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高中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考(通用3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09 17:36: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考(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高中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考(通用3篇)

2023高中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3篇

【篇1】2023高中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由儿童中心论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各个方面发生着变化,要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学生是关键。本文立足杜威的儿童中心,从老师角色、学生角色两个方面来谈基础教育改革。评价制度应该围绕学生制定,就应该具有教育价值;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促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角色要由“满堂灌”的施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也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变为学习的“太阳”。

  儿童中心论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提倡在教学中儿童应该由围绕教师转的“卫星”变成学习的“太阳”。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主张教育应符合儿童个性发展,兴趣与训练相辅相成,课程与教材要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学互长。
  
  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基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这次改革是教育主体的一次大变革,是对儿童的一次较为彻底的解放,它使儿童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学要围绕儿童展开,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与兴趣。本文就从教师角色转换,学生角色转换来探讨杜威儿童中心论对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学习理论是教师为中心,现在变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在这一主体变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中,他非常注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他将思维的五步法直接应用到了教学方法上,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这个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因此为了进一步有效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转换角色。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导师角色


 教师是学生创新欲望的激发者,创新思维与技能的训练者、示范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引导要切实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其身心和谐的发展。既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职业理想,又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二)榜样角色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好榜样,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要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精神面貌。
  
  (三)朋友角色
  
  教师在同学生的交往中应该是朋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交往,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和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思维方式和特殊行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
  
  (四)引路人角色
  
  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处于不稳定、不成熟时期,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绝不能一时冲动采取请家长,甚至开除的措施,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成长,更给他们的心灵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引路人,带领他们走上正轨。
  
  二、基础教育改革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使各种各样的教学围绕学生展开,更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己主动转换学习思路、学习方法,自觉主动完成角色的转换,由知识被动的“接收者”变为“知识主动探求者。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是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尽管在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已经为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做了许多外界的准备,但是仍然有许多儿童不能从过去的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而影响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
  
  笔者结合实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树立学生的学习观:
  
  (一)自主性学习
  
  儿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若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要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试验就要亲手去做,你自己说的想法一定自己说出来。
  
  (二)合作性学习
  
  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这样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
  
  (三)探究性学习
  
  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通过试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只要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
  
  (四)创造性学习
  
  在教学中,学生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尝试独立从事探索活动,学生一定要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在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同时,努力展现自己的创造才华。
  
  结语: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在改革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问题,但是从“杜威的儿童中心”来分析,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来改进。转变是一个需要教育线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只有这样,基础教育改革才能达到实效。

【篇2】2023高中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现状与思路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解析

一、《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出台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的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一)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
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有4000多万高中生;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300多万,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育”;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至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我国已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数以亿计初中毕业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在基础教育其他领域,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2522.4万人,幼儿园(含学前班)在园23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41.3万人,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2007年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分别为1987万人和861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3.4倍和4.2倍,在高中阶段与高等教育占据半壁江山,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7年非学历的中、高等教育毕(结)业者分别为6810.8万人次和412.6万人次,企业年培训规模9100万人次。国家专项支持建设的1076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8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7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成效明显。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区域间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或合作办学,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世纪之交的扩招,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就达到了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15%的标准。2007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7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比1978年增加了近11倍。国家加强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西部和人口大省高教发展倾斜支持,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2006年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1%、97.2%和89.3%,具有高学历教师比例在逐年增加。中小学教职工聘任、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校长选拔任用等制度不断完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顺利进行,2007年秋季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高等学校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组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师德建设总体上不断加强。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素质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中考改革逐步推广,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将优质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等办法。高考改革稳步推进,在高水平大学开展自主选拔录取,部分省市进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和高考自主命题,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省市实行高考综合改革。学校体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重视学校美育,加强劳动观念教育,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从1980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至今,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共通过了《教育法》等8部教育专门法律,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数十项,各地出台地方性教育法规数百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数百项教育部门规章,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推进。1978-2006年,出国留学人员106.7万人,回国27.5万人。1996-2007年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3.47万人,回国比例达97.5%。有留学经历人员在“两院”院士中占80.49%,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中占77.61%,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研究基地主任中占71.65%,在长江学者中占94%,在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占72%。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教育交流合作关系,与我国签订互认学历学位协议的国家地区达32个。2007年来华国际学生总数超过19万人,境外孔子学院已达226所,中外合作办学有了较大的进展。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分以下三个阶段展开的:一是20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注重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相协调。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六大,教育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这一时期,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阐明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路。

(二)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从整个国家看,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财力有限,投入教育的财力也就相对不足,中西部教育在发展水平,两基的普及,师资力量,校舍的建设,图书资料等教育教学设备的购置以及家庭对教育的支出等软、硬件方面,都显著地落后于东部。二是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全国预算的教育经费60%用于义务教育,用于农村教育的却只占35%,但农村是我们整个教育的最大头,而其得到的资金投入却只有三分之一。因此,城市学校在教育的软、硬件上都普遍远远的好于农村的同类学校。三是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也不够协调。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平均是4%。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4%,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的目标值。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我国的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只有3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定比例一般是60%到80%。这表明我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水平仍然较为薄弱。

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共22章、70条。分为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以及实施等几个部分。

(一)总体战略

1、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即: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1)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体讲:就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表1 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2658 3530 40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50.9 62.0 75.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4.0 90.0 9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15772 16100 16500

巩固率(%) 90.8 93.0 95.0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4624 4500 4700

毛入学率(%) 79.2 87.0 90.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2179 2250 2350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1280 1390 148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2979 3350 3550

在校生(万人) 2826 3080 3300

其中:
研究生(万人) 140 170 200

毛入学率(%) 24.2 36.0 40.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6600 29000 35000

表2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 9830 14500 19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0.5 11.2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9 15.0 20.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4 13.3 13.5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67.0 87.0 90.0

(二)发展任务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明确政府职责;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3、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4、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5、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6、继续教育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7、民族教育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加强教育对口支援。

8、特殊教育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三)体制改革

1、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4、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5、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6、扩大教育开放

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2、保障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
完善投入机制;
加强经费管理。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4、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5、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6、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五)实施

本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专家解读

(一)高考篇

1、部分科目一年不止考一次

《规划纲要》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并且力度很大。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对于纲要中提出的“一年多次考试”,专家们认为,条件最成熟、最可能率先实施的是英语科目。“可能会像现在考托福和雅思 一样,一年有多次考试机会,考生参加招生时可以使用最好的成绩。”

2、上大学可能有五个途径

早在《规划纲要》调研期间,专家们就提出要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高考之外,像一流的大学可以增加联考,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特殊政策,对高职院校可以逐步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地方放开,实行免高考的“登记入学”。《规划纲要》列出了五种上大学的方式:高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 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
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
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
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3、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

《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方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专家们认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实际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为学生多次选择,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提供条件。

(二)高校篇

1、大学校长将摘“官帽子”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就逐步取消高校校长的行政化级别的问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进一步介绍,在这次《规划纲要》中,想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

这是中国高教界渴望已久的政策,希望可以吹响中国改革号角,使高校重新回到尊重学术自由的轨道上去。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就是按照教学规律办学,引导学校依法办学。高校获得自主权必将释放出巨大活力,培养出一代代创新人才。

存在学校的级别和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提的行政级别是行政化的一个方向,更深级别就是行政化的管理方式。

要解决行政化问题,不是一个制度可以解决的,比如是不是取消行政化,取消行政职位就可以了,一个是推进政校分开。

巨型大学出现之后,再简单沿用教授治校实际上不太合适了,所以很多地方提出来教授治学,而不是教授治校。

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对改革的深入,包括政府在这里头起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改革。

对巨型组织管理者的这种专业化,校长的职业化,管理队伍的职业化,职员化,实际上都是要把行政的管理这种水平提升了。

这里面包括决策,公办高校健全意识规则和程序,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选拔人员办法。

(三)上学难篇

1、给民办教育“名分”

高等教育里面的民办教育未来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是有风险了,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2017年我们的18岁的人口都在持续的下降。《规划纲要》中明确“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 的各类歧视政策”,“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并且对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等。

2、破解城乡“入园难”

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征求意见稿还明确,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四)上好学篇

1、下猛药让“择校”变成历史

近年来,择校风盛行对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教育资源不均衡。

《规划纲要》针对这一痼疾下了几剂猛药。首先是实施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第二是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发挥导向作用;
第三是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第四是保证适龄儿童进入公办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2、工资改革推动教师流动

对于教育均衡,全国各地都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教师流动就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在《规划纲要》里就特别提到了,“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这些规定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3、出招数促进优质生源流动

在提出教师、校长区域内“交流”的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均衡优质生源。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剂真正的“猛药”。

优质生源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间的差距。一所学校,好教师再多,如果没有优质生源,也不一定能取得高升学率。这次《规划纲要》提出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去,将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会“一抓就灵”。

(五)减负篇

1、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给学生发展空间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中国教育学会 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 表示: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的确与目前的考试制度有关,但与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也有很大关系。

如果考试和学习的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负担就会很重。如果考试着重考察能力,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不会感到负担很重。

2、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

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

3、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克服“应试教育”

征求意见稿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篇3】2023高中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化本1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育”;
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明确政府职责;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3、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4、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jLBHrnAILg

  5、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6、继续教育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7、民族教育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加强教育对口支援。xHAQX74J0X

  8、特殊教育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三)体制改革

  1、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4、办学体制改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5、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6、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2、保障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
完善投入机制;
加强经费管理。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4、推进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5、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6、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三、改革分析

  (一)高考篇

  1、部分科目一年不止考一次

  本次改革对人们最关注的高考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并且力度很大。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虽然这些目标不能一步达成,但它们的提出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LDAYtRyKfE

  2、上大学可能有五个途径

  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高考之外,像一流的大学可以增加联考,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特殊政策,对高职院校可以逐步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地方放开,实行免高考的“登记入学”。Zzz6ZB2Ltk

  3、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实际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为学生多次选择,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提供条件。dvzfvkwMI1

  (二)高校篇

  1、大学校长将摘“官帽子”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近几年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建立起一套新的,适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然后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倾向。rqyn14ZNXI

  (三)上学难篇

  1、给民办教育“名分”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等。EmxvxOtOco

  2、破解城乡“入园难”

  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SixE2yXPq5

  (四)上好学篇

  1、下猛药让“择校”变成历史

  实施县(区) 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将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6ewMyirQFL

  区域内初中;
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保证适龄儿童进入公办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kavU42VRUs

  2、工资改革推动教师流动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y6v3ALoS89

  3、出招数促进优质生源流动

  优质生源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间的差距。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去,将会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会“一抓就灵”。M2ub6vSTnP

  (五)减负篇

  1、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给学生发展空间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

  2、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各级政府要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0YujCfmUCw

  3、培养适应社会能力克服“应试教育”

  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中对 通用 高中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考(通用3篇) 2023高中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2023高中对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心得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069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