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10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02 12:00:03

篇一: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

  作者:王虹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06期

  【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现今心理学重要派别之一,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提出来的。由于其理论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本文在对行为主义理论简要概述基础之上,进而就其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表现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行为主义理论

  学前教育

  使用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236-02一、行为主义理论的简要概述

  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经产生就影响颇深,被称为“第一势力”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了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它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应该是意识,而是行为。该行为具体是指有机体为了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在身体机能上产生的各种反应,主要表现为机体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现象。

  二、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表现

  1.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学龄前的幼儿生理与心理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幼儿一切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应地,在这个时期里,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非常低下。幼儿不能为自己选择恰当的学习材料,有目的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幼儿教师常常需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在幼儿的生活与学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幼儿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不利于幼儿的持续的健康发展。

  2.重视环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曾经说过,给他12个健康的婴儿,在他自己设定的环境中养育他们,随便从中挑一个婴儿,就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他所设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无论他的才能、天资等方面及他们父母的职业与种族是什么样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巨大作用,认为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幼儿的行为具有可塑性与可控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来纠正与塑造。同时,学龄前的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在幼儿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篇二: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幼儿生理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英语教学与成人英语教学方式的不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在学习中反复的、不间断的语言训练过程,以及语言学习外部因素的重要性。这一理论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具有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主义;幼儿;英语教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语言知识的灌输对象,是对外部刺激作出的反应者,是以刺激--反应原理的语言操练为学习方式,从而使学习者形成语言习惯。这一理论注重可观察到的行为,采用科学的方法,依赖于实践经验,同时强调外部的条件影响以及强化作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的初期英语学习具有较大的作用,与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相契合。

  一、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与行为主义应用的基础

  (一)从幼儿的生理特点来看

  (1)2-12岁,尤其是6岁前,是儿童习得语言最敏感、最容易的时期。幼儿时期大脑的语言中枢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没有排他性,只要给予足够的刺激提供学习语言的氛围,幼儿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建立第二语言符号系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就是不断地给予刺激强化,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使语言成为一种习惯。

  (2)幼儿的听觉、视觉、触觉都非常的敏锐,并且幼儿思维具有直观可操性,对于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非常敏感,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多通道地呈现这些刺激从而使抽象的英语直观化、形象化。

  (二)从幼儿的心理特点来看

  (1)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当幼儿面对乏味、(自以为)无用、或太难的内容时容易走神,因此,应更多地变换多种教学方式提供新异的刺激引起幼儿的不随意注意。

  (2)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英语榜样示范、听说模仿、角色扮演等可以使英语教学得到显著提高。

  (3)幼儿大多争强好胜,爱表现自我,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对幼儿的进步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表扬,利用奖品、荣誉等多种激励方式对幼儿进行强化,从而增强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幼儿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逐渐实现幼儿由S-R到R-S的转变。

  二、行为主义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华生的”S-R”理论,把学习的过程看成习惯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把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联结。在幼儿的英语教学中,对这一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一)英语学习的形式要丰富

  (1)教具: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视听法强调图像和录音刺激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认为电视或幻灯图像和录音的声音信息刺激反复作用于感官,经过一定时间之后能够建立起条件反射。对于幼儿来说,英语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学习活动,苍白的语言教说会使学习过程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幼儿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图片、VCD、投放机等可视听和触摸的教具,使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真实化,展示出物品的特色及精彩的情境,增强语言教学的真实感,从而加强幼儿的新奇感受,以诱发幼儿的求知欲。

  (2)墙面布置:墙面布置是幼儿园环境中面积最大画面。它如同一块黑板,上面写着教育内容,不断地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的画面,写上相应的英文句子,为幼儿创造一个”浸入式”英语学习氛围。如:幼儿饭后在楼道内散步,我们画上几个小脚印,写上

  Goforawalk或takeawalk(散步);这些有趣的画面,幼儿虽然不认识上面的字,却知道是英文,看到时就会引起对英语的应用。

  (3)说唱中学:极富特色的韵诗、歌谣及儿歌,旋律好听、简单易学,既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又能适宜儿童的喜好。学习歌谣韵文不需要该语言的基础,只要反复地练习,就能朗朗上口。再根据行为主义提倡的”全身心反应法”[2]配合手指及肢体动作,不但能增加趣味性,而且也符合孩子爱动及爱玩的心理。更加重要的是,运用肢体动作可以帮助孩子记忆和理解,对语言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以游戏形式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游戏是幼儿园的孩子最主要的活动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听说模仿等把英语学习的内容和快乐的游戏相结合,能使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如:在复习单词时,可以把”小孩小孩真爱玩”、”照相机”、”小猫钓鱼”等游戏运用到其中,而学习、复习相关连的多个单词时可采用音乐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唱唱跳跳的游戏过程中巩固练习。如音乐游戏《Head,Showlders,kneesandToes》,学会曲中的单词后,还把类似的相关连的词换入其中,如eyes、ears、noses、mouths……给原有的音乐游戏又注入新的生机,给幼儿学习过程又带来新的乐趣。

  (二)英语学习的体裁应丰富

  英语知识的内容是丰富的,体裁是多样的,它包括字母、单词、日常用语、儿歌、歌曲和看图讲述等等。在组织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字母、单词、日常用语、歌曲涉及较多,而儿歌、看图讲述故事等较复杂,内容容易使教师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教师采取游戏、动作解释等适当学习方式,幼儿还是乐于学习的。比如在学习《TenMonkeys》这种较押韵的儿歌时,教师加上拍手、点指、打电话等肢体动作后,幼儿非常感兴趣,很快便能掌握其内容。在幼儿自由练习时还饶有趣味,边说边做边笑,十分开心。所以,只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使英语便于幼儿理解、记忆,任何体裁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让幼儿尝试学习。

  (三)组织形式应适时变化

  幼儿期的孩子都比较活泼好动,对新奇的东西总是十分感兴趣。他们喜欢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刺激。教师要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在座位摆放、集体分组等组织形式上适时变化,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座位摆放可以分为圆形、半圆、双半圆、若干排、几个小组等,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摆放方式。如做游戏时可让幼儿围坐成圆形,如游戏”击鼓传花读卡片”、音乐游戏”Littlebee”等。而需要幼儿同时观看黑板、电视、投影等设备时,可以交替采用其他几种座位摆放方式。集体、分组等组织形式,即集体进行英语活动和活动区分组进行的英语活动形式。在活动区进行新授课,便于个别指导幼儿,效果较好,集体活动对于游戏、复习、布置任务等有较好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教师体态语

  体态语是借助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表示某种意义的信息系统。教师用身体做出的对英语的翻译,会令幼儿更易于理解记忆。由于英语的抽象性,0~6岁的幼儿理解起来很困难,但如果适时地加上体态语来帮助幼儿理解,则会大大提高幼儿理解接受的效率。例如指令语:Readafterme.教师一边说,一边指自己,示意幼儿跟读,初讲时加上翻译,让幼儿能很快理解句子内容。进行几次后,教师就可以不再进行翻译,幼儿只听老师的指令语和看体态语就能理解语句的意思并马上做出反应。

  (五)应及时给予强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操作,而操作条件作用的规律就是强化。他把教学程序归结为:刺激一反应一强化,认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因此,幼儿说对一个单词,答对一个问题或成功地完成一件事情,教师都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表扬,或用奖品、荣誉等多种方式进行强化,从而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强幼儿以后学习的信心。相信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愉快的学习过程的伴随下,幼儿英语的学习水平一定会向着更好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霞.试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5).

  [2]刘宁,沙景湘.TPR在中国儿童英语习得中的运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12).

篇三: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世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教育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继行为主义之后产生,它们的产生给行为主义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行为主义仍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学前教育的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注意环境的影响;以表扬和鼓励作为教育幼儿的主要手段;学习目标的制定十分具体;教学过程采用“小步子”原则进行;运用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及不良行为等。行为主义理论在我国学前教育中能被广泛地运用,主要是因为它符合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同时,它与我国传统教育也有相似的地方,这就为行为主义理论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行为主义理论;学前教育;幼儿

  行为主义自诞生以来,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着。行为主义理论之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继兴起,这些理论的出现,给行为主义理论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但是,行为主义理论并没有从此淡出教育舞台,它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中仍然被广泛地运用着,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领域。

  一、行为主义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的表现

  1.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曾经说过: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即强调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幼儿的行为和发展具有可塑性和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来塑造与修正幼儿的行为。因此,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创造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避免来自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

  2.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学习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低,他们不能为自己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具、书籍等,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主地构建知识结构。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幼儿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可以说,在学前教育的所有环节中,幼儿的活动都受到教师的严格控制。例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幼儿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为幼儿选择他们认为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活动和课程;在正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严格控制着幼儿的行为和反应,教师作为引导者,把握整个活动的进程。这种“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适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幼儿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是,“教师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要求比较一致,只关注了全体幼儿的普遍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幼儿的差异性。

  3.以表扬和惩罚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愉快的结果加强行为,不愉快的结果减弱行为。换言之,愉快的结果提高了个体做出某种行为的频率,不愉快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出现的频率。行为主义心理学另一个主要观点是强化的观点,行为主义者认为强化可以分为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主要是呈现奖励和消除惩罚,而负强化则是消除奖励和呈现惩罚。行为主义者认为强化是导致人学习行为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认为奖励和惩罚等外部刺激能给幼儿带来学习的动力。因此,行为主义者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运用奖励和惩罚的评价手段。在学前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xx小朋友表现很好,奖励他一朵小红花”;“xx小朋友坐得最端正了,他可以先吃饼干”;又或者是“你要是再不听话,老师就不喜欢你了”;“说话的小朋友,你们今天不能玩沙土游戏”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这些话语和行为的实质是以呈现奖励和惩罚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评价。

  4.细分教学目标,小步子教学。行为主义提倡程序教学,所谓程序教学就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它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单元分成许多小步子。学生学完每一步骤的课程后,就会马上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即能得到及时强化,然后按顺序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个单元。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保持在同一目标上,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因此,细分教学目标和程序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就显得相当必要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将抽象的教育目标具体为许多有着内在联系的活

  动,通过小步子教学发展幼儿的认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5.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所谓行为塑造是指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以连续渐进法建立个体新行为的历程。行为塑造是教育儿童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采用了许多行为塑造的方法对幼儿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在游戏活动后,很多的幼儿都不会主动收拾玩具,教师必须自己进行整理,这样就给教师的工作增添了麻烦。但是,如果幼儿教师熟悉并且善于运用行为塑造的方法,先教给幼儿收拾玩具的方法,并告诉他们,活动完之后主动把玩具收拾好,才是能干的孩子;其次,在每次游戏之后,都反复要求幼儿,对坚持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和奖励,通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幼儿的这一行为就能成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减轻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习惯。如果说行为塑造是运用呈现奖励的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行为矫正则是运用消退或呈现惩罚的方式纠正幼儿的一些问题行为和不良行为。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只要不对该行为进行强化,幼儿的不良行为便会消退。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消退原理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无非是为了引起同伴或者成人的注意,如果教师对儿童的挑衅、争吵行为都装作不在意、都不予理睬,那么幼儿的不良行为就可以自然消退了。

  二、行为主义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原因分析

  行为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其必然性。

  1.行为主义理论适应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首先,学前期幼儿的身体发展十分迅速,他们的脑中基本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整个大脑皮质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很多神经机能也已建立起来,但是,总的来说,学龄前儿童的身体仍然十分柔弱。免疫功能还没有完全形成,容易受到疾病的感染;骨骼和肌肉富有弹性,容易疲劳,易受损伤;心肺功能尚未完善,负荷能力较差;同时,幼儿运动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喜欢跑跳,喜欢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幼儿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幼儿不能长时间活动,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承载程度,分解活动目标和内容,对其进行“小步子”教学。其次,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前期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所谓具体形象性,即幼儿在认识事物时只能以具体形象的形式来进行,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的认识比对抽象的时间、空间等的认识来得深刻;幼儿心理过程的不随意性是指幼儿的心理过程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幼儿心理活动的目标也随之改变。同时,幼儿期也是幼儿个性意识和社会性建立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同伴和成人的肯定。

  正是由于以上所述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自己构建学习机制,只能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说明进行模仿,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其次,幼儿心理过程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决定了幼儿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再次,幼儿的依赖性非常强,他们需要教师的关怀、鼓励和

  信任。因此,适当的鼓励和奖赏会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有其相似性。首先,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尊师重道,将教师摆入了“天地君亲师”中,认为教师是仅次于天、地、帝王、亲人的存在,并且提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行为主义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观点与其不谋而合。其次,我国自有学校教育以来,一直崇尚呆读死记、体罚和棍棒教育,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一点与行为主义理论中“以奖励和惩罚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相似的地方。再次,我国自秦代以来,幼儿教育多采用模仿与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幼儿进入私塾等教育机构后,先生对幼儿的教育往往以训练方式为主,先生读念,幼儿习诵,这种教育方法与行为主义“强化”和“操作性练习”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是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有相似性,行为主义理论在传播到中国后,迅速地在中国教育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在学前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结语

  行为主义理论自身的特点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教育的相似性,使得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中被大量地运用。它给我国的学前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论体系,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行为主义理论的局限性。首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其次,细分教育目标和程序教学的方法,将整体的、相互联系的事物划分不同的方面,不利于幼儿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再

  次,行为主义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行为主义在教学中将幼儿置于教师之下的位置,不利于幼儿主动性的发挥,也造成了教师权威的滥用,从而阻碍教师的成长。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行为主义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辩证地运用于学前教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刘小英.开放式创造性游戏的创设与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2008,(2).[2]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刘玲.成熟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9,(4).[4]陈东莉.行为主义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教师,2000,(6).[5]随美荣,高峰强,潘光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衰及其启示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6]曲哲.行为主义理论在行为矫正实践中的运用[J].理论与实践,2011,(1).

篇四: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_百度文库

  皮尔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皮尔斯金纳行为主义是20世纪美国行为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从行为主义者爱德华·韦伯(EdwardThorndike)到山姆·皮尔斯(SamuelA.Kellner)和OttoKleinberg始于1930年附着,并以反馈大量行为主义者改进成实验性理论。在教学方面,皮尔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其中,皮尔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提倡的强有力的行为激励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认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激励和积极性时,学习环境中的行为可以得到有效的把握,从而使学习更有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游戏化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来促进更高层次的学习行为。

  此外,它认为学习是一种自然过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行为的更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支持学生自发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应实施积极反馈政策,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行为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它强调了及时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及时性就是指学习行为

  应该按照学习计划和学习环境而及时发生;有效性指学习行为应该有预定的结果;可持续性指学习行为应能够持续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时序、结构化、反馈有效性等,以确保学习行为有效及可持续性。

  总之,当今的教育环境完全不同于20世纪,但皮尔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依然对今天的教学任务和实践具有重要启发作用。通过以上所述,皮尔斯金纳理论对提高教育效果非常有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利用。

篇五: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

  摘要:行为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论,也是对教育界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之一。虽然随着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相继产生,为行为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它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方法依然在学前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理论与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挖掘行为主义理论对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希望能够为幼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行为主义理论;学前教育;幼儿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自产生以来就在学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被称为“第一势力”心理学。虽然之后被认知理论所取代,但它的一些核心理念仍然指导着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学这两个领域被广泛运用。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华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设计的特殊环境里,我就能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强调环境对于一个人行为模式的重要性。对于幼儿来说,幼儿的行为和发展具有可塑性与不确定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幼儿营造怎样的环境和氛围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发展。通过进入不同的幼儿园进行观察实践,可以发现当班级是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时,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高,如果班级处于教师高控的环境下,幼儿表达自己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适宜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同时对幼儿知识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个性和品格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重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中提到人的大多数行为都不是天生,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学前期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不管是在动作掌握还是认知能力方面都尚未完善。所以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之一”,他的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都十分重要。虽然随着新的儿童观、教育观的不断渗透,当前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更加强调“以幼儿为中心”,但尽管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以及开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仍然不可忽视。《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积极地引导,了解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等。即使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控制度有所下降,但是教师在幼儿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引导角色依旧是不可替代的。

  三、积极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的行为都与强化有关。学前阶段是幼儿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基于强化原理的表扬和奖励其实也被许多教师和家长当作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教师会用过一些有形的物质奖励或者无形的表扬形式,来刺激幼儿某些行为的发生。但由于幼儿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所以同一个强化物对于每个不同个体的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与幼儿长时间的接触和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各自的特点,因人而异地选择不同的强化物促进幼儿行为以及习惯的养成。同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中有关强化规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日常的强化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我们鼓励教师对幼儿的及时反馈和评价,但是太过频繁的表扬也会适得其反,使得评价失去原有的激励意义,所以掌握好强化的规律,也是教师进行强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合理利用消退方法

  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除了论述通过强化来增强幼儿某一行为出现的频次之外,也同样提到了通过消退方法来破除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格思里所提出的通过阈限法、疲劳法、不相容反应法来帮助幼儿破除不良习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不仅解释了消退同时还提到了三种替代惩罚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都有着极强的操作性。在幼儿阶段的孩子,缺乏对于是非的[3][2][1]

  判断。很多情况下由于受到周围事物和人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挑食、争抢玩具、动手打人等。对于教育者来说,不能仅仅因为这些不良的行为判断幼儿的好坏,而是应该做他们正确行为的引导者。所以就需要教师应用合理的消退方法帮助幼儿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促进其健康发展。

  五、掌握并应用程序教学方式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法并强调程序教学的三个原则为小步子原则;主动参加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虽然斯金纳这种想要通过教育机器的程序教学有一定的弊端和实现难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前教师来说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因为学前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处在特殊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善,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制定以及教育方式的使用。既不能将学习的目标制定的太低,又不能脱离幼儿的实际经验而要求过高。同时教学时也要注意学习的进度,根据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4]除此之外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我评价的能力欠缺,自我概念也尚未形成。所以教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反馈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及时的反馈不仅有利于幼儿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也能推动幼儿自我概念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由此可见,程序性教学的相关理念对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

  (六)注重榜样的作用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中的作用,除了幼儿成长环境中的周围事物会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之外,幼儿身边的人同样也对其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与幼儿的日常接触中,我们经常可以在孩子的身上看到教养者的影子。这其实是因为在幼儿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一个主要手段。他们通过观察身边人的行为以及强化性结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所以一方面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作为在幼儿阶段陪伴幼儿时间最长的人来说,都应该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要意识到自己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和语言也许就成为了幼儿学习的对象,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新的知识或者行为时,要注意为幼儿提供正确的示范,帮助幼儿快速地掌握,避免日后对于行为的再次矫正。

  [5]

  综上所述,行为主义理论由于其理论本身适应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所以它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方法在学前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理论的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忽视遗传因素以及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把孩子看成是被动的学习者,这些理念其实并不符合当前我们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同时行为主义的教学过于程序化,缺少灵活性也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地、独立地学习和思考。所以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行为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教育实践出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行为主义的相关理论为改进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2-92.

  [3][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9-74.

  [4]王虹.浅谈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236-237.

  [5]胡良巧.浅析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04):7-8.

篇六: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启示

  摘要:本文对兴起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psy-chology)理论进行系统梳理。行为主义理论在美国自1930年为界线,分为早期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至今仍对心理学界及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系统阐述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启示。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前教育;启示

  兴起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psy-chology),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曾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长达半个多世纪。行为主义理论在美国自1930年为界线,分为早期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个体行为是行为主义者的研究对象,认为个体意识不属于自己的研究范围。以行为观察取代意识的内省,注重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是区别于其他理论学派的研究特点。

  它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严密的实验操作和客观的研究范式,对现代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依旧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丰富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1.1华生

  创始人华生受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动物学习研究的影响,认为“刺激(S)—反应(R)”是一切行为的学习过程。华生认为环境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这一观点与洛克的“白板说”一致。在华生看来,成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仔细地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能够塑造儿童的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力度也在逐渐增强,以此说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华生的行为主义忽视了个体的内部过程,只是片面的过分关注外界刺激对行为的1作用,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有其局限性,忽视了内部心理过程就是忽略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源地。

  华生改变过往的研究对象,将行为作为目标,把个体的意识研究排除在外。简单化、庸俗化了人类个体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华生提倡用观察和实验等客观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心理,摒弃内省法。他的理论把条件反射技术引进心理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心理学走上科学化道路的一些基础。但他遗传的生物学作用持完全否认的态度,只是片面过分注意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是他一直被诟病的原因。他过多的强调教育者对儿童的外在行为控制,从而忽视了个体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他反对以体罚来教育儿童,反对所有的儿童统一标准。华生主张对儿童区别对待,重视给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引领和教育。华生的这些教育思想仍然启示着现在的学前教育发展。

  1.2斯金纳

  斯金纳的理论发展深受华生的影响。根据斯金纳的理论,行为分为两类: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行为。前一类行为是条件反射中的刺激所引发;后一类行为却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斯金纳以行为出现的不同方式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过去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特别重视外部刺激对反应结果的直接意义,而他的条件反射理论却强调整体意义来自个体行为的后果。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新的理论不但丰富了整个条件反射领域的研究,同时也打破了“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这一传统行为主义论者的的错误观点。除了对美国心理学界的影响,他的强化理论被人们主要应用在教育领域及个别特殊个体的行为治疗与行为矫正之中。他的程序教学思想和方法还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这使得他的理论的生命力能够延续至今。

  1.3班杜拉

  班杜拉的理论强调的是个体的对外界的模仿,也称作观察学习。在班杜拉的理论看来,儿童总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张着眼睛和耳朵”来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行为和反应,但他们总是一定程度的选择性观察和模仿外界行为。42通过来自对他人的那些有意和无意行为及个体受到强化的行为结果观察,儿童现存的反应特点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矫正或是开始获得一些新的行为反应。儿童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替代强化对个体的影响外,他们还在观察学习的过程里存在对自我的强化。当儿童的行为能够取得自己预期满意的效应时,个体的内心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反应,这种反应分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两种。儿童可以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即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表扬和批评,以及个体本身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价,这就是儿童认为通过自身的能力锻炼和个性形成可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某种成功的一种信念。

  班杜拉十分重视个体在观察学习所选择的方式。他创造了关于环境、个体与行为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对外界和他人整体观察学习来获得大部分的行为。他强调自我效能感和期望及信念这些个体因素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他的理论对影响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地阐释。班杜拉否定了过去单一的直接强化模式,提出了新的三种强化理论模式,完善了强化学习原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社会化过程和道德行为的研究,为教育中如何促进儿童社会化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启示

  2.1注意环境的影响

  学前教育在对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就应当充分重视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对学前儿童个体成长的积极影响。要尽可能的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杜绝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对儿童产生不良刺激的环境存在,这样才有益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对教玩具的选择也要以安全有益为先,其次需要引起儿童自发的兴趣。

  2.2学习目标的制订要具体、详尽

  制定教学任务时,应该根据当前的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来设定。将总目标分解,注意教育的层次递进和阶段影响。目标设定尽可能的详尽、具体便于分解达成。使儿童学习过程中有逐渐达成目标的上升感和成就感。以此来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达成成长目标。

  2.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行为主义的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否能够长期保持与产生的结果有直接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儿童的积极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强化,以此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保持。强化的基本手段有奖励和表扬及惩罚。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评价时,教师要谨慎使用批评打击等手段,避免产生对行为习惯的不良刺激,保护儿童自尊心,对行为习惯作出正确的引导。尽量选择丰富多彩能够使儿童焕发兴趣的良好表现动力的奖励。

  2.4注意榜样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在行为主义理论者看来,学前儿童的学习大部分都是通过直接经验来完成。所以榜样的意义至关重要。家庭和教育机构应该致力于为儿童提供积极向上、正面的榜样影响。家长和老师都是学前儿童身边影响力最深的人,要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对儿童行为习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谨言慎行、知礼明耻是老师和家长需要时刻警醒自己的,做好榜样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录.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使用[J].学周刊,2018(17):149-150.

  [2]高申春,李

  瑾,王

  栋.

  华生及其行为主义纲领的历史意义重估[J].

  学术交流,2013(10):19-23.

  [3]SKINNERBF.Aboutbehaviorism[C].NewYork:VintageBooks,1976.

  [4]

  刘新学,唐雪梅.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8.

篇七: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浅谈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斯金纳是教育心理学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任人物之一。他一生坚持行为主义的立场与信念,同时又对经典行为主义提出了批评,并进行重建。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在今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特别是儿童心理干预与矫正中广泛应用。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强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例如,在幼儿园上课期间对幼儿的鼓励(如小红花、鼓掌、认可、表扬等),以表示对幼儿该动作、行为的肯定,从而增强幼儿上课积极性。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例如,教师告诉幼儿,如果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得不到奖励,于是幼儿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在上课或活动中积极遵守纪律。

  惩罚是负强化的一种典型方式,即在消极行为发生后,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慑性的手段(如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给人带来不愉快的结果,或者取消现有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定。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的某种行为强化的撤消。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强化理论对幼儿园管理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即对正确的行为,对遵守纪律或表现好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对于不良行为,对于不利于班级纪律和教学活动进行的行为则要给予处罚。而且,奖惩结合的方法优于只奖不罚或只罚不奖的方法。

  2.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强调奖励与惩罚并用,并不等于奖励与惩罚并重,而是应以奖为主,以罚为辅,因为过多运用惩罚的方法,会带来许多消极的作用,在运用时必须慎重。特别是在幼儿园,应尽量少用惩罚。

  3.及时而正确强化。所谓及时强化是指让人们尽快知道其行为结果的好坏或进展情况,并尽量的予以相应的奖励,而正确强化就是要“赏罚分明”,即当出现良好行为时就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出现不良行为时就给予适当的惩罚。及时强化能给人们以鼓励,使其增强信心并迅速的激发工作热情,但这种积极性的效果是以正确强化为前提的:相反,乱赏乱罚决不会产生激励效果。

  4.奖人所需,形式多样。要使奖励成为真正强化因素,就必须因人制宜地进行奖励。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其需要也各不相同,因而他们对具体奖励的反应也会大不一样。所以奖励应尽量一成不变,应形式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奖励的效果。

  强化在教学中的运用要使其发挥对幼儿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只有当幼儿主动地去认识强化时,才能领会教师的要求和期待,进而改进行为方式,使强化所提供的信息发生作用效果。也就是说,一切外部强化都要通过幼儿自身的内部活动才能被接受,“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缺少学生积极参与的强化将失去价值。

  2.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

  威信是教师使幼儿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威信使幼儿感到教师亲切,能信赖,并自觉服从于教师。由亲和信而发自内心主动地接受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由亲和信,产生情感共鸣,同忧乐,共好恶。

  3.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件。

  强化物是进行强化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称。一般而言,肯定性的强化物(表扬的话、亲切的笑容、满意的表情、奖品、竖起的大姆指,作业本的一朵小红花等)有利于幼儿积极地接受和内化教师的要求;而否定性的强化物(批评的尖刻的字词、失望的神情、冷笑、嘲弄等)让幼儿紧张,产生心理压力(焦虑、烦燥、不安、忧郁、甚至攻击性行为)。虽然否定性强化物也有助于幼儿减少或改变某种行为。但其负面影响比肯定性强化物更为严重,故强化中以使用肯定性强化物为主,否定性强化物为辅。

  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是否重复发生。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通过正负强化手段去控制和影响幼儿的自愿行为。为此,教师为使幼儿某种好的行为重复出现,就应采取正强化的办法反复加以控制。如果要消除某些不利行为,就采取负强化的办法使之削弱。以达到规范幼儿行为习惯,很好的完成教学计划的目标。

篇八: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产生有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相反,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本文在具体分析了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幼儿教育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更加凸显了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吸收了桑代克、巴甫洛夫等人的思想,又超越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程序教学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特征,要善于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更好的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1]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1和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负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如果该刺激物的出现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或该刺激物撤消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则该刺激物为积极强化物,反之为消极强化物。[1]

  斯金纳和同事们在研究什么条件下强化能发挥最佳作用时,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即时强化和延缓强化。即时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做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即时到来或撤去。例如,当孩子扫地后,家长马上对他进行表扬;当孩子协助妈妈做饭后,家长也即时予以肯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爱做家务的良好习惯。但是,当按照即时强化程序安排建立起了某种行为并将此行为保持下来之后,倘若不再给予强化时,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比如孩子已经形成做家务的习惯后,家长对孩子做完家务后不再给予表扬,那么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就会逐渐消退[2]。延缓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或撤去。[3]同时,斯金纳还把奖惩同强化理论联系在一起。斯金纳认为,奖励应与延缓强化联系在一起,不是每一次的正确行为都会得到奖励;而惩罚却必须采用即使强化的方式,即对每一次的错误行为都要进行告诫或惩罚直至错误行为的消失。

  二、强化理论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积极运用正强化。幼儿在就餐活动中可以使用正强化。例如有些幼儿挑食,教师可以告诉幼儿他不喜欢吃的东西的营养价值,对他的好处等,以后每次就餐都这样,他自然就会慢慢喜欢吃他以前讨厌的食物。有些幼儿课外活动后,教室的玩具在外面也漠不关心的,教师可以开始把这个任务交给他,然后在班级幼儿面前夸他,结果就会按照预期的方向慢慢发展。教师在运用这个理论的时候要适度、适时。在对幼儿进行强化的时候,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因人2而异,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负强化。正强化虽好却不是万能的,在表扬中长大的幼儿极容易养成高傲自大的性格,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负强化来修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活动或者生活中主要运用言语刺激和非言语刺激两种方式进行负强化。例如,针对某些幼儿在学校中总是表现不好的现象,可以给那些表现好的幼儿发小红花,家长来接幼儿时自然会问:你今天怎么没有小红花啊?

  幼儿慢慢就会知道他要怎么做才能得到教师的小红花,才能得到大家的表扬,前提是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幼儿得到小红花的幼儿哪里做的好才得到的。同时可以使用代币券法,收集多少小红花可以玩什么玩具。而要使这一强化手段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和家长必须保证幼儿对其所选择的刺激物比较喜欢,而且还要因人而异,因为甲幼儿不喜欢的可能是乙幼儿喜欢的。

  适时适度的强化。当教师和家长让幼儿学习某个新的行为时,大人要经常去做,而且能知道这个新行为是按照大人预期的方向发展的,当这个良好行为出现时,大人的强化应当适当减少,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会出现其他不良的行为。这一点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强化要及时。及时强化,幼儿才知道自己的某个行为是能得到表扬的,在他大脑中才能建立行为和强化之间是有关系的概念,这种考虑源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例如幼儿上午帮助老师拿了粉笔,老师没夸他,下午再夸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你为什么夸他了。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表扬要具体。由于幼儿的认知程度还不能达到猜测大人的心理的层次,表扬时应尽可能地将表扬他的原因说清楚。

  三、总结

  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了强化效应和掌握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儿童偶然做出了某种行为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那这个行为就比其它行为更容易被重复出现,强化次数越多,其概率就越大,这便导致儿童行为的建立。并且,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因此,如果要巩固儿童的某种良好行为,就必须在其做出行为后予以强化,否则就可能消退[4]。与此同时,斯金纳还强调及时强化,如果强化不及时不利于儿童行为3发展,斯金纳认为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否则,那种行为就不能持久[5]。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幼儿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对幼儿各个方面的灵活强化,教师和家长可以修正幼儿的行为方式,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幼儿向积極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九: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杨晓萍

  行为主义是西方的一个心理学流派,1913年产生于美国

  .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又创立了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曾在美国风靡一时,对

  教育的影响很大,如斯金纳所主张的机器教学,广泛运用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

  行为主义

  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学习语言是通过操作

  条件反射过程来进行的。其中伯雷特

  (CarlBereiter)和英格曼(Engelman)的学前儿童语言训练

  模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影响。

  1、伯雷特和英格曼(以下简称B一

  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B一

  E认为语言发展差是处境不利儿童学习不佳的重要原因。

  在不利条件下长大的儿童

  最大的语言缺陷是不能正确、清楚、流畅地运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常这些儿童使

  用的句子或短语是省略式的,语言贫乏。B一

  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使

  4一

  6岁处境不利的儿童语言得到正常发展,从而促进智力的增长。

  2、B一

  E语言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B一

  E方案反对传统的自由教育,强调刺激一反应一强化原则在教育中的作用,童积极学习,教师必须对整个教育过程用预先制定的教育大纲来组织教学。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

  1)

  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

  教师设计的课程应包括对适当的行为进行强化的可能性。

  3)

  教师应仔细选择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并通过强化手段诱导出儿童适当的反应。

  4)

  教师设计课程时应考虑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明确对儿童给予该刺激之后,儿童

  会产生何种相应的反应,随时观察学前儿童在学习中的进步,掌握学前儿童是如何通过刺激

  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使学习得以增进的。

  5)

  教师应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当儿童有不愿意学习的表现时,教师应该重新构造学

  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儿童学习的新环境,以直接传授方式使处境不利的儿童在语言、阅读和

  推理能力方面得到训练。

  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训练的方法,B一

  E认为:从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

  要求儿

  B一

  E方案要求

  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过程,应通过语言训练来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训练的方法是

  直接传授法,教学过程中每一步骤都让儿童明显的观察到,教师提问,儿童必须作出相应的反应,大声回答

  ;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儿童的正确回答

  给予即时强化

  (肯定、表扬、鼓励等);当儿童的回答不正确时,教师给予儿童即时评价和

  反馈

  (否定、纠正等),儿童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错误,为什么会出现错误。

  B一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儿童获得必要的技能,价儿童的活动,在不同时期向儿童提出难度各异的任务。

  第一水平阶段

  (困难最少):只要求儿童掌握概念的例子。

  如:“给我看哪个箱子是较小的?”第二水平阶段

  :要求儿童回答“是”或“不是”。

  如

  :“这个箱子是不是较小的?”

  第三水平阶段

  :要求儿童重复基本句子。

  如,教师

  :“这个箱子比哪个箱子小些吗

  ?”儿童:“是的,这个箱子比哪个箱子要小些。

  ”

  第四水平阶段

  (最困难):要求儿童确立评价标准。如,教师

  :“告诉我这个箱子怎样

  ?”儿

  童:“这个箱子比哪个箱子要小些。

  ”

  教师应及时指导儿童,对儿童的回答给予评价,如

  :“你的回答很好”等,在学前儿童

  语言训练中,教师要考虑儿童的语言水平和知识经验,制订合理的语言发展计划

  总的来看,B一

  E学前儿童语言训练模式作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方案,对处境不利环境

  中成长的儿童语言发展有较大作用。

  但是,该训练计划忽视儿童的兴趣、动机,否定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具体活动中的运用

  1、行为塑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

  一书中指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

  斯金纳设计了一整套塑造行为

  和保持行为强度的新方法,他反复强调指出

  :操作行为并非一蹴而成,是一步一步学得的,教师要处理和评

  强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做法便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

  运用。如

  :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师可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早餐、午餐、午睡等环节培养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把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溶于一日

  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表扬,进行强化。又如

  :游戏活动后,许多幼

  儿不会主动收拾玩具,玩具满地扔,给教师的工作添麻烦,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行为塑造的方

  法,便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间题。

  教师可以先教给儿童收拾玩具的方法,并告诉儿童,玩完之

  后主动把玩具收拾好,才是能干的孩子。

  并在每次游戏之后,都反复要求儿童,对坚持得好

  的儿童给予表扬,通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儿童的这一行为就能成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培养了

  儿童的好习惯,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行为塑造中,教师应注重模仿对学前儿童行为的影响,儿童的行为一方面受强化原则

  的支配,另一方面还将通过儿童的观察去模仿。

  因此,成人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学前儿童模

  仿的榜样。

  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应随时加强自我修养,起表率作用,否则,儿童便会通过观察

  模仿教师的不良行为,这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

  2、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也称为行为治疗,强调学习原则的作用,认为不正常或适应不良的行为是习得

  的行为,把矫正的焦点直接放在行为本身上。奥康诺尔

  (1969年)对幼儿园儿童极端孤立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选择了

  13名极端孤立的儿童。实验组六名儿童,安排到示范治疗的情境之中,让儿童观看描写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相互合作玩耍的影片,当镜头中出现儿童与其

  他小朋友玩耍时,影片便出现强化结果,及时给予儿童表扬,以积极的态度对他的进步作出

  反应。

  控制组七名儿童,让他们观看海豚之类的电视片。

  通过一年的跟踪实验,实验组有五

  名儿童保持了新学得的社会相互作用的习惯,能以积极的态度与其他儿童玩耍,控制组的儿

  童仍然是极端孤立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行为矫正中观察、模仿的作用,直接治疗儿童的不适应行为,也可以根据强化与消退的学习原则来矫正不良行为。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也是易于消退的,只要不对该行为进行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便可以消退

  .如

  :有的儿童喜欢用哭来威胁家长,当儿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放声大哭。

  许多家长一见小孩哭心就软了,总是上前对小孩

  说:宝宝,别哭了,别哭了……结果小孩的哭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越哭越厉害,其中家长的安慰成了一个条件刺激,强化了儿童哭的行为,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最好不要理睬,让他去哭,不对他的哭给予任何语言上或行动上的强化,这样,孩子的哭便由大—小—不哭

  了。

  三、结束语

  从理论上讲,行为主义学派强调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并把这一思想应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使对儿童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儿童的主观分析上,而是通过儿童行为的客观观察和实验来

  论证儿童的发展,对推动学前教育向科学化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从实践上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重视儿童的行为

  ;通过强化、模仿等原则来建立幼

  儿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行为,这一方法应用到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上,在学前教育实际工

  作中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行为主义学说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行为主义所强调的行为,难以说明儿童的个别性。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遗传等因素都是不同的,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但行为主义学派仅仅强调刺激—反应,如果儿童的行为异常,简单地归

  结为环境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忽视了儿童的个别差异性。

  其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把儿童的行为、学习、发展都建立了刺激—反应基础上,儿童被看作是环境的简单的被动反

  应者,缺乏自主性。

  (作者单位

  :西南师大教育系)

篇十: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幼教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秦己媛

  来源:《卷宗》2018年第08期

  摘

  要: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产生有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相反,产生不利影响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利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本文在具体分析了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强化理论

  正强化

  负强化

  幼儿教育

  幼儿是家庭的未来,同时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更加凸显了幼儿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研究。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后起之秀,他既吸收了桑代克、巴甫洛夫等人的思想,又超越了前人,创立了独特的程序教学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特征,要善于运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来更好的开展对幼儿的教育活动。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强化(reinforcement)是斯金纳从巴甫洛夫那里借用来的一个概念,但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虽然巴甫洛夫用经典条件反射对强化作过部分研究,但斯金纳是对强化问题做出比较全面研究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是主要的自变量,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因此,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1]

  斯金纳根据强化物的性质,把强化分为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和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负强化是指由于刺激物在个体做出某种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积极强化物同消极强化物在性质上的区别表现在:两者的区分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而应从该刺激物的出现是增强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还是降低了行为发生的概率这一结果上去判断。如果该刺激物

推荐访问: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园的运用 幼儿园 主义理论 斯金纳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934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