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08 17:27:01

篇一: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米的认识教案

  【篇一: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课堂教学设计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厘米、米的认识

  难点:建立长度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并加以解决。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地感知,以形成厘米、米的表象。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在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并找出一些长度是1厘米、1米的物体,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1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加强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上次阿福去裁缝店做了一件新上衣,结果满意吗?为什么?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如果你是阿福,现在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

  生1:1米=1oo厘米吗?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比划一下。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米究竟有多长?

  生:想

  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

  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质疑: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从脚底量起,到老师的腰这里的高度是1米,而到这位同学下巴的高度是1米?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四)联系估测。

  师: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天天带着米尺,如果身边没有米尺,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呢?

  生:手臂伸开的长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计出来了,我们刚才步测3歩大约1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大约有几个3步,就有多少米。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这样看来,我们身上又多了好几把尺子呢。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忙测量一下吧!可以怎样测量,请在空格内打对号。

  师:通过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计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步测更合适。

  (五)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软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软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出示课件。

  (1)领生观察,课件出示刻度:0、10、20??100cm

  100cm(1米)

  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2)认读刻度。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课件出示:0—30cm

  0—42cm

  20—40cm

  三。自主应用。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现在看看谁的反应快。我说长度,你打手势。

  2。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

  比1米少得多

  铅笔的长

  比1米多得多

  教室的长

  比1米多一些

  信心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28米

  铅笔的长10厘米

  教室的长1米30厘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三:二年级数学上册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第一课时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竖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以提问:“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一把米尺,要知道两根纸条的长度可以用尺去量一下。然后开始量纸条的长度,用红粉笔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横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用白粉笔把竖放的纸条的长度标出来。分别告诉学生从0刻度到红色标记这一段是横放的纸条的长度,从0刻度到白色标记这一段是竖放的纸条的长度。然后提问:“哪根纸条长?”(横放的纸条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知道一个东西的长度只凭眼睛看往往是不准确的,需要用尺去量。接着再问:

  “要想知道我们用的铅笔的长度该怎么办?要想知道粉笔的长度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尺来量。如果要量像铅笔、粉笔这些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说明例1下面的那条线段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也让学生拿出一颗,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估量纸条长度。

  教师出示5厘米长的那根纸条,同时让学生也拿出比较短的那根纸条,说:“刚才你们量过自己的食指大约有1厘米宽,现在估计一下你们拿出的纸条是几个食指宽,也就是有几厘米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讲解:“你们估计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尺量一量,那么怎样用米尺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2)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看例3,把纸条的长度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③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④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课间活动。

  三、巩固练习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厘米,会用尺量纸条的长度了,那么量别的物体长度的方法是不是与量纸条一样呢?是的,不论是量什么物体的长度都要把尺的0刻度对难要量的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1.做教科书“做一做”。

  (1)做第1题。

  让学生看看图中的这枝铅笔是几厘米。横线上应该填几,为什么?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尺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左端,铅笔的右端对着刻度8,所以铅笔的长是8厘米。

  (2)指导学生做第2题。

  ①量手掌宽。

  教师领着学生量。让学生伸出左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把尺放在手掌最宽处,尺的0刻度对准手掌的左边,看右边对着刻度几,手掌宽就是几厘米。然后把个人量的结果填在教科书的横线上。

  ②量1扎长。

  让学生把中指对准尺的0刻度,大拇指使劲张开,张开到最大限度时,看大拇指对着刻度几,1扎长就是几厘米。把自己的一扎长填在书上的横线上。四、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去量物体的长度,请同学们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想一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短时,要把物体的左端对准尺的哪里?怎么知道物体的长度呢?”

  第二课时

  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篇二: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和米不多,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不过学生一般都有一根20厘米长的小尺子,从尺上可以看到厘米。所以教材先从厘米讲起,然后再讲米,以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直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采用描述的方法,让学生直观认识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并利用实例让学生区分直线和线段,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教材注意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际作业,给学生较多的实践时机。

  1.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材先说明尺的用处以后,让学生看着自己的小尺子,认识1厘米、2厘米……的长度。例1是用尺量图钉的长度,使学生

  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教材还安排了让学生量一段线和量自己手指宽度的实际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例3,是量纸条的长度,使学生知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以及练习三的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学生年龄小,初次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所以不可能量得很准确,有1~2毫米的误差是难免的。

  2.认识米

  用米量

  这一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教材先说明要用米做单位度量长度的理由,安排了一幅米尺图,使学生对测量工具有一些感性认识。例4,是让学生把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米长的表象。例5,通过数一数折尺上厘米的刻度,知道1米=100厘米。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教材安排例6是实习作业,让学生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这部分内容的“做一做”和练习三中的练习根本上是让学生实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

  1.这部分内容用2课时进展教学。教学教科书上的例1~例6,完成练习三中的第1~8题。

  2.教学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说明尺子的用途,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

  3.1厘米到底有多长,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

  识尺上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再教学例2,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1厘米。通过这些实际量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例3,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以后,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方法。量时,要把纸条左端对准尺上标有“0”的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的另一端所对着的尺子的刻度是几厘米,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进展示范。在学生自己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纠正不正确的量法。要把量得的结果写在括号里。

  5.教科书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是用尺量实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看铅笔的右端所指的刻度,就可以读出长度来。但是,量削过的铅笔时,铅笔尖靠近不了米尺的刻度,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如下页图。

  第2题,是让每个学生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度和一的长度。量的结果不可能很准确,只要大约是几厘米就可以了。教学时要注意每个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量法。

  6.教学米的认识之前每个学生要准备一把1米长的尺子(或用竹竿、木棍等制成)。

  7.教学时,要先说明量比较长的东西或间隔,通常要用米做单位。为了使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分别用米尺和学生用的小尺子量讲台的长度,并说明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8.教学例4时,教师指着手中的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的长度是1米,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并相互比较一下,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两臂伸平相互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使学生借助于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科书第11页的“做一做”,要让每个学生都量一量绳子,能了解1米、2米、3米等有多长。

  9.例5,是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厘米的刻度,通过实际观察得出1米=100厘米的结论。

  10.例6,是实际度量的练习。在进展实际量长度时,要告诉学生一定要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量的实物,要注意多项选择一些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如黑板、课桌、铅笔、课本……等。使学生通过量实物,初步学会量长度的方法,并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

  11.关于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篇三: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和厘?的认识》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篇?】?学?年级《?和厘?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体会建?统?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初步建?1厘?的长度观念。

  4、会?计量?具测量较?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的估测意识。

  5、让学?通过观察与操作,建?1?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与厘?之间的进率。

  6、掌握??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法,能正确测量?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的观察能?、操作能?和语?表达能?,进?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学?尺。  教学过程:  ?、联系?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指间的?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条线段,能画?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朋友们,量?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朋友说出??选?的?具,有的?拃长量、有的?铅笔盒量、有的?数学书量??按??的想法在?组?试着量?量,提醒?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课题。  通过?组讨论认为只有?具?样,测量的结果才?样。我们通常?尺?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的测量?具,还要有统?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在很早就统?了计量单位。  ?、合作探究,认识厘?  探究?:认识直尺。学?拿出直尺,看?看,摸?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厘?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厘?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朋友们看看??尺?上的1厘?有多长。  同学们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指?划?下1cm?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引导学?观察得出:每??格的长度都是1cm。(如果学?问到1?格,教师指出:每??格的长度也可以??种更?的长度单位来表?,咱们以后再学习)  议?议: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cm?  学?找?边长度?约是1cm的物体。?组交流后全班汇报:?指的宽?约是是1cm。?字格?条边的长?约是1cm。订书钉的宽?约是1cm(全体学??????哪个?指的宽最接近1cm,之后汇报,投影反馈)。请孩?们再?两根?指?画?下,1cm?约有多长呢?(学??画出1cm的长度)  探究?:量?量蜡笔的长度。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有多长,那2厘?、3厘?、?厘??是多长呢???分别有?个1厘

  ??学?在尺?上找?找。请同桌的?朋友??指相互?画?下2cm?约有多长。  ?组活动:在尺?上找?找,从哪?到哪?是6cm长?从哪?到哪?是8cm长?从哪?到哪?是5cm长?  思考:通过在尺?上找这?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从0刻度到刻度?就是?厘?;?后??的刻度数减去前??的刻度数,得?就是?厘?。  下?回到刚才测量蜡笔的长度。先把蜡笔的?端对准0刻度,看看另?端所对的刻度是?,从?测量出蜡笔的长度。  三、认识?  (?)问题引?  教师: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板的长度来吗?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量?(请两位同学?学?尺量?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长?些的尺?来量,???点的单位来量??  学?读后,教师拿出?尺,给同学们介绍1?的长度,认识?尺。  (板书课题:??(m)作单位量长度)  (?)探索新知

  1、认识?尺,建?1?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尺,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学?分?组活动,教师引导学?把??的发现在?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请?组内同学每?都把?臂伸平,??尺量?量,感受1?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想,?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1??约有5?铅笔长;1?到我的胸?;课桌?约长1???)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有多长(举起?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作单位呢?  量?板的长、教室的长、?的??、树?的?、楼房的???都可以??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作单位。

  2、教学例。  教师:前?我们学习了?厘?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尺去测量出?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待会?我们再交流。  学?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组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组交流测得的?板的长和宽的?数及测量的?法  (1)?尺的0刻度与?板的?端对齐。  (2)??尺紧靠?板边,量?次作上?个记号,下?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板的长和宽。  ?板的长约4?,宽约1?。

  3、试?试。  教师: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多宽呢?学?随意猜。  教师:要想准确地知道它有多长、多宽,该怎么办??尺?量?量。  教师:请?组选择测量?具,并在?组内思考,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1)卷尺量。测量时?定要把卷尺拉直,才能量得?较准确。  (2)?尺量,测量时要在每次测量完处作好记号。还要注意每次都要对齐0刻度。  (3)绳?量,测量时要将绳?拉直。  教师:?家考虑得很周到。请各?组的同学作好分?,然后进?测量。  学?分组进?实际测量,再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虽然?家?的?具和测量的?法不同,但都发现教室的长?约是()?,宽?约是()?。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

  1、判断下?说法是否正确。  (1)数学书的长?约为20cm。  (2)家?门的?度?约为2cm。  (3)爸爸的??是170cm。  (4)?板宽约3cm。

  2、介绍数学?化。  教师:同学们,在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尺?的时候,?们是?什么进?测量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3、教学第65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下?我们仍以?组为单位进?测量,请?家??尺或卷尺互相量?量??。  教师:?家先想?想,可以怎样测量???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1)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测量。  (2)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尺测量墙的这个?度就是同学的??。  (3)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的零刻度算起。学?分组进?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回答:你的???1?还多多少厘??量出?庹?约长1??厘??

  4、教学课堂活动。  量?量?本书有多长,估?估?本书的长时1?。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回家后,量?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找找看,?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或?作单位的?  六、课堂?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篇?】?学?年级《?和厘?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1-5  学习?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和?。

  2、学会?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厘?和?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厘?和??的直观表象。  教学?法:双分管理,五步教学  教具准备:??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揭??标

  1、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起学习“认识厘?和?”,板书课题。)

  2、课题质疑(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

  3、揭?学习?标(齐读?标,这个?标能当堂达到吗?)  ?、?主探索

  1、?学指导(教师根据预设学?提出的问题,形成?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6页的内容,看图、看?字,重点看图??字部分,?6分钟时间完成下?问题:

  ①哪些物体第长度?约是1厘??

  ②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③?和厘?之间的关系?

  2、?学。?学竞赛开始,?谁看书认真,?学效果好!

  3、?学效果检测  (1)?1-2分钟?组讨论交流?学中遇到的问题。  (2)?组汇报展?,完成例题。  (3)做?做:(课本上的做?做,?少让两名学困?演板,其余学?做在练习本上。?谁做得?对?快,?谁书写?整,坐姿端正。)  三、合作提升

  1、更正:(指名上台更正。中等?评价,优等?补充,?红?粉笔改,哪个数字错了,先划?下,再在旁边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讨论:(对演板的易错点,要组织学?的进?争论。)  预设:测量物体时物体对准直尺第左端?

  3、评改:评议正确率、书写情况。同桌对改、调查学情。

  4、概括总结:(引导学?归纳总结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或者是做题?法。)

  A、尺?是测量长度的?具,厘?和?就是统?的长度单位。

  B、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它的右端对着?,就是?厘?。

  C、1?=100厘?

  5、质疑再探:(对本节课的学习学?还有什么疑问或不懂的地?进?质疑;并让其他学?解决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  预设:测量铅笔的长度?什么做单位?  四、当堂检测

  1、基础训练

  A、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厘??

  B、哪个单位对,在()?画“√”  (1)黄?的长15?()15厘?()  (2)房门的?2?()2厘?()  (3)钥匙的长5?()5厘?()  (4)旗杆的?8?()8厘?()

  C、3?=()厘?  1?-40厘?=()厘?

  48厘?-8厘?=()厘?  40厘?+60厘?=()?

  2、运?拓展  ?马??约1()  蜜蜂?长约2()  铅笔长约20()  字典厚约5()

  3、学??编题  预设:门?约2()

  4、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做题时,你想提醒?家要注意什么?)  五、抽查评价(3分钟)(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某个层次学?的学习情况)

  48厘?-8厘?=()厘?  40厘?+60厘?=()?【篇三】?学?年级《?和厘?的认识》教案  教学?标  (?)使学?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1?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和1?的实际长度,知道“1?=100厘?”。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尺度量整?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的动?操作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的实际长度。  难点:??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6厘?长的纸条。  学具:1?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成问题  (1)量物体的长度?什么?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两个?指???1厘?有多长?2厘?,3厘?呢?  (2)?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量下?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的刻度尺量,很不?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明?数学源于?活?于?活,体现了数学的应?价值,从?激发学?的探究欲望)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  出??尺,这是?把?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为单位)  让学?观察??带来的1?长的卷尺,和教师1?直尺的刻度是?样的。  那么1?到底有多长呢?教师?1?的直尺,量?量从地?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是1?,让学?观察1?有多?。再在?板上画1?长的?条线段,让学?观察1?有多长。  让学????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看到什么地?是1?,两?互相量?量??,从地?到?体的什么部位是1?,你的???1??,还是不到1?。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有?个1?的标记,不?1??的?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觉遵守这?规定。  以?组为单位,量出1?,2?,……给?家看。  (设计意图:通过??量??,来初步感知1?的概念,从?学习2?、3?……)

  2、厘?和?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1厘?有多长呢?同学?两?指??下,教师在?板上1?长的线段的上?并排画出1厘?。1?有多长呢?同学们?两???下。那么?和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折尺,这是?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与1?的直尺相?,?样长。看?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10厘?、20厘?、30厘?、……、100厘?。再看看这把1?的直尺,1???有100厘?;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也是有100厘?。同时,教师在?板1?长的线段上,以10厘?为单位,分成10份。  同时板书:1?=100厘?

  3、?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卷尺,并说明量?较长的距离,?般?卷尺。?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定要从物体的?头开始,由学?拿住卷尺的?端,对齐要量物体的?端,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端在尺?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应?,内化提?

  1、两?互相量??,_______?______厘?

  2、以4??组为单位,利?4个??1?长的卷尺,分?量下?的长度(每组量?项):前??板的长,后?板报的长,教室地?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或厘?。  教室长6()?板长2()  ?明??124()课桌长50()  (设计意图:通过做练习,巩固厘?和?的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呢?这些知识有?吗?

篇四: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熟悉厘米和米》教案1教学内容:

  德育点:

  仔细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同学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

  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量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沟通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同学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量,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熟悉厘米和米》教案3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受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学问的理解与熟悉,促进学问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关心同学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熟悉、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相互融合。

  教学预备:

  同学每人预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同学预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预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我会数:

  1、数出1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

  老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留意引导大家发觉两位同学表达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准时订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1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1厘米。

  2、数出2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2厘米有多长?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4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2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2厘米。

  〔4〕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2厘米?引导同学发觉:从1刻度线划到3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2厘米。或“倒着数”:从

  19刻度线划到17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2厘米。

  3、数出5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5厘米有多长?

  〔2〕老师引领同学一起数出直尺上的5厘米:

  A:从0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5厘米。

  B:倒着数--从20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5厘米。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5厘米?

  引导同学发觉:

  A:从1刻度线划到6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6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1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5厘米。

  B:从2刻度线划到7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8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4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5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4〕老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同学一起数出5厘米。

  4、数出10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0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有多长?

  同学可能会发觉--

  A: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B: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12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9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2〕老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同学一起数出10厘米。

  4、数出1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米有多长?

  引导同学发觉:老师桌面上的直尺长是1米;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预备的直尺长是1米;1米=100厘米。

  〔2〕我们知道1米=100厘米,我们一起数出100厘米来好吗?哪个小伴侣能利用直尺〔米尺〕把100厘米数出来?

  估量同学可能有两种--A:从1开头,依次数到100。

  B;以10厘米为单位来数。

  指名同学回答后,老师引导同学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反思,从而说明:用其次种方法数要快。

  〔3〕老师引领同学一起数出100厘米〔同学每个小组一把直尺〕:

  先以1厘米为单位数出直尺上的第一个10厘米,既从1数到

  10;然后以10厘米为单位依次数出100厘米,既从10数到100。在数的时候留意提示同学每一个长度都是从0开头的。

  二、我会画:

  1、用直尺画线:

  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

  2、用直尺画两条任意长的线:

  先让同学画,并在小组内沟通,然后指名同学上台展现自己的作品,引导同学说己是“怎么画的”:如2厘米,有的同学是从0刻度线画到2刻度线,,有的同学是从5刻度线画到7刻度线等等。最终老师结合上述实例引导同学画线时要留意的事项:画线时一般从0点开头画,直尺按住不动,始终画到终点的刻度,不能超过终点的刻度。

  三、我会量:

  1、量图形边长:

  2、量实物边长:

  为每个小组预备一套学具材料: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棱长为整厘米数〕,测量边长。让同学感悟长方体、正方体棱长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假如要测量黑板的长、窗台的高、教室的长,应选用什么工具?

  老师指导同学分别开展每一个活动,汇报测量结果。

  四、课堂: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学会的?

  《熟悉厘米和米》教案4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熟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和力量。培育同学观看、动手操作的力量。使同学养成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育同学的估测意识和力量。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详细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创造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看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同学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同学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许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如今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沟通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同学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老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同学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同学: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老师小结:由于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熟悉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熟悉厘米。

  1、教学例2。观看尺子,熟悉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预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同学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熟悉1厘米。

  老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头。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觉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由于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

  的确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同学自由发言)

  老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同学主动发言。

  3、熟悉几厘米。

  师:刚刚同学们熟悉了1厘米,那如今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同学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1)先拿出课前预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沟通。

  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示同学留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量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量得是否精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稳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同学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需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熟悉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3、曲别针的长是3()。

  4、1米=()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熟悉厘米和米》教案5同学状况分析:

  本班同学基础学问把握的较好,学习力量较强,在把握已有学问“米和和厘米的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很简单到达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同学经受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同学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留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同学动手操作的主动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同学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看,放手发动同学探究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

  稳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同学敏捷把握所学学问。

  教学目标:

  1、熟悉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米尺、同学直尺、预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如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

  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日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熟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熟悉

  老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同学发觉了已有学问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剧烈的学习欲望。

  二、新课。

  1、熟悉毫米。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看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看。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商量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同学商量。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

  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

  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量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到底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索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觉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老师点评:

  在同学原有对厘米的熟悉,老师引导同学探究、商量,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表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索问题,使同学体会数学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

  2、熟悉分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熟悉一个长度单位——分米。

  师:请同学们观看米尺,10厘米有多长?10厘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

  生:观看米尺,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cm)

  师: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同桌相互用尺子验证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同桌相互验证。

  师:你来大胆的猜测一下,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进

  行猜测。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观看米尺,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始终数完,看一看一共有几个记号?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同学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

  师:板书——1米=10分米〔dm〕

  师: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几分米?

  生:同学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

  师:估算一下你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同桌用尺子量进行验证。

  《熟悉厘米和米》教案6教学要求:

  1.学问目标:熟悉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力量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育同学仔细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熟悉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

  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预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同学观看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留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同学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同学所画的线段,让同学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同学试画,并让同学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留意从0刻度开头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稳固练习

  量一量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课后反思:

  同学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同学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同学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推断,也就是同学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老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熟悉厘米和米》教案教学内容:

篇五: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厘米、米的认识》是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教材分析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

  一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大都还没有培养成学习的兴趣,他们天真浪漫、活泼爱动,他们童言无忌,所做即所想,约束能力差,注意力分散。在课堂上的普遍表现则是,不能够主动地听讲,学习起来还要以玩相伴。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信息窗一、信息窗二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学生已对厘米、米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量物体的长度用尺来量,量较长的物体用单位米,量较短物体的单位用厘米。因此在教学中用直观的教具、或者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更有效,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合理应用微视频进行教学,创设声情并茂的情境,对孩子们学习数学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去学习数学。

  这节课是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厘米、米的认识》复习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是学生学习了厘米、米的认识以后进行复习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学情分析

  理念与方法

  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借助几何直观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从而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在生活中的运用。

  2.掌握厘米和米的关系,会换算

  教学目标

  3.会进行简单计算,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认识线段:会量、会画,感受生活美。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厘米和米的关系,会换算

  认识线段:会量、会画

  掌握厘米和米换算的关系,会运用,体会单位之间的关系

  前置作业(可选)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化支撑

  设计意图

  (环节上可选)

  昨天,小明写下面我们一起来了一则日记,今天看一段微视频。在这里老师给同(播放微视频:复谈话导入

  学们展示一下,看习厘米)

  一看小

  明这篇

  日辩记是怎么写的。一辩

  :这样测量(找生读)

  以橡皮的长度可吗?(小组讨论)

  复习厘米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急忙去上同学们都笑了,生一:不可以,0学,路上还碰到为什么笑呢?刻度没有对齐。了身高175米的(板书课题)

  王老师。到了学生二:可

  校,我马上拿出以。用6-2=4厘厚1m的课本看起来。

  米

  通过日记的形式引入课题,让同学通过微视频们感受单位同学们更进在生活中的一步掌握厘应用。

  米这一单位,为课堂练习做好准备

  通过微视频进步掌握米这一长度单位,理清米和厘米之间的大小,单位之间的换算;画线段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进一步掌握厘米和米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复习米

  画一条3厘下面我们一起来米的线段。(学生看一段微视频。(播放微视频)

  动手画)

  厘米与米的关系

  量物体的长度用尺来量,量较长的物体用单位米,量较短物体的单位用厘米。

  练一练:

  ⑴

  量一把牙刷

  的长,用()做单位。

  (2)量篮球场的长,用()第一关:填上适做单位。

  当的长度单位

  ⑶1米长的木棍长可2(以)截

  长成

  ()根18()

  高70厘米长的木块。

  ()

  长

  3()

  第二关:在()填上“米”或“厘米”。

  (1)一棵大树高19(),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知识,练习中加入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进行评价时,让每一个小组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现出课堂的公平性。

  冲关练习

  生答,师订正

  19()。

  数学书的长是多媒体课件

  (2)课桌的高是90(),教室外面走廊是30()。

  (3)一支铅笔的长20(),一根拔河用的绳子长20()。

  (4)在米尺上从

  刻度0到刻度100是1()。

  第三关:判断题:对打

  √,错打×.1.小明的铅笔长约米)2.小红的大拇指宽约18厘.(米.()3.教室的长约8厘米.()

  4.语文课本的宽约10米.()

  第四关: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4厘米+7厘米=()厘米

  20厘米-2厘米=()厘米

  40米+30米=()米

  8米+15米=()米

  1米+78厘米=

  ()米()厘米

  1米-18厘米=()厘米

  1、排排队

  98厘米

  、10厘米、1米、72厘米、10米

  ()

  <()<()

  <

  ()

  <

  ()

  2、解决问题

  (1)小明每天上午到学校上课,交流展示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应用数学。通过展示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

  指导学生上台分小组展示

  收获总结

  下午回家,来回多媒体课件

  要走多少路?

  (2)小明从家里出发,经过学校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要走多少米?

  3、修改日记(对应本课的开头,前后呼应)

  我这样改:

  早晨,我从2()长的床上起床,用15()长的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急忙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75()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的课本看起来。

  课堂评价方式

  小组评价,口头表扬,击掌鼓励

  板书设计思路

  复习米、厘米,掌握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融会贯通

  在复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复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测量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

  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

  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不足之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上下来了,在反思的同时我发现你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观看微视频中的辩一辩,还不能正确地进行不从零刻度测量物体的长度,还需加强。

篇六: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拃量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一样,测得的结果就自然不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着重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观察,动手测量。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因此要让学生已实际操作体验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要从表象更直观地建立起对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通过自己实际操作深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通过实际测形成对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认识,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4、初步学会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建立1厘米和1米长度的观念。

  五、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厘米尺、纸条、米尺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疑导入

  时长

  31、新学期同学们拿到新课本老师请大家以分小组为单位摆一摆,比一比我们的课桌有多钟

  少本课本这么长。

  2、老师询问结果。(结果各不相同,有4本这么长,也有5本这么长)

  3、为什么同样的课桌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接着一起来学习。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带着疑问和好奇激发往下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统51、看课本第二页的图片,认识古人是用身一分体的一部分为标准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长钟

  2、认识拃。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拃来测量课

  度桌,结果也各不相同,提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单(老师的手大,学生的手小)

  位

  3、老师归纳: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量物体的长度就会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为了得到

  同样的测量结果,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使用同样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

  长度单位。

  认71、认识尺。虽然有了统一的长度单位,但课

  识分如果每次测量都用单个长度单位一次一次厘钟

  来测量,很不方便,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

  米明了标有统一的长度单位的测量工具——尺

  尺子。本课主要学习的是厘米尺,先让学生

  自行观察,并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厘米尺。

  2、认识刻度线。课件出示厘米尺的放大图,一条一条的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

  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3、认识尺上的数字。厘米尺上有很多数字,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而不是从尺子的顶端教

  开始测量。其他数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如

  0到2表示两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是相同的,所以每两个刻度之间的间

  隔是同样大的。

  4、厘米尺上的标注“厘米”或“cm”。厘

  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cm”。

  认81、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并数识分一数有多少个1厘米再进行展示(0~1之间,授

  1钟

  2~3之间,3~4之间······),每相邻两个数厘字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米

  2、建立1厘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大拇指和食指的距离比划出1厘米。

  (2)举例说一说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田字格的宽)

  新

  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的操作体验可以更直观的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一步一步充分地认识厘米尺,为接下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和测量物体做了铺垫。

  通过对自身的1厘米测量更直观认识到1厘米,举例说明长1厘米的物体可以拓展思维,巩固知识。

  用61、测量纸条的长度。

  厘分(1)同桌之间一起测量纸条的长度,老师米钟

  巡视,指导。

  量

  (2)提问学生测量得多少厘米,你们是如何测量的。

  2、课件演示测量纸条的方法,强调注意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就是多少厘米。

  认61、学生测量课本的长和宽分别有多长,再识分用课本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出我们的课桌有米

  钟

  多长。(课本长为:25厘米,宽为:20厘米;课桌长度为:25+25+25+25+25=100厘米)

  2、用厘米尺一点一点地测量课桌很不方便,为了测量方便我们要使用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米”也是通用的国际单位可以用m表示。

  3、老师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出课桌长为1米,通过计算课桌长度为100厘米,引导学生说出100厘米=1米。

  4、提问学生说一说身边大约长1米的事物。(学生张开的双臂、教室里扫把的长度……)

  5、估测教室和教室里的物体大约长几米。(教室的门大约高2米;教室的长大约为8米,宽大约为6米)

  31、课堂练习

  巩固分(1)课件出示两张带有尺子测量的物体,钟

  让学生说出物体的长度。

  练习

  (2)课件出示四张图片,分别为操场长度、国旗杆、电池长度、粉笔长度,用厘米或米进行填空。

  2、课后练习

  (1)让学生估测一下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如笔袋、笔记本),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测得准不准。

  (2)回家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再和同桌说一说。

  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测量操作才能真正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强调测量方法可以减少学生的操作错误。

  通过课前的导入引出米的学习,让学生对米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课堂小结

  21、请同学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检测学生的学习成分2、老师总结:我们认识了尺、认识了长度果,帮助学生归纳总钟

  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1厘米和1结。

  米有多长,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后再也不用担心不知道物体有多长了。

  八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米

  1、统一长度单位

  刻度线

  2、认识厘米尺

  刻度

  3、认识1厘米

  标注:厘米(cm)

  4、用厘米量

  5、认识米(m):1米=100厘米

篇七: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一: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掌握已有知识“米和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

  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

  /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新课。

  1、认识毫米。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察。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讨论。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

  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

  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

  /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教师点评:

  在学生原有对厘米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表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分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师:请同学们观察米尺,10厘米有多长?10厘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

  生:观察米尺,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cm)

  师: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用尺子验证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验证。

  师:你来大胆的猜想一下,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生;进行猜想。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观察米尺,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看一看一共有几个记号?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

  生:学生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

  师:板书——1米=10分米(dm)

  师: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几分米?

  生:学生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

  师:估算一下你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同桌用尺子量进行验证。

  篇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上次阿福去裁缝店做了一件新上衣,结果满意吗?为什么?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

  /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如果你是阿福,现在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

  生1:1米=100厘米吗?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比划一下。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米究竟有多长?

  生:想

  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1)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质疑: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从脚底量起,到老师的腰这里的高度是1米,而到这位同学下巴的高度是1米?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四)联系估测。

  师: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天天带着米尺,如果身边没有米尺,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呢?

  生:手臂伸开的长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计出来了,我们刚才步测3歩大约1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大约有几个3步,就有多少米。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这样看来,我们身上又多了好几把尺子呢。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忙测量一下吧!可以怎样测量,请在空格内打对号。师:通过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计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步测更合适。

  (五)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软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软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出示课件。

  (1)领生观察,课件出示刻度:0、10、20??100cm

  100cm(1米)

  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2)认读刻度。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课件出示:0—30cm

  0—42cm

  20—40cm

  三。自主应用。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现在看看谁的反应快。我说长度,你打手势。

  2。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比1米少得多

  铅笔的长比1米多得多

  教室的长比1米多一些

  信心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28米

  铅笔的长10厘米

  教室的长1米30厘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9

推荐访问: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050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