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墨客文档网!

我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本(通用6篇)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3-08-14 15:4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本(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我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本(通用6篇)

我的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篇

第1篇: 我的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9年9月29日01版)

【期刊名称】《民族大家庭》

【年(卷),期】2019(000)005

【总页数】1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深刻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今天,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
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
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第2篇: 我的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心得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可以理解这个“铸”字,经过高温熔铸,物质内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一个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有机组成的整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整体性、共同性、向心力,这是对民族团结更高水平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一体”就是指我国56个民族早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民族实体。这个民族实体就是中华民族。“多元”是指民族文化和民族个体的多元。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要求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尊重差异是为了包容多样性,却不能过分强化和固化这种差异。我们要通过学习“四史”、“五观”,增进“五个认同”。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要在全社会各民族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国无魂不立,族无魂不聚。再次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这一点体现在我们学校工作中,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各族学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彼此相互沟通,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祖国观和民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好好学习,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铸牢中华民主共同体意识,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同时把爱国主义·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年轻学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既要认真开展好学科教学工作,还要着眼于党的理论、思想、的宣传。国家统一、民主团结是新时代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主旋律,我们要牢牢团结在一起,把党的民族政策在课堂中落实好、贯彻好,在突泉三中美丽的校园树立全面铸牢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携手共同书写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都是因为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交相辉映,才发出了令世界震惊的光芒。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了各民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间的团结与统一,是举国上下皆想见之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是祖国的一份子,我们的安危都是与中国息息相关,只有民主团结,实现复兴,国家富强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处理好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将国家放在第一位,全身心的投入国家的发展。

我们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体目标。我们要为少数民族代言,成为少数民族的明信片。在校与同学、老师和睦相处,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做好民族团结的榜样,与不同民族的同学交心,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成为民族团结的桥梁。我们要有爱国主义精神,关心国家大事,思想端正,坚定立场,我们一定自信的面对未来。在这迅速变迁的世纪,一定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为民族的大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最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国际大环境和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的阶段。民族团结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第3篇: 我的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日快乐阅读:致青春

   时间像一把小刀,将我的青春雕琢地淋漓尽致时,也在一点一点地消磨一点一点地侵蚀。时间的侵蚀下,我再也没有任何反击的利器,古铜锈铁般熔成一团。像一只被别人囚禁在袋中的萤火虫,怎么照亮希望也只是仅仅驱除内心中的静谧,留下一缕温存而带有呼吸过的余热。时间仿佛注定要掠夺我的青春。

   概念青春

   懵懂的我还是会像以前一样回想着在小镇的阁楼上,倚着窗台看着人渐近渐远的繁华街市;
注视着车水马龙般的街口;
凝望着涌动的人群。阳光像是折了翅的天使般,含着美丽的光环停驻在窗台喘息着。我曾想天真的抓住它,但有了青春我才明白那曾赐予多少人温暖的天使竟像我的青春一般薄弱,一点也经不起时间这般的消磨。但夜悄然落下帷幕,斑斑点点缀着点朦胧星挂着轮惨白月,这时我触摸这曾让天使停驻的窗台手心仍透着丝像这天使故意残留下的温暖。我这才豁然的明白到岁月抹不掉青春的斑驳印迹。

   恍惚的我在青春中左右躲闪着时间的侵蚀,每一次都会伤痕累累的趴下喘息,可内心总又燃起青春那般的叛逆。我像只受了惊的鹰在时间的苍穹下滑翔寻找歇息的枯枝,但时间又总是捉弄着我华丽的“羽毛”,让它在烈日下暴晒;
让它在急雨中打湿;
让我曾在追逐青春时将我浑身唯一的装饰散满天空。我总是昂着头,正如现在残疵不全的青春随着时间诱惑而逝去,但我仍会展开庞大的双翼不肯向时间屈服。苍穹中仍残留着我俯首滑行的痕迹,但那青春却像那华丽的羽毛般在时间下一缕一缕的背叛了我。我这才重新抖搂着身上残余的青春,数落着一切关于青春的印迹。

   总爱翻开世界地图,在茫茫的大洋中荒芜的大陆上去寻找我所丢失的“羽毛”,却仿佛像是南北两极彻底的颠覆了,我像失去了磁性的指南针总在表盘中悬浮不定。可我还是找到了一缕被遗留下的“羽毛”痕迹。原来如此,是被时间无耻的掠夺了,实际我追不上时间的步伐总是在原地打着转。我也在郭敬明的书籍中搜索我的青春,在《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中我好像又回到了往年昏昏沉沉般的时光,我的青春总是会在我忙忙碌碌时慌张的奔窜着。多久后,我也会深深学着古代的文人雅士一般摇着脑袋朗诵诗歌,也会刻意的模仿着师哥师姐手持一本书卷跑到树荫下静静的享受。曾几何时,我是痴爱雨的,总把它比作我的青春,站靠在学校的屋檐下,每一次雨杂乱无章的分割着阴霾的天空,心灵总透着一丝的忧伤。我可怜的青春!好像青春时间细雨总是能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出现让我这般的毫无察觉,氤氲着支离破碎的心灵,才朦胧的浮现出我与我的青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面向与心理路径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结构面向主要分为文化视角与政治视角两条加工路径。文化面向即为中华文化认同,政治面向则为国家认同,两者均通过增强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达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共同内群体认同。建设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需要心理学承担历史使命。论文分析指出,心理学可从五条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共同体意识,浸润民族文化交融;
扩大族际交往,提升接触质量,推进跨民族友谊;
促进交叉分类,凸显公民身份;
涵化共同体记忆基础,增强共同体文化内涵;
促进民族地区志智双扶,推进共同体经济繁荣。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同内群体认同;
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和精神皈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因此,从心理学的学科视角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对当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

共同内群体认同(common ingroup identity)聚焦社会分类进而解释群际行为,通过增强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转换成员关于当前群际关系的认知表征,使群体成员的身份意识由“我们”(us)和“他们”(them)转变为一个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群体(superordinate

group)“我们”(we),进而使内群体的积极情感伴随这一改变延伸至当前新形成的上位群体。也就是说,从过去我是某某民族转而强调我们是中华民族,这一过程强调重新范畴化(re-categorization),主张不消除分类,建设包摄水平更高的群体范畴,通过扩大群体范围,将已有的外群体(他群体)内化至内群体(本群体),凸显群体相似性,接纳群际典型性,增强上位认同,进而改善群际关系,消弭群际偏见,降低群际竞争,启动群际帮助,提高群际共同性和相似性感知,减少分歧,激活互依性和命运一体感。从这一要义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为增强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借助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包容性力量,改善各民族间的群际关系,将相对离散的分类融合到更高级别的分类水平,铸牢包摄水平更高的中华民族认同,进而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感与一体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结构面向可以分为文化视角与政治视角两条加工路径,文化面向即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政治面向则为国家认同,两者均通过铸牢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共同内群体身份。

二、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面向,是核心的心理与思想体系,引导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与日常行为。它是群体凝结的核心逻辑,是区别群体符号的隐形边界,对于群体内聚力具有巨大的导引作用。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可以通过文化符号、文化理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文化理想进而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

文化认同在心理上表现为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产生的归属感,进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对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精神结构进行不断内化、保持与发展的过程。就族群而言,文化是识别群体的标志,是确定身份和意义边界的坐标,是族群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基准与体系。就共同体而言,这是凝聚力的根基,也是共同体内人与人之间的意义链接,是建筑共同文化符号、秉持共同文化理念、遵循共同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追求共同目标理想的基石。中华文化认同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共识与认可,是建设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的心理基础和价值根本。中华文化深刻的表征与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而非沉寂,是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心理磐石。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独有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三、国家认同:中华民族的政治共同体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是中华民族的政治共同体面向,是国家内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政治道路、政治主张、道德价值观的认可,是在一定历史情境中形成的,是国家建设和国民整合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稳定与社会繁荣的重要保证。国家认同区别于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它是差异化的族群成员通过“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形成的情感皈依与身份归属,也是一种具体可依的上位群体的认同。国家认同具有多重维度,包括国家归属、国家承诺、行为探索、世界主义倾向和国家主义倾向。其中,国家归属(belonging)是个体对国家的情感卷入,是个体对作为国家成员的共同感知;
国家承诺(commitment)是个体对国家有意识地重视与赞同;
行为探索(behavioral exploration)是 寻 求 与 自 己 国 家 相 关 的 信 息 、体 验 与 行 为 参 与 ;
世 界 主 义 倾 向(cosmopolitanism)是个体对国家的优先性感知;
国家主义倾向(nationalism)是个人与国家之间无条件的支持与积极评价。国家认同正是中华民族在政治面向上的上位认同,是国家内不同群体的共同要素和共同身份。国家认同强调主权性、优先性、排他性,强调成员资格,标注身份归属,作为政治面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它通过“国 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形成自己情感与身份的归属。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是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国家安身立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路径

当前,面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需要心理学承担历史使命,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国家认同基础,通过共同的文化联系和政治身份形成内心深层次的多元一体的上位认同,最终达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培育共同体意识,浸润民族文化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共同内群体认同其价值在于铸牢更高层次的群体认同,弱化原有的群际边界,呈现更多群际相似性,拉近彼此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强化民族间的信任与积极情感,通过培育共同体意识增进一体感。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基,铸牢共同体意识本身就是由具象的族群文化上升为共同体文化,进而聚合成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凝练出符合共同利益且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由此通过推动各民族人民构建共同体文化素养,深化文化积淀、文化情怀,增强国家意识,推动国家认同教育,认同国民身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国家认同相结合。

二是扩大各民族交往,提升接触质量,推进跨民族友谊。群际接触是改善关系、避免冲突的有效手段,因为它能够增强彼此的认知依赖性。跨民族友谊(cross-ethnic/inter-ethnic friendship)可以延伸自我认同,促进群际融合,培育共同体意识,强化一体感。

这种由不同民族建立起的友谊关系,是一种高质量的群际接触,不仅具有共同目标、群际合作、地位平等、权威支持等因素,还具有高亲密度、相似兴趣、自愿接触等积极特性,它是群际接触中最佳和最积极的接触,也是形成群际信任的最优路径。当前我国民族地区

互嵌式社区建设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纽带和友谊关系的联结,通过空间互嵌、经济互嵌、交往互嵌,形成了情感相通、文化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的紧密关系。

三是促进交叉分类,凸显公民身份。身份建构是个人生活经验的整合过程,当人们从一个语境向另一个语境转移时,基于语境的反射,身份就会发生变化。导致当代世界冲突或潜在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分类时,总是简单按照单一分类原则。事实上,对个体进行多重再分类,即交叉分类(cross categorization)可通过与群体进行社会判断时凸显的两个或多个类别维度的社会分类,帮助有效弥合群际边界。再分类策略正是通过延伸类别身份以达到削弱类别显著性目的的渠道之一。由此,共同意识的再分类整合可以通过激活公民身份认同达成。公民化是国家成员从政治角度,根据法律规定,进行权利和义务的习得,是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的过程。公民身份的建立与发展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路径展开,前者根据法律制度习得权利与义务,后者强化个体责任与美德。激活公民身份以及相应的公民责任、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道德是构筑共同体的制度性保证。

四是涵化共同体记忆基础,增强共同体文化内涵。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是对过去事物形成的群体认同的共同表征,作为一种由社会维持并存储的符号,这一符号可以被其社会成员获取。它不仅是对过去的描述和回忆,更是基于“当下”而对过去的重塑。这一记忆过程基于当下,亦指向未来,且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集体记忆可以通过社会信息传播、认同建构、符号互动等途径在社会中被社会成员所共享、内化与认同。集体记忆的存在,说明人类不仅以第一人称单数“我”生活,而且以各种形式的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生活。每一个“我们”都是由特定的话语构成的,这些话语标明了某些界线,定义了各自的包容和排斥原则,并提出承认集体记忆的概念就是承认某种集体认同的概念。

一部中国史正是一部由各个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它由各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发展、夯实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应被深深地镌刻下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需要根植于过去,着眼于现在,期望于未来,成为铸牢共同体认同的连续性线索。

五是促进民族地区志智双扶,推进共同体经济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最终走向共同体繁荣发展。从2017年至2019年,从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塞勒(Richard Thaler),到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迪弗洛(Esther Duflo)和克雷默(Michael Kremer),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有加的助推(nudge)策略旨在从行为决策和心理机制入手,不必取道行政命令,无需借助经济杠杆,而是通过简约低成本的选择架构推动行为改变。借助心理助推,既扶志,又扶智,避免认知损耗,提升心理资本和认知资本,打破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循环陷阱,走向共同富裕。如利用框架效应增强民族贫困群体经济参与度,丰富信息获取路径,减少经济成本,提高民族地区社会服务水平,通过自我效能提升和角色榜样应得性提升民族贫困人口的能力和意愿,调控微观机制,打破长期持续的贫困环路,通过志智双扶改善个体决策质量,打破家庭贫困文化樊笼。只有实现民族地区的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 Pettigrew,T. F.,& Tropp,L. R. How does intergroup contact reduce prejudice? Meta‐analytic tests of three mediator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8(6).

[2] 管健,荣杨.共同内群体认同:建构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认同[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1).

[3] 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2).

[4] 柴民权,管健.从个人认同到国家认同:一个社会心理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

[5] 管健,郭倩琳 .国家认同概念边界与结构维度的心理学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3).

[6] 管健,郭倩琳.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结构与验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7] Vargas-Salfate,S.,Paez,D.,Liu,J. H.,Pratto,F.,& Gil de Zúñiga,H. A comparison of social dominance theory and system justification: The role of social status in 19 na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8(7)

第4篇: 我的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朱维群[1] 作者机构:[1]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出版物刊名:科学与无神论 页码:3-5页
年卷期: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共同体意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起源问题;历史走向;大一统;多民族;各民族;
摘要: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三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在长期理论思考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开拓性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起源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多元论和一元论、本土说和外来说等争论作出了进一步厘清和修正,对中华民族由多元朝向一体的历史走向作出宏观概括,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迄今仍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5篇: 我的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铸牢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民族交融,有利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我们应该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视程度,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法治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历史认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及历史认同(一)概念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民族共建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的意识。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二)历史认同
古往今来,我国始终是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从秦始皇一统六国开始,无论是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历史认同入手,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演变过程,是对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日益交流交往交融的认同。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为中华民族交融发展提供了又一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我们新时期做好团结工作、思想工作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前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国内看,我国各民族各有差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各民族缩小差距。在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区、气候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民族聚集地区资源丰富,但是生态脆弱;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非常鲜明,但基础设施落后,发展较东部地区严重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偏低。因此,只有加强民族团结、合作,才能缩小差距,共同发展、共同创造繁荣的中华文明。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我国各民族是水乳交融、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意义,加强民族认同感。
其次,从国际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有利于得到国际的反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面临挑战,内有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外有西方文化霸权的入侵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新要求,我们要让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强化中华民族自豪感,让国外敌对分裂势力没有可乘之机,这对加强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三、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经济、政治、教育、法治等方面着手,尤其要重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加快地区发展,铸牢经济基础
十九大报告上,我党重申了“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加快地区建设,缩小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以强带弱,带动个别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深化各民族经济共同体联系。做到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在坚定政治认同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加大对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民族地区民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实现各地区共建共享,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现实基础。
(二)坚持党的领导,铸牢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国一直以来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1947年,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始阔步前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充分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造性和优越性,坚定不移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落实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三)推进民族团结教育,铸牢理论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在推进教育过程中,应把教育扶贫作为治贫之本,确保贫困人口子女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各学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全校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引导各民族师生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变为自觉行动,切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在夯实全校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體的历史方位感,增强团结发展的共同体意识。(四)增强法治认同,铸牢法治基础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集中的乡镇、街道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引导各民族群众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严格落实法律规定的赋予少数民族的优惠措施,严肃处理歧视少数民族、损害少数民族权益的违法行为,对各民族群众都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增强各民族的法治认同,做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
[2]张立辉,许华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
[3]杨枝煌.全面打造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人民论坛,2017.

第6篇: 我的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几大写进党章的?
十九大
2.内蒙古关于民族创建的条例是什么条例,什么时间?内蒙古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条
例?
2021年5月1日起,《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施行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几级?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
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镇)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4.民族区域自治的几个基本要素,核心要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三要素:(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和自治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5.和亲是什么时候以政治策略颁上历史舞台?西汉6.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哪几大共同体?
1.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情感共同体2.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3.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文化共同体4.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5.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7.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1.地域广大,人口稀少。2.物产资源丰富。
3.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处。7.第三专题中的民族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长期性普遍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8.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坚持党的领导5)坚持维护国家统一
6)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8)坚持依法治国
9.习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的标准是什么?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赋予了好干部新的时代内涵,是新时期干部的实践准则和奋斗方向。10.民族地区好干部要做到怎样?
1.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2.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3.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
11.民族关系不能一叶障目也不能不识泰山,我们要认清楚我们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三个离不开不能因为某一个民族个别现象否定我们国家的正确道路也不能因为某一个人就否定一个民族,民族关系的主流处理民族关于暗流涌动但是我们的主流是什么?
(多看民族关系的光明面,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三和
12.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什么?
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13.三个离不开、四个可以异和三个坚决不能异?
三个坚决不能异: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四个可以异: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14.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五个认同,哪五大认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5.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面临五个并存是什么?
1)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3)是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
3)是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博弱并存
4)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
5)是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几大认同,其中哪一认同是深层次的?
“五个认同"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7.在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亲,战争,会盟,怀柔,(民间)互市,贡赐,文化互动,文化互学,文化互融19.共建立155个民族地方
20.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指的是:“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把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好、推动好,抓基层打基础就有了宽广的平台和有力的抓手,就能促进广大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21.(人民幸福)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2.城市民族工作中,互联网都是积极意义(×)

推荐访问:

本文来源:https://www.cygypipe.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31578.html

推荐内容