观赏对象,通过参观游玩,从视觉上得到赏心悦目的感受,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现在,每年春天很多人到江西婆源看油菜花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考察学习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风土人情、民俗民族文化、现代科技型农业生产方式等作为吸引物,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当地特色民俗习惯、民间歌舞、饮食文化、农业技术和其他值得学习借鉴的物象,以达到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丰富知识面的作用。最近比较流行的到一些高科技农业科普示范园、生态渔场参观就非常典型。

  娱乐度假型乡村旅游相比较以上两类,更加具有综合性和参与性。它是通过参观游玩和自身的切身体验,达到追求健康、享受、愉悦的功效,不再是停留于表面上的吃喝玩乐,而是要满足自我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当前比较红火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的农家乐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

  4.1.2从乡村旅游的参观对象上看,主要分为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乡村生态旅游除了以田园、森林、草地、河道、星空、花木、蔬果等自然资源为观赏对象外,还涵盖传统的农业生产、现代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庄园生产等生态环保型产业。具体包括田园观光游、农业基地游、农事体验游、农业科普游、野外探险游等等。

  乡村文化旅游即以乡村文化为灵魂开展旅游,利用乡村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民间工艺、民间曲艺、传统美食以及其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鉴赏的旅游经营活动。具体包括民俗文化游、农耕文化游、古村落文化游、特色村寨民居游等等。

  当然,游客一般到了乡村旅游,不会明显地分开欣赏自然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大多数情况下是综合起来的,既看农村风光,又赏乡土文化,所以这两类乡村旅游方式除了有所区别外,更多的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4.1.3从乡村旅游发展形态上看,主要包括农家乐、特色村落、农业观光园区和乡村休闲度假中心。这里的“农家乐”是指位于城市郊区或乡村的农户家庭(包括渔民、牧民等)利用自家庭院,通过为游客提供特色的农家饭菜、住宿、游乐等项目,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感受到久违的乡村气息和乡土文化,并获得一定报酬的经营活动。浙江安吉、临安等地的农家乐就是典型的代表。

  特色村落以农村布局、厅堂宅院、民居建筑、村庄绿化等为吸引物,通过挖掘农村历史积淀和当前特色,组织开展访古、探幽、学习、考察等休闲旅游活动。具体包含以古民居、古建筑为主要内容的古村落和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环保的现代化新农村。前者以安徽歇县、黔县等地的古镇古村最具代表性,后者以浙江奉化滕头村、江苏江阴华西村最具代表性。

  农业观光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成果,当然也是现代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养殖业、畜牧业。通过参观农业科技生态园、产业庄园、农产品展览馆、特色养殖基地、有机瓜果基地、生态牧场等专业园区,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知识、学习农业技术、提高种养本领的旅游活动。浙江安吉竹子博览园、中南百草园等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现在许多村居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或周边景区的开发,兴建了大量的休闲度假中心,或称山庄,或称农庄、或称庄园,不一而足。它们除了提供最具农家特色、也是比较高档的饮食、住宿以外,还可以根据游客的不同偏好,安排大量诸如参与农耕、簧火晚会、烹饪、骑马、漂流、泡温泉、制作手工纪念品等特色活动,并能享受美容、按摩、理疗等各式康体保健服务,从各方面入手为游客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休闲环境。比较典型的代表有浙江余杭双溪农庄、浙江瑞安巾仙溪农家乐休闲中心等。

  4.2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原则

  各式旅游产品在正式推向市场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科学的规划设计,才有可能打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旅游形象。所以在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要密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务必遵循以下几项原则:4.2.1突出特色,注重差异性。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遵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从特定的客源地入手,进行专门的线路设计,色旅游产品来发展旅游,努力实现“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迅速吸引游客眼球。防止“一个模子印出来”,走遍十里八乡都是相同的东西,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就是要突出个性化特征,让游客有新鲜感,可以留下深刻印象,这样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

  4.2.2因地制宜,注重地域性。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不能盲目标新立异,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土”味走样、“洋”相百出。当前,许多农村大搞破坏性建设,结果使农村失去它原有的最自然、也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色,因此也失去了外在的吸引力。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所以只有乡村的,才是令城市游客眷顾的。

  4.2.3树立品牌,注重规范性。在当前全国各地争相发展乡村旅游的浪潮中,如果不树立自己鲜明的品牌,而是随大流的话,必将逐渐被游客所遗忘。所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乡村旅游区内,必须要实施标准化建设,制订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加强对经营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相互之间加强协作,牢固树立统一品牌,确保实现以形象树品牌、以品牌促旅游的最终目标。

  4.2.4‘调节供需,注重季节性。.赵恒伯认为旅游需求实质上是指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为了满足对旅游活动的欲望,在一定时间和价格条件下,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而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所以在向游客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时候,要以市场为导向,避开饱和市场,选择开发不饱和市场,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大的突破。切忌盲目跟风、竞相模仿,结果就容易导致市场供应过剩,其旅游产品的价格和销路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由于田园风光、绿色景观、农作物等乡村旅游资源受季节影响比较大,一旦过了固定的欣赏时间,就基本上失去了吸引力,出现了淡季时的客源空缺,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产品的周期,提供四季不断的乡村旅游产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乡村旅游区内,要结合游客的需求,一年四季都能提供各种时令的乡村旅游产品(如: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果,冬烧烤),不能靠“一贴膏药治百病”,长年提供相同的旅游产品,这样不仅难以吸引新游客,而且更难招徕回头客。

  5.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发展适合当地类型的乡村旅游业。周边有已经开发成熟的旅游景区(点)的,可以依托景区扩大自身客源;周边若还没有可以直接依托的景区资源,则必须慎重分析市场需求,突出亮点,以新制胜或以奇制胜,打开新的客源市场。在开发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农户、村居、乡镇、开发企业等各方面的利益群体,充分发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共同出资、出力、出政策,尽最大可能来发展乡村旅游。现在,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走出了各有特色的发展路子。

  5.1政府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这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大都是国家或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或者是要在地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寻求平衡,而采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单纯的保护,既不能发挥该项资源应有的观赏和教育作用,又使政府因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保护性的开发,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双重问题,使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相得益彰。所以在很多资源丰富、但自身又缺乏财力保护的地方,运用这种寓保护于开发之中的模式,可以收到一石二鸟的功效。

  主要适应领域:这类模式在一些古村落、古建筑群的开发中运用较多,政府在采用这一模式的首要考虑是对文化遗迹的保护,所以不会为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而造成文化遗迹的破坏,可以最大限度地起到保护作用。避免了一些企业或者是个人由于功利思想的影响,而不计后果的做法。采用这类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营销等过多的活动介入,容易出现管理机构和队伍迅速膨胀、开发进度趋于缓慢、开发营销方式过于古板、工作人员积极性容易受挫、创新改革力度降低等问题。

  典型案例:浙江省富阳市在开发龙门古镇的过程中,市政府专门成立龙门古镇建设开发领导小组,组建一家国有开发公司,斥资上亿元对古镇进行保护性开发。为避免古镇开发过程中,过度的商业化造成对古镇的破坏,市政府出台《龙门古镇保护暂行办法》,在街道布局、店铺外观、商店经营项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划管理,努力把古镇打造成一个原生态的江南山乡古镇。其他如浙江桐乡的乌镇和嘉善的西塘等也都具有类似的情况。

  5.2企业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这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大都出现在一些自身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但苦于缺乏足够资金的乡村。一方面,乡村要加快自身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但是却缺乏大量的开发资金和科学的管理技术;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掌握着大量赢余资金需要进行二次投资,面对日益升温的乡村旅游热潮,投资乡村旅游业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双方的优、劣势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在达到某种平衡之后,可以互相弥补的方式实现共赢。一些地方在引进企业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式,有“企业+农户”、“企业+村居”、“企业+农户+村居”、“企业+协会”、“企业+协会农户”等等。有些地方的农民借企业开发之便,自己经营乡村旅游项目,从中获得收益;有些地方,企业通过村居租用农民的土地之后,向农民支付租金;有些地方,企业不仅租赁农民的土地,同时雇佣农民成为企业的员工,或者由协会代为雇佣管理农民,还有的采用其他各种变通的方法。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有农民的直接参与或者是代表农民利益的社区团体参与,才能有效地保护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免投资者借投资之名到农村“圈地”,占用和消耗农村的土地资源。

  主要适应领域:这类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森林公园、休闲农场、农业主题公园、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区、.乡村俱乐部等需要大额资金投入的开发项目。乡村在这些项目开发中一般以土地入股,再协助进行政策处理,或者运用自身优势,成立村民协会,管理全村的剩余劳动力,向企业提供劳务支持。采用这类方法最大的问题是乡村旅游经营收益的大部分被投资企业拿走,形成“抽血机制”,农民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由于没有实现充分的参与,而使自身利益与资源投资失去平衡。对于以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溪流等资源进行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每一个村民都有从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如果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没有为农民的参与提供有效的便利,而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规划设计,那么农民将难以从中获得收益。如果企业己经为农民的参与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部分农民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而没有参与,或者是由于起步较晚在经营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话,将会出现村民受益不均的问题。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竹子博览园有限公司租用1200余亩农村土地,成功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的安吉竹博园,开发了竹子观赏、竹海旅游、出售竹子盆景、农庄休闲等多个旅游项目。同时带动周边村民积极开发竹苗盆景、竹笋制品、农家住宿等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借企业优势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5.3农户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采用这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般须具备比较充分的资源优势和客源优势,能够借助现有的地缘、人文、交通等有利条件,凭借自身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提供采摘、垂钓、品尝、漂流、骑马等特色活动,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度假、休憩和娱乐。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农民直接参与,将日常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等优势。农民作为所有者、劳动者和经营者三位一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并从中直接获得收益,避免了企业主导型乡村旅游开发中因土地和环境资源被占用消耗而导致农民返贫或受益不均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这一模式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江西婆源、浙江永嘉等地的乡镇,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油菜花,促进当地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奖励农民种植油菜花,种得越多奖励越丰厚,很快引导农民加入到美化环境的大军中去,取得农业、旅游双丰收。

  主要适应领域:这类模式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农家乐”、“渔家乐”和“牧家乐”等。农民可以利用自家的土地种植各种有机粮食和经济作物供游客食用、.利用自家的房子供游客住宿、利用自家的生产工具让游客参与各项农事体验活动、利用自制的游乐工具供游客嬉戏玩耍,可以一个家庭为经营单位直接参与旅游开发,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采用这类模式的最大问题是由于缺乏宏观上的规划引导,农户凭热情盲目发展,不注重特色经营,容易导致建设重复、项目雷同;村民对自家的改善舍得投入,却不会主动、也没有义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致使乡村整体环境得不到完善;村民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没有一个有效组织的管理,难以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协作团体,也就无法实现品牌战略,提升社会效

  应。

  典型案例: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天目村、高坪村等地的农家乐,依托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大明山等旅游资源,凭借地处250公里半径范围的长三角经济圈和便利的高速交通网内,利用乡村和城市风光风情的强烈反差,造就和托起临安的乡村旅游,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短途出游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6.乡村旅游发展瓶颈制约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先源自农民的自发性,其在思想认识、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先天的欠缺和隐患,盲目性加上积极性,就会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另外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个别地方如果依照当地领导的政绩观和价值取向,一味地模仿城市建设,对乡村土地的生态和文化遗产也将带来很多不可逆的破坏,给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危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6.1在思想上缺乏正确的认识。政府对乡村旅游缺乏足够的认识,特别是在发展初期,基本上放任自流,个别地方至今仍没有对乡村旅游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必要的扶持和疏导。同样,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也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让游客吃好、住好,而忽视了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把传统的农耕文化、古老的宗庙祠堂、落伍的手工作坊、低效的手工生产工艺等,弃之惟恐不及,却没有发现城乡居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失落,正好能够在乡村旅游中找到印记。

  6.2在规划上缺乏整体的构思。在乡村旅游的规划上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政府在乡村旅游的规划方面行动滞后,截止2007年底,全国各地己经出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省(市)还寥寥无几,《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还在征求意见当中,《温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刚开始招投标,而温州的下属县(市)中还没有一个地方己经出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由于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上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协调,没有对经营户进行及时到位的规划指导,导致许多地区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效益低下。第二是乡村旅游经营者缺乏规划意识,由于受小农意识和文化素质的影响,许多经营者都是在原有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就开始接待游客,没有意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规划,往往刚开始几年吸引了部分客源,一旦周围的环境随游客的增加遭到破坏以后,乡村旅游也随之走下坡路。

  6.3在开发建设上存在五个“不足”。一是项目开发单一,产品丰度不足,有的乡村旅游点,只是吃饭喝茶、打牌搓麻,其他的参与性项目几乎没有:二是投入资金单薄,规模效应不足,许多乡村旅游点由于是农民自发组织的,规模小、设施差、景点容量不够,普通团队都难以接待;三是开发方式雷同,旅游功能不足,只侧重观光,而对“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功能开发不够;四是盲目追求利润,品牌意识不足,投入少、成本低,却希望周期短、产出快,甚至不惜以降低服务水准的手段来换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没有从长远角度进行考虑,在追求经济效益和打响服务品牌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平衡点;五是习惯家庭单干,团队意识不足,由于相互之间的这种竞争关系导致互相拆台、贬低问题屡见不鲜,难以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纪律、团结协作的特色旅游村。

  6.4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系统的培训。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从农民转变为服务员的过程往往是一夜之间的,所以他们在如何进行投资估算、效益预测、品牌开发、管理服务等经营理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一般都是“重硬件,轻软件”,花重金扩大场地、装修房子、购买设施,而不愿花大力气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组织管理人员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重建设,轻宣传”,乡村旅游经营户一般在硬件投资方面比较大方,但是在媒体的广告投入上往往不肯出手,主动宣传促销意识不强,没有“酒好也要勤吃喝”的理念;“重物质,轻文化”,目前,乡村旅游在深入挖掘乡村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方面比较肤浅,一般都停留在观光、垂钓、吃农(渔)家菜、打牌、唱卡拉OK等层面,内容单调,吸引力不强,难以满足广大游客体验农村生活、感受乡村文化的精神需求。

  6.5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巫待完善。.旅游业是一个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综合性产业,乡村旅游也是一个都不能少。但目前由于乡村旅游点大都分布于城郊或农村,而且生态环境越是好的地方往往越是交通闭塞、人烟罕至,致使其与大交通圈的连接、通景公路和旅游区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比较落后。另外,旅游区内的停车场、公共厕所、通讯设施、邮政服务站、有线电视、土特产购物中心等基本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有的地方甚至连最起码的水电供应还难以保证。乡村环境整治力度不够,卫生状况较差,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等。

  6.6在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上缺乏科学引导。文化保护与发展旅游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许多地方在旧村改造、遗产保护方面都遭遇过破坏性建设或是建设性破坏。首先是个别地方一味地模仿城市,片面理解现代化建设,古朴传统的特色民居被整齐划一的小洋房所替代,极具特色的石板路被水泥柏油路面所代替、自然生态的池塘用钢筋水泥进行驳坎,给整个乡村带来一种不和谐的音符。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许多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正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好资源,却因农民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的缘故,也正在被现代化的浪潮所吞噬,民俗曲艺被卡拉0K所取代,对联年画被宣传挂历所取代,木制器皿被不锈钢器物所取代,民间戏剧团被小歌舞团所取代,导致一些富有吸引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也使乡村旅游发展所根植的土壤越来越稀薄。

  7.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

  婺源县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全县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总人口34.1万人,是个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的典型山区县。进入新世纪,尤其是江泽民同志视察婺源以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县内保存完好的生态和古村落资源,依托“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自2001年以来,婺源县多项旅游指标连续几年都以35—40%的速度增长,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得到了快速提升,2006年全县接待游客由2000年的12.5万人次飚升到283万人次,综合收入达4.7亿元,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县GDP的41.4%,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强势拉动力的朝阳产业。据当地旅游部门介绍,2011年3月底,婺源游客量每天达到12万人次,可见婺源的旅游业将继续保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回顾多年来婺源旅游的发展历程,可供其他乡村旅游发展借鉴的主要经验是:

  7.1科学定位、合理开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婺源境内山青水秀,生态优良,古村落古建筑堪称一绝,婺源的美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在文化与生态珠联璧合。这里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建立了自然生态、珍稀动植物、自然景观等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91个。这些旅游资源散布在全县294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使婺源成为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婺源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为乡村旅游指明了方向。婺源县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作出了行之有效的尝试。一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婺源的旅游资源。几年来,先后开发的江湾、鸳鸯湖、李坑、晓起、大鄣山峡谷、彩虹桥、文公山等10多个景区,都坚持规划先行,根据景区的典型特征,明确景区的定位,如“江湾——伟人故里”、“李坑——小桥流水人家”等,然后围绕主题,深挖景区内涵,完善各项设施,做到保护好村中精品、突出村庄风格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保持村民的原有生活方式,体现了高起点、重特色、造精品的理念。

  目前,东线“伟人故里古村游”,西线“山水奇观生态游”,北线“古洞古建古风游”等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基本形成,江湾、大鄣山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二是牢固树立婺源大景区意识。作为乡村旅游,婺源给人以“处处乡村步步景”的美好感受,在旅游开发中,十分注意把婺源作为一个大公园、大景区来打造。2003年,婺源作为“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为了建设好这个3000平方公里的大景区,婺源县打响了美化大环境的“四大战役”:

  即搬迁改造公路沿线4000多个坟墓;投入320万元对公路沿线46家矿山企业实行关停或搬迁,并对破坏山体进行绿化;大力开展了绿化行动,县城周边30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投入500万元启动了公路沿线和景区非徽派建筑改造,并投资7900万元对境内的2900多幢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目前已投入1000余万元,初步完成江湾、古坦、大鄣山以及县城三个入口的改造任务。三是始终把保护置于开发之先。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加强了对生态、人文资源的保护,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先后实施了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绿化工程,以改燃改灶为重点的能源替代工程,以优化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以水土治理为重点的环境美化工程,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三年中,新增造林面积9.78万亩,新增封山育林8.56万亩,目前全县活立木储量已达1009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对古村落开发,坚持成熟一个开发一个,开发一个成功一个,对目前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村庄,以加强保护为主,以提升婺源旅游的整体形象。

  7.2创新机制、放手民营是推动乡村旅游的动力

  婺源的旅游资源分散,政府财政乏力,决定了婺源旅游不能像其他景区一样,集中资源,成立机构统一开发。针对这一状况,我们打破常规,在旅游业发展起步阶段,就提出了“放手民营,多元投入”的举措。一方面舍得拿出最好的旅游产品项目招商引资。如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鸳鸯湖、大鄣山峡谷、文公山等旅游资源都是通过吸引外资、启动民资,建成了一大批精品景区景点。据统计,外资、民资投入我县旅游业的资金累计已达4亿元。目前,我县的旅游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在景区经营上,形成了个体独资、民营合资、民营合作、集体经营、外商投资等多种模式,在投资主体上也出现了“公司+当地政府+村民”、“景区+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多种灵活的方式,激发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民间力量投入旅游相关产业开发。2001年出台了《婺源县鼓励兴办私营旅馆优惠办法》,2004年又下发了《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的实施意见》,为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开绿灯。正是这种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使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产业的一片天空。紫阳镇有位农民从承包鸳鸯湖景区起步,到目前投资建设天马超市、天马食府、三星级天马大酒店等旅游企业,成为婺源有名的“农民老总”;赋春镇有位农民抓住机遇,把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嫁接”起来,实现了发展“双赢”,个人资产由10年前的1000元增长至现在的1700万元,去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晓起村的“老屋饭店”、庆源村的“婺源人家”、清华镇的“驴友驿站”等一大批农民自办的旅游服务馆店,还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均实现了网上预订;茶、伞、砚、酒、木雕等五大类旅游商品得到了规模化生产;民俗风情街、茶博府、故园里茶院等的一大批民间投资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场所相继建成营业。

  目前,全县宾馆床位达1万张,农家旅馆床位4000余张,旅行社17家,全县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突达6万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旅游及相关税收持续健康增长。

  7.3打造品牌、大力营销是做大乡村旅游的关键

  要不断地吸引游客,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做热旅游市场,扩大旅游产品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县一方面依托婺源的文化底蕴,展现婺源旅游特色。在每年“五一”、“国庆”黄金周都要举办“民俗风情展示周”、“民间灯彩巡演”等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活动,吸引八方宾客聚集婺源,推出“到农家小院做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婺源乡村过大年”等一系列有创意的特色旅游产品,在媒体上不断地掀起一阵阵“婺源热”。近两年,策应不少游客到婺源赏油菜花的现象,适时地推出“江岭风光”等旅游精品,掀起了春季赏花旅游的高潮,不亚于新创了一个黄金周。从2003年开始,相继成功举办了“国际旅游文化节”、“茶文化节”、“乡村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节交友,打响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另一方面,我们还主动地“走出去”宣传造势,寻求区域合作。2002年以来,我县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武汉、香港等省(市、区)开展旅游推介营销活动16次,还相继组织了抬阁队80余人参加“民间艺术汇南昌”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成功地组织了1000余人的旅游大蓬车游婺源,迅速启动了武汉旅游市场;与深圳的几家大旅行社合作,组织策划了港、粤、澳旅游专列“寻梦婺源”活动;开展了“浙婺手拉手”、“自驾车游婺源”等大规模旅游促销活动;组织参与了苏浙沪闽皖赣六省市旅游合作活动,建立起各主要客源地市场的营销网络;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与长珠闽地区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推广长江中下游旅游产品的联合声明》,与安徽绩溪、旌德、黄山等市县共同打造古徽州乡村旅游新品牌。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婺源乡村旅游不断推陈出新,充满活力。

  7.4政府主导、形成合力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

  政府主导是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一动力主要表现在人力的组织、财力的投入上,也表现在建立良好的产业体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上。一方面从全县办旅游的高度加强扶持、指导和规范。我县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2000年至2002年,每年安排了20万元的旅游工作经费。为了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01—2005)》以及8个景区规划,制订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6个《管理办法》,建立起旅游产业发展领导、管理体制,形成了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为旅游发展提供服务。各有关部门和乡镇都积极投身到旅游

  业的发展中来:水利部门开展了河道整治,环保部门关停了小型污染企业26家,公安部门制定了游客失窃“预赔制”,交警、稽征部门对外地来婺旅游车辆实行“不拦车、不检查、不扣车、不罚款、不收费”的“五不”政策,有关乡镇积极地为景区开发建设协调处理矛盾,为旅游公司排忧解难。为了建设好“伟人故里——江湾”,县委、县政府

  “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电力、电信、广电部门分别承担了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的地埋任务,水利部门负责建设下水系统,交通部门负责建设游步道,拆迁涉及的各单位均自行负责拆迁,使江湾景区迅速改变了面貌,一跃成为全县旅游业的龙头。正是由于全县上下的配合和参与,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才使我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8.丹霞山乡村旅游的发展

  仁化县是农业大县,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农业的发展既需要外部支持,更需要内在动力;新农村建设既需要“燃料”,更需要“引擎”;农民增收既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同时仁化县县又是旅游大县,特别是景区周边乡镇在“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上往往面临着艰难地选择,那么致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就可以变农业生产资源为农业资本;变生态环境资源为生态资本;变农村民俗资源为农耕文化资本。可以使农民“足不出户就业创业”、“经营山水增收致富”的愿望成为现实,更能让农民不再是工业文明施舍的对象,而是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供给者;不再是四处游走的农民工,而是成为农业资源和资本的经营者。致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既能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又能推动城乡互动,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景区乡镇推动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目前仁化县乡村旅游刚刚起步,与先进发达的婺源无法相提并论。但是任然可以从婺源的发展过程中学习很多东西:

  8.1婺源巧打文化牌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婺源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徽文化积淀,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他们在乡村旅游起步伊始,就以12个中国民俗文化村,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10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为抓手,紧扣“村”字做文章,通过“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原始生态式”和“原生态景区式”等模式,保护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他们以“小”见长,以“特”取胜并不是一盘散沙式发展,而是按照4A景区标准,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将东、西、北3条精品线路27个景点予以串连,统一包装抱团促销,致力建设“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繁荣的生态文化,和谐的生态家园”为内涵的“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个独具个性的强势品牌巧妙地回避了与“徽文化牌”的争夺与雷同。

  同时,婺源保护古村落的力度与是空前的,不仅成立了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管理领导机构,而且制订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从源头上控制农村乱拆滥建,有效提高了农民保护古村落的意识,有力提升了历史文化保护力度。

  丹霞山周边也拥有众多的古村落和厚重的粤文化积淀,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丹霞山也应该像婺源把石塘古村、恩村古村、风度古村(周田村张屋自然村)、夏富古村、灵溪大围古村等古村落的品牌打出去,对这些村落进行保护性的开发。

  8.2婺源巧调农业结构打生态牌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果用“宫灯挑着常年的荣耀,雕栏透出经久的神韵”象征婺源昔日的灿烂,那么用油菜花的颜色象征这块古老土地今日的生机与活力恰如其分。婺源将油菜种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成功开发早春旅游,让农民在两种产业互动发展中收益。

  婺源地处我国绿茶“金三角”,“婺源绿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县现有茶园16.2万亩,年产茶叶4万余吨,产值15亿元。他们以茶为媒,经贸唱戏,成功开发茶文化乡村旅游项目,这一招让昔日的边远山区也成为今日乡村旅游热点地区,农民既不脱离农业生产,又能从事以旅游接待为主的第三产业,可谓是城乡互动的又一亮点。

  婺源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达85%,但是他们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了191个面积5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小区,先后关闭了100多家有污染或高耗材的企业,还搬迁了主要公路沿线4000多座坟墓。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丹霞山三大森林公园——万石山森林公园、锦江森林公园、灵溪河森林公园等就可以打造有自己特色的“生态牌”。根据上文中提出的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旅游产品特点等,就可以把这些地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为这些地方的农村建设提供燃料,也为其农民增收输血。

  另外,丹霞山还有较坑农业生态区等典型的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可以着力研究具有个性特色的农业产品,打造出自己的独立品牌。比如,丹霞山正在引进的葡萄种植,就可以开发成片的葡萄产区,让游客们自己参与到其种植和采摘过程中。既可以发展成一种农业景观,又可以立足于农业景观设计出各种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

  8.3婺源善用传媒打特色牌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据说婺源先是因一幅国际获奖摄影作品而声名远播的,后才有了央视CCTV-4中那“梦里老家,江西婺源”的经典广告,这就是善用大众传媒力量的体现。但是婺源确实是一帧岁月浸润的乡村水墨画卷,不仅是朱熹等名人故里,歙砚砚石产地,而且是亚洲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每年有2000多对鸳鸯在这里过冬。婺源利用各种活动,借助各种媒体,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成功开发“细赏鸳鸯,一起感悟恩爱成双”;“祈祷月老,一生一世生死相随”;“静走婺源,牵手领略细水长流”等乡村旅游活动,不仅丰富了冬季乡村旅游内涵,而且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名片添彩增色。

  为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永葆乡村游的生命与活力,他们专门成立文化研究会,下设朱熹文化,茶文化,砚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徽商文化、楹联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9个分会,成功对全县涉及乡村旅游的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且予以保护,让徽剧、滩舞、抬阁、地戏等一系列民间艺术重新亮相舞台,成为乡村旅游最具魅力的特色项目。

  丹霞山周边乡村还有着婺源的乡村所没有的一大优势,即是可以依托遗产地而发展,丹霞山自从成为世界遗产地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所以这些乡村更应该趁势宣传自己,把自己的各种有利条件充分显示出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单琼花,王琨,葛冬.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在民族地区开发中的意义[J]

  .

  安徽农业科学,2008(20)

  .

  [2]赛江涛,乌恩.试论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本质属性[J]

  .河北林果研究,2006(1)

  .

  [3]黄艳华,张兵,李佳.北美乡村旅游发展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

  .昆明大学学报2006(2)

  .

  [4]熊云明,徐培.婺源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及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5]段雷.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产业经济,2010.[6]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8.[7]戴斌,周晓歌,梁壮平.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6(1):16-23.[8]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9]黎洁,刘俊,李明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6(6):214.[10]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

篇八: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一、乡村旅游概念解读

  乡村旅游,是相对于城市旅游而言的,是旅游业和农村发展的融合点。从城乡关系角度而言,一个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的文化、经济、历史等要素和城市的发展阶段、特征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乡村的反映。某个城市的乡村旅游,因为带有这个城市的深刻烙印从而具有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域风格。

  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专指依托农业生产方式和成果(空间),农村生活方式和设施(场地)开发的旅游产品。从投资或者经营管理主体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产品与是否为农民、合作社等农民经济组织、村委会等农民自治组织无关。除上述主体以外,依托农业生产方式和成果,农村生活方式和设施开发的旅游产品,依然属于乡村旅游产品范畴。乡村旅游的产品不在“多”和“大”,而在于能够反映乡村的灵魂和特点。所以,发展乡村旅游重在凸显“三特”,即特色资源、特色乡村、特别旅游。二、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当前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需要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国情、社情凸显了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旅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旅游业大繁荣提供了政策环境。从国情、社情来看,旅游业大发展有其必要性。首先,发展旅游业是在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国的地域、文化、民族、发展阶段等呈现多元化特征,蕴藏着无限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同时,我国人口众多,旅游消费市场潜力无限。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无限。其次,发展旅游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我国亟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其中,旅游业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旅游业不仅是富民产业、强村支柱,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之一。据学者测算,旅游业涉及174个产业,乡村旅游的辐射面更广,可以成为村域经济的支柱。基于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旅游业建设成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第三,发展旅游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产业选择。目前,我国已经显现出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城先老”特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取决于产业结构的选择。老龄人口,退休之后,会选择环境舒适的地方养老,这对旅游业来说蕴藏着无限商机。旅游业无疑将成为

  应对人口老龄下带来的“人口红利”消失这一挑战的有力对策。

  从政策环境来看,良好的政策环境将助推旅游业迎来发展黄金期。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3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获得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三个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旅游业突破政策限制、部门壁垒提供了保障,是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础。旅游业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三、乡村旅游资源

  可供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自然生态及空间资源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反城市化”时代已经到来。“反城市化”表现在休闲旅游业上,就是自然生态环境远远优于都市的广大乡村,成为“三有”(有钱、有闲、有病——亚健康)的都市人群不可或缺的第二生活空间。这个空间为城市人群提供了很多功能。比如,精神功能,让都市人群舒缓压力、放松身心;视觉功能,让都市人饱览绿色,极目远眺,欣赏星空;养生功能,有机食品和农家美食让人吃的安全,吃的健康;居住功能,民俗村、民俗院、乡村酒店等各类住宿业态可以提供别具一格的体验;社交功能,融合了上述功能的美丽村庄为都市人提供假期聚会的场所,等等。随着新一轮城镇化的推进,自然生态空间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挤压、侵蚀。我们应该自觉、自醒,按照“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战略思维,保护稀缺的自然生态空间,不要让它变得“稀缺”。

  3.2.农业生产性资源农业生产资源属于产业类乡村旅游资源。从产业关系的角度讲,依托这类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属于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产物,是产业旅游的一种。农业产业旅游,是旅游业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因此而升级为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创意农业。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和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以北京为例,农业的都市化、现代化使传统农作方式呈现快速萎缩局面。但这些正是因为减少而变得稀缺,因为稀缺而具有魅力。近年来,传统农业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其蕴藏的旅游价值,正越来越受到更为普遍的重视。基于旅游产品开发的需要,很多作物的种植受到了严格的保护,甚至为了发展旅游业,在京郊已经消失的农业如水稻种植,也得到了有限恢复。现代农业,同样蕴藏着丰富的旅

  游资源。同样以北京为例,京郊快速发展的设施农业、都市农业、高科技农业,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科技的发展,体现在外来品种的引种、反季节的种植等方面,都是因为其稀缺性、差异性而赋予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价值。

  3.3.农村生活性资源农村生活性旅游资源源自农民乡居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两类。通俗理解,非物质文化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地名是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资源意义。地名因其独特的来历,因而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信息。以往的旅游开发中,一般只注重地名的指向性,而忽略了其文化性。乡村旅游发展,赋予了我们重新审视地名、研究地名和利用地名的全新思维。地名,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型乡村旅游资源,应该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形象塑造与推广、旅游标识设计与应用等蕴藏着无穷的正能量,具备无限的利用和开发空间。节事活动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在乡村旅游中扮演着越来重要的作用。节事活动因为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时效性、认可性等核心属性,因而衍生出体验性、二重性、吸引性等旅游属性。节事活动实际就是亲身经历、参与性很强、大众性的文化、旅游、体育、商贸和休闲活动,是建立在大众参与和体验基础上的,参与者既可以是本地居民也可以是外来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举办和开展节事活动,具有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会聚更大的客源流、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可以提升举办地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借举办节事活动可以提高当地政府管理水平。因而,节事活动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物质文化资源是指以物质载体为存在方式的文化形式。乡村旅游可以开发的物质文化资源种类众多、数量丰富。其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开发价值的是农民世代生活居住的乡土建筑和其聚集形成的村落。该类资源存量大、分布广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开发民俗游、民宿游的极为重要载体。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消失,甚至面临彻底消亡的巨大危险。所以,应本着修旧如旧、外朴内秀、隔而不离、景村一体的原则开发乡村建筑资源。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品开发的物质基础是旅游资源,分为传统旅游资源和新型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从另一个角度讲则是乡村旅游资源建设,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即在保护中开发;另一方面是建设一些新型的资源,通过创新、引进“无中生有”出市场需求、社会需要的资源。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第一步在于甄选核心资源。从前面介绍的乡村旅游资源情况来看,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上,是广泛存在的,同时又存在着高度的同质性。乡村旅游的资源,无外乎三类:农村生态空间,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和成果,农村生活方式和设施。必须要进行细致梳理、深入挖掘,以市场的眼光和创意的思维,寻找相同资源中不同的内涵,甚至不拘泥于已有资源,而是立足市场需求,创新性地创造资源、引进资源。

  4.1立足市场需求,打造“核心产品”。核心产品是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是形成乡村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元素。只要有一个精品项目、龙头项目、靓点项目,就足以产生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就足以吸引市民接踵而来。在此基础上,延伸产生出其他需求并予以满足,逐渐形成一个由龙头项目、重点项目、配套项目组成的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产品谱系。核心产品的开发,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所谓的市场导向,就是要满足人的根本需求、求异需求、时尚需求。这里的人,专指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也就是城区居民。根本需求,是人对品质化生存的需要,集中表现为“吃”,体现在旅游领域,就是“美食旅游”。妻子御夫之道是“拴住他的胃”。同理,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最简单、最有效办法,就是用乡村美食填满游客的嘴,抓住游客的胃,让他们闻香而动,觅食而来。求异需求,是人对“非常态”生活的向往,突出表现在对日常生活环境的短时间逃离,体现在乡村旅游领域,要么是到乡村寻古探幽、要么是到山林间自由呼吸。随着京郊休闲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大地景观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京郊出现了许多具有国际元素的全新聚落。凭借这些元素,京郊已经成为不同于城市的全新时尚的发源地、引领地、体验地和聚集地。4.2是不断创新理念,引进或创造资源挖掘现有资源的旅游价值,是典型的“资源导向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这是在吃老祖宗饭,靠上天的赏赐。长此以往,会患上“旅游资源依赖症”。现代旅游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市场导向,有资源可以开发旅游,没有资源只要有需求,也可以创造资源发展旅游。这样,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就由传统的资源导向型,升级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市场导向型。

  外来物种的种养殖是引进资源的典型形式。通过外来物种的选择性种养殖,可以创造全新的休闲旅游资源。如薰衣草等香草植物形成的大地景观,“南果北种”的设施农业,苗圃、苗木基地形成的植物景观和生态空间以及外来珍奇动物的养殖。新农村建设形成的旅游资源则是创造资源的典型形式。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全新的社会型乡村旅游资源。如全新的村落,功能全面的农民新居等。这些社会建设形成的全新资源,是乡村旅游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在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创新旅游资源观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发展动力而言,是市场推动基础上开发者巧妙经营的结果,而不是规划设计的结果。核心、龙头、配套等产品地位的划分,应该是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解读的结果。

  五、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主要面临三个瓶颈。第一、旅游业用地问题。目前,经过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不懈的努力,在国土资源部完成全国旅游用地调研的基础上,今年有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把旅游业用地纳入土地公用目录里面去。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旅游业可以名正言顺的申请用地。第二、社区共享问题。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核心目的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和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社区共建和共享工作,要让全体农民分享发展改革成果。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的声音,让要农民真正参与进来。社区参与是最难做到的,成本非常高,但收益却很大。只要达成发展的共识,就会形成合力,带来村域经济的大发展。社区共建,社区参与是发展乡村旅游永远绕不开,必须要做好的问题。第三,人力资本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特别是熟悉乡村旅游的专业人才。许多村镇搞乡村旅游开发,没有发展好,很大的原因在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根据北京市的经验,大学生村官是发展乡村旅游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完全可以利用。种种的瓶颈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得到解决。六、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微时代”,即社会的构成单位越来越碎片化,人人都成为一个“自媒体”。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传统的集中式管理已经不适应人的需要。对于旅游业而言,市场也在细分,也在碎片化,也在小众化。

  针对这种变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有新的对策。其中,混搭型的旅游综合体是主要的发展方向,也就是旅游产品由“贪大”转向“求全”,把旅游产品的功能尽量搭配全。只有功能混搭全面,消费链才能延长,收益才能增加。让游客,既能看,又能吃,又能玩,又能住,又能买,那么收益一定能增加,体验一定是多元的。所以,混搭型的旅游综合体一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方向。微时代乡村旅游的另一个特征是村景合一,节奏适应城市休闲旅游的需要。乡村旅游对于当地城市居民来说是休闲,对于外地游客而言是旅游。乡村旅游应该更多的关注当地城市人口的需要,特别是休闲需要。这就需要把村庄打造成本地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力争成为他们的第二休闲空间甚至第三生活空间。要顺应这种时代的变化,乡村旅游业在发展中要加强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要积极推动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要强调旅游业的社会责任等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篇九: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110661旅游管理论文

  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始于1850年左右,后来铁路等交通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使乡村旅游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导致城市居民对美好的乡间环境和宁静的田园生活无比向往。中国的乡村旅游在近年来获得了高速增长,研究的学者也不断增加,对乡村旅游的内容给予了准确的界定:首先,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这一内容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质量;其次,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农民应当全方位的参与到各项民俗特色活动中;最后,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从城市居民缓解城市压力、追求田园闲适生活的需求入手来设计相应旅游产品。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198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之后,才在世界各国中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浪潮。

  “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的思想,是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

  二、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农田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对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2)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所在地,农民在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业的附加值提高,进而农民收入提高。

  (3)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市场想要扩大,必须要对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尤为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方面的投入,进而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缩小。

  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1)经营管理不到位。问题主要体现为经营水平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处在一个仅限于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许多当地的居民则成了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2)缺乏发展策略,呈现一窝蜂态势。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强、产品使用率低的性质,需要对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论证。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往往缺乏对乡村旅游内涵、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的理解,重复性建设和盲目招商引资的现象在很多地区大量出现。因此,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应当在资金投入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行专业性规划。(3)乡土文化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是片面的强调自然资源,在中国的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当地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发起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提供食宿和餐饮水平上,对于那些很强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政策

  (1)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一个好的示范区具有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良好开展。示范区应当着重从前期规划、管理方式、营销方式

  等方面入手,按照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监控、管理。(2)加强管理,监督保障,建立乡村旅游接待的安全、卫生标准条例。国家应尽快明确行业管理的归口部门,避免出现监管者缺位的现象。对于乡村旅游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明确的制度性管理,完善立管理规定、服务规范、质量标准、经营许可证等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责。

  (3)研究、制定乡村旅游相关的政策体系。首先,应当出台振兴乡村旅游经济的有效方案,并出台相应保障实这些方案落实的政策体系。其次,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在财税政策方面可以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与经济功能,结合我国金融机构分布的特征和功能地定位,给与农民大力的资金支持。最后,借鉴国际经验对监管部门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部门可以从规划和管理两个角度入手,制订相应的政策与管理手段,

推荐访问: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 研究 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793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