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9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05 18:18:01

篇一: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是目前教育领域创新教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它最大的优点是方便迅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从现状和发展趋势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状

  目前,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一些重点城市甚至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小学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微课教学的推广也更容易同时涵盖更全面的课程内容。这就要求微课学习的视频必须尽可能丰富,细致,示范性强,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知识。

  微课教学本身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辅助作用。在小学音乐学科课堂中,音乐老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选择地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在使用微课教学模式时,音乐老师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的培养。

  现阶段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微课教学设计的复杂性、微课教学内容的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因此,对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的评价也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体系。

  二、发展趋势

  1、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形式更加多样

  未来,在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的形式上,将越来越多地使用其他形式。例如,音乐学科的实验课、线上课程的补充,还有使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形成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使音乐学科微课教学更加多元化,更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由于小学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较为庞杂,未来在内容上,音乐教育微课教学也会更加全面。名称、记忆、鉴赏、演奏、实践、表演等方面的内容都将得到覆盖,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习内容。这将为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资源。

  在未来的学习评价体系中,学校和教师将会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估标准,使用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评估方法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师进行教学评定,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的质量,逐步达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目标。

  总之,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已经成为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小学音乐学科微课教学模式将变得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篇二: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媒体环境下微课的现状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微课主要指的是一些具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内容短小精悍的视频小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学生通过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自主选择学习空间的方式,充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媒体环境下微课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本文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微课的应用现状入手,对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微课的发展路径问题进行探究。

  标签:新媒体环境;微课;现状;发展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微课的应用现状

  从目前世界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微课程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彭罗斯提出的“知识脉冲”理论智商的一种教学理论,在彭罗斯先生的“知识脉冲理论”中,微课被看做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微课教学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微课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展的微课教学大赛成为促进当地微课应用的重要方式。

  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很多高校教师提交了自己的优秀微课作品。目前,第九课堂、威客网、中国微课和油菜花网等多个网站已经成为向大众提供微课资源的主要网站。这些微课网站的出现,说明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微课已经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都得到了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也为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发展契机。随着微课实践的深入,以利用专业摄像机、DV机和手机等工具为主要摄制装置的视频拍摄式制作方式和以Camtasiastudio、Screencast为主要设置装置的屏幕内录式微课制作方式已经成为微课视频制作的常用方式。

  二、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的应用现状来看,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微课可以通过与新媒体资源进行融合的方式,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这对新媒体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微课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微课资源优势认识不足

  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存在对微课资源优势认识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对微课资源在高等院校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微课在高校教学中存在应用率低的问题是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应用问题的表现之一。一些学校对微课资源的优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学校在微课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微课技术投入不够充分的问题,在微课技术投入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教师只能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入手,对微课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给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2.微课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不完善

  微课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不完善,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应用中存在的一种主要问题。从微课教学的应用现状来看,学校与学校之间还没有构建一种有效的微课资源信息交流平台,这就使得学校在对微课资源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独立建设信息资源平台的方式,由于各学校之间没有构建一种相对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就导致各学校在微课资源应用过程中出现了校际之间缺乏有效交流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微课的发展路径

  1.转变思想认识,加大资金支持

  作为教学改革中的一种重要改革措施,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微课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功能进行肯定;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学校应该从财政和传播等方面入手,对微课的引导问题和资金扶持问题进行强化。在应用微课技术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采取积极推广微课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在推广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微课的应用价值入手,对微课教学模式进行宣传,这就可以通过让更多人了解微课的方式,对微课的价值进行明确。

  2.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对微课平台建设问题进行强化

  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看做是传统教学模式顺应微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表现,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微课教学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采用教学具有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少和资源类型多的优点,是新媒体环境中微课的主要优势。

  微课教学时间短,是因为微课教学是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视觉驻留规律和记忆曲线原理入手进行的教学设置,它可以通过5~8分钟的内容讲解,让学生对本节课主要讲授的知识进行了解。

  微课教学内容少,说明微课主要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一些较为明确的观点进行讲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具有问题聚焦性强、主题突出和指向性明确的特点。由于微课主要是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的,这就可以让教师进行微课教学时,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充分讲解。

  微课资源容量少,说明微课视频及其辅助配套资源的总容量在计算机中占据的存储空间相对较小,这就有利于让教师利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或保存教学资料。

  微课自身类型多,可以分为讲授类微课、问答类微课和启发类微课等多种形式,这些较为丰富的课件资源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工作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从微课的上述特点来看,在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功能完善的网络化学习平台,已经成为了微课平台建设中的一项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对微课网络平台进行完善,我们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对微课平台的构建机制进行完善。

  3.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式,对微课应用问题进行强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微课的应用问题与视频制作技术、讲师讲解质量和网络推广技术等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在微课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对微课应用问题进行强化的方式,促进微课教学发展。从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来看,学术界对微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微课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主要以微课对教师能力的提升问题进行探究,学者李玉平在内蒙古地区开展的微课问题研究,就是以微课对教师的能力提升问题为主的调研探究形式。

  第二,一些学者在微课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要对微课就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影响问题进行探究,在实际教学中,微课促进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应用,就是其中的研究内容之一。这样,在微课应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与传媒行业和电子技术行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微课建设水平和开发效率。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发布的凤凰微课,就是微课教学与传媒行业进行交流的典范。

  除此以外,在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微课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可以采用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式,促进微课教学的发展——教师利用微课授课可丰富教学内容,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提升自身的课堂讲授能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微课教学设计问题进行探讨,进而通过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意识的方式,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应用能力进行强化。

  因此,在微课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我们应该通过提升教师信息化专业水平的方式,让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微课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4.微课视频制作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规范化

  通过对微视频录制的操作要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微课视频在现场拍摄和后期制作等方面会呈现出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从微课视频制作的现场拍摄情况来看,时间观念和语言观念是教师在录制微课视频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过程中,要采用正常语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微课中所要讲述的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既具有描述性又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在微课视频的后期制作方面,简洁原则、清晰原则和规范原则已经成为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学习需求的提升,会让微课成为促进全民学习的重要工具,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促进微课推广的重要手段。在微课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我们只有从学校及师生之间的实际情况入手,利用信息技术对微课教学进行完善,才能真正让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微课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5(4):74-80.

  [2]曹小芬.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微课设计及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王罗那.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数学微课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4]孙

  爽.中学物理微课的设计与开发[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5]崔小洛.多媒体制作软件类交互式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6]刘佳月,张红良,宋绍成.基于“互联网+”在线教育环境下对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23).

  [7]吴

  萍.“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微课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路径[J].教育评论,2016(1):43-45.

  [8]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9]覃彩连.中学地理微课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以广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10]郭运庆.微课创始人谈微课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胡铁生教授[J].数字教育,2016,2(1).

  [11]詹春青,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基于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J].教育信息技术,2014(5).

  [12]范建丽,方辉平.“互联网+”时代高校微课发展的对策及应用——从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谈微课与教学的整合[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3).

篇三: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微课研究背景与现状

  第一篇:微课研究背景与现状

  研究背景与现状: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的悄然诞生,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手机的普及,4G技术的应用,是人类社会迈入了微信息时代。有了互联网,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量大大增加,达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程度,教学也由此进入了数字时代。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传统教育模式遭遇信息时代冲击的当下,小学英语教学应该疏堵结合,将信息化的趋势与传统教育的优势进行有机的结合。

  我们学校处于城市与农村结合部,学生学前教育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背景较为复杂,对于语言学习,缺乏语言运用的机会,有些学生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家长能够辅导,但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英语的辅导和检查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很容易走神,听课的效果差,容易错过老师讲授的重难点知识;

  还有个别学生因为生病或者其它原因缺课,影响后期的持续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平台上推行微型课程、发微信帮助学生复习,重难点知识。,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材形式,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面,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概念界定与解读:“微型课程”的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开展教学。微型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它满足了不同学习者对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地点、不同学习成本、不同学习方法的碎片化需求,使用多媒体,尤其是PPT课堂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某个知识点、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及学习。

  研究内容:1.学习有关微课的相关理论及视频。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2015年10月-2016年1月。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案,制作微课,集体讨论后参加学校的教学评优。2016年2月-2016年4月

  3.撰写教学感受,教学设计研讨后美化微课将其在校园网,人人通教学平台上共享。2016年5月-2016年6月。4.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期刊及书籍,在知网上检索关于微课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了解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的平行班微课在课堂中的应用,对英语的词汇、理解力、口语进行比较,找出影响因素,探索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析,结合微课的相关理论,总结经验并提出我们的困惑。

  组织分工与进度:课题负责人:张梦娟,主要负责协调和召集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督促每一个阶段的课题教研任务,参与重要的报告和论文撰写。

  高科负责资料的收集;邹征、耿萍、张瑶负责教学实践;李宏伟负责微课录制并上传视频。

  第二篇: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

  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四是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程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因此设计开发高质量的微课程将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12篇,占总篇数的18.8%。胡铁生是我国微课资源库的开发者,其认为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中经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创开发,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一节新的微课程的开发要通过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过程。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若干个微小课程。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质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是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过后期制作形成。以上学者阐述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来源以及制作过程。梁乐明等在《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这一设计模式的提出为我们设计制作微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黄建军等在《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阐述了微课程

  的教学设计,包括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和教学语言设计等。

  以上阐述表明我国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的研究较少。今后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将更多由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三)微课程的应用研究

  通过内容分析可知,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二、微课程发展趋势分析

  (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率。

  (二)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质量远不达标,利用率较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拓展。今后将更多关注其“与不同的学科、不同群体进行整合,有

  效地促进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今后微课程将更多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某种绿色环保理念,或通过微课程进行某一生活技能等。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本文选自《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理论基础

  时间:2013-10-822:37:36作者:未知

  来源:原创

  查看:371评论:0内容摘要: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J_D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1998年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项目主持人PhilipWong教授认为,微型课程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ICT)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教学材料(Chee&Wong,2011)。微型课程一般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l-2个学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刘运华等,2005)。由此可见,微型课程(MicroLesson)针对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时间与规模都是微型的,而微课程则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微型课程基于现实的学校课堂教学,属于正式学习范畴,而微课程则适用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或兼而有之。

  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主要研究观点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他认为,微课程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挣l生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

  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另有研究者认为,微课程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当然,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3、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眭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人”“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

  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的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搭建起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与教材同步、成系列化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库,其中特

  别强调课例视频建设要逐步向精品化、微型化发展,要求征集的30%-50%为“微课”课例视频。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

  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专项课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

  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

  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

  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提高学生、教师、家长的写字能力和鉴赏能力,传承中华文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四、结束语

  从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当然,“微课程”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第三篇: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

  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

  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

  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

  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提高学生、教师、家长的写字能力和鉴赏能力,传承中华文化。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四、结束语

  从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当然,“微课程”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第四篇:梳理中国微课研究现状

  梳理中国微课研究现状

  梳理中国微课研究现状2014年04月25日10:23:38访问量:36次发布人:陈彦秋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逐渐成为教育技

  术领域探讨的焦点。在国外,基于微课的“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探讨的焦点。在国外,基于微课的“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自2010年以来,国内微课实践日益加强,相关研究逐步深化。本文研究关注国内微课研究现状,对国内微课研究作一综述。

  笔者以“微课”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分别进行精确和模糊检索,共有文献75篇,再以“微课”为主题对中国知网进行精确检索,共有文献50篇,排除重复结果(网络出版时间截至2013年10月)后共有文章81篇,其中包括综述类文章1篇,介绍性文章7篇,与微课内容不相关的文章4篇,另外69篇文章的内容涉及到微课概念内涵阐释、微课设计、微课开发以及微课应用等方面。微课概念厘清

  目前,国内对“微课”概念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从字面来看,微课由“微”与“课”构成。“微”有“细小、轻微”的意思。“课”是指“有计划的分段教学”或“教学的时间单位”。由此看出,“微课”应该是有时间限制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把微课定义为“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指出,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如:课表,安排课。由此可见,“课程”是“课”的上位概念,由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实施系列的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因此又有观点认为微课是微课程。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则指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关于微课是“课”还是“课程”的问题,苏州电教馆馆长金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微课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其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是微课程系统的一段学习材料。所以说,微课是微课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上可知,从狭义上理解,微课是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视频记录,但是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规律,容易造成教与学脱节。从广义上来说,微课应该是包括微视频、学习单与学生学习活动流程的微课程。从教育目标来看,微课程更能体现课改要求,兼顾教与学,微课程是微课必然的发展方向。微课实质解析

  从“资源构成”角度,微课是学习资源。胡铁生认为,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南京大学梁乐明等人认为,微课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

  从教学媒体呈现形式的角度,微课是教学视频。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从学习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微课是学习方式。胡铁生认为“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微课是教研手段。胡铁生认为,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将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角度,微课是教学模式。梁乐明等人认为“微课程通过提升知识传输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为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提供有效支架而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总

  体而言,微课能充分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切合信息时代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自由选择时间和空间对课堂教授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并且通过师生在线交流使教与学相互促进,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重要补充,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微课设计与开发

  微课设计

  微课的设计是决定一个微课作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国内微课设计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创建和策略探究两个方面。

  有关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创建,梁乐明等人认为,微课教学设计要考虑以下要素:微课是一堂完整的课,应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应注重教学视频与现实课堂的结合;学习资源是动态生成的,师生应相互构建学习内容。有关微课教学设计策略,有人认为可参照“微课程”创始人戴维·彭罗斯提出的五个步骤来思维微课程设计,可从“在哪里挖掘知识”、“需要挖些什么”、“怎样对学习进行监督”三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微课设计策略。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认为设计微课时应统筹分析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认证服务等构成微课的四要素间的关系。

  微课开发

  微课开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开发途径、模式、环节、策略、制作技术、平台的开发等方面。

  胡铁生认为,就开发途径而言,主要有加工改造式与原创开发式两种。就开发模式而言,有征集评审式(面向教师个人)与采取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和机构)两种。

  就开发环节而言,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视角,包括选定主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制作加工、微课上传发布等建设环节及微课展播、推广交流、教学应用、评价反馈等应用环节;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包括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环节;从技术人员的视角,包括课堂教学视频拍摄与后期编辑等环节。

  就平台功能的开发而言,应建构集建设、管理、应用、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的微课平台。

  就开发策略而言,微课可采取征集评审式与专业拍摄式相结合的开发策略。金陵则强调,保证微课传播中的视听一致性,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就开发中的制作技术,也有人阐述了摄制型、录屏型微课制作所需的设备配置、相应的制作方法及技术要点。

  总的来看,当前微课开发研究只局限于国内区域资源开发的经验概括,并不适合在全国范围——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进行推广。

  微课应用与推广

  2010~2011年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重庆、内蒙古等地区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微课应用实践。2012年以来,在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微课实践在全国中小学、职业院校、电大系统、高等院校甚至一些民办教育团体迅速推广开来。微课应用

  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基于微课的一些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是微课实践另外一种重要途径。焦建利等人与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合作启动了基于“颠倒教室”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黎加厚等人在上海闵行区、山东淄博、深圳福田区开展了关于教师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培训项目;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合作面向全球推出了的“凤凰微课”;佛山的胡铁生主持了“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天津的张宝君主持了“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很多人将微课具体应用到不同课型的数学教学中,对数学课型的转变产生重要意义。有具体分析了微课特点与微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将这些理论成果合理融入到“缓冲溶液”课程教学中;也有人针对“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引入微课教学;还有人把微课引入到大学物理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也有人在人体形态学课堂教学中,借助微课静态和动态展示人体结构的图形图像。微课在教师教研中的应用

  微课在教师教研中的应用方面,内蒙古的李玉平带领深圳、湛江、湖北、山东、内蒙、上海、海南等地教师们开展基于三微研究(针对微问题、开展微研究、形成微成果)的区域网络教研;广东深圳市龙

  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福建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开展微课程科研课题实验;韶关学院设计基于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这些案例都证明微课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新途径。

  微课竞赛与推广

  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由15个省(市、区)的7万多名教师上报的优秀参赛微课作品超过20000件。至此,微课实践得到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各种竞赛活动承办方更应该关注参赛优秀作品的后续推广应用情况,必须杜绝为比赛而比赛,注重微课的应用实效,切忌走上“重建设轻应用无研究”的老路。

  自2010年以来,我国微课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迅猛发展的过程,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呈现建设先行,理论与应用滞后的局面,因此相关研究亟待加强。

  理论研究方面

  1.学界对微课概念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微课是“课”还是“课程”,从长远来看,微课概念应该向微课程概念演化。

  2.关于微课教学设计模式与策略研究不多,而设计理念的专门研究基本是空白。通过文献阅读发现,有学者认为设计微课时应改变长期以讲授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思维,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理念。如微课程应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学生要根据学习单的指导来看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要回到学习单来讨论、练习;教师在“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在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

  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应加强其理论、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的研究。

  3.在微课开发方面,佛山微课开发的途径、模式、环节、策略对我国其他区域甚至全国性微课开发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但因区域发

  展不平衡性,不易推广,故应因地制宜地加强微课开发相关理论的研究。

  在微课平台开发方面,胡铁生认为,平台功能应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而研究表明,微课平台功能明显不完善。比如在管理功能上,缺乏向学习者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及确定学习者自主学习路径的学习分析技术;在应用功能中,缺乏用于学生异步、同步交流的交流与协作系统;缺乏诸如笔记、书签等用于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系统;缺乏诸如学习单、视频索引等学习支持系统;缺乏用于自测、考试的评价系统。

  4.在微课评价方面,针对微课评的指标体系和评审机制的专门研究基本为空白。研究发现,只有“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与“中国微课大赛”制定了微课评价指标体系。且通过比较发现,两个大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一致、体系单一,对微课实践引导缺乏多元化引领作用。科学、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体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教育特性,新课程标准对学习资源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要求,引导微课实践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另外,佛山微课建设创新了评审机制,该评审机制对其微课建设与竞赛活动起到有效激励作用,有利于鼓励优秀微课的创新与发展,对全国性微课评审机制的创新有一定借鉴与启示作用。该评审机制具体体现为:一是评审方式采用分布式专家在线评审和大众用户评审相结合;二是奖励机制由原来只对获奖作品的学科教师个人进行奖励,创新为对获奖作品的教师团队进行集体表彰;三是奖项设计效仿奥斯卡电影优中选优的选拔评审机制。

  现有微课理论研究明显还不全面,关于微课教学设计模式、策略、理念,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评审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空白需要填补。

  应用实践方面

  微课应用实践研究成果首先体现在建设环节上,在短短几年内,建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课资源库,为丰富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做出了有益探索;其次体现在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上,可对我国微课教学改革起到先导作用;最后体现在一线教师基于微课的教学教研应用上,可成为基于微课的教师专业成长新途径。

  另外,微课实践研究在设计与应用环节还有待加强。在设计环节上,一方面应加强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师的微课教学设计理论、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方面的培训。据调查,有76%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有34%的人认为“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是微课制作的困难。另一方面应加强“微视频”技术培训。胡铁生指出,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编辑技术是当前微课质量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应用环节上,应加强微课应用模式、策略、机制的研究,以引导微课的应用。据调查,目前中国微课网平台的微课资源应用情况极不乐观:仅31%左右的教师会“经常”去点播或查看自己的微课,35%左右的教师会去“经常”点播或查看他人的微课,17.5%的教师会“经常”去下载他人微课,12%左右的教师会评论他人微课,16%的教师会在自己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微课。

  研究表明,只有在完善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强化实践探索中的设计和应用环节,才能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为用而建、以建促用、用中提建的良好态势。

  第五篇:微课现状与应用研究

  微课现状与应用研究

  教师:杨红艳

  1.“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目前,各级各类培训用的最多的微课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

  的小课程(黎加厚)。

  2.“微课”的主要特点

  “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

  (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教学指向(包括资源设计指向、教学活动指向等)更加明确,其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的。

  (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并“统整”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能达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而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及专家点评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用户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课例,查看教案课件和教师点评信息,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

  现移动远程听课和个性化学习。(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既不是多种类型资源的简单堆砌,也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资源包”概念。它是以网页的方式将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相关教学资源作结构化的组合,并将教学资源与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形成一个主题突出、资源有序、内容完整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微课”同时还具有半结构化框架的开放性优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其中的资源要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教师点评等)都可以修改、扩展和生成,并随着教学需求和资源应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生长和充实,进行动态更新。

  3.“微课”的分类

  由于课堂教学受到教师、学生、教材及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课堂教学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艺术性等特点,这使得中小学的课堂类型(简称“课型”)既丰富多彩又千差万别。分类的维度和依据不同,课型的名称和类型也不相同。

  (1)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值得注意的是,一节“微课”作品一般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提问讲授类、合作探究类等),其分类不是唯一的,应该保留一定的开放性。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微课”类型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

  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

  4.国内微课发展现状

  在我国,2012年7月广州省佛山市在全国首创“微课”模式,创始人是胡铁生。其“微课”内容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内容,将原本45分钟一节的网上公开课,缩减至5~8分钟的精华内容,在1个月内,点击率高达5万人次。2012年佛山市教育局两次向全市教师征集优秀“微课”作品。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携手北大未名集团启动“首届中国微课大赛”。2012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启动“凤凰微课”项目,分专题、模块发布微课,课程时间10分钟左右,通过学习课程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凤凰微课”同时开发了微软WIN8版、苹果ISO版和安卓版,以便开展移动微课学习。国内能够学习“微课”的网站还有第九课堂、微课网、中国微课、油菜花网等。

  2012—2013年,我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的首届“中国微课大赛”。教育部大赛主委会也通过在全国一些省市展开微课的宣传与培训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使微课走进学校、走进学习、走进生活。目前,大赛已征集全国31个省市上万件参赛作品。除了在中小学阶段进行微课开发应用外,高校也开展了微课的建设和评选活动。2012-2013年,我国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大赛面向全国高校各学科教师,并分为文史、理工及高职高专三类,涉及哲学、经济学、理学、医学等12门学科。

  5.如何设计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

  学习运用微课程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微课程设计制作的方法。下面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黎加厚团队在多地开展的教师微课程教学设计培训总结出的关于微课程设计给教师的17条建议:

  1.时刻谨记你的微课程用户是学生。2.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3.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5.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

  6.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环境配合。记住:在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

  7.微课程应有恰当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

  8.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9.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说清楚是什么,还要说清楚不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要清楚地说明应该如何做,不应该怎么做。

  10.用字幕方式补充微课程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注意:只需呈现关键词语,不必像电视剧一样将所有的台词都打出字幕,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认知负荷。11.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要根据学习单的指导来看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要回到学习单来讨论、练习;要告诉学生使用微课程的技巧,例如,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暂停并重听。12.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和相关的资源与活动超链接起来,方便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跳转学习。

  13.一门课程开始的时候,要清楚地介绍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学习。

  14.开始时,要介绍主讲教师本人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教师。15.注意研究借鉴可汗在讲与你类似的课程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16.留心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与创造,例如,从电影、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

  17.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鼠标不要在屏幕上乱晃;字体和背景的颜色要搭配好;讲解课程时,鼠标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画面要简洁,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教师人头像等,都

  要删除;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2011[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

  [3]李婉嘉,徐晶.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2013[4]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2013

篇四: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摘要]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际,在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在分析国内近三年来不同领域中微课概念研究现状及概念衍化的基础上,阐释了微课的生态发展、资源开发与实践应用的情况。同时,结合国内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的有关调查数据,对微课的实践内涵及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並将我国微课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微型视频课程)建设阶段。最后,从微课的视频制作、系统设计、教育应用、配套资源和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对国内微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度阐述,並提出启示建议和总结展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认知负荷;发展阶段;启示

  一、引言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学校教育作为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和途径之一,其知识的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其中资源形态的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发展趋势,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铺开。在国内,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风靡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並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LoadTheory,CLT)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由此导致外在、内在和相关认知负荷。基于认知负荷的视角分析国内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两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学内容简单、教学组织单一的课堂,认知负荷过低,造成教学时间浪费;教学单元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课堂,认知负荷过高,阻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学进行十几分钟后学生注意力涣散。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灵活自主地针对某些具有较大学习价值的重难点、要点知识进行满负荷工作/学习,而所花费的时间不多。因此,微课的“短小精悍”很好地解决了学习者的问题。把教材内容进行碎片化、情景化、重组整合(统称为“微课化”),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于课堂、可移动地服务于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视频单元,这也就是越来越多研究者探索微课融合于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原因。我们在回顾国内外微课的发展背景、定义的衍化过程基础上,分析微课在国内出现发展至今的阶段轨迹。进一步探讨微课后续建设的启示和方向。

  二、微课的背景与定义

  在国外,微课程fMicro-lecturel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l,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简称OML)。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国内,自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概念以来,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特别是进入2013年以来。微课概念和实践迅速升温,众多教育技术学界的专家学者、教育企业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微课活动官方文件对微课逐渐给出了各方定义(如表1所示)。

  三、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以上微课概念的百家争鸣和发展衍化,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微课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微资源构成”一“微教学过程”一“微网络课程”三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本文在此基础上,考察和比较我国不同地区的微课建设及国内几项重要微课大赛活动,並结合近三年来佛山的区域微课建设与应用实践,总结梳理了国内微课建设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微课概念内涵各有所侧重,微课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其功能特点和应用范围也不同。

  (一)微课的“微资源构成”认识与实践阶段

  微课产生的主要背景是源于对我国多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基于单元或课时(40-45分钟)为主的“大而全”资源建设模式的一种“修正和反思”。传统资源建设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于:“建设与应用脱节”、“更新缓慢”、“交互性差”、“资源粒度大”、“资源应用效率低下”等方面。一项来自发达地区的调查表明:在学习方式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背景下,教与学都迫切需要一些“短小的”、“情境化”、“案例型”、“便于应用”的资源类型来满足多方面的应用需求。佛山市是国内最早系统化开展区域性微课建设实践並推广应用的地区,当时开展微课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打破传统自上而下、单一化的资源建设方式,突出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多种资源的整合性,提高易用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一阶段出现的代表性微课概念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佛山教育局最早提出的微课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

  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这个概念侧重于把微课作为新的资源建设方式和教学资源类型,侧重于“教学资源的基本构成”上。其优点是提出了一种新的资源整合观或资源建设方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或呈现方式,统整了与之相关的教与学资源,使以往各自独立建设与应用的教案、课件、课例、试题等资源间产生了一种较为紧密的关联,较大幅度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表3可知,MOOC是由知名大学联手创立的授课项目,它使大学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取了海量受众。人们有望通过某个权威教育在线平台。以免费或较低代价接受到全日制大学教育。借鉴MOOC的定义,微课可理解为MiniOpenOn,1ineCourses,也即是微网络课程。国外MOOC致力于发展开放免费的高等教育,而微网络课程意在结合我国教育国情,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自主研发体现教学目标並应用于课堂的微视频。但同时。微课要长远发展。就要吸取MOOC发展的经验,学习它们系统的网络课程设计理念,为受众提供更完备、更系统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

  国内微课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国外也出现了不少微课的实践研究,其中英美两国的微课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从表4可以看出,国外微课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从贯彻政府教育政策为切入口,逐渐由政府投入过渡到学术机构和专家团队的自主创新引领应用,形成大规模覆盖面广的微网络课程体系。而在我国,微课主要由专家引领、教师自主开发为主。根植于真实实践性活动场域中,不仅对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研究有所裨益。也对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阶段的微课程开发。面向大规模系统化的微网络课程体系发展是必然趋势。

  具体到国内,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已开发了数万门精品课程(截至2013年3月,仅以高校为主开发的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的本科课程就达14348门,高职课程达5924门)。相信大家对网络课程並不陌生。何克抗提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的两个核心要素。如果把网络课程概念迁移到微课的概念上则非常自然,也容易理解: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应于微课的“微资源构成”;“教学活动”对应于微课的“微教学活动”。王觅,祝智庭等提出,微视频课程是学习者在特定学习情境中。根据自我学习的需求和目标,利用微视频所进行的网络学习活动总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微课程”可以认为是通过网络表现的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但这还不能体现“微课程”的完整内涵和独特之处,因为微课的核心资源或最重要的载体是“微视频”(不是一般的文本、PPT课件或图片等其它媒体资源),而视频是所有资源类型中情境最真实、信息量最丰富的一种资源,因为视频是直观形象的,它使用的是视听语言,不像文字是抽象概括的,也不像图片是静态的画面。因此,这种以“微视频”为呈现方式的“微课程”还具有一般微型网络课程所不具有的真实的、情境化、案例化的特征。

  因此,微课程应该是以“微型视频”为主要内容和呈现方式的一种新型微型网络课程——“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其特点有:(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3)短小精悍,应用面广;(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5)交互性强,使用便捷。

  四、启示与建议

  上述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微课概念的共同之处是:都把“微视频”当成微课的核心,並且是围绕,针对“学科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来设计制作,这两点是微课概念的核心,始终没有改变;但在微课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我们把微课从最初的“一种新的资源构成方式”(微型资源构成)拓展到“一个简短的教与学活动过程”(微型教学活动),最后提升到“一种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在线网络学习课程”(微型网络课程),体现了对微课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第三阶段的“微课程”概念,是微课发展的高级阶段和表现形式。微课概念的内涵丰富了,其功能和作用也就更丰富了——不仅可以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也是当前构成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背景下社会每个公民进行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有效资源。笔者最近依托中国微课网(www.cnweike.cn)实施了一项面向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参赛教师的在线问卷调查(实施时间为2013年4月19日-28日,有效问卷462份,对象为全国各省市的微课参赛教师,在线调查网址为:http://www.soiump.com/iq/2334376.aspx)。根据最新调查结果和我国微课发展的历程总结,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建议是:

  (一)微课程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要重视“微视频”的质量

  由于微视频课程的主体内容是微视频,以及利用微视频进行网络学习的交互活动。微视频质量直接决定微课的建设水平和应用效益。最近一项面向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www.cnweike.cn)教师(642名)的问卷调查表明,88.9%的教师认为,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资源。因此,要高度重视视频技术的培训,拓展视频资源的来源(不能仅从课堂中拍摄,而应该采用课堂拍摄式、录屏式微课、软件制作合成及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的混合制式),提升教师的视频制作水平(如视频拍摄、制作、后期编辑加工、合成输出等)。

  (二)高度重视微课程的设计工作

  微课不仅是一项资源开发工作。更是一项集网络课程的设计、规划、建设应用与研究的复杂系统工作。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教师问卷调查显示。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有76%的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比例远高于“选择微课教学主题”(45.02%)、“制作微教学课件”(43.8%)、“教师教学活动实施过程”(42%)等环节。同时,调查表明有3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可见微课教学设计是一项很重要又很困难的工作,传统的基于单元或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法和策略不适合于微课设计了。“微教学设计”是微课程建设的起点和基础。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微课程”设计的理论、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培训。设计时首先要把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型资

  源”,要多从受众(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的角度考虑,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活动设计等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三)正确处理微课的建设和应用的关系

  教师在建设微课资源的同时,就要考虑微课的应用环节(即教与学活动的实施)。通过以建设促进教学应用,以教学需求与应用实践来引领微课建设的有序发展,切忌走上“重建设轻应用无研究”的老路。目前的微课资源应用情况很不乐观,针对中国微课网平台上,微课资源的使用情况的调查中,“点播/查看自己的微课”、“点播/查看他人的微课”、“评论他人的微课”、“下载他人的微课”、“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SE个维度的里克特量表数据显示,各项均值仅为2.69,远低于TestValue值3,说明使用率偏低。其中,仅31%左右的教师会“经常”去点播或查看自己的微课,35%左右的教师会去“经常”点播或查看他人的微课,而经常去下载他人微课的教师为17.5%,评论他人微课的仅为12%左右,在自己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微课的比例也很少,仅为16%。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目的,教师上传的微课作品只有在共享应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同时,微视频课程资源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内容资源、翻转课堂的自学资源、个体差异学习和自定步调学习的支持性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为学习模式的创新运用提供有力支持。

  因而,我们建议:(1)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宣传、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2)通过组织各种应用活动(公开课、研讨会、教学大赛等)促进师生广泛应用微课,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区域网上教研、“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模式的探索实践:(3)积极组织开展区域性和学校的微课应用模式、策略、机制的实验和研究,让微课在应用中发挥效益。

  (四)正确处理微课的“微”与“全”的关系

  微课的“微”主要体现在“短小精悍”上(如视频时长及学习时间短、课程容量小、教学内容精、使用方便等)。微课虽“微”,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在微课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微课的完整性:除了重点建设好“微视频”外,还要提供或完善6个方面配套的“微教学资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才可能发挥更大的学习效益。

  (五)正确处理微课程的“零散化”、“个体化”与“专题化”、“团队化”建设关系

  首先,要加强微课的应用环境平台的开发。整合与汇聚整个区域的微课资源,使其产生集聚效应。因为一节单独孤立的微课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只有融入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微课应用平台/系统中(如中国微课网www.cnweike.cn)才可能被广泛利用:其次,要在注重对单个知识点进行微课开发(如国内正在进行的某些活动或竞赛,限定教师参赛的微课数量不超过2节,开发内容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且容易造成重复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程。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查缺补漏

  式的学习,也能选定某些学科/专题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微课程学习,而不只是获得零散杂乱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这是当前我国微课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三是要注重微课程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课(特别是专题化、系列化的微课程)的建设水平与开发效率,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五、结论与展望

  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並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它是在web2.0时代随着新技术(主要是无线宽带技术、网络视频技术等)和新媒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的普及)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学习方式多样化(如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合作学习、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的迫切需求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微课虽然目前还是个新生事物,也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但微课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必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篇五: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幼儿园微课教学的现状以及发展

  作者:丁杨

  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弥补了很多传统教育的不足,但是其依旧存在需要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微课教学的现状中的一系列问题,然后探讨了微课教学对于幼儿的重要价值,最后说明了微课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践行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微课教学;问题;措施

  一、微课教学的现状

  (一)制作方式众多,但是总体制作的水平还不高

  在对微课大赛中的大量作品与互联网流行的微课作品展开研究后发现,微课存在着一系列的设计形式。较具代表性的包括:手机拍摄、手机加白纸和flash动画等。虽然微课的设计形式非常多,但是会受到大量现实原因的抑制,此外还有幼儿园教师缺乏一定的信息化能力,大量的幼儿园未能对微课有着全面的了解,也未能对其有着一定的重视力度,造成微课设计水平较为低下。特别是在处理视频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技术能力缺乏的情况。教师主要采取课堂实录的形式,之后来展开加工处理。这些技术上的局限性导致教师的能力施展不开,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内容涉及范围较大,而适用性水平较低

  对于幼儿园而言,其所采取的微课在家园共育、教师引导和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按照微课学习的目标受众,可以划分成如下几种:幼儿教学、家园共育和教学比赛等微课形式。在对不同形式微课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后,作者指出,一些作品太过关注微课的表现形式,给人带来了外在形式表现较为突出的印象,从而忽视了“课”的内涵。微课的核心为“课”,而“微”只是一个表现形式。此外,微课还存在着相应的弊端和缺陷,并非任何形式的课程都可以采取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表现,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主要是由于幼儿最典型的思维模式即为具象思维,要求教师针对其展开一对一的教学。部分内容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给幼儿,还不如让老师针对其展开面对面的授课更全面。部分语言类绘本教学,其本来就要求教师与幼儿间展开合理的交流和沟通,若将其设计成微课的形式,那么就不具备实际的价值和作用。微课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教师在没有清晰认知的情况下容易盲目跟风,制作并发布一些并不适宜幼儿认知发展和习惯养成的微课。其也是造成微课作品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核心成因。

  二、微课教学对幼儿的价值体现

  (一)推动幼儿独立学习水平的提高

篇六: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教育研究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马述黄诗玮(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摘要】微课是以网络教育为主体形式的新兴教育模式,具有具有个性化学习、资源丰富、不受时间地域约束等优点。本文主要从微课产生的时代背景、应用前景以及发展趋势来介绍微课,以期为国内微课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微课;发展历程;研究进展【课题项目】说明:本文为邵阳学院2015年度校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5SZ14)。【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9-0085-02随着网络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在泛在学习终生学习的大背景下,微课这一新兴词汇进入大众视野且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微课开发和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微课是以网络教育为主体形式的新兴教育模式,具有个性化学习、资源丰富、不受时间地域约束等优点,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素养的新路径。微课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表明一场伟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浪潮强势来袭。那它是否会像前些年以政府为主体推动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一样呢?堆积大量优质课堂录制视频却未真正受用于学习者。有这样的疑问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微课产生的时代背景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文从这些方面来介绍微课。1国外微课发展历程及现状微课其雏形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勒罗伊?A?麦格鲁所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1],及英国纳皮尔大学的基提出的1分钟演讲[2]。而“微课”这一概念则是由美国“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次提出,他是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也称为“知识脉冲”,运用于在线课程以产生一种[3]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他的微课概念是指运用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将教育方式与理念相结合,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在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4]。该概念提出同时,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也在各国兴起。2004年可汗上七年级的表妹遇到了数学难题,他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和互动写字版等技术及浅显易懂的讲解帮她解决了所有问题。后来,可汗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分享到YouTube网站上,有意识的把每段视频控制在10分钟内,以便网友能耐心理解消化,这就是最初的微课[5]。目前,可汗学院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得到比尔?盖茨夫妇资助和谷歌赞助的可汗还将视频翻译成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汉语等10多种语言,向世界各地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来源构建的非营利性微课视频资源网站也得到了很大发展[6]。如英国教育电视网站视频库、美国中小学微课视频维基资源库、英语学科微课视频库等。英国教育电视网站的微课视频资源库建立于2004年,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教师家长学生的巨大欢迎,其点击率曾一度超过586万人次,后因视频资源服务器无法承受巨大访问量及英国的金融危机,政府将出资开发的3500个精品微课转让给国内其他网络运营商,如TES网站,并要求其继续免费给教师开放使用。美国密西西比西北社区基金会属非营利学术机构,总部位于美国中南部地区。2008年,由乔?托马斯博士带领的视频编辑团队创办了基于维基功能的视频资源库“观看知道学习”,其工作重点是根据学生用户的多样性推荐视频,给用户提供最优质的素质教育。美国的“英语中心”视频网站创始人施瓦茨2008年创建了“英语中心”英语学习视频内容库,包括9000多个地道和特别制作的英语学习视频,涵盖初中高三个级别,包含“沟通技能”、“演讲技能”、“发音课程”及“词汇课程”等。还有著名的TED教育演讲视频网站等。国外微课的发展给国内微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2国内微课发展现状国内最先提出微课这一概念的是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教师胡铁生,于2011年提出。随着四个全国性的微课大赛先后举办——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和第13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高校微课大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微课大赛,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呈现井喷之势,2013年堪称为“中国微课元年”[7]。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微课的定义。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文件中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全程“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8]。高校微课大赛官方文件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9]。国内很多教育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微课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玉平[10]在《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中指出:微课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没有解说。胡铁生[11]在《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中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张一春[12]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黎加厚[13]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是这样定义微课的:“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焦建利[14]在《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指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郑小军[15]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对微课的界定》的文章,文章中是这样表述微课的: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另外,国内学者对微课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与效果,微课资源平台建设与发展,微课教学设计与视频制作以及微课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微课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基础。3展望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微课发展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微课的学习不受时(下转193页)2015年第29期

  新教师教学85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创新课堂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学生仍然处于感性思维状态,多媒体能成功的吸引学生。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的图像,形象动听的声音,色彩斑斓的图片,历史影片的剪辑都是能吸引学生看、听、动手和动脑的兴奋点,以上这些,加上教师的及时细致的讲解,定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如何充分发挥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首先,选好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中五四运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由于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学生不好理解,用多媒体教学就会轻松愉快的接受。例如讲红军长征时,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将长征路线生动形象展现出来,还可以通过图片和影视剪辑展示红军长征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学生感觉参与长征,仿佛身临其中,归纳长征精神,更是容易得多。其次,精心准备课件,课件的选择和制作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如剪辑影片,动画的制作。精美的课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选材也非常重要,内容精彩的课件最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这些长征故事的时候,选择最能展现长征精神的画面和影片,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老师一定要及时讲解,如果一节历史课下来,学生只是热闹的看图片、看影视,而忽略了知识的汲取,总是得不偿失。因此在多媒体课中,老师必须注意好引导和讲解,通过这些图片、动画、影视达到更好的效果。二、利用课前三分钟,培养学生兴趣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气氛是不断变化的,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须灵活采用各种教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历史故事都特别的感兴趣,抓住这一特点,我让同学们课下自己动手收集历史小故事,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到讲台前讲给全班同学,一段时间下来,效果很好。同学们主动学习历史风气形成,历史知识面明显拓展,通过上讲台讲故事同学们的胆量和自信也增加了。班里有个男生。学习成绩不好,还有些调皮,但是就喜欢历史。无论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都喜欢看。历史知识面很广,自从课前三分钟他讲的故事很生动,引人入胜,获得了老师的赞扬、学生的认可。不仅对历史成绩提高了,各科的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三、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兴趣(上接85页)间、地点、方式的限制,满足了人们泛在学习的需求,也可以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使没有机会进入世界名牌大学的人们从网络上学习著名教授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教育的公平。但是其发展会给我国的传统教育带来多大的冲击,教育改革该如何进行,如何才能保证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成为教育改革的挡路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又该如何合理利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满足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我国有很多研究者已经致力于研究微课本土化的相关问题,相信通过大家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微课和慕课一定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锦上添花。参考文献[1]LeRoyA.McGrew.A60-secondCourseinOrganicChemistry[J].JournalofChemistryEducation,1993,70(7):543-544[2]KeeTP.TheOneMinuteLecture[J].EducationinChemistry,1995,(32):100-101[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0.[4]张中兴.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586-589[5]李丽娜.“慕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思考[J].科教导刊,2013,(11):40-41[6]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学历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穿插有关历史小故事的讲解,必能大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充满兴趣。如讲述春秋战国时可插入朝秦暮楚、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的故事。讲到楚汉之争时可以给同学们讲一讲鸿门宴、霸王别姬的故事。教学昭君出塞时可介绍画师画像、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讲到抗战历史的时候,可以讲一讲我们东北的抗日英雄人物杨靖宇、赵一曼的故事。故事要有亲和力、吸引力,塑造一个个丰满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课堂活起来。四、巧用幽默,获得兴趣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往往让他们很难接受,而巧用幽默,柔化批评,则可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放松与精神上的愉悦,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获得意味深长的启迪,远比声色俱厉地当众批评、正面训斥效果好得多。例如:一节历史课上,我正讲的起劲儿,紧挨着讲台的一名女生却在那里埋头做着语文作业。我发现后,顿了一下,那名做着作业的女生似乎已是到了什么,抬起头来,正和我目光相遇。她等着一场暴风雨的“洗礼”。熟料,我只是微笑着问一句:“是不是觉得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同学们都笑了,那位女生不好意思了。她随即收好书本,马上坐好。大家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一堂课便如同一场轻音乐,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休止符之后,又轻松的流淌起来。如此幽默的教育机制轻松愉快,意境高雅,不费口舌无伤自尊。即显示了教师的宽容和睿智又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还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做到了一举多得的显著效果。知识是船,兴趣是帆。承载着快乐驶向人生的彼岸。作者简介:梁晓杰,女,(1975-)1995年7月从事教育工作,现任舒兰二十中学历史课教师。研究方向:培养初中学生历史课教学的学习兴趣。术教育,2013,(4):23-26[7]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8]中国微课网.教育部发布关于“微课”评审新标准[EB/OL].http://www.cnweike/?C=main&a=newsdetail&id=6,2013-05-10[9]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EB/OL].http://www.enetedu.com/editor/uploadfile/2012113015400581431.doc,2013-05-10[10]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1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12]张一春.微课是什么?我给出的定义[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fa9ca20101ouw0.html,2013.03-08[1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1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15]郑小军.我对微课的界定[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a0210102e6ge.html,2013.03-04通讯作者:黄诗玮,邵阳学院,1988年1月生,汉族,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者简介:马述,邵阳学院,1986年7月生,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第29期

  新教师教学193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七: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微课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微课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主要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进行:

  (1)在国外:

  1960年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Minicourse

  上世纪80s数字故事DanaAtchley

  1995年数字故事大会节日Atchley与同伴

  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Microlessons项目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OCW计划

  2004年英国教师电视频道视频时长15分钟

  2007年可汗学院网站十分钟学习微视频

  2008年戴维.彭罗斯MicrolectureMOOC

  2009年维恩州立大学“一分钟教授”项目

  2012年至今慕课浪潮微视频成为核心学习资源

  2012年至今skillsharesimpleEnglishvideos微视频网站涌现

  (2)在国内:

  201年的早期探索——2012年的酝酿准备——2013年起步发展——2014年快速发展——2015年加速发展——2016年内涵发展

  2011年,数字故事类微课兴起,eg黎加厚,杨晓哲

  李玉平系列微课程实践,小故事,小现象,小策略

  广东佛山教学视频片段,胡铁生首次提出“微课”

  2012年,胡铁生微课实践引起高层重视

  全国中小学高校微课大赛启动,中国微课网开通

  国家开发大学成立,启动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

  中国进入移动学习元年国家教育资源巩固服务平台开通

  网易上线可汗学院微视频课程,华师凤凰微课全球发布等等

  2013年

  黎加厚、焦建利、李玉平、胡铁生先行者大力倡导

  专家学者纷纷推出微课界定、投入研究、众多微课网站开通

  微课成为教育信息化新热点和最有前景教育技术

  华东师大慕课中心C20慕课联盟、微课程资共建共享联盟成立,5个全国性微课大赛举办

  2014年

  微课发展呈井喷之势、相关新闻、论文、研讨培训、作品呈指数增长

  五分钟课程网、浙江微课网、中国大学Mooc、K12王珏《微课设计与制作》慕课上线

  5个全国微课大赛继续举办,参赛踊跃,众多微课网站、工具、APP、微信公众号涌现

  中国职业教育微课与MOOC联盟成立

  王琼推出《翻转课堂教学法》慕课大受欢迎,推动了微课发展

  2015年

  微课持续升温,更多大赛举办,微课数量猛增、质量有提升

  微课论文指数增长、微课研讨、培训活动火爆

  微课认同度越来越高,应用常态化初见端倪

  中国大学MOOC已退出800门慕课

  2015年中国高校微课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2016年

  从知识点微课到系列微课、专题微课程、新一代网络课程慕课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16年《中国高校微课发展报告》发布

  2016年《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白皮书》发布

  中国大学MOOC《微课设计与制作》慕课上线

  1、微课发展的总体现状:喜忧参半

  (1)喜的方面:

  微课学习美妙,认同感越来越高

  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结合

  群众基础好、领导高度重视

  数量、规模客观

  呈现个性化发展、百花齐放态势

  微课常态化教学应用初见端倪

  (2)忧的方面

  认识差距巨大

  谨慎、麻木、冷淡、冷艳旁观者众多

  鄙视、反感、抵制、抗拒者为数不少

  质疑、误区和混乱现象严重

  不知道如何设计微课,感觉像在走迷宫

  粗制滥造多、体现微课优势的精品佳作少

  微课发展动力缺乏可持续性

  受功力目的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驱动

  竞赛型、高大上型、烧钱型微课大行其道

  实用性、平民化、低门槛技术路线式微

  违背微课发展初衷,加重成本负担

  新一轮信息化“秀”和浪费

  微课之忧,总结起来就是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人才匮乏力量分散。

  3、微课发展趋势是什么?微课究竟会走向何方?

  (1)从单个知识点微课到系列微课,专题微课程,慕课,学科专业资源库

  (2)微课(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互动共生,催生信息化教育新生态。

  (3)微课发展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巨大的现实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4)慕课、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极大地扩展了微课的教育价值。

  (5)微课技术日益平民化

  (6)微课应用全面渗透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进修培训、企业、行业。

  (7)从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转变,微课质量攻坚战势在必行

  (8)一体化常态化个性化的发展,研究、设计、开发、应用、评价、推广和培训。

  一、微课概念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

  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等。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

  (一)教学时间短、内容较少

  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课堂中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和传统课堂相比较而言,“微课”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微课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它的最大特点便是一个课程就是一个主题。而研究的问题还包括教学反思、生活思考、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问题。

  (三)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一方面,因为微课所阐述的内容主题突出且表达具体,所以其研究的内容便更加容易去表达、研究成果也容易相互转化;另一方面,因为课程用时简短且课程内容微小,所以,其传播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手机传播、网络视频、微博讨论等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之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我国逐渐出现了移动学习、混合学习、非正式学习、翻转课堂等众多新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而以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为发展趋势的优质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重视,于是微课程、微视频相继产生。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有电教工作者总结出学校课堂教学应发展内容集中单一、时间短,由教师随堂灵活运用的“插片”。1989年,万明高、朝桂荣在《电视教材利用率的追踪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对一般教学片断应当发展小片断(3-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的想法。

  在我国,最先提出微课的是佛山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在长期从事基础教育资源研究的基础上。由身边的“微”元素得到启发,从而紧接着开展了关于微课的一系列系统研究,并将微课研究活动逐步走向研究化、专业化。胡老师于2010年首次提出微课(Micro-lecture)的概念,经历了资源建设、教学活动设计与微课程三大层次的跨越,并在佛上中小学组织了微课大赛。

  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标志着国内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微课进行了探索、研究和时间。2013年,由华南师范大学和凤凰卫视合作的“凤凰微课”正式上线。首届全国微课大赛顺利举行,参与比赛的高校超过1600所,参赛选手12000多人。这些时间标志着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微课,正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有专家预测微课将成为近几年最有前景的教育技术之一。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其他一些学者、教师都对微课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展意见。例如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此外,张静然对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姚正东对微课程的设计做了初步的探讨。江苏的赵海峰老师等较早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是国外“微课程”概念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的深化研究。

  但纵观国内,“微课”的相关研究还停留在概念阶段,除了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外,尚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应用的报道。

  总结

  国内微课发展至今,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理论层面研究微课,还要真正地把微课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微课真正地在学生的课堂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优秀的学习资源,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国外微课发展历程及现状

  微课其雏形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勒罗伊·A·麦格鲁所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1],及英国纳皮尔大学的基提出的1分钟演讲[2]。而“微课”这一概念则是由美国“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次提出,他是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正式提出“微课”这一概念也称为“知识脉冲”,运用于在线课程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3]。他的微课概念是指运用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将教育方式与理念相结合,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在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形式[4]。

  该概念提出同时,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也在各国兴起。2004年可汗上七年级的表妹遇到了数学难题,他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和互动写字版等技术及浅显易懂的讲解帮她解决了所有问题。后来,可汗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分享到YouTube网站上,有意识的把每段视频控制在10分钟内,以便网友能耐心理解消化,这就是最初的微课[5]。目前,可汗学院

  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得到比尔·盖茨夫妇资助和谷歌赞助的可汗还将视频翻译成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汉语等10多种语言,向世界各地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

  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来源构建的非营利性微课视频资源网站也得到了很大发展[6]。如英国教育电视网站视频库、美国中小学微课视频维基资源库、英语学科微课视频库等。英国教育电视网站的微课视频资源库建立于2004年,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教师家长学生的巨大欢迎,其点击率曾一度超过586万人次,后因视频资源服务器无法承受巨大访问量及英国的金融危机,政府将出资开发的3500个精品微课转让给国内其他网络运营商,如TES网站,并要求其继续免费给教师开放使用。美国密西西比西北社区基金会属非营利学术机构,总部位于美国中南部地区。2008年,由乔·托马斯博士带领的视频编辑团队创办了基于维基功能的视频资源库“观看知道学习”,其工作重点是根据学生用户的多样性推荐视频,给用户提供最优质的素质教育。美国的“英语中心”视频网站创始人施瓦茨2008年创建了“英语中心”英语学习视频内容库,包括9000多个地道和特别制作的英语学习视频,涵盖初中高三个级别,包含“沟通技能”、“演讲技能”、“发音课程”及“词汇课程”等。还有著名的TED教育演讲视频网站等。国外微课的发展给国内微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2、国内微课发展现状

  国内最先提出微课这一概念的是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教师胡铁生,于2011年提出。随着四个全国性的微课大赛先后举办——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和第13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程组比赛,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首届高校微课大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举办首届全国微课大赛,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呈现井喷之势,2013年堪称为“中国微课元年”[7]。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微课的定义。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文件中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全程“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8]。高校微课大赛官方文件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9]。国内很多教育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微课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玉平[10]在《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中指出:微课是介于文本和电影之间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没有解说。胡铁生[11]在《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中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张一春[12]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黎加厚[13]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是这样定义微课的:“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

  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焦建利[14]在《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指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郑小军[15]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对微课的界定》的文章,文章中是这样表述微课的: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另外,国内学者对微课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与效果,微课资源平台建设与发展,微课教学设计与视频制作以及微课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微课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3、展望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微课发展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微课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方式的限制,满足了人们泛在学习的需求,也可以作为传统教育的补充,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使没有机会进入世界名牌大学的人们从网络上学习著名教授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教育的公平。但是其发展会给我国的传统教育带来多大的冲击,教育改革该如何进行,如何才能保证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成为教育改革的挡路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又该如何合理利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满足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我国有很多研究者已经致力于研究微课本土化的相关问题,相信通过大家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微课和慕课一定会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一、入库的危险化学品应符合产品标准,收货保管员应严格按GB190的规定验收内外标志、包装、容器等,并做到账、货、卡相符;

  二、化学品入库时,保管员应按入库验收标准进行检查、验收、登记,严格核对和检验物品的名称、规格、案例标签、质量、数量、包装。物品经检验合格方可入库。无产地、品牌、安全标签和产品合格证的物品不得入库;

  三、库存危险化学品应根据其化学性质分区、分类、分库储存,禁忌物料不能混存。

  四、按规定配备灭火器,灭火器应放在明显、易取的地方;

  五、库存危险化学品应保持相应的垛距、墙距、柱距。垛与垛间距不小于0.8m,垛与墙、柱的间距不小0.3m。主要通道的宽度不于小1.8m。在仓库堆垛设立明显的防火标志,出入口和通向消防设施的道路应保持畅通;

  六、危险化学品仓库的保管员应经过岗前和定期培训,持证上岗;

  七、仓库保管员应做到一日一检,并做好检查记录。检查中发现危险化学品存在质量变质、包装破损、渗漏等问题应及时通知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解决;

  八、危险化学品仓库应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危险化学品养护员,负责危险化学品的技术养护、管理和监测工作;

  九、各类危险化学品均应按其性质储存在适宜的温湿度内仓管部门根据物品的危险性,为保管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器具;

  十、储存易燃和可燃物品的仓库、堆垛附近,不准私自动火作业,如因特殊需要,应由仓库负责人上报,经企业有关负责人指认,采取安全措施后才能进行上述作业。作业结束后,检查确无火种,才可离开现场。

  这些天顶着掉粉的压力,转载分享了几篇《国庆献礼》系列文章,旨在让更多的同仁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故事。正所谓“无本不生,无根不立”,只有追本溯源扎根于中华大地,才能避免如浮萍般不知所向;只有理解了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才能飞的更稳走的更远~

  昨天与苏州应急管理局的朋友闲聊,其对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单位开展检查中发现一个通病,即防爆柜(又称安全柜或化学品柜)的规范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短板!其中,防爆柜无有效静电接地措施的不合规项占到了80%,其次是未对防爆柜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防爆柜内混放非化学品易燃品等杂物、防爆柜无安全警示标志、柜内溶剂容器未张贴化学品标签、防爆柜未上锁、无专人管理、无化学品清单、MSDS、存放取用登记表、职业危害告知等等等等!本期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关于防爆柜安全规范使用的相关知识点~

  随着一轮接一轮的安全环保督查工作的开展,督查区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检查内容和检查要求也愈加的精细化专业化。这不,最近“防爆柜”一夜爆红成了官方重点关注对象。防爆柜,即“危险化学品安全储存柜”、“化学品暂存防火防爆柜”、“危险化学药品储存柜”等的简称,是生产经营单位或各类实验室用于存放危险化学品的专用储存柜。

  根据相关标准以及各行业的使用习惯,化学品防爆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易燃品储存柜:存储易燃物品闪点在45℃以下,如:汽油、酒精、煤油、甲醇、乙醇、丙酮、二甲苯等。

  可燃品储存柜:存储可燃物品,闪点在45℃以上,如:柴油、机油、润滑油、桐油等。

  弱酸碱品储存柜:存储弱腐蚀性物品或弱酸弱碱,如:醋酸、碳酸、磷酸、硅酸等。

  强酸强碱储存柜:主要存储高锰酸钾,浓盐酸,浓硫酸等强酸强碱类。

  易制毒安全柜:主要存放苯类,乙醚,三氯甲烷等有毒物品。

  防爆柜/安全柜常见规格和分类如下图所示:

  常见问题1:红、黄、蓝色防爆柜的主要区别?

  红色、黄色、蓝色分别代表可燃品、易燃品和弱酸碱弱腐蚀性化学品,颜色的区分便于发生险情时消防人员能够根据柜体颜色进行有针对的及时采取措施。除了颜色外柜体结构各方面都是一致的,蓝色防爆柜与其他两者区别在于加装了PP托盘,极大的改善了钢制柜体耐强腐蚀能力弱的局限。

  常见问题2:普通安全柜/防爆柜和毒害品柜的主要区别?

  毒害品柜因为存放的多为易制毒原料或者可间接制造毒害品的化学品,国家对其防盗标准较高,相对于普通防爆柜的双锁(机械锁加挂锁),毒害品柜采用更智能的液晶电子密码锁,支持双人管理,支持核查开锁记录,紧急开锁和输错报警等等。

  定义:危险化学品储存柜是指用于储存易燃液体、可燃液体、腐蚀性液体、毒害品、压缩气体气瓶等危险化学品的柜体。

  分类:危险化学品储存柜按用途分为易燃液体储存柜、可燃液体储存柜、腐蚀性液体储存柜、毒害品储存柜、压缩气体气瓶储存柜。

  (一)外观:

  柜体及各部件涂层色泽统一、厚薄均匀,表面应平整、光滑;金属件无锈蚀,柜体焊缝均匀无毛刺。

  (二)工艺装配

  柜体零部件的结合处应平整牢固,各种配件、连接件安装不应有少件、漏钉、透钉(预留孔、选择孔除外),启闭部件安装后应使用灵活。

  (三)材料

  柜体材料可采用钢制金属材料制造,其厚度不应低于1.2mm,其抗拉强度不应小于345MPa。抗拉强度试验宜按GB10409-2001的规定进行。腐蚀性液体储

  存柜柜体材料应选择相应的耐腐蚀材料,防止柜体被泄露的危化品腐蚀而变形,如采用聚丙烯(PP)材质,厚度不应低于8mm。

  (四)结构

  柜体宜采用双层结构,内外层间至少应确保38mm空间;双层柜体间可用不燃材料填充,不燃材料应符合标准要求;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储存柜柜体应设有防静电接地装置;柜体上设置通风孔。除压缩气体气瓶储存柜外,其他储存柜柜底应预留防泄漏的盛漏槽。

  (五)容量承重

  柜体及搁板应能承受其最大盛装重量,宜符合FM6050测试要求。

  (六)防火、防静电

  防火性能宜符合FM6050测试要求。柜体应装有静电接地装置并张贴静电接地标识,静电接地应符合GB12158的要求。

  (七)通风

  储存柜应设通风孔并张贴通风标识。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储存柜应在柜体两侧分别设置固定式带阻火功能的上下通风孔,其中阻火功能检测宜符合FM6050测试要求。

  (八)防泄漏

  盛漏槽深度至少51mm。盛漏槽宜符合FM6050测试要求。

  (九)锁

  储存柜上安装的机械防盗锁或电子密码锁应符合GB3836.1、GB3836.4和GA/T543的相关要求。

  (十)门(单/双开门)

  柜门应配备自锁装置,柜门宜安装闭门器及高温熔断装置,温度高于100℃,门自动关闭,闭门器性能应符合GA93的规定。

  (十一)压缩气体气瓶柜设置要求

  1.毒性气体和易燃气体应设置有毒/可燃气体浓度报警检测装置,气体浓度检测探头应在检定有效期内。

  2.气体浓度检测探头安装高度应符合如下要求:

  (1)探测到比空气重的气体,探头安装在柜体下部;

  (2)探测到比空气轻的气体,探头安装在柜体上部。

  3.报警装置应具有声、光显示功能,应安装在工作人员易看到和听到的地方。

  4.毒性气体不应直接排到室外。如设置自动联锁强排风扇,排风管应与吸收处理装置连接。

  5.易燃气体气瓶储存柜应设置自动联锁强排风扇,排风管应接到室外,排风管应采用金属管道并接地。

  6.易燃/毒性气体气瓶储存柜采用的防爆型有毒气体检(探)测器应取得防爆合格证。

  7.柜内应安装防止气瓶倾倒的固定装置,如固定导轨、固定链条等。

  8.柜体颜色应符合4.1的要求,并宜在柜体摆放位置标示黄色警示线。

  (一)危险化学品储存柜存放及使用场所应满足以下安全管理要求:

  1.使用单位应根据储存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数量选择符合要求的储存柜,危险化学品储存柜可储存的常见危险化学品参见附录。

  2.危险化学品储存柜或柜组应独立设置,远离火源、热源、电源及产生火花的环境,周边1m范围内不应放置杂物;当多个存放性质相近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柜组成柜组时,相邻储存柜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m。

  3.危险化学品包装容器泄漏、渗漏时,应迅速处理,不应继续存放在危险化学品储存柜内。

  4.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储存柜柜体防静电接地装置应有效运行,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0ω,静电防护的其他要求应符合GB121585的要求。

  5.按照GB15603的要求,危险化学品不应与相应的相禁忌化学品混合储存。

  6.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提供与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相符的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并在危险化学品包装(包括外包装件)上粘贴或者拴挂与包装内危险化学品相符的化学品安全标签。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化学品安全标签所载明的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7.使用人员应配戴相应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应符合GB/T29510的规定,领用危险化学品时,应做好相关记录。

  8.危险化学品储存柜存放场所应按GB50140规定配备相应灭火器材。

  9.储存剧毒危险化学品时,应符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和《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公安部令第77号)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二)危险化学品储存柜管理制度要求

  1.使用单位应制定危险化学品储存柜安全管理制度。

  2.使用单位应编制危险化学品储存柜安全操作规程。

  3.应急处置

  (1)使用单位应编制符合GB/T29639要求的危险化学品储存柜现场处置方案及应急处置卡。

  (2)使用单位应每半年至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并做好演练记录。

  4.管理人员要求

  危险化学品储存柜管理人员应进行安全培训,具备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知识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经使用单位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5.危险化学品储存柜安全检查及维修

  (1)使用单位应定期对危险化学品储存柜进行安全检查、维护,检查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

  ①柜体外观完好整洁,无锈蚀。

  ②防静电接地装置牢固、无锈蚀,标识清晰完整。

  ③通风口完好畅通,标识清晰完整。

  ④物品摆放整齐,包装无破损、渗漏。

  ⑤气体浓度检测探头准确度标定。

  ⑥盛漏槽无破损、渗漏。

  (2)维修危险化学品储存柜时,应清理出柜内危险化学品后再进行作业,并做好相应的维修记录。

篇八: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篇九: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浅谈微课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际微课现状

  在国外,“微课程”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于2008年秋首创的。他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在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他提出了建设微课的五个步骤,罗列课堂教学中师徒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组;设计能够知道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而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微课程”研究取向完全不同,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可汗学院与TEDEd为代表的微型网格教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等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

  索。在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的在于教育方面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研究取向不同,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有的只是针对于老师,有的针对学生,有的两者都针对。还有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二、国内微课现状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升华了微课程的概念:Penrose的微课概念实质上改变了网络课程教学形式,但并没有考虑到资源的“活性”,即微课程是否同传统的开放教育资源一样面临着低利用率的问题,而胡铁生认为只有那些满足教师与学生需求,并且具有半结构化、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才具有活性,能够提高微课程的资源利用率。

  国内有许多高校老师,教育领域的研究学者进行了研究“微型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对研究的范围以及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根据这些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我国各个地区的教育人员根据实践,探究“微型课程”的意义。如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对名师课堂的需求后,确定

  名师网络课程的内容;从2007年以来,在许多网站开设了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通过名师讲堂,将各国精粹课堂放到网站上,让更多的人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

  在近几年,因为流媒体的发展,许多“微”的东西尽相出现,让我们认识到微课程不仅随着智能手机、手持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而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微课渗透到高校的一线课堂中,影响着学生以及老师的学习教授方式。

  三、总结

  微课程作为现在“流媒体”时代的一个产物,对于改良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到开设微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更加深入了解以及应用微课程;体会到微课程的意义所在,对于探究如何推广高校中的微课程和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导向作用;也让我们更加了解现高校微课程的存在状况、微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以及学生对微课程的了解程度等,方便我们提出对高校学习制度改革、老师的上课方式的改良以及微课程的改进等。此外,通过调查资料以及结果,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对教师在实践中的应用有着引导作用。

推荐访问: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现状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2997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